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闯王李自成新传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老茅
田广连忙辨解道:“开拓团可不是私军,仍是皇上明文下发组建的,再说这批黄金虽然多,只有一半归于我,也算不上富可敌国。”
田玉珠见田广脑袋不开窍,恨不得痛痛快快的骂上田广一顿,只是他到底是自己的父亲,只得慢慢耐心解释:“开拓团不是私军,但咱家设立就不行,各个大臣们会把这支开拓团当成是田家的私军,数千万银币还不是富可敌国,你知道皇上每年能动用的银钱是多少,只有二百余万圆,朝庭能动用的钱是多少,只有三百万银圆,百万十万银圆随便我动用,你这还不叫富可敌国,叫什么?”
田广听得呆住了,但要他将到手的黄金吐出来却是如何也不肯,吞吞吐吐的道:“珠儿,这可是皇上的意思,他怎能如此?这笔钱明明是咱家合法所得。”
田玉珠眼睛一瞪,见父亲一脸肉疼的表情,叹了一口气:“这倒不是皇上的意思,听说今天大殿上还有争议,许多官员要求朝庭将这笔黄金收归国库,皇上执意不肯。还将提议的官员责备了一通。”
田广顿时松了一口气,头摇得象拨浪鼓:“那就行了,珠儿,这事你就不要插手了,既然皇上不肯,那不就好了吗,干吗还要解散开拓团,献出黄金,这事我不干!”
见田广如此财迷,田玉珠不由大急:“皇上嘴上说不同意,没准心里却不是这样想,再说咱家又不缺金银,何苦招忌,你不是老是唠叨身为国丈连个爵位都没有了吗,只要你献出黄金,没准皇上一高兴,就封你一个爵位。”
田广眼睛一亮,有个爵位一直是田广的梦想,可是皇帝连家人也没有封,他要等到封爵若不是有特殊贡献,这辈子也没有可能,只得勉强点头答应。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七章 殿试
田玉珠送走父亲后,回到了自己的寝宫,李杰正由两个宫女带着游玩,见到田玉珠回来,连忙挣脱宫女的手,跑到田玉珠的身边,仰着头问道:“娘,外公来了么,我要见外公。”
李杰此时虚岁已是五岁了,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他继承了母亲的优点,长得粉雕玉琢,聪明伶利,深受宫中各人的喜爱,只是有时太过顽皮,对田玉珠布置的各种功课想方设法躲藏,田玉珠多次想要管教,皇帝却经常容忍李杰的偷奸躲懒,让田玉珠常常只能半途而废。
田广以前入宫都会带一些小玩艺儿给李杰,因此李杰和田广很是亲近,田玉珠连忙取出刚才田广送进来的几件小物品交给李杰:“杰儿,外公已经回去了,这是外公给你的。”
这次宣田广入宫仍是为了告诫,田玉珠自然不会让儿子现在听到这些东西,而田广心疼自己的黄金损失,也无心在皇宫中久留,入宫后罕见的连自己的外孙也不见。
李杰得到新玩具,顿时把与外公的见面抛到了脑后,兴致勃勃的玩了起来,望着儿子高兴的样子,田玉珠放下心来,她刚才与田广的谈话多半是吓唬性质,她和皇帝共过患难,李杰又是长子,田家即使跋扈一点,皇帝看着她的面子上多半也不会在意,只是她将全副心思放在儿子身上,哪怕有一点增加儿子成为太子地机会也不会放过。这才让田广主动献出黄金。
田广回到家中,思前想后,心中也不免有几分担心。只是到手的黄金要白白送出去,宛如割他的肉,想起运黄金地车辆还在路上。给自己找到借口。就是要献给朝庭也得等黄金到了再献。此事就此拖了下来。
朝会上只有李淮庸、陈宇两人出来要求将黄金收归朝庭,并不是说其他大臣没有意见,朝会结束后,又有许多大臣单独求见皇帝,试图改变皇帝的心意,李鸿基听到提起黄金之事。马上顾左右而言他,众臣只得一一败退。
对于皇帝来说,现在的西伯利亚朝庭根本没有打算直接伸手,如果没有暴利。谁又会拿生命危险去征服西伯利亚,皇帝看中地不是黄金,而是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地资源黄金只是微不足道地一部分,朝庭虽然给了各个开拓团十年的无偿开发期,但十年之内,开拓团所得毕竟有限,十年之后,开拓团据点之内的土地九成归朝庭所有,据点之外更是全部归属于朝庭,朝庭又何必和开拓团争夺区区黄金的所有权。
接下来的几天,朝庭里风平浪静,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心意,不再提起黄金之事,而是开始为下面来地殿试作准备。
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这次会试录用的二百二十一名士子都会齐聚太和殿,开始接受皇帝的亲自监考,文武百官也知道今天日子地重要,在朝会上根本没有淡及什么内容,就草草结束了朝会,宣各位士子入场。
