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人群又是一阵阵欢呼和喝彩声!
刘继业转身指向台上倒挂的一面九星旗,高声道:“有人曾问我,这面旗子有何寓意。我今天就可以告诉诸君!”
“红底象征了无数先烈为这片大好河山留下的烈士血、时刻提醒我们勿忘烈士鲜血满地!激励我们继承遗志、发奋图强!黑色九星象征了天下九州,督促我们以钢铁般的意志万众一心,光复河山,伸张国权!九星中间的五角星则代表了我汉民同胞!我汉民不光要重新屹立九州、更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说罢,刘继业面对着旗帜举起了手朗声道:“我既为中华民国江苏军政府都督,当在此旗下立誓,必将投身民族革命与复兴、必将扫清二百年有余我汉民同胞种种屈辱、必将恢复我四万万汉民同胞之人格尊严、必将保护我四万万汉民同胞之生命利益、必将使此旗插遍全国!!”
人群中,自发地就有人同样朝着那面旗帜举起了手。
“诸君!!”刘继业重新面向人群:“嘉定之血没有白流!先烈之死没有白费!今日本都督就将在此继承无数先烈之遗愿,他们为之誓死拼杀也最终没有完成的理想,由本都督来完成!”
“开头有人说到今年是清宣统三年……本都督在此与诸君立誓,只要本都督有一丝气息在,就决不让宣统四年出现于史册之中!!!”
“四万万同胞万岁!民国万岁!!”
人群沸腾起来,跟着刘继业,大声大声地山呼万岁,局面几近失控……
木台旁,张謇如同石化了一般,看着眼前的景象呆若木鸡。
良久,他才将视线转移到木台上的那个年轻人,此刻却如此的陌生……
忽然,一个念头在张謇脑海中闪现;眼前这个年纪轻轻的江苏都督,只有二十六岁啊…………





大时代1902 第309章 苏宁(上)
第三百一十章苏宁(上)
“文鹿你演说的实在太好了,当时在场就有许多学生听完就去报名参军,我们文学社社员的士气也因此大振啊!”马车内,张孝准依然亢奋地看着刘继业。
方才刘继业在火车站前对着近千前来欢迎的文学社员及为数更多的围观群众发表了长达十五分钟的演讲,围攻百姓从一开始的默然,到被感动,再到激励,最后到为之感染而沸腾!
围观人数一开始在三千多人,后来陆续走掉了一半,但是当刘继业讲到中场时,围观人数逐渐增多,尤以年轻人为主。待演讲结束时,围观人数已经达到了五千多人,将整个火车站前面的广场都塞得水泄不通。
当刘继业试图从木台上下来时,更有一些激动的年轻人大喊着口号想冲上来,却被维持秩序的士兵给拦住了。
由于场面发生了小规模混乱,刘继业的行程也因此被打乱,在火车站前等了足足二十分钟才等到场地被清开,得以登上马车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话虽如此,闰农你没有发现么?反应最为激烈、最为感动的,多是穿着新式服饰的学生、其他年轻人次之、打扮新潮的又次、再后面是极少部分中年人,而老者到最后在人群中几乎都找不到。”
刘继业看向张孝准,脸上挂着淡淡的微笑:“这说明什么?说明民族主义主张主要受众是年轻学生、而信奉民族主义又是我们文学社的国家主义基础……”
“文鹿是说……”张孝准犹豫了一下:“我们文学社应当开始吸收学生?”
“没错!”刘继业打了个响指:“一如当初日本的你我,这个世界上最热血、最激情、最冲动的莫过少年,而心怀国家、坚信理想主义的又以学生居多。如此一来,热血的理想主义少年,愿意为国家之未来而牺牲奋斗者,正是符合我文学社、我国家主义的栋梁!”
张孝准赞同地点了点头,从军服的胸口拿出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然后便开始低头记起笔记。
看着张孝准认真的样子,刘继业忽然一阵感叹道:“这次江宁之役你劳苦功高,若无你、百里、允亮无数同志齐心协力,今日江宁恐怕还是满清鞑虏的天下。”
“一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是分散的……只有团结起来,才能集中力量办成大事。”张孝准记完了笔记,将笔记本重新放回口袋中。
“目前在真正推翻满清前,我们文学社的重点还是国家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着重点依然是以军事为主。因此这段期间里闰农你这个军政总长责任重大啊!除了你,我还真不知谁人能胜任这个位置。”
张孝准谦虚地摇头道:“百里也完全能胜任。”
刘继业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
“第十八协的杜淮川还是没有消息?”
