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如何避免这种情形是帝国的最重要课题,为此不惜放下身段和作出让步也要与诸国达成缓和正是其中的一环,但更关键更重要的核心工具则是共和国。
合纵连横是自古以来对付敌对同盟时屡试不爽的招数,或利诱,或威吓,或散布假情报,总之就是无所不用其极的拆解敌对同盟。在对付诸国同盟时也是一样,李林用来拆解诸国同盟的工具正是共和国。
革命的威胁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用来团结保守派、当权者的最好素材。不信可以看看法国大革命时期反法同盟的成立,拿破仑战争后欧洲主要国家为扑灭一切革命而组建的神圣同盟,还有二次大战前欧美国家为了祸水东引,对***国家采取绥靖主义的做法。可以说只要能保住自己的权力和财富,维持既有的社会结构,国王、教皇、贵族、士绅、资本家愿意放弃一切成见甚至是血海深仇,和一切魔鬼做交易。
了解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李林会一直放任共和国存在,甚至在有明确证据指证共和国给帝国境内抵抗组织提供援助的情况下,他依然视若无睹,忙着处理其它问题。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共和国这个素材成长发酵,最终成为撕裂同盟的楔子。
只要共和国存在,只要共和国的舆论宣传依旧以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优劣为主轴,只要共和国国民依旧抱有优越感,那么诸国与共和国之间的矛盾摩擦就会不断积累成为各种可见或无形的裂痕。帝国要做的就是利用这些裂痕与矛盾,谋求自身利益即可。
或许有人会问,这么明显的离间计,难道共和国和诸国都是傻子,会看不出来?
他们当然不傻,最起码共和国领导层和诸国上层都不傻,就算以前没看出来,经过这一次的事件,他们也会察觉。可就算他们察觉了又如何?这不是利益之争,而是更根本性的结构矛盾和意.识.形.态冲突。就算知道问题所在,他们也无从入手。
共和国媒体和民众会停止宣扬共和制度?会停止他们满是优越感的道德说教?当诸国民众无法忍受现状,试图用武力来改造国家时,当诸国政府选择强力镇压暴动和起义时,共和国政府又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和回复?媒体和民众会对此满意吗?如果不满意,新的舆论风潮又会带给共和国什么样的影响,引导这个国家和整个世界走向何方?
或许最终共和国会察觉到问题所在,并且想出解决之道。但现如今光是应对皇帝的来访就已经搞得他们精疲力竭,短时间内根本指望不上。像压制民意,让共和国能排除来自民间的杂音,全力投入之后军备控制谈判这种劳心劳力的工作,还是交给皇帝来干吧。
带着满脑子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战略规划,李林乘上了他的专车,在先导摩托队的带领下,载着皇帝和一票外国使节的庞大车队驶出大帝号的机库,通过钢制跳板,踏上了共和国的领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8.观光旅行(八)
在通过普遍选举产生领导人的国家,候选人的颜值一直是很重要的参数。
再怎么主张平等和博爱,人们也无法改变自己对美丑的标准和倾向性。毕竟整个社会就是个看脸的社会,能说会道长得英俊潇洒的总是更占便宜,如果能够在政策福利上会开出让大多数人满意的许诺,那当选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皇帝的颜值当然无话可说,他身上的魅力也是无人能及,“神意代行者”的光环更是为其形象增光添彩。在帝国国内,只要皇帝出场的公开场合从不缺乏大批狂热的拥趸,其中女性支持者的热情更是男士们望尘莫及的。就算是出访国外,在国宴和舞会上因为近距离接触皇帝或被邀舞导致晕厥的贵妇淑女也是一抓一大把。
人气如此之高的皇帝出现在共和国的街头,人们却仿佛视若无睹。
舞照跳,歌照唱,课照上,报纸照看,咖啡照喝,生意照做。
共和国的民众完全将他们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皇帝和外国使节面前,他们通过这种形式展现出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的风貌,没有秘密警察,没有帝国社会秩序保障局,没有满大街的制服军团,没有无处不在的监控设备,没有帝国,没有皇帝。每个人平等的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自己本应得到的权力,皇帝完全被当成了空气。
任谁都能看出来这是共和国民众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对皇帝的蔑视,大家都在等着看皇帝的反应。
