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而肖文轩身上所具备的潜力,也正是体现于赵俊臣这种截然不同的想法——肖文轩的举人功名足以证明他的学习能力与做事专注力,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因为那些八股文章而僵化,反倒是充斥着叛道离经的念头,而且还很愿意学习新的东西,无疑是完美符合了赵俊臣心中对于“人才”的判断标准。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俊臣对于肖文轩极为看重,这一年时间以来一直都让肖文轩跟着李传文东奔西走,在耳濡目染之间学习吸收李传文的知识与经验,正是为了今后重用肖文轩。
李传文当然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再加上李传文也同样很满意肖文轩的聪慧与品行,已经把肖文轩视为衣钵传人,所以他从来都不会放过任何一次传身教的机会。
*
此时,听到李传文的询问之后,肖文轩陷入了沉思之中。
事实上,肖文轩看过赵俊臣的书信之后,就已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所以他如今只是在组织语言罢了,并没有思索太长时间,很快就回答道:“依晚辈看来,一座房子之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房梁,只要房梁不倒,屋子就算是再怎么砸也不会彻底塌陷,赵阁臣说太子殿下‘拆屋别砸梁’,‘屋子’就代表着太子殿下的储君之位,所谓‘拆屋’,则是暗示太子殿下如今的做法正在进一步破坏自己的储位稳固,也就是他与藩宗势力大肆为敌的行为!
这般做法无疑是引起了全体藩宗的敌视,让他进一步陷入了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的境地,他原本就与朝廷各位权臣的关系不好,前段时间又受到清流们的背弃,如今再与藩宗势力为敌,可以说是处处树敌、不知所谓!这样一来,他今后受到废黜之际,所有人都只会落井下石!”
李传文轻轻点头,示意肖文轩继续说下去。
在赵俊臣的那句话之中,“拆屋”二字很好理解,但那个“梁”字才是真正的重点!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受到鼓励之后,肖文轩反倒是面现迟疑之色,又说道:“至于最重要的房梁……在晚辈看来,应该是暗指太子殿下的朝野声誉!毕竟,太子殿下他当初能够坐稳储君之位,就是因为他的声誉极佳,而如今他的储位出现动摇,唯一可以依仗的东西也同样是他的声誉,毕竟太子殿下这些年来一直是严格律己、嫉恶如仇,挑不出任何恶迹,哪怕是清流们如今已是纷纷背弃于他,但除了他与赵阁臣联手合作的事情之外,也无法挑出他的任何毛病,所以太子殿下的声誉依然是没有受到太多影响!
赵阁臣的密信之中,还曾有一句话,说是太子殿下‘今后就算是要被废黜,也必须要留下东山再起的一线生机’,这似乎是暗示了赵阁臣对于太子殿下的未来安排,而太子殿下今后若是想要东山再起,就必须要保证太子殿下的声誉依然是洁白无瑕!
所以,赵阁臣的‘拆屋别砸梁’这句话,就是说太子殿下哪怕要得罪所有人,也不能让他做出会毁掉自身声誉的事情……”
说到这里,肖文轩关注着李传文的表情变化,却见到李传文轻轻摇头、表情间有些失望,连忙是换了一种语气,满是恭敬的说道:“晚辈的浅见多有不足,还望先生指点。”
李传文轻轻点头,然后则是再次询问了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道:“近一年以来,你一直都跟着老夫东奔西走,一同把赵阁臣的势力影响扩张到各地府县……那你有没有发现,老夫每当是抵达一处府县之后,相较于那处府县的父母官,老夫往往是更为关注该地的缙绅大族?”
肖文轩答道:“自然是注意到了,晚辈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各府县的父母官都只是朝廷的流官,大多只有三五年任期,然后或是受到提拔、或是受到贬斥、再或是平级调任,很快就会离开,若是咱们只是收买那些府县的父母官,暂且不说他们大多是各有靠山,未必会全心全意的投靠赵阁臣,就算是他们心甘情愿的投靠赵阁臣,赵阁臣在当地的影响力也只能维持三五年罢了……反倒是那些缙绅大族,长期根植于当地,官府平时所用的吏役也都是他们的人,不仅是影响力更为深远,也更为长久,也唯有联合这些缙绅大族,赵阁臣的影响力才能真正的渗透进去。”
李传文再次点头,却再次问了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问题:“老夫记得,你是邯郸人,你的老师乃是当地大儒唐泽成,他出身于邯郸的缙绅大族,邯郸境内的读书人若是细论起来,有三分之一都能算是他的徒子徒孙,对吧?而且,这位唐大儒平日里颇有善举,譬如每当是官府张贴榜文的时候,他都会安排自己的徒子徒孙现身说法,为那些不识字的老百姓详细解释官文里的内容,对吧?”
