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网游竞技

摄政大明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虫豸
实际上,会出现这些争议也很正常,因为李立德与陆远安这两人也确实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李立德担任山东布政使之位仅有年余时间,资历与功绩皆是有所不足,而陆远安更是不久前才被朝廷定罪罢免,可以说这两人的目前情况原本就不适合担当朝廷的封疆大吏。
然而,这般争议不休之下,德庆皇帝经过一段时间的沉默与思索之后,却是出乎意料的开口表态,支持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之位。
这样一来,当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周尚景二人站在同一立场之际,那就是大势已定,就算是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再是如何不合适担当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这件事情依然是就这样确定了下来,那些眼红封疆大吏之位的势力与官员也只能是讪讪作罢。
而德庆皇帝之所以是选择支持周尚景与赵俊臣的提议,让李立德与陆远安二人分别担任山东巡抚与陕西巡抚,原因也很简单——这件事情若是持续争论下去,必然是耗时良久,周尚景与赵俊臣也必然是不愿意善罢甘休,到时候就必然会影响到德庆皇帝的调虎离山之计。
所以,出于全局考虑,德庆皇帝竟是极为罕见的直接支持了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扶持朋党的提案,也让这件事情得以迅速的尘埃落定——这也是周、赵二人选在这个时候行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德庆皇帝并不介意在短期的小利益上稍作退让,而周尚景与赵俊臣也皆是明白德庆皇帝的这般风格,所以他们二人时常会利用德庆皇帝的这般风格占些便宜。
*
等到方世文遭到定罪罢免、山东与陕西二地的巡抚空缺也被议定之后,德庆皇帝稍稍平静了一下心情,正想要再次提及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即将要出京巡视的事情,却又见到赵俊臣迫不及待的现身呈奏。
接下来,相较于方世文的诸般罪行,赵俊臣所呈奏的内容还要更让百官触目惊心,只见赵俊臣先是历数了近年以来大明江山各地的种种天灾人祸,然后就向德庆皇帝与朝中百官详细算了一笔账。
今年以来,朝廷各地因为各种天灾人祸,预计将会欠收多少粮食?
到了下半年,朝廷为了赈济各地灾民,又必须要预备多少粮食?
与此同时,朝廷各地粮仓还剩下多少可用粮草?
等等等等,可谓是格外详细,也皆是天文数字。
最终,赵俊臣的最终结论是,朝廷今年将会出现三千万石粮草的缺口,粮荒之事已是朝廷目前的心头大患,若是今年入秋之前朝廷无法及时补上这些缺口,那么等到年末之际,江山各地也许将会出现百万规模的逃荒灾民!
赵俊臣突然间再次提到朝廷的粮荒大患,却不是与周尚景事先议定的对策之一,而是赵俊臣的擅自行事。
赵俊臣会有这般做法,原因也很简单,当他发现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目前很有可能正在联手算计自己之际,却又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他们的具体手段,自然是内心惶惶不安,昨天晚上更是一夜未睡,现在双眼都是遍布血丝,还有明显的黑眼圈。
所以,赵俊臣再次强调朝廷的粮荒之患,语气也是苦巴巴的,就是为了再次提醒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现在还不是卸磨杀驴的时候,如果你们当真是想要算计于我,也不能赶尽杀绝,下手轻些可好?
事实上,这一次却是赵俊臣多虑了,德庆皇帝目前只想要彻底确认赵俊臣究竟是忠是奸罢了,周尚景也只是想要坚定德庆皇帝彻底拔除赵俊臣以绝后患的决心、加快赵俊臣的灭亡进程而已,但他们二人也皆是明白,目前还需要赵俊臣这头驴继续拉磨,并不是下刀开宰的最佳时机。
按照德庆皇帝的想法,若是赵俊臣经受考验之际能够谨守臣子本份、坚定拒绝边军大将的主动投靠,再考虑到赵俊臣的各项功勋与未来的史书评价,那么德庆皇帝也会认真考虑给予赵俊臣一个善终,但前提是赵俊臣愿意主动放弃自身所有权势、或许还有他的一半家财。
反之,若是赵俊臣当真是野心勃勃、被证实想要插手兵权,那么德庆皇帝也不会立刻出手对付赵俊臣,今后对待赵俊臣之际反而还会更为“信任”一些,但只要等到朝廷渡过眼前的粮荒难关,赵俊臣与其朋党立刻就会迎来灭顶之灾,到时候德庆皇帝已经掌握了赵俊臣意图不轨、勾结军中大将的确凿证据,就算是使用暴力手段灭掉赵俊臣,也不必担心史书非议他刻薄寡恩、不容功臣。
所以,赵俊臣就算是当真跳进了坑里,他也还能苟延馋喘一两年,只是等待他的将是灭亡倒计时罢了。
不必再提德庆皇帝的想法,却说百官听到赵俊臣所列举的一串天文数字之后,立刻又是一阵议论纷纷。
百万规模的流民之乱,这件事情再是如何重视也不为过。
然后,百官们经过一阵商议与争论之后,也很快就得出了确切结论,那就是——赵俊臣你今年筹措粮草之际,还必须要格外努力一些才行!
