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时间:2023-05-24 来源: 作者:千年帝国海军上校
把海上的战列舰搬到陆地上——这原本就是战车的起源。试图打造巨大的超重型战车也不是公国一家的独创,用一款拥有良好防护和多重火力配备的机动装甲车辆去碾压敌军士兵和防御体系一直是各国军方和工程师寻求实现的目标。向来以理智与现实主义闻名的帝国战车设计师们在早期也非常沉迷超重型战车和多炮塔设计,甚至一度出现了p-1000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陆地巡洋舰”。公国工程师们脑子里的想法其实和外国同行是一样的,只是他们特殊的审美观和想象力让他们搞出来的东西比较……特别,仅此而已。
门捷列夫战车名为战车,从其设计特点和使用定位来看,称之为自行火炮或突击炮更合适些。这款战车采用固定战斗室设计,全长11.8公尺,宽3.4公尺,高3.3公尺,看上去像是一块四四方方的黑列巴,涂上冬季森林迷彩涂装后就像个大型野战厕所。前装甲厚120㎜,侧后装甲均为100㎜,战车前方安装一门海军制造的长身管152㎜舰炮,车体顶部安装有一个高耸的旋转机枪塔,搭载三挺机枪,用于防御靠近战车的敌军步兵。
显然,这款武器的主要目标并不是用来充当装甲突击集群矛头先锋的。其令人瞠目结舌的重量(173.2吨,直追鼠式的188吨)、羸弱的动力(250马力的电动机)、理念先进但问题重重的液气悬挂、庞大的人员编制(除了标配的车长、驾驶员、炮长、装填手、机枪操作员之外还有负责车辆保养和抢修的技术员、魔法师,一辆门捷列夫战车最多要塞进去半个排)——这些特质决定这款战斗车辆不可能用于任何快速突破的任务。但其厚甲重炮的配置赋予了其除了充当自行火炮之外还可以充当“阵地突破战车”的特性,这正是眼下公国军所急需的。
“重炮、步兵突击队、重型战车——这些将是为我军打开突破口有的可靠同志,只要没了可以依托的工事,拉普兰的鼠辈也就到此为止了吧。”
勃鲁西洛夫骑兵中将仰望着威风凛凛的巨型战车,一脸陶醉和满足的表情。
也难怪这位面相冷峻的将军会有这样少见的感情流露,身为公国军制改革和装备发展的提倡者和身体力行者,眼前的装备和配置距离他的理想形态还有相当的距离,开战以来公国军的表现也很难算得上令人满意。但面对理想中的构图一步步接近现实,任何人都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期望,些许失态也在容许范围之内。
“我们还需要更多更好的战车,它们不必像帝国制战车那样性能优越,但性能够用,便于生产,庞大的数量和冲击力足以摧毁一切敌人!”
骑兵中将抚摸着冰冷的钢铁,脸上露出慈爱的神情,仿佛怀抱婴儿的母亲。
“当军制改革完成之后,就算是帝国也将在我军的滚滚钢铁洪流面前颤抖。”
勃鲁西洛夫骑兵中将从来不是一个浮夸的人,也没有妄想症的病史。此刻所言所语也不是处于恍惚状态下的呓语。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其依据。
在见识过亚尔夫海姆防卫军一举放倒查理曼的旋转门作战后,各国军事专家都将帝国式闪击战奉为大兵团机动作战的精科玉律。几乎所有国家都在根据自身国情发展机械化部队,制定相关学说,改革制度,研发需要的装备。公国也不例外,其学术成果便是以勃鲁西洛夫骑兵中将的军官团正在逐步探索和完善的大纵深突击战术。
由于世界各国都是以帝国军为模板,很多时候可以从各国正在研究完善的机械化作战理论上发现不少似曾相识的东西。公国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某种程度就是闪电战的公国加强版,即依托公国军的庞大规模,以无穷无尽的人力资源和装备为基础,发起一场不断对敌军纵深推进的大规模闪电战。
不同于受制于军队规模和后备兵员,撑死只能通过详细规划和支援,进行一到两次战役战术规模闪电战的亚尔夫海姆防卫军。按照勃鲁西洛夫骑兵中将的构想,公国军会一次投入五至六倍于帝国军战役集群的装甲力量。然后把这些装甲部队分成几个集群,每一个都有和帝国军主力集群相当甚至超过的战斗力,依序投入战斗。
第一个集群用于突破防线,打开突破口后便不再前进,配合步兵部队巩固缺口,防止敌军反击重新堵住突破口。第二个集群快速通过突破口,向第二道防线突击,然后重复第一集群的工作,接着是第三、第四、第五……一直到投入战略预备队为止。
理论上来讲,连续不断的装甲突击波会彻底打乱甚至摧毁敌军的指挥和后勤系统,导致整个战区的敌军失去统一指挥和补给。最终被占据绝对兵力优势的公国军分割包围,彻底歼灭。
以上是大致的概念轮廓,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有包括通信指挥、诸兵种合成协同、空地协同、装步炮相互配合……等等一大堆问题需要解决。更重要的是当前的公国军缺少能使用这种战术的力量和物质条件。不过勃鲁西洛夫阁下相信,只要赢下这场战争,公国的经济就能步入正轨,之后的军制改革也将驶入快车道。
一想到美好的未来,小小的激动一下有什么不可以呢?
