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农家记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白糖酥
花椒点头:“我答应四姐给她带好吃的。”
“好啊,姐姐帮你记着呢!”茴香应和道。
姐妹俩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话儿,六哥却早已穿戴洗漱好了,围着姐妹俩团团转,却不好意思催促她们,只好一遍又一遍的观望外头的天sè。
花椒瞧见了,不禁抿着嘴笑,速度却是加快了不少。
不比花椒前世,二十多里地的路程抬脚就去了。搁在现在,想出趟这样并不算远的远门,却着实不易的。往年除了一年三节的,花椒家基本上是没有能力进城探亲的。饶是如此,来去一趟却也是要准备许久的。
而走亲访友,对于这会子并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更不曾出过远门的孩子来说,吸引力自是莫大的。这些日子看着家里头其他兄弟姊妹往外家走动,嘴上不说,心里难免羡慕。这会子lún到自己了,怎么会不高兴。
天边一缕朝霞渐渐升起渐渐变宽,花椒骑在父亲肩上,视线掠过一旁坑坑洼洼的埂坝不去看,看着行动之间越发轻快矫捷的哥哥姐姐,也跃跃欲试,想要自个儿走路。
秦连豹却拉了拉她的小手:“椒椒乖乖的,等进了崇塘我们就能坐车了。”
家里只有一辆牛车,还要派用场。秦连豹罗氏以往进城,也从来都是在崇塘坐车的,索性也是非常方便的。
这也正是出乎花椒意料的地方,镇上竟是有着好几家车马行的。南上北下的,送人运货。只要出得起价钱,就没有不能去的地方。像是自崇塘到县里,更是日日都有牛车发车的。
花椒一家子正是为着赶上这班车,才这样早便起身出门的。
花椒想到赶路要紧,赶忙乖乖坐好。
不过几时,正在一家五口就要出村的时候,迎面走来一群扛着锄头耙子的青壮。个个俱是黑瘦黑瘦的,气sè也不是很好,看到秦连豹,却也都热情的打招呼。
秦连豹笑着一一招呼,花椒和哥哥姐姐也大声地问好。
一方急着下地,一方急着赶路,寒暄了两句话就各自散。擦身走过,其中一瘦的几如一把咸jī骨头似的壮年男子却是哼了一声:“到底你们老秦家,这样的光景还有闲心走亲戚。”
声音突兀语气尖酸,花椒抱着父亲的脑袋坐在高处看得一清二楚,对面诸人的面sè在这句话后便各异了起来了。
秦连豹却不声不响并不搭理,径直领着妻子儿女就出了村。
花椒不大认识出语挑衅的那个男子,可不知怎的一听他出声,心里便已有了预感。
在镇上如愿赶上了牛车,出了五十文的车钱。花椒坐在母亲怀里,偷偷同坐在身边的姐姐茴香咬耳朵:“刚才那个,是三姐说的那个五六叔吗?”
