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神圣罗马帝国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新海月1
没有人接盘,那么就要一跌到底,最终蒸发的财富只会更多,而不是减少。
为了混淆视听,几乎每天都有专家在预言股市崩盘,听的多了大家也就麻木了,真假谁能分清?
弗朗茨想了想说:“既然已经准备好了,那就按照你们的计划进行。尽快把殖民地的黄金运回国,经济危机一旦爆发,这个世界又要不太平了。”
“是,陛下!”约翰-斯特瓦回答道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十八章、债券
财政大臣卡尔欣喜的说:“陛下,我们在伦敦发行的5000万英镑债券,已经销售一空了。”
实在是太顺利了,或者说是英国人的剩余资本太多了。独霸大半个国际贸易市场,英国人积累了太多的资本。
国内市场无法消化,自然就只能面向海外了。不过海外市场也是有门槛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玩儿,实力不足的就只能投资股票、债券了。
维也纳政府发行的建设债券,怎么看都是优质资产,自然受到了小资本家和中产阶级的热捧。
五千万英镑不到一个星期就销售一空,这个速度完全就是在抢购,要知道这次债券的年息也只有6.5%,并不算太高。
当然这不是发行债券最终成本,还要支付债券的手续费、宣传费、印刷费,钱到手了还要支付汇兑费用。
弗朗茨关心的问:“巴黎和国内呢?”
既然是发行债券,自然不可能只针对伦敦金融市场了,巴黎、维也纳和法兰克福同样是欧洲的金融中心,弗朗茨怎么可能忽视呢?
财政大臣卡尔回答道:“巴黎那边已经销售出去了6.5亿法郎,剩下的预计在一个月内可以售空;国内已经销售了9480万神盾,预计两个月内就可以售空。”
(1英镑≈2神盾≈25法郎≈7.32克黄金)
弗朗茨诧异的问:“维也纳的金融市场承载力有这么强?”
做戏做全套,既然要忽悠资本家们跳坑,维也纳政府手中也必须要有真金白银。资本家们不是傻子,一个个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
为此维也纳政府就向外界发行建设债券3.5亿神盾,并且保证这笔钱专款专用,只用在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上。
其中向伦敦发行了1亿神盾债券,向巴黎发行了8000万神盾,剩下的1.7亿神盾,分别在法兰克福和维也纳发行。
按照弗朗茨的估计,以国内金融市场的承载力,建设债券还没有消化掉,经济危机就爆发了。
民间的资金购买了债券,那么流入股市的资金就减少了,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同样会减少。
经济危机爆发后,大家的损失可以降到最低,跳楼的人应该会减少很多,尽可能的保存元气。
卡尔解释道:“陛下,法兰克福在中欧影响力很大,吸引了来自德意志联邦帝国、瑞士、比利时和普鲁士王国的投资者加入,债券销售量还超过了维也纳。”
沉思了片刻功夫后,弗朗茨突然明白了过来。正常情况下,法兰克福是不可能和维也纳比肩的,就算是吸引了周边的资本也不行。
可是法兰克福的资本财团却有这份儿实力,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先把债券买下来,再慢慢对外销售。
他们这么干除了向政府示好外,也有向维也纳政府展示实力的意思,以此来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
意思弗朗茨读懂了,自然知道投桃报李了。坦率的说如果维也纳不是首都,拥有太多的资源,还汇聚了一大帮有钱人,否则根本就竞争不过法兰克福。
近代以来,法兰克福一直都是德意志地区的金融中心。在另一个时空,到了21世纪,德国最大的金融中心都是法兰克福。
