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金凤:福慧双全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风飞凤
“嗯,好,等咱们散步完了,到书房好好议议。”
☆、第二百五十八章 麟儿巧计
皇帝觉得皇后建个军校的想法非常好,他考虑再三,校长自己当,还必须有个实际负责的副校长。
这个校长的人选,下子让他犯了难:德高望重、能能武,排兵布阵和弓马枪戟无不jīng,要想找到这样个人,除非老卫国公重活遭。
皇上十分烦闷,和儿子进了书房,眉头下意识地便皱紧了。
机敏的宝麟感觉到了,他很关切地拉着皇帝的手:“父皇,孩儿发觉你还有心思。”
“是啊。”皇帝说了自己的烦恼。
“哎哟,父皇,既然是母后出的主意,或许她也能帮你解决这个难题呢。”
皇帝高兴地拍脑门:“对呀,麟儿,父皇这就让人请你母后来。”
燕然刚哄了宝杰睡着,听说丈夫叫自己,便让nǎi嬷嬷仔细伺候,她轻手轻脚走了出来。
书房里,皇上和宝麟站在张大图面前,上面是朝廷各个机构的主要领导,还有些皇上属意的后备力量。
燕然进来:“呵呵,挺可观的。”
皇帝摇头:“看着这么多人,可是真用起来,又捉襟见肘,十分为难。”
“皇上何出此言?”
“梓潼建议朕建个武官学校,朕觉得很好,可是这个实务副校长,却太难选了,哪有那样十全十美的人呢?”
“这个啊,陛下,臣妾以为,这个实务副校长,不必是个人的,可以有两个,甚至有三四个,个专管cào练士兵,他只要忠诚国事,武艺高qiáng就好,个管教排兵布阵,只要兵法娴熟、善于教导学生变换阵法,还有个很重要的,要教学生做个忠臣孝子,此人定是个言行致、忠诚守信又才华横溢的前辈,并且对皇家十分忠心。”
“朕已经想好了,这个人,就让岳父去。”学校到底建成什么样,岳丈和皇后也好商量。
“可是御史台呢?”
“李江南来接。”
“好吧。”
“每次听梓潼说话,总能让朕茅塞顿开,你刚才讲的,朕明白了,实务副校长,只要威望高就行,至于具体教授的内容,可以分开给很多人。”
“是的,这些人分成组,每个部分都有个很qiáng的人领着就行了。”
“母后真厉害。”宝麟不失时机地给娘亲戴顶高帽子。
燕然心情大好,转头又看着那张人事图:“皇上,这些人,好多都老了。”
“是的,尤其是内阁的几个大臣,身体都不行了。”皇帝又皱起眉头。
“江山代有才人出,代新人换旧人,人才更迭,乃是自然现象,内阁的几位大臣,年纪都有些偏大,虽然以前很有能力,也很忠诚,可是架不住时光摧残。
人既然老了,皇上就应该让他们退下来,让有能力又有jīng力的年轻人上来。”
“这个?好是好,可是老臣心里肯定受不了,觉得自己无用了。”
“下子退下来,肯定受不了,皇上可以设个机构,比如叫议政院,专门负责修订朝廷律法、政务改革等等。”
“唔,朕得考虑考虑。”
“皇上,依臣妾之见,大臣入内阁,以五年为届,最多不能超过十年,到了期限,便进议政院。他们在议政院或修订律法,或者修史编书,这也是流芳千古的好事,估计老臣们也比较乐意。”
“可是他若是还年轻呢?”
“那也不能超过十年,让他出内阁做别的官儿,五年后可以再入内阁。”燕然想,若是真出了个李光耀和普京之类的,皇帝根本驾驭不了,这样或许还能挽救了昊天朝。
宝麟眨了眨大眼睛:“父皇,就像你特许伯祖父不上朝样,他们辛苦了辈子,也该享享清福了。”
并肩王身体欠佳,这个月几乎都不能上朝。
鼎新帝想了想,眉头紧皱:“这个办法好是好,可朕刚刚让忠勤伯进内阁,若是并肩王、明远公、都退出了,谁来扼制他呢?”
“父皇,父皇,孩儿就是要给你说这个的呀,孩儿有办法。”
燕然和皇帝都看着儿子。
“父皇,母后,不是说,忠勤伯现在脾气特别bào躁吗?不若给益王爷派个差事,再让他去做帮手。”
益王虽然有点心机,但却是个没大本事的,让忠勤伯这样有能力的人做副手,憋也能憋出病来。
何况忠勤伯现在脾气急躁、毫无耐心。
“麟儿,这办法好是好,可什么事情能让益王压忠勤伯头呢?”