这种结论固然是让人哭笑不得,但也是赵俊臣目前最乐于看到的结论。
另一边,德庆皇帝表情也是愈发严肃,但并没有被赵俊臣所列举的那些天文数字所吓到,只是同样鼓励了赵俊臣几句之后,就趁机开口向百官宣布了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即将要出京巡视的决定。
既然粮荒之事乃是朝廷目前的头等大事,那么让赵俊臣北上辽东巡察、趁机削减辽东边防之耗费,再让周尚景南下巡视河南境内的水灾现状、评估朝廷的后续情况,自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听到德庆皇帝的宣布之后,百官们自然又是一阵哗然,只觉得今天早朝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实在是让人目不暇接,足以震动朝野的大事一件接着一件。
对于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同时出京巡视之事,不仅是德庆皇帝的态度坚决,周尚景与赵俊臣也是默认态度没有反对,所以这件事情虽然在百官眼中影响更大,但反而没有出现任何争议,所有人皆是只顾着思索未来一段时间的庙堂局势变化。
一时间,太和殿内竟是陷入了诡异的安静之中。
就在这般诡异的安静氛围之中,这一天的早朝很快就结束了。
随后,周尚景与赵俊臣二人也立刻就要离开京城中枢,前往南北二地巡察。
这般情况下,庙堂局势必然是要走向不可预知的方向。
……
……
ps:这一章,没有任何对话,也没有任何细节描述,自然是有些干巴巴的。
但这段情节终究只是过渡,若是加入了对话与细节描述,只怕是一万字都打不住,赵俊臣暗示请求德庆皇帝与周尚景二人千万不要卸磨杀驴那一段或许可以写得有趣一些,但总体而言依然太水太拖沓。
所以虫子思来想去,却一直都找不到更好的处理手法,最终还是决定就这样平铺直叙了,大家见谅。
……





摄政大明 第1168章.南京民变(一).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赵俊臣与周尚景二人在离开京城之前,自然是对朝中朋党与府内心腹详细交代了许多事情,当他们临行之际,也自然是百官相送、声势浩大,这些事情皆是题中应有之义,不必再提。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转向南京城。
这段时间以来,虽说京城中枢与南京城的朱和坚、王保仁二人是以八百里快马加急的方式进行联系,已经连续跑死了好几匹骏马,但两地之间终究是相隔数千里,消息沟通之际依然是耗时耗力,京城中枢的反应也难免会有些滞后。
所以,当赵俊臣与周尚景离开京城这一天,时间已经是三月初九。
而这一天,在南京城内,根据朱和坚与王保仁二人的计划,不仅是朱和坚将要率领百官前往孝陵祭祖,在祭祖仪式进行之际,南京城内还会“突然”、“恰巧”的发生一场针对于南京六部的民间暴动。
所以,相较于京城中枢这一天的大事不断,南京城这一天也同样是风波频频。
*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青嶂、南临梅花山,乃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合葬陵寝,因为皇后马氏谥号乃是“孝慈高皇后”,又因为明朝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
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至明永乐三年方才建成,先后调用军工十万人、历时二十五年。后世还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自然是规模极大,占地二千五百余亩。
这一天,清晨天色尚暗之际,南京官场的所有高层文武官员已是早早集结、齐聚一堂,然后就在朱和坚的率领之下,一路浩浩荡荡赶去了孝陵。
