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独角兽”是很先进的机体,就算是在帝国那边也是次世代mds的有力候补。
但太过先进也就意味着存在更多难以理解,连摸索都无从下手的黑箱区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一边积累技术,一边尝试性的缓慢研究、解析“独角兽”所包含的各种谜题。如果一切顺利,二十年后应该可以看到一定程度的成果。
然而时间不等人,帝国更不会给对手机会。
“军团”。
高喊着“吾辈乃是群体,吾等为数众多”的亡灵机械大军,一举克服了帝国兵源不足的痼疾,面对无穷无尽,无惧死亡的钢铁大军,一切传统军事学说和技术在一夜之间都变得过时了。面对迫在眉睫的威胁,共和国与诸国除了加快进行中的武器研发项目,还将mds的研发正式摆到台面上。
这实属无奈之举。
面对“军团”性能和数量上的双重优势,各国赫然发现自己面临着精灵阵营曾经面对过的困境——兵源不足。
未来的战争必然是空前残酷疯狂的总体战,总体战的本质就是消耗和动员一切可以投入战斗的资源。而作为直面一线战斗消耗的战力资源,常备军很快会在残酷的消耗战中毁灭,需要老人、孩子、妇女……所有能喘气的人拿着武器上战场的那一天不用多久就会到来。这些缺乏训练的老弱妇孺注定会以更快的速度被消耗殆尽,而当这些人也消失在战火中时,国家、民族、领土——所有一切也将不复存在。
哪怕仅仅只是为了拖延一下毁灭的降临,也有必要提升士兵们的战斗力和存活率——在这种已经分不清到底是理性还是疯狂的口号下,各国展开了各自的mds研发。由于有现成的参照物,技术体系又比较完备的关系,共和国的进度最为领先。但整个研发过程依然困难重重,有时候甚至还要搭上性命。
他们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动力。
帝国制mds采用的是天晶,既可以存储各种术式和玛那,又可以充当动力源。共和国没有建立天晶量产体制,对稳定的、规格化的术式录入技术也还在摸索之中。最重要的是大量术式录入之后,要如何进行术式之间的联动,面对各种情况下又该进行怎样的顺位启动——也就是所谓的程序撰写,这方面还几乎是一片空白。所以在仔细思量,并且解析了“军团”的残骸后,他们决定采用蒸汽动力……
共和国的技术员们没有发疯,他们也不是狂热的蒸汽朋克爱好者,一说到动力什么的立马就想到烧开水。他们会选择蒸汽作为动力,应该说还是着眼于实际做出的选择。
首先旧查理曼王国和共和国对蒸汽技术算是吃得比较透的,比起那些超前却无法理解和实用化的技术,蒸汽动力技术较低,技术风险也相对更小。其次蒸汽动力比一般人想象中要来得更加有力,一直到实现可控核聚变发电技术,烧开水依然是最有效的发电方式(核能发电其实就是用核聚变或裂变产生的热能加热蒸汽锅炉,用高温高压蒸汽推动发电机轮机转动产生电力,本质上还是烧开水),什么绿色发电、用爱发电,在烧开水大法面前连渣都算不上。最后,通过拆解军团的残骸,证明利用气压助推机体动作是完全可行的。可以说这是最接近实现可能的选项。
可这个看似最容易实现的选项真正做起来之后,立即就被证明完全不可行。
采用蒸汽作为mds之类单兵机动装具的动力源,最大的问题就是散热。
那可是高温高压蒸汽,就算驾驶员穿了隔热防护服,遍布全身的蒸汽管线还是在时时刻刻释放着热量,而他们套着的外壳偏偏又是导热性极佳的金属……让人穿着这个到底是上前线作战,还是用来拷问?就算耐力超好,体能极佳的壮年男子,穿上这么一套玩意儿最多二十分钟就会出现脱水中暑症状,超过一小时就能闻到铁板烤肉的清香……
第二个问题是这玩意儿非常脆皮,一打就会出问题。
各种蒸汽管线虽然隐藏在装甲之下,但为了保持行动能力,装甲厚度平均只有3㎜,最厚不过10㎜,这意味着装备钢芯弹的普通步枪都有可能贯穿这层脆皮防护,大口径机枪更是各种距离、角度射入都能毫无悬念的将目标打个对穿。至于手榴弹、迫击炮弹的破片,或许不一定能贯穿装甲,可强烈的冲击波和弹片冲击很有可能让装甲及下面的管线发生变形和断裂,前者还好一点,最多就是机构卡死导致无法行动。后一种情形要是朝外侧泄露,可能会烫伤周遭的人,要是高温高压蒸汽向机体内侧泄露,最多五分钟就蒸熟了。
一大群“火车头”冒着滚滚蒸汽,在汽笛的尖啸和人们的呐喊中朝着敌军发起冲锋,这时敌人打出了一片霰弹弹幕,四散横飞的钢珠风暴过后,战场上响起犹如阿鼻地狱之底传来的哀嚎惨叫,五分钟后战场上满溢出一股类似粉蒸肉的清香……
只要脑子没毛病,还不想被愤怒的士兵“天诛”掉,没人会把这种东西生产出来交给士兵的。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5.祈祷者的对话(二十二)
仿效原版行不通,看似可行的蒸汽动力又一堆搞不定的问题,眼看着就要陷入死胡同之际,一位技术员提出了一个让整个项目起死回生的建议。
——为什么不试试电击疗法?
