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破阵?破阵了?
只用步兵,就在两军对撼之际,强行从正面破阵了?
他不敢相信徐州军强到这种地步,但前方齐军战线确实在动摇,用千里镜望去,齐军中军已经溃散。
远处的齐军右翼,也开始崩溃。
己方中军处传来鼓声,那是主帅下令,全军进攻。
“节下,徐州军破阵了,徐州军破阵了!”左右将领惊喜万分,他们也没想到,徐州军居然能强悍到如此地步。
能和这样的军队做友军而不是敌人,真是一大幸事!
羊亮终于相信这是事实,收起千里镜,抬起右手用力向前虚推:“传令,压上去,压上去!”
。。。。。。
黄河北岸,旷野里,两军激战正酣。
自碻磝津渡河而来的梁军,解决北岸守军后过了一日,便被闻讯赶来的齐军堵个正着,两军随后展开激战。
御驾亲征青州、结果打着打着跑到黄河北岸河北地界的梁国皇帝萧询,此刻全身披挂,身处中军,听着四周鼓角争鸣,听着杀声震天,亢奋异常。
北风凛冽,带来寒冷、沙尘的同时,还带来了浓重的血腥味。
寒冷、沙尘以及血腥味,刺激着萧询的鼻子,刺激着萧询的脑袋,他极力瞪大眼,想要看清楚前方战况,却见一片灰蒙蒙之中,大量旗帜招展,根本就看不到人。
此刻,“狡猾的敌军”位于上风向,即北面,而官军背对黄河列阵,在南面。
如今刮的是北风,所以,己方处于下风向,迎风作战,居于劣势。
因为北风卷着沙尘呼啸而来,会让迎风的官军将士觉得眼睛难受。
而且,射箭时,因为迎风的关系,箭的射程受影响,但处于上风向的敌军,射出来的箭因为是顺风,会比平日飞得更远。
这不公平,但大将军说了,打仗就是如此,不可能总是顺风顺水。
遇到困难就只能想办法克服。
想到这里,萧询推了推戴着的风镜。
风镜,是一种防风沙的“眼镜”,为“玻璃镜片”以及皮制镜身,戴起来,即便是睁着眼睛迎着风沙看,也不怕沙尘迷眼。
所以萧询坚信,人人配了风镜的官军将士,一定会赢的!
“报!!!!雄烈将军所部右翼骑兵,与敌骑交战不利,陷于阵中!”
传令兵的高声呼喊,萧询听了心中一惊:什么?陷于阵中?
他看向传令兵,而那传令兵,其实是向站在一旁的大将军李笠禀报,李笠此刻才是真正的主帅,居中调度大军作战。
“知道了。”
李笠面不改色,继续用千里镜看着前方,萧询萧询见状只觉心急如焚:雄烈将军李昕,是皇后李平安的堂兄,陷于阵中,那就是阵亡了?
那我怎么和平安说啊?
萧询忽然觉得难过,李昕平日作为禁军将领宿卫皇宫,所以两人常见面,现在一个熟人就这么“陷于阵中”...
战争的残酷,让萧询觉得心好难受。
“陛下,陷于阵中,不一定会死。”声音传来,萧询抬头一看,却是大将军看着自己,缓缓说话。
“雄烈将军的职责,是作为右拒,在大阵右翼,挡住敌军骑兵,骑兵交战,一旦打成混战,就很容易出现下落不明的情况。”
“陷于阵中,只是个陈述,陛下可以认为这一陈述,是说雄烈将军及部下在混战中行踪不明,或许阵亡,或许未死。”
李笠的语气,听不出喜怒哀乐:“侧翼战将生死不明,主帅要做的不是伤心,而是立刻调兵,填上空缺。”
萧询点点头,又问:“那,那万一....”