值得庆幸的是法兰克福是一个自由市,空有一身经济实力,却没有做大的可能,不然弗朗茨就要头疼了。
弗朗茨想了想说:“海军新的造舰计划中,再增加一艘法兰克福号。”
“是,陛下!”海军大臣菲尔科斯欣喜的回答道
弗朗茨亲自开口,增加的自然不可能是风帆战舰,现在值得大家关注的也只有铁甲舰。
作为一个陆权国家,海军的军费预算自然是有限的。那怕是在这次海军技术革命中占据了优势,维也纳政府也没有大肆扩建海军的计划。
海军部再三争取,最后也就拿到了两艘铁甲舰的预算,这还不是一年的,而是三年的造舰预算。
一艘帝国号,或者说是“新神圣罗马帝国号”,另一艘是维也纳号。
没有毛病,全部充满了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个时候,增加一艘法兰克福号,无疑是体现了法兰克福在帝国的重要性。
这就是弗朗茨对法兰克福资本家们善意的肯定,如果别的邦国政府肯向中央政府卖好的话,他不介意再增加几艘铁甲舰。
说白了,一艘铁甲舰也就几十万神盾,并且量大从优。第一艘“腓特烈号”的造价是80万神盾,现在第二批改进战舰,性能上出现了小幅度的提高,造价上反而降低了。
主要是前期研发、试验新技术,增加造舰开支。现在一次性开工两艘铁甲舰,单价下降到了58万神盾,如果开工三艘单价还会继续下降。
新神圣罗马帝国的邦国数量又不多,就算是每个邦国命名一艘,也不过增加两三百万神盾的开销,完全在承受范围之内。
海军真正烧钱还是从无畏舰时代开始的,一艘战列舰动则几百万神盾,才是真正的吞金兽。
况且,军费也不是由奥地利一个邦国承担,所有的邦国都要根据各自的财政收入,按比例分摊。
弗朗茨严肃的说:“既然募集的资金已经到手了,那么就催促中标的资本家们尽快开工,所有的项目都按合同约定进行。
财政部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反贪局严密监督,绝对不允许出现任何违规违纪现象。”
开工是必须的,不然经济危机爆发了,中标的资本家们认栽,放弃保证金离场,那就尴尬了。传出去了人家还不说:维也纳政府骗取大家的保证金。
为了避免这种可怕的结果,弗朗茨必须要大家开工,这么多项目里面也少不了小项目,这些小项目可能几个月就完工了。
完工了就结算,只要拿到了钱,那么谁也不能够说,维也纳政府在坑骗保证金。
因为经济危机爆发,资金链断裂完不成大项目,那就是中标人自己的责任了。没有实力乱接项目,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是,陛下!”
……




神圣罗马帝国 第二十九章、鼓励移民
盼星星盼月亮,7月份的时候印度大起义的消息终于传到了维也纳,弗朗茨知道英国人的麻烦来了。
这个时期,4万英军和23万印度军队控制着印度次大陆。从1857年初开始,印度军团就不断的传出哗变的消息,只不过都被英国人镇压了。
5月10日,三个印度兵团发动了起义,占领了古都德里,宣布恢复莫卧儿帝国,引起了印度震动,起义风潮迅速向全国蔓延。
没说得,弗朗茨履行了盟友义务,第一时间向圣彼得堡政府通报了消息。接下来会发生什么,那就不知道了。
如果英奥谈判顺利,那么未来维也纳政府会非常的安分,什么也不会干;如果谈判破裂,那么支持一下印度人民的独立运动也未尝不可。
费利克斯首相杀气腾腾的说:“陛下,时机已经成熟了。
英国人和波斯的战争还在没有结束,现在又爆发了印度大起义,圣彼得堡对印度的野心恐怕要按耐不住了。
伦敦政府自顾不暇,我们有必要对奥斯曼帝国进行一次友好的国事访问,增进一下双方的友谊。”
友谊,哈布斯堡王朝什么时候和奥斯曼帝国有过友谊?
翻开家族史,那就是一部和奥斯曼帝国的血泪史,不只是一位先祖想要把奥斯曼帝国干趴下。
到了弗朗茨这一代,终于看到曙光,奥斯曼帝国被赶出了巴尔干半岛,曾经威胁哈布斯堡王朝生存的庞然大物,现在变成了软脚虾。
弗朗茨笑了笑说:“那么就选个风和日丽的好日子,对苏丹政府进行国事访问吧!”
