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安化军
第22章 实验
回到放物资的地方,杜中宵使劲跺了跺脚,看着白花花的芦苇荡,对身边的金书召道:“这一带芦苇太多,着实恼人。若是没有这些芦苇,开垦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涣河和汴河之间,特别是由于汴河河床较高,有许多水洼,长满了芦苇。这个年代,没有大型的机械,没有足够的动力,开发这种地形分外困难。
金书召道:“官人要挖大沟排水,不如向西一些,选靠近涣河的地方。从这里挖过去,距离过于远了些,需要大量人力。可现在应募来垦的人数不多,只怕难以做到。”
杜中宵道:“现在时候还早,汴河上船只众多,那拉纤的人家闲不下来。再等一个月,等汴河上没有向京师去的船,自然就会有人。我们只要备好粮米,不愁人手不足,现在最要紧的是做好准备。”
说完,吩咐身边的随从收好绳尺,暂时先歇一歇。这个年代测量土地,多还是靠算步数,相当不精确。精确测量的办法当然有,唐朝就已经测过子午线长度了,不过代价高昂。杜中宵命人找了长绳,制成绳尺,用于这一带的工程测量。
到不远处的铁匠铺子边坐下,杜中宵对金书召道:“孔目,这两日再找几个伶俐些的少年人,到这里来做学徒。要垦田,少不了农具,最好自己打造。买来的一是不中用,平时修补也不方便。”
金书召答应,把杜中宵说的一一记了下来。
几人喝了一会茶,杜中宵吩咐取出事先画好的布置图,指着与金书召商量怎么安排人员。
一边的柴信看着突然道:“咦,新建的几个垦田庄子,恰好把马蒙的庄子围了起来。如此一来,从他庄上运东西倒是方便。”
杜中宵默默点了点头,没有说话。这本来就是既定的策略,这一带只有马蒙一处庄子,庄里的人又不靠种地为生,当然要利用这种便利。而且马蒙很多不法的事情,都靠着那处庄子掩护。让垦田的新庄子把马蒙的庄子围住,相当于给狗拴上链子,本就是杜中宵早就想做的事情。
所谓台田、条田,是在容易发生内涝的地方,每隔一段距离挖大沟,各沟相连,最终把水排到河里去。如此每块整治好的田地,要么像个高台,要么是呈长条。挖出来的大沟不只是排雨水,也可以降低土地的地下水水位。如果再加上灌溉洗碱,盐碱地可以慢慢恢复成良田。
在这一带开垦农田,最大的工程量就是挖沟,是最需要人力的工作。
看一个中年汉子在铁匠炉边试着新制出来的铁锨,杜中宵道:“以前做过农活么”
见官人问自己,史强急忙入下铁锨,上前行礼:“回官人,小的自小劳作,什么样的活都干过。虽然不曾种地,但浚河挖沙这些活计,往年都要做的。”
杜中宵道:“好,你只要好好做,把这里的土地整治好了,便就安下家来。种地虽苦,却强似在河上拉纤,就连船工也比不过。河上讨生活风里来雨里去,着实不易。”
史强连连点头:“官人说的不错,我们河上人家最是辛苦。若不是没有办法,谁会守着一条船过日子一个不好,损失了货物,还要赔偿,那就更不要提了。”
因为认得几个字,史强被任命为一个小头目,不只是有吃有住,每月还领几贯钱,比以前在船上的日子好得多了,这些日子干劲十足。
&
第23章 物是人非
顾知县说到做到,说要打断马蒙的腿,就真地打断他的腿。只是在牢里审查许多日子,一直找不到他当年侵吞陶家货物的人证物证,只好放了出来。
一腐一拐地下了渡船,回到庄子,正看见一群青壮扛了面旗,提了面锣,正出庄子。马蒙在后面高声喊道:“卢大郎,你带着人哪里去我从县里回来,速速摆个筵席!”