肖文轩似乎想到了什么,若有所思的答道:“正是如此……而且唐老师家资颇丰,在邯郸拥有良田八千余亩,佃户数百名。”
见肖文轩似乎开窍了,李传文笑了笑,又道:“还有,你当初还在家乡的时候,作为一名读书人,自然是备受尊重,若是附近的老百姓有什么不懂的事情,也会经常向你求教,对吧?
然而,你终究只是一名寻常书生罢了,若是老百姓向你询问的事情涉及了朝廷政策、官员风评,哪怕是邯郸与京城相距不远,却依然是消息传递不便,你原本也无法知晓更多内幕,但相较于那些寻常老百姓,你依然能知晓更多消息,乃是因为你读书期间认识了老师、同窗、好友,而你的老师、同窗、好友也有他们的老师、同窗、好友,这样一来,相互交流之际,自然也就知晓了很多寻常百姓并不知道的消息,尤其是你的老师唐泽成,更是你最主要的消息来源,最终你也会把这些消息传递给普通百姓,对不对?”
肖文轩的表情逐渐严肃了起来,再次点头,补充道:“在民间,除了读书人之外,乡绅大族说话也有分量,百姓们都是向他们询问消息……但绝大多数时候,这两者都是一回事。”
李传文抚掌道:“这些事情,看似很寻常,但实际上这里面蕴含了朝野之间最为深刻的利益关系!
那就是,各地大儒皆是出身于乡绅大族,与朝廷的关系最为紧密,掌握着最初的消息传递,更还有解释之权,他们会把自己所掌握的消息告知于自己的徒子徒孙,他的徒子徒孙们则是把消息散播于寻常百姓,至于寻常百姓,不仅是大多数目不识丁,而且一辈子都没有机会离开家乡,平日里所接触之人也只是与自己境遇相似之人,他们只是被动接受乡绅大儒们向他们灌输的消息,无法分辨真假,只能是深信不疑!”
听到李传文说到这里,肖文轩的表情更为严肃了,就好似看到了屠夫正在宰杀牛羊。
李传文则是表情带着冷漠,继续说道:“所以,绝大多数时候,一件事情的真相并不重要,那些乡绅大族如何解释这件事情才是最为重要!与此同时,朝廷的政策若是不能取得乡绅大族的认同,就绝对无法执行下去;一名官员若是不为乡绅大族所喜,也必然是要声誉狼藉、万夫所指!
这是什么?这就是民心所向!除非是出现了流民之乱,否则这‘民心’二字从来都与真正的百姓无关,任何一名官员,若是无法看透这个道理,他的仕途也就有限了!
嘿,太子殿下当初声誉极佳,为何?就因为清流们支持他,而清流们都是大儒,他们的族人好友都是缙绅,所以就掌握了消息的传播与解释之权!你刚才说太子殿下受到清流的背弃之后,声誉并未受到太大影响,那只是因为这件事情的影响还没有彻底发酵罢了,再过半年时间、等清流们与各地缙绅大族统一口径之后,你再看看太子殿下的声誉,绝对已是另一种情景了!
不仅是太子殿下,就以赵阁臣为例,他当初为何会是声名狼藉?还不是因为赵阁臣当时把控着户部、却又不愿意向缙绅们让利?时至今日,赵阁臣的声誉为何扭转?不仅仅是因前段时间陛下整肃士林的时候,赵阁臣出手暗助,也是因为‘联合船行’建立之后兼顾了各地缙绅的利益!
再以首辅周尚景为例,你看他是贪污比赵阁臣少了?还是结党比赵阁臣弱了?又或是清流们对他的恨意低了?但他的民间声誉为何一直都不差?还不是因为周尚景对于缙绅的影响力丝毫不逊于清流?
总而言之,你刚才说,太子殿下必须要保住自己的声誉,否则就会失去今后东山再起的一线生机,这般说法并不能说是错,但并没有看透事情的本质,而本质则是……藩宗势力太过庞大,遍布着朝廷疆域各地,还与各地缙绅大族也是联系紧密,这般情况下,太子殿下就必须要拿捏好分寸,他可以给予藩宗势力沉重一击,但绝不能牵连到那些缙绅大族!”