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提议,瞬间为所有人打开了一道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共和国对电力传动技术其实并不陌生,他们持有的几辆防卫军战车都采用电传动,他们对这种优点和缺点一样突出的动力传输系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知。
电传动的优点是能量传递方便、信号传递迅速、启动扭矩大、标准化程度高、易于实现自动化等。缺点是运动平稳性差,易受外界负载的影响,惯性大、换向慢,且对电机和能量转换控制有较高要求。
电传动的特性其实更适合重型车辆,而且越重越合适,像特大型工程车或超重型战车就多采用电传动,像单兵外骨骼、小型车辆之类,其实使用液力传动或液气混合传动更合适。但一来共和国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二来液压传动和蒸汽动力一样有着易受损的先天问题,有时候甚至只是保养不到位就会漏一地液压油,这种脆弱的系统显然不适合残酷的战场(就算是二十一世纪,液力传动已经在战车上普及,漏油和易受损依然是痼疾,日本90式战车就多次在演习时发生变速箱漏油)。
综上所述,电力是唯一的机会,他们别无选择。
既然已经决定了方向,剩下的就是毅然决然的前进,所有技术员签下生死状后,在近乎悲壮的氛围下开始了研究。
这真不是夸张或渲染,共和国的mds研发史完全可以拿去当励志文学作品的素材。喋血实验室是日常剧情,爆炸火灾更是天天都有。共和国军方甚至专门为这个项目申请预算建造了一间装甲防弹实验室,还配备了包括魔法师在内的专业高素质消防队,每当发生爆炸火灾,他们就会挥舞着斧头大刀冲进去,清除一切障碍物,用最快的速度把技术员抢救出来,接下来才是按部就班的灭火工作……
虽说武器研发总是伴随着风险,有时甚至是失去生命的风险,但这个恐怕都不能算是搞科研了,根本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玩命。
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源及动力传输的管道,最大的问题就是实现稳定、安全的电力供应及传输。
要知道这可是士兵们要穿在身上扛着各种武器去战场上玩命的东西,激战正酣的时候发生漏电起火或是动力不足可真没人受得了。而这一块恰恰是共和国的短板,尽管独角兽的维修手册有提到过电压、电流、电阻等字眼,可那具体是什么,到底应该怎么操作,大家完全是一头雾水。虽然后来罗兰解释过基本原理和法则后,大家总算有了具体的概念,但问题还是不少。
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天晶释放的术式都是再现出自然闪电,他们要如何让闪电稳定下来?
答案很简单也很粗暴:预算给你们!有多少钱都拿去烧,拿去炸!通过爆炸摸索出安全使用电能的方法,只要能出结果就行!