走进这庄严肃穆的朝堂重地,这些新进的士子都战战兢兢起来,黄宗羲和周延祚两人也夹在其中,从宫门到达太和殿,一路上都有皇家侍卫把守,各个士子只能低头行路,连向左右张望都不敢
进了太和殿,由会试的前三名士子走在最前面,几位内监引导着排好队列向皇帝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鸿基看着大殿上跪伏着的二百多名士子,心中也微有激荡之意,这些人年龄最大的不过三十五岁,最小的才十八岁,都受过最新式的教育,正是一腔热血之时,有了这些人补充到下面的各个州县,朝庭的政策推行便又多一份助力。
“诸位平身,虽然各位还没有官职在身,但朕已当你们是臣子,今天是最后一道考试,通过这次考试,诸位就有可能奔向各地,为官一任,希望你们都能做到造福一方。”
“谢万岁!”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张文熙是此次会试的第二名,听到皇帝的声音只觉得好生耳熟,心中暗暗奇怪,这个声音一定什么时候听过,只是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起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声音。
他可没有胆量抬头打量皇帝,只是暗暗责怪自己胡思乱想,以前哪有机会能见到皇帝。
“朕希望今天各位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赵爱卿,没有其他事,那就开考吧。”
“是。”礼部尚书赵良极站了出来,一挥手,后面跟着十来人,手上捧着大堆试卷向外走去。
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文学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
宋开宝八年,宋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明朝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宋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因为录用的人数较少,通常只有二三十人,都是由皇帝亲自面试,随着录用的人员人数增多,皇帝不可能有精力再一一面试,殿试也就改成了皇帝监考,士子现场答卷的模试。
宋朝是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不过就状元的产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非常有戏剧性,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沿用了三十年,共产生了二十二位状元。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才气地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
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有地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
已经有了应试资格地举子也以此为荣。准备应试地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地文风。影响十分恶劣。一些有见识地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再向宋太宗上奏章。宋太宗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才决定不再以行文地迟速作为决定名次地标准。
今天地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操办者统由礼部安排,宫中太和殿虽然宽大,如果容纳二百多人同时考试也显得拥挤。殿试地场地干脆,放在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中。
现在正是秋天,正所谓秋高气爽,礼部的官员早已在广场上搭好竹棚,士子端坐在竹棚下。不冷不热,刚好可以发挥好成绩。
竹棚下面已摆放好桌椅,桌椅上写好了应试者的名字和号码,各人对号入座后,礼部官员开始发放试卷。
