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前不久,梁国改元,所以今年是泰安元年。
泰安,取“国泰民安”之意,去年梁国皇帝御驾亲征,收复青州地区,并击退齐军反扑,加上饶州乐安发现大铜矿,两件大事促成了改元。
杜杲其实对梁国的年号没有丝毫兴趣,但为了打听真正有价值的消息,当然要东扯西谈。
去年年底梁军攻下青州地区,周国执政的晋国公宇文护意识到齐国的河南地区形势急转直下,梁国很可能数年后就要全据河南。
便遣使建康,探探梁人的口风。
杜杲这一来,探得许多消息后,吓了一跳。
其一,梁国的少帝要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为北伐做准备。
所以,梁国不止想要拿下河南,还对河北起了心思。
其二,梁国最能打的名将李笠,成了皇帝丈人。
去年皇帝御驾亲征,实际军务是由李笠主持。
而皇帝驻跸淮阴,也是李笠的主张。
其三,梁国饶州乐安发现了大铜矿,据说开采数年后,铜的年产量能接近千万斤。
总总迹象表明,梁国已经有了并吞天下之意,并逐渐具备财力,肯定会将其意图付诸实施。
证据就是皇帝会离开建康,渡江北上,在淮水南岸的淮阴长期驻跸,为北伐做准备。
但实际上? 应该是那个大名鼎鼎的“鄱阳李笠”,借助外戚的身份,开始以皇帝的名号? 在两淮厉兵秣马? 为攻取河南、窥探河北做准备。
这是个极度危险的预兆? 周国不能坐视不理,之前“联梁攻齐”的策略,恐怕要改了。
周国必须拿下洛阳? 否则一旦梁国控制洛阳? 周国就失去了争夺河南乃至河北的机会。
毕竟,以李笠的能力,加上得了皇帝做幌子? 可以掌握更多的权力和资源? 越往后? 梁国实力越强? 北伐的胜算就越大。
届时不仅河南? 河北也会被梁国一口吞下。
真到了那个时候? 即便周国拿下并朔地区,和周国东西对峙,面对掌握大权的“鄱阳李笠”,恐怕局势不妙。
杜杲命人将打听到的消息立刻带回长安,而他和其他使臣不能立刻走? 得留在建康? 看看事态发展。
如果? 梁国皇帝真的离开建康、驻跸淮阴? 又真的学周国实行府兵制,那就意味着接下来两三年内,梁军必然会对河南地区发动攻势。
杜杲心中想着事情? 面上却和徐陵谈笑风生。
徐陵今日过来,不是两手空空,而是给周国的使节们带来了一份厚礼。
那就是大型类书——《华林遍略》。
天监年间,高祖(萧衍)为了彰显自己的文治,组织许多文学之士编纂了大型类书《华林遍略》,耗时多年方成。
此书一成,便被视为“奇货”,被书商贩卖各地,赚取不菲利润。
这是一份厚礼,杜杲和其他人为之精神一振,等看到了书,更是惊讶不已:这些书,不是一卷卷,而是一“本”“本”。
而且数量不少,总共有十套。
徐陵命人先拿出一套《华林遍略》,杜杲迫不及待翻阅起来,而徐陵在一旁介绍。
首先介绍书,这种一本本的书,装订形式为“线装订”,所以又称“线装书”。
虽然书名为《第某某卷》,但实际上是“本”,对应“卷”。
杜杲仔细翻看着,越看越爱不释手。
线装书,制作精良,纸质不错,而字迹...
字迹整齐划一,比划很细。
他反复看了看,忽然发现有些不对劲:同一“本”书里,同一个字,其字迹一模一样。
好像不是手写的,而是....
那能是什么?