肖文轩沉思片刻后,接口道:“所以,太子殿下得罪了藩宗势力无所谓,我朝有祖制、藩宗不可干政;太子殿下与各位权臣的关系不睦也无所谓,权臣们都是很实际的人,只要是太子殿下今后不与他们为敌,他们也不会再与太子殿下作对;太子殿下受到清流背弃更无所谓,只要是太子殿下交好于各地缙绅,各地缙绅就会反过来影响清流们的态度!这些事情,就好似房子的门窗家具,砸了也就砸了,房子依然还可以住人!
唯有各地的缙绅大族,绝对不能得罪,否则太子殿下的声誉就会彻底糜烂,哪怕他做得再好,读书人与百姓们也会视他为敌寇……与此同时,那些出身于缙绅大族的朝廷官员,也会彻底敌视太子殿下,因为是利益受损,今后也就再无缓和关系的余地!
反之,若是趁机交好于各地的缙绅大族,如今反倒是太子殿下的一次机会!藩宗们占据着朝廷各地最为富饶的田地,若是太子殿下击败藩宗势力之后,能把藩宗的土地稍稍分润于各地缙绅一二,太子殿下的声誉就会更上一层楼!然后,有了各地缙绅的支持,也会影响到朝廷官员的态度,到了那个时候,太子殿下既有极高威望、亦有庞大拥趸,想要东山再起也不是一件难事!”
见肖文轩终于是明白了这个道理,李传文欣慰的点了点头,道:“你领悟得很快,孺子可教。”
然后,李传文的表情也同样严肃了起来,又补充道:“不过,你有一点说错了,并不是太子殿下把藩宗的土地稍稍分润于各地缙绅,而是赵阁臣与太子殿下一同把藩宗的土地稍稍分润于各地缙绅……
切记!咱们是赵阁臣的幕僚,虽说赵阁臣与太子殿下暂时合作,咱们也要暂时为太子殿下出谋划策,但无论何时何地,也绝不能忘记赵阁臣的利益……
所以,我刚才所讲的这些道理,咱们待会见到太子殿下之后也不必完全点透,否则的话,太子殿下他能否接受这个观点不说,就算是他接受了这个观点,也未必会愿意让赵阁臣参与其中。”
当肖文轩点头表示受教之后,李传文似乎又想到了什么,又说道:“说到赵阁臣,还记得赵阁臣当初与老夫讨论时政之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皇权不下乡,缙绅之权无异于乡间皇权,皇权也只是扩大的缙绅之权’,嘿,当初听到这句话之后,老夫当即是吓得浑身一颤,只觉得赵阁臣大不敬了……但事后细细回想起来,却又觉得这句话颇有道理……所以,咱们也不能忘了陛下,好处也必须要分给他一份才行。”
话到中间,李传文的表情怪异,险些把德庆皇帝称之为“最大的那位缙绅”。
实际上,德庆皇帝那种斤斤计较的守财奴作风,还真有些乡间缙绅的样子。
而就在这个时候,两人所乘坐的马车逐渐停了下来。
却是福王府到了!
……
……





摄政大明 第1083章.密信.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借以协助查案的名义,郑以诚很快就受到了太子朱和堉的接见。
其实,朱和堉这个时候正忙着整理朱和增所留下的那一箱子证据,并没有太多的闲余时间,原本也不打算浪费时间与郑以诚见面。
然而,郑以诚主动表态想要积极配合朱和堉做事,这般态度对于目前已是孤家寡人的朱和堉而言,却无疑是一件意外之喜。
毕竟,郑以诚乃是洛阳府的父母官,若是有了他的全力协助,许多事情都可以事半功倍。
更何况,郑以诚从前对待朱和堉的态度一向是敬而远之,如今则是主动表态配合,这般变化可谓是来之不易,不啻于千金马骨。
所以,朱和堉不仅是百忙之中刻意抽出时间与郑以诚见面,相见之后也是态度亲近,又发现郑以诚想要与自己秘密谈话之后,他只是稍稍犹豫一下,就挥手屏退了身边的厂卫。
朱和堉身边的这些厂卫,大多是德庆皇帝与七皇子所安插的耳目,他们离开房间之际,虽然也会好奇朱和堉与郑以诚的谈话内容,但他们受限于人手不足,眼下还要专注于调查福王长子朱和增的毒杀案,这个时候也就无暇顾及更多事情了。
最终,等到房间内再无他人之后,郑以诚也是开门见山,直接就把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引见给了太子朱和堉。
另一边,听到郑以诚的介绍之后,朱和堉不由是表情微变。
朱和堉很清楚,他这次大肆弹劾藩宗的做法,已经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赵俊臣的未来计划,虽然他也有自己的原因与想法,但这种做法无疑会引发赵俊臣的强烈不满。
所以,朱和堉见到赵俊臣的使者来访之后,难免是心中发虚。