这次考试总共为三个时辰,中间有一刻钟地时间吃饭,休息,考场严禁走动喧哗,一旦发现,旁边监考的官员马上就会将违纪的士子带出场外,试卷作废处理,二百多人无一人敢出声,无论这场考试是好是坏,都不失有一个官位,大家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没人敢大意。
和以往殿试只做一遍策论不同,这次殿试地内容也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物理、数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全部都有,最后一遍才是策论,策论的分值只占了四分之一。
这些题目都是由朝庭下属地各个高等学院抽调教师拟定,出题之人确定完了题目,便全部封存起来,而出题之人也集中在一起,时刻有人监视,严禁外人接触,至到今天士子考完,才能恢复自由。
考试一开始后,李鸿基也坐在太和殿外面,太和殿的台阶高出整个广场六七米,从这里可以一览全场,礼部官员也将一张试卷送到了皇帝的手上,为了保密,这次殿试的题目连李鸿基自己也是现在才看到。
象物理,数学两门学科最初是按照李鸿基自己记忆加上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化学则没有分门别类,而是依附在物理里面。
许多东西前人早有研究,却只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如火药,大炮,里面就牵涉到物理,化学,数学各方面的综合知识,以前只是凭经验一代代相传,却不知如何总结,而为了保密,还往往在上面披上一层层神秘的外衣,让外人摸不着头脑。
工匠的地位一直极低,士农工商,工排在第三位,许多工匠都不识字,就是想总结也总结不了,而读书人却不愿意着手去研究这些低下的东西,自然也就不会形成文字总结出来推广,而一旦掌握技术之人还没有找到断承人就死去,意味着技术就此中断。
李鸿基虽然系统学过各方面的知识,其实也早已忘记的差不多,他自己记忆的东西也是一鳞半爪,并没有形成系统,这些知识刚开始时很不完善。
只是李鸿基幸运的是先找到了对西学方面深有研究的孙元化,接着又找到了将中国各种技术总结在一起的宋应星,李鸿基的一鳞半爪,对孙元化,宋应得等人却是意义非凡,往往只是一个提点,就能让他们突破一个瓶井。
李鸿基的提点,对于当时的世人来讲,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方面的大门,加上商洛大量翻译出西方的各种科技基础方面的知识,和前人的各种技术总结后,使商洛的科技水平迅速提升到全面超越朝庭和西方各国的程度,而一向薄弱的基础知识也归纳总结,形成了系统的理论。
李鸿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工部各项研究大量的投入,如今朝庭从事各种科研的人员已不下万人,许多新的技术还在源源不断的涌现,而理论方面的知识也一直在往前推进。以现在大唐在各门学科基础方面的知识,其实也不逊于后世初中所学的教程,许多知识还远远不是后世初中水平的人能接触得到。
看到上面的一些题目,李鸿基自己也傻眼,这些题目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是许多东西他早已忘记,如果他来答题,恐怕会错漏百出,他只得放过研究这些题目的打算,看到最后一道策论题时,却是怔了一下,抬头看到下面的士子一个个答题飞快,不由点头微笑。
其实能进入今天最后殿试的士子,成绩都不会差,殿试的题目更多的是综合考虑,并不会出特别冷僻的题目,李鸿基也不需要官员全面掌握各种物理、数学方面的高深知识,只需要他们以掌握常识性的东西就可以了,因此各人都感觉殿试好象比会试还要简单。
黄宗羲只花了一个时辰就将前面的东西全部答完,最后只剩下一门策论,这次策论的题目照样普通,仍是出自论语中的一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以黄宗羲的经验,前面的题目有可能会有许多士子全对,策论虽然只占四分之一的分值,能分出高低的只有策论,朝庭已废除八股文,这个策论可供人发挥的地方就多得多,黄宗羲思考了半天,才敢下笔。
也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个题目刚好可以和现在闹得纷纷扬扬的黄金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次黄金事件,朝庭虽然没有作出表态,但士子们却是私下传言,黄金应该归朝庭所有。