茴香一愣,随后偷偷笑道:“鬼灵jīng,怎么什么都知道。”却也不把花椒当作小孩子敷衍她,点了点头:“就是他。”想了想,又嘱咐花椒:“那个叔叔不大喜欢小孩儿,往后我们椒椒见了他可得大声问好。”
花椒连连点头,果然是他。自然也明白那个叔叔不是不喜欢小孩儿,恐怕是不喜欢自家的小孩。
毕竟虽说并不大认识他这个人,可这半年来花椒对这个名字可谓是如雷贯耳的,家里几个哥哥姐姐每每提到他,都是咬牙切齿的。毕竟从干旱到水灾,每每村里同家里发生摩擦出现事端,根本不消问,都是由他起的头挑的事儿。
说起来这位叔叔的父亲还是自家祖母的嫡亲堂兄,论起血缘来不甚亲近。往日里也无仇无怨的,可每每寻事,自是火大的。
直到前不久在崇塘的时候,父亲叔伯们才偶然得知,这位叔叔曾不止一次的提起过:“再由着他们秦家这样下去,远的不说,不出三代,周家湾就要改姓秦了。”
ps:有姐妹留言说希望加更,首先谢谢大家的喜欢,只是天气太热,每天坚持更新对我而言就很耗jīng力了。不过等天气凉爽之后,我一定会想办法加更的,多谢大家了~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农家记事 第四十二章 阿婆
对于宗族,花椒前世是从来没有过什么概念的。
唯一的印象就是小时候在乡下老家见过的可以透过残破屋瓦看到湛蓝天空的大大的老屋,和后来经过大力翻修后矜贵大气却陌生,又到底透着两分四不像的仿古祠堂。
还是到了这里以后,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之中,可谓见多识广,花椒才对“家族”、“宗族”这些个词语有了一点模糊浅薄的概念。
却也是走遍天下的至理: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
直到不久之前经历水灾,在泛滥成灾的水患面前,一盘散沙的周家湾和万众一心的礼诗圩,才扑面给花椒带来了无比的感慨。
可不管怎么样,那位五六叔的想法却是花椒理解不了的。
窝在母亲怀里,花椒闭上眼睛,思绪趟过记忆的长河,回忆起那四面漏风的破旧老屋,夯土墙上密布的小小的蜜蜂洞,还有洞里对孩子们来说有着无限吸引力的天然蜂蜜。她怕被蜂蛰,从不敢碰那些个蜜蜂洞,表哥们就拆下笤帚上的草签子把洞里的蜜蜂引至扣在洞口的塑料瓶里,再挑出蜂蜜与她吃,那是她记忆深处吃过的最甜的食物……
只不过几时,刚刚浮起的一丝思绪又很快就被打断了。
毕竟搁在这会子,坐车绝对不是件享受的舒坦事儿。因为这会子的车子是没有什么减震系统的,原本还算平坦的道路又直到现在还未填压平整,坑坑洼洼的,就没有能下脚的地儿,即便坐在母亲怀里,仍是一步三颠,倒是很有几分前世极小的时候坐拖拉机行走在农村土路上的感觉。
他们是日头露头儿的时候上的车,等到顺着北上的官道一路颠簸至莲溪县城东门时,已是日上三竿了。除了秦连豹略好些,其余娘几个都已经被颠得七荤八素不辨东西了。
双脚落在实地上,又走出老远,人才觉着舒坦了些。
方家号称方半城,这莲溪东城几乎都是方家的产业。进了城门,走不了几时,就可以看到偌大的宅门,整条街都是方家的府邸。只话虽这样说,俞阿婆家住的裙房却是七拐八拐的,在巷弄里来去穿梭了良久,总之花椒又已是分不清南北东西了,才找到阿婆家。
总算到了,花椒几个俱都欢喜了起来,隔着老远就“阿婆”、“舅娘”的嚷了起来。
俞阿婆家单独住了一进小小的院落,院子里已有炊烟升起了,听到呼声,还不待他们敲门,就有一个面目慈祥身材高大的老nǎinǎi疾步匆匆开门探看。
一见来人,似是唬了一大跳,半晌才激动地道着“哎呦”,又道:“真是你们来了,我恍惚听到茴香和检哥儿的声音,还以为我又糊涂了呢!”说着又赶紧在围裙上抹了把手,就笑着过来接过已经向自己张开手臂笑唤着“阿婆”的花椒,向秦连豹罗氏两口子道:“我可为你们担心死了,自打那日老三匆匆回去后,我就日日念着花椒念着你们,也不知道你们景况怎么样了,到今天都过了一个月零十四天了。”
说着话儿眼睛都湿润了,又上上下下的摩挲着迭声唤着自己的花椒,抱着她亲个不住:“阿婆的心肝头肉肉头啊,你还认得阿婆呢!”感慨无限:“你可真是命大啊!怎么样了,身子可大好了?”又“哎呦喂”的直叹气:“怎么又黑又瘦成这样了,阿婆要心痛死喽!”