在场的大小军官都懂这个道理,也都非常的知情识趣。没有谁想要在这种时候跳出来干煞风景倒胃口的蠢事。
不过,他们的对手,那位来自帝国的“不败魔术师”并不是这么想的。
随着一个通信兵将一份简报交到勃鲁西洛夫骑兵中将的手里,原本欢欣鼓舞的神情迅速从这位阁下的脸上褪去,一种充满危险气息的阴沉气息迅速在他脸上积累、沉淀,最终如同火山一样爆发了。
“那群海军的白痴在干什么?!他们都在睡觉吗!!”
伴随着激愤的怒骂,被揉成一团的简报重重砸在坚硬的冻土上,一旁的副官疑惑地捡起纸团,在一群同样迷惑的军官的簇拥下,副官打开了纸团,小声念了出来。
“本日上午八时十三分,多个转运站点遭到拉普兰军浮空舰队突袭,昨日运抵等待转运的重型炮弹近一半被摧毁,受弹药爆炸波及,正在卸货的‘自动推进火炮’零配件有七成损毁,剩下的尚在抢救中——”
过了几秒,公国军陆军军官对海军系统的精彩谩骂充斥着拉普兰浅灰色的天空。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3.冰风森林(二十一)
“为胜利干杯!”
“敬王国!敬魔术师阁下!”
堑壕里响起一片搪瓷茶杯碰撞的脆响,私酿蒸馏伏特加的芬芳和欢乐一起扩散开来。
同为生活在极北国度的人民,拉普兰人对酒精的迷恋程度仅次于公国。军营里倒是明确禁酒,于是一到军营休假日,军营附近的酒馆里总是可以看到醉意盎然的军官兵丁。
这个步兵排正在执勤中,照道理是不允许喝酒的。但随着气温开始下降,禁酒令也不是那么绝对了。帝国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酒精会加速人体温度流失,但是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适度饮用烈酒能够加速人体血液循环,降低四肢末端冻伤的可能。所以只要上级军官允许,士兵们不但能在晚餐得到一杯伏特加的配给,值夜班的哨兵还能得到额外的伏特加供应。
“生命之水”——伏特加的别称在北方之地可谓名副其实,在钢筋水泥都会冻脆的漫漫寒夜里,伏特加真的是维系士兵们生命的必需品。
各种以谷物和薯类为原料的伏特加中,拉普兰酿制的“生命之水(spirytus,斯皮亚图斯)”最受推崇,其酒精度高达96%,是世界上酒精度数最高、最烈性的酒。这个步兵排享用的,正是私酿的“生命之水”,在辛辣的芬芳中,士兵们的欢笑回荡在夜幕下。
他们有理由欢笑,任何在战场上生存下来的战士都可以为还在延续的生命感到喜悦,更何况他们刚刚收到了一个和自己息息相关的好消息。
拉普兰浮空舰队成功突袭公国军兵站,成功摧毁堆积在各个兵站里的重型炮弹——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已经传遍了整个拉普兰,尤其是前线堑壕里的士兵,这个消息等于给了他们一个生命的保障,要知道那些炮弹一旦抵达前线,直接承受的就是这些堑壕里的大兵们。现在有人告诉他们,所有炮弹都被摧毁了,那些大炮都成了哑巴,他们怎么可能不对此感到欣喜若狂。
于是大兵们举杯相庆,每个人都在讨论公国军在此次奇袭中的丑态和一直默默无闻的浮空舰队的神奇表现,更多人则是在讨论此次奇袭的谋划者——如同魔术师从帽子里拿出兔子一样的神奇用兵家,来自帝国的军事顾问,“不败魔术师”帕西法尔少将阁下。
他理应成为焦点。
一次突袭就彻底瘫痪了公国军的重炮兵,加上炮弹殉爆产生的连带损失和对公国士气的打击,其影响力不亚于重创一个公国军步兵师。考虑到浮空舰队自身的损害几乎为零,这种成就和神奇的用兵方略除了“魔术”,也实在是找不出更贴切的形容词了。也难怪会成为所有人讨论的焦点。
