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另一方面,为大多数人争取自由和打破条条框框的桎梏却可能带来波及整个世界的全面战争,造成难以想象的灾难,最坏结果甚至可能是整个世界毁灭。”
“说什么毁灭……真是夸张。”
“不把皇帝算进去也是一样的。”
无视安丽埃塔的苦闷和挣扎,露易丝继续补刀:
“假设最好的情况下,皇帝和帝国覆灭,‘军团’也全部消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大家和乐融融相亲相爱,废弃所有帝国的技术,就此迈向全新的文明发展?回答我,你相信会发展成这样吗?”
“……”
根本没必要思考,也没必要回答,答案早就存在所有人的心底里。
绝不可能。
假设真的打到了帝国,接下来的必然是一场更加残酷疯狂的战争,为了争夺帝国遗留的技术,为了确立战后的国际地位,诸国一定会大打出手。这一次没了帝国的牵制,也没有皇帝的威慑,在这场关乎国运之战中,没有人会手下留情。滥用武力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必然的选项,最终就算不是世界毁灭,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退一万步来讲,畏于滥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后果,诸国勉强达成某种形式的平衡来规避战争风险,之后整个世界也要面对技术发展停滞的问题。在失去了“帝国的技术”之后,人们该如何面对那些积累下来的技术空白和断代问题,人们是否能依靠自己独力发展文明。最终是否会因为无以为继,走向毁灭呢?
因为帝国倒下而导致整个世界毁灭——如果这是革命的最终结果,即便革命的出发点是善意,是希望人们能比现在过得更好,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认为这就是“善”吧。
“‘善与恶有着明确的分界线,就像白与黑’——虽然知道这种二分法是不成立的。可是不惜让世界毁灭也要改变……”
“说什么蠢话,你……”
“这确实是个问题。”
第四个人的声音截住了安丽埃塔的咆哮。
“如果情况真的演变成这样,那么革命者和‘想要拖着整个世界给自己陪葬’的恐怖份子也就没有区别了。”
“议长……!怎么连您也……!”
“革命者必须拥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同时也必须有清醒冷静的头脑,一味盲信盲动,那就和教会、旧查理曼王国时代的盲信集团一样了。丽塔,你觉得那些天天高喊‘天诛国贼,七生报国’的狂信徒,他们渴望国家强盛的出发点是错误的吗?他们的结果又是怎样?带给国家的又是什么?”
“这……”
密涅瓦的反问让安丽埃塔有些手足无措。
身为革命者,同时也是饱尝旧军队带来的恶果的查理曼人之一,她当然不会认同那群脑子里除了杀人放火、发动战争、勋章、晋升,其它什么都没有的狂徒,对于他们的结局,安丽埃塔认为是咎由自取。至于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民族乃至她个人带来的伤害,和大多数查理曼遗民一样,安丽埃塔如同痛恨帝国一样痛恨那群引发战争却无法带领国家走向胜利,到最后连应该承担的责任都用死亡来逃避的混蛋。
——祝那群混蛋被穿刺在烤肉叉上在地狱里烧烤。
每次提到旧军部,安丽埃塔都会奉上这样的诅咒。
将自己与旧军人相提并论,抑或自甘堕落到旧军人那个层次,对女孩来说,是仅次于向帝国屈服的耻辱,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事情之一。
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决定——这正是身为革命者的根本,亦是身为人的骄傲。
盲信而不知思考,不知怀疑,这压根就和过去的旧军队、现如今的帝国四等公民一个德性了。
“……抱歉,阁下,我失控了。”
安丽埃塔咬住嘴唇,悔恨的表情深深低了下去。
“不用道歉,就算是我,到现在也还在为这些事情烦恼。”
“阁下也——?”
马赛将咖啡、盛放糖块、炼乳的银壶放下,退后一步立正问到:
“可以吗?您可是国家领导人,组织的核心。这样轻易的动摇,还说给我们听……”
“马赛!!”
