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正在两人说话的功夫,赵抃案上已堆了一叠公文。此时正是催缴秋税的时候,公务格外繁忙,都厅里忙得像个闹市。州里事务,录事参军的州院负责具体行政,签判的使院监督并查漏补缺,既是两个实权衙门,也是两个最忙的地方。
赵抃想了一会,对杜中宵道:“我会向知州相公讨一道手令,你到永城之后,让那里的巡检听你号令。陶十七当街杀人,罪不可恕,但终究年纪幼小,众人瞩目。若有可能,最好把他家里几年前的案子一起破了,以安人心。永城那个地方,盗贼游民着实不少,你到那里,要小心行事。”【! …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杜中宵拱手谢过。为了控扼盗贼,守护汴河漕运,永城设有巡检司,立有军寨。
两人又商量了一些其他事务,赵抃道:“此时已是秋后,你收拾一番,后天便动身去永城吧。到了那里之后,永城和酂县一些不紧要的事务,你都可以临机处置。最要紧的,切莫不要耽误汴河漕运。不只是河上的漕船,本州的漕米也大半从那里发运,此是大事。”
亳州有涡水与蔡河相连,可至京城,是以西部的漕米走蔡河,东半部走汴河。
出了州衙,杜中宵看着天上的太阳,以了一会呆。再三考虑之后,他还是决定对陶十七一案不能不理不睬,自己看见了不能当没看见。但自己在这个世界根基浅薄,也不能激烈冒进。自己认为陶十七不是认错了人,意见说出来,州里其他官员怎么做就随他们去了。反正自己要去永城,只要查一查陆虞侯是个什么人就行。赵抃说得对,如果是个守法公人,就一切休提,如果跟江湖人氏牵扯极深就要另说了。
时间转瞬即过,第三天一早,杜中宵出门,向韩月娘辞别。
&nb
第9章 地方的难处
几巡酒后,因为下午要去永城见知县,杜中宵便就吩咐把酒撤了。
喝了一碗醒酒汤,杜中宵对魏涛道:“前几日州里发生了一起当街杀人的案子,死者是个永城的公人,姓陆,人称陆虞侯。这个人,你有没有听说过”
魏涛拱手:“回从事,县里出头的公人下官大多认识,这个陆虞侯也见过几面。”
“那我问你,他跟县里的游手闲汉熟不熟日常有没有混在一起”
魏涛想了想,老实答道:“不曾听说这人跟什么江湖人物混在一起。不过,他跟县里一个做牙人的富户是亲戚,来往不少。那个牙人甚有财势,各种人物都有交往。”
杜中宵问了,才知道永城临近汴河,商业发达,颇有几个靠河发财的大商户,姓马的牙人便就是其中之一。这牙人做得久了,本钱雄厚,各种生意都做,家财万贯。
行会和牙人是宋朝商业的两个关键,与杜中宵前世的商业模式迥然不同。常住一地的商家,官府主要通过行会管辖,不管是抽税还是科配和买,多是通过行会抑配。而对于外地来的行商,则主要是通过牙人。行商贩货到了某地,不是自己去发卖,而是通过牙人,或者找客户,或者让牙人包销。
牙人的身份特殊,一边连着着官府,一边连着贩货的商人,一边连着买家,是商业的核心。一些有财有势的牙人,垄断一地某一行当,利润相当丰厚。杜中宵前世读《水浒》,里面张顺不到,渔民便就不敢卖鱼,便就是这个道理,只有牙人到了才能定价钱。
不管是行会还是牙人,都不是民间的自发组织,与官府的关系密切,是官方管理商业的工具。