鉴于两国长期以来的传统友谊,对奥斯曼帝国落井下石,这是哈布斯堡王朝继承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责任,必须要不打任何折扣的执行。
殖民大臣约西普·耶拉契奇提议道:“陛下,非洲大陆我们也该动一动了。现在法国人已经加快了在非洲大陆扩张的步伐,我们再拖下去就落后了。”
利益永远都是最好的催化剂,仅仅在三年前,在弗朗茨的支持下,维也纳政府也仅仅是以微弱优势通过了海外殖民的国策。
到了现在,即便是传统的保守派,也没有人反对海外殖民活动了。
明面上奥地利的殖民地总体上仍然处于亏损状态,可是账不是这么算的。殖民地增加了国内工商业制品的市场,挖掘出来的黄金,又解决了奥地利缺乏黄金储备的窘迫。
这个年代挖掘的金矿,都是易于开采的富矿,每年几十吨黄金流入奥地利,稳定了神盾的币值。
可以说没有几内亚湾的黄金,维也纳政府的金本位制度改革,就不会有这么顺利。
除此之外,就是国内的不稳定分子少了,殖民地给了野心家们施展的空间,还让不少人发了财。
弗朗茨想了想说:“可以,不过尼日利亚地区的特克鲁尔王国野心勃勃,想要更进一步建立帝国,发起了所谓的圣战,我们最好不要急着参合进去。
先让当地人内斗,等他们打的差不多了,我们再出手,可以卖一些老式武器给他们。”
抛开地下的资源先不提,尼日利亚地区临近赤道,土地肥沃、雨水充足,适合种植热带作物,比如:花生、棕榈、可可、橡胶……
对热衷于开辟农场的人来说,这里可是一块宝地。可开发的耕地面积高达六千多万公顷,足以养活上亿人口。
目前推动向尼日利亚动手的就是国内的贵族,很多在大革命中失去土地的人,想要在海外获得弥补。
这是维也纳政府引导的结果,上行下效,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通用的,在这方面维也纳政府做的非常好。
政府高层纷纷在海外开辟种植园,让很多人觉得有利可图,纷纷加入到了这一活动中来。
皇室最先在几内亚、刚果殖民地跑马圈地,目前已经规划了七八个种植园,包括橡胶种植园、棉花种植园、咖啡种植园、可可种植园……总面积超过150万公顷。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计划,什么时候能够完成,依然是一个未知数。
截止到现在,皇室也就开发出来了一万五千多公顷土地,剩下的地区,还是一帮伐木工人在努力工作中。
先要把树砍了,地上的草烧了,洼里的水排干了,把当地的毒虫消灭掉,才能够开发农田。
在没有足够的劳动力的情况下,被迫使用当地人当劳工,这个工作效率想要提高都难。
弗朗茨都派人在东亚地区引进劳动力了,种地也是一项技术活,尤其是开荒更需要技术,当地的土著显然不适合这份儿工作。
奥地利是禁止使用奴隶的,为了殖民地的长治久安,殖民政府同样禁止使用奴隶,甚至劳工保护法都被要求严格执行。
当然,“严格执行”也是分情况的,对来自国内的移民当然是严格保护了,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对当地的劳工,监管自然没有那么严格,最大的问题也就罚一笔款。除非有人搞出了混血儿,不然是不会蹲监狱的。
本质上来说,这也是为了限制资本家们对当地劳动力产生依赖,和疾病的传播。
通过劳动保护法明确的告诉了大家,一旦殖民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解决了,那么劳工保护法就要被严格执行了,当地劳工还是尽量少用的好。
为了减少殖民政府和土著部落之间的冲突,殖民地政府执行的是鼓励移民政策,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鼓励国内民众移民殖民地;一部分是鼓励当地土著移民美洲。
在这个问题上,维也纳政府已经和美国、巴西、阿根廷、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达成了移民协议。
条约规定,各国可以自由在奥属殖民地,引进土著移民,殖民政府不做任何限制。
对移民工作中表现杰出的个人或者是组织,维也纳政府还会给予奖励,现在的标准是:每带走十个当地移民,奖励2神盾。
在这一有利条件下,每年奥属殖民地都有十余万黑人移民离开,大大减少了殖民政府和当地土著部落间的冲突。




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十章、国际反应
自从近东战争爆发过后,奥斯曼帝国就把首都迁到了安卡拉。和君士坦丁堡相比,安卡拉真说的上是偏远小城。
地处内陆山区,交通闭塞,人口不过数万,还没奥斯曼政府行政班子的一半人多,唯一的优势就是易守难攻。