因为出发前被交代过,坐在摩托车挂斗里的尼德霍格板着一张扑克脸,完全一副当周围是一群牲口在放屁的架势。但熟悉亲卫队队长脾性的人都清楚,这位极端忠诚于皇帝的古代种阁下可不是什么好说话的类型,指不定他在脑子里琢磨什么样的报复方案。
尼德霍格确实满肚子火,但如果认为亲卫队队长只是一条满脑子暴力思想的忠龙,那就大错特错。
现在是什么场合,周围又是怎样的环境,在这节骨眼上和一群不服王化的查理曼遗民发生冲突,是不是觉得皇帝当前面对的挑战还不够麻烦,非要再往皇帝脸上抹两团泥巴才开心?这种时候最要紧的是护卫车队安全,特别是后面几辆车上外国使节的安全,这帮人要是出了什么事情,共和国丢不丢面子无关紧要,帝国甚至皇帝的形象蒙羞那可是天大的事情。赌上亲卫队的荣誉和自己的性命,尼德霍格绝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其实尼德霍格真是想太多了,共和国国民确实对皇帝很不满,之前也确实有共和国官员扬言要打爆皇帝的脑袋,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共和国国民并不是只会热血上头,他们很清楚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作死。吹吹牛,发发牢骚也就算了,真要说到刺杀皇帝或是对满载外国使节的车队发动袭击,别说有人敢,绝大多数人还会死死看住身边的同伴,生怕有些脑袋不开窍的死心眼或是为了出名不顾一切的疯子去实践刺杀行动,给祖国和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此时此刻,整个共和国没有比皇帝车队更安全、更安静的地方了。
“民众们真是热情又理性。”
李林将视线从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转回前方,挂着招牌式微笑的英俊面孔发出难以揣摩其真实情感的冷静声音。
“朕原本以为会看到更激烈的的欢迎方式的。”
“比方说?”
坐在对面的密涅瓦不卑不亢,话音中的警惕和厌恶几乎难以被人察觉。
“焚烧人偶,模拟绞刑什么的。”
李林的表情丝毫没有变化,依然是云淡风轻的笑容,但不管怎么看都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
此次出访,李林并没有带那辆高仿奔驰770k,而是换了一辆高仿魔改劳斯莱斯幻影iv,和一共只生产了18辆的原版不同,李林专用版拉长了车身,后轮增加为四对,拉长的空间内又增设了一排座位,硬顶全封闭车厢改成了敞篷式,要不是还留着劳斯莱斯幻影iv的标志性车头,只看后车身一定会误认为这是一辆奔驰g4。
尽管因为改动设计被硬加进来一些奔驰的元素,但内部的装潢和设备完全秉承劳斯莱斯幻影系列一贯的奢华风格,比如说,光用于内部装潢的兽皮就用掉16张,由激光导向精确分割为450块,按用途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天然纹理革,用于座椅和饰板外衬;另一种是有织纹的“镶边”革,用作门撑和中央控制面板。同样是内部装潢用途的木制品采用的层板不少于6种:华丽桃花心木、伯尔胡桃木、枫木、黑鹅掌楸木、橡树瘤部木纹和榆木。虽然色泽和情调随着所用木材的不同而相差甚远,做工质量放眼全世界依然首屈一指。全部内部装潢由专门工匠手工装配调整完成,最挑剔的质量检查员也找不到一丝毛病。其余如酒柜、冰箱之类的“标配”也一律采用顶级配置。
不同于常见的座椅布局,这辆专车为了方便乘客交流,且腾出更大的空间增加乘坐的舒适感,后两排座位被调整为成面对面的布局。坐在中间座位,面对皇帝和他的“玩笑话”,杰伊大法官嘴角一阵抽搐,密涅瓦本就极为严肃的眼神变得更严肃了。
皇帝的发言不是开玩笑,里面没有一点幽默的成分,完全是在陈述让他们难以启齿的事实。
如果皇帝没来,那他所说的一幕绝对会上演。
诚然,共和国上下对莱茵兰号事件处理结果上会吃亏早已有所觉悟,和此前最恶劣的预期相比,如今的八项条件已经算宽大了。
没有向帝国单方面开放市场,没有租界和军事基地,没有帝国海军随意出入领海抓人扣船的特权,没有治外法权。尽管总体上来说,最终达成的依旧是个不平等条约,共和国的损失也远远低于预期,此外还获得了参与军备控制谈判的门票,就结果而言并不算坏。
即便如此,人们依旧不会忘记这段时间承受的苦难、损失、屈辱,也不会忘记八项条件中那些侵害共和国主权的款项。人们对帝国充满了怒火,可是却无处发泄。
于是,他们会去寻找能够宣泄怒火的靶子。将降临在自己身上的不幸和屈辱归结在那个靶子,而不是对此无能为力的自己身上。
约翰.杰伊大法官正是合适的人选。
不是么?卖国贼约翰.杰伊,面对帝国的压力,第一个跳出来要求谈和的投降派,为了讨好帝国,在谈判桌上对帝国的不合理要求照单全收,最后还把帝国军队带进共和国,让神圣的、伟大的自由之地蒙羞。真正是天理难容罪无可恕。约翰.杰伊该死!一切不咒骂约翰.杰伊的人同样该死!