抵达孝陵范围之后,抬眼所见的第一个建筑,就是一块高大显眼的“下马坊”,上面刻着“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字,告示所有官员来到此处必须要下马离轿步行,以示对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尊重。
所以,当朱和坚与南京百官抵达孝陵之后,皆是要一路步行前往皇陵宝城,这段距离长达五里有余,途中还有各种仪仗与仪式,自然是耗时良久。
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祭祖大典的顺利进行,孝陵内外还安排了重重关卡、详细调查所有出入人员的身份来意。
这样一来,当祭祖仪式正式开始之后,南京城内各大衙门皆是要面临群龙无首的局面,孝陵内外的消息传递与沟通也将会极为不便。
而这般情况,也正是朱和坚与王保仁所乐于见到的。
*
却说,就在孝陵那边朱和坚与南京百官好不容易一路步行走到皇陵宝城、祭祖大典正式开始之际,随着时间推移、天色渐亮,南京城内也很快就告别了冷清,再次变得热闹了起来。
皇陵祭祖之事对于南京官场而言自然是一件大事,但对于南京百姓而言,却只是官家的事情、与己无关,所以孝陵那边的祭祖大典虽是肃穆庄严、规模庞大,南京百官皆是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失态,但南京城内的百姓们依然是忙碌于自己的生计,并没有受到多少影响。
各处店铺依然开门迎客,小贩们依然是呼喝卖货,大多数贫困百姓依然是为了生计被人呼来喝去,少数手里有闲钱的百姓则是神态悠闲的寻找一处摊位或店铺购买早食,众生百态似乎一如既往。
作为江南重镇、明朝陪都,南京城内的百姓们相对还算富足,只要有手有脚、勤奋肯干,至少能养活自己,所以他们虽然是忙于生计,但绝大多数人表情间都还能看到一些希望与奔头,市井间的热闹景象也并不是一味混乱,而是蕴藏着许多活力,与西北各地的景象大不相同。
然而,作为一名南京城内的小商贾与寻常百姓,柴源此时却是忍不住面现忧色。
柴源本人经营着一家小型饭庄,名叫观江楼,虽然规模不大,但位置却是极佳,位于秦淮河之南岸,相隔不远就是南京六部的衙门官邸,隔着秦淮河还能遥遥望见夫子庙的建筑群。
所以,柴源的酒楼生意一直都很不错,许多南京官场的底层官吏、以及江南贡院的读书人,皆是观江楼的常客。
能够占据这般黄金地段经营饭庄,又能与一批底层官吏与贡院学生搞好关系、让他们成为饭庄的稳定客源,柴源本人自然是一个八面玲珑、机敏聪慧之辈,平日里经常与各方客人交流,也算是消息灵通。
也正是因为这般缘故,柴源却已是敏锐察觉到了暗藏在南京城内热闹景象之下的隐忧。
此时,柴源坐在观江楼的柜台后面,看着店内的客人寥寥,再看着店外的众生百态,不由是心情沉重,暗暗想道:“都说南京城如今百业凋零,但平常时候,因为店里的客人大多是衙门官吏与贡院书生,也算是客源稳定,感觉还不明显……
但今天,因为皇陵祭祖的缘故,衙门里的官员皆是忙着公务顾不上来店里买吃早食,贡院的书生们似乎也都跑去看热闹了,店里失去了这两个主要客源,整整一个早上竟然只有三五位客人光顾!
我这观江楼的饭菜价格一向不贵,名声也算不错,按理说就算是失去了官府中人与贡院书生的客源,也绝不应该这般冷清……只能说南京城目前确实是百业萧条,许多人就连这点开销也舍不得支出了!……长此以往,这世道只怕是要越来越难!”
想到这里,柴源不由是表情忧色更重,又想道:“看样子,我也必须要做好长期打算了……虽然今天店内客人寥寥只是因为朝廷祭祖的事情,拥有衙门与贡院这两个稳定客源,店内生意在短时间内应该还能维持,但我听说这段时间以来不论是官府还是贡院皆是局势纷乱,说不定哪一天这两个客源也会出现变数,到时候恐怕……”
而就在柴源这般暗思之际,就突然见到两名儒生迈步进入店中。
这两名儒生,一个看似四十余岁,另一个则是二十出头,皆是气度不凡、衣装华贵。
其中,中年儒生的形象儒雅睿智,举手抬足之间充满了大人物居高临下的气派,而那名年轻书生则是神态精干、自信从容,目光炯炯让人不敢对视,同样是令人印象深刻。
与此同时,那名年轻书生面容间还带着一丝风尘与疲惫,似乎是一路奔波、刚刚才赶到南京城内。
这两名客人并不是观江楼的熟客,柴源还是第一次见到他们,但他开店多年以来也算是见多识广、眼光老辣,却是一眼就看出了这两人的来历非凡!
