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到了都厅,拜过了正当值的签判赵抃,画过了押,两人闲坐。
赵抃道:“近些日子,州里最大两件事,一是催收秋粮,再就是汴河漕运。今年赖天之幸,五谷丰登,秋粮收得及时,不需多劳心。现在秋天,正是最后一次漕粮发运的时候,汴河漕运事大。汴渠过本州在永城,那里距州城较远,年年必有州官在那里主事。前几个月,谭推官任满,掌书记回乡守丧,州里人力捉襟见肘。你来得正是时候,在州城里过些日子,便就要劳烦到永城去了。”
杜中宵拱手:“但凭签判吩咐。”
赵抃点头,叹了口气道:“你正少年,监督漕运事关重大,切不可掉以轻心。我这里会派强干吏员与你,万不可出任何差池。汴河两岸,不事稼穑一切仰食于漕运者众多,里面不乏游手好闲之人。在那里坐镇,一要小心谨慎,二要果断。若有违法害民者,当办则办。”
杜中宵静静听着,不时点头。他当然不想出为办事,刚来亳州不久,便就被派到百里之外去,担当重任,不是什么好事。只是幕职官里,自己官职最低微,这种任务当然会落到头上来。
正在两人闲聊的时候,一个五十多岁的吏人前来行礼。
赵抃对杜中宵道:“这是孔目官金书召,一直主推厅公事,做事甚是勤勉。本来州里离不开他,念你初来,让他随在你的身边。他为吏多年,诸般事务熟悉,有什么事尽管交予他办。”
金书召急忙向杜中宵行礼。
推厅并不是杜中宵办事的地方,而是泛指从事刑狱的推吏们,与州院的同行法司相对。如果州里没有签判和判官,都厅便就由推官主事,那时这里称推官厅,才是推官的地盘。
金书召行过礼,站在一边,对杜中宵道:“官人的随从州里已经
第5章 当街凶案
柴节级的院子里,柴节级指着一个公人对宋四公和沈大郎道:“这里永城县里的陆虞侯,来州里催办文书。你们候他料理完了公事,一起回永城去见马大官人,那里他最熟悉。”
宋四公唱了个诺,拿着眼睛不住打量陆虞侯。一边的沈大郎没见过世面,急忙上前问好。
陆虞侯只是个跑腿的公人,奉了本县押司的吩咐,来州里催一些公文,在县里并无权势。有沈大郎过来问寒问暖,甚是喜欢。
如果说官是白,沈大郎这些游手闲人是黑,中间的公吏则处于灰色地带。他们既受官的管辖,奉命捉拿盗贼,弹压地方,也收地方游手闲人的孝敬,给其方便。其中有一些头脑灵活,又有手段的,如柴节级这种,则牵连极广,对地方的黑道事务涉足极深。
柴节级是州院的一名勾押官,参与批勘财赋、刑狱之类文书,是积年老吏。在官员眼里,他的地位低微,不值一提,但实际地位却非常重要。地方的官司报到州院,先过他们这些人的手,怎么处置,甚至什么时候交到什么官员手里,有非常多的门道。稍微做一下手脚,就可能使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更加不要说通风报信,内外传递消息,更是他的拿手好戏。
亳州数县的游手闲人,在州城最做什么事情,都喜欢来找柴节级。只要不是明目张胆犯案,似互相联系,打探消息,到他这里几乎不会失望。
闲聊几句,陆虞侯叉手:“几位且在这里稍待,我到州里交换过了公文,安排妥当,便就回永城县去。到时你们与我同行,只说是我的伴当,路上少许多烦恼。”
宋四公谢过,与柴节级一起送陆虞侯出了门。
待陆虞侯远去,宋四公对柴节级道:“节级,我看这个虞侯,不像个对道上事情熟悉的,会不会坏了事情这到底是个做公的人,谁知道这厮心里怎么想!”