说着话儿又拉着茴香和六哥使劲儿地瞧,一个劲儿地念叨着“黑了瘦了”,把三个小的都搂在了身边,还要抽着空儿问秦连豹和罗氏:“家里怎么样了?爹娘兄嫂可好?我总听见说你们崇塘破圩了,又有人说守住了,只是山崩了,好些个村子都叫埋在山底下了,把我给急的呦,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一长串儿的话儿,虽是东一榔头西一锤的没个章法,可关切之情却是溢于言表。也说得众人都唏嘘了起来,想到之前的那些个死里逃生的日子,罗氏几个也红了眼眶。只不过站了一院子的人,却没有一个能chā得上话儿的,感慨之际又不禁好笑了起来。
还是大舅娘许氏瞅了个空赶忙出声笑道:“我知道这会子您老人家眼里除了姑爷姑娘和外孙外孙女儿,就再是没有旁人了。只姑爷姑nǎinǎi带着哥儿姐儿远路而来,舟车劳顿的,请了屋里坐下喝口茶,咱们再细细分说,岂不好?”说着话儿的工夫已是笑着上前与秦连豹罗氏行礼,迎着他们进屋了。
俞阿婆这才反应过来,一拍脑门:“你们看我,都高兴的糊涂了。”说着就转身要进屋去,走到半路又想起了什么似的,牵着怀里花椒的小手晃了晃,笑眯眯地问着她:“我们椒椒吃狮子头好不好?”也不待花椒回应,就指了家里的小丫头去街口品升馆叫桌猪八碗来,又交代她:“要有狮子头,椒椒爱吃那个。再来个炖糖蹄和夹沙肉,茴香和检哥儿都好个甜口儿的。其余你就叫掌柜的瞧着办,可麻利着些。”
刚刚坐定的罗氏就要去拦那小丫头,又向俞阿婆道:“干娘,都是自己人,家里有什么吃什么,何必破费。”
品升馆虽是莲溪县里数一数二的饭庄子,富贵人家上不了台面的猪八碗更是做出了好大的名堂来,堪称一绝。可家里素日里也不是吃不上肉,孩子们也自来不欠嘴。只不过这时节又不比往常,家禽牲畜泰半都死绝了,市面上已是鲜少有生肉买卖了,虽是猪肉,却也是价格不菲的,罗氏如何坐得住。
只话音未落,就被许氏笑着推到一旁坐下,又亲自奉茶:“天没亮就赶路了吧,姑nǎinǎi赶紧坐下歇歇,喝口茶润润口。”
俞阿婆抱着花椒在上首坐下,也不理这茬,听着小丫头机灵的又把她的话重复了一遍,方才点了头,叫她快去快回,自个儿又转身急切地追问秦连豹家里的景况究竟如何了。
秦连豹倒是没有罗氏这样过意不去,听得丈母娘发问,便把这一个多月来发生的事儿一件件的分说给俞阿婆听。
听得秦家一切都好,损失并不大,俞阿婆才长长松了一口气,又连连点头,不禁双手合十,连声念佛。正待说话,长子方良从府里匆匆赶回来了。
ps:有姐妹觉得开头写的不好,不够吸引人,可能导致很多人看了开头就会弃书。非常感谢提点,也非常汗颜。其实回头去看,我也确实觉得很多地方都不尽如人意,可因为力有不逮的缘故,所以想改也觉得很难下手。不过只要有空我都会翻回去看的,尽量让自己不留遗憾~
还有非常感谢姐妹们的支持和意见,我也是写了这篇文才发现自己原来真的很在意大家的看法,姐妹们的一个鼓励,就会让我开心很久。一个建议,也会让我反思很久。总之,多谢大家了,多谢大家都能坚持下来,还没有弃文~