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苏丹政府毅然选择了这里。交通闭塞,可以修铁路嘛,英法都是非常乐意帮忙的。
尽管经历过了现代化改革,奥斯曼帝国野蛮的本质依然没有能够改变。近东战争失败过后,在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改革中利益受损的贵族们发起了反扑。
他们抨击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改革,主张恢复传统的封建宗教体制,理由是改革致使奥斯曼帝国变得不堪一击。
这些只是明面上的借口,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巴尔干半岛上奥斯曼贵族、官僚失去一切,现在要到小亚细亚半岛上分一杯羹。
利益之争,不容退让,双方自然是不可能谈拢了。维也纳体系刚刚重新建立,确定了自身安全过后,两帮人就开干了。
截止到目前,还是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带领的改革派占据了上风,当然这个上风也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正所谓欠钱的是大爷,苏丹政府欠下了英法一屁股债,万一让他们倒下了,这笔债务能不能兑现就是一个未知数了。
这也是维也纳政府盯上奥斯曼人的原因,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的奥斯曼帝国显然是衰落了,成了挨打的对象。
安卡拉
外交大臣福阿德沉声说道:“陛下,维也纳政府发来了正式外交照会,要求购买克里特岛、罗得岛、塞浦路斯岛、大索拉夫诺群岛……还有利比亚的主权。
现在奥地利人的海军已经行动了,他们强行在克里特岛登陆,驱逐了我们在岛上的官员。”
早在半年前,维也纳政府就向苏丹政府提出了够买领土的要求,只不过当时维也纳政府还很好说话,在英法的干预下,双方没有谈拢也就算了。
印度大起义爆发的消息,还没有传到安卡拉,苏丹政府根本就不知道英国人已经自顾不暇了。
信息不对等,影响到了苏丹政府的判断。听到了这个消息,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立即就怒了。
这简直是欺人太甚,就算奥斯曼帝国没落了,可烂船还有三分钉,偌大的奥斯曼帝国怎么可能一下子衰落下去呢?
“立即邀请英法出面调停,同时向维也纳政府发出强烈抗议,要求他们遵守维也纳体系的规则!”
没有办法,就剩下三分钉了,不能一下子都甩出去啊?就奥斯曼帝国那支海军,打是不可能打赢了,那就文明一点儿抗议好了。
外交大臣幅阿德连忙回答道:“是,陛下。”
近东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体系对奥斯曼帝国相当的不和谐,幅阿德这位外交大臣的地位就不稳了。
能一直待在这个位置上的主要原因是政治需要,奥斯曼帝国的外交人才不多,够资格成为外交大臣的更少。
幅阿德是亲英派的领袖,获得了约翰牛的支持,加上大家都清楚维也纳和会上,列强把持了会议根本就没有他们讨价还价的余地,才保住了位置。
这种情况下,由不得他不小心谨慎,万一引起了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的不满,他就完蛋了。
……
伦敦
英国政府收到印度叛乱的消息,比维也纳政府还要更早一些,这个时候平叛大军都开始准备了。
收到了苏丹政府的求救,格兰维尔皱着眉头说:“我们努力封锁消息,没有想到还是这么快暴露了。”
财政大臣约翰-罗素无所谓的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任何消息一旦进入了国会讨论,都会变成一个公开的秘密。
要不了几天,伦敦的报纸上都要刊登出来了。奥地利人想要收到消息,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这是英国的国情,大事需要国会进行讨论。而国会议员的嘴,都属于没有风门的。
能够保密几天就是他们有节操了,事实上他们讨论的时候,伦敦的报纸上已经把消息刊登了出来。
格兰维尔想了想说:“那好吧,泄密问题到此为止,这是体制决定的,不是我们的责任。
现在的麻烦是:既然奥地利人知道了印度叛乱的消息,那么我可以大胆推断,大部分欧洲国家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原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叛乱,不给他们留下可趁之机,显然是不可能了。大家觉得该如何善后?”