卢大郎回转身,见是马蒙,急忙跑过来行礼问候,口中道:“大官人,今日我们当差,不能待在村子里,还是找别人去忙。待到晚上回来,再向大官人道贺。”
马蒙奇道:“你们当什么差!我们这里自来规矩,只是交钱,没有差役。”
卢大郎道:“大官人不知,最近州里在这附近垦田,我们离得最近,派了差下来。自从大官人在的时候重造了丁册,垦田那里便就日日点卯,去得晚了都有责罚。唉呀,时候不早,我们先去了。”
说完,叉手行个礼,回去带着人出庄去了。
“让庄里人当差,作什么怪!”马蒙嘴里嘟囔着,一拐一拐向家里走去。
进了家门,只见冷冷清清,日常来来往往的庄客都不见,只有自己本家的人做一些杂活。
见到庄主回来,看门的马三破忙迎上前来唱诺,扶着马蒙到了院子里。
在交椅上坐下,马蒙问马三破:“刚进庄子,我见卢大带了不少青壮出庄,说是应什么差役。回了自己家里,也不似往常那样热闹。我且问你,这是怎么回事”
马三破摇了摇头:“大官人快不要说,你不在的这些日子,我们被欺负得惨了。住在巡检寨的那个推官,说是要在周围垦田,所有丁壮都造册,轮番出去做活。哪个不到,便有巡检兵士前来抓人。说是周围垦田是造福百姓的事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任谁都不得偷奸耍滑,任意阻拦。青壮出去应差,似我们这些不出差的人家,便要交钱粮,一分都少不得。”
马蒙听了大怒:“这什么鬼话!我家里多少年都当着里正,最是重役,怎么说是不当差!”
马三破道:“新官的新规矩,官人里正的役被除了,现在一应事物都是管垦田的金孔目在管。村里的丁壮则编入巡检寨名下,只有一个乡书手还由石二腐子当着,每月有几石米领。”
马蒙的腿被顾知县打断,已经成了腐子,最怕别人在他面前提起这个字,听见石二腐子当差,不由恨得牙痒痒。他在庄子里便如土皇帝一般,作威作福惯了,此次回来听见什么都变了,不由气得直发抖。
杜中宵当然不会放着马蒙庄子的人力物力不用,重新造了丁壮名册,便就摊下差役来,让丁壮每日出去开沟修路。至于没有丁壮,或者不想服役的人家,则摊派钱粮,有些募役法的意思。历史上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本就是从这样的做法中总结出来的,并不是那时候的发明创造。
马蒙家里的人当然不会服役,加上他家里的人口又多,摊下来不少钱粮。开始还仗势不交,后来被寨主何昆带兵来扒了粮仓,便也就成了顺民了。
如果马蒙在家里,这些事情不会如此顺利。把村里的丁壮全部组织起来,不说造反,软性对抗,官府并没有什么好办法。摊派差役逼反乡民,杜中宵也负不起那个责任。蛇无头不行,马蒙不在,一切就都简单了。只要定下了规矩,马蒙想再组织人反抗也晚了。
听马三破说着这些日子的变化,马蒙只觉得头晕脑涨,气得两眼都鼓了出来。自己苦心经营了一二十年的巢穴,就这么被人破坏
第24章 晴天霹雳
给面前的人碗里打满了粥,谭二娘随口道:“今日多放了几把米,粥稠一些,你多吃才是。”
说完,抬起头来,正见到马蒙瘸着腿向码头那里走,不由脸色都变了。把粥勺向桶里一丢,谭二娘拉住身边的人道:“不是说马大官人被抓到牢里了么怎么还在那里走,莫不是越狱!”
那人无奈地道:“几年前的案子,又无人证,又无物证,可不只能关些日子放出来——”
“怎么没有人证我不是人证!明明是马大官人污了我们的药材,又不给钱!”