黄宗羲咬了咬牙,写出了自己的论断,“人无信则不立,国无信则衰。”洋洋洒洒,花了一个时辰就写成了一遍千字文,写完之后,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误才上交,离考试结束时间还有半个时辰。
出了宫门,黄宗羲身上不由出了一身冷汗,这次他将自己的答卷和黄金事件联系起来,等于是一场赌博,如果朝庭最终当真收回响尾蛇团的黄金,他这篇文章等于和朝庭作对,说不定仕途就此完结,只是黄宗羲却相信,皇帝不可能看不清当中的得失,才敢如此应对。




闯王李自成新传 第三十八章 缅甸
这又是一天的朝会,众臣跪拜完后,李娃刚说完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话,赵良极从人群中闪了出来,大声道:“臣有事启奏万岁,今年的新科举子名单礼部已列好,请万岁过目。”
李鸿基一喜:“这么快就好了,呈上来。”
“是。”赵良极上前数步,将早已准备好的名单交到走去的侍卫手中,李鸿基从侍卫手中接过名单,先从上看起,头名状元赫然列着张文熙的名字。
对于这个昔日曾在城隍庙见过一面的士子,李鸿基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也没有多大反应,他要找的是黄宗羲,此次共二百二十一名士子,原则上只要通过会试,就不会刷下来,最差也会列在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李鸿基先从一甲看起,一甲三人,状元、榜眼、探花并没有黄宗羲的名字,二甲共七十二人,李鸿基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二甲也没有找到黄宗羲的名字,李鸿基大感奇怪,记得黄宗羲会试时是排在第四,殿试虽然有相差,按理也不会到连二甲也进不了。
二甲进士出身和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虽然是一字之差,中间的区别其实很大,无论是还是升迁,进士出身都要占据较大的优势,同为平级官员,如果论起出身,同进士出身也比进士出身矮上一头。
李鸿基只好在三甲里面找,才在最后几名内找到黄宗羲地名字。李鸿基心里虽然奇怪,但在朝堂上也不好向赵良极询问详情,只好将名单搁下。笑道:“爱卿辛苦了,先退下吧,朕要回去再仔细看看。”
赵良极却没有退下去:“回禀万岁。臣还有事向万岁启奏。”
“爱卿请讲。”
“回万岁。礼部接到缅甸和安南郑氏使者的要求。他们一直想面见万岁,请万岁批准。”
李鸿基皱了一下眉,自从去年年底答应郑氏出兵剿灭张献忠后,由南方军团副军团长李万成率二万兵马进入安南,开头唐军如破竹,将张献忠的人马打得节节败退。也替郑氏解了升龙之围。
郑壮大喜之余,也将被张献忠占领地靠近边界的二十余城统统割让给大唐,想让大唐一股作气将张献忠消灭,李万成借口过年停止了兵势。哪知这一过就是大半年也没有见唐军再动一动。
安南郑氏多次催促唐军进军,李万成就是不允,国王郑壮只得亲率大军二十万向张献忠进攻,只是张献忠对上唐军时一败涂地,对上安南军却是游刃有余,郑壮的军队被打得大败,二十万大军丢掉了一半,只得凄凄惨惨地退回升龙。
张献忠若不是顾及到唐军存在,很可能乘机一鼓作气重新围攻升龙,郑壮只得重新请求唐军进军,见李万成不应,又派出使者赶到长安,想求见皇帝,让皇帝下令前方进军。
李鸿基当然知道安南使者地来意,如今唐军该占地地已经占了,每月按兵不动,还能从安南伸手索要十五万两银子的饷银,如今总共得到了近一百五十万两银子,使朝庭的财政大大宽余了一笔,大唐上下都心照不宣,又如何肯重新进军,将张献忠灭了。
唐军一直推三阻四,所用的借口也都用尽,如果接见安南使者,使者再提请求就不好当面拒绝,李鸿基身为皇帝,面子还是要顾得,干脆,眼不见为妙,赵可在长安等了大半年到底也没有见到大唐皇帝。
往日赵可的求见礼部都不与理会,只是这次与缅甸使者同时求见,礼部却不能作主,只得上报与皇帝,请求皇帝定夺。
此时缅甸正处于东吁王朝重新恢复时期,公元13世纪末,缅甸辉煌一时的蒲甘王朝灭亡,此后缅甸进入大分裂时期。缅甸北部形成掸族统治地以阿瓦城(曼德勒附近)为中心的阿瓦王朝,而南部则形成孟族统治的以白古(今勃固)为中心的白古王朝。
从1386年到1425年,两国不断发生冲突,史称“四十年战争”。除了这两个大国之外,尚有东吁、木邦、孟养、孟密、阿拉干等国,其中尤以缅族地东吁最强。
掸族统治阿瓦后,缅族不堪忍受其压迫,纷纷移居东吁。四十年战争时,东吁远离战区,未遭战争破坏,成为缅族逃避战争和灾荒的避难所,因而人口不断增多。于是,他们在缅甸大地上展开激烈的抗争。同样,北方的孟养和木邦也趁阿瓦参与缅甸内战而实力削弱时发展自己的势力,一场更大的变革正要在缅甸大地上发生。
