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钜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暗夜拾荒

    世人惊惶!

    若将大秦视作一个巨人,内史为其心脏,闾左便是大秦遍及全身的骨髓精血。

    闾左不应徭役,享受特权,他们无论贫穷富贵,相比闾右往往都对大秦有更强的认同感。

    西军、北军乃至于赵佗统领的那支名声不显的南军,大秦的常军健卒多由闾左子弟构成,二世此番征发闾左,等同于亲手动摇了大秦的根基。

    特权不再,闾左无依,下一步……莫非二世要废除二十级军功爵位,使奴隶为草芥,黎庶作猪狗?

    新郑郊野,枣园乡,枣园里。

    枣园乡是黄帝当年带领臣民栽种枣树的地方,乡治之外有大片的枣园,枣园之中有野舍一座。

    这座野舍没有名字,但在天下豪杰口中,它却有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韩公子馆。

    韩公子馆的主人是韩襄王的庶孙,横阳君韩成之弟公子信,可相比于这两个显赫的身份,他更为人所知的却是第三个身份,那便是张子房的主公。

    世上传闻,张良当年散尽家财刺秦,事败而逃,亲弟病死。横阳君为撇清关系,亲自为官府作了张良的画像,而公子信却三番五次接济他,不仅帮助张良熬过了最难熬的一段岁月,还为他赎回了祖宅。

    故事平之后,张良放弃了韩国的正统继承人横阳君,视公子信为主公。也正是因为张良的活跃和声望,中人之姿的公子信才得以在豪杰之中闯出名堂,与楚之项梁,赵之赵柏,齐之田谵共尊为“新四公子”。

    这是极高的尊望,尤其在始皇帝身死,二世胡亥又越来越凸显出昏庸的当下,尤显尊望!

    三月中旬,发闾左谪戍渔阳的御诣传至新郑,公子信大喜过望,急召张良馆中问策。

    正在彭城参与四公子密谋的张良五日而至,一入馆中,便向公子信朗笑道贺:“恭喜主公,贺喜主公,秦二世自取灭亡,反秦复国,大势已成!”

    公子信手中酒觞当即滑落。他目瞪口呆问:“大势……真成了?”

    “大势成矣!”张良振奋感叹,“此番我代主公往彭城赴四公子会,见到了齐公子谵的信臣田广,楚公子梁的信臣范增,赵公子柏的信臣张耳,俱多智广谋之人。我四人聚而密议,皆认为秦二世多行不义,武安君李恪怕是不日便会据西北而反。天下将乱,大事可期!”

    “李恪会反?”公子信不信道,“若他会反,二世为何不顺了周青臣的意治他谋逆,反要晋他为彻侯?那可是二十四岁的彻侯啊,这世上何曾有过?”

    “此事主公便有所不知了。”张良感慨道,“李恪才绝天人,绝不能以年岁估之。我当年与其颇有交道,深知此人不能为名爵所动,二世如今对他多番讨好,正说明他已有反意,不可挽回!”

    “连彻侯都不可挽回……莫非,他想做皇帝?”

    “在我看来,他并非自己想做皇帝,只是想让扶苏做皇帝。”

    “废立!”

    “正是废立!”张良哈哈大笑,“李恪有西军,据西北,二世有南北二军,据中原。这一番龙争虎斗,谁也不敢轻言必胜。而他们乱战之时,便是六国复辟的绝佳之机!”

    公子信整个人振奋起来:“我等当如何做?”

    “伺机而动,合纵六国。”

    “机在何时?六国何在?”

    张良深吸一口气:“六国者,公子柏复立赵国,耳君与魏公子豹有旧,将说动其复立魏国。我去寻横阳君复立韩国,楚公子梁已寻得楚王之孙,将复立楚国。齐国自然由齐公子谵复立,燕国无主,当寻一贤能,立为燕王。如此六国俱全,秦治分崩,足可聚天下强兵,以抗虎狼!”

    “那机呢?是不是要等到秦地战起?”

    “李恪与二世开战自是其一,却不是最好的时候。”张良冷笑一声,“我,范增,赵柏,项梁,田荣与李恪皆熟识,尤其是我与赵柏。李恪虽不满胡亥为二世,已有了废立之心,但此人野心极大,又顾全大局,若六国在他战起之时复辟,他会立刻与二世何解,哪怕只是暂时的,也不会予我们做大的时间。”

    “那该如何是好?”

    “自然是寻一只替罪的羔羊。”

    “羔羊何在?”

    张良轻轻从袖里抽出一枚竹简,递给公子信:“我等聚议,自天下豪杰中筛出几人,一番议论,又定下两人。”

    公子信皱着眉看着竹简:“阳城陈涉,阳夏吴广……陈郡豪杰?”