徐陵眼见杜杲发现有不对劲,却一副“百思不得其解”的表情,便讲解起来。
“此书文字并非手写,而是印出来的,确切来说,是版印。”
“版印?”杜杲闻言来了兴致,其他人亦是如此。
徐陵不急不慢的说着:“版印,原理和印章一样,就是在木版上雕字,当然,字是反的,雕成一版文字,就是一页书的内容。”
“然后给木版刷墨,如用印一般,印于白纸,纸上便有了字迹。”
原来如此,杜杲点点头,他才思敏捷,很快就想到新问题:
“制版恐怕要花费不少时间吧?可书上的同一个字,字迹一模一样,雕工要做到版字一模一样,可不容易。”
“正是,所以进一步改良,用的是活字,而不是雕一版的字。”徐陵笑起来,杜杲和同僚面面相觑:“活字?”
“此为活字印刷术,去年才实用。”徐陵说着说着,骄傲起来,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从今往后,书的价格会大幅下降了。
活字印刷术印刷书籍,原理同印章印字,把一个个字制作成印章,然后根据内容“排版”,制成一版,然后版印。
因为版中文字随时可以更换,如同活的一般,便称“活字”,这样的印刷术,称为活字印刷术。
“活字”为铅制,以模范批量制作,所以“活字”的制作成本不高。
有了这种印刷术,能够如同用钱范大批量铸钱那样,大批量印刷书籍。
印刷术取代了人力抄书(佣书),且因为纸张价格便宜,所以制书成本大幅下降,书籍的内容有保障。
不会有错别字、漏字、多字(排版时要校对),同一印刷批次的书,每一页的内容都一模一样,每一页正反两面都有页码,这对教学、教育是十分有利的。
徐陵只是简单介绍一番,杜杲就明白这“活字印刷术”的意义有多么重大:可以让书变得便宜!
书便宜,且书的数量骤增,那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买得起书、买得到书,学习知识的成本大幅下降。
杜杲心中激动,但很快想到徐陵谈话中透露的两个关键点:物美价廉的纸,以及铅活字。
物美价廉的纸,涉及到造纸术的改良,暂且不论。
铅活字,杜杲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铅,是不怎么沾墨水的。
那么,铅活字如何把墨水印在纸上、形成笔划饱满的字?
“确实,墨,才是关键。”徐陵不回避疑问,朝廷要向周国炫耀文治,所以活字印刷术可得好好夸一夸。
“墨,不同于一般的墨,产自饶州鄱阳,据说许多制墨工匠花了近十年时间,通过不断的试,才试出来。”
“若没有这种容易让铅活字沾上的墨,活字印刷术,可不好使。”
答案有些模糊,但确实解答了杜杲的心中疑问:果然关键在于墨。
而他注意到一个地名“饶州鄱阳”,然后联想到一个人。
“莫非,是贵国大将军家乡的那个鄱阳?”
徐陵点头:“正是,这墨,是大将军家乡鄱阳所出,去年才试出来的。”
“而且,鄱阳工匠改良了造纸术,以竹制纸,物美价廉,有许多用途。”
鄱阳,又是鄱阳!
杜杲心中感慨,他愈发想见一见,在长安都大名鼎鼎的“鄱阳李笠”,而这也是晋国公的一个愿望。
那个活捉了侯跛子的李笠,那个号称征战十余年未尝败绩的李笠;
那个断了武关道、导致朝廷丢了沔北的李笠;
那个攻下徐州、接连击败齐国大军、坐镇淮北得李笠。
鄱阳李笠这个名号,在长安,已为文武官员熟知。
此人不仅有赫赫武功,也有擅经营的大名,所以晋国公常叹:南国国主何德何能,有如此奇才效命,保得国泰民安。
杜杲想见见大名鼎鼎的“鄱阳李笠”,徐陵却笑着摇摇头:“此事,我可做不了主。”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一十章 争议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大将军官署,李笠与登门拜访的周国使节杜杲等人交谈,在座的又有相关人员,譬如专门接待周使的黄门侍郎徐陵。
这是“外事活动”,所以“有司”必须参与,否则李笠就有里通外国的嫌疑。
杜杲见到了闻名已久的“鄱阳李笠”,发现对方果然如传闻所说那样,身材高大魁梧,武人气质明显。
但言谈举止并不粗鄙,说起雅言,颇为流利。
这样的场合,其实说不了什么大事,主宾谈着谈着,谈到了印刷术。
之前,徐陵就向杜杲等人简要介绍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所以周国使节对此有了了解。
后来,徐陵经许可,带周国使节参观了秦淮河畔一个“印刷馆”,实际参观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实际操作的大概流程。
所以杜杲对于活字印刷术,又有了许多疑问。
现在,见李笠表态可以适当讲解活字印刷术的秘密,杜杲就不客气,把问题提出来:
问题一:活字印刷,需要“排版”,那么,排版、校对的人必须识字。
然而,大多数工匠都不识字,这就会影响活字印刷的普及。
问题二:活字(字模)的管理和挑选可不简单。
因为一字一模,而字有数千,如何有效管理?总不能随意摆放。
且选字排版时,“选”的过程会很长。
问题三:根据现场观察,杜杲认为活字印刷过程中,字模的磨损恐怕是个大问题,大批量印刷下,字模的磨损,会让印刷出来的书籍中字迹出问题。
譬如笔划残缺、字体变形等等。
所以? 既然之前就已经有“雕版印刷”,为何不用“雕版”而用“活字”?
