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时代1902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文笔刀法
在这一点上,宋教仁并未单纯为了反对袁世凯而不顾国情,表露出了一个识大体的成熟政治家所应有的思想。而刘继业,仿佛亦不介意宋教仁明显要削减地方都督权势的意思。
就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协调问题,刘继业与宋教仁讨论了好一会儿,随即就聊到了国家主义方面。
在这一点上,宋教仁与刘继业产生了较明显的分歧。
“此刻必须做两手准备。在国会真正发挥其效力、在内阁真正能够与大总统共同担负国事之前,国社党的存在都是有必要的。只有当中国真正步入健全之现代国家后,我才会将国社党改编为参政党派。”
“文鹿未免小心过甚了!”宋教仁从北辉次郎,以及一些情报来源所了解的国社党宗旨,与自己的内阁政治颇有冲突之处,仿佛是要把专制走向极致一般。这一点,宋教仁是不理解的,一时也很难接受的。
然而在这个话题上,刘继业却明显表露出了与宋教仁不同的意见。
应该说两人针对国家主义本身并没有太大分歧;宋教仁也赞同整合国家力量,建立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宋教仁也认为发展实业、建设军队、同时进行农村土地改革是富强的必要前提。然而,在实现国家主义上面,宋教仁却有明显的不同观点。
宋教仁所主张的,是通过正式国会选举、进入议会,然后慢慢改造国家。而刘继业所摆弄出来的国社党,却与此等手法完全相悖,是打算靠革命的手段去实现国家主义。
聊了好一会儿,双方谁也没有说服谁来。
“西方有句谚语,曰let`us`agree`to`disagree,同意我们有分歧、求同存异吧!”
宋教仁也发现在这一点上说服不了刘继业,就像刘继业说服不了他自己那样:“只是希望文鹿明白,国家之和平来之不易,仓促发起革命,使中国重陷内战中绝非好事啊……”
“这是自然!”
在政治的领域,有分歧并不可怕,只要共盈共惠的结果要大于一拍两散,那么双方都能够暂时搁置分歧而联合起来。而目前,显然宋教仁与刘继业两者之间合作的优势要大于散伙,所以宋教仁在多说了几句之后,也就很理智地换了一个话题……
“善后大借款谈的如何了?”
宋教仁抛出了另一个令他关心的话题。
三联集团代理中央政府与外国财团就大借款事项进行谈判如此大事自然无法长期隐瞒下去,很快就有蛛丝马迹被泄露了出去。而这也在民国的政坛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一方面,是袁世凯此前派人与四国银行团筹借借款的行为遭到了国会的强烈反对。表面上国会的理由是借款会出让国权、是丧权辱国,但实际上却是国会内同盟会的会员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势,努力给这位大总统使绊子的结果。
另一方面,四国银行财团也对袁世凯撇开自己另寻找贷款对象而表示强烈不满和抗议;然而由于袁世凯理论上只是从三联集团这一国内财团借款、从法理上钻了条文的空子,使得四国银行的抗议并不能阻止谈判的开启。
尽管社会各界有这样那样的声音,三联集团与外国财团的接触还是很顺利地开展了,并且成功得到了八家大型财团的兴趣。其中就包括四国银行财团之一的英国财团支持,可见列强资本家在利益面前是根本不在于国家利益的。
而宋教仁对袁世凯的观点并不如许多同盟会会员那么极端,讲究的是合作中有斗争、斗争中有合作。况且,比较实际的宋教仁也承认中国当前的财政状况确实只能筹借外款才能够得到解决,因此并不反对刘继业的三联集团协助筹借外款。
不过,对于借款的情况,具体利率多少、筹借多少款项、附加条件为哪些,这些方面宋教仁还是很关注的。
刘继业捏了捏胡子,望向宋教仁关切的目光,微笑道:“上海虞洽卿已经在与八国财团协商了,具体条件无论如何都会比此前的四国银行来的便宜些!”





大时代1902 第373章 盐税抵押
第三百七十五章盐税抵押
(上回章节应为第三百七十四章,请诸位书友谅解!)
就在刘继业与宋教仁说话的同时,距离上海市政厅不远的公共租界一栋小洋楼内,一身精致西装,头发被发蜡梳理地油光灿烂的虞洽卿坐在谈判桌前,正对着一名美国人微笑着用带有上海口音的英语说话。
“梅隆先生,我们合作了那么长时间,基本的信任大家都是有的啦!今次的这个贷款,有我们三联集团和中央政府联合担保,可以说是没有风险的!”