安丽埃塔和露易丝同时叫了起来。就算共和国不像帝国那样将等级视为压倒一切的优先,而且她们自己也抱有类似的疑问,但马赛的反问实在是太出格,太无礼了。
“无妨。”
密涅瓦挥挥手,微笑到:
“原本就是想要和你们探讨这方面的事情的,如果这种时候还顾着阶级、保密之类,那么从一开始就不要谈才是正确的做法。”
也就是说,就算被帝国听去了也无所谓。
以咖啡润喉之后,密涅瓦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说到:
“老实讲,虽然很多人把‘打到帝国’视为长期目标,或许还是最终目标。可大多数想要打倒帝国的人从未设想过‘失去帝国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打倒帝国’这个课题本身难度就过高,穷尽一个人的一生都未必能得出解答。人们自然没有余力去设想‘没有帝国的世界’,因为这几乎和空想没有区别。”
不光是普通人,那些智慧超群的政治家和领导者也是如此。
帝国就是如此强大的敌人,仅仅只是设想该如何应对帝国的各种出招都会让人精疲力竭,谁有那个空闲和心情去设想“没有帝国的世界”。
其它国家是如此,但共和国,尤其是共和国政府高层却不得不面对这个难题。
“因为帝国已经与世界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整个世界来讲,帝国已经大到不能到的程度了。一旦帝国倒下,其所产生的涟漪是无法想象的。正如你们刚才所说,最好情况也会发生文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问题。至于最坏……世界毁灭或许还算比较好的,起码人们连痛苦都感受不到,一切就都结束了。比较麻烦的是帝国灭亡后,失去主人的‘军团’持续作战,将整个世界化为战场。最最可怕的是……一切从头开始,万物毁灭,一切回到最初的原点,开始新一轮的轮回。”
密涅瓦的笑容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阴冷的气息——厌恶、痛恨、恐惧以及其它难以名状却极为鲜明的感情。
“如果是那家伙,绝对干得出这种事情。”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1.射落弯月(五)
密涅瓦认定帝国方面必定在所有房间里放置了窃听器和针孔摄像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逃不过帝国情报机构的耳目。
她是正确的。
帝国确实有监控,而且投入的资源还不少,其监控力度之强,正如罗兰揶揄的“连自家厕所都监听”。参与各种会议的外国代表本来就是重点监控对象,共和国代表团更是重中之重——除开帝国和共和国广为人知的矛盾,代表团成员里还有三位在帝国社会秩序保障局挂了号的通缉犯——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说,这不算过分。
唯一脱离密涅瓦的猜测的是,皇帝亲自参与了对她的监控,她和三位年轻革命者的谈话正通过专用线路在皇帝的办公室里进行直播。
“如果是那家伙,一定干得出这种事情。”
荧幕里的密涅瓦正在咬牙切齿,李林晃荡了一下装满威士忌和冰块的酒杯,冷笑起来。
“当然,女士,这是理所当然的。”
那是工作,是使命,是程序,也是定律。
“神意代行者”,或者说“星球意志的打手”,其本职工作是优先确保星球的存续,至于对星球上的生物进行管理和保护,那是顺带和次要的工作。用通俗一点的比喻,就是保护某个人的时候顺带连他的身体器官也一起保护了。
这听上去似乎和打手保镖差不多,事实上确实相差无几,只是“神意代行者”的工作范围更广泛一些,除了保镖,还要兼职医生和护士。
前面说过了,在星球上生活居住的生物乃至整个生态系统可以被视为星球的一部分,类似于器官组织。既然是器官组织,不管怎么锻炼和保养,总会存在病变乃至癌变的风险,一旦发现癌变——即可能危及到星球的安全又或是脱离掌控的危险时,“神意代行者”立即转职为医生,对病变区域进行治疗。
正如医生会根据病情来对症下药,不可能给感冒病人做足全套化疗、放疗、基因靶向治疗,也不可能给癌末患者几片阿司匹林了事。“神意代行者”也会根据事态的严重性采取对应策略。有时候是对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人或事进行定点清除。有时候是直接干预国际政治,通过协调或战争进行调控。情形比较比较严重时就需要进行一些比较极端的人口减少措施,将整个文明白纸化。最严重的时,就像密涅瓦说的那样,要彻底整个行星的生态系统清零,一切从头开始。
如果事情真严重到了这一步,李林确实会这么干。
密涅瓦会知道这些并不奇怪,她曾经一度看过虚拟出来的景象,还从罗兰那里接触过一些高度机密,以她的聪明才智,从零散的拼图里推测出概貌和相关机制程序并不困难。
唯一的问题是,向来很注重保密和信息管制的李林,为什么会让密涅瓦接触到这种层级信息?