于是爆炸和火灾就成了共和国mds研发团队的日常,技术人员不断改进着机体结构参数和术式回路结构,然后比对每次失败的差异,一点点摸索出规律。无数次的爆炸为整个项目提供了一堆详尽可靠的数据,这为最终rx系列的研发成功,奠定下了深厚的技术基础。
最终随着共和国国立大学的加入,整个项目才开始明朗起来。在共和国成立之前,旧查理曼王国的学者们已经开始对亚尔夫海姆能够稳定控制电能的技术产生了兴趣,并且开始着手研究。这些人虽然以魔法师居多,但观察自然,解析原理,再现现象正是他们的特长。尽管起步较低,但胜在基础扎实。两个团队一合流,迟迟不见进展的项目总算开始步入正轨,rx系列渐渐开始成形。
“我们的rx系列和帝国的早期型mds其实差不多,两者本质上都是一种提高步兵战斗力和生存能力,面对敌军重火力单位时拥有一定程度还击能力,在非作战状态时能够承一部分重体力勤务的动力盔甲”
也就是说,两者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外骨骼”。是“增强步兵体力和防护能力的可穿戴设备”,是纯粹的陆战装备。
然而防卫军的mds后来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日后如果我们的技术水准上来之后,可能也会走上帝国现在的发展路线吧。以一种平台实现三军装备的通用化——这种想法对任何一支军队来说都很有吸引力。眼下我们最多只能做到这一步。”
长出了一口气,提姆技术中尉抬起头,用略带期待的表情问到:
“作为一线的战斗员,你们的发言最有份量,你觉得这家伙怎么样?”
“关于磨合测试的评价,应该和感应同步的报告一起交上去了。”
对于此次作战,共和国方面也算是豁出去了。他们很清楚一旦第一张骨牌倒下,之后的连锁反应将无人能够制止,为了不再重蹈旧查理曼王国的覆辙,共和国通过特殊渠道将还处于原型机测试机状态的“蛮人”交付给“自由军团”。一方面是出于增强战力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对原型机的实战测试。除了基本的评估报告以外,还会定期对测试驾驶员进行身体检查,以确认对人体会产生何种影响。
“我当然知道报告上写了些什么。可我想听的是更直观明确的感谢。要知道你们可是整个共和国里唯一同时与‘军团’和mds交过手的部队,你们的发言可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这孩子将来会怎么发展,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取决于你们的感想。”
“夜莺”皱皱眉头,叹了口气。
“如果你是问‘甲壳虫’的话——”
“是‘蛮人’。”
“……‘甲壳虫’。”
“行行行,你说了算。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帝国军的《装甲兵之歌》听过吗?要是被打中弹药架,他们就会应了那句歌词,哥几个就要在铁皮棺材里长眠了。不过那好歹也是个皮厚的棺材,至于‘甲壳虫’……”
“夜莺”双手一摊,满脸的无奈。
“硬一点的寿衣或装尸袋吧。”
沉默了十几秒之后,矮人技术员露出十分受伤的表情。
“……讲真?”
“讲真。”
“共和国那边难道没有测试过?那些穿过这鬼东西的家伙没告诉过你?”
“——新人杀手。”
脱出机体的“知更鸟”与“蜂鸟”一边伸腰蹬腿,努力将快散架的身体重新组合起来,一边毫不客气的补刀,不过这对提姆中尉来讲已经无所谓了。
他只是用混杂着意料之中与伤感的神情凝视着眼前的机体,仿佛看着不成才的孩子。
即便作为一种陆战用装备,“蛮人”的机动性相对常人而言依然属于脱离常识的高。
毕竟开发的时候只想着要起码能在特定环境里追上轻型“军团”的机动性,驾驶员的人身安全几乎被刻意忽视。其结果便是在测试阶段就让测试者哀鸿遍野,每天测试结束后,测试者鼻青脸肿算是好的了,送去骨科病房住院的都有好几个。有些幽默感丰富的测试者还指着自己青一块、红一块的后背自嘲为“圣印”或“蛮人背”。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蛮人”引以为傲的“立体机动装置”。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5.祈祷者的对话(二十三)
共和国的技术员们很清楚,即便项目进展顺利,第一世代共和国制mds也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和已经成熟并且拥有丰富设计、使用经验的帝国比起来,他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追赶。这个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时间,甚至可能永远都追不上。