“镇江距离江宁不远,一个小时前陶骏保刚派人来传信,说那杜淮川在得知上海也光复后已经动摇,不过他们内部正在讨论中……似乎第三十五标支持加入我江苏军政府、而第三十六标则打算自立……倒是无人愿意为满清殉葬。”
“现在只要他们保持中立即可……”刘继业对第十八协的态度有些失望,不过也明白事实不能十全十美,本来的方案中,第十八协响应革命的可能性就是参半,也没有什么好意外的。
马车终于停下。
步入已经被改为江苏军政府的前两江总督府内,刘继业顾不得感叹时过境迁,自己曾无数次踏足的衙门变成了自己的指挥场所。他来到临时改建为参谋部的正堂,直接俯身观看堂内正中央一张大桌子上的巨大苏南地图。
只见这张第十七协参谋花了半年时间绘制的地图上已经用小旗子在各处要点标记;其中江苏革命军的标红、中立部队的标蓝、敌军则标黑。
地图上看,江宁标注了三个红色,分别是第三十三标、第三十四标和第四十五标。
“部队扩编情况如何?”
张孝准作为统筹军政的人,对具体数字实在有些记不住,因此就看了看地图旁边的一名参谋,对方咽了口口水小心翼翼地介绍道:“江宁光复四天时间里,我部将俘虏仔细甄别……其中八旗兵与江防营部由于抵抗甚为激烈,而且大部分因为各种因素不合格……我们主要从投降的五千六百名巡防营士兵中筛选,最后挑出来二千三百人符合体能、文化和政治要求。”
刘继业深知乱世之中立业基础就是武力,因此对手中部队的情况极为热心。
虽然他麾下部队极为精锐,论综合战力绝不输于北洋,但是人数嫌少。想要基本控制住江苏省同时有能力随时扩张,刘继业至少要保持三万人以上的部队。
刘继业没有看向甚为紧张的参谋,自言自语道:“两千三百名俘虏……招募怎样?征召退役兵员呢?”
“四天来应召的预备役有一千六百人,都是随时能够上战场的兵士,后面陆续应当还会有人赶来。至于招募人数……”参谋低头翻看了一下记录然后道:“四天来应募超过万人,但实际符合标准的却只有三千一百人。”
“也就是说……”刘继业抬起头看向那名参谋:“现在符合条件的预备兵在七千人左右?”
“是的。”
刘继业扶着下巴开始思考,周围工作的人员眼见此都放慢了手中活,生怕发出响声扰乱社长的思绪。
“闰农啊……”刘继业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张孝准:“我们是要预计扩兵到四万人的……我觉得现在可以先将第十七协扩充成江苏革命军第一镇,尽早形成战斗力,然后再依次整编扩充其余的部队,如何?”
“也即是说原第三十三标和第三十四标将各接受大半俘虏、半数新募、半数老兵总共四千人,分别扩编成江苏革命军步兵第一协及步兵第二协,分别下辖第一标至第四标。”
“这样的话,我们革命军一个镇下设两协、协下设两标,每标战兵在一千四百人左右,全镇九千二百人。剩下的三千五百人则以第四十五标为基础,扩编成江苏革命军第一混成协,兵力四千八百人。”
张孝准想了想,觉得可行,点头表示同意:“九千人编制的镇不错,战术和移动都能够更灵活一些……不过既然方案中我们将要出击北伐,我觉得应该以第一镇进军至淮河流域挡住可能南侵的清军,然后第一混成协则可西进安徽,并且必要时作为机动部队。”
“同意……”刘继业赞成张孝准的看法。
“第一混成协协统就让百里担任,而第一镇统制我属意让老三十四标的人担任……”
张孝准很善解人意地问道:“最有资历的应当是允亮(王光照)和文泰(关启平),不过文鹿是担心两人之间谁当了统制另一边都会不舒服?”
