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说到这里,赵俊臣想到了后世一些情况,不由是摇头叹息一声,接着说道:“所以说,在制造舆论与谣言之际,设置先决条件、提供以偏概全的信息与统计、以及混肴因果关系,这三种手段可谓是屡试不爽,而且还有更高明的做法,那就是把这三种手段同时使用!
再举例来讲,我们都知道朝廷法规约束了商人活力,有些商品也因此是价格居高不下,所以朝廷要不要放任商人们自行决定市场供需?
这个例子之中,不仅是暗中设置了‘朝廷法规约束商人活动是一件坏事’的前提,也以偏概全的完全没有提及朝廷法规约束商人活动的必要性,更还混淆了因果关系,把部分商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与朝廷约束商人活动相互联系了起来,但实际上朝廷若是交给了商人完全的自主权,商品价格就一定会降下来吗?恐怕商贾们只会囤积居奇吧?”
说到这里,赵俊臣再次感到口渴,想要再次喝茶,却发现茶盏中的茶水已经被自己饮尽了。
于是,赵俊臣也就结束了这场教学,只是总结道:“庆彦、玉儿,你们二人的今后任务皆是与流言、舆论、以及情报有关,当你们今后要推动舆论、制造谣言的时候,一定要利用好这三种手段,也就是设置先决条件、提供以偏概全的信息与统计、以及混肴因果关系,必然是无往而不利;与此同时,你们今后听到某些舆论与谣言之际,也一定要谨防自己被这三种手段引导了思路、又或是被人暗中根植了某些错误概念!”
这场教学,赵俊臣自然是尽了“好为人师”的兴致,而许庆彦与张玉儿二人也是受益匪浅,只觉得醍醐灌顶,今后做事之际也会受益良多。
见到赵俊臣已经不打算继续“授课”之后,张玉儿也再次起身,首先为赵俊臣续倒了一杯茶水。
等到赵俊臣饮茶止渴之后,张玉儿也终于是说到了正事,把杨洵的名帖交给了赵俊臣,说道:“老爷,有一个名叫杨洵的大儒送来了名帖,我原本并不在意此事,毕竟每天想要求见老爷的人实在太多了,但府里的几位幕僚得知消息之后皆是兴奋不已,让老爷您一定要重视此事!”
……
第二更!今天共更新一万两千字。
感觉目前还没有完全进入节奏,今天的章节也有些仓促,所以接下来虫子并不会稳定更新两章,但每天都会至少更新一章,若是状态好的话还会再次双更爆发一下。
……
摄政大明 第1130章.见面.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这一天,因为杨洵所送来的这份名帖,赵府幕僚们一个个皆是兴奋莫名,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纷纷表态想要与赵俊臣见面详谈此事。
对于幕僚们的这般表现,赵俊臣心中颇是有些疑惑。
要知道,就算是德庆皇帝前几次来访赵府的时候,赵俊臣的幕僚们也没有像是今日这般重视。
这是因为,赵俊臣对于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以及那些所谓的“大儒”,一直都是下意识的心存轻视,所以也完全不觉得一位大儒究竟有何重要。
作为一名穿越者,赵俊臣拥有超越时代的眼光见识,这自然是他的优势,但也让他在许多时候显得有些不接地气。
但很快,赵俊臣就反应了过来,也想明白了各位幕僚的兴奋原因。
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杨洵的大儒身份!
何为大儒?就是名满天下、誉满天下、桃李满天下!
所以,大儒们哪怕只是一介白身、无权无势,但他们态度立场也依然很有分量,天下间的读书人与百姓,也都愿意相信他们。
赵俊臣如今虽然已是庙堂之中仅次于周尚景的权臣,还趁着半年前那场“文祸”的机会向各地大儒刻意示好,但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位大儒与赵俊臣主动接触过!
而杨洵,却还是第一位与赵俊臣主动接触的大儒,而且态度还很客气!
这就代表着——部分儒家势力对于赵俊臣的初步认可!
所以,这件事情看似寻常,但其中意义则是极为重大与深远!
从某方面而言,对于杨洵的主动拜访,赵俊臣甚至还应该感到受宠若惊才对!