这是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意志、毅力或许可以一定程度上加速推动进程,但绝不可能一夜之间扭转跨时代的技术差距,颠覆这条定律。
可时间不等人,帝国更不可能眼睁睁看着昔日的手下败将在眼皮底下重新崛起。面对那场必然会降临的大战,共和国没有时间慢条斯理的去搞研究和追赶差距。另辟蹊径,在设计上做出某些妥协,打造一款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机体是唯一的出路。
根据此前的战争经验与各方面收集到的情报,共和国很清楚下一场战争必定还是总体战,而且规模和强度将前所未有。届时整个世界都将血与火中煎熬,没有前方与后方,没有任何地方称得上安全,直到这场了结一切新仇旧怨,三千世界鸦灭尽的战争结束或是世界毁灭……在这种战场环境下,适应力最好的兵器当然是“军团”,没有比不知疲倦、不畏死亡、无穷无尽的钢铁亡灵大军更适合这种全面战争的了。相对的,共和国和其它势力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应对滚滚钢铁洪流。
共和国军方对此的回应是中期、短期内放弃打回本土的打算,集中精力搞滩头决战和城市巷战。
共和国如今的势力范围仅限于几座海外岛屿,其国力不足以支撑跨海反击,只能专心防守。相对的,帝国要进攻共和国,只能从海上与空中入侵。按照帝国标准的战略战术,面对这种孤悬海外的目标,最简单的处理办法就是封锁海上交通线,断绝其与外界的联系。待其物资耗尽,弹尽援绝后,使其不战而降。如果发生必须在短期内拿下共和国的情况,那么大规模海空联合登陆作战和城市巷战将不可避免。
其实阿尔比昂面对的问题也差不多,但阿尔比昂的实力毕竟比共和国强得多,他们在战术的运用和选择上也有更多的自由。而共和国早已打定主意,一旦开战就放弃保护海上交通线,所有的海军军舰可以远航的全都派出去打破交战,不能远航的就充当移动防空平台。举国上下集中精力打反登陆战和城市巷战。而作为巷战中的主要兵器,共和国制mds必须拥有在废墟瓦砾中快速机动的能力,依托对地形环境的熟悉,最大限度的迟滞、消耗入侵城市的“军团”。
这可说是当前条件下唯一的选择,面对技术层级和数量全面碾压自己的对手,唯有抱定不惜让家园成战场炼狱的觉悟,才能以地利抵消些许差距。
作为巷战主战兵器,共和国制mds的机动性将直接决定战场的走向。
——火力和防护已经没办法了,那么最起码在城市环境里的机动性上想想办法。
军方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技术员们也就只能硬着头皮进行尝试,其结果就是“立体机动装置”。
这是一种……该怎么说呢?用好了是杀敌妖刀,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自裁之刃的玩意儿。
“立体机动装置”的结构很简单,一个圆柱型罐体,一块预装术式的天晶,两个风轮,两卷50公尺长的钢缆,两个可360度旋转的爪状锚。使用时先由操作者调整爪状锚的发射角度,然后天晶内置的术式会产生强风,在罐体管线内形成高压压缩空气,将爪状锚发射出去,待锚固定后关闭部分管线,驱使压缩空气推动风轮卷回钢缆,从而将机体拉起来。
基本原理并不复杂,无非是活用术式产生压缩空气,利用压缩空气的能量推动爪状锚飞行,然后回卷,进而实现垂直立体机动。结合安装在“蛮人”腿部可收放的电磁滑轮,在城市各高度、平面上进行快速机动。如此一来就能实现军方设想的画面:成群结队的“军团”挤入街头行军,当钢铁大军的一字长蛇阵进入伏击圈后,共和国制mds从天而降,对准“军团”没有装甲防护的侧后方一通扫射……
听上去很不错,甚至可以称之为美好。可这只是理论,对真正体验过“立体机动装置”的人来说,那就是一场灾难。
说的简单点,就是晕车。
就连老练的飞兽骑士在使用过“立体机动装置”后都吐得要死要活,一些新人差点被呕吐物堵住气管窒息。
“眼前只能靠强化系术式产生脑内啡来抵消眩晕感,有条件的话还能用操作系术式来设法抵消掉一部分过载。总体上来说,这架机体眼下魔法师资质者才能搭乘的奢侈品。”
“奢侈而脆弱。”
“只能防御一下手枪弹、步枪弹和弹片,被大口径机枪打到就死定了。”
“总比没有任何防护好,面对侦察型之类的轻武装机型还是能做一定程度的对抗的。”
已经习惯了没有任何防护的游击队员们对所谓的装甲防护并不抱多大期待,在战场上实际体验过“军团”攻势的他们很清楚,面对铺天盖地的炮火,那层薄薄的防护只能带给你一些心理安慰。比起华而不实的摆设,提高机动力更实在一些。尽管有一堆副作用,但“蛮人”起码能提高生存率,还能更有效的打击敌人。
和那些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的日子相比,眼下的问题根本算不了什么,更重要的是——
“明天的作战将直接关系到共和国的未来,装尸袋也好,铁皮棺材也好,只要能痛扁帝国那群混蛋,全都无所谓……另外我想问一句,中尉,以你们技术员的观点来看。那台新型机会出来吗?”
