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洪武末年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青史尽成灰
可以说,皇权的神圣,都跟虚无缥缈的天挂在了一起。
百年来,最懂得“天数”的就是郭守敬!
如果会了郭氏之学,就能随意支配天命!要知道,根据《授时历》可是能推算天狗食日的!
道衍对郭氏传人的兴趣,远比朱棣大得多!
假如刘淳在此,保证啐老和尚一脸!
丫的郭守敬的天文学是探索真理,你老和尚可好,居然拿来大搞天命迷信,简直南辕北辙,侮辱了天文学,都能把郭守敬气得从棺材里爬出来!
道衍不在乎这个,他到了北平之后,就只做一件事——不断劝朱棣夺嫡!
“王爷,如今天降奇才,辅佐殿下,足以证明殿下乃是不二人选,老僧斗胆……”
“闭嘴!”
朱棣的眼珠充血,变得十分可
第12章 地主家的儿子
柳三突然变得很乐于讲故事,讲他自己的故事。
或许是没了未来的人,都喜欢追忆过去吧!
那是朱元璋登基的前一年,解决了南方所有对手之后,老朱挥军北伐,三路大军,驱逐逆元,虎视雄哉!
那一年柳三才二十三岁。
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谁都不服!
大都的城墙多高啊外面还有护城河,还有矮墙,壕沟,一道道的艰难险阻,要拿人命来填的!
据说上面已经准备死个几万人,硬生生拿尸体堆出一条路。
三爷和他的弟兄们二话不说,带着扒城索,在拂晓的时候,趁着元兵疲乏困倦,越过了重重阻拦,一口气冲到了城下,用扒城索,上了大都城头。
三爷一口刀,血战八方,足足砍死了七个鞑子!
后续的明军,沿着他们开出的道路,一口气杀进城中,轻取了大都!
“就是那一回儿的先登之功,我才入选拱卫司!”柳三抓着络腮胡子,眯缝着眼睛,仿佛看到了昔日英雄了得的自己!
“我进城之后,就是杀鞑子,见到一个宰一个,杀完了鞑子,就杀鞑子的走狗!杀了七天七夜,杀得血流成河!”
三爷激动挥舞手臂,“小子,你没有见到,为父当年那叫一个威风!狗鞑子,他们让我变成孤儿,我就让他们绝种!”
很残酷,但刘淳就是觉得带劲儿!
大丈夫快意恩仇,挥剑斩仇敌,就该像三爷这样!这才是真汉子!
可问题是三爷杀得太猛了,怎么连郭家人都给宰了
柳三挠了挠头,他探身道:“小子,你跟我说实话,郭守敬真的那么厉害”
“那是自然,李白杜甫一般的文人,历代都有几个,可像郭守敬一般的科学家,要好几个朝代,才能出一个,你说珍贵不”
“这样了!”三爷困惑了,“那个郭守敬那么厉害,他的后人可不怎么样啊!”
敢情三爷并没有真的滥杀无辜……他打听过了,周围的百姓都讲,郭家有的是钱,而且还为富不仁,放高利贷,专门跟色目人勾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
就在大明北伐之前,郭家还捐了三万两给王保保募兵。
杀他们,咎由自取!
刘淳惊道:“你怎么会记得这么清楚,都过去二十年了!”
柳三翻了翻白眼,他怎么可能忘了!
弟兄们杀进郭府,自然是要弄点外快,他抓到了最大的一间房子,在柜子里找到了两个沉甸甸的箱子,上面用紫铜的大锁锁着,一时也打不开。
要不说当年三爷还年轻,没什么经验,他只当这是两个装宝贝的箱子,立刻喜滋滋据为己有,还挖了个大坑,给埋了起来,生怕别人发现。
柳三因为立功,被升为小旗,又入选拱卫司,当时北平的空房子多,分给了他一套。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三爷使出吃奶的劲儿,把两个箱子弄回了住处,满怀着期待,用利斧劈开了锁!
金子呢
银子呢
有珍珠没
玉石在哪里
……
等到把箱子打开,三爷的希望全都落空了。
满满的两大箱书稿,根本没有别的!
“我他娘的就没干过那么亏本的买卖!”现在提起来,三爷还咬牙呢!
刘淳能想象到,当时老爹的脸该多绿!
到底是年轻,刘淳强忍着笑问道:“你没有一气之下,把书稿都给烧了”
“怎么没想!”三爷气哼哼道:“正好赶上圣人降旨,要登基称帝,拱卫司的人都要应天筹备。我就把两个箱子留在了北平,房屋也给封了起来。后来我经常到北平办差,也认识了几个字,知道书稿珍贵,也就收藏起来,我还琢磨着等以后有了儿子,让他好好读书,把书稿给他当传家宝呢!”