不得不说,因为赵俊臣在陕甘三边的赫赫军功,世人对于赵俊臣的看法,已是发生了微妙变化,也引发了许多看似不起眼、却又影响深远的连锁反应,譬如说前阁老黄有容的诚心合作,又譬如说大儒杨洵的主动接触。
想明白了这些事情之后,赵俊臣也当即是心生重视——赵俊臣虽然轻视这个时代的儒家学说,但他却从来都不敢轻视儒家在这个时代的影响力。
所以,赵俊臣也迅速离开了小书房、赶去了大书房、与众位幕僚相见议事。
在赵府之中,赵俊臣拥有一大一小两个书房。
大书房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接见重要客人,又或是与幕僚们商议一些庙堂之上的对策。
而小书房则是赵府之中的机要重地,除了赵俊臣之外也只有方茹、张玉儿、许庆彦三人可以出入,不仅是暗藏着大量的核心机密情报,赵俊臣的那几项绝对不能见光的计划,也大多是在小书房内制定的。
当赵俊臣迈步进入大书房之后,却发现自己留在京城之中的几位主要幕僚,不论是牛辅德、苏西卿、李伦,此时皆已是聚在大书房内等候。
见到赵俊臣的出现之后,不待赵俊臣开口说话,几位幕僚就迅速围了上来。
“赵阁臣,这位杨洵杨大儒,乃是一位真正的当世大儒,绝不是儒林内部相互吹捧起来的徒有虚名之辈可比,还望您务必要重视于他!”
“而且这位杨大儒在云贵境内威望极高,一旦是您赢得了杨大儒的认可,绝大多数云贵出身的官员与读书人也都会随之认可于您……云贵等地虽然文化不昌,但出身于云贵的官员与读书人加起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足以让您今后如虎添翼!”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要仔细想一想办法,如何能让您与杨大儒见面之后可以顺利赢得他的好感……学生建议,您可以表明诚意、拜他为师,以杨大儒的声望资历,您的拜师绝不丢人,反而会传为一段佳话……”
见到牛辅德、苏西卿、李伦等人这般急切的纷纷建议,赵俊臣也能大概猜出他们的此刻心情。
毕竟,他们不仅是赵俊臣的幕僚,也皆是读书人的身份,因为赵俊臣的声誉形象一直是存有争议,他们作为读书人一直以来也皆是立场尴尬,所以就迫切希望赵俊臣能够获得儒家的认可;
更何况,几位幕僚的科举成就皆是不高,见到杨洵这般名满天下的大儒之后,自然就会下意识的顶礼膜拜、自惭形秽。
于是,赵俊臣也没有见怪,只是抬手轻压,示意几位幕僚稍稍冷静,然后说道:“我对于儒林文坛的目前状况,并不是特别了解,虽然从前也听说过杨洵大儒的名气,也知道他在云贵等地极有威望,但并不了解详细,也不知晓他与别的大儒有何区别,所以与杨大儒见面之前,还望几位先生能为我稍稍介绍一下这位杨大儒的情况。”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之后,几位幕僚也就七嘴八舌的向赵俊臣介绍起了杨洵的生平与成就。
得知杨洵此人专精于律学之后,赵俊臣不由是有些惊讶,律学虽然是以儒家视角来阐述与解析朝廷法令,依然是属于儒家分支,但前提毕竟是要熟悉朝廷法令,却要比寻常的儒家学问实用多了。
再得知杨洵当年舍弃了大好前程、主动返回家乡拿出一生积蓄办学、专注于教化云贵百姓十年之久以后,赵俊臣更是不由心生敬佩,因为赵俊臣本人就做不到这一点,更认为杨洵与那些只懂得沽名钓誉、埋首于故纸堆的寻常大儒完全不同。
等到几位幕僚向赵俊臣介绍完了杨洵的生平成就之后,牛辅德稍稍犹豫了一下之后,又继续补充道:“不过,近几年以来,杨洵大儒在儒家之中受到了许多争议,很多读书人认为杨洵大儒的某些观念已是偏离了儒家正途,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但即使是如此,也没有任何人敢否认他的当世大儒身份。”
另一边,李伦则是感叹道:“当世的多数大儒,皆是集中于京城、江南、以及西安三地,就是因为这三地的文化昌盛,读书人极多,相互吹捧之下自然是容易出名气,也就很容易出现大儒,而杨洵大儒久居云贵之地,并没有那么多的相互吹捧,却依然是公认的当世大儒,仅是这一点就极为不易了。”