杜中宵又详细问了姓马牙人的情况,不由皱起眉头。原来这个牙人不只是有钱有势,还与官府的关系密切,永城县的不少游手闲人,甚至衙门公人,都与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起身,对魏涛道:“我去县城拜会知县,你这里准备一番,如果县城里面不方便,不定还要到你这里歇息。巡检寨和县城把住汴渠两岸,两边都有人管着才好。”
魏涛一路送杜中宵上了渡船,叉手而别。
在船上,杜中宵看着河面上来往不绝的船舶,对身边的柴信道:“你派个人出去,查访一下适才讲的马姓牙人的底细。记住,不可暴露行藏,让人起了警惕之心。不然,以后我们的事情就不好办了。”
柴信答应,与孔目金书召商量一番,派了一个为人伶俐的公人去查访。这是金书召带来的人,以前经常查案,经验丰富。
过了汴河,知县何昆早带了官吏等在城外,把杜中宵迎进了城。
到了县衙分宾主落座,杜中宵交待了例行公事,最后道:“前几日州城发生一起大案,苦主是你这里的一个姓陆的公人,此事知县可否清楚”
何昆拱手:“县里已收到州里公文,要我们查清姓陆的身份回报。这姓陆的身家清白,只是州里要把他这几年的行踪查清楚,费些时日,还没有移文回去。”
“哦,一个公人,这些年经手哪些事情,特别是因哪些公务去州城,还不好查吗”
何昆叹了口气:“几年前的事情,县里面诸般简陋,哪里会记得那样清楚。只好一个人一个人问过去,问的人多了,又怕有人记错,是以难办。”
 
第10章 马大官人
杜中宵坐在交椅上,看着不远处汴河上樯橹林立,皱着眉头,静静听着一边的金书召说的这几日打听来的永城这一带情形。情况远比他想的复杂,有些棘手。
夹着汴河,巡检寨附近与对面的县城各有一处码头,规模都不小。县城那里的码头,主要是为漕运服务,经过的官私船舶,多在那里歇息。这边的码头,则是为本地商业服务,直接临着去陈州的官道。
金书召说完,杜中宵问道:“那个姓马的牙人,你们探听得如何做牙人的,哪个不是各种人情精熟,奸滑似鬼。陶十七杀的陆虞侯,是他家的亲戚,案情到底如何都在这个人身上了。”
“回官人,小的这几日派人查访,姓马的牙人果然非寻常人物。他本是做药材生意起家,这几年做得越来越大,举凡漆器、土产、绸缎布匹,各种生意无数。因为本钱雄厚,财雄势大,附近都称他为马大官人。这人不治产业,在码头北边不远处有一处庄子,庄客靠打鱼为生,再就是替他运货。”
杜中宵道:“他就是本分做生意”
“这种人物,怎么可能本分做生意。他的庄上养了不少闲人,说是照顾各处生意,实际上做什么事情外人哪里知晓此人与衙门里的公吏厮混得熟,手下庄客又多,据说其间有不少亡命之徒,哪个敢去惹他哪怕是巡检寨,轻易不敢到他门上盘问事情。”
听了这话,杜中宵不由皱起眉头:“巡检寨里百余兵丁,还怕一个地方大户”
“若说是怕,未免言过其实,不过顾虑重重罢了。此人庄上闲人众多,去的人少了,难免会被他所欺,去得多了又兴师动众,是以为难。再者此人与衙门里的人精熟,消息灵通,不好拿住把柄。而且这一带不只是只有一个马大官人,各处串通一气,是以难做。”
杜中宵点了点头,一时没有说话。乡下的情况,远比他原来想的复杂。依他前世经验,只要是官府来查事情,不管什么身份,谁敢不配合这个年代却是不行,查到他门上去,人家也不明着作对,要么是有事不在家,要么就是时间不凑巧。能够出来见面,一问三不知,都算给足面子了。