“您想必也知道,中国政府此刻急需要现钱维持,所以才会拿出很有诚意的抵押品。而中国政府历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誉都是极高的!从未有过拖欠、坏账的记录,这种十拿九稳的买卖……”
坐在虞洽卿对面,一个年纪在三十许几,高鼻梁、长得颇为英俊的美国男子有些不是很上心地听着虞洽卿长篇大论,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其面前桌上的一本小册子。
“先生……”一口美国上流社会的东海岸新英格兰口音从这位梅隆家族一员嘴中说出,打断了虞洽卿。
“陇海铁路……”中文的发音令这位美国人有些别扭:“在你们与中央政府筹借的三千五百万英镑中,其中有五百二十万英镑是以现有的中西部200英里的铁路、以及此后向西修建1300英里铁路的筑路权为抵押的。而还有两千三百万英镑,是由你们政府的盐税进行抵押。剩下的,几百万英镑,分别由好几条其他不同的铁路进行抵押。而中央政府的这些行为,你们三联集团愿意承担联保责任。”
虞洽卿点了点头,而坐在虞洽卿旁边,亲自从天津赶到上海参加借款筹办的财政总长周学熙,更是出言解释道:“以现有铁路以及未来筑路权为抵押,我们中国政府还可以承诺不在该铁路线周边一百英里范围内修建其他主线铁路,确保贵方的投资!”
今次谈判的规格实际上颇为隆重;中国这一方出动了三联集团的执行董事虞洽卿、中央政府的财政总长周学熙,两人各带了随员十余人,坐满了谈判桌的一边。
另一边,由美国梅隆财团派来的谈判方也有十多人,以梅隆家族一个旁支,名叫约纳斯·梅隆的年轻才干领导。这位梅隆家族成员并不是很好说话,对不少条件都存在着意见。此刻,他耐着性子听完了周学熙的解释后说道:“那么,我的问题是。你们为什么会认为陇海铁路和未来筑路权值五百多万英镑?你们的盐税又值两千多万英镑吗?”
“你们可以吹得繁花似锦,不过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资料,分析报告,而不是一些空洞的承诺。”
对方的语气有些不客气,中方这边却只能耐着性子与其周旋。首先是虞洽卿微笑道:“就在上个月,我们已成功与比利时财团签订了以山西大同至潼关的独家筑路权为抵押的,三百六十万英镑的贷款,这还仅是纯粹的筑路权。可见我们的估价,是得到了金融界的认可的。”
“这我知道。如果不是有比利时人的先例,我今天也不会坐在这里。”约纳斯·梅隆直起了脊梁,严肃地看向对面的二人道:“实话与二位讲,我们梅隆财团是很有兴趣向你们借款的,而且金额绝不会小。不过在达成协议之前,还是有不少顾虑需要你们化解的,比如,盐税抵押的问题。”
“周部长,你给我们的数据显示,从1895年到1910年,平均旧的满清帝国每年盐税收入在一千万银两左右,也即是一百三十万英镑。而贵国政府希望通过抵押二十年的盐税收入来借贷出二千三百万英镑……请恕我直言,这里面的算数不匹配啊。”
周学熙听后显得信心十足,他开口解惑道:“盐税收入方面,请你们不用担心!之所以满清帝国盐税收入如此之低,是因为盐税制度混乱不堪,又低能无效,官僚化气息严重!我们民国成立后,已经准备颁布全新的《盐税条例》,聘任英国人丁恩为盐务顾问,将按照“就场征税、自由贸易”的原则整顿改革盐税制度!单单是今年,就预计盐税收入能够达到两千万银币,用以偿还贷款是绰绰有余的!”
翻译将这番话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对面的约纳斯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开口道:“在下决定之前,我希望能够见见这位丁恩先生,亲自与他了解情况。”
“可以,我可以安排丁恩先生来上海……其实正好,他此刻就在苏北地带,过来很方便。”周学熙自然是一口答应下来。
或许是周学熙的态度和信息说服了约纳斯,接下来此人显得平和了一些,谈判最后还露出了微笑道:“这样吧,我先去见见这位丁恩先生,如果他的分析确实翔实、你们的盐税收入确实能够达到一年两千万银币的规模,那么我们梅隆财团在原则上愿意接受以二十年盐税收入为抵押,向我们借款两千三百万英镑。”
“当然,具体的利率问题、等到前期确定了再开启吧。”
在场众人都站了起来,而虞洽卿更是主动与约纳斯握手,用英文笑道:“周部长将在一个星期内安排丁恩先生来上海与你见面,这样算来的话,我们下次的谈判可以考虑放在两个星期之后?”
