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现在,西川兵夺取汉中已无可能,李定国尚能退入蜀道,但孙可望却被困在西乡,进退无路。

    此时,西川兵与吴三桂还在汉中对持,李定国想救孙可望,却被吴三桂挡住,而吴三桂因为被李定国牵制住了大量兵力,却也无力去攻打孙可望。

    不过,蜀道艰难,李定国补给困难,迟早要粮尽退兵,每多拖延一天,就对西川军越发不利。

    孙可望看出来,若是没有生力军加入,来打破僵局,他将死路一条,于是便派遣人员和吴三桂谈判,希望吴三桂能放他回川,而清廷方面得到消息,则希望孙可望能够归顺大清,双方谈判已经有了月余时间。

    对于清廷而言,无论孙可望被击败,还是孙可望投降,都将是清军重新夺取四川的绝佳时机。

    为了避免影响清军入川,顺治下令鳌拜、遏必隆等人率领精锐旗兵出关,增援关外,一举解决辽东,而后全力入川。




第679章传递消息
    阿济格在淮南,夺取大片版图,威望大涨,多尔衮余党势力有所抬头。

    顺治对此十分警惕,便想要打上一仗,提振帝党势头,将阿济格的风头压下去。

    孙可望与清军谈判,让顺治看到了这个机会。

    如果,清军能够占据四川,不仅能够改变天下大势,还能够提高他的威望,使得帝位稳固,压住阿济格等人。

    入川是大事,当年晋亡吴,元亡宋,都是先取巴蜀,占据上游,清军一旦入川,明朝必定会有所行动,所以入川之战,必然不会局限于四川,定然是一场天下大战。

    为了应对清军入川,明朝发动的牵制战争,顺治必须在入川之前,解决主要隐患,而关外极有可能,便是赵杂毛会打出的一张牌。

    因此,顺治决议,在入川之前,便拔掉赵杂毛在关外的钉子,以避免清军陷入两线作战。

    岳乐听了鳌拜之言,心头震惊,“朝廷准备攻打巴蜀!”

    鳌拜道:“不错,所以辽东的蛮子必须尽快解决,让朝廷没有后顾之忧。”

    岳乐沉默片刻,点了点头,“本王明白了。”

    不过随即又问道:“这次诸位带来了多少兵马?”

    鳌拜道:“两蓝旗一万人,两黄旗一万人。”

    岳乐皱起眉头,“太少了!这点人怕是不够!”

    遏必隆道:“王爷,还有科尔沁,察哈尔十万骑兵。”

    鳌拜道:“如今已是八月,秋高马肥,正是用兵之际。朝廷之意,是趁着赵杂毛不备,集中大军,以迅雷之势,扫灭辽东之敌。”

    辽东有海运之便,若是让赵铭得知消息,必然会增兵辽东,将战争打成拉锯战。

    这次满清出兵,为了出其不意,速战速决,调动的都是骑兵。

    岳乐眼睛眯起,沉声道:“谢迁刚占据盖州,前锋进至海州和三岔河一带,若有十余万骑兵,又出其不意,或可在盖州一带,歼灭谢迁主力。”

    盖州,清河河口,一艘艘的海船往来着,将粮草、军资,还有从江东运来的新军,送上岸。

    赵铭称王建藩之后,预义将藩国兵马扩充至三十万,如今编练兵马已经有二十三万,剩下缺额,也正在紧张的募集之中。

    如今江南,清军与明军隔江对持,加上江北有朱以海十余万大军,吴越藩在长江一线,便不需要驻守太多兵马,使得赵铭手上还有不少兵马可以调动。

    从赵铭正式称藩,定王京于杭州之后,便不断向辽东派遣兵马,输送军资。

    这一是为了磨炼新军,二则是欲图关外,从蒙古获得马匹。

    江北一战,赵铭精锐尽失,手上几千马军,更是全军覆没,如今扩军,以后还要北伐,没有骑兵不可成。

    从三月间开始,就陆续有吴越军在辽东登陆,也正是因为有来自江东的援军,谢迁才将清军赶出辽东,并占据盖州,打开了通往沈阳的大门。

    这时,在盖州一线,已经集结了三万吴越军,还有一万余江北雇佣军,另外三万朝鲜军,也奉命跨过鸭绿江,挺进至连山关一线,从东面威胁辽河平原。

    清军在关外的人马,只有三万余人,吴越国在关外的兵力,已经超过了岳乐。

    河口,身穿新式军服的谢迁,骑马驻立于岸边,注视从船上搬运下来的火炮,还有军资。

    谢迁问道:“本督大军集结于盖州,海州清军有什么动作没有?”

    部将陈友龙道:“前些日子,海州清军还派出斥候来窥视我们,近些天却一点动静没有。”

    谢迁闻语不禁皱眉,扭头看向陈友龙,疑惑道:“没有动静,不应该啊!”

    陈友龙也道:“都督占据盖州,若利用水军,拿下锦州和宁远堡,岳乐之军就被孤立于关外,清军确实应该有所行动才对。”

    谢迁沉吟片刻,沉声道:“辽中方面的细作有消息没有?”