还有更离谱的,这边把人抓到牢里去,那边就翻墙出来宿娼饮酒,肆无忌惮。一州一县,才有几个官员真正做事还是要靠本地的吏人。这些人跟地头混在一起,防不胜防。想起前世看《水浒》,宋江犯了事,到处有人包庇,不是后来犯了死罪,根本奈何不了他。在永城这里还有一条,巡检寨和县衙到不统属,不能密切配合,更加容易被地方蛇鼠钻空子。
沉默了一会,杜中宵道:“这个什么鸟马官人,是做药材生意起家,又跟陶十七家对上了,此事只怕另有隐情。那个陶十七在我面前杀人,慨然赴官,如果真是含冤报仇,倒是条好汉。他当众行凶,我难保他性命,今日到了这里,惟有查出其中隐情,让他安心上路。”
金书召有些为难:“马官人在本地极有势力,耳目众多,不好查是一。再一个,州里县里都倾向于认陶十七错认了人,早些结案。官人要查此事,没个名目,不好下手。”
杜中宵站起身来,看着不远处汴河里来往的船舶,又转身看了看身后荒凉的土地。沉思一会,对金书召道:“不好下手,还是因为我们的人比不过地方大户的人多。此事我另有计较。这几天你安排人,查清周围的民情。有多少势力人家,以什么为生,听命的庄客闲汉多少。先不要管案子,我们在这里总要住上些日子,这些不查清楚,什么事情都不好做。”
金书召叉手应诺。
第11章 垦田
马大官人名为马蒙,家中原是永城大户,他自小好弄拳使棒,跟些三教九流的人物混在一起。长大后父母故去,借着汴河的地利,做了个牙人。此人头脑灵活,又有些手段,赚了不少钱财。之后便就建起这处庄子,广招人手,是永城县有数的几个奢遮人物。
这一日马蒙坐了艘船,从对岸慢慢摇回庄子。看着前面村庄在望,对船上的人道:“前几日有一个宋四公,说是在京城里犯了事情,前来投奔我。这人好手段,我早听过名字,便收留他在家里。”
坐在马蒙身边的一个大汉道:“什么手段!这个宋四公最善偷盗,听说是在京城盗了几家富户,失了风,被官府追捕,才四处逃窜。他来投奔官人,必是看我们这里地方繁华,多的是生人,便于隐藏才躲到这里来。官人,不是我说,这种犯了案的人最易出事,及早赶他走,莫要被虚名所累。”
另一人道:“藏这么一个人倒是不难,只是这种人定然不肯安分,早晚惹事,不好收留。”
马蒙笑道:“你们懂得什么!宋四公盗了几家富户,身上不知多少金银,既然到了我手里,岂能让他飞走!我与他非亲非故,留他在庄里,自然有用意。”
其余几人听了,一起拍手,才知道马大官人原来早有安排。
柴节级跟马蒙是莫逆之交,两人一起做过不少买卖,宋四公找到他那里,便就动了这心思。只是这些人吃的是这碗饭,顾及道上的名声,才介绍到了马蒙这里来。这几日马蒙已经安排得差不多了,才带了几个兄弟回来,准备向宋四公动手。那处庄子是马蒙所有,庄里所有的人都是他的眼线,在那里做事,神不知鬼不觉。
到了岸边,大柳树下系了小船,几个人跳上岸来。马蒙一路进了自己家门,早有庄客在后院安排下酒席,几个人依次而坐。
正要吩咐去唤宋四公,庄里主管走上前来,对马蒙道:“官人,昨日衙门在庄前揭榜,说这周围水潦是无主之地,要招人耕种。官人兼着里正,要去衙门一趟。”
马蒙吃了一惊:“这一带正处汴河和涡水之间,到处都是河汊水塘,下雨便是汪洋,如何能够开垦成粮田哪个官人如此不晓事,做这种无稽的事!”