雕版印刷,工匠在木板上雕字时? 可以当做是雕刻图案? 所以不需要识字。
以木板制版时? 可以把版面文字做得整整齐齐,且雕版可以修补,一旦印刷过程中雕版内容有磨损? 可以很方便的修补。
木头可以沾墨? 不需要很特别的墨,就能印刷。
雕版可以实现图案、绘画的印刷,活字印刷就做不到。
雕版制作时确实费功夫? 但制作完成后? 想来可以用很久? 印刷那些内容一直不变的典籍? 很方便。
杜杲认为? 仅就普及的难易程度而言? 雕版印刷,要比活字印刷容易普及。
“杜公说得没错,正常而言,雕版印刷普及起来,比活字印刷要容易些。”
李笠对杜杲的头脑灵活十分佩服? 这个时代当然不缺聪明人? 而他之所以显得特别聪明? 无非是见识多了无数倍。
但是? 这个时代的聪明人,只要干过实务,就很容易发现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在推广上的难易程度不一样。
李笠希望推广印刷术? 哪怕是雕版印刷术,所以不吝于讲解:
“字模的制作、管理、耐用性,以及排版、校对对人员的知识要求,还有用墨,是制约活字印刷推广的几道难关。”
“为了解决这一道道难关,鄱阳的工匠们,花了十年时间。”
“字模的成分,并不是单纯的铅,所以能够大批量制作,方便又耐用,且成本不高。”
“关于字模的管理,如今已经制定了一套制度,选字方便,节省时间,确切来说,是按照一定规则,给字模编码,存放在字盘里。”
“所谓的码,是一组数字。”
“排版时,先让识字的人按照编码表,给版面上每个文字编码,排版工根据编码,从字盘里选字...他们不需要认识字,只需要学认数就行。”
“编码表和字盘都是统一制式,各地印刷作场,按照规制执行,普及起来,方便不少。”
“还有墨,当然很特殊,但现在可实现大批量生产,可以充足的对外供应,所以,活字印刷术,一样可以推广。”
“朝廷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同时推广,各地可以视情况而定,这事情,徐侍郎很清楚。”
话题被李笠转到徐陵这边,徐陵便向杜杲介绍起梁国打算如何推广两种印刷术。
李笠听着听着,思考起来。
北宋时期,出现了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是毕昇,活字为泥活字。
所以08年奥运会的开幕表演,就有活字印刷的内容,却引来争议:欧洲人认为,活字印刷术(及印刷机)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古腾堡独立发明的。
时间,在毕昇发明活字印刷之后大概三百多年。
不过,北宋出现的活字印刷,一直没有流行,反倒是隋唐时期出现的雕版印刷术,一直流行到明清之际。
所以,才有人认为,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铅活字),是现代印刷术的鼻祖。
那么,为何活字印刷在北宋出现后,直到明清,都没能取代雕版印刷呢?
