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明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话凄凉
次日,曾化龙便拿来一份,考核业绩的制度。
赵铭看了看,交给了刘四,让镇抚队每日派人去督促红毛鬼铸造火器,并请经验老道的工匠,去验收,若是没完成任务,或者质量不合格,轻则军棍,重则剁手砍脚,惩罚极重。
赵铭吩咐完刘四,然后又对曾化龙道:“曾匠头,你派些匠人,跟着这些红毛夷,要尽快学会燧发枪,以及火炮的铸造!”
曾化龙点了点头,不过却提醒道:“将军,造一杆鸟铳,通常要耗费六七斤精铁,铁价,再加石炭价,工匠工钱,以及其它耗费,一杆造下来,至少要三到五两银子。如今物资匮乏,原料价格涨,而且燧发枪的铸造远鸟铳要复杂,卑职估计一杆造下来,恐怕要耗费十到二十两银子。这样大的消耗,岛恐怕承担不起!”
赵铭微微颔首,不过耗费多少银子,赵铭并不怎么在意,他更加关心的是火器的质量。
毕竟明军使用的火器时常炸膛,没被敌军打死,却死在自己人造的火器手里,造成明军士卒使用火器时都有一种畏惧心理,实在影响军队战力。
赵铭对曾化龙道:“耗费多少银钱,这个你不用操心,本将会想办法解决。本将关心的是兵器炸膛,质量堪忧的问题。”
明朝火器的质量,不仅让朝廷受累,做为工匠也感到羞愧。
曾化龙道:“将军,大明火器之所以炸损,一是官府,材料以次充好,二是赏罚制度荒废,做好做坏都是一样,工匠没有动力做好,大家都混日子,铸造时火器粗细薄厚不均,造成火器炸镗。不过将军不用担心岛的工匠,大家与建奴之仇不共戴天,工匠们都会尽心做事,只要岛材料充足,卑职能造成精良的火器出来。”
赵铭点了点头,不过却道:“为了抗清,大家干劲很足,这让本将十分欣慰,不过本将不能因为如此,心安理得的让匠人不辞辛苦。曾匠头,本将请你,再写下一份典章出来,以后每月本将除了按时发放工匠钱粮外,匠人每造出一种合格的火器,本将都会奖励,当然如有不合格,便要扣去工钱作为惩戒,要是造成伤亡,那便要重罚。本将希望你能拿出一个赏罚典章,严格要求火器的质量,造出的火器必须注明何人铸造,登记造册,以便考察。”
曾化龙感受到赵铭对火器的重视,忙行礼道:“卑职领命!”
赵铭遂即挥了挥手,让曾化龙回去,他则离开房间,去找陈明遇,继续巡视金塘岛。
昨天,赵铭让马士鳌放出消息,岛其它几股义军离得近,立刻表示愿意跟随前往,而其它岛的义军,恐怕还需要几天,才会有反应。
走出房间,烈港外,郭忠带着水手们,正驯服着那艘红毛夷的战舰。
这艘船被俘获将近两个月,水手门已经能较熟练的将船开起来,完成诸多动作,不过要发挥他的战力,恐怕还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时间。
在金塘山脚下,两千多太平营士卒,手持着兵器进行操练,手持竹矛的士卒,在冷冽的寒风站成数排,挺枪肃立。
“预备!”王德顺大吼一声。
近千矛兵,一起扎了个弓步,侧身起手,握紧长矛,做出了攻击的姿势。
“杀!”王德顺再次大喝。
排列整齐的矛兵,立时齐齐出矛,同时大喝一声:“杀!”
士卒将长矛刺出,动作迅疾,呼呼作响。
另一处,李忠明则带着三十多名士卒,练习使用燧发枪,靶场阵阵硝烟弥漫。
这时,陈明遇走了过来,赵铭笑道:“先生以为如何”
陈明遇知道他说的太平营,“将士们心有恨,身有杀气,训练下去,必成虎狼之师。”
 
第123章夏完淳
金塘岛距离宁波府不远,船只一天能从镇海到达烈港。
这时一艘小船停靠在码头边,一名年轻官员,从船下来,神情忧郁的注视着港湾内停泊的海船。
这名官员身穿从六品官袍,头戴着乌沙,脚踩着皂靴,腰间一条革带,说不出的年轻,脱了官服必是个风度翩翩的俊朗少年。
年轻官员走进寨子,看他年龄不到十五六七岁,却已经是从六品的大官,引得岛众人,纷纷驻足观看。
金塘岛的众人大多是江南逃来的人士,其还有不少读书人,人群忽有人惊呼一声,“此江左少年,华亭夏公子!”