毕竟,柴源的店里经常会接待应天书院的教授与学生,那些应天书院的教授与学生皆是读书人之中的佼佼者,但若论形象与气度,却是无人能与这二位儒生相提并论。
所以,柴源立刻就摆手挥退了店内伙计、亲自走出柜台相迎,满脸陪笑道:“两位客官,是住店还是吃早饭?”
那名中年儒生先是打量了一眼店内情况,又转头看了一眼观江楼的周围环境,然后就笑着向那名年轻儒生询问意见,道:“江小哥,我看这里环境尚可,主要是位置不错,坐在楼上可以尽揽周围情况……所以,咱们就在这家店里暂时歇足,接下来观看那场好戏之际也很方便,如何?”
听到中年儒生的征询,江姓年轻儒生立刻点头道:“霍前辈所言极是,这里虽然环境一般,但确实是位置极佳,也正是观察局势的好地方,咱们就在这里歇足吧。”
对于这两名儒生的交谈内容,柴源一时间只觉得莫名其妙。
为何说这里是看好戏的地方?难道附近有哪里搭建了戏台不成?没听说啊……
然而,不等柴源问出心中疑惑,这两名儒生就已是迈步向着店内二楼走去。
其实,观江楼每天贩售早食之际,只会开放店内一楼,二楼则是要等到晌午时候才会开放,现在还只是上午辰时,并不是开放二楼的正确时间。
只不过,因为这两名儒生客人很显然皆是来历非凡、身份贵重,见到他们要去二楼入座之后,柴源也完全不敢阻拦,只好是陪着笑脸主动引路。
引路期间,柴源又听到这两名儒生的继续交谈。
只听那位霍姓中年儒生一边登楼一边说道:“没想到江小哥这般迅速就已经抵达南京,事实上,我昨天才收到你家大人的密信、得知你要前来南京的消息,所以今天早上见到你突然拜访之际,我当真是吃了一惊!
看你的行程时间,从离开京城到现在也只用了六天时间,这一路上必然是日夜兼程,完全没有顾上休息……这般雷厉风行,也难怪你刚刚投入赵府,就被委以重任,当真是后生可畏啊!
从今往后很长一段之内,我都要驻留在东南之地无法轻离,所以江小哥你今天来到南京,我也应该尽到地主之谊,只可惜这家饭庄档次一般,虽然是看戏的好位置,但用来招待客人就显得有些寒酸了,还望江小哥千万不要见怪。”
那位江姓年轻儒生连忙答道:“霍前辈言重了,晚辈早就听说了霍前辈您乃是当世罕见的智者,此次来到南京也主要是为了协助霍前辈实现我家大人的计划,一切都要以霍前辈为主,不敢说是委以重任!
霍前辈您也不必花心思招待晚辈,南京局势之变故正处于关键时期,咱们还是一切以正事为重就好!”
说到这里,年轻儒生又继续恭维道:“至于霍前辈您说晚辈雷厉风行云云,晚辈更不敢当,毕竟霍前辈您早在五天之前就已经提前来到南京城内!
依晚辈的推测……当您决定要来南京之际,应该还没有收到我家大人的密信,也还没有知晓我家大人的详细计划,但您心中已经有所预判,认为我家大人见到南京局势的变化之后,就一定会请您亲自出面、前来南京坐镇,所以您也不等收到我家大人的书信,就率先秘密来到南京城内、暗中观察局势,这般做法不仅是雷厉风行,更还是先知先觉,相较之下晚辈还差得远呢!”