见谭二娘一满激动的样子,周围的人都叹了口气,不说话。谭二娘这个人证太过虚了些,马蒙几次问审他的人,如果谭二娘认定自己吞了她家的货物,怎么不早早出来首告,还在他家里住了多年。这一点谭二娘无论如何也说不清楚,只是认定了马蒙抢她家的货,官府也无法断案。
偏偏谭二娘是这么个人,没人替她做主的时候,老老实实在马蒙家里,任劳任怨。事情一出现了转机,便就认为苍天有眼,马蒙这个恶人要受到征罚了。至于她自己的态度,那是无关紧要的,她一个弱女子除了逆来顺受又有什么办法正是认定了马蒙被抓是天意,谭二娘这些日子分外开朗,除了偶尔被叫到衙门里去问话,其余时间都在垦田工地这里帮忙。
现在突然见到自己认为死定了的大恶人马蒙好好地从衙门里出来,谭二娘好像遭了晴天霹雳,怎么也不敢相信。见没有理睬自己,谭二娘有些崩溃,傻傻地看着马蒙,突然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旁边有一样在这里做活,与谭二娘熟识的妇人,忙上前拉住她,耐心劝解。
杜中宵站在不远处的高地上,看着下面忙碌的人们,热火朝天的场面,胸中不由升起一股豪气。也难怪低级官吏会抱怨案牍劳形,靠着诗赋策论中进士做了官,有了出身高人一等,实际做起事来,还是每日处理不完的公文。对上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对下处理公文不如公吏们熟练,难免一种失落感。
杜中宵到这一带监督漕运,不参与判官厅公事,繁杂公务少了许多。手下金书召是积年老吏,干练老成,让杜中宵省了不少心力,可以专心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比如在这里垦田。
正在这时,杜中宵看到下面坐在地上的谭二娘,对身边的金书召道:“孔目,那个妇人因何坐在地上看她的样子,好似遇到了什么不好的事。”
金书召叹了口气:“此事正在禀报官人。州里行文,陶十七的案子朝廷已经同意,当街杀人,罪无可恕,判斩刑。这妇人或许是听到了消息,心痛儿子,才这个样子。”
杜中宵沉默了一会,才道:“可怜,陶十七年纪还小,终究是不能法外开恩,留他一命。你找几个老成的妇人,看住谭二娘,不要寻了短见。等到她平静下来,寻个好人改嫁了,重新活过吧。”
金书召应诺。陶十七闹得太大,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办法。
看着远处马蒙的庄子,杜中宵沉声道:“知道是马蒙这厮谋财害命,可没有真凭实据,到底处置不了他。这厮也是硬朗,在牢里关了这许多日子,硬是没咬出其他案子来,好好回到家里。唉,等这周围的田地开垦起来,有了人家,总能慢慢掘他老底。若是苍天垂怜,这厮早些露出马脚,处置了让陶十七走得心安。那孩子在我面前犯案,不处置马蒙,总觉得亏欠了他。”
金书召点头称是。他在地方为吏多年,这种事情见得多了,倒不像杜中宵那样感慨太深。地方上公吏和势力人家勾结,积弊太深,这种案子几乎各地都有,大家已经见
第25章 此何人哉
杜中宵在院子里一个人站着,看着皎洁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如梦似幻。已是深秋,地上的草早已经枯黄,月光笼罩在上面,好似下了寒霜。
韩月娘出来,对杜中宵低声道:“大郎,夜色凉了,还是回房吧。”
杜中宵低声道:“没事,我心里烦躁,在外面走一走。”
韩月娘走到杜中宵身边,叹了口气,低声道:“我听人说了谭二娘的事情,那妇人着实可怜,只是除了给她些钱粮,好好过日子,又能如何这么多年她都在马家,也不去报官,也不留证据。等到官人来了这里,要处置马蒙了,忽然又一心以为自己大仇得报了。我问过别人了,事情哪里有那么容易。马蒙为人奸滑,做事谨慎,根本没有把柄被人拿住,谭二娘怎么就认准了自己的仇能报。”
杜中宵沉默了好一会,才道:“谭二娘弱质女子,没什么见识,讲这些道理没有用的。若是什么案子都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官员只要按常规办理一下就好,这官就当得太容易了。此事最让我过意不去的不是谭二娘,她天性懦弱,受人欺负怎么做都无可指摘。我心里放不下的,是陶十七。那日他不合当街犯案,手刃仇人虽然痛快,也堵死了自己的生路。陶十七不死,我可以从容收拾马蒙,终究能给谭二娘一个交待。陶十七问斩,这一切还有多大意思”