“事前准备好足够份量的备份部件或者备用机体的话,只要把核心处理单元转移过去就行了……最好认为那架怪物会再次出现,甚至会变得更强大。”
提姆技术中尉对“军团”的设计思路以及帝国同行的品性多少有些了解,作为一款以充分发掘潜力和问题为前提设计出来的试做机型,事前备份好零部件和备用机体是很常见的做法。只要事前准备到位,让几乎半毁的机体焕然一新再次登场并不是什么难事。更重要的是,之前的战斗已经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不光人工智能的战术演算水平得到了提升,机体细部也做出了针对性的改良。可以说,那架机体以更强的姿态出现在眼前是大概率事件。
一想到此前看到的战斗画面回放,提姆不禁一阵阵发寒。
那已经超出他对“军团”的认知水平。
高度的适应能力,过于积极的主动性,对新事物和新状况的接受整合能力。
称之为“知性”都不为过,只为杀戮和战斗而存在的智慧结晶,搭配高性能的机体平台和具有魔法师资质的搭乘者。
那是最糟糕的噩梦。
“听好了。作为技术员,我强烈反对任何与那玩意儿的战斗行为,因为这只会不断促成其成长。除非你们有绝对的把握一下子把那鬼东西炸到连渣都不剩,否则我建议你们尽量避免交战。”
“为了阻止人工智能进一步成长?只要把核心部分破坏的话——”
“没用的。”
提姆摇摇头,用手指戳了戳太阳穴。
“你就算打爆了核心处理装置也没意义。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程序和方程式,只要做好备份,并且一直和战术网络保持连接状态,那玩意儿就不会被消灭。机体和处理器不过是容器,永远都有可供替换的备份,不管你打爆它们多少次都会变得更强杀回来。直到取下你的首级,掀开头盖骨,扫描脑髓结构,让你成为亡灵的一员为止。”
“要连搭乘者一起打爆?”
“……从纯技术的角度讲,没错。要想延缓‘完全的战斗用人工智能’的定型,这是唯一有效的做法。”
“……”
“我看了战斗记录,那个搭乘者是认识的人?”
“……”
沉默,等同于默认。
“如果下不了手的话……”
“请老师或别人来帮忙?告诉自己:想想变成‘军团’一员的那些人?趁他还是人的时候给他一个痛快?”
抚摸着“蛮人”的装甲板,“夜莺”毫无踌躇的声音显得格外冰冷、机械。
“我不会逃避,也不会假手他人。这事因我而起,只能在我手里结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5.祈祷者的对话(二十四)
自己正在变成另一种东西。
一种与人类迥异,和生物也截然不同,持有明确理性的存在。
曾经有人这么说过,最可怕的疯狂不是失去了理性,而是只剩下了理性。
现在的自己,多少能感悟到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e-03,你的脑量子波出现了紊乱,集中注意力。下一次将无警告注射药物。”
通讯终端里传出女性管制官冷冰冰的声音,吞下叹息和感悟,回以同样冷漠的“e-03,了解”后,马赛将全部注意力转到躯体——“沙拉曼达ii”的金属制躯体。
“沙拉曼达”本质上是一架无人机,搭载者之于机体不过是处理器,原则上搭乘者必须以半昏睡状态登机。一来是降低高过载机动带给人体的损伤,二来是避免搭乘者因为情绪波动产生的杂波干扰机体的正常运作。眼下既然已经决定要打破这项原则,让清醒状态下的马赛去搭乘“沙拉曼达ii”这种高速高机动机种,他们当然要提前做好对应措施,顺带着也为今后类似的情形做技术储备。
1...556557558559560...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