    “二世预备发中原闾左谪戍渔阳,而恰好,这陈涉、吴广二人……正是闾左。”




第六七九章 大逃亡
    三月半,天使归。

    赵成昼夜不歇,阻于路卡,辛腾有墨家专车护送,晓行夜宿,畅通无阻。冯劫虽没有充足的运力,但凭着这几年履政西北的名望,赶紧赶慢,还是赶在赵成和辛腾回归之前,提前半日回到了咸阳。

    入夜,冯去疾邀李斯、赵高、羌瘣赴宴,密议至深夜。

    次日破晓,赵高得阎乐讯,说辛腾弃了天使仪仗,搭乘墨家车马,先于赵成还都。

    二世召见。

    在阿房偏殿的书房里,辛腾下拜,高声朗宣:“臣,内史令腾见过陛下!”

    “腾卿舟车劳顿,一路辛苦。”二世吊着眼角斜瞥一眼辛腾,“不知道朕的封爵,李恪受了么?”

    “武安君感激涕零!”

    “那朕的密令呢?”

    辛腾面不改色道:“臣宣令时,武安君面南而拜,指天发誓,必要提扶苏之头,以回报陛下恩德!”

    二世的眼睛闪得雪亮:“果真如此?”

    “臣不敢欺君!”

    “那他可说几日可成?”

    辛腾顿了一顿:“陛下有所不知,如今之西北,扶苏爪牙众多。武安君要杀他,还需得先一步料理手尾,不使乱政。故臣估计,少说也得半月至一月,方可功成。”

    “半月至一月……”二世沉吟半晌,“卿宣令是在几日?”

    “三月初三。”

    “如此说来,半月将过?”

    “是。”

    该问的话,二世三言两语便问完了,他斜瞅见赵高点头,抬手一挥:“朕明了了。卿一路辛苦,休憩几日,再行履职。”

    “臣,谢陛下体恤!”

    辛腾退下,二世看着他谦恭的背影,轻声问赵高:“假父,内史腾之言几分真假?”

    “依臣所见,怕全是假的。”

    “一句也当不得真?”

    赵高不屑一笑:“陛下可知,辛腾此番弃了仪仗,乃是搭乘着墨家的车马归的咸阳。那车马还不是普通的车马,而是李恪专属的机关车,共计三十六驾之多。”

    二世怒意**:“他居然投向了李恪?”

    “是否投向李恪尚不好说……”

    赵高支吾了片刻,突想起昨日几人定下的方略。

    扶苏和李恪显然不愿背负叛逆的恶名,可准备做的事却比普通的叛逆更出格。身为咸阳重柱,他们本不该放任扶苏和李恪得逞,然而……

    二世立足未稳,绝承不起西军反叛带来的影响。西军的构成太复杂了,可在此事上居然能达成一致。

    若想要天下安定,在此事上,咸阳最好的选择就是与西北唱一出双簧,战而不宣。

    与其说这是李恪的目的,不如说,这种结果对胡亥更好。

    想想还真是憋屈……

    赵高叹了口气,向着二世一揖:“陛下,臣在内史腾身后安排了些许耳目。容臣告退,他是否投靠了李恪,待臣甄别过后,再行上报!”

    出得宫门,辛腾三拐两倒便去了扶苏府邸。

    世人皆知其与皇子妃不和,但二人是货真价实的父女关系,偶有走访,并无不妥。

    辛凌也没有刻意摆出贤孝的架势,她甚至没让辛腾进门,整整衣衫,隔着大门就见了自己的亲翁。

    这让辛腾极致尴尬。

    “莫离……”

    “见过翁。”

    “莫离,为父此来是为了正事,这个……我等入内谈?”

    “殿下不在,家眷不宜通外臣。”

    辛腾觉得,看门的两个墨者看他的神色都变了……

    他轻咳了两声:“为父才从河间回来……”

    “女儿明白了。翁自便,女儿会照顾好节与耳。”辛凌面无表情道,“送客,闭门。”

    门就这么关了。

    辛腾揉了揉鼻子,在门外呆立了半晌,对随人说:“出城,回蓝田。”

    这场别致的父女会面不一会儿便一字不漏地传递到赵高的耳朵里。

    他端坐在自宅的正厅,对面是风尘未洗的赵成。

    “兄长……”

    “本指望你入仕,多少为我分担一些。谁知道,你居然比辛腾还无用。”

    赵成的脸色涨得通红:“兄长,李恪叛逆之心不加掩饰。依弟所见,我们不若就如实向陛下禀报,叫陛下夷他三族,覆灭墨家!”