夏公子正是“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师从陈子龙,十四岁从军抗清的夏完淳。
寨子里的百姓听说是夏公子,原本忙着手活计的妇人们,也都围了过来。
明朝末年,天下虽乱,但江南却很太平。
在甲申年之前,国破家亡,离江南似乎很远。
那时江南百姓讨论最多,并非是国家大事,而是情情爱爱,才子佳人才是江南百姓最喜欢谈论的话题。
对江南的男人而言,他们喜欢谈论秦淮八艳,官家小姐们则关注江南的才俊。
华亭夏公子,并不如当时的四公子有名,不过之所以名头不响,并非是不四公子,而是年龄太小,并非小姐们憧憬的对象。
虽说夏完淳风头不及侯方域等人,但也是江南地区,尽人皆知的少年,别人家的孩子,赵铭要有名多了。
李枝枝也跟随着妇人们,挤在道路旁,妇人看着夏完淳,原来觉得的还小的江左少年,如今居然已经成了俊朗的夏公子。
这时夏完淳进入寨子,引得人群围观,正当他感到困扰之时,后头蹄声大作,尘土飞扬,但见赵铭引数人飞马奔回寨内。
赵铭在夏完淳身旁勒住战马,看见围观的妇人,一帮老娘们儿,凑什么热闹,“都回去干活去!”
妇人们笑着一哄而散,边走边回头,嘴里唧唧喳喳的小声说着,不时传来一阵笑声。
赵铭翻身下马,拱手道:“我乃平虏将军赵铭,未请教”
夏完淳作揖道:“夏完淳,兵部职方司主事,奉太子殿下之命,来见将军!”
兵部职方司全称“兵部职方清吏司”,是明代兵部衙门的一个办事机构,类似于今天的总参谋部,长官是兵部郎,下设从五品员外郎和六品主事。
这个部门是有名的黑锅部门,主要职责是根据军事态势作出判断,拟定作战计划,进行军事统筹,战败了前方统帅会将责任推给职方司,职方司要担责任,打赢则是前线督师、监军指挥有方,好处全被他们捞走,职方司自然没什么油水。
因此一般的官僚和混子,都不愿意进这个部门,但若想干点实事,积蓄经验,锻炼身体,到是个好部门。
赵铭听说来人是夏完淳,不禁仔细打量着眼前俊朗的少年,脑想起那首读之使人泪下的《别云间》。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赵铭很喜欢这首诗,其故土沦丧、山河破碎之悲愤慨叹,眷念故土、怀恋亲人之深情,以及誓死不屈的决心,令人触动感叹。
赵铭久久凝视夏完淳,忽然脸一笑,心道:“今日你遇见了我,世间少一篇荡气回肠的诗,多一复兴山河的豪杰。”
夏完淳被赵铭火热的目光看得一阵不自在,不禁低声道,“赵将军”
赵铭回过神来,忙大笑道:“原来是夏主事,请随我来,我们里面谈!”
赵铭当即与夏完淳一道,同往议事厅,然后分宾主落座,没有寒暄,没有客套,直奔主题。
赵铭问道:“我与殿下刚从台州分别,不知殿下派夏主事来所为何事”
&
第124章赵博安一入长江
浙东兵力原有十万余众,复杭一战后损失近三成,后来明清两军进入对持之态,鲁王赶紧又收编了一些兵马,兵力恢复到了十万。≦看 最 新≧≦章 节≧≦百 度≧ ≦搜 索≧ ≦
≧
只是这十万人,水分很大,能战之兵,大概也不到三万人,其他都是招募不到半年的新卒。
如果两军于旷野对垒,真刀真枪的正面厮杀,十万浙兵或许连一万真满洲都打不过。
因此赵铭其实并不看好江防,认为浙兵挡不住清军,所以他才会坚持回到金塘岛,准备采取骚扰清军后方的办法来挽救浙东危局。
现今整个天下,满清一方有八旗兵近十八万,外藩蒙古兵约八万人,关宁军大概五万余人,姜襄、唐通等九边明军大概六万余人,除此之外还招降了江北四镇、武昌左镇共计约四十余万大军,以及一部分投降的顺军余部。
计算下来,满清兵力约有八十万人,根据战力可分为三流,一流自然是近十八万八旗兵,二流则是关宁军、外藩兵,以及九边明军,大概十九万人,三流便是刘良佐、刘泽清、左梦庚等投降的明军,以及王体、王得仁、郑四维、贺珍等顺军共计大概有四十三万余众。
而明朝如今的兵力,合起来大概还没有三十万,并且还分为了浙东、福建等阵营,军队战力也不清军的三流军队。
历史,属于三流军队之一的李成栋,一支人马,一路从徐州打到江南,然后打下浙江、福建、攻下广州,将整个东南打穿。
同属于三流的金声桓,也凭借一己之力,打下江西一省。
现在明军三十万众,浙东、福建各有十万左右,剩下十万分布于赣南、湖广、两广、贵州等地,相互之间又难以支援,局势危机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剃发令,清军早已一波带走明朝。
虽说赵铭活跃于江南,提前逼得李成栋反正,又救下了江阴众人,但是明清之间的大势,却没有改变,天下大势依然在清不在明,明朝的处境依然危如累卵,随时可能败亡。
浙东能与清军抗衡的唯一倚仗,是江防,现在清军从游突破,浙东明军便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如果浙东十万明军完了,郑芝龙肯定会投降,那明朝没兵了,清军能一下收走浙江、福建、赣南、湖广,明军将再无翻身的机会。
赵铭听了夏完淳的话,立即意识到情况危急,这种紧要关头,他必须要出手了。
赵铭爽快的答应出兵,不过夏完淳却忧郁道:“虽说浙东情况紧急,但是下官从烈港岛,却发现将军兵力并不雄厚,恐怕难以缓解浙东压力。”
烈港内,才几十条船,而且大多只是渔船,夏完淳岸时,心凉了半截,这也是他忧郁的原因。
赵铭明白夏完淳的意思,他这是觉得赵铭的兵力太少,而事实,赵铭的兵力也确实少的可怜。
多铎主力虽在浙江,但是江南并非没有清军,随便一个府城,至少有三四千清兵驻守,赵铭要牵制清军,仅凭两千太平营,恐怕一个县城都打不下来。
赵铭站起身来,沉声道:“这点夏主事不用担心,我已经让人去邀请各路义军前来。”
说着赵铭看像陈名遇,“先生,我想麻烦你去一趟舟山,向黄总兵陈情,事关天下安危,请他派兵助战!”