最终,苏西卿总结道:“这两点反而是证明了杨洵大儒的学问高深、成就极高,否则他早就被别的大儒们斥为异端了。”
听到这些介绍之后,赵俊臣若有所思,喃喃道:“某些观念更接近于纯粹的法家吗……”
在赵俊臣的理解之中,所谓的纯粹法家,就是牧民之术,就是势、术、法的三者结合,乃是帝王统御臣民的手段,从某方面而言已经很接近于帝王心术了。
“难道说,这位杨洵大儒就像是前任太子太师、赵山才的恩师何明一般,乃是一位精擅于帝王心术的大儒?而且他的帝王心术还是由律学延伸而出,所以他不仅是善于权谋之道,更还熟悉朝廷法令?若是这样的话,此人还真是一位真正的大才……我若是能够拥有此人的支持与协助,今后许多事情必然是可以事半功倍。”
想到这里,赵俊臣对于这位杨洵大儒更为重视了,也就与几位幕僚详细商议了自己与杨洵相见的流程与细节。
最终,赵俊臣则是做出决定,只要机会合适,他完全可以当场向杨洵拜师,也彻底把杨洵此人拉到自己船上。
商议结束之后,几位幕僚就兴奋离去了,而赵俊臣则是命人寻来了杨洵的近期著作仔细研读,认为自己熟悉了杨洵的著作与观念之后,就可以更好的投其所好。
然而,当赵俊臣开始翻阅杨洵的几篇著作之后,他的表情却是连连变化。
首先是震惊、然后是钦佩、最后则是鄙夷!
赵俊臣的震惊,是因为他从杨洵的几篇著作之中,发现了此人对于律法一事的看法已经完全超越了这个时代。
根据杨洵的这几篇著作,赵俊臣可以大概总结出五点概念。
其一,朝廷的目前法令太过于粗陋简单了,应该制定全面且又详细的法律条文,用以规范所有人的行为;
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子犯法与民同罪;
其三,不仅是官民要受到法律约束,官府与朝廷也应该受到法律约束;
其四,法令制定之后,朝廷与官府的行政力量绝不可干涉司法的正常执行;
其五,于民而言,法无禁止皆可行,于官而言,法无允许皆不准;
这些观念结合在一起,竟已是很接近于现代的法学观念了!
也正因为发现了这一点,赵俊臣对于杨洵此人不仅是愈发钦佩,也同样是愈发重视了。
这样一位眼光超越时代的大儒,价值还要远远高于一名同时精擅于帝王心术与朝廷法令的大儒!
后者就算是能力手段再强,也只是拘泥于这个时代的条条框框,拥有太多的局限性。
至于赵俊臣的不屑,则是针对于这个时代的读书人。
“幸好是我刻意抽出时间、认真钻研了杨洵的著作,否则就要险些被他们给误导了,杨洵的这些观念,哪里是什么‘法家’观念?完全已是后世的‘法学’观念了!
呵,这个时代的读书人,早已是被八股文章毁掉了脑子,而且也不了解后世的法学观念,只看到杨洵的论点之中含有依法办事、刑无等级、重视法律稳定这几点,就想当然的认为杨洵的观念乃是接近于法家,却不知古时法家与后世法学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古时法家观念的核心,乃是统治者利用朝廷法令来加强自身集权,司法大权必须要集中于统治者的手中;而后世法学观念的核心,却是要求统治者剥离手里的司法大权,然后再利用司法手段来限制统治者的权力……可谓是天差地远!而这个时代的读书人,竟是连这一点都看不明白,当真是可笑至极!”
想到这里,赵俊臣则是不由陷入深思,继续想道:“但这样一来,我若是想要把杨洵收为己用,刚才与几位幕僚所制定的那些手段,无论是拜师送礼,还是投其所好,只怕是就不管用了,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让杨洵心生轻视。
看杨洵此人的生平与观念,应该是一位专注学问的理想主义学者,想要赢得这样一位人物的认可与支持,最佳手段就是……与他进行一场学术探讨,趁机向他展现自己的学问与观念!
而且在学术探讨之际,还不能完全迎合于他,必须是整体观念大致相同,但细微之处却有迥异,让他在这场探讨之后也觉得受益匪浅……然后才能得到他真正的尊重与认可!”