柴节级笑道:“四公安心,陆虞侯是马大官人的亲戚,不会坏了事情。”
听了这话,宋四公不好再说什么,只是心里还是有些不踏实。
待了约摸一个多时辰,陆虞侯从州衙回来,神色轻松。与柴节级、宋四公等人吃了两盏茶,便就告辞离去,口中道:“知县官人有时限,我却不能在州城久待。回永城有两三日路程,一刻不敢耽搁。”
宋四公虽有些不愿,奈何在别人地盘,只好收拾了行装,带着沈大郎三人,一起出了门。
这几日杜中宵按着韩月娘写的单子,或是自己,或是吩咐柴信,在城里买些日用杂物。一连忙碌几天,才终于置办齐全。看看日子,再过两三日就要到永城去了。
韩月娘第一次离家数百里,对州城还没有熟悉,丈夫又要到一两百里外上任,又是不舍,心中又有些慌。这天一早,便就对杜中宵道:“大郎,我听城里的人说,东门外有一个庙,供了一个河神,甚是灵验。左右无事,我们买些香烛,去祭拜一番。”
杜中宵笑道:“我是本州推官,不是官祀,怎么好去拜神快不要说这些话,让人听了,笑话我这官当得不成体统。”
韩月娘哪里肯依,口中道:“那是官府旌表的灵神,官员去拜又怎么了!”
见杜中宵只是不去,只好无奈道:“要不,你与我一起去,不进庙门就便了。既是官身,神灵必不会怪罪于你。我一个人去,多买些香烛便了。”
杜中宵无奈,只好答应。韩月娘如此轻的年纪,又没经过世事,一个人留在城里总要找些寄托。
让柴信到外面买了香烛祭品,两个排军挑了,随在杜中宵和韩月娘身后,向东城门而来。
沈大郎随在宋四公和陆虞侯身后,沿着大街出东门去赶渡船。还没到城门口,就见到杜中宵
第6章 做个什么样的官
当街发生命案,很快就轰动了整个州城。谯县县尉带了几个公人,验过尸身,现场具结文书,便就吩咐押往司理院。人命官司,县里没有审理的权限,必须报州。谯县是附郭县,来走一个过场,便就飞速送走,免得留在他这里夜长梦多。
杜中宵一直在城门处看着,对身边的韩月娘道:“你看,我说不要去拜神,你偏要不听。这才走到城门,便就出了如此大案。算了,让排军挑着香烛去烧化了吧,我们官宦人家怎好去拜”
韩月娘奇道:“你自做官,怎么就不能去拜神了”
“这种地方小神,俱是由朝廷封赐,佑护地方百姓的。身具官身,进了他们的庙门,只怕神明也会疑惑,不知该如何处置。你听我的话,自己不要去了,以后也不要随便乱拜。”
韩月娘将信将疑,只好吩咐两个排军,挑着香烛到庙里去,自己便就不出城了。
那边钟县尉一切安排妥当,过来拜见杜中宵:“下官见过节推。似此当街杀人凶案,本城已多年未见,实是骇人听闻。如此大案,县里不敢审讯,已移本州司理院。节推既亲见其事,何不与下官一起,前往州衙,向严司理分说明白。强似当街拘拿证人,七嘴八舌,说不清楚。”
杜中宵点了点头:“如此也好。你先到州衙去,我送内人回家,换了公服,自会前去。”
钟县尉拱手应诺,千恩万谢,带着人向州衙去了。
杜中宵向韩月娘道:“没奈何,今日正好撞上,怎好置身事外我送你回去,再去州衙。”
韩月娘一直扭转身子,不敢看凶案发生的地方,听见杜中宵说话,才道:“那孩子小小年纪,看起来不是个凶人。我听他说,是别人贪财破了他家,才前来复仇。这些话你都听见,到了官衙,亲自分说明白也好。杀人固然不对,被人期得狠了总是有情有可悯。”
杜中宵道:“我明白。你转过身来,扭着身子说话,我看着都别扭。”
韩月娘小声道:“我看见血,心里有些害怕。那些人都走了么”
“本县县尉带着公人来了,自然是都走了。”
听见这话,韩月娘才转过身来,一眼看见不远处的血迹,不由“啊”了一声。
杜中宵唤过柴信,让他安排了排军挑着香烛去烧化,与自己一起送韩月娘回家。