再p一个:从小吃过那样的蜂蜜,导致我现在都不爱吃市面上卖的蜂蜜,不过姐妹们七夕节要甜蜜哦~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农家记事 第四十三章 亲热
原是花椒一家刚刚进门,许氏已是反应过来,顺手就招呼了门前玩耍的邻居家的小子去前头方家门房报的信。
而方良正好交了差事略有空闲,看着日上三竿了,原说好容易回来一趟,同人下馆子去的。一听门子传话说妹子妹夫来了,哪还顾得上吃酒的,忙告饶回来了,倒是又欠下了一场东道。
俞阿婆家世代在方家做事,老头子生前更已是做到了一等的大管事儿了,只可惜过世的太早。幸而两个儿子都还算出息,长子现如今管着府里的田庄,不消说,自是一等一的肥差。而次子阖家跟着府里的二老爷在京城任上当差,虽说又是大半年未曾见过了,小的那个孙子更是自打出生就未见过,可到底熬了这么些年,主子跟前也站住了脚了。
看着长子这么快就赶了回来,俞阿婆满意的看了长媳一眼。
罗氏虽是义女,却也是她和老头子情愿认下的。又这么些年过去了,这两个孩子又都是孝顺的,一年三节的从不含糊,对待兄嫂也是尊敬有加。他们老两口只有两个儿子没有闺女,老头子过世时的八音锣鼓都是他们两口子一力承担的。披麻戴孝的,比旁人家的亲闺女亲姑爷也不差。
虽说他们家不差这个钱,可人心都是肉长的。三个孙辈俱是乖巧懂事又得她的心,却也处出了真感情来了。这么些年,她可从来没有把他们看外过。
而儿媳妇能给姑爷姑娘脸面,就是给她这个当婆婆的脸面,自是欢喜的。
又赶忙朝秦连豹解释道:“大水刚退你大哥就去了庄子上了,却是昨儿夜里刚刚到家的。”
说着话儿方良已是大步走了进来,秦连豹和罗氏忙带着儿女起身迎上前去见礼,花椒也从阿婆怀里溜了下来。
亲戚之间经月不见,自是好一阵的寒暄契阔。
虽说一年到头的相处的机会屈指可数,可茴香和六哥显然都是非常喜欢这个大舅的。而方良看到外甥外甥女儿也显得尤为高兴,一个一个看过来,又小心翼翼地抱起最小的花椒,笑着问她:“椒椒可还认得我?”语气却是有些忐忑的,又朝秦连豹罗氏笑道:“这可又有小半年未见了吧!”
还是五月节的时候匆匆见了一面,那时候花椒说话都说不囫囵,却是担心花椒认生的。
花椒自然不会认生,她也是很喜欢这个看见他们眼里就是笑意的大舅的,连连点头,脆生生地喊着“大舅”,又点着小脑袋上的小丫角道:“大舅还送我果子头花。”
这是说的五月节过来拜节的时候,方良不知打哪寻来了两贯儿备极奇巧的豆娘,分送给了姊妹俩。不过茴香的是排草的蝎子,唯恐花椒年纪太小害怕这些个,送她的却是茧绒的葫芦瓜果。个个只有花椒的大拇指指甲盖那么大,却sèsèbī真颜sè鲜亮,非常的jīng致可爱。
花椒从未见过这样jīng巧的工艺品,喜欢的不得了,都舍不得戴在头上。拿回去后香叶看见了也羡慕的不得了,花椒就指着豆娘求着罗氏拆了一半下来,重新穿做两贯,与香叶一人一贯,可把她欢喜坏了,就连睡觉都要紧紧捏在手里。那样大热的天,却是没几天的工夫就酸了。
方良听着自是高兴得不得了,大笑起来,颠着花椒:“怎的这样好的记性!”