原因有几个,一如李笠方才听杜杲所说的那样。
一,字模的制作和耐用性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二、金属活字印刷,需要特制的墨,即油性墨。
三,活字印刷,需要排版工认字,这就提升了使用门槛。
所以,不解决这三个问题,活字印刷的推广就会变得困难。
反倒是不需要工匠认字的雕版印刷,既能印字,也能印图案,对墨没有太苛刻的要求,推广起来确实方便不少。
但是,雕版的制作很耗时,面对那些内容灵活多变的印刷需求,适应起来就很麻烦。
所以,为了尽快推广印刷术,让书籍的价格降下来,李笠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
雕版印刷技术门槛很低,可以马上就在各地推广。
那些内容固定的典籍、经书,可以用雕版印刷来大批量“出书”。
而活字印刷,因为攻克了油墨、铅合金字模的技术难关,也具备了推广的条件,但是推广起来要讲策略。
与雕版印刷一起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尽快把“印刷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经营起来。
譬如,像《华林遍略》这种大型类书,属于“高档书”,售价昂贵,用活字印刷进行“出版”。
常见的佛经、典籍等字数相对较少的书籍,就用雕版印刷,来个薄利多销。
先把摊子铺开,把行业做起来,带动周边行业发展,然后分阶段进行“技术升级”。
但无论如何,李笠要让印刷业尽快成为一枚重要的棋子,帮助他把整盘棋带活。
想到这里,李笠寻了个机会,对杜杲说:“再过一阵子,建康城书市,会有大量书籍出售,都是印刷精美的线装书,杜公若感兴趣,可以去看看。”




乱世栋梁 第一百一十一章 割韭菜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方山津,税关一隅,印刷场内某小院,两头驴在转盘边绕圈,以此驱动印刷机运转。
畜力印刷机,是税关一直在用的机器,分为雕版印刷机和活字印刷机,每日印刷大量空白表格、空白单据,应付巨大的需求。
祖珽如今是大将军李笠的幕府主簿,今日跟李笠来工作过的税关巡视,现在在转盘附近看着,看的却是手中的书。
手中的书是一本线装书,制作精良,携带方便。
虽然书的内容早已了然于心,但祖珽还是时常翻看,因为这让他想起了许多事情。
此书,为《华林遍略》的其中一卷,当然,这个卷是字面意义上的卷,而不是书的形式。
近十年前,有书商贩卖《华林遍略》至邺城,齐帝高洋看中这套珍贵的书籍,却耍了个心眼:托词看一晚,将全套书籍从书商那里借回来。
随即组织大量人手佣书(抄书),一夜之间,就把全套《华林遍略》抄完。
次日,高洋将书还给书商,说看过后觉得不怎么样,此书名不副实,不买了。
皇帝是买不起这书么?
不是,纯粹是想占便宜,戏弄书商而已。
类似于光顾娼家后不给钱、别人还奈何不了,自己心中得意一般。
巧了,时任秘书丞的祖珽也想占便宜,于是从宫里偷了几卷《华林遍略》分卷出来,售卖获利。
后来事发? 连带其他一些事,定罪,论律当绞? 后改作革职为民。
又过了一段时间? 再次起用。
现在? 祖珽看着手中《华林遍略》的分卷,感慨着当年往事,以及《华林遍略》的快速贬值。
梁国朝廷开始推广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 《华林遍略》等昔日极其珍贵/昂贵的书籍开始贬值? 这是因为印刷术的出现,让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幅下降。
以前书的传播只能靠手抄,现在? 只要制版完毕? 印刷机开动起来? 可以大批量、低成本(相对而言)制作大量书籍。
将库房堆得满满的? 但很快就销售一空。
因为这是商品? 而且是热销商品。
今年? 在李笠的安排下,少府寺开办印刷馆,承接各种“业务”,对官,也对民。