以赵俊臣今时今日的地位权势,以朱和堉今时今日的艰难处境,朱和堉还真承受不起赵俊臣与他翻脸的代价。
不过,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并没有任何要兴师问罪的意思,行礼问安之际依然是态度谦卑,只是向朱和堉转交了赵俊臣的一封密信。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这封密信,乃是昨天傍晚时候才刚刚送抵洛阳的,即使是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也没有看过其中内容。
估算一下时间,赵俊臣写这封信的时候,已经从德庆皇帝那里看过了朱和堉的那封密疏,也已经猜到了朱和堉的真实想法,但当时德庆皇帝还没有重新召开朝会,也还没有任命王佑伦作为新的钦差大臣、奔赴洛阳接替太子朱和堉,所以密信里的消息也就存有一定的滞后性。
朱和堉不敢怠慢,连忙是表情严肃的拆开信件、仔细阅读。
但很快,朱和堉原本是紧张肃穆的表情已是逐渐缓和,隐约间还显露出了一丝轻松与欣喜之意。
很显然,赵俊臣已经在密信之中告诉朱和堉,他的计划确实是发挥了积极效果,德庆皇帝很是感动朱和堉的牺牲,对待朱和堉的态度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当然,赵俊臣的这封密信足是写满了四张纸,这些内容显然不会是全部消息,赵俊臣必然还在密信之中叮嘱了朱和堉许多事情。
详细读过了密信里的所有内容之后,朱和堉就把密信折起来收入怀中,接下来则是摆出一张笑脸,对待李传文与肖文轩的态度也是格外温和亲近。
“我早就听说,赵阁臣的手下人才济济,而两位先生乃是赵阁臣府中的核心幕僚,也必然是胸怀大才,赵阁臣如今安排两位先生赶到洛阳协助于我,我亦是深为感激,今后必将是引为臂助,还望两位先生能够不吝赐教!”
恩……关于赵阁臣的这封密信,我已经认真看过了,赵阁臣的看法可谓是高瞻远瞩,我也是深以为然、受益颇深,却不知两位先生有何高见?”
说话间,朱和堉的表情间满是认同与钦佩,但他并没有转述这封密信的详尽内容,只是言辞含糊的向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询问意见。
说完,朱和堉还刻意起身向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拱手行礼,就好似他已经完全信任了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也完全不认为这二人的此时出现,或许还暗含着赵俊臣的监视之意。
见到朱和堉的这般姿态,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不由皆是受宠若惊,还认为他们这次出马辅佐太子朱和堉之事,或许要比想象之中容易得多。
也正是因为如此,李传文稍稍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实话实说,道:“启禀太子殿下,赵阁臣的这封密信乃是昨天傍晚时候才送到了洛阳城,因为没有赵阁臣的授意,我等也不敢私自拆开密信查看,也就全然不知这封密信里的内容,对于赵阁臣的深意也是雾里看花,如今只是遵循赵阁臣的安排,出面协助太子殿下您做事罢了……所以,尚未知晓详细情况之前,我等也不敢随意表明见解。”
李传文的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朱和堉能向他们转述一下赵俊臣这封密信的详细内容,然后他们才可以根据赵俊臣的思路发挥作用。
然而,当朱和堉发现李传文等人并不清楚这封密信的详细内容之后,眼神中却是闪过了一丝轻松之意。
接着,朱和堉则是话锋一转,缓缓点头道:“这封密信之中,确实有许多机密消息不能让太多人知晓,也难怪赵阁臣他会刻意瞒着几位……不过,有些消息还是可以讲的,那就是朝廷他很快就会安排一位新的钦差大臣赶来洛阳城接替于我,等到这位新的钦差抵达洛阳之后,我就再也无权主持大局了,所以赵阁臣提醒我,一定要赶在新钦差抵达洛阳之前,收拾好所有事情的首尾,不能留下任何会在将来造成恶劣影响的破绽与把柄……我如今已是四面树敌,不能再让人寻到任何的攻讦理由了!”