1527年孟养国主思陆的儿子思伦联合木邦国主罕烈以及孟密国攻占阿瓦城,杀死阿瓦王莽纪岁(瑞难乔信)及其妻子儿女,立其一族莽卜信为阿瓦国王,三国分占了阿瓦的土地。
1531年,年仅15岁的莽瑞体(缅名德林瑞体)在东吁继位,从此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创建,史称东吁王朝。莽瑞体的父亲明吉瑜娶了阿瓦国王的女儿进行政治联姻,从而获得皎克西的“粮仓”作为嫁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与强大的白古王朝结盟,牵制住阿瓦王朝的进犯。
正当阿瓦王朝和白古王朝互相火并、两败俱伤时,东吁却在养精蓄锐,集结力量。莽瑞体在加冕前必须参加贯耳仪式和入教仪式,为了彰显自己的威名,莽瑞体决心在缅甸的四大圣地瑞穆陶宝塔举行仪式。
这座宝塔位于缅甸霸主白古王朝的都城边,莽瑞体挑选五百名精锐骑兵,自己一马当先,乘黑夜进入敌人的领土,日出时就到了瑞穆陶。
城中的孟人以为这些骑兵是一支入侵军队地先头部队。急忙关上城门而徒守城内,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当他们得知瑞穆陶宝塔内只有五百缅人士兵时,立刻冲出城外。包围了这所寺庙。
此时贯耳仪式即将结束,王宫的占星家正在为莽瑞体贯耳。哨兵急报时,莽瑞体却平静地说:“穿好耳孔。我地耳朵比孟人更重要。”仪式一结束。莽瑞体即率骑兵冲出孟军包围。孟军居然没有一个敢去拦截。
莽瑞体胜利归来,他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缅人振奋,掸人和孟人则闻之胆寒。这次特殊的贯耳仪式使年轻地莽瑞体和东吁王朝声威大振。
此后莽瑞体先向南方发展,与泰国北部地兰那泰王国(明朝称为八百宣慰司)之间发生战争,夺下其部分领土。并逼迫兰那泰向其臣服,又乘南方白古王朝发生内讧,白古王室兄弟争立时,莽瑞体伺机予以和解。
得到双方割让地大量土地。不过,莽瑞体并没有满足,最后白古王朝两兄弟都被莽瑞体先后攻灭,莽瑞体完成了对缅甸南方的统一。
控制了缅甸南部后,莽瑞体将视线转向北方,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莽瑞体推行了团结孟族的政策,使孟族将士为其所用,并雇佣有近代武器和战舰的葡萄牙士兵七百人,正当莽瑞体的力量如日中天,1544年阿瓦国王康孟联合锡泊、蛮莫、孟养、孟密、孟乃、洋桧组成了七个国家(土司)地庞大军团,试图夺取卑谬。
莽瑞体派出乳母之子莽应龙应战,莽应龙指挥高超,轻松战胜了强大的七国联军,取得史称“七国之战”的胜利。,跳年,莽瑞体用孟族和缅族两种仪式在卑谬城举行加冕典礼,自称为上下缅甸之王,标志着莽瑞体的事业到达了顶峰。
1548年底,莽瑞体要求逵罗(泰国)进贡一头白象遭到拒绝,率军三十万以上从三塔径大举入侵逵罗,从而拉开了直到19世纪初才结束地旷日持久的泰缅战争之序幕,莽瑞体的大军很快包围了遣罗首都阿瑜陀耶,莽瑞体虽然有四百名葡萄牙人雇佣军,只是阿瑜陀耶城中站在逞罗一方的葡萄牙人则更达到1000人。久攻不下之后,莽瑞体决定有条不紊地撤退。
从逞罗退兵后不久,莽瑞体步入了晚年。他沉浸在饮酒和游猎之中,完全丧失了之前近20年的霸气。三年后被人刺杀,被莽瑞体灭掉的白古王朝重新复位。
莽瑞体被刺杀后,东吁王朝四分五裂,莽瑞体的继任者莽应龙,仅有一支纪律严明的军队而已,却不曾控制一个堡垒,强大一时的东吁王朝一不小心就要覆灭,莽应龙率领他的军队用不着了二年内重又将缅人团结起来,四年后将复辟的白古王朝灭亡,东吁王朝重新恢复了强盛时期。
此后莽应龙东征西战,并多次挑衅当时的大明朝庭,几次想侵入大明内地,不过都没有得逞,1581年,莽应龙去世。
莽应龙在位末年,缅甸的国土已经空前辽阔,东到老挝的林城(即万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尔,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现中缅边境的九个掸族土邦,占据了大半个中南半岛,将明朝在北缅的所有力量都拨除,成就了缅甸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莽应龙死后,他的儿子莽应里继位,1582年冬,莽应里得到从云南叛逃的汉奸岳凤劝说,鼓动他侵入明朝,完成父亲没有完成的伟业,于是莽应里派遣士卒战象数十万,多路出兵攻打云南。
1...232233234235236...26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