韩月娘不语,有些不理解杜中宵为何会如此说。
多了一千年见识,杜中宵总觉得自己应该比一般的官员强才是。作为治下百姓,谭二娘应该有愚蠢的权力。不管她怎么糊涂,自己都应该有能力替她伸冤,而不是推卸责任。实际按杜中宵的布置,最后一定会收拾了马蒙,但陶十七他实在无能为力了。只是儿子死了,最后的结果对谭二娘还有意义吗
基层治理从来是艰难的,不要以为官小地位低就好对付。县乡势力盘根错节,官方的力量相对有些不足,很多时候只能求个平衡。不要说这个年代,杜中宵前世号称对基层管控最严的,还有许多城关镇五巨头的传说。没有上面的支持,坚定的决心,那个时代动地头蛇也不容易。
马蒙跟县里的官员关系并不密切,他交往的主要是衙门公吏,州里县里都有。不能想当然地以为这些人没有势力,官员说什么他们就会听什么,实际阳奉阴违,甚至挟制官员才是常态。只要想想,在杜中宵前世,一个地方上有财有势的大户,跟县里市里的大量科局级官员勾结,查起来有多难就知道了。抓了人要么找不到证据,要么永远找不到证人,很多案子往往就不了了之。
当然,官员镇慑地方还有一招,就是法外施刑。只是面对衙门公吏的勾结,这一招不好用就是了。
想起此案,杜中宵的心情就有些沉重。自己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还是这种结果,难免有些失望。
重重地叹了口气,杜中宵对韩月娘道:“夜色凉了,你回房歇息去吧。我的心里乱得很,到外面走一走。月明星稀,去看一看汴河的夜色。”
韩月娘理解不了杜中宵的想法,只好由他去,嘱咐早点回来了,自己回房去了。
杜中宵唤了柴信,带了两个随从,出了巡检寨。
天上一轮圆月高悬,天幕上稀稀拉拉地布着几颗星,看起来深邃而悠远。杜中宵月下漫步,不知不觉到了汴河大堤上。
已近冬天,汴河水开始变浅,河面上的船稀少起来。船上挂了灯,三三两两布在河面上。
站在河堤上,看着此情此景,杜中宵莫名生出一种感伤。来到这个世界,中了进士做了官,一
第26章 为天地谱曲
走下河堤,只见柴信从河边的一艘小舟上下来,身后跟着一个中年妇人,一个十岁出头的小姑娘。
到了杜中宵面前,柴信叉手唱诺:“官人,适才弹琴的,正是这船上的小鬟。”
杜中宵看那妇人,四十岁左右年纪,保养得甚好,衣饰虽不华贵,但极是得体。她身后的小姑娘只有十岁左右,身子有些瘦削,长得极清秀,看起来有些畏缩。
那妇人上前,行了个礼道:“夜深人静,打扰了官人,还望海涵。”
杜中宵忙道:“夫人说哪里话!适才的琴声宛如天籁,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恕我孤陋寡闻,不通音律,不知弹的是什么曲子”
妇人道:“回官人,这曲子妾身也不知道名字。是以前在扬州时,一个道士所教,言是古曲,不知道他从哪里学来。因是好听,记了下来。今夜船泊在这里,一时兴起,便教女儿弹奏一番。”
杜中宵吃了一惊,看着那个弱不禁风的小姑娘,道:“原来这曲子不是夫人弹奏的看你女儿年纪幼小,不想竟然能弹出这样好听的曲子来!真真是想不到。”
那妇人道:“贱妾曲五娘,原在扬州卖唱。五年之前,这女孩儿的父母双亡,我看她可怜,收为女儿养在身边,现在十一岁了,名为小青。小青于乐理极有天赋,不管什么曲子,一教就会。几个月前不合得罪了扬州城里的一个花大官人,在那里待不下去。听人说东京城是天下第一繁华所在,便雇了艘船前去觅衣食。到了这里水浅,行进不得,只好慢慢寻人拉纤。”
杜中宵点头,他看曲五娘也不是什么大户人家,原来是个卖唱的。有小青这手琴技,到哪里也少不了衣食。不过想在勾栏瓦肆讨生活并不容易,各种牛鬼蛇神,一不小心就得罪了人。她们一老一小两个女人家,只要有人生事,就再也待不下去。
想了想,杜中宵道:“我是本州推官,因监督汴河水运,住在那边巡检寨里。你们在船上辛苦,诸多不便,不如到我那里住些日子。闲来弹一弹琴,我一发算钱给你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