听到江姓年轻儒生的恭维,霍姓中年儒生不由是哈哈一笑,道:“若是寻常人这般恭维于我,我也就一笑了之、不会在意,但据我所知,你现在不仅是受到你家大人的格外看重,本身还曾是杨大儒的得意门生,所以我也就笑纳你的赞誉了。”
说话之间,两名儒生已经走到二楼靠窗的位置坐下。
一旁的柴源听到这些谈话之后,也愈发是认定了这两名儒生绝对不是常人,身份之贵重还要远超自己的最初想象,似乎还与京城中枢的某位大人物有密切关系。
与此同时,柴源也忍不住暗暗心惊——根据这两人谈话之间所透露的意思,就好似南京城很快就要发生变故一般。
然而,出于心中敬畏情绪,柴源依旧是不敢出言打探,只是维持着谦卑笑脸问道:“两位客人要吃些什么?市面上流行的各类早食,店内基本都有,两位客人只管开口就是,若是店内没有,我也会安排店里的伙计跑去外面为两位客人原价买来。”
因为店内一楼客人寥寥无几的景象,霍姓儒生有些担心店里的饭菜质量,迟疑片刻后说道:“这位江小哥从京城远道而来,从前则是云贵人氏,应该很少尝过南京城的特色美食,所以像是鸭血粉丝汤、蟹粉包、五香干之类的本地美食,皆是要来两份,但一定要做得精致些,切不要坏了南京美食的名声。”
听到这般说法,柴源已是猜到了霍姓儒生的心中担忧,连忙开口解释,表示自己的饭庄一向是以味美价廉而著称,附近的官场小吏与书院学生都是常客,只是因为所有人今天都忙于孝陵祭祖之事,所以才会客人寥寥云云。
说到这里,柴源想到自己此前的心中担忧,忍不住轻轻一叹,又补充道:“我这店里的食物,其实并不比外面那些小摊更贵多少,但现在世道不易,大家都是能省就省、不愿开支,这店里的客人自然也就少了。
实不相瞒,其实我这家观江楼,从前主要招待三类客人,一类是官府里的底层衙役官吏、一类是附近书院的读书人,还有一类则是途径南京的贩货商贾……但今天因为孝陵祭祖之事,官府中人顾不得来店里购买早食,书院的那些书生们似乎也都去看热闹了,至于从前经常来店里买食的途径商贾,就更别说了!
最近这半年以来,南京官场乱作一团,南京户部所制定的各类税赋也是一天三变,商贾们宁愿是绕路而行,也不愿意来南京城趟浑水,所以我这店里的生意,自然也就每况愈下了!”
见到柴源此人竟是有些见识,更还是消息灵通,霍、江二人皆是微微一愣。
随后,两人先是对视一眼,然后就见到霍姓儒生随手一指身边位置,说道:“掌柜的,就让店内伙计为我们准备早食就好,你坐下来陪我们二人闲聊几句。”
吩咐之际,霍姓书生似乎完全没有考虑过柴源还要忙于店内的事情,完全是一副不容拒绝、理所当然的样子。
事实上,听到霍姓儒生的这般说法,受慑于对方的不凡气度,柴源还真不敢开口拒绝,转身呼喝店内伙计为两名书生准备早食之后,就小心翼翼的陪坐在两位儒生的旁边。
随后,霍姓儒生认真打量了柴源片刻,问道:“掌柜的,我来到南京也只有几天时间,对于南京本地的情况了解不深……你刚才说南京城最近百业凋零,详细情况究竟如何?百姓们又是何般反应?可否详细说说?”
……
……




摄政大明 第1169章.南京民变(二).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摄政大明最新章节!
……
……
这位霍姓中年儒生,自然是当朝大学士、朝廷首任东南巡阅使霍正源。
另一位江姓年轻儒生,则是赵府的新晋幕僚、大儒杨洵的得意弟子江正。
其中,霍正源秘密潜入南京城内已经有三五天时间了,江正则是今天早上才刚刚乘船抵达南京,与霍正源碰面至今也不过是一个时辰左右。
前些日子,正在苏州南直隶巡抚衙门暂住的霍正源收到消息,听说七皇子朱和坚以祭祖的名义匆匆赶到了南京,然后就与黄有容一同做出推断,认为南京官场很快就会发生巨变。
霍正源与黄有容二人皆是认为,在这般情况下,赵俊臣也一定不会抽身事外、必然要插上一脚、趁机扩张权势。
而赵俊臣一旦是决定要参与其中,又因为南京城位于南直隶境内,自然是离不开黄有容与霍正源的鼎力协助,所以他们二人也必须要提前准备才行。
但黄有容身为南直隶巡抚、还是前任阁老,一旦离开苏州驻地就必然会引来各方关注,所以在实际行动之际,只能是让霍正源出马坐镇、临机决断。
出于这般考虑,霍正源也不等赵俊臣的吩咐,就提前秘密潜入了南京城内,这些天以来一直都在收集消息、暗中布置。
1...580581582583584...6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