帮着杜中宵换了公服,韩月娘低声对杜中宵道:“我看那孩子甚是可怜,又是报毁家之仇,才去杀人。若是有办法,官人不妨帮他一帮,怎么也留条性命。”
杜中宵沉默了一会,转身对韩月娘道:“本来我该对你说,妇道人家,不要过问公事。唉,只是我这人怎么说呢,很多事情知道该怎么做,但却未必就会真地去做。”
韩月娘捂嘴笑道:“那就不要说了。我们夫妻两个说话,我说你只管听着,不方便做,那就当没听到好了。一本正经地训斥我,那这日子过得还有什么意思。”
杜中宵微微一笑,转身坐了下来:“我也是如此想的。只不过怕你没有分寸,以后唠叨得习惯成自然,那就难改了,我也会不胜其烦。今天的事情,其实我有几个选择,心中犹豫,你帮着拿个主意。”
韩月娘歪着脑袋道:“我妇道人家,怎么敢在公事上帮你拿主意不过夫妻之间,说说也无妨。”
“当街行凶,其罪至重,常理来说,那孩子的性命此番是保不住了。要想保住他的性命,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证明死者犯了十恶不赦的重罪,那孩子真地是报父母大仇。即使如此,还要加上多次报官不得审冤,才好为他减刑。只是,如此一来,便就得罪了州里同僚——”
韩月娘奇道:“活人性命,不是你们做官的政绩吗怎么会得罪同僚”
杜中宵摇了摇头:“那天我们搬到这里,便听柴信说过,这里原是那个陶十七家的房子,他曾经多次报官,只是没有结果。你想啊,前几次他报官都不得伸冤,现在当街杀人才去查清,不是说以前的官员审案不明吗这可是人命大案,一个不好,就要有官员因此受罚。”
韩月娘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会,又道:“饶是如此,活人性命总是积功德。”
杜中宵点头:“不错,我也是这样想的。其实,现在的知州、通判、签判都来任官不久,大多都与这种陈年旧案无关,并不是什么大事。反而是下面的公吏,因怕受罚,只怕会从中作梗。这些且不说,哪怕州里官员一起用心,真想查这案,还有一桩无论如何都不好办。”
韩月娘推了推杜中宵的肩膀:“有什么难办的你只管说清楚就是,怎么吊人胃口!”
&n
第7章 审案
宋朝的知州其实并不审案,审案的是司理院,主持的是司理参军。审完之后,再由司法参军检出适用的法条,由判官定案,最后由知州和通判通签结案。用杜中宵前世的制度比较,司理院是公安局,司法参军是检查官,判官和推官是法院,不过上面还有知州和通判总揽一切。
这就是鞫谳分司制度,也是公检法的雏形,从地方到朝廷,刑狱都以此为原则。
陶十七被拿住,立即转入了司理院狱,大约相当于杜中宵前世公安局的看守所。
这种大案,司理参军郑朋不敢怠慢,立即提了相关人等到自己官厅。
把街上带来的证人问遍,最关键的证人杜中宵还没有到来,郑朋不由有些焦急。幕职官的地位高于诸曹官,掌刑狱的司理参军更加受判官和推官的节制,他也不好派人去催。
正在郑朋拿着各式公文,翻来覆去问谯县焦县尉的时候,公人来报,杜中宵终于到了。
郑朋出了口气,迎出门来,远远向杜中宵拱手:“烦劳从事。”
杜中宵回礼:“此为公事,何敢称劳。来得迟了,司理勿怪。”
郑朋连道不敢,把杜中宵让进官厅,命人设座,在自己旁边坐了。
两人坐定,郑朋才道:“今日当街杀人命案,从事恰巧在场,想必一切都看在眼里。是以本院拿了人来,只是拘押,并未审问,更未动刑,还是先听从事一言。”
杜中宵把自己在城门处看见的事情说了,最后道:“那个杀人的名为陶十七。当时听他说,因被杀之人害他家破人亡,他在那里等了数年,才得了这个机会手刃仇人。”