花椒拉着方良的大手,不禁咯咯直笑,俞阿婆看着更是欢喜,不住地道:“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虽是小孩子家家的,可谁对她好,她再知道不过了。”
一屋子人正亲亲热热的说这话,已有伙计送了席面过来。
八冷碟八热碗,菜sèjīng致碟碗更是时新的花sè。
不得不说,品升馆的猪八碗确实一绝。
冷碟子还则罢了,八样热菜,清炖狮子头、冰糖蹄膀、梅菜扣肉、夹沙肉、酱烧排骨、爆炒腰花、溜肝尖,甚至还有一大碗清炖黄雀卷儿。
是拿莲溪周遭特有的这种被当地人称作黄雀儿的鸟儿连骨带肉一齐剁了,和上瘦斩肉,拌上佐料,再拿豆腐皮细细包上,隔水清蒸出来的。
若是搁在往年那还罢了,莲溪的滩涂里多的就是黄雀,家里的叔伯还都是牵雀捏雀的好手,每到秋冬撑着小船儿出门一趟,就能从芦苇荡里牵上捏上七八十来连黄雀拿回家。只这会子莲溪里寸草不生的,竟能寻到这黄雀来,却是着实不易的,饶是花椒都吃得满嘴流油。
俞阿婆照顾着花椒吃喝,看她吃的这样香甜,越看越喜欢,还要给她夹菜,哄着她:“我们椒椒太瘦了,要多吃肉多长肉才好。”
花椒早就不用人喂饭了,一壁自己拿着小勺子一口饭一口菜的把自个儿喂了个肚儿圆,一壁连连点头。
她也觉着自己现如今确实太瘦了,这可不比前世,什么弱质纤纤弱不胜衣那都是虚的,a4纸、iphone6腿、一元银币手更没甚用,不当吃也不当穿。毕竟这样的世道,没有一副健康健壮的身体,如何能熬得过这天灾人祸的,反正花椒是深有体会的。
甚至于她还想着,等翻了年是不是也跟着哥哥们同祖父学上一招半式的。不求飞檐走壁,只要能强身健体,多活上两年就成。
一顿饭吃的其乐融融,等那伙计带了点心来收碟子,许氏又端了肥而不腻香而不浊翡翠烧卖、个大肚圆皮薄馅鲜的汤面饺、甜甜软软韧劲儿十足的金刚脐、还有一大海碗鲜亮诱人酥烂软粘的桂花糖芋艿。
给花椒舀了一小碗糖芋艿,还特地多舀了几朵桂花飘在碗里,看着那浓香赤酱sè的汤汁,饶是花椒已是吃的动弹不得了,还是决定歇口气再吃。
而那边厢长辈们已是离座步至堂屋,开始吃茶了。
方良与秦连豹并肩而行,说着话儿就问起了六哥的学业来了。
他念书不多,唯一的儿子也不是读书的种子,倒是非常羡慕秦家大大小小俱都识文断字的。
ps:小时候吃过黄雀卷,真正人间美味,连骨头都能嚼着吃了,非常非常香。不过现在黄雀已经快绝迹了,饭店里的黄雀都是麻雀鹌鹑冒充的,个个硬邦邦的骨头叉在那里,还卖那么贵~不过,我说这话不会挨骂吧~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农家记事 第四十四章 拜见
听得方良说起儿子的学业来,秦连豹却是有些无奈的:“礼诗圩是漫了圩的,族里的损失着实不小,尤其祠堂学堂的到底有了年头了,据说是要大修,怕是要等开年后才能复学了。”说着话儿又解释道:“我们家两辈人都是在礼诗圩念的书,也没想过换地方。所以预备这阵子忙过了,就不许他们出门了,都在家收心温书,别荒废了往日所学才是。”
这事儿礼诗圩早早的就通知了秦家了,虽说颇为遗憾,却也是没有法子的事儿。而姚氏听说后却是另有想法,觉得或许也不是什么坏事儿,往日都有先生管教着,说实话也不大看得出来,这会子休学在家,倒是正好借着这样的机会好好瞧瞧孩子们的心性究竟如何。
况且眼看着一个个都大了,他们也不能管手管脚的管上一辈子吧,倒是不妨暂且放一放手的。大家伙听得这样一说,也都觉着这话儿有道理,确是不失为一个好机会。若是孩子们不用大人们管着也能自觉向学,那自是没甚好说的。若是放纵起来,也能及时管教。