“可以。”
待约纳斯离开后,虞洽卿与周学熙这两位中方谈判代表则重新开始准备材料,准备下一场与德国一家财团的谈判。
“洽卿,如果能够以比国的条件与梅隆财团谈成二千三百万英镑的大借款,你我都将功德无量啊!!”
一个月前通过抵押陇海铁路向比利时的一家财团贷款成功,其贷款利率非常低;哪怕算上给予三联集团百分之零点五的回扣后,依然要比四国银行团报出的条件要便宜上三分之一来。
九八折、三理八分利息,这样的贷款条件可以称得上是中国贷到的最便宜的贷款了。相比之下,四国银行团要求的是九四折、四理半的利息,而庚子赔款时的贷款更是达到了八八折、五理。
“果然是应该货比三家,那比国财团本来要价还很高,后来得知梅隆财团、德国、奥国、法国、英国都有财团看上了陇海铁路后,反而主动地降价了。”
面对眉开眼笑的周学熙,虞洽卿的兴致也是很高涨。最近一段时间他忙里忙外的,眼见自己的努力确实产生了效果,而且在可见的将来将获得极为丰厚的回报,自然也是面露喜色。
“实话与洽卿你讲,在比国贷款下来之前,中央政府实在是内外交困呐!”
民国政府从建立的一开始,就陷入严重的财政危机当中。一方面,由于战争破坏,经济萧条,税收减免,体制紊乱而使收入锐减;另一方面由于军队膨胀而使支出剧增。再加上各地方省份都私自截留税款,造成中央财政几乎没有收入。
因此袁世凯的初期收入来源,只能靠借贷外债。首先是通过与四国银行先期借款三百万两白银解燃眉之急,然后又与三联集团签订了协议,从三联银行垫款借了四百万银元,再加上从英国克里斯浦财团筹借到了三百万英镑,如此才勉强撑住了政府的门面。然而这些钱款数目虽然多,但是中央政府手头依然拘谨。
直到上个月比利时的三百六十万英镑入账,在部分作为偿还三联集团垫款两百万元后,还有大约价值三千四百万的银元入账。
这笔钱顿时使得原本焦头烂额的中央财政得以缓解,而成功地运用三联集团的关系,用极低的代价获得优质贷款,也令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上下对整顿财政充满了信心。
举借外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周学熙于半年前出任财政总长后,他便一直努力试图整改中央税制、增加中央政府的收入。他首先按照国务院官制,在财政部中设立五司,即:赋税司、会计司、泉币司、公债司、库藏司。
其次周学熙于1912年1月间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以王璟芳为会长,并向各省派出财政视察员,考察各省财政状况,与各省都督协商财政事项。当时,财政部要和各省都督商量的主要是两件事:第一是要求各省都督支持财政部向四国银行团借款(后期更改为支持财政部授权三联集团代理与国际金融财团筹借款项);第二是要求各省赞成成立国税厅筹备处,以期划分国家税和地方税,改变当前的税收情况。
对此,包括刘继业在内的各省都督陆续表示同意。1912年月2日18日,袁世凯利用参议院活动停滞的机会,未待参议院通过,即擅自批准了财政部拟定的成立国税厅筹备处章程,由国税厅筹备处“掌监督及执行关于国税事务”,并陆续任命了各省的国税厅筹备处处长。财政部调查委员会也改为国税厅总筹备处。
原本按照前清的财政体系,虽然财权名义上属于中央,但事实上由各地督抚负责征收,然后按一定的数额解送中央,地方拥有财政实权。而民国成立之后,财权完全掌握在地方手里。周学熙设立国税厅的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要由中央直接经管原由地方征收的国家税,把财权收归中央。在税目的划分上,将十七种重要税目(一、田赋,二、盐课,三、关税,四、常关,五、统捐,六、厘金,七、矿税,八、契税,九、牙税,十、当税,十一、牙捐,十二、当捐,十三、烟税,十四、酒税,十五、茶税,十六、糖税,十七、渔业税)列为国家税。仅将田赋附加税、商税等十九种不重要的税目,列为地方税。