不过身为人们关注焦点的帕西法尔对自己的声名鹊起却完全没有自觉,对各种邀请和仰慕者的信件全部推给副官处理之后,他就一头扎进各种报表里去了。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帕西法尔时,有两个普遍观点,其一是认为他是当时最高明的用兵家和战略家之一。要不是同时代有皇帝这颗太过耀眼的恒星存在,他的光芒本应更加显眼,将更多人吸引到他的身边。其二则是比起指挥千军万马的军人形象,帕西法尔的行为模式更像是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后勤参谋、情报参谋的奇怪混合体。
之所以会有这种评价,主要是因为帕西法尔的作战中对后勤系统和情报支援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一般军事将领。其作战计划比起堂堂之阵,更喜欢诱导对手按照自己的节奏行动,攻击对方的薄弱环节——尤其是敌军的后勤系统。
“因为后勤系统是当代军队的命脉啊,没了后勤系统的支援,就像抽调了身上的血。大出血的状态下固然不会马上死掉,甚至还能挣扎一阵子。不过也就只能做到这种程度罢了,不会对结局有任何影响。”
翻阅着最新的航空照片和公国船团行程信息表,帕西法尔啜了口红茶,语气平静的说到:
“不了解后勤系统的重要性就没资格说自己了解什么是现代战争。”
个人的勇武,一两种新式武器,一两个战术创新——由这些决定战争走向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如今的战争是综合国力的对抗,更是体系之间的对抗。
军事技术和军队组织的变革使得战争日益复杂,枪械自动化、速射火炮和战车的普及、用于物资和拖曳火炮的牲口数量增加、军队中技术兵种的增加、军队规模持续扩大……战争形式的复杂化使得后勤压力持续膨胀。因为这不仅仅是能否筹集到足够后勤物资的问题,还涉及如何将这些物资顺利送往前线。简而言之,武器装备的发展提升了军队的火力和战斗力,但却使其更加依赖后勤保障。其结果便是公国不得不将一支威力强大却行动迟缓的军队投入到一场快速运动战中,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面对困难,公国参谋部和后勤部门只能将希望寄托在空中运输的补充和基层组织对新形势的适应能力上。从目前为止来看,公国军后勤系统的表现已经可以称得上优秀了。不管公国军自己怎么抱怨,能以极为原始的组织结构,在极为恶劣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系统中还保障公国军一路进攻到曼纳海姆防线,这已经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了。那些唠唠叨叨抱怨个没完的家伙倒是可以自己去跑一趟后勤路线看看,体会一下作为军队底层,没有任何优先权,还要天天承受前线和后方的指责,每分钟都要面对军队和民间的抱怨甚至是怒骂是什么味道。换个脾气暴躁点的直接撂挑子,让那帮混蛋深切领会一下没有后勤的日子是什么滋味了。
公国军后勤系统已经十分努力,其表现不好,一是受制于特殊的环境,二是组织结构远未完善,三是公国军方上层对后勤重要性缺少深刻的认知。
帕西法尔所谓的“魔术”,其实就是综合上述三个深层问题所布设的局。
在战争开始阶段,拉普兰军通过弹性防御,有组织的后撤到了曼纳海姆防线,这里不但设施齐备,同时距离拉普兰原有的和开战前后紧急增修的铁路线更近,更容易获得补给,这就使得铁路在内线防御战略中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出来。相对的,公国军的铁路系统不论好坏,只能将物资、人员输送到边境,剩下的路程要么通过浮空船转运,要么在被充分破坏、挤满了野战军和各种路障的土路上缓慢蠕动。而当公国军越过泰帕莱河后,这种困境又被进一步放大。这里河水湍急,河岸高耸,且时有大块浮冰漂过,摆渡条件极为有限,只有少数河段勉强可以利用船只渡河。在渡河船只极为有限,且优先被野战军使用的情况下,物资的拥堵迟滞又被进一步加剧。公国一度试图通过架桥来缓解困境,可问题是参与战役的四个集团军都严重缺乏架桥设备和懂得实施架桥作业的工兵。受制于客观地理条件,公国军的物流严重滞后,这就为帕西法尔的第二阶段布局创造了条件。