想到这里,赵俊臣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隐隐间还有些许兴奋。
实际上,赵俊臣在前世的时候,自然是更为认同法学观念,认为应该用法律手段把权力关在笼子里,对于法家观念也并不认可。
但这一世,或许是因为赵俊臣本人已是跻身于统治阶层的缘故,随着见闻与经验的愈发增涨,他对于‘法家’与‘法学’这两种理念,反而是不偏不倚了。
然而,赵俊臣也不知道自己的想法转变,究竟是对是错,又究竟是不是屁股决定了脑袋。
所以,赵俊臣很期待他与杨洵的这场见面。
*
在这个时代,像是赵俊臣与杨洵这种有身份的人,正式见面之际也需要一系列流程。
首先是杨洵派人送来名帖,表达想要见面之意;然后则是赵俊臣向杨洵回复自己的名帖,表示同意见面,随后才是约定时间、探明来意、正式见面。
因为杨洵想要与赵俊臣尽快见面,所以流程也就简化了许多,第二天的下午申时,杨洵已是领着两名弟子来到了赵俊臣的府中,而赵俊臣自然是亲自出门隆重相迎。
接下来,赵俊臣就把杨洵迎入赵府正堂,双方分宾主落座。
相互客套与打量之后,赵俊臣并没有绕圈子,甚至没有打探杨洵的拜访原因,而是直接让人拿来了杨洵的那几篇著作,缓缓开口道:“杨大儒,自从收到您的名帖之后,晚辈一直是感到荣幸之至,昨天晚上也是连夜拜读了您的著作,只觉得受益匪浅,甚至还有醍醐灌顶之感……”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陪在赵俊臣身边的几位幕僚皆是面现期待,还以为赵俊臣接下来就要趁机拜师了。
谁曾想,赵俊臣说到这里,却是话锋一转,又道:“但对于杨大儒的部分观点,晚辈心中却有一些疑问之处,希望能与杨大儒探讨一番。”
杨洵微微一愣,没想到赵俊臣见到自己之后,竟是完全没有打探来意,反而是摆出一副要探讨学问的架势,自然是大感意外。
但随后,杨洵似乎想到了什么,却是追问道:“哦?只是疑问?还是质疑?”
赵俊臣想了一瞬,也修改了自己的说法,道:“既有疑问,也有质疑!”
随着赵俊臣的话声落下,几位幕僚皆是面色大变。
但杨洵并不感到意外,只是点头道:“既如此,赵阁臣请讲就是。”
事实上,自从杨洵近年来转变了某些观念之后,许多读书人见到他之后都会与他争辩一番,但全都是斥责杨洵违背了儒家纲常之类的老掉牙说词。
杨洵还以为赵俊臣也是相同情况,却也是见怪不怪,只是心中隐约有些失望。
而随后,赵俊臣的诸般见解,却是远远超乎了杨洵的意料!
……
第一更!
……
摄政大明 第1131章.辩法.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只见赵俊臣摆出一副学术讨论的架势,一遍翻着杨洵的几篇著作,一边是开口问道:“在晚辈看来,杨大儒您这几篇著作的内容,总结起来大概就是五点;
其一,朝廷应该制定全面且又详细的法律条文规范世人的行为,让天下人的一举一动皆是有法可依;其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官民理应同罪;其三,法律不仅要约束世人,也还要约束官府与朝廷;其四,朝廷与官府不应该干涉司法的正常执行;其五,于民而言,法无禁止皆可行,于官而言,法无允许皆不准……
关于晚辈所总结的这五点?杨大儒您是否还有补充的?”
听到赵俊臣的这般说法,杨洵当即是大为惊讶,杨洵身后的江淳、江正两弟子这个时候更是不可思议的看着赵俊臣。
这还是杨洵第一次见到有人能够这般精准全面的总结自己的观念,就连他的几位弟子也做不到。
甚至于,绝大多数读书人看过杨洵的著作之后,都根本无法理解杨洵真正想要表述的内容。
于是,杨洵的表情顿时就凝重了起来,隐约间也有些兴奋,当即点头道:“正是如此,赵阁臣好眼光、好智慧,就算是老夫本人,恐怕也不能总结得更好了。”
赵俊臣先是笑了一笑,道:“杨大儒您过誉了,晚辈只是在读您这几篇著作之际颇有感悟,所以更为用心罢了。”
随后,赵俊臣的表情也恢复了严肃,继续问道:“若是把这五点进一步总结的话,那是不是可以说……朝廷法令大于一切,乃是官民行事之际的唯一准则,更还是治世牧民的根基?”