“古来征战几人还?”李笠看着皇帝,依旧一脸淡定:“不止雄烈将军,每一个上战场的将士,都会抱着马革裹尸还的决心。”
萧询默然不语,战争太残酷了,战场上到处流矢横飞,一不留神被射中要害,人就会死。
“雄烈将军不会有事的,陛下请放心,因为雄烈将军,往后还要为陛下马前卒,驰骋沙场。”
“嗯!”萧询用力点点头,毕竟年纪小,好哄。
就在这时,前方传来呼喊声,声音越来越大,萧询侧耳倾听,听出喊得是“破阵”。
“陛下,我军将士,破阵了。”李笠提醒,萧询赶紧拿起千里镜观察前方。
却见一片灰蒙蒙中,好像对面大量齐军旗帜开始动摇。
不一会,有传令兵回来,带回一个好消息:雄烈将军平安无事。
方才是因为双方骑兵混战,所以一时间行踪不明。
萧询听了之后心中大定,前方欢呼声越来越响,他确定己方破阵,高兴不已。
拿下青州后,本来只是到黄河南岸的碻磝看看,结果北岸的齐军好像不顶用,于是大将军建议过河“吓吓”齐国。
官军从容渡河,萧询在大将军的陪同下,渡过黄河,抵达北岸。
所以,他就是自衣冠南渡以来,第一个于在位期间,率军渡河的皇帝(建康朝廷)。
虽然只是在黄河北岸边上,但也算是进入河北地区,小小的达成了一个成就。
现在还打了个大胜仗。
前方的欢呼声越来越响,萧询再次确定,己方赢了,喜形于色。
李笠适当的恭维:“恭贺陛下,在河北,打了个大胜仗。”
左右将领及随军大臣,赶紧跟进,向皇帝道贺。
萧询激动万分,听着震耳欲聋的欢呼声,浑身上下无一处不舒坦,但不好当众蹦蹦跳跳,于是振臂高呼:“大梁,天下无敌啊!”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五章 机不可失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连日大雪后,难得的一个晴天,寒山顶上,皇帝萧询在大将军李笠的陪同下,携太后、皇后以及文武官员登高远眺。
临近新年,黄河封冻,齐军的新一轮反扑即将开始,萧询为避免自己身处前线拖累战事,启程南返。
御驾经由泗水抵达徐州寒山,正好赶上过年,然后继续南下,返回建康。
当然,前线将士依旧在奋战,不会因为皇帝南返而收兵。
此刻,萧询俯视着脚下这宏伟的南北二城,心中只觉震撼无比。
既为二城的庞大规模而震撼,也为居住其间的百姓之多而震惊。
寒山为徐州州治,城中居民,目前登记在册的军民户数接近二十万户,仅次于建康。
两城之间、寒山堰及下游河段一带,又有大量作场,到了晚上,作场区点起煤气灯,宛若灿烂星汉落入人间。
这是如同大型作场的城池,让萧询感觉到一股强劲的力量。
一旁,陪同游览的太后,以及文武官员,也被自己亲眼所见震惊。
大名鼎鼎的寒山城,竟然是如此的壮观,虽然不是京城,却有着不亚于建康的气势。
“为何,为何寒山能有如此多的住户?”萧询实在想不明白。
李笠回答:“他们大多曾经是两淮各处无地的农民、无业游民,亦或是逃离家乡的流民、曾经居无定所的浮浪人。”
“因为在寒山,有一口饭吃,所以,他们才会聚集过来,就像赈灾时摆下的粥铺,只要来到这里,他们和家人,就不会饿死。”
萧询大概知道寒山的情况,知道一开始,寒山得靠淮南运来的粮食,才能养活驻军和官民。
但现在不一样了? 徐州的屯田历时数年终于见了成效,虽然还未能做到自给自足,但至少对于外地粮食的依赖已经大幅下降。
加上寒山工商兴旺? 所以行商们贩来许多粮食? 换取各类制品、商品? 寒山粮库的存粮充裕,即便接下来无粒米入库,存粮也能让寒山撑上一年有余。
有了存粮? 人心才稳? 才能维持一定规模的军队,坚守徐州,坚守淮北。
如此一来? 各地军民才有信心坚持屯田? 而坚持屯田? 就会让粮食产量越来越高。
萧询之前是不会懂这些事情的? 但此次御驾亲征? 一路上得大将军讲解? 对于许多事情有了很直观的认识,以及亲身体会。
“再过数年,官军就有粮食支撑新一轮作战,收复河南了,对吧?”萧询问? 李笠点点头:“诚如陛下所言? 关键还是粮食。”
“收复河南? 不光要攻? 还要守,这不仅需要将大量军队投入作战,也需要充足的粮食予以支持。”