当公国军物流受到严重拥堵,前线的战事又急需大量武器弹药来打开局面,这就迫使公国军后勤系统为适应前线需求不得不做出调整。其具体措施是设立各种存储点和浮空船临时停泊装载卸货的野战应急设施。通过原地储存,调整空中运输在整个系统中的比例,设定新的空中运输时刻表来满足对前线部队的补给。可一来公国的浮空船不是如同帝国滚装船那样可以快速装卸的船只,需要专门的泊位和装卸设备。二来,在前线和各存储点抓紧时间抢修浮空船紧急停泊设施的时候,各种物资依旧不断从后方输送过来,大量堆积的物资很快就超出了仓库的承受上限,大量弹药被迫露天堆放。这不但极易被发现,还异常容易遭受攻击,一旦被攻击,可以预见堆积如山的炮弹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自开战以来,帕西法尔就没放松过对这些临时仓库的侦察。在空中和地面侦察的配合下,他很清楚沿泰帕莱河到公国边境线之间有多少仓库,仓库里都放着些什么,每天有多少车辆和船只在什么时间进出,载运的都是些什么,那些野战浮空船装卸设备的进度怎么样了,都在什么位置——他对这些一清二楚。
他设好了局,公国也如他预想中一样入了局,剩下的就是等待那些几乎不设防的仓库堆满各种易燃易爆的物资,然后等待一个能造成最佳破坏效果的时机——比如浮空船装卸设施接近完成,满载物资的浮空船停泊在地面上,弹药堆的满地都是——为公国军送去一朵小小的烟花,引发一连串绚丽的连锁爆炸即可。
最后,也是最要紧的一个布局,是针对那位老而弥坚的马卡洛夫海军上将和勇敢无畏的高尔察克海军少将的心理陷阱。这两位很清楚帕西法尔的最终目标是公国军后勤系统的核心中枢——亚姆立札据点,帕西法尔必将通过声东击西的办法来突袭亚姆立札。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但帕西法尔耍了一个小小的花招,他频繁的调动舰队在浮空运输船团航线附近出没,摆出一副要打破袭战的架势,成功让那两位对手将手中不多的机动兵力投入到护航和巡逻之中,各个临时仓库的防卫力量大幅下降,从而使得他成功运用舰队和mds同时对多个据点同时攻击,引发公国军浮空舰队调度的极大混乱,要不是高尔察克海军少将足够冷静沉着,没有贸然解除护航任务来回头搜寻已经一击得手掉头就跑的帕西法尔舰队,帕西法尔还准备在回来的路上顺便摸掉那些毫无防护的运输船。让胜利变得更完美精彩一些的。
“哎呀哎呀……这可不好,胜利果然如同禁药一样容易上瘾。追求胜利和名誉这种事情可一点都不符合我的性格,还是尽早完成工作,早早退休吧。”
啜饮着加了白兰地的红茶,远远未到领退休金年龄的少将阁下抓了抓松软的头发,用懒散的声音自语到:
“接下来那两位会有什么反应呢?要怎么才能确保他们继续寻求舰队决战呢?果然……还是要有足够份量的诱饵才行吗?”
魔法与科学的最终兵器 13.冰风森林(二十二)
“你要明白,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输给一个出色的对手是遗憾的事情,但绝对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我也败给了那位魔术师,但我却不因此感到羞耻,只是为自己未能如你一般年轻,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和这位伟大的对手较量感到遗憾。”
“我明白了,阁下。”
在年老长官豁达的气度面前,高尔察克不禁感到有些羞愧,脸上的表情随即又恢复坚毅沉稳。
“已经发生的事情再怎么后悔也没有意义,现在我们要做到是从失败中分析自己的不足,敌人的长处,从中找到通向胜利的大道。那么,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你从那位魔术师身上学到了些什么?”