刘继业的脸色略沉下来,显然也是对此有些苦恼:“确实如此。沈同午在社内的资历太浅,两人未必会给面子。而本来展羽(丁鸿飞)是不错的人选,不过他更适合参谋角色,野战官长并非其所长……第一镇是要拉到江北的……就算我们与袁世凯有协议,但为确保意外第一镇必须要随时能打硬仗!这对统制官的要求尤其大!”
“统制官人选确实要慎重。”张孝准也发现这事情有点苦恼。
“文泰冲劲十足,不过怕是不善防守战。允亮各方面不错,若真是要在二人间选择,我觉得还是以允亮为统制比较合适。”
“二十六岁的统制官么?”刘继业自问了一下……
张孝准盯着桌面上的几个红色旗子,一个思路在脑海中慢慢成形:“如果……文鹿,假设,不设第一镇,而改以编制两个混成协?”
在刘继业注视的目光下,张孝准的思路愈发清晰,语速也越来越快:“第三十三标和第三十四标各扩充为江苏革命军第一混成协和第二混成协,这样允亮和文泰也就不会有高下之分了。如此的话,可以以第一混成协和第三混成协北上,文泰留在江宁随时准备西进安徽。我相信百里与允亮应该是能够配合的很好的。”
这确实是好办法。
既可以避免两人争权,也可以避免第一镇兵力太重后使某人的地位过度上升。以后还可以以各混成协为基础扩张成镇。
刘继业笑了出来:“还是闰农你有本事……等百里从募兵处回来后,再与他商量一下,听听打算。”
说罢,刘继业手指了指地图上江宁的位置,又指向扬州……
“我们先按计划扩军,按照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的方法,扩充的部队就以原各营帮带、各队队副、各哨哨副、各棚副目来担任新部队的正长官……名号也得都改成江苏革命军!”
“是。”
刘继业看了看张孝准,语气变得严肃起来:“光复江宁只是开始,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啊!这些天闰农你务必要扛起责任!十日内,我要看到三个混成协编整完成,形成战斗力。十三天内,我要第一混成协与第三混成协出兵扬州,先把张勋的残部给我打掉!!”
说到这里,刘继业狠狠敲向地图上扬州位置的一面黑旗。
暂时制定了江苏革命军下一步的计划,刘继业随即问道:“京城、武昌、广东那边有什么动静么?”




大时代1902 第310章 苏宁(中)
第三百十二章苏宁(中)
与张孝准将军政方面迫切的事宜好好商量安排完了,刘继业没等到去部队视察的蒋方震。想着最近两天内部队不会有太大调动,暂时还不需要他这个参谋总长做报告,刘继业便趁着有时间去拜访老搭档张謇去了。
江苏军政府民政部的地址就临时设在原咨议局里,倒是方便了身为议长的张謇办公。
江苏光复后,前清的咨议局就停会了下来,在被改成民政部后,许多议员也在张謇的推荐下摇身一变成了军政府的文官。也正是凭借大量的士绅、以及对前清的许多官员的留用,使得张謇这个民政总长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勉强搭起了一个政府班子。
对于人人才几乎全部集中在军事范围的刘继业而言,在成功培养出一套自己的文官班底之前,他暂时实际上也只有依靠以张謇为代表的地方士绅维持统治。
而重用地方士绅和留用清廷官员虽然会带来不少隐患,但短期内的第一个好书就是,当前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反正并担任民政次长兼税务厅长后,凭借他的威望以及军政府的兵力,民政部成功地传檄四方,基本上将长江以南的整个苏南部分纳入了统治中。
程德全更派出了他原本当巡抚时的一群师爷幕僚前往苏北各地做说客,而张謇则派了专员到各地进行政权更迭的交接。
这种相对和平的政权交接,若非有程德全和张謇的努力,单凭刘继业是很难做到的。
不过只有当江苏军政府真正在各州各县驻军了,刘继业的统治才真正牢固。
依然是坐马车来到民政部,由于事先与张謇通知了一番,因此门口已经站了一个小官在等候,待刘继业下车后上前殷勤地迎入:“总长大人已在内久候总制大人了。”
刘继业看了对方以一眼,虽然已经穿起了一身洋装,只觉得有些眼熟。
那官吏笑了一下,长相和态度都给人很阳光的感觉。他不卑不亢道:“下官曾任前清xxx,曾协助筹办南洋劝业会,可能都督在那时见过下官。”
“现在呢?”