“此次陛下北伐? 收复青州全境,战事进展顺利,全军将士奋力杀敌,却也将两淮各地数年积累下来的粮食消耗大半。”
“加上黄河封冻,齐军新一轮进攻即将开始,所以官军只能转攻为守,要撑到春天黄河解冻。”
“接下来数年,淮北州郡要继续屯粮,以便进行下一次进攻,所以,陛下请安心在建康等候。”
萧询却有些心急,因为他根据李笠提供的数据大概算了一下,若按现在的情形,两淮地区要存够收复河南的“御驾亲征”所需粮食,得花上五六年。
这是因为河南地区地势开阔,无险可守,所以官军收复河南前后,必然会和齐军反复交战,持续数年。
这数年时间,河南州郡可能会因为战事导致粮食产量大降,所以官军需要两淮粮食支持,这就需要提前存储大量粮食。
对于萧询来说,此次北伐,他亲眼目睹了官军将士的骁勇善战,又亲历了大将军运筹帷幄的从容不迫,所以明白如今他完成自己雄心壮志的唯一问题,就是粮食不够。
雄心壮志是什么?那就是统一天下,还都洛阳,结束南北对峙的数百年乱世。
这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雄心壮志,而他,御驾亲征,收复了丢失百年的青州地区,信心大增的同时,内心躁动不已。
萧询还未成年,而朝廷距离全复河南已经不远。
那么,只要从现在开始励精图治,如大将军所言,十年生育,十年教训,他到了而立之年,或许就能点起数十万大军,平定天下。
这不是不可能,高祖即位之初,天监四年就发动过一次规模浩大的北伐,当时北国震动,淮北乃至河南易主指日可待。
结果因为用人失当,导致全军溃败。
萧询听大将军分析,若当时,英明神武的高祖御驾亲征,肯定能拿下淮北乃至河南。
问题是国家新定,高祖必须坐镇建康,稳定人心,无暇分身。
结果挂帅出征的宗室无能,导致大好时机被浪费了。
现在,不一样了,淮北已在朝廷控制之下,如今青州地区也已经收复,只需扛过冬天齐军的攻势,到了来年,大局定矣。
此次他御驾亲征,多有两淮豪族率领子弟、乡民踊跃参军助战,可见两淮人心可用,限制官军更进一步的障碍,无非是粮食问题。
所以,他为了给官军节省粮食,中途返回,不能再接再厉。
而按着大将军的介绍,接下来其实还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粮食、兵员不足的问题。
那么,只要,只要...
“大将军,朕、朕...”萧询说着说着,支支吾吾,李笠微微一笑:“陛下请明示。”
萧询瞥了一眼太后,低下头,纠结片刻,抬起头对李笠说:“朕、朕不想回建康,想驻跸寒山,为、为、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此言一出,太后眼睛瞪大,周围官员则是一脸震惊:驻跸寒山?这要出大事了!!
另一边,有幸伴驾的两淮官员及贤达人士,听得皇帝亲口说出的话,心中狂喜。
阿弥陀佛,佛祖保佑啊!
我们出人出力出钱粮,资助官军北伐,跟着皇帝御驾亲征,小心伺候,总算是哄得皇帝兴致勃勃,不想回建康了!
他们的目光随后聚集在李笠身上,两眼满是期盼。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大将军!
此前,按大将军身边人传递的消息,此次御驾亲征,没那么简单,大伙一定要尽力表现,以便大将军为两淮争取一个天大的好机会。
机会是什么?没有明说,但许多人都满怀期待的等着。
现在,他们明白了这机会是什么了!
“陛下想要驻跸寒山,厉兵秣马,为下一次北伐做准备?”
李笠问,萧询点点头,他没和母亲说,没经母亲同意,就直接把心中所想说出来,心中惴惴,但却又充满期盼。
期盼李笠的赞同,并为他实现这一设想。
“陛下,此事干系重大,可得回建康,先到太庙,将北伐大捷的消息,告慰列祖列宗,让先帝们,为陛下的战绩感到骄傲。”
李笠缓缓说着,仿佛在遛一条上钩的大鱼,虽然很想将其钓上来,却不急着提竿,而是在消耗对方的力气。
等了半年,我等的就是这句话!