“是自我设限和先入为主,阁下。当我们拘泥于舰队决战才是决定控制战场乃至天空与大海的唯一形式时,帕西法尔阁下却是从战场整体高度来看待后勤补给和舰队运用之间的关系。这次的失败并不只是战术运用的失误,更是战略观念的差距。”
在上一次大战中,制海权和制空权的概念异军突起,和大规模机械化兵团作战一道,成为新时代军事观念变革的风向标。正如同陆军谈到新军事变革言必称闪电战一般,各国海军及附属海陆军的浮空舰队(除了共和国和帝国,各国空中力量尚未独立)都将马汉式海权思想奉为圭臬。所有将校皆认为海军的价值在于控制海洋、夺取并保障制海权。以舰队为代表的海上力量将有助于所属国家对海洋的有效支配,并在有效支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其带来的利益。空中力量则是制海权思想在空中的延伸。是故,夺取制海权和制空权才是海空力量及战略的根本目的。
在大部分时间里,马汉式的海权观念都可以成立或起码能自圆其说。不过其战略原则执行起来太过高昂,对一些发展海空力量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国家来说,与其追寻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不如重新定义战略,从而以更为经济的方式来实现国防目标。这种思想的产物便是“存在舰队战略”和“巡洋战争”——通过破坏别人的制海权,突击敌国海上交通线的方式来动摇敌国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其具体形态便是无限制潜艇战和海上破袭战,空中的表现形式则是空中绞杀战和战略轰炸。上一次大战中帝国军正是通过海上和空中的利刃放干了查理曼的血液,最后的莱茵战役不过是整体战略到达最终阶段后的精彩收尾。
正是有鉴于此,不管是马卡洛夫海军上将还是高尔察克少将在推演帕西法尔可能的行动模式时,都倾向于相信帕西法尔会采用舰队破袭战或单舰游猎的方式来袭击公国浮空船团或滞留在道路上的补给车队。对于袭击临时补给站——他们也考虑过,但一来他们手中没有更多的机动力量来防护遍布泰帕莱河沿岸及交通线的临时仓库;二来那是隶属陆军管辖的设施,不是处于海军管理下的港口;三来则是他们有自信,即便帕西法尔炸掉一两个仓库,公国机动巡防舰队也能迅速咬住帕西法尔,然后把他撕成碎片。
然而当帕西法尔真正动手的时候,高尔察克才发觉自己的认知和现实有多大的偏差。
要摧毁一堆露天摆放的弹药,为什么一定要用舰炮去抵近射击?让mds挂着炸弹去炸就好了嘛。
“从一开始,魔术师阁下就没想过要用舰队去硬碰硬。存在舰队理论的基础是确保舰队的存在,利用弱小但足以在关键时刻制造麻烦的舰队去牵制对手。敌舰队正是贯彻这一原则,通过一系列调动成功牵制我军,为mds的突袭创造了条件,当mds成功突袭后又反过来利用我军的混乱带领舰队跳出尚未合围的包围圈,对其它不设防的补给据点实施炮击,要不是护卫运输舰的分舰队没有解除任务,说不定他连运输舰都想下手。”
说到最后的部分,高尔察克的脸颊有些不自然的抽搐。
——该死的官僚。
一想起陆军、后勤、大本营的抱怨和职责,高尔察克好不容易平息下去的情绪再次开始急剧波动,连带着血压开始飙升。
如同过往每一次遇上糟糕事和坏消息一样,公国各部门开始集中精力做两件事情——撇清自己,甩锅给别人。
陆军指责后勤部门保障不利,后勤部门抱怨陆军要求太多,给予的支援又太少,同时还胡乱增加不合理的要求,两边相互推诿扯皮,你一个点射,我一个倒挂金钩,你把我的球扑出去,我守门员直接冲到你球门前面射门……你来我往可谓不亦乐乎。最后闹得大本营拍了桌子,声明不给个交代的话,就把所有涉及此事的主管统统送去卢比扬卡接受调查,至于之后是吃颗子弹后送进地下焚尸炉,还是母神眷顾能保住一条小命去永久冻土挖土豆,那就看各人造化了。在直白的威胁下,陆军和后勤部双方达成一致,一个大脚把球踢进了海军的大门。
这两边的想法很实际,反正最后一定要有个什么人或部门出来背锅,海军本来就有为空中运输提供护航和战区空中巡防的任务,事后追究责任本来就跑不了他们,现在正好一股脑的推到海军头上。
作为护航计划和诱饵计划的制定者兼执行人,高尔察克少将本来就打算一肩扛下所有责任。为此他甚至准备好了辞职报告和预定在军事法庭上使用的整起事件的经过报告。结果听到陆军和后勤部的白痴官僚要海军承担所有责任,这位少将的犟脾气顿时上来了。他倒也没浪费时间去申辩,只是坐在那里承受着各种指责。等到对方讲到唇焦舌敝,不得不停下来喝水的时候,高尔察克少将起身一鞠躬,表示作为海军部门在此次事件中的最大责任人,他将承担起所有责任,紧接着少将将随身携带的遗书拍在办公桌上,然后从容不迫的掏出手枪顶上了自己的脑门。
这一出可把所有人都吓坏了,幸亏马卡洛夫海军上将眼疾手快,否则血溅当场什么的可真不是说说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