随着外债的涌入,以及国税改革的进行,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在逐步好转。




大时代1902 第374章 财政大计
第三百七十六章财政大计
虞洽卿与周学熙随后又与德国和意大利的两个财团会面,他们都对筑路权抵押表露出了较浓厚的兴趣。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随着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欧洲的投资回报率不高而且利息很低,使得国际的资本大量向新兴的国家转移。其中就有大量的资本涌向准备第三次工业化的俄罗斯、以及远东的不少殖民地。而中国,在建立民国后,凭借优质的信誉,以及较为实惠的抵押品,也成了国际资本注意的一个地方。
历史上,由于袁世凯初期时与四国银行签订了独家贷款条约,使得随后在选择贷款目标时候变得非常被动。在四国银行财团的压力下,袁世凯被迫终止了好几次与其他财团接触并拿到优质贷款的机会,最终只能在四国财团的框架内谈判贷款的条件,几乎是拱手让出了自己本来能够多方选择、多方比较的优势。
然而现在,由于三联集团的异军突起,并且代替袁世凯偿还了前期四国银行垫付的三百万白银贷款后,凭借钻空子袁世凯得以撇开四国银行,借助三联集团的名义在国际上公开招揽借贷方。
几个因素的重叠下,使得完成大借款三千五百万英镑的任务显得前景明朗。
当天下午,意大利的财团便以四川川汉铁路的筑路权为抵押,草拟了一份四百十八万英镑的借款意向书。而谈判众人则向着目标更近了一步。
会议后,周学熙留下陪着意大利财团代表去参加晚宴,而虞洽卿则借故推辞了邀请,乘车离开了公共租界,向位于上海市政厅内的刘继业汇报情况。
此刻宋教仁与北辉次郎早已离开。在同样的会客室内,虞洽卿和刘继业各自坐在沙发的两端,彼此的茶几上都摆放着电灯,将屋内照耀得灯火通明。刘继业静静地听取虞洽卿的汇报,包括各个财团的反应和表示、总体而言各方提出的贷款条件,以及周学熙的反应等等。
“中央的财政状况如今在好转……”汇报完毕后,虞洽卿并未离开,而是继续留在会客室内与刘继业商谈:“而如今大总统袁世凯的位置愈发牢固……在可见的将来,他一定会要削减地方权势的。”
有些话虞洽卿没有明说,那就是别看现在我们江苏和三联集团与袁世凯哥俩好的样子,但这是因为袁世凯实力不足而且内外都有掣肘。等到袁世凯凭借充裕的财政站稳了脚跟后,没有什么会阻止他采取削藩的政策。到那个时候,刘继业就很尴尬了。
应该说,虞洽卿已经将自己完全绑在了刘继业的战车之上,从方方面面都与其密不可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了。因此,哪怕是为自己着想,他虞洽卿也得尽力为刘继业出谋划策。
刘继业知道虞洽卿说得真诚,见其露出了略微担忧的表情,笑着出声道:“洽卿有心了!确实,现如今一旦袁世凯的实力膨胀到无人能治的时候,是必然会对我们下刀的。他必定会收回地方都督的手中权势,将之操控己手。”
“然而……我们此次与财政部之周学熙一起合作,为袁世凯筹款项,一方面确实会助长袁世凯的实力,另一方面,却也使我们掌握了其北洋政府的财政命脉!”