接下来就是共和国公民们的老套路——游行、集会、示威,吊死并焚烧约翰.杰伊大法官的人偶和画像。估摸着那熊熊火光足以照亮从新奥尔良港口到杰伊在首都郊外别墅的夜路。
假如没有皇帝的到来,这一幕必然会上演,届时共和国政府多半正为此焦头烂额。
从这一层角度来说,皇帝等于是有恩于共和国政府。正是皇帝亲自出来扮了黑脸,共和国政府才逃过一劫。
杰伊和密涅瓦丝毫没有致谢的意思。
他们太了解这个男人了。
一般人遇上这种情况或许会觉得皇帝是故意示好,向共和国政府卖个人情,然后根据需要来决定如何使用这笔人情债。
很合理,也很像政客们惯用的手法。
可这个推论并不适用于皇帝。
如果只是人情债的程度,派遣一个全权代表即可,反正皇帝的影子一样能吸引民众的怒火,完全没必要皇帝亲自出面。
既然他出现在了这里,那么他想要的绝不可能是什么人情债之类微不足道的小事。一定有更深切、更重要的事情,只有他才能办到的事情才会劳动大驾。
“阁下到共和国不会只是为了观光旅游吧?”
“恰恰相反。”
按下扶手上的隐藏式按钮,冰柜门弹了出来,李林取出装满冰块的酒杯晃了晃,得到断然拒绝的回答后又打开酒柜的暗格,储藏了十五年的杜松子酒慢慢注满酒杯。
“纯粹就是出来旅游的。顺便签一下字,帮杰伊阁下延续一下政治生命,请首席大法官阁下坚持到军备谈判结束。”
“你……”
在查理曼时,密涅瓦可没少看李林那副旁若无人的嘴脸,她本以为自己再次面对李林时可以克制住情绪,可真正面对李林过于直白的表达时,她还是差点没能控制住。
深吸了一口气,将波动的情绪重新调整回冷静,密涅瓦开始了反击。
“阁下是认为共和国无人可用?还是觉得共和国难以承受多边谈判之重?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阁下多心了。共和国随时都能迎接任何挑战,不管是国际多边谈判,还是意图不轨的侵略者。我们不会逃也不会躲,必然会正面应战。”
“那可真是令人钦佩。”
晃荡着酒杯,李林的笑容更深了,原本的微笑变成了苦笑的模样。
“我毫不怀疑共和国政府与民众的决心,真的,一点都不用怀疑,因为你们手头上剩下的也就只有尊严和决心了。”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8.观光旅行(九)
有一项有趣的调查。
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和接受不同程度教育的群体中抽取相同人数的样本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越是底层,收入越少的群体,其宗教信仰越是虔诚。几乎所有宗教最坚定虔诚的信徒都是最底层一无所有的穷人。
说实在的,这并不值得奇怪。
生活越是艰辛,人们越是坚守各自的信仰,那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东西,也是唯一别人无法从他们手中夺去的东西。
共和国公民们的心态也是一样的。
或许拿宗教类比有些不伦不类,但共和国公民们眼下的心态和那些拜服在宗教感召下的贫民确实很相似。
“与查理曼王国时代相比,国力衰退,也没了后路……不,正因为没了后路,才会为保住仅存的尊严而握紧枪杆子。这便是共和国民众的真实心态,借由这次旅行可以近距离观察确认这种心态到底有多强烈,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然后盘算着如何加以利用,是吗?”