“蒙总长大人赏识,下官现暂时担任工商厅实业处处长。”
刘继业对此人来了兴趣,倒是不急着往里面走,而是问道:“现在民政部结构是什么?”
那年轻官吏有点意外,不过还是老实回答道:“民政部总长下,共设有六个厅,分别为财税、工商、司法、教育、劝农、及政务。各厅下再按需求设各处,如工商厅便下设管理处、实业处、商业处、市惠处。”
“那你……”刘继业停顿了一下,那官吏微笑地接过话道:“下官的实业处目前无甚工作,只是先把架构给搭建起来,待满清被推翻、全国安定后再行负责规划发展资助实业的事项。因此目前,下官主要是哪里有事哪里去帮忙。”
“那现在民政部在忙什么?”
那官吏咧嘴笑道:“总制大人不是已经下令清缴全江苏满贵之财产、向满人征收每人十五银元的光复捐、而且清查各地仓库存余么……现在我们民政部上下都在忙这几件事情,下官被调去帮忙核算征收光复捐的款项。”
“那目前财政状况如何?”
刘继业并未指望对方能够回答这一问题,却没想到那官吏毫不变色张嘴就报道:“单就江宁城算,光复后接收各衙门的款子在五百十八万,其中主要是各地集缴给两江的丁税占了大头。此外,江苏各地欠缴税款在一百六十八万,这是前清官款方面。由于总制大人您将江苏满人按八旗内的职务划分为满贵和满人,目前已经全部没收了江宁城内的满贵财产,约在一百六十户左右……这其中,收缴现银八十三万元、古董字画珠宝首饰等估算价值在二百三十万至六百万之间……地产田产则分别为一千九百亩及十八万亩左右,估算价值合计在七百万至一千八百万之间……”
一连串的数字从那官吏的口中流畅地报出,丝毫不带停顿。
“……满贵之外,江宁城查实的满人在二万八千六百人,按照计划就应上缴四十二万九千元光复捐。然而实际上由于许多满人本就穷困潦倒无法缴纳,或者已逃离江宁城,至昨天只收缴了二十四万五千元,有九千多人依然无法缴纳,依然被困在满城内。”
由于江宁城的满人都住在满城内并禁止汉人入内,因此在江宁光复后革命军得以非常便捷地控制住全城的满人,也因此得以做出非常精准的统计和核算光复捐。按照文学社的规定,所有满人都必须缴纳光复捐,只有缴纳完成拿到凭证后,才能够带着行李离开满城……至于他们的房产,那也是一并没收了。而未能缴纳光复捐的,就只能暂时被困在满城内,等待军政府下一步的安排。
“除此三项,江宁的商绅也广泛捐款支持,还有许多民众自发捐款,至目前看捐款总量在四十四万元左右。即是说,目前我军政府在江宁总共有现银六百六十九万五千银元、应收款项一百六十八万、可变买的资产视物价变动在数百万至上千万不等。”
“而按照临时协定,军政府之款项三分之二用于军事、三分之一用于民事,因此去除转交给军政部的款项,民政部总共可支配现银在二百二十三万银元左右……”
这官吏一口气说了这许多没有半点打结,无数数字如同深印脑海中一样张口就出,条理清晰让人一听就懂。
就在刘继业以为对方说完了,却听他继续道:“然而这只是江宁一地,苏南各地亦有相当数额,不过在专员接管带回账目资料之前无法进一步统算。”
那官吏说完了,刘继业停顿了片刻,待确认对方真的说完了,这才感叹地问道:“为何没让你入财税厅?”
若说天才,若说极聪明的人,刘继业也见了不少。但是像这个官吏一样将所有关键数字的来龙去脉摸得一清二楚,然而再倒背如流地说出来,实在是少见!