杨洵再次点头,然后就安静等待赵俊臣说出自己的见解,同样是一副专心探讨学术的样子。
在杨洵的注视之下,赵俊臣也缓缓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但在晚辈看来,朝野稳定、百姓安生大于一切,朝廷法令乃是官民行事之际的优先准则,更还是治世牧民的最重要支柱!”
杨洵顿时是面色一变,他当然能听懂赵俊臣的言重深意。
两人的论点,看似是极为相近,但实际上则是拥有极大差别。
在杨洵看来,朝廷法令大于一切,因为完全且又公正的法律一旦是顺利执行,就代表着朝野稳定、百姓安生;
而赵俊臣则是说朝野稳定、百姓安生大于一切,也就意味着赵俊臣认为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就算是朝廷法令完善且又公正,并且还能顺利执行,也并不意味着朝野稳定、百姓安生。
在杨洵看来,朝廷法令乃是官民行事的唯一准则,也就是说任何事情都要遵守法令,但赵俊臣则是认为朝廷法令乃是官民行事的优先准则,这就意味着官民做事的准则并不止一条,特殊情况下完全可以无视朝廷法令的。
在杨洵看来,朝廷法令乃是治世牧民的根基,而根基是不可或缺的,房子没了根基就会立刻倒塌,而赵俊臣则是认为朝廷法令乃是治世牧民的重要支柱,房子失去支柱之后固然会变成危房,但未必就会立刻倒塌。
想明白了这些不同之后,杨洵也就想明白了赵俊臣的大致理念。
显然,在赵俊臣的眼里,朝廷法令只是一种必要手段,这种手段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军事战争、民心控制等等手段相比,并没有更高的优先级,虽然不可或缺,但也不是独一无二。
于是,杨洵当即就摇头否认道:“老夫这十年以来一直居于云贵,已是认清了云贵境内的乱象不断,就是因为法令不完善、执行不到位的缘故,只要是法令完善、顺利执行,那老夫这些年所见到的任何冲突与混乱都将是不复存在,朝野局势可以稳定、百姓也可以安乐生活,这就是老夫近年来逐渐转变观点的重要原因!
发现了这般情况之后,老夫又是遍观史书,重温了历朝历代的兴衰胜败,亦是发现历朝历代的衰败原因,皆是因为法令之不完善、执行之不到位的缘故!
老夫大概可以猜到赵阁臣的想法,恐怕在赵阁臣眼中,律法一事固然很重要,但并不比军事、财税、吏治等事更重要,有些时候为了军事、财税、吏治的顺利执行,完全可以无视法令……
呵,许多大儒都认为老夫乃是法家,但赵阁臣的这般观念,才是真正的法家,只是把法令视为工具罢了!
但老夫则是认为,这天下万事,无论军事、财税、吏治等等,都应该归于法令律文的约束之下、以法令律文作为唯一准则行事,绝不能逾越一步,否则就是违法重惩,若是做到这一步,甚至可以让一个朝代永盛不衰!”
然后,杨洵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论述起了历朝历代的兴衰教训,而且逻辑很是清晰。
秦朝为何而亡?是因为不惜民力,所以就应该制定相关的法令条文,限制官府反复消耗民力的恶行;
汉朝为何而亡?权臣、外戚、以及军镇的尾大不掉,所以就应该制定相关的法令条件,约束权臣、外戚、以及军镇的权力无限扩张;
都说“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但自古以来都只是口头上说说,怒而兴师导致亡国的案例亦是数不胜数,所以就应该制定相关法令,明文规定何般情况下才可以兴师开战;
简而言之,在杨洵看来,只要一切事情皆是有法可依,那就是根除所有的恶因,没有恶因之后自然也就没有恶果,然后就是太平盛世,然后就是百姓安居乐业。
安静听完了杨洵的观点论述之后,赵俊臣却是摇了摇头,道:“杨大儒的这般观念,理论上很完美,但也只是理论罢了,实际执行却是另一回事!而晚辈对于杨大儒您的这些观点,总计有三处疑问,也皆是与实际执行有关!
其一,朝廷法律条文的制定与执行,究极是目的还是手段?若有一种方法可以更好的维持社会稳定、提升国力、又或是有助于全体百姓的福祉,但这种手段违背了朝廷法令,那是否应该实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