“那是未来的选项之一,眼下他们的声音对帝国、共和国乃至接下来的军备控制谈判都只是麻烦而已。”
“……说的好像阁下能听见所有人的心声,代表所有人发声似的。”
“殿下听不见吗?”
酒杯悬在空中,混杂着苦笑和冷笑的面孔凑了过来,在勉勉强强不至于失礼的距离上停住,李林用恶魔一般的声音说到:
“‘不需要不是爱国者的家伙’——他们正这么说呢。”
仿佛被雷电击中般的战栗贯穿密涅瓦,面对皇帝的压迫也能毫不退让的予以反驳,遇上缜密细致的诡辩亦能反击回去。如今却因为一句话而陷入了思考空白。
那不是谎言。
那是千真万确的实话。
是密涅瓦最不想听见的话语。
“看起来殿下是很清楚民众心声的,不然也不会有这样的反应。”
“你到底想怎么样?”
“直到军备控制谈判结束,各国达成军备发展限制协议,签字生效为止,共和国民众能保持安静,不要制造出影响会谈的杂音。”
“你以为这里是帝国领土,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当然不至于,我们还是尊重共和国行使主权的事实的。不然也不会按程序流程等待你们放行入境。”
啜了一口冷酒润喉,李林微举酒杯致意。
“只是我们对共和国民众是否能客观理性的看待自己国家所面临的处境,以及能否正确判断当前国际形势一事抱有疑虑。在没能彻底解决这个隐患之前,帝国和诸国是无法放心让共和国参加军备控制谈判的。”
在连辩驳都显得苍白的结论面前,密涅瓦和杰伊陷入了沉默。
这是共和国最头疼的问题,也是诸国对共和国参与多边谈判不放心的根源——不确定的民意走向以及容易被民意左右及裹挟的政府。
只要是谈判,任何一方都要面对同时来自内外的两股压力。外部压力就不用说了,谈判桌上唇枪舌剑、锱铢必较自不必多说,遇上着急上火的时候掀桌打架也是常有的事情。至于内部压力——不用说,当然是来自各阶层的期望和责难。
有句老话说得好,距离前线越远,对战局越乐观。没有亲身感受战场的残酷和谈判桌上的压力,在政府号召和媒体宣传下,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下忍耐着生活艰辛,默默地付出。在承受一切之后,他们自然会对战争或谈判抱有很高,甚至高到不切实际的期待。与此同时通过报纸专栏和道听途说在脑子构想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实际上是自己想看到的”国际现状,这又进一步拔高了他们内心的期待值。
不难预见,当最终谈判结果传回后方,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时,巨大落差会激起怎样的抗议狂潮。
“帝国和诸国让共和国参与军备控制谈判的前提是‘共和国承认并严格遵守自己参与讨论出来的条约’。这需要一个能长期执政,稳定共和国政策走向的政府。然而你们的制度,还有民众严重情绪化的思维方式会妨碍达成这一目标。说白了吧,要不是有这一趟旅行,杰伊阁下很难参与接下来的谈判。且不论新的谈判代表能否像杰伊阁下一样同时获得帝国与诸国的信任,见识了杰伊阁下的下场后,又有谁敢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违逆国内的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浪潮呢?当然,最终你们还是会在条约上签字,可要是这一届政府倒台的话,乘着舆论浪潮上来的新一届政府会不会因为民粹主义玩脱,提出退出或者要求重新修订条约……对这种毫无意义浪费时间的行为,我们实在不想奉陪。”
民选政府最大最不确定的问题就是政策延续性。
虽说条约这种东西就是为了被撕毁和绕开而存在的,考虑到国家战略和国际现实,直到实在忍不下去或是完全做好准备为止,大家基本上还是会老老实实遵守的。可像共和国这样高度重视民意且容易被民意左右的国家,其遵循条约的意愿和实效性是值得怀疑的。
当然,就算是民.主.国家和选举型社会,民众的意见也并非总是能左右政府,在很多时候尽管他们很愤怒,很不满,但他们能做的也就只有不满。
“自由不是毫无代价的”。想要贯彻意志和获取利益同样如此,没有人可以什么也不付出就得到好处。如果民众想要捍卫国家尊严,贯彻他们的意志,势必会和国家暴力机器发生冲突,而后果……