主管道:“听说是州里新来一个从事,住在这一带监督漕运,出了这样一个主意。那官人在巡检寨里专等,要这一带的里正书手到寨里见他,商量此事。这一带只有我们一处庄子,除了官人,他又跟谁去商量我们庄里不种田地,又何必管他。”
马蒙道:“话不是这样说。在这一带垦田,不说能不能种出粮来,人来人往,我们许多事就瞒不住人了。这官人也是个不晓事的,怎么想出这样主意”
说完,马蒙挥手让主管离去,自己一个人想办法。在马蒙看来,这一带是种不成地的。以势低洼没法排水不说,由于多年内涝,露出来的土地也多盐碱,什么庄稼能长正是看中这种地利,他才把庄子建在这里,四周荒无人烟,很多事情好做。一旦开始垦荒,好多事情都要暴露。
有了这件事,马蒙只好暂时先把宋四公的事情放下,想着怎么去衙门让官府放弃此事。
想来想去,杜中宵还是决定自己住在巡检寨里。虽然不似对面县城繁华,却胜在人员关系简单,跟地方没有太多瓜葛。不管是做什么,都简单许多。
分了一半的寨主厅做自己的办事之所,第二日,杜中宵便就上书,要在周围招民开
第12章 征役
马蒙带了个庄客,安步当车,到了巡检寨外。看着前面高耸的寨门,犹豫了一下。
每到县衙,马蒙都跟回到自己家一样,自在得很。衙门里从押司到差役,从都头到弓手,没一个不是他熟悉的,全部都是自己人。可到巡检寨这里来,就浑身不自在。寨里当然也有他称兄道弟的人物,但只是几个兵卒,真正握有实权的,都与他不熟。巡检寨管的是方圆百里之内的治安,反而是寨子周围的事情很少管,甚少与马蒙这些人打交道。
强打起精神,让个守寨门的士卒进去通禀了,马蒙随着进了寨子。
到了杜中宵的门前,马蒙叉手唱诺。守门的柴信得了吩咐,引他入内。
杜中宵看看站在面前的马蒙,长得白净面皮,一络黑髯,并不凶恶,倒像是个商户。对他道:“这周围土地平旷,并无人家,荒着着实可惜了。州里议定,在这一带导水开田。榜文已经贴了出去,让里正前来听令,你怎么耽误了这许多日子”
马蒙拱手:“回官人,小的因在城里有些买卖,一直不曾回村,是以耽搁了。”
杜中宵点了点头,道:“既如此,我也不治你怠慢之罪。不过,后面开垦荒田,你要尽力。”
马蒙犹豫了一下,才道:“不瞒官人,这周围也曾经有人家的,只是年年涝灾,地里没有收成,陆续都搬走了。两河之间,河汊纵横,开荒着实不易。这一带除了码头,只有我庄上几十户人家,哪里有人力开荒还请官人垂怜,此事委实难办。”
杜中宵看着马蒙,面无表情,淡淡地道:“开荒自然不靠你们,官府会招揽人手。不过这种地方大事,你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你是本地惟一大户,又当着里正,就要多担待一些。你庄里的人,除了有几户打鱼的,多不事生产,到底有多少丁壮,这几日重新造册过来。”
马蒙急忙拱手:“官人莫要听闲人编排胡说,我庄上的人不事生产,吃穿用度哪里来小民是这一带有数的牙人,平日里不少生意,庄上的人多是帮我做事的。我们经商的人家,比不得寻常农户,一日不做便就少一日的衣食,只怕难以抽出人手。”
杜中宵道:“你们是朝廷编户,税赋差役,怎能推托不要说了,我这里派出人去,随你回庄点齐丁壮。等到开田用人的时候,我自有安排。”
听了这话,马蒙不由心中焦急。把他的庄客征去开荒,不只是生意无法做,很多事情都要暴露。急忙道:“官人垂怜,若是让我庄上的人应役,小民的生意必定无法做了。不但坏了小民衣食,庄上的人也无以裹腹。他们做工的人,做一日吃一日,着实难办。”
杜中宵看了看马蒙,闭上眼睛思索了好一会,才道:“既然如此,此事可再商议。不过,你庄上的人不应役,却需交钱雇人来做。这两日先清点了人户,再定交纳数额吧。——金孔目,你安排得力人手随着里正回庄,把他庄上人户再清点一遍,切不可出差错。”
马蒙还要再说,杜中宵那里只是挥手,让他们速去速回。
马蒙不由心里叫苦,他庄上乱七八糟的人不少,更有如宋四公这种犯过案的,哪里敢随便让人进庄查点心中转起无数念头,想着怎么糊弄一番。
金书召选了两个吏事精熟的随从,又找寨主何昆讨了几个兵士,随着马蒙回庄
见金书召忙来忙去,马蒙硬起头皮上前道:“孔目,此事急不得。我庄上的人多
第13章 躲藏
看周围芦苇丛生,越走越荒凉。宋四公忍不住,问带路的庄客:“我们这是要到哪里去若只是躲避官府的公人,只要寻个干爽所在待上半日就好,何必离庄子这么远。”
带路的庄客头也不回:“四公只管跟着就好。前面有一处所在,可以暂住。”
宋四公看了看身边的沈大郎三人,都神色坦然,只能暗叹一口气,继续前行。
也不知道走了多久,前面出现一处池塘,塘边几间茅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