陈明遇眼睛一亮,点头道:“黄总兵手有一营兵,还有不少战船,要是他肯相助,那好办了!”
夏完淳闻语站起身来,“我一同过去!”
现在朱以海已经接受了隆武帝册封,乃是大明储君,夏完淳代表国储,他去见黄斌卿也好。
赵铭当即颔首:“好,事不宜迟,大家分头行动。”
清军既然攻下严州,兵临金华,浙军防线出现缺口,博洛即可以攻击金华,杀向台州,也可以直接攻击浙东,情势已刻不容缓。
当下陈明遇与夏完淳立刻动身,去舟山岛拜会黄斌卿,而赵铭则急忙召集马士鳌、王德顺、阮美、李忠明、郭忠等人前来议事,准备出征事宜。
两千太平营士卒,只留下刘四领一百人守寨,剩下人马全部出征,岛的工匠、妇孺则日夜不停的为将士们赶制兵器和战袍。
第二日,其他岛的义军还未赶回来,程璧的船队却从日本返回,为岛带来不少硫磺、倭刀、还有三十多个倭国浪人。
第三日,附近岛屿的义军,陆续赶来,金塘岛慢慢聚集了六千余人,一百
第125章夜占崇明
烈港码头,赵铭对身后相送之人,拱手道:“都回去吧!”
陈明遇等人,遂即抱拳,“将军马到功成!”
赵铭微微颔首,遂即登镇远号,士卒立刻抽了船梯,解开绳索,起锚升帆。
炮舰离开码头,赵铭站在甲板,与众人挥手道别。
这次赵铭出征,共计有海船一百零八艘,人员六千余人,其太平营士卒一千九百余人,水手和商号雇佣人员五百多人,剩下的都是舟山群岛各路义军,有三千五百多人。
百艘海船,在大海破浪而行,三日后已经到了松江外海,镇远号船舱内,点着油灯,赵铭与夏完淳等人,聚集在一起商议军情。
这时众人看着一副南直隶的地图,赵铭沉声道:“这次杀入长江,目的乃为浙东解围,逼着多铎退兵,或是抽调兵力回援,减轻殿下压力。因此本将必须闹出点动静,让清军感到情势危急,多铎才会退兵。”
说着赵铭看向众人,“诸位可有什么建议。”
赵铭麾下大多是大头兵,赵铭指哪他们打哪,要他们出谋划策,那是为难人了。
不过赵铭这话,显然不是对王德顺,老李头说的,而是在考验夏完淳。
夏完淳见赵铭注视自己,沉吟一阵,拱手道:“将军兵力不足,要想让建奴觉得情势紧急,便只有击其要害!”
赵铭抬手道:“夏主事请说!”
夏完淳站起身来,指向地图,“余以为,清军在江南的要害,有两处,一是镇江,此地乃大运河入江口,占据此地,可断建奴漕运,建奴必然焦急。二乃金陵,此大明南都,将军若兵临城下,必使天下震动。”
赵铭不禁暗暗点头,对夏完淳一下能抓住重点,心着实生,不禁想起一首诗,“悲歌慷慨千秋血,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
赵铭夏完淳大不了几岁,大家都是同龄人,小子怎么能如此优秀。
“哈哈小隐之言,正合我意!”赵铭大笑着,称呼也变得亲密了一些。
夏完淳却保持着冷静,“虽说将军已知清军要害,但镇江、南京都是清军重兵布防之处,将军兵不满万,恐怕难以令清军感到危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