柳三气哼哼道:“谁能想到,三爷当年白忙活,居然便宜了你,莫非说真的有天意吗”
刘淳不知道有没有天意,但他知道,假如真的有郭守敬的书稿,他这个郭氏传人,就再也不会有人怀疑了。
“你可真是我亲爹!”刘淳感动得稀里哗啦,世上就没有这么巧的事了!
&nbs
第13章 做一个耕田的人
“你还有田”刘淳大惊。
柳三一副看白痴的样子,不屑道:“你忘了天子是靠什么起家的吗”
刘淳讪讪地挠了挠头,这谁不知道啊,九个字的秘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其实研究朱元璋的发家史,他争霸天下的条件并不好。相比之下,同样草根出身的汉高祖,是占据了天府之国,然后出秦川,夺天下。
而朱元璋以淮西应天为基业,四周强敌环视,陈友谅、张士诚都不是弱子,而且又没有地利之险,连生存都有困难。
条件更好南唐被北边压着打,一直打到了亡国。
可老朱不信邪,压着四周打,打服了南方不说,还北伐中原,一直打到了大都,打到了长城一线!打出了铁桶一般的大明盛朝!
就问一句,牛不
老朱的办法说穿了也简单,就是一手刀剑,一手锄头。
占领了应天之后,专门设立营田司,十万大军埋头屯田,所产粮食,不但能供应军中需要,每年还能结余上万石。
有了存粮,老朱所到之处,自然可以轻徭薄赋,于民休息,而不是像李自成一样,靠着抢掠大户,过着流寇的生活。
这样一来,老朱越打越强,一统天下也就没有障碍了。
登基之后,朱元璋更是把成功经验推行天下。
在边疆地区,设立军屯,养百万大军,不费朝廷粮饷。还从人口稠密地区,不断移民,开荒种地,积蓄粮食,增加国力。
这就是老朱登基以来,一直干的事情。
“自从两宋以来,在士农工商四民之外,又增加了兵和僧,成为六民!”柳三按着大腿,说起老朱的英明睿智,那叫一个五体投地,心悦诚服!
“陛下说了,僧人不事生产,兵将虚耗国帑民财,都要不得。所以他老人家极力恢复古之四民。我大明的将士不但要能打仗,还要会种田,按照军功品级,都有分地,为父当然不例外了!”
柳三在夺取元大都之后,就升为小旗,后来进入拱卫司。他这个人脾气不好,又不愿意巴结上官,什么好事都捞不到,别人都混成了千户,指挥使,他才是区区一个总旗。当然了,锦衣卫的总旗,放到外面给个千户都不换。
要不是被废了,三爷才不会在乎那点田地呢!
“是这样的,我是锦衣卫的秘牒,明面上,是隶籍白羊口千户所的军户,上面也给我了分了田,具体多少,就不知道了。”
刘淳听得头大,“那可是田啊,好几十亩呢!你就不过问”刘淳气急败坏。
要知道上辈子刘淳可是花了大价钱,鞋都跑坏了好几双,才找到一处不到十亩的山沟,盖了养殖场。
柳三居然有几十亩田,还不知道珍惜,说他什么好!
三爷哼了一声,心说小子,你懂个屁!
这北方的土地,因为元鞑子圈占,变成了牧场,多年不耕种,非常贫瘠,雨水也少,几十亩地,也收成不了几石粮食。
而且三爷经常外出办差,哪里能管得过来。当时北方人少,租也租不出去。
再有别看老朱给的俸禄少得可怜,但身为锦衣卫,总有些来钱的路子。过去三爷实在是看不上这点田,更不愿意浪费精力。
要不是落魄了,他都想不起来!
刘淳可不这么想,就算种地收成不多,还可以搞养殖,盖个作坊,鼓捣点发明啥的。他就不信了,还变不出钱来!
“咱们好好经营,争取三年富农,五年地主,十年八年的富甲一方……你不是心心念念,想娶媳妇生儿子吗!等有了钱,就找个黄花大闺女,挑漂亮的娶!生一大堆娃娃,围着你叫爹,那晚年该多幸福啊!”刘淳不停勾画着美好的未来,大饼画得那叫一个诱人。
柳三抓着下巴,眯缝起眼睛,频频点头,仿佛看到了无数孩子跑向自己,可下一秒,三爷勃然大怒!