郑朋道:“刚才的证人也是如此说,陶十七是因报毁家之仇,才当街杀人。只是我问得明白,死者是永城县的公人,一年进不了几次城。他既不是本城人士,又是做公的,如何会是陶十七仇人此事再三不解,问了州里与死者相熟的公人,也都说不可能有此等事。只怕那少年认错了人。”
杜中宵道:“我见陶十七飞一般地跑到死者身边,拔刀杀人,没有丝毫犹豫。如此果决,怎么会是认错人他说等了数年才有这个机会,又正好与死者不常来州城对上。——只是,这种事情都是我们凭空猜测,还是带犯人来问清楚才好。”
郑朋拱手:“因从事恰好撞见犯人做案,是以本官先押在那里,专等从事来了,一起问案。”
杜中宵摇了摇头:“如何审案,自有规例,我怎么好随便插手司理尽管审案就是,当我是个平常证人,坐在这里做个见证。”
州院、使院各有分掌,特别是司理参军,专掌讼狱勘鞫,不许另有兼职,职权最重,审案是不允许其他官员插手的。郑朋因为杜中宵在现场,才客气几句,听了这话心里才踏实下来。
陶十七已被上了手铐脚镣,被带到官厅,昂然站在那里,面上没有丝毫惧色。
这种重犯自知必死,威逼恐吓对他们全无用处。郑朋多年审案,自然知道,也不为难陶十七,对他道:“你当街杀人,不知多少人看在眼里。杀人偿命,绝无侥幸,你可知晓”
陶十七面无惧色,郎声道:“那厮害我家破人亡,今天一命换一命,也是值了。官人安心,我陶十七不是个混赖的,杀了他心愿已了,取我性命就是!”
郑朋听了这话,见陶十七如此爽快,心中松了口气,语气缓和下来:“你当街杀人,惊世骇俗,本当从严从重处置,以安民心。只是你杀人之前,说死者害你家破人亡,不知是如何一回事”
陶十七道:“我原是本
第8章 两难
都厅里,赵抃与杜中宵相对而坐,听他叙述昨天街上发生的事情。
讲过司理院欲派公人去永城县,杜中宵道:“已经是几年前的旧事,现在如何能够查清陆虞侯的行踪州里现在派人去,无非是文书做足,不至于让台宪和大理寺挑出毛病来罢了。”
赵抃沉默了一会,才道:“当日你是在一边看着陶十七杀人的。实话说,在你看来,陶十七像不像是认错了人这种灭门血仇,我总觉得不会有人如此草率。”
“不像。当时陶十七见到陆虞侯,远远地直冲上去,掏刀杀人,一气呵成。若是认错人,怎么也会犹豫一下。而且后来审讯,陶十七咬死了就是陆虞侯害得自己家破人亡。”
又问了一些细节,赵抃道:“这等大案,司理院不结是不行的。现在文书已送交转运使司,那里必然会盘问,迟迟没个结果,郑司理如何扛得住但草草结案,我们无法交待。陶十七杀人,他家当年的旧案必被提起,总要给上面一个交待。这样吧,过两天你就要前往永城,暗地里查一查,陆虞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若是个守法公人,自不消说,必是陶十七认错了。如果——”
杜中宵暗暗点了点头。如果陆虞侯在本县交结江湖匪类,当然就是另一回事。
永城这个地方比较特殊,在汴河边上,应天府和宿州正中间,是重要码头。汴河到那里由于泥沙沉积,水浅难行,需要用到大量纤夫。以前的纤夫都是由民夫充役,永城受苦最甚。太宗时候,特旨永城县民不再服纤夫之役,改为民间雇佣,这是大宋漕运纤夫由征调到和雇的开始。数十年下来,永城一带不但商贾众多,还有大量纤夫,游民数量众多。
地方游民一多,治安必然混乱,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永城又处淮南路和京东路交界处,离着亳州又远,数州夹角的个地方,更是格外混乱。那里的公吏,交结三教九流人物,难说得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