愿意承担那种后果的从来都是少数,共和国国民恰恰是少数派。
为了防范帝国入侵,共和国以法律的形式允许国民持有枪支弹药,一方面是为了应对随时可能降临的入侵,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日后的扩军做准备,摸过枪,知道如何保养修理枪支的人比从未摸过枪的动员兵总是更容易训练些,同样是十八个星期的步兵训练,那些有使用枪支经验的家伙起码在射击这一块表现更好一些。
共和国创建者的本意是尽一切可能保卫共和国。别说在当时那种朝不保夕的氛围下,就是在现在,这种做法依然无可厚非。可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共和国的人均持枪率是全世界最高的,枪击案的频率也是最高的(这还是剔除掉决斗这种“合法枪击案”得到的结果)。当政府真的出台什么让大多数国民感到无法忍受的法案,或签订什么卖国条约时,热血上头的民众很可能带着枪去政府部门那里“要说法”……
即便政客们不考虑选票,他们也要考虑自己的性命,天知道自己会不会在葬礼上、戏院里、火车站、音乐厅、演讲台、饭店里、大街上被神经病枪手、想出名的演员、落魄律师、无政府主义者、“爱国志士”等等给“天诛国贼”掉。
所以他们会先暂时向民意低头,顺应人民的要求,摆出对外强硬的姿态,提出修改已经达成的军备控制条约,争取“合适的国际地位”。如果诸国愿意配合自然皆大欢喜,不配合也没关系,只要持续僵持一段时间,等民众的关注度下降后再利用舆论引导民意,假以时日一切都能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正常环境下,剧情确实会按上面说的发展,但问题是参与军备谈判的不是只有共和国与诸国列强。
诸国对共和国国内的日常小剧场并不关心,反正那是别人家的家事,他们自己愿意怎么爽就怎么爽。可要是共和国提出修改条约,帝国打蛇随棍上也要修改……这就很尴尬了。
诸国原本的目的就是利用军备控制条约遏制帝国扩军的速度和势头,趁着眼下国力差距还没进一步拉开早早达成协议。如果三五年后共和国提出要修改条约,到那时帝国的国力必然比现在更为强大,届时诸国的发展情况却还是未知之数。维持住现在的差距还好说,要是差距被进一步拉大后重开谈判……最终会谈出个什么东西,真是只有天知道了。
相对的,帝国也抱有类似的疑虑,但他们的出发点有些不同。诸国恐惧的是帝国重启谈判谋求更有利帝国的条约,帝国则担心重启谈判会严重刺激诸国,引发冲突甚至是战争。更棘手的是如果共和国得不到同意重启谈判的回应,改用类似莱茵兰号事件的做法来展现强硬姿态给国民一个交代,那么帝国势必要对此作出回应,由此引发的连锁反应很有可能失控,这依然不被帝国所乐见。
“最终事态或许会演变成大家都不想见到的结果,也可能不会。概率大约是40%左右,比一半一半的对赌要好得多。不过大家并不打算在这种大事上赌博,与其规划应对措施等待混沌不定的未来,在问题刚露出萌芽就将之扼杀才是正确的做法。”
血色眼瞳反射出冰冷的光芒,李林将身体沉入椅背。
“为了解决这一课题,我来到了这里,让共和国民众清楚的认知到,军备控制条约和签署这份条约的共和国政府是得到皇帝的承认和保证的。任何试图改变、撕毁条约的行为,任何试图推翻这个政府的行为,都是在挑战帝国,挑战我的权威。如果有自信和觉悟的话,随时都可以向我挑战。”
端庄秀丽的嘴唇泛起烂灿的浅笑,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来得强烈的战栗穿透了密涅瓦全身,死死攥紧的拳头不住颤抖着。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8.观光旅行(十)
有些东西就算想记住也会被有意无意的忽略,有的事情想尽办法去忽略也难以做到。
前一种的范围很广,几乎什么事都能算进去;后一种基本上都和负面的事情挂钩。比如仇恨、嫉妒、愤怒……还有恐怖。
刺穿头盖骨,直达心底,更甚于地狱的恐怖,当你以为自己已经成功摆脱时,那个梦魇又会从记忆的深渊中复苏,让你重温曾经在阴影里瑟瑟发抖,向神明祈祷自己能够脱险的滋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