他伸出巴掌,狠狠拍刘淳的脑袋!
“兔崽子,我是你爹!我还是一家之主!该怎么办,用不着你教我!这事我说了算!”三爷挽起了袖子。
他觉得自己犯了一个错误,一个很大的错误!
二十年了,他先是一心当兵,接着一心当锦衣卫,出生入死,从来没想过别的!
&
第14章 朱元璋的爱
时间回到五天之前,朱棣通过八百里加急,将军情密报送到了朱元璋的手里。要说朱棣也是个天才,他没有经过通政司,而是由宗人府递上去的,速度比起北平布政使衙门,还快了半天。
朱元璋是个勤政的皇帝,而且勤奋程度,堪称变态!
尤其是废除丞相之后,大事小情,全都要靠他一个人裁决,大到对外用兵,征讨北元,小到民间纠纷,耕牛丢失……堂堂皇帝陛下,全都要过问。
很多人好奇,皇帝陛下一天要处理多少事情,太子朱标曾经统计过,他连着计算了八天,结果就跪了!
在八天里,朱元璋审批阅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老朱可不是临时抱佛脚,突击处理,而是登基以来,一直如此,从未懈怠过!
朱标都暗自叫苦,老爹立下的典范,对他来说,俨然五行大山,当头压下,压弯了腰!
如果说过去朱标感觉到的只是累,那么今日,他体会到的就是难了!
北平布政使衙门送来了奏疏,说锦衣卫不服管束,不愿裁撤,公然对抗圣旨,请求圣上降旨严惩。
素来仁厚的朱标很厌恶锦衣卫,他直接来找父皇告状。
老朱什么都没说,直接把朱棣的信,还有那份军报扔给了太子。
朱标拆开浏览,一张脸越来越难看。
“这个……父皇,若真如四弟所言,锦衣卫是,是立了大功的!”
朱标虽然厌恶锦衣卫,但胜在仁厚诚实,绝不会颠倒黑白。他只是不敢相信,臭名昭著的锦衣卫,居然还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使命!
根据柳三的密报,北元朝廷四分五裂,无力援救辽东,朝廷可以放心出兵!
朱标就算不关心军务,但也清楚,如果军报属实,辽东二十万鞑子覆亡在即。朝廷收复辽东,就可以挥军进入草原,彻底剿灭北元,消灭大明的心腹大患!
这份军报的价值,无与伦比!这么重要的东西,怎么会出自锦衣卫之手偏偏又是自己谏言,废除锦衣卫,四弟虽然没有多说什么,但是为了获得军情,锦衣卫死了好些人。
他们都是大明的功臣,自己这么干,会不会让人寒心
想到这里,朱标额头上竟然冒出了汗水,他羞愧地低下脑袋。
“父皇,儿臣有错,请父皇责罚!”
朱元璋幽幽道:“罚怎么罚,罚什么”
“这个……当然是责罚儿臣不明情况,胡乱谏言,险些贻误国事之罪!”
朱元璋微微一笑,“这么说,你是觉得锦衣卫还有用要恢复锦衣卫了”
朱标一下子被问住了。
他斟酌半晌,才缓缓道:“父皇,锦衣卫胡作非为,并非诬陷,可,可他们这次确实立了大功,有功当赏,有过必罚。孩儿虽然身为太子,也不可以例外!”
朱标还要往下说,朱元璋却伸手拦住了他。
老朱把北平布政使衙门的奏疏,还有柳三的军报摆在了桌案的两边,而后缓缓道:“你是太子,是储君!朕今年正好六十岁,江山社稷,早晚都是你的,你就是未来的皇帝!朕不能打儿子的脸!更不能因为锦衣卫的事情,惩罚你!”
朱标浑身震颤,他的头低得更深了,“父皇爱护孩儿,孩儿铭刻肺腑,可,可是非对错重于孩儿的脸面,孩儿恳请……”
啪!
朱元璋突然猛地一拍桌案,豁然站起,“太子,你身为储君,一言一行,关乎朝廷颜面,天家威仪。你几次谏言,让朕废了锦衣卫,朕不能不听。别说一个锦衣卫,就算十二卫加起来,也比不过你的一根手指头!这是父子之情!但是!”朱元璋神色骤变,脸对着脸,恶狠狠道:“朱标!让父皇失望的是你的性子!那些师傅文臣,整日在你身边晃悠,你听了他们的话,就要朕废了锦衣卫。如今呢,知道错了又要改正反反复复,你还没当上皇帝,就被人牵着鼻子走,弄得威信全无,你让父皇如何放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