方良听了就点头:“姚氏的族学确实办得好,这些年也考取了好几个童生秀才的。再说离着过年也没几天辰光了,眨眼就到了,倒是温书确实要紧。”
俞阿婆原本正在与罗氏闲话家常,一听到长子女婿说的是孩子的学业,立马全神贯注地细细听了起来,正好六哥走过来,忙唤了他过来身边,殷殷嘱咐他:“好孩子,老话都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呢,你爹你叔伯那时候是实在没有这个条件,都能念上两年学都已是你祖父祖母从嘴里省出来的。你们现在就不同了,日子好过了,只要你能往上读,你祖父祖母砸锅卖铁都会供你读的,你可要珍惜才是。”
六哥忙躬身应是:“阿婆,我会好好念书的。”
俞阿婆就笑着连连点头,又问罗氏:“你大伯家的两个小子念书怎么样?”还道:“府里老夫人总是说孩子聪不聪明是随母亲的,你们虽也都是灵慧人儿,可你大嫂到底是读书人家出来的姑娘,姚家祖上好几百年可都是读书人,真正的家学渊源,骨子里就是会念书的,却是大不一样的。”又小声叹道:“若是你们家也能出个读书人改换门庭,也就能在这莲溪站稳脚跟了。”
只话虽这样说,又何其容易的。
就是礼诗圩举全族之力,这么多年过去了,又拢共供出了几个学子来?
罗氏就道:“家里的这几个孩子都还肯苦,传根正跟着先生读《诗经》,传楷开年入学后或许就要开始读《孟子》了,看我大嫂的样子还是颇为满意的。”
俞阿婆就连连点头:“她满意就好。”又打算问一问秦连凤和莳萝的婚事有没有打算,这遭瘟的老天,却是把世人的姻缘都给耽误了,却一心二用听到长子正邀女婿进府试试能不能见一见管事的爷们。
其实在方良想来,实在不行,就是能见见府里的管事儿也是好的,毕竟秦连豹所在的那家裱画店就是方家的产业。以前是秦连豹资历太浅,现如今却是不然,多认得几个人总是没有坏处的。
这话儿俞阿婆是赞同的,也道:“你们说起来也不是外人,既是来了,自是该去宅子里请个安的,不管能不能给老爷磕个头,总是你们的心意。往后倘若说起来,也有说道。”说着想了想,又向罗氏道:“过会儿你也收拾收拾,同我去府里见见往日姐妹,再瞧瞧夫人可是得闲。”
俞阿婆看着处事有些急躁,实则却是个心里极有成算的。
心里明白,当初秦连豹向自己求助,虽说是自己从中周旋的,可若不是主子开恩,如何能请来jīng通小儿的大夫救孩子一命。
以前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可如今既是有了这份恩典打头,秦连豹和罗氏进府谢恩也就有了缘由了。
只罗氏一听这话,却是打心眼里有些发怵的。她自打出府出嫁后,就自来没有进过府。虽说以往过来后也会见见往日的姊妹,却从来没想到再进府去。这会子忽然说要进府,手脚都不知该如何放了,忙去看秦连豹。
秦连豹就冲着罗氏使了个安慰的眼sè,笑着起身作揖:“我爹娘也是这个意思,只是我们年轻不知事儿,却是还要岳母同大舅哥大舅嫂代为周旋的。”
这倒不是妄言,秦老爹秦老娘确实是有这个交代的,毕竟说到底是方家救了花椒一命,怎么谢都不为过的。
俞阿婆就指着秦连豹笑道:“你这张巧嘴,却是再没有小时候老实了”。
只玩笑是玩笑,俞阿婆很快想了想,就道:“咱们这就去吧,至于孩子们就罢了,留在家里歇晌就好。”
1...1112131415...17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