印度对大英帝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没有了印度,英国人的霸权也就崩溃了。
这个年代澳大利亚还是罪犯流放地,新西兰殖民地刚刚开辟,南非仅仅只是一个中转站,加拿大也还没有发展起来。
没有了印度这个大市场,兼原材料产地,英国人的工业优势很快就会丧失,地狭民乏的本土根本支撑不起他们的霸权。
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眼红英国人霸权的人多得去了,就算还不敢直接向他们发起挑战,趁机搞点儿小动作也是不可避免的。
奥地利只是最先跳出来的,杀鸡儆猴是一个选择,不过前提条件是要确定那一只鸡不会飞才行。要是没把鸡杀死,那就弄巧成拙了。
外交大臣托马斯回答道:“首相阁下,印度是我们的软肋,现在出现了危机,这个时候我们的敌人都会冒出来。
不过各国也是矛盾重重,他们相互忌惮,害怕被别人做了渔翁,不敢直接挑战我们。
奥地利人多半是在拿奥斯曼人做筏子,试探我们的反应。既然他们要进行试探,不如陪他们玩儿好了。
先用谈判拖延时间,只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平定印度叛乱,他们自己就会退回去。”
这是事实,如果伦敦政府可以在几个月内平定印度叛乱,那么弗朗茨还是只有认怂。
约翰-罗素提醒道:“托马斯先生,不要忘了还有俄国人。别的国家会忌惮我们的报复,可是沙皇政府不会。
现在他们还在支持波斯人和我们做对,再支持一下印度叛乱,一点儿也令人奇怪。甚至这次印度叛乱的背后,没准都有俄国人的影子。”
没有办法,近东战争和历史上的克里米亚战争不一样,沙皇政府虽然损失惨重,可名义上还是胜利者。
这就保存了沙皇政府的傲气,作为胜利者他们自然不可能向英国人低头认输。这场英俄霸权之争,还在继续中。
要是这个时候不搞事情,那毛熊还是毛熊么?英国人现在可吓不到俄国人,就算想要经济封锁都做不到。
停顿了一下,托马斯不慌不忙的解释道:“当然,俄国人还是那么令人讨厌。不过沙皇政府是出了名的低效率,等他们采取行动干涉印度的时候,我想这场闹剧已经结束了。
中亚的路也不好走,以沙皇政府的信誉,无论是阿富汗,还是波斯都不敢给俄国人借道,除非他们能够一路打过来。
我不认为沙皇政府有财力,发动这么一场战争。最多也就是向叛乱分子派出军事教官,提供武器装备。
这也就给我们带来一点儿小麻烦,印度人就算是武装了起来,战斗力一样是不值一提。”
听到这个解释,格兰维尔脸色一变,神情严肃的说:“如果有人给俄国人提供资金呢?”
众人的脸色都难看了起来,俄国人最大的短板就是财政,一旦有金主支持,那么情况就立即改变了。
财政大臣约翰-罗素开口说道:“目前有实力给俄国人提供资金的,只有两家法国人和奥地利人,如果外交部可以稳住他们,那么就没有问题。”
说这话的时候,他在心里已经把伦敦的资本家们问候了一遍,早不借钱、晚不借钱,刚刚把钱借给奥地利人,就赶上了。
如果不是前不久维也纳政府发行的巨额建设债券,现在有实力支持俄国人的就只有法国人一家,那么相对来说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专款专用,政客们的保证值几个钱?没有违约,那只是利益不够大,只要利益到位了,分分钟就可惜变卦。
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托马斯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停顿了半响功夫后,才慢慢的开口说:
“情况还没有那么严重,无论是法国人,还是奥地利人,他们都不想看着俄国人做大。
一旦让俄国人吞并了印度,奥地利就首当其冲,要承担巨大的压力,维也纳政府不可能想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维也纳政府最大可能还是以此为条件,和我们进行利益交换。
法国人刚刚和俄国人打了一仗,就算是要缓和关系也需要时间,这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办到的。
我们可以发动在法国政府中的影响力,挑起法国政府内斗,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这个解释令人众人神色稍缓,只要不是最糟糕的情况,那么就一切好说。利益交换什么的,他们是最擅长的了。
1...109110111112113...5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