“父皇,并肩王不是想在宗室陵园建个祭坛吗?”
“哈哈哈”益王是比并肩王还高辈的宗室老人,而且,爵位又够高,他主持此事最是合适。
忠勤伯和益王虽然是亲家,但鼎新帝的朝廷稳稳当当,赵弘昆绝无可能登上这个位子,益王和忠勤伯又都各打各的算牌,两人渐行渐远,到如今貌合神离,很少来往,不怕他们合起来和皇帝作对。
第二天,皇帝便下旨让益王总负责建祭坛的事情,益王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能出次风头,十分欣喜。
皇上让并肩王给益王做副手。
并肩王比益王小辈,两人的爵位是样的,也不算低就。
过了两天,益王十分委屈地来找皇帝诉苦:“事务十分繁杂,并肩王又病了,请皇上再派个人来帮微臣。”
“哦!”
皇上眉头紧锁,抬头,刚好看到忠勤伯个人坐在内阁成员的议事厅里。
“戚爱卿,并肩王身体不适,你且暂代下吧。”
忠勤伯百个不愿意,却没有理由违抗圣旨,只好捏着鼻子答应下来。
益王和忠勤伯,完全没想到,这是事先安排好的。
皇帝先安排太监去催工部的人拿出章程,工部的人已经交给益王请他审核,益王是个什么事都喜欢咋唬几句,真拿主意的时候却怕担责的人,并肩王这几天根本没露面,他时便着了慌,果然来找皇帝诉苦。
鼎新帝算准实际,借故支开了明远公等几个大臣,最后,事情如愿以偿,落在忠勤伯头上。
☆、第二百五十九章 交接
益王和忠勤伯都是表面低tiáo内里奢华的人。
想想也能明白,个在西南私开矿产,个的岳丈家乃东南首富,等的田地阡陌相连,跑马日都出不了地界,他们手头钱多得花不完,不敢张扬炫耀,还不能悄悄享受享受吗?
这样两个人负责建个祭坛,这选材便难免会好些。
不是般的好些,简直是打算拿最珍稀的材料来堆叠,比如说坛上的石头全是羊脂玉,上面的小庙,柱子都是人难抱的金丝楠,椽子全要紫檀木的。
报告给了户部,户部尚书差点吓跟头
农家金凤:福慧双全 第 247 章
,拿着来请示皇帝。
鼎新帝将二人召进宫:“虽然户部不像前几年那样拮据,可宗族建家庙的事情,怎好让朝廷出钱呢?这样吧,朕让皇后拿出两万两银子,剩下的万两,你俩在皇亲筹募下。”
“这怎么行?”益王听,要他做“叫花子”,立刻就急了。
“王爷,这怎么不行?朝廷每年拿出几十万两银子供奉宗族,朕对大家的赏赐也很丰厚,年起码在这上面用去五六万两银子,到如今稍稍拿出来些,就心疼了?”
益王无语。
忠勤伯发话:“皇上的恩情,臣子是没齿难忘,可是建祭坛,乃是千秋大业,如何能用这样的形式来筹钱?”
“千秋功业,不是建个祭坛,而是要将宗室孝顺祖先的心意表达出来,自己出钱才最是妥当,爱卿莫要犹豫,这就去筹备吧。”
说完,皇帝很潇洒地站起来走了,益王和忠勤伯这才发现手里抓了个烫手山芋。
他俩富得流油,却并不想自己出多少钱,宗族人口凋零,越是和嫡支血脉,越是稀少,他们的封地、赏赐以及朝廷供给都很有限,听让出钱,没有不怨怼的。
益王先募集了回,才拿到了万两,眼看宗室的人叫苦连天,不肯再掏钱,他很是无奈:“忠勤伯,本王老了,没日没夜地辛劳,募集了万多两,剩下的也该你来做了。”
忠勤伯不答应:“益王是宗室嫡支有辈分的王,登高呼,应者云集,这种小事怎么能让我个外姓人来做呢?”