“之后,可召集宰辅议事,商议陛下驻跸...两淮以便筹备北伐一事。”
萧询听了前面一段,觉得大将军说得对,他该回建康,到太庙将好消息告诉列祖列宗。
让曾祖父、祖父和父亲,为自己感到骄傲。
可一听到后面,便犯了难,脱口而出:“他们不会答应的,朕不回去,就在这里,他们不同意,也得同意。”
太后听了儿子这孩子气十足的话,惊得面色一变:胡闹!如此胡闹,是要闹出大事的啊!
陪伴左右的官员们,听得皇帝如此说,已经吓得面色惨白:赌气滞留寒山不回去,这也太儿戏了!
他们在现场,知道是皇帝耍小孩子脾气,不想回建康,所以知道大将军是无辜的。
可一旦皇帝真的滞留寒山不回去,建康的官员们,还有各地出镇的藩王,以及牧守们,知道这个消息后,会怎么想?
只会认为是大将军及徐州官员挟持皇帝和太后,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
如此一来,天下可就要大乱了!!
李笠赶在太后开口前,向皇帝表达意见:“陛下觉得,驻跸寒山,是为了江山社稷?”
“嗯!”萧询用力点头,他第一次自作主张,摆脱母亲,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大将军了。
“陛下既是光明磊落之心,须行光明磊落之事,何必授人以柄,反倒显得心虚?”
萧询听不懂,愣住了。
“陛下,兵法有云,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阵),此治变者也,”
“陛下一心为国,行事正大光明,微臣不才,请为陛下马前卒,竖正正之旗,列堂堂之阵,为陛下排除艰难险阻。”
“真的吗!太好了!”萧询大喜,而太后和伴驾的京官们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回建康就好,到时候,自有人来劝。
如此大事,可不能儿戏。
“陛下放心,微臣...”李笠说着说着,看向一旁,看向那些伴驾的两淮官员以及贤达人士。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大家伙赶紧拔刀,跟我冲啊!
李笠继续说:“微臣等,定会为陛下排忧解难!”
大将军表态了,两淮的官员及贤达们只觉心跳加速,赶紧跟进:“陛下!微臣/下官/草民,愿为陛下排忧解难!”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六章 图穷匕见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清晨,一列队伍向台城行进,这是录尚书事、江夏王的队伍,当中一辆牛车上,江夏王萧大款看着手中公文,眉头紧锁。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收复青州地区,随后,官军与齐军展开激战,一直持续到现在。
新年伊始,天气开始回暖,黄河河面冰层开始消融,官军只要再坚持一段时间,齐军的攻势就会黄河解冻而减弱。
如此一来,朝廷就稳稳控制青州地区了。
但萧大款关注的不是这件事。
今日大朝,皇帝要和百官商议驻跸淮北徐州寒山一事,此事之前就已经放出消息,引起轩然大波。
在京官员纷纷上表劝阻,随后,出镇藩王以及各地牧守也纷纷上表,恳请皇帝以大局为重,打消“驻跸寒山”的念头。
说辞大同小异,主要一点,就是此举会大幅增加朝廷开支,而朝廷财政承担不起。
皇帝驻跸寒山,即便寒山南北二城本身就很大,但依旧不可避免大兴土木,朝廷没那么多钱粮雇人干活,就只能征发百姓服劳役,这是极大地负担。
即便行宫建好,每年也会额外增加大量开支,这会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雪上加霜。
其二,皇帝驻跸寒山,中枢必然跟随左右,那么,一旦北虏大举进犯,围了寒山? 中枢和各地的联系就会被切断。
不仅如此,寒山一旦被围,北虏极有可能来个“围城打援”。
待得各地援军纷纷溃败? 孤城寒山? 能撑多久?