当然是根本就没想过要隐瞒。
李林很清楚密涅瓦的政治智慧。作为政治家,在铁腕治国和巩固权力方面,她或许不及阿尔比昂的伊丽莎白女王陛下,但在目光长远和构思国家未来发展上却比那位铁血女王出色的多,再加上出色的随机应变能力和坚持原则的刚强,她完全可以被称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女性政治家之一。
以她的智慧,应该清楚这些信息泄露出去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李林不会去搞封口,因为那太烦,浪费时间且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这种事情越是隐瞒越是会触动他人的好奇心,引起更多人来探究真相,如此一来就没完没了了。
他可不想重复肯尼迪遇刺后的故事,调动执法机构、调查部门,将杀手灭口,再把将杀手灭口的人灭口……
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在一件注定无比麻烦且效率地下的事情上,不如索性不管,让密涅瓦自己推测出答案,在她的心中种下畏惧的种子,使得她在今后的战略规划中为了回避最糟糕事态而始终有所顾忌。
一句话,李林相信密涅瓦不会也不敢到处乱说,即便要说出来,最多也是点到即止。
果不其然。
“……不管哪一种都不是什么美好的未来,多讨论也没意义。”
明智之举。
内容本身和转移话题两方面都是。
作为一个和年轻下属沟通的话题,谈话的方向已经有点离题,而且还是朝着有些危险的方向偏移。这个时间点把话题拉回到原来的方向,既不会泄露危险的秘密,也不会显得突兀以至于引发不必要的好奇和深究。
“回到之前所说的,帝国的技术已经渗透到世界各国的方方面面,你们可以想想,如今整个世界,到底充斥着多少经由财团和帝国输出的技术?”
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核心所在。
大到诸如军事、基建、重工业等国之重器,小到民生用品,帝国的技术已经无处不在了。
“随着帝国的消失,最先遭受冲击的必然是制造工业,然后一步步扩散,最后波及所有民生领域,最终酿成前所未有的内乱,再发展成新的世界大战。”
身为深度接触技术领域的军人,安丽埃塔和露易丝对帝国技术影响的关注重点自然倾向于浅显易懂的军事层面。同时兼具平民和军方双重视角的马赛则能看得更为全面一些,不过要和身居高位能够以长远且全面的视角来审视的密涅瓦相比,三个人都还差得远。
帝国的技术改变了世界,这种改变是不可逆的。
如果把世界比作一杯红茶,帝国的技术就是加入红茶的牛奶,加入牛奶后,杯子里的就是奶茶,任谁也不可能将奶茶重新分离成原本的红茶和牛奶。
同样的道理,被帝国技术所渗透和影响的世界也不可能再回到“没有这些技术的时代”。享受过那些技术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后,民众也不会允许发生这种逆转。
举一个例子,另一个世界经常会有环保团体呼吁人们改变生活方式,要求政府改变能源中来自石油、天然气、核能的比例,甚至会喊出“用爱发电”、“非核家园”之类非现实的口号,来获得大批缺少专业知识和社会供需数据的民众的支持。一开始,他们的确能鼓动相当多的人加入团队之中,视情况还能对社会与政府形成压力,可问题是只要天气一热,面对35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空调的诱惑和缺电的危机,民众和绝大部分团队成员会立即缩回家里享受习习凉风,然后高呼要“以核养绿”、“当前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不适合将绿色电能作为主要电力来源”。
既要享受文明,又不愿为此付出代价,这是绝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也是一样。
帝国与相关技术消失后,最先影响到诸国的,是失去了工作母机的来源。
现代工业、制造业的源头就是各种工作母机,各种原材料经过切削、冲压、锻造等等方式和工序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模具和加工工具,之后才能一步步生产出各种配件,经过流水线进行组装后成为走进千家万户的各种生活日用品。靠着这些产品,人们才能维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没了帝国供应新的工作母机,无法自行生产同等加工精度的产品,诸国只能持续使用、损耗旧的工作母机,当所有工作母机消耗殆尽,整个生产制造业体系也就从源头开始断链,最终整个生产体系垮塌,维持人们生活方式的商品从市面上彻底消失。面对急剧倒退的生活和随之而来的失业率暴增、经济紊乱、失去实业支撑的金融市场全面崩盘等等问题,人们是会老老实实的忍受这一切,学着从原点重新构筑生活方式和文明?还是将怨恨和愤怒对准自己之外的方向?
