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大秦钜子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暗夜拾荒

    章邯也没有着紧去追。

    经历过东阿之败后,他终于懂得了稳健。

    东阿之败就是因为军中复杂,难有齐力,如今大秦看上去兵强马壮,可论及复杂程度,却比东阿之战前更为复杂。

    王离面和心不和,北军听调不听宣,他的本部有近半出自早先的齐魏降卒,另一半则是项梁的楚卒,可以托付信任的刑徒军十中无一,拢共也只剩下一万余人。

    战不可急,急则必败……

    章邯此生第一次停下脚步,日夜操练,训诫军卒,以待来日!




第七一五章 剑指邯郸
    时至八月,天下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在二世二年,因为吃惯了汁多瓤红的大瓜,人们对于“大事”这个词的评判已经变得越来越严苛。

    譬如项梁之死可称大事,而齐王更迭却仅仅被称为“事”。

    在这样的情况下,此事能在八月依旧荣膺“大事”之称,足可见影响之深远。

    整件事得从赵高罪杀冯去疾开始。

    冯去疾死后,以客卿之名滞留大雍的冯劫突然失踪,又于八月出现在赵国代郡,机缘巧合救下了被马车冲撞的赵国太后,赵王柏的亲媪曲阳夫人。

    夫人怜其遭遇,感其恩德,又惜其才华,听闻他有出仕之意,便亲自登朝将其引荐入赵。

    赵王柏亦重冯劫,许其以左丞之尊,冯劫恩铭,遂仕于赵。

    这本不该是一件大事。

    左丞相之位虽贵,但二世时期称王者如过江之鲫,连带着也一同拉低了国相的稀罕程度。

    齐楚燕,韩赵魏,秦雍越,九大国光现存的国相就有十三个,若再加上罢免的、流亡的、身死的……当真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可冯劫与他们不同。

    大秦累世之豪勋,秦晋法系之大家,他是大秦旧御史中丞去疾之侄,也是冯氏三杰当中唯一的中生代大贤。

    他更是第一个背弃大秦而不仕大雍的豪勋贵胄,是迄今以来加入反秦阵营最重量级的人物。

    连乡野的妇孺都闻出此事背后所饱含的深深寓意。

    柱石动摇,大厦将倾!

    冯劫的投效不在于能发挥出多大的才能,而是第一次,有人把大秦帝国的虚弱和无力**裸血淋淋摆布到天下人的面前。

    在咸阳独裁乾纲的赵高几乎陷入疯颠!

    在冯劫挂印的第三日,加急讯报传至咸阳,赵高当即以二世之名义催促章邯结束修整,挥军灭赵。

    为了大秦的威仪与脸面,冯劫必须死,接纳冯劫的赵国也必须彻底亡国,以儆效尤!

    这是一招毫无疑问的臭棋。

    在项梁死后,以诸强中坚的身份始终拼杀在抗秦一线的楚国陷入衰弱,群龙无首,君臣失和。

    全楚的兵力仅剩下十余万人,其中九成猬集在彭城左近,掌握在项籍、刘季、吕臣三人手中。

    他们在大秦四十万悍卒的威压下瑟瑟发抖,远在盱眙的楚王熊心则受困于楚占各郡愈演愈烈的归秦风波,腾不出半点精力救援自己的主力大军。

    若不是冯劫外叛,眼下正是灭亡楚国的最佳时机!

    可冯劫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叛了……

    时不我待!

    章邯和赵高一样清楚,若不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冯劫缉回咸阳明正典刑,整个老秦的人心都将散尽。届时章邯便是灭杀再多叛贼,也难挽回大秦从内部崩溃的结局。

    所以章邯不仅要受命,还要全力以赴,一击而定!

    他为此亲自去找王离,在王离军中,二人开诚布公谈了半日,王离总算放下了军中前辈的身段,愿助章邯渡此难关。

    同床异梦的秦军终于拧成了一股绳!

    他们上下一心,其势滔滔,在濮阳城外剑指邯郸,誓师,拔营!

    邯郸危机,赵国危机!

    赵国的百官纷纷上书,规劝赵王柏放弃任用,将冯劫绑缚送秦,以期能安抚住秦人,免掉这一场灭国之灾。

    光是翻看这些奏疏,赵柏就看得直想抓狂。

    新生的赵国和他心目中的那个赵国完全不一样。

    在他心里,赵国随晋亡而新生,不仅有武灵王这般的雄主,还有信陵君这等的贤臣。大赵志气是锐意进取,从来不会甘于人后。

    而他的赵国呢?