“须知,从理论上,与外国财团签订的贷款协议方是我们三联集团!而中央政府则是拿出筑路权和盐税收入替我们担保,是这么一回事。正因此,这笔贷款的流程是外国财团首先打入我们三联集团在中国银行的账户、然后在抽取百分之零点五的手续费后,转移入国家国库中。”
“在此环节内,我们所扮演的将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角色……前期的资金,将操控在我们的账户内,运作的空间非常广泛……”
刘继业不需明讲,商业奇才虞洽卿就已理解。
或许,对方是早就知道其中奥妙,只是觉得需要点醒刘继业。亦或许,是虞洽卿非常善于拍马屁。
插手并代理北洋政府的对外举债,将使三联集团能够干涉到整个政府的财政运转当中。
########################################
与虞洽卿的谈话一直进行到了很晚,两人还进一步制定出了国内三联集团在航运方面的发展。面对刘继业提出的发展远洋航运的建议,虞洽卿的态度较为谨慎,尤其是目前三联集团的资产还主要为国内。
“然而,在未来,我们三联集团是一定要走向海外的。而一艘远洋货轮从订购到下水起码需要一年多的时间……而且,随着民国建立和实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的出口也会越来越多……洽卿,眼光必须放长远,必须要事先考虑到五年以后的情形,这样生意才能越做越大。”
“不然,等到中国出口大规模增长后,再去建船只,可就晚啦~”
虞洽卿在关系到切实生意上却并非那么好说话:“然而,若有出口增加的迹象再予以订购船只较好,也较稳妥。虽说现在民国是成立了,最近半年来商贸和实业水平也恢复到了宣统三年时甚至略有增加,但是……”
稍微顿了顿,虞洽卿尽量试图让自己的语气显得不那么生硬:“毕竟距离真正工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目前就远洋航运方面市场也趋于饱和,这方面的风险是不是大了一些……?”
刘继业有些为难。毕竟一场席卷欧洲乃至世界的大战,从目前的轨迹看就在眼前,也就是年吧两年的事情。虽然历史已经被改变,但是在大规模蝴蝶效应累积之前,其本该有的惯性还是会继续下去。而历史上一战爆发背后所涉及到的,各个列强之间的矛盾和联盟依旧大致存在、当今世界列强舆论对战争的不排斥甚至赞美态度依然浓烈、各个列强国家元首的性格也不会有较大改变,再加上巴尔干半岛上依旧硝烟滚滚,使得刘继业深信一场大战是避免不了的。
关键是,如何说服虞洽卿开始提前为大战而布局呢?
由于三联集团的航运业务掌握在虞洽卿手中,在这一点上是绕不开他的合作的。




大时代1902 第375章 尔先自强
第三百七十七章尔先自强
在与虞洽卿谈完的第二天,刘继业一大清早就起来了。他尽管已经身为一省都督,却还是保留了军队的做派,无论昨夜多晚入睡,都会在第二天天明之际爬起身来。而当今民国政坛上,包括袁世凯、张謇在内的诸多旧式政治人物还保留着帝制时期的习惯,每天醒来后都是由佣人服侍洗漱穿戴。
就连不少同盟会会员在从革命党人转变为政客后,也沾染上了这等习惯,凡事都开始要讲排场、认为革命成功了,现在就是享受革命果实的时候了。
而同盟会高层,就连陈其美等人,也对享乐、放纵并不排斥。鸦片馆、青楼,都是这些人的去处。
毕竟在二十世纪初叶,政治这玩意儿还是上流社会的禁物,无论是在西方也好、东方也好、民主也好、*也罢,参与者都是有钱有势之人。也因此,当今世界普遍政治人物的路线都走得是高贵典雅,中国自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不过,这也非绝对。比如宋教仁、比如黄兴、比如赵声、比如刘继业,依然有以革命者出身的人还基本上保持着自己的一贯做派、并未因为身居高位而忘乎所以。
昨日面见宋教仁和虞洽卿时,刘继业穿着的是一身休闲西装配上小马甲,并未扎上领结,而是稍微不那么正式的领带。今日,刘继业却好好费了一番功夫,穿上了江苏都督上将军衔的正式大礼服。
前一阵子,北京的袁世凯北洋政府立定了国歌、颁布了国旗和军旗、统一了军服,规定全*队一律以国旗五色旗的五个颜色的五角星为帽徽、军队上下常服是大檐帽以及立领军装。将官及以上的军官的大礼服则效仿法国弄出了直筒帽来,上面贴金戴银。再配上配件复杂的大礼服,显得繁复奢华无比,而且甚为不便。
不像许多仿佛一夜暴富的投机者把这大礼服当成宝贝,见了人就拿出来显摆一下,刘继业对这种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而且也并不美观的大礼服并不感冒,平常如非是真正需要的场合是绝少穿出来的。
只是今天,5月14日,却是需要穿出来的时候。
早上七点半,穿戴整齐完毕的刘继业离开房间。与自己从三联集团调到都督府内任职的秘书官,一个颇为机灵的年轻人萧祝才确立了行程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后,刘继业在数十名陪同人员和侍卫的陪同下,离开了上海市政厅,乘坐轿车前往上海吴淞公学。
1...155156157158159...16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