    “法子倒是不错。”赵高玩味地看着赵成,“墨家当灭,李恪当死。他的三族想来正在雁门郡的某处藏身,一时难寻,可他本人就在塞上,与同样该死的扶苏在一道。”

    他看着赵成,轻声说:“你觉得陛下予你多少人,可以将他二人绳之以法?”

    赵成愣在当场:“陛下只需下一道御令……”

    “你去宣么?”赵高的声音骤然变得冰冷,“令宣而不行,你觉得是李恪会受世人唾弃,还是陛下颜面尽失?”

    “这……”赵成哭丧着脸道,“兄长,你忧心陛下的脸面,那我怎么办?本以为揽了个立功的好差事,谁知何玦拒受命,何钰拒入宫。陛下若是想起脸面,我岂不是……岂不是……”

    赵高厌烦地捏了捏眉心:“几年之内,陛下都不会关注皇陵进程。你择亲信去总领工程,挂将作丞的官衔,假作何玦履任……何钰,何钰……就说她死了!”

    “死了?”赵成睁大眼睛,“欺君?”

    “李恪会让一介女流来面见陛下么?”赵高怒斥一声,“明日你去缴令。缴令之后,我预备除你为咸阳令,与乐一道替我掌控咸阳。你履任后就主做一件事,偷偷地把扶苏妻女囚起来。不日之后,陛下应当用得着……”

    ……

    咸阳城中,风声鹤唳。

    三月十九,新任咸阳令以缉捕刺客为名破入皇长子扶苏府邸,于府中发现一处密道,直通往上林苑修缮平台。

    辛凌并赵耳、嬴节不知所踪。

    同日,咸阳将作冲压工坊发生神秘爆炸,现场伤十七人,死三人,冲压机关损毁,不可修复。

    二世急招将作少府柳风舞,得报风舞并咸阳墨官四十二人挂印失踪,护送辛腾来咸阳的墨家机关车并墨卫百六十人亦失踪。

    又招在蓝田休憩的内史令辛腾,得报辛府中人十去**,仅奴隶十余人留守。

    一场有预谋的逃亡大戏就这样突然展开了。

    二世大怒,欲通缉辛凌、辛腾、柳风舞等人将阳,李斯等人巧言苦劝,使御令成了【着中尉寺封闭内史各处要道,廷尉寺介入咸阳将作损毁事,缉拿暴徒】。

    次日,三月二十,上将军离宣称有暴徒数万沿直道北逃。北军拔营,兵入上郡,行七日于阳周列阵,兵临城下。

    二世欲昭告扶苏、李恪二人叛国,赵高叩首死谏,请胜而后宣,以扬威德,二世令曰:可。

    三月三十,战起。

    世传有暴徒急攻阳周关隘,贼势浩大,故西、北二军两面夹攻,合歼强敌……



第六八零章 僭越
    熟悉的鼓点,战号,还有远处方方正正,缓步行进的黑甲与黑盔。

    站在高高的令台上观望这一切,李恪总是会生出错觉,觉得自己正在看一场西军的操演。

    在始皇帝身死以后的第五个月,大秦帝国迎来了二世当政以来的第一场战事,也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帝国第一场内战。

    攻方北军,守方亦是北军。

    一身简袍的扶苏缓步登上高台,凝望着地平线上飘扬的王离帅旗,久久无语。

    李恪故作轻巧说:“感觉如何?”

    “大秦本孱弱,民虽好斗,却强于内争,弱于外战。后商君入秦,颁律止战,费了十数年才教会秦人奋战争功,不斗国人。这一律是大秦强盛的根本,秦人整整遵循了七世,却不想在我与小弟手中,秦不内争最终还是成了笑话。”

    “后悔么?”

    “悔……又何用?”

    李恪满意地抻了个懒腰:“你有此觉悟,便是西北之福。”

    扶苏强打起精神:“王离排布如何?”

    “与我们所料的相差无几。王离兵分三路,分别攻取北地、上、雁门。北地之军以涉间为将,兵五万,主攻白于三关,另有一部牵扯贺兰。雁门以杨奉子为将,三万兵马主攻楼烦,另两万军压制句注,弃平城关不战。王离亲帅十万兵进攻阳周,不设前锋,稳扎稳打。若是只看排兵布阵,大军行止严谨有序,不愧于上将军的名衔。”

    扶苏看李恪言辞轻松,忍不住提醒道:“恪,莫要小觑了王离。他虽从未领军征战,可当初为恬师裨将时便已常年掌领二十万雄兵,绝非无能之辈。”

    “我岂会把他当做无能之辈。”李恪挂起一个笑容,手指着王离的大旗,“你可知,新帅与宿将的区别在哪儿?”
1...309310311312313...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