“多半是后者吧。”
密涅瓦的表情变得无比苦涩。
比起复杂深奥的大道理,人们更喜欢顺着简单易懂甚至没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冲动来采取行动,特别是生活艰苦的时候,人群中持续积累的愤怒和不满终究需要某个宣泄口,不是朝向国家自身,就是指向其它国家。
亡于内部动荡抑或亡于与别国的战争,不管哪一种,最终结果都是战火席卷世界,大地化为血与火的炼狱。
“如果这样的灾难后还有人能活下来继续记叙历史,八成会嘲笑我们这一代人‘明知道帝国的技术有问题还采用才是脑子不正常’、‘如果这样会灭亡,那就灭亡吧’。刻薄一点的会直接说‘还不如当初让帝国统治整个世界,起码回避了世界毁灭的最恶劣结果,绝大多数人也可因此活下来’之类的话。”
任何时代都有说风凉话的人,无需承担责任亦无需面对危险,任何轻浮之言都能说出口。
可就算是这样的话,也有一定的道理。
如果毁灭帝国的结果是带来更大的不幸,承受那些不幸和灾难的人当然有权力去批判那些不仔细考虑后果贸然行事的蠢徒,就算被批判为穷凶极恶的大罪人也没什么可抱怨的。
可,就算如此。
“身为拥有自我和感情的生命,人们还是应该探索与现在截然不同的未来,所谓‘美好的未来’不应该是原地踏步,也不会是毁灭和永劫,今天比昨天更美好,明天比今天更美好——能够这样期许,能够朝这个方向努力。这才是‘本应拥有的未来’。”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1.射落弯月(六)
能够选择,能够期待的未来才是未来。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理所当然的,正因为能够规划一年后、十年后的未来,能够憧憬“能够发生好事的未来”,人们才能无忧无虑的迎接明天。
但在李林看来,那纯粹是因为寿命和眼光受到限制,故而只能如此。
可以选择,可以期待,然后呢?然后是什么?比今天更好的明天?
绝不可能。
未来是极为残酷之物。
因为未知且混沌不明,因而可以随意想象和描绘,就如同神殿里的雕塑,因为不会说话也不会动,所以可以任由人们将自己的想象和祈愿寄托其上。可雕像终究只是雕像,不会因为祈愿的多寡而显现神迹来回应人们的祈愿。未来也是一样。
所谓“美好的未来”,终究只是人类为了逃避绝望和现实所塑造出来的虚假想象而已,但凡有足够的智慧和寿命,仔细研究漫长的历史后,便能够得出结论,所谓的未来,本来就是、也只会是“一成不变的未来”。
另一个世界里,人类同样能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未来,甚至能出入宇宙,在一无所有的真空中建造生活圈,让垂死的大地再次复活。然而人类的本质并未因此发生变化,人类依旧是人类,不想改变也不会改变。
曾经有人说过,所有事物其实都是源自于人类的善意。
会建立政府,会设立制度,都是想要维持多数人的生活;想要改造自然,发掘资源,创造发明,经济贸易都是为了让人们生活的更好;企图出人头地,改善家人的生活,同样也是善意;
或许真是这样也说不定。
可就是这样抱有善意的人类,一样会杀死别人,会破坏自己居住的行星,甚至试图让已死的母星再次复活,好充当自己的后花园。
这就是人类本性,宣扬讴歌着平等、自由、博爱、正义、高洁,所行所为却是压迫、歧视、偏见、邪恶、低劣。以理性自居,却厌恶秩序,反对极端,偏偏却以更极端来对抗。
也有人试图劝导和引导人类从走出混沌和困境,世纪前展现神迹的圣人和救世主,公元前著书立说的哲人,从“存在即合理”、“我思故我在”到“神已死”——无数次尝试和努力,却没有一次改变人类的本质。
言语只不过是言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也可以随着需要而被随意注解甚至扭曲。区区道德说教和哲学辩论更是不可能真正撼动人心,即便会在一段时间内造成震撼,给社会投下一丝波澜,但波澜终会平息,那些劝导和思考总有一天会被弃之不理。一切重新回到原点,没有任何改变。