    陈友龙道:“军情司没有消息送来。”

    谢迁内心稍微有些不安,严肃道:“辽东之地,距离江东太远,距离北京太近,将斥候放出去,探查清军消息。”

    “诺!卑职领命!”陈友龙立时抱拳。

    沈阳之南,辽阳城。

    此时,城内已经集结了大批清军,从关内赶来的两万清军,刚到城中不久,从北面又来数万蒙古骑兵,可以说是大军云集。

    在山西兵营地内,姜襄之弟姜有光,看着眼前的汉子,心中生出一阵惶恐。

    早在数年前,赵铭就派遣细作,联系上了大同总兵姜襄,并说服了姜襄在适当时机反正。

    那时,恰逢多铎和多尔衮先后死去,明军攻陷武昌,逼死孔有德,赵铭和朱以海大举北伐,收复南京,抗清形势一片大好。

    姜襄投清后,本就受到了清廷猜忌,未得到重用,自然与赵铭一拍即合,但是没有想到的是,就在抗清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赵铭却折戟江北,而隆武朝却忽然与满清议和,抗清战争戛然而止。

    这样一来,就把姜襄晾在了一边,而这时,明清议和后,清廷又开始整顿绿营军,姜襄根本不敢反抗,便交出了手下兵马的指挥之权,三万多大同军,被满清拆分,发往各地效命。

    姜有光与三千大同军,便被调到关外,听从岳乐的差遣,专心为满清效力。

    本来,在明清议和后,大同军已经决了反正的心思,姜襄、姜有光都没有再联系过明军,可是姜有光被派到关外后,在交战中吃了败仗,被吴越军俘虏,而后又被放归,便又被军情司的人盯上了。

    房间内,姜有光喉咙有些发干,对着身前换着清军装备的军情司细作道:“都打听清楚了,来的有两蓝旗、两黄旗共计两万人,此外科尔沁和察哈尔各出五万骑兵。现在科尔沁骑兵已经到了,就等察哈尔骑兵一到,岳乐立时就会挥师南下,闪击辽东。你敢快回去禀报,迟了就完了。若是你们败了,千万不要卖我,也不要逼我,我家眷都在北京,能为你们做的也就是提供些消息。”

    军情司细作高鼎,微笑道:“姜副将放心,吴越军决对不会失败,而就算我被抓,也绝对不会出卖你,因为姜副将对我们还有作用。”

    姜有光听他这么说,遂即道:“既然如此,那你快些走吧!岳乐为了封锁消息,盘查极为严密,我只能送你出城,剩下就靠你自己了。”



第680章怒杀旗丁
    骑兵速度迅捷,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调动和集结。

    辽东吴越军刚在盖州击败清军,并不知道,十余万清军骑兵,在辽阳集结。

    现在谢迁大军集结于盖州,准备休整后,便对辽河平原发起进攻。

    这时,大军远离旅顺要塞,一旦清军骑兵忽然杀到,吴越军主力极有可能,被包围于盖州一带。

    盖州不比旅顺,城池残破不堪,无法坚守,吴越军被清军骑兵突袭,定然大败。

    这时在辽阳城南门处,十三名士卒押着大车,通过城门,车辆上装满了粮食和军资,准备送往海州。

    瘦弱的旗奴和民夫推着大车,穿着盔甲的绿营兵护卫在侧,保证粮草安全运抵前线。

    为了防止走漏消息,辽阳城四门紧闭,没有令箭和文书,根本无法出城,不过这队人马手续齐全,守门的牛录检查了令箭和文书,便搬开拒马放行。

    高鼎穿着大同军的盔甲,混在押粮队伍之中,随着队伍出了城池,便见驻扎于城外的八旗兵,已经开始收拾营帐,显然将要南下了。

    这让高鼎内心焦急,他必须尽快前往盖州,向谢都督禀明军情,让大军能够防备清军骑兵的突袭,可是官道上清军探马和传信骑兵,往来奔驰,他一旦脱离车队,立时就会引起怀疑。

    现在辽阳的清军,已经开始收拾行装,要是跟随押粮队前进,辽阳的骑兵很快就会赶上来并超过车队,那他便无法提前将消息送到盖州。

    高鼎一路忧心,幸好直到傍晚,也没见到后方有大股骑兵超过车队。

    “天黑了,就在这里歇息!”这时为首的军官王忠清下令道:“将车辆围起来,马匹放在中间。”

    辽阳距离海州,骑兵一天就能奔到,但是粮车却需要走两三天的时间。

    把总一声令下,绿营兵和民夫,便将车辆推到空地围成一个大圈,将马匹往圈内牵,而后找来柴火,在中间点燃篝火,准备吃些食物。

    高鼎趁着绿营兵和民夫忙碌,牵着一匹马,走到后头,忽然翻身上马,猛拔马缰,便向南冲去。

    马匹嘶鸣,立时引起绿营兵和民夫的注意,众人顿时一声惊呼,有绿营兵急忙大呼,“快拦住他!”

    篝火旁的绿营兵,纷纷跃起,就要翻身上马,为首的把总却伸手拦住属下道:“做什么,保护粮草要紧!”