说到后面,朱和堉也是自嘲一笑。
但接下来,朱和堉再次的话锋一转,又说道:“然而,洛阳局势变化太快,赵阁臣写这封密信的时候,显然是无法知晓福王长子朱和增受人投毒暗害的事情,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变数,既是一个威胁,却也是一个扭转乾坤的机会……只要利用好这件事情,就足以让藩宗乱政违纪的罪行盖棺定论,到了那个时候,藩宗势力就会受到严重挫败,再也无力报复于我,而我则会成为大力清除朝廷积弊的功臣,朝野风评也会再次回升,如今四面楚歌的艰难境地,也可以大为缓解!……所以,这般良机,实在是不容错过,我还是决定放手一搏,却还希望两位先生以及郑知府能够全力助我成事!”
说完,朱和堉再次起身,竟是没有顾及自己的尊贵身份,向着面前几人深深躬身行礼。
见到朱和堉的这般姿态,不论是李传文、肖文轩、还是郑以诚,皆是愈发感到受宠若惊,连忙是起身回礼。
不过,李传文见到朱和堉摆出一副礼贤下士的模样之后,固然是有些感动,但心中却又隐隐觉得不妥,总觉得朱和堉应该是刻意隐瞒了一些事情。
譬如说,赵俊臣那封密信之中的某些关键信息。
想到这里,李传文忍不住提出质疑,问道:“太子殿下的这般想法,固然是极好的,但想要顺利实现只怕是很不容易,藩宗势力可谓是根深蒂固,如今更是携手与太子殿下为敌,而且朝廷一旦是任命了新钦差之后,新钦差必然是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很快就会抵达洛阳,留给咱们的时间并不多,在这般短的时间内,咱们又如何才能一举为藩宗势力的罪行盖棺定论?只怕是机会渺茫啊……太子殿下,依老夫的看法,咱们这个时候还是一静不如一动,就按照赵阁臣的想法,尽力收拾您这段时间在洛阳城内做事的诸般首尾,不要给人留下把柄就好……”
然而,朱和堉这个时候则是再次展现出了自己的固执一面,并没有理会李传文的劝诫,反倒是胸有成竹的摆手打断了李传文的话语,沉声道:“若是没有把握,我自然也不会冒险行事!
然而,我这里有一个关键消息,两位先生与郑知府还不知道,那就是……福王长子朱和增受害之前看似是站在藩宗那一边,但实际上早已是暗中决定要大义灭亲,原本是想要等到关键时候站出来举证藩宗们的罪行,可惜还不等他发挥作用,就已经受人毒害了!
不过,他事前已经预料到了自己会有生命危险,所以就提前准备好了他所掌握的全部证据,如今这些证据已经落于我的手中,我粗略看过一遍,不仅是包含了‘八王船行’与福王府內库的账册副本,更还包括了他本人多年来与各地藩宗的联络书信!有了这些证据,只要操作得当,想要给藩宗们的罪行盖棺定论并不是毫无可能的事情!”
朱和堉的身边如今只有一群立场存疑的厂卫,确实是缺少可靠的幕僚与帮手,有些事情只能依靠自己一人,难免是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他这个时候并没有太多犹豫,直接就把自己最关键的底牌透露给了李传文等人,就是希望李传文等人能够协助他把朱和增所留下的这些证据全部梳理一遍,让这些证据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另一边,李传文、肖文轩、郑以诚三人听到朱和堉的解释之后,不由皆是一惊,没想到朱和堉手里还真有扭转乾坤的底牌。
眼见到李传文等人满是不可思议的表情,朱和堉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直接把三人领到自己的房间,让他们亲眼见到朱和增所留下的那一箱子账册与书信。
亲眼见到这些证据之后,李传文等人终于相信了朱和堉的说法,认为朱和堉确实有可能赶在新钦差抵达洛阳之前,一举赢得这场与藩宗势力的较量。
再加上,李传文与肖文轩二人并没有得到赵俊臣的明确指示,拥有一定自主行事的权力,所以他们二人轻声商议片刻之后,最终还是在朱和堉殷切盼望的目光之下,决定按照朱和堉的想法做事,也就是赶在新钦差抵达洛阳之前,利用朱和增所留下的这些证据,彻底定下藩宗势力的罪行,让藩宗势力再也无力翻盘与抵抗!
*
“我等原本就是受到赵阁臣的授意,赶来洛阳辅佐太子殿下做事,如今既然是太子殿下胸有成竹,我等自然是全力相助!”
做出决定之后,李传文与肖文轩、郑以诚三人一同向朱和堉拱手做出保证。
1...526527528529530...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