既然不管怎么做,终究只是“不会改变的未来”。那么,与其让人类随心所欲的折腾世界和自身,最后搞到不可收拾。以“新秩序”加以约束和管理,从一开始就以“世界的永续存在”为唯一的最优先目标,在此基础上尽可能确保包括各智慧种在内的生态圈的存续——这样明显要合理的多。
至于自由、尊严、选择权什么的……有位救世主确实说过“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可没有面包,没有食物,人是不可能活下来的。
法律、尊严、道德、伦理、权力——这些都是建立在确保生存权之上的奢侈品。任何脱离生存这个大前提之下讨论什么平等、自由、博爱之类的论述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不要说死人不会奢求什么,整个种群灭亡、文明崩坏之后,还会剩下什么呢?
人死之后不会上天堂,也不会下地狱,只是变成灰,消失得无影无踪。种群也是一样。
如果真的想要实现“为了所有人”这个大命题,那么考虑的不应该是满足几亿乃至几十亿的私欲,而是应该抹消差别,将“所有人”视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管理和控制,在“确保整体”的基础上进行筛查和管理,从而最大限度的延长整个种群的存续。
“罗兰和密涅瓦或许会辩解‘因为绝望而放弃追求任何可能性才是大错特错’,但我想说的是‘只看到眼前的可能性,却偏离了最基本的目标,这才是大错特错’。”
接过重新续杯的威士忌,李林继续用近乎冷笑的笑容说到:
“说实在的,两种说法其实都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会认同我这边的应该寥寥无几。毕竟没人能接受和容忍消除所有人的差异,失去独一无二的个性。我也不奢求通过辩论和劝说来增加认同,因为这根本是徒劳无功。既然他们没有勇气,也不想改变,那么事情就不能由着他们胡搞。”
“诚如所言。”
尼德霍格欠了欠身,琥珀色瞳孔中悦动着愉悦的光芒。
这一刻正是尼德霍格期待已久的,让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蠢徒认清自己的斤两,知晓必要的分寸,然后拜服于眼前这位大人。这种彻底的碾压感和愉悦,是喝再好的酒,吃再好的甜点都无法品尝到的。
一般人在这种时候或许会因为情绪过于激动,外加趁机捡便宜的心态,主动向上级做出某些谏言。尼德霍格此刻也有些小激动,但他十分清楚,谏言和意见对这位大人是不需要的。这种时候提出“您应该做什么”、“不这么做会怎么样怎么样”——不仅冒失,而且愚蠢,最致命的是不知分寸。
亲卫队的职责是护卫皇帝,并且替皇帝去处理某些不方便抛头露面的工作,换言之战斗才是亲卫队的工作。至于国政,被皇帝问到相关议题另当别论,一般情况下,亲卫队——包括尼德霍格自己在内——对此不应插嘴,更不用说插手国政。
忠诚,能力,外加对自身定位的高度清晰与贯彻,这正是尼德霍格能稳坐亲卫队队长位置至今的原因。
向尼德霍格投去赞赏的一瞥,李林的手指再次开始敲打桌面上仔细对齐的一叠文件。
那是一份谈判清单。
其内容是关于帝国向诸国出口工作母机、加工机床和农业机械产品。
这些都是诸国眼下急需的,尽管都是二手货,但还是很好用,为了表达足够的诚意,帝国几乎是以成本价销售。凭良心讲,帝国在这单买卖上真心没多少利润。
帝国不是慈善家,也不是面临倒闭,展开跳楼血泪清仓大甩卖的厂商,更不会突然脑抽做这种没什么赚头的买卖。
1...591592593594595...66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