“下官祖辈经商,而且从小对算学感兴趣,只是在协助财税厅统算时记了点数字……”
仔细打量一番,这官吏看着年纪并不算太大、不到三十岁的样子,精明却不让人觉得锋芒毕露,反而有种儒雅的感觉,令刘继业对其感官不差。
“有你做下属,季直的工作就要轻松多了!本都督就不耽误你时间了。”刘继业朝对方友好地笑了笑,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走入了民政部内。
张謇原来担任咨议局议长时的办公室如今正好改成了民政总长办公室,刘继业此前也曾来过,不过这次会见张謇的地点却放到了原咨议局议员开会的地方,由民政部全体厅长以上前来会见。
一方面是刘继业作为江苏都督第一次正式见自己的民政班底,而这些新政府官员也是第一次见他们的老板,所以一切规格都要更正式一点、另一方面,张謇未尝没有打着以人多的方式表露某种态度。
年轻官吏将会议室大门打开,迎刘继业进去后,硕大的会议室内坐着的八人立即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朝门口走进的刘继业鼓掌致意。
“江苏军政府民政部总长张謇,携民政部全体厅长欢迎总制长官莅临!”
站在中间,穿着一身大礼服的张謇亲自将刘继业引入上座。私底下,刘继业与张謇的关系不错,因此大家随意些也没什么。但是在正式场合下,久经官场的张謇自然明白什么该说、什么该做,因此言行举止中给足了刘继业面子。
而张謇一旁的,如今反正投靠革命后获任民政部次长的程德全却面色有点尴尬;不单单是因为他曾经是刘继业的直接上司、更是因为苏州起义的那一夜刘继业拿着枪顶在头上的事情。
不过这个时候,也只有努力挤出笑脸,不顾老脸面鼓掌欢迎而已。
张謇侧过身子朝向一旁的程德全,温声道:“且让謇为总制长官介绍一下……这位是民政次长程德全。”
程德全此刻已将心情平复下去,神色正常地朝刘继业鞠躬致意。
“当初本都督在苏州时,纯如公多有照顾啊!”
刘继业的态度和善,程德全也只能说些客气话回应。
接下来,张謇依次将手下民政部的各个厅长介绍了一遍,分别是财税厅长张寿龄、工商厅长熊希龄、司法厅长江绍烈、教育厅长应德闳、劝农厅长张一麐以及政务厅长季新益。
刘继业虽自1905年就回到江宁担任官职,但一直在军界中,与政界的一群人以及士绅并不熟悉。此刻在场众人中半数是士绅半数是前清官吏,有的是素未谋面、有的是一面之缘。
不过刘继业为了革命成功后江苏的建设,还是花了一番心思了解省内有名号的名流士绅和官吏,因此对众人都有一些了解。
待张謇介绍完毕,刘继业一拍手,朝在场众人含笑道:“以前的事就不去说了,今后大家共同为革命努力!”




大时代1902 第311章 苏宁(下)
第三百十三章苏宁(下)
一阵寒暄后,屋内众人才纷纷入座。
此次刘继业前来民政部,一方面是与自己的文官系统见面、一方面是了解民政方面的情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获得地方士绅等实力派的谅解,使双方达成一致后共同对付清廷。
刘继业有求于他们士绅,需要他们的力量维持秩序、维持政府的运转,同样士绅也有求于刘继业的军队保护。更何况刘继业毕竟是目前的江苏都督,作为地方士绅,他们也希望能够在刘继业掌控下扩大自身的利益。
更何况,刘继业也算士绅出身,其父亲还是咨议局议员之一,相比不少底层出身的泥腿子,合作起来没有什么心理障碍。
这些因素,再加上张謇从中撮合,双方都有着合作的基础和心思,而这些士绅也拿出了他们的诚意,不仅加入军政府、更是积极主动维护秩序安稳、大方地向革命军政府捐献钱财。
其实也是因为相比令人失望透顶的满清,革命的口号、革命的主张符合地方士绅与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观点。
当士绅们被‘皇族内阁’的背叛所伤,而革命军又在江苏获得了成功后,在不违反甚至符合他们的政治见解的前提下,他们也就半推半就地加入了革命的战车。
首先各厅厅长都介绍了一下各自管辖范围的情况,基本上完整地接收了清廷在江宁的班底,在光复后各地并无出现大的动乱。
而程德全亦带来了苏南各县最新的回应:“除常州府有二县表明将继续忠于满清外,江宁府、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镇江府、太仓及通州皆已同意向军政府效忠。然长江北边之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及海州目前还在清军控制中……”
1...130131132133134...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