“本家人当然难办,你外姓人可以拿出公事公办姿态,好了,就这么定了。”益王说完,就匆匆要溜,却被忠勤伯把扯住。
忠勤伯武将出身,手下极有力气,益王被扯个趔趄,他忽然福至心灵,趁势倒在地上,做出副摔着了的模样。
奴仆们冲进来,将益王抬回家去了,募集的事情,就这样丢给了忠勤伯。
忠勤伯辈子英明神武,何尝将益王放在眼里过?可就是这样窝窝囊囊的个人,居然将自己暗算了,忠勤伯气得佛出世,二佛升天,当下就股热血直冲头脑,站在那里不会动了,下人们眼见自己的主子眼斜嘴歪,涕诞直流,吓得慌了手脚,急忙抬了人往太医署冲。
风之后的人,最容易再犯病的,最是得平心静气,少cào心劳累,忠勤伯却不把太医的嘱托放在心上,这回虽然抢救及时,他只是觉得右半身有些麻痹,还不至于瘫痪,可却说话有了障碍。
这样的人是没法再在内阁混了,戚为雄还没进京,忠勤伯就不得不退休,这让老头又受了次打击,在这次大风之后,又来了次小风,不用别人动员,他自己的家人都拦着不敢让上朝了。
皇帝派人探望忠勤伯,安慰他好好养病:“需要什么药材,只管让太医去内库里领,忠勤伯都是为了朝廷才累病的,这样的忠臣,是朝廷的珍宝,朕心里十分难过。
老伯爷好好休养,不要担心朝廷的事务,什么时候好了,什么时候再上朝。”
然后,皇帝和并肩王、明远公还有贾东水等几个老臣,商量更换内阁大臣的事务:“是朕没有早些做好人员更迭的准备,才有了眼下人才断顿,让诸位年纪这样大了,还不辞辛劳,案牍劳形,朕的心里很歉疚。”
并肩王明明知道儿子的能力,比自己高不止星半点,但还是放心不下。
可他这身体,真的帮不上儿子的忙,反而还有耽误事情的可能,为了朝廷,为了儿子,他都得帮着推荐人手。
“皇上,除掉梁炳辉,先帝开了次恩科,那届的状元苏顺在东南做巡抚,已经年了,他为官清正,能力过人,可当大用。”
皇帝也觉得苏顺不错,点点头:“可以tiáo过来看看。”
明远公推荐了个人:“方以涵当年是被梁炳辉派去西北和我捣乱的,他也因此度升迁受阻,此人刚正不阿,爱民如子,做事也极踏实,这些年,虽然有人打压,依然不卑不亢,每年的考评都是优,这样的人应该重用。”
皇帝看了看贾东水,若是他也跳过六部的尚书,推荐个外面的封疆大吏,证明自己选官的眼力,还是有问题。
还好,贾东水推荐萧显峰:“此人或许有瑕疵,但能力还是等的好,主持工部这些年,为朝廷立下了大功劳。”
皇帝看着其他几位臣子:“诸位爱卿以为如何?”
并肩王想了想:“萧尚书这十年功绩显著,有目共睹,的确可以进内阁,就是年纪偏大了。”
“那就让他在内阁待两年,再致休,只要对朝廷有贡献,朕就应该给予表彰。”
几个人想了想,都没有意见。
皇上看着几位老臣,忽然想到了他们的去处。
“朕有意建武官学校……”
他把自己的打算讲了遍,几个老臣都听得眼前亮:“好主意!”
“好办法!”
“皇上英明!”
“明远公乃是天朝第武勋,这带兵的人手,就有你帮朕寻找了。”
“是!微臣敢不尽力!”
“贾爱卿在翰林院多年,你和并肩王起来组建这样议政院吧。”
“是!”
“并肩王要好好养护身体,朝廷还有很多事情等你裁决呢,暂且的休息,是为了能够做更多的事情,朕的意思,这半年你不用上朝,甚至邸报都不要看了,好好休养休养。”
并肩王嘴巴动了动,似乎想拒绝,但最后却没有说出来,只微微叹口气,点了点头。
交接进行地很平稳,但有心人却另有打算,比如忠勤伯,他虽然脑子糊涂了,他的儿子还没有,戚老三还是有些才智的,派人在那几个没有升上去的尚书面前通蛊惑,政局立刻便出现了波澜。
☆、第二百六十章 忠勤伯府
益王见把忠勤伯气倒了,心里也有些惧怕,躺在家里装病,他给皇上上书,想辞了差事。
宝麟刚好看到了奏折,用胖乎乎的手指头狠狠戳了几下:“哼,想溜号,没门儿!”
皇帝和他看玩笑:“麟儿有什么办法呢?”
“他能耍赖,咱就不会吗?父皇下道旨意,就说修祭坛的事情非他莫属,每天派太医去他府上看诊。哼,没病装病,就不怕被揭破了丢人现眼吗?”