祖珽负责相关事宜? 所以对“内幕”十分了解。
印刷馆的“对外业务”? 就有主动联系“书源”? 即联系各士族、文学大家? 以有偿借阅书籍的方式,将其誊抄,然后印刷出售。
当然? 此举涉及书主的权益,所以印刷馆得将销售所得分一部分给书主,即“分成”。
而印刷馆对书籍制版,拥有雕版或活字排版成品的“版权”,并将这种成品雕版、活字排版作为商品,卖给其他书商。
销售所得,同样要分给书主一部分。
这一做法,引起巨大争议。
许多家族和个人拒绝将家中藏书“借”给少府寺印刷馆,也不屑于和印刷馆“合作”。
但是,皇宫的藏书,已经向印刷馆“开放”,印刷馆对藏书进行誊抄、定版、印刷、销售。
当然,少府寺是为皇家经营产业,销售所得,自然归入内库。
这是月初发生的事,虽然只是刚开始付诸实施,却引发舆论哗然。
随后,又发生一件事:湘东王太妃做主,将故湘东王收藏的大量典籍,“授权”商务印刷馆进行誊抄,然后定版、印刷、销售。
销售所得,包括“版权”的售卖,同样要有“分成”给湘东王府。
据说故湘东王收藏的大量典籍,有很多是孤本,极其珍贵,许多人想借阅都无法如愿。
有小道消息称,湘东王府靠着“版权”收入,一年至少能进账数千贯。
书主都能有这么多收入,作为印刷方的少府寺印刷馆,收入肯定更多。
皇宫藏书、湘东王藏书的珍贵程度,是数一数二的,印刷馆印出来的商品书籍,绝对不愁销路。
有人带了头,而且是皇帝和藩王,把珍贵的书籍拿出来“合作销售”。
于是,一开始还拒绝合作的士族以及文人,也开始遮遮掩掩和印刷馆合作。
大量珍贵的藏书,将经由少府寺印刷馆誊抄、制版,然后大规模印刷销售,销售环节,也有商机。
各地书商,拿到这些书籍的“专营许可”,就意味着拿到一棵摇钱树。
李笠一番运作,硬是把书籍做成了热销商品,让祖珽佩服至极: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我当年是偷偷摸摸从宫里弄几卷书来卖,赚点小钱;你倒好,直接把宫中藏书大规模印刷,大大咧咧的卖,还卖出好价钱。
祖珽明白李笠想干什么:
书籍成了热销商品,李笠以此为饵,钓起金鲤鱼。
就是以书籍专营许可为诱饵,吸纳大量资金,部分解决两淮实行新政所需大量资金问题。
配合其他手段,让北道行台的“开张”以及新政的实行,不再缺钱。
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轻松,祖珽觉得,赚钱对于李笠而言,根本就不是问题。
祖珽把书交给随从收好,转到隔壁。
隔壁,雕版印刷机正在运转,前来巡视的李笠,看着工人操作。
他看的操作,不是操作印刷机,而是将刚到的货物开箱,进行检查。
货物,是分量十足的铅字模,数以万计,所以分量十足。
祖珽来到旁边,看着一盒盒制作精良的字模被打开,放在平台上抽查,只觉赏心悦目。
这不是字模,是钱,是一串串黄澄澄的铜钱。
每十枚字模的售价为二十文,不贵,但制做成本很低,据说不到十文,所以对于大规模销售成套字模的鄱阳印刷工场而言,这就是暴利。
不重复的字,有数千之多,分常用字、次常用字、非常用字和生僻字、罕见字,鄱阳工场销售的一套活字字模,根据字的使用频繁程度,有“一字二模”、“一字多模”等配备。
所以一套字模,其数量有数万之多,售价数万贯。
此为字模成套销售,又有零售,以便各地开办的印刷作场能够及时更换磨损字模。
同时,鄱阳印刷工场还出售字盘、活字印刷所用油墨,以及印刷机,还有人员培训(有偿)。
再加上饶州出产的竹纸,想要开办印刷作场赚大钱的人,可以在饶州鄱阳获得所需的一切。
如今少府寺带头做印刷书籍的买卖,其可预期的暴利,引得商贾们纷纷效仿,而饶州鄱阳,就出售全套设备,让有意做这买卖的人可以如愿。
祖珽看着工人抽检字模,见李笠一脸满意的笑容,不由得想起李笠闲聊时谈起的话题:
“有一种赚钱的法子,唤作‘加盟连锁’,套路很深...”
1...241242243244245...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