    陈馀在时,整个朝廷遍布坎井之蛙,自以为斩杀了几个无能郡守便能够天下无敌,鲜少有人愿意去客观地评估一下诸强的实力,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大雍的实力。

    多可笑的陈馀!

    赵国的士兵举着恪坊铸造的利剑,穿着白于将作缝制的甲衣,他居然说是李恪和扶苏为了敛财,把多年积攒的西军家当倒卖给了商贾。

    这样的言论居然还得到了当时朝堂的一致认同!

    志大才疏的陈馀一次次不顾赵柏和张耳的劝阻去挑战李恪的底线,终于成功把李恪逼了出来。赵国有幸做了一回雍军的磨牙棒,也成为关东诸强当中唯一一个与大雍有交战经验的王国。

    损失惨重!

    但平心而论,赵柏觉得代价并不重要。

    他对这场败局早有预见,自当是用六万精兵买了个教训,只要陈馀的自裁可以给赵国上下敲响警钟,并借此重塑官风,发奋图强,这次的败战便是值得。

    李恪教给他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目光要放长远。

    在他看来,占据中原精粹的赵国各方面都比雍国优胜得多,只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发展,必定能拉近与雍国之间的差距。

    他与李恪早晚会有一场倾尽国力的争斗,那一场争斗,会决定整个中原的归属。

    所以赵柏平静地接受了败局。

    败局之后,赵廷一扫往昔浮躁之风,主动抽身于乱局之外。

    赵柏任用贤臣,励精图治,文以张耳,武付彭越,很快就把国政处理得井井有条。

    赵国终于走出了低谷,百业兴旺,民心安定,便是紧邻着被世人称作天府之国的繁华大雍,国民也少有移居之例。

    这样的成绩让赵柏越来越有信心,直到……冯劫仕赵!

    李恪曾跟赵柏说过,治国有三事,曰文可使百姓安居,武可使四海咸服,法可使万物有序。这三句话一直张挂在赵柏的书房明堂,也是如今赵国的治国理念。

    然而,纵然已使文武齐备,赵柏却总也找不到合适的变法之人。

    自蒙毅、冯去疾、李斯三个法学大家先后过世,这世上被公认为贤的法吏就只剩下两人,成就出众的黄冲在李恪手下被委以重任,名声显耀的冯劫则来了赵国。

    这如何不让赵柏欣喜若狂?

    当曲阳夫人把冯劫带上朝堂,当冯劫在百官面前自报家门,赵柏脑子里瞬间掠过无数个未来,每个未来里都有一个法制严明,强大而安定的赵国!

    岂料他还没来得及安顿好手尾,与冯劫沟通变法之事,危机就来了……

    他怎么也想不到秦国对冯劫的反应居然会这么大,更想不到,自己的赵国……反应居然比秦国还大。

    原来他以为臂膀的百官们根本不是被警钟震醒了,而是被震怂了。

    这群蠢货只是从一个极端狂掉到另一个极端,好像只要把头缩起来,他们就可以在乱世中安享俸禄,期许晚年。

    都疯了么?

    想到这儿,赵柏一把把面前如山般的奏疏扫到地上,喘着粗气高声下令。

    “传孤御令,召集大朝,凡邯郸六百石以上不至者,皆斩!”



第七一六章 冯劫献策
    赵王宫,大朝会。

    赵王柏高居在玉陛之上,堂下文武分列左右。

    然而这场朝会半点也称不上肃穆,每个人都在交头接耳,每个人心里都在猜测,王上此番急召大朝,是不是已经下定决心要把冯劫这个倒霉玩意送给章邯,以此来消弭这场天降的横祸。

    毕竟也没有第二条路可选嘛!

    他们只是担心,若得了冯劫之后,章邯还是不愿收兵怎么办?

    或许再添些金钱?亦或是美女高爵,裂土求安?

    他们讨论得肆无忌惮,其中不少都飘进赵柏的耳里。

    幸好赵柏已经不气了。

    他静静坐在玉陛,冷眼旁观堂下众生,甚至还从中找到了几幅聊以**的画面。

    张耳,彭越,还有身处在漩涡中心的冯劫。

    无论其他人如何议论,他们三人自始至终没有应和过一句。

    在赵柏看来,这便是贤人与庸碌的区别。

    闹剧……演够了吧?

    赵柏终于坐正身子,正襟跽坐,学着印象里李恪的神态,眼观鼻,鼻观心,不喜不怒。

    “聊够了么?”他轻声问。

    堂下百官在三个呼吸内转颜正肃,转眼之间,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大兄当年与孤说蠢人有百态,孤还不信,今日才知所言非虚。看看你们,丑态何堪?”