他的大眼睛眨了眨,又有了主意:“派人在宗室里放出风声,益王不肯出头,是怕出银子,宗室就数他有钱呢。”
“哦,对了,父皇,咱们再出两万两,bī着他把剩下的都承担了。”
皇上摇摇头:“麟儿,咱们再出两万两,他会趁机把方案改了,只要五万两就可以建好的。”
宝麟眨眨眼:“哦,不用那么多钱啊。”
“是的。”
小家伙低头对着食指,又在转眼珠子了。
接下来几天,宗室的人忽然关心起益王来,每天lún番地去探望他,看到益王满面红光,大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益王终于躺不住了,出来第件事,便让工
农家金凤:福慧双全 第 248 章
的人,将建祭坛的方案改了遍,下子便省去了多半的银子,十万两变四万两,皇帝出了两万,宗室万,就只剩下万了。
这万益王都不想出,他把主意打到京城其他几个勋贵的身上。
有人给益王出主意,让他想办法敲忠勤伯把,益王摇头:“我知道忠勤伯富裕,可那也是个将钱穿在肋骨上的吝啬鬼,不容易榨出来的。”
“王爷可以用计呀。”
益王想来想去,还真找到了办法。
或者是机会就那样冒出来送给他。
戚家虽然豪富,可兄弟也很多,家产又多集在忠勤伯和戚伯雄手里,其次是管家的老三戚叔杰,其余几个的手头,并不那么宽裕。
戚叔杰虽有些小智慧,但却远远没有戚伯雄的霸气和戚为雄的xiōng襟,在兄弟威信并不那么高,尤其是老二戚仲秀最不服气。
忠勤伯曾在嘉佑帝前,给戚仲秀求了道恩荫,去做了个知县,戚仲秀很不幸牵扯进了江南贪腐案,皇上最后将他摘出来没有判刑,却罢了官儿。
戚仲秀便只能家里蹲了。
戚叔杰刚开始也跟了戚伯雄在西南,戚伯雄十分霸道,戚叔杰有些小聪明,两兄弟刚开始还能齐心协力,后来利益纠葛,戚伯雄要拿刀把戚叔杰杀了,戚叔杰跑回京城给老爹告状,忠勤伯便把三儿留在家,打理庶务。
戚家在京城外买了不少的田地,还有铺子,每年的进账也十分可观,戚叔杰油水不少,自然也安宁下来。
老四老五现在让忠勤伯派到了东南,试着能不能做点海上生意,老六是个无能的,现在还在国子监读书。
戚叔杰管着家庶务,难免应酬就多,来二去,便不把逛窑子喝花酒当回事儿,他手头有钱,常年练武,那个需求便比较大,有事没事,拉着人便在外面胡混。
戚仲秀曾在父母面前,隐晦地告过三弟的状,忠勤伯还把他训了通,戚仲秀觉得父母偏心,肚子怨气没地儿散发。
戚仲秀在江南,认识个上级的幕僚李忠,李忠被判了三年监禁,释放后找不到雇主,便筹钱做了丝绸买卖,在京城偶然碰到了戚仲秀,两人互相诉苦,渐渐成了知己。
李忠是真穷,原来还想再戚仲秀这里打秋风,没想到戚仲秀守着金碗没饭吃,没法接济他。
给贪官做过幕僚的人,本性好的不多,李忠拍着xiōng脯说愿意帮戚仲秀,实际上却是为自己打小算盘。
忠勤伯治家严格,尤其不许儿子纳妾,戚伯雄离家那么远,身边的几个女人,也只能算通房。
忠勤伯对这个睁只眼闭只眼,其余的儿子,连通房都不能养,身边伺候的丫鬟,到了定年纪,都必须放出去配人,戚家的子孙,可以说都是嫡出的。
李忠给戚仲秀出主意,让戚叔杰在这上面栽跟头:“别人点错也不出,你便没有机会。”
戚仲秀知道戚叔杰贪wū公的款项,却苦于没有证据,听懂了李忠的暗示,便给了他笔钱几百两银子,戚仲秀还是有的。
李忠再次从南边饭丝绸过来时,便带了个扬州瘦马嫣娘,就放在戚叔杰常去的绿绮楼里。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何况根本就没有风尘气息的嫣娘,对自己十分爱慕,都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
嫣娘只是寄住青楼,只卖艺不卖身,不用大笔的赎身银子,而且,她说自己也曾经是官宦人家出身的大家闺秀,她只是爱慕戚叔杰。
戚叔杰考虑再三,嫣娘不可能进戚家门,但他可以把她养起来。