    周围绿营兵不是傻子,立时就明白过来,收起刀剑,安抚着民夫和属下。

    “头儿,高鼎怕是去南面报信,怎么能让他走呢?”有绿营兵道。

    把总王忠清还刀入鞘,“现在天下事尚未可知,谁做皇帝还不知道,你我不过混口饭吃,干嘛得罪别人呢?”

    高鼎并非王忠清的属下,是上面临时安插进来,王忠清想的比较多,再加上大同军与吴越军作战过程之中,不少俘虏都被吴越军放归,使得清军不太信任大同军,只能打杂,而大同军的作战热情也不高。

    这时,王忠清正要让民夫安静,道路上却一阵马蹄声传来,十多名巡逻的正黄旗八旗兵,发现动静奔驰过来。

    王忠清见此,神色大变,急忙低声喝令,“方才的事,谁也不准说。”

    语毕,王忠清忙一脸狗奴才的笑脸,迎接上来,打了个千儿,堆笑道:“奴才给主子们请安!”

    身穿黄色棉甲,头戴铁盔,盔缨老长的八旗兵,骑在高大的战马上,神情倨傲,心中不屑,什么狗东西,也配做正黄旗的奴才,蛮子真会往自己脸上贴金。

    为首拔什库扫视车队一眼,马鞭指着刚才还骚动的车队,用生硬的汉话问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王忠清忙堆笑道:“回主子,方才惊了马,没有什么大事。”

    拔什库又观察一阵,目光落在,车队中间的火堆上,王忠清见此立时笑道:“主子们巡查官道,想必还未用饭,奴才这里有些腊肉和饼子,不如主子们填上一口。”

    拔什库和身后旗兵露出微笑,这个蛮子还是很会来事的。

    “你叫什么名字!”拔什库问道。

    王忠清奴颜婢膝道:“主子,奴才王忠清,姓王的王,忠于大清的忠清。”

    拔什库笑意更甚,“好名字,好奴才,东西我们就不在这儿吃了,你送些来,我们带走。”

    “喳!”王忠清连忙招呼属下,将携带的几斤腊肉,还有饼子,献给旗兵。

    拔什库见手下收好东西,遂即便拔马欲走,旗兵们刚调转马头,民夫之中一个干瘦的旗奴,却忽然大声道:“主子爷,刚有个兵丁偷马往南跑了!”

    为首拔什库阴鸷的目光立刻射向王忠清,一手扯着马缰,一手摸向刀柄,露出杀意。

    王忠清顿时脸色铁青,扑通一下,硬生生的直接跪下来,“主子饶命!奴才不该隐瞒!”

    拔什库手握住刀柄,没有理会王忠清,而是伸手招呼,那发声的旗奴,立时屁颠屁颠的跑了过来。

    这人大概四十岁,受得皮包骨头,显然是最底层的那种奴隶,他一脸献媚的笑道:“主子爷,奴才郭浩儒,盛京白塔铺正红旗罗汨克主子的旗奴。”

    拔什库沉声道:“你说!”

    郭浩儒忙道:“主子爷,方才有个绿营兵,向南面逃走,怕是南朝的细作。”

    拔什库闻语,用满语大声怒吼一句,一名旗丁顿时翻身下马,一脚将王忠清踹翻在地上。

    拔什库怒吼一声,对属下旗丁说了一阵满语,“蛮子细作要泄露大军动向!”吼完便一扯马缰,猛夹马腹,领着六名旗丁,向南急追而去。

    等拔什库率领六名旗丁走远,剩下六名正黄旗的马甲,纷纷翻身下马,拔出刀来,指着被踹翻在地的王忠清,还有十余名大同军,怒声喝令,“狗奴才,吃里扒外!都给我跪下!”

    大同军脸色惨白,一个个脸上满是恐惧,他们被正黄旗马甲的气势所慑,纷纷惶恐的后退。

    为首马甲提着刀,向王忠清和大同军逼过来,旗兵只有六人,大同军有十二人,却被旗兵凶悍的气息所慑。

    “没听见我的话吗?”为首旗兵狰狞着脸,用刀指着大同军,怒吼道:“你,你,还有你,拿绳子将这个奴才绑起来,然后把自己也给绑了~~~”

    旗兵怒吼连连,而就在他用刀指着王忠清身后士卒时,坐在地上的王忠清,却忽然噌的一下拔出腰刀,猛然暴起,趁其不备,一刀捅入旗兵腹部,一边怒吼,一边推着旗兵后退。

    “杀!”王忠清怒吼着,战刀将旗兵捅穿,推着满脸不可置信,痛苦不已的旗兵,撞向后面五名旗兵。

    旗兵没想到,刚才让他们十分瞧不起的蛮子,居然突然暴起,五名旗兵急忙跳开。

    王忠清一脚踹在旗兵身上,借力将战刀拔出,带起一团血雾。

    五名旗兵见此,顿时怒吼一声,满嘴夷语的挥刀砍来,王忠清慌忙抵挡,被砍得节节后退。

    “还不动手,不杀光他们,我们都得死!”王忠清一刀荡开,旗兵砍来的战刀,急声怒吼。
1...221222223224225...2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