北虏知道皇帝和中枢都在城中? 恐怕会不顾一切都要破城。
仅这两点,就足以让皇帝“驻跸寒山”的想法无法实施。
这也是反对者们反复提起的顾虑,物议汹汹。
萧大款认为朝野内外反对皇帝驻跸寒山是民心所向? 故而撺掇皇帝驻跸两淮的宵小之辈? 不能得逞。
结果,饶州鄱阳有消息传来:鄱阳王萧嗣去年于饶州乐安地区发现一个大铜矿,现经过数月试开采? 估算年产量初步可达到三百万斤。
正常开采三四年后? 年产量可逐步递增到七、八百万斤? 再过几年? 可轻松过千万斤。
消息传出? 朝野哗然。
萧大款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立刻派出官员到饶州乐安实地勘察,勘察结果,证实了鄱阳王所说。
那么,朝廷不会缺钱了,至少? 国库会有盈余了。
而皇帝驻跸寒山一事? 因为乐安大铜矿的出现? 开支问题? 不再是问题。
兴建行宫、日常维持而产生的巨额开支,乐安铜矿的开采可以有效弥补。
与此同时,支持皇帝驻跸寒山的大将军、彭城公李笠? 拟定了一系列实行方案,其中之一,是将驻跸之处改在淮阴。
淮阴位于淮南,淮水南岸,有淮水作为北部屏障,为淮南重镇。
淮阴距离泗水入淮口不远,又有勾连江、淮的中渎水与广陵相连,水路交通十分方便,自古就是商旅云集之地。
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有淮水做屏障,不怕敌军数日之内便兵临城下。
北虏要进攻淮阴,首先得拿下徐州寒山,大军才能从容南下渡淮,这可不容易。
所以,淮阴在寒山沦陷之前,不可能被北虏围困。
若战局确实不利,皇帝和中枢随时可以经由中渎水从容南撤,返回建康,安全得很。
而李笠又提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在不大幅增加朝廷开支的情况下,在两淮就地解决养兵、练兵的问题。
实行府兵制后,只要数年时间,朝廷在两淮就能平添战兵数万,平日里拱卫淮阴行在,必要时,随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消息,又引来朝野哗然。
随后舆论风向一变,开始有地方牧守和官员支持皇帝驻跸淮阴,这些人当中,多为武人或两淮出身。
因为皇帝驻跸两淮,目的就是练兵、为北伐做准备,那么对于寒人和武人来说,只有打仗,才有他们的出头机会。
试行的府兵制,仿照周国所行制度,对于两淮地区的豪族、寒族而言,府兵制,就是专门为他们开辟的一条官场新道路。
这条道路,能让寒人绕开九品中正制,实现入仕、升迁。
两淮寒族,可以靠着从军入仕,不再看门第,不用评乡品,靠军功晋升。
也就是说,武人可以凭借军功做各级将军,然后可以转为地方牧守。
或者对应班秩的流内官。
如此官场新道路,如何能不获得寒人支持?
不要说两淮,就连各地寒族,都对此眼馋不已:两淮试行府兵制,将来,或许会推广别的地方。
所以,支持皇帝驻跸淮阴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而淮南各地不断有寒族组织百姓到官府请愿,上万言书。
请求皇帝驻跸淮阴,请求朝廷给两淮子弟一个为皇帝(朝廷)效命的机会。
面对伧楚们(三吴之人对江北之人的蔑称)恬不知耻的请求,建康的士族们坐不住了。
因为皇帝一旦驻跸淮阴,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政”,包括府兵制,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制度上,动摇九品中正制;权力博弈上,导致皇帝被一群好战的粗鄙武人包围、蛊惑,远离忠良。
而且,皇帝长期驻跸之处,必然是实际的权力中枢,行在淮阴,就成了事实上的国都。
没有皇帝的建康,即便依旧是都城,却已经形同虚设。
士族们聚居建康周边,已历数百年,一旦建康的都城地位形同虚设,后果就是士族们稍有不慎就会被断根。
因为累世为官、接近权力,才是士族们维系门第的唯一关键,远离权力,士族们的日子就没法过了!
当初,衣冠南渡时,显赫一时的许多士族,因为后代在仕途上渐渐不显,门第也随之下滑,渐渐不为人知。
譬如琅琊诸葛氏,当初门第可远在陈郡谢氏之上,现在呢?
所以,一旦皇帝驻跸淮阴,士族们必须跟着去,然而这一去,百余年来在江南积累的家业、田产怎么办?
人可以搬迁,但田地、庄园没法搬着过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