戚仲秀很耐心地等了几个月,确定嫣娘有了身孕,这才发作起来,弄了几个混混去捉jiān,想把事情闹大,想用这种方式给父亲知道。
官员们把风月女子养为外室,或许还怕御史弹劾,戚仲秀觉得,自己弟弟又不是官儿,就算闹点闲言碎语,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却不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益王得到消息,把那几个混混连同嫣娘起抓了,他把人送给了忠勤伯。
“伯爷生清正,伯府的名声那是没有句不好的。孩子偶尔犯糊涂,小王既然遇到了,便绝对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
忠勤伯没想到儿子竟然敢阳奉yīn违,忤逆他,气得要命,但当着益王的面,还勉qiáng绷着。
他现在说话还有些含混,也不好多言。
“人我是送来了,怎么处理还是伯爷你看着办吧。皇上给咱俩的差事,还没办完呢,你歇着,我去忙了,告辞。”
益王以为,忠勤伯为了保密,会去求他,却不知道他前脚出门,忠勤伯后脚就气得倒下了。
忠勤伯夫人命戚叔杰跪在祠堂反省,bī着嫣娘喝落子汤,还想把她弄死。
嫣娘却也不是好惹的:“夫人,京城也不是忠勤伯的天下,我嫣娘也不是你的仆人,益王带人将我送进来,若是我就这样不见了,他老人家想起来了,过问声,看你如何解释?”
忠勤伯夫人因为这句话,把这次设计儿子的事儿,安到了益王头上,根本就没有想到是家里内讧。
既然嫣娘是益王的人,她当然不敢往死里弄,可忠勤伯夫人根本咽不下这口气,又派人去找益王,想把嫣娘的身契买下来。
益王怎么拿得出?而且矢口否认嫣娘是他的人。
益王越是这样,忠勤伯夫人越发确定就是他搞鬼,嫣娘放在忠勤伯府,虽然被关在柴房,却还得每天给饭吃,把忠勤伯夫人也气得有些不对劲。
就在这时,戚为雄回来了,他快刀斩乱麻,让父母把三哥分家出去,嫣娘也跟着戚叔杰搬走,事情就这样压下来。
戚家的庶务,戚为雄建议交给老六,至于戚仲秀,戚为雄让他去西南:“大哥那里事务繁多,二哥去帮把才是正经,母亲如何让他直在家闲着呢?人太闲了,难免东想西想,还不知道琢磨什么呢。”
忠勤伯夫人这才品出点味道:“老七,老三的事情,不会是老二下的套儿吧?你爹向瞧不起益王,母亲也觉得,那老头大概还没这么聪明。”
戚为雄摇摇头:“不管是谁,对咱家都非常不好,母亲,我们要提早把事情化解掉,不能拖着让它变得越来越糟。”
“老七回来,娘这心里就有了主心骨了。”
“母亲,我劝你还是让大哥收敛些,那些矿,都想法子关了,抹去痕迹,现在不是先帝在位,圣上英明睿智,说不定已经将咱家当成眼钉了。”
“老七,你怎么能这样说话?从梁炳辉开始,哪个不把咱家当成眼钉?你爹说了,有权有势才能保住命,若是你哥那边没有那么大的势,咱家或许早就让被抄了。”
“母亲,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以前朝廷势弱,拿咱们没办法,现在国库充盈,兵qiáng马壮,皇上不会容咱家太久的,孩儿听说,皇上在筹建军校。”
“军校的事儿,你父亲说了,那就是把猫叫个咪,平原上的军士,到了西南大山,根本施展不开,不
农家金凤:福慧双全 第 249 章
怕的。”
“母亲……”戚为雄觉得在外面,他什么事儿都能做成,回到家里,便处处憋屈,父母、大哥,都根本不听自己劝,其余几个哥哥,又人云亦云,没什么主意。
眼看戚家这条大船,朝着很不利的方向猛冲,他却毫无办法,戚为雄很无奈。
益王等了几天,没见忠勤伯府送钱来,反而看到戚叔杰被赶出来了,知道自己这下,非但筹不到钱,还狠狠得罪了戚家,时有些傻眼。
他辈子都认为自己挺聪明,面装傻,面什么好处都不放过,唯没有做好的件事,便是让孙子登上那个宝座,其余似乎都很顺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