    百官们还是不做声。

    他们在赵柏手下供职久了,都知道赵柏喜欢引用李恪的话,且都是些俗言俚语。

    那些话是不是究竟是不是李恪所言并不重要,重要在于,赵柏从不是深沉之人,只要沉默应对,他不一会儿就会把心中所思说道出来,根本就不需要大伙费着心力去猜度。

    这就是大赵的君臣相处之道,沉默。

    这一次赵柏也没有让他们失望。

    只沉默了一炷香时间,赵柏的坐相就垮了。他恨恨地看着这些个在赵国颇有名望的贤士官佐,忍不住冷哼了一声。

    “孤方才听你们闲篇,发现你们似乎忘了一件大事。”

    张耳看百官还要沉默,摇摇头站出来:“王上,敢问我等忘了何事?”

    赵柏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你们……怕是忘了我等正在干什么吧?”

    这句话是正题,百官再没有沉默的理由,虽说还是无人应声,但一个个抬起头来,都是面露疑惑。

    “原来你们真是忘了!”赵柏冷笑一声,“暴秦至今不曾承认过孤的王位,也不曾承认过赵的国体。诸君,我等皆是反贼,做的那是弃市的勾当!”

    群臣哗然!

    哗然之中,赵柏的声音尤为尖锐:“诸君抛家舍业来此助孤,成则锦衣封侯,败则腰斩弃市。面对诸强你等可退,面对暴秦,你等竟也敢退?”

    “真以为交出了劫卿,章邯就会放过你们么!”

    一声高喝,喧声戛然。

    群臣如往常般沉默地看着赵柏,沉重的喘息汇作浪潮。

    这一次,他们绝不是搪塞。

    赵柏失望地摇了摇头,看向彭越:“越,你乃大将军。孤问你,可有对策?”

    彭越皱着眉头出班:“禀王上,赵国上下今有甲士十二万,邯郸八万,修武、东武各二万,急切难以收拢。而章邯麾下有四十万大军,其中精锐北军便有二十万,敌我悬殊,力敌必败。故臣之见,王上当移驾陪都,由臣领王军转战各郡,依山川菏泽之险,锉其锐气,避实击虚。”

    赵柏对彭越果决的应答很满意,对消极的战策却不满意,就转过头问张耳:“耳,你呢?”

    张耳出班奏道:“臣的想法与大将军多有相似。邯郸不可守,守则必败。但王上移驾,不可去北,当往东。”

    “往东?巨鹿?”

    张耳郑重点头:“自项梁生死,楚国大衰,反秦诸强已无独挡暴秦之战力。齐楚燕,赵魏韩,魏国亡灭,韩国弱小,其余三国皆我大赵相去无几,和则略优于秦,分则自取灭亡。”

    赵柏眼前一亮:“莫非……你欲合纵?”

    “巨鹿与邯郸近,与东武近,与齐近,与楚近,亦与韩近,诸强兵马旬日可抵,正适于合纵之需。只是……”

    “有何顾虑?”

    “只是王上发起合纵不难,若要为盟主,须得两个条件。”张耳叹了口气,“其一,我军兵力不可少于十万,且要以精锐居上,邯郸之军,不可轻动。其二,为使诸强发兵,有序而进,大将军需领修武那两万兵马,拖延章邯数月……不知大将军可有把握?”

    彭越的眉头皱得愈发紧了:“修武之军新建月余,仅配了最廉的剑甲,士卒操练亦有不足,数月时间……若有人假扮王上藏于我军,我或可将章邯引往代郡……”

    赵柏舔了舔嘴唇:“使人假扮多有风险,不如孤亲自随军,做那诱饵……”

    他根本没有把话说完,已经有人尖叫跪倒:“王上,万乘之躯切不可犯险呐!”

    赵柏烦躁地摆了摆手:“若孤不犯险,你替孤去?”

    那忠臣颤了一颤:“这……臣替王上分忧本是应当,奈何王上英武,臣却有些肥胖,这个……怕是会坏了将军大事……”

    赵柏努力地压住火气:“所以,孤才会觉得,替身不可靠。此事就如此定了,孤……”

    “王上!”

    赵柏的话又一次被打断,他恶狠狠顺着声音扭头,一看,说话的居然是冯劫。

    他眨巴一下眼睛,好奇问:“劫卿亦有计策不成?”
1...330331332333334...34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