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多少家族的日常开支,都靠着建康、三吴地区的大量土地和庄园来支持。
此前,新税制实施,导致各家在建康城内的日常开支平添了不少成本。
现在,一旦皇帝驻跸淮阴成为事实,那士族们江南庄园的收获,要经过长途运输才能运到行在,供应自家日常所需。
如此,日常生活成本大幅增加,长途运输得不偿失,日常生活所需的粮食、布匹、瓜果蔬菜不如在当地购买。
然而买东西要花很多钱,士族们本来靠着大庄园自给自足,在建康城里住得舒舒服服,往后得拿钱从市面上买生活物资,这算什么?
日子没法过了!
所以,当寒族们极力支持皇帝驻跸淮阴之际,士族们也群情激奋,极力反对皇帝离开建康、长期滞留在外。
无数人的请求,汇集到萧大款这里,他作为录尚书事的相王,必须主持公道,劝阻皇帝的荒唐之举。
但对于萧大款而言,要考的不只是士族们的人心,还有风险。
一旦皇帝在淮阴设行在,意味着淮阴成为事实上的国都,由此引发的一连串变动,后果难以预料。
现在,萧大款想明白了,皇帝驻跸淮阴,才是李笠的真正目的,而御驾亲征,是实施手段而已。
李笠撺掇皇帝御驾亲征,就是让皇帝尝到攻城略地的甜头后,为了北伐,想要驻跸两淮,以便就近练兵、用兵,发动新一轮北伐。
与此同时,饶州“刚好”发现大铜矿,其产量之惊人,足以承担皇帝驻跸淮阴、实行一系列“新政”的费用。
然后,李笠又以“两淮实行府兵制”,直接收买两淮寒族、武人乃至各地寒族、武人的人心。
直接挑动士族、寒族之间的激烈对峙,为皇帝拉来大量支持者。
这些支持者可能在朝中人微言轻,但两淮各地出现的请愿和万言书,让皇帝占据了舆论优势。
所以,整件事是一个大阴谋,去年夏天就已经开始实施,彭城公李笠是主谋,鄱阳王萧嗣是同党。
萧大款当时还以为李笠想要以御驾亲征为借口,挟持皇帝到淮北。
现在看来,李笠从一开始,就打算实现“皇帝驻跸淮阴”之目的,为此花了大半年时间造势。
皇帝被御驾亲征的大获全胜迷得神魂颠倒,对李笠言听计从,说什么就是什么。
太后也不知怎么回事,就这么任由儿子被李笠摆布。
两淮寒族在此次北伐出力颇多,如今得知皇帝有意驻跸淮阴,又要在两淮行府兵制,这对两淮寒族来说是天大的好机会,哪里会放弃。
李笠造势成功,其他人现在想要阻止,已经晚了。
因为没人可以在正面,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制止李笠撺掇皇帝驻跸淮阴,更别说鄱阳王萧嗣奉命入京,今日也要在大朝会上表明态度。
不久前,萧嗣已经获皇帝任命,在饶州“监矿”,替皇帝掌握乐安头铜矿这一棵巨大的摇钱树。
在萧大款看来,萧嗣以宗室藩王身份,和身为外戚的李笠内外勾结,控制皇帝。
萧大款想着想着,双手紧握成拳。
一会,朝会上,恐怕没人可以从正面驳倒这两个人。
这就是图穷匕见,其他人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七章 图穷匕见(续)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太极殿,太后和皇帝坐在御座上,文武百官分列阶下左右,鄱阳王萧嗣出列,向皇帝陈述乐安铜矿的具体情况。
当然,皇帝少不经事,萧嗣实际上是说给太后以及宰辅们听的。
目的是告诉宰辅及文武官员,皇帝驻跸淮阴所产生的大量开支,乐安铜矿可以支撑得起。
大将军李笠,在队列里站着,萧嗣所说,他早已清楚。
大铜矿的成功开采,对于朝廷来说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只要有了钱,许多问题都可以“苟”。
但李笠不打算苟,等皇帝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新动作就要开始了。
今日朝会就驻跸淮阴一事进行辩论,“正方”的“主辩”不是他,是鄱阳王。
原因有二,其一,鄱阳王是宗室,由他在朝会上帮皇帝发话,和宗室、文武官员辩论,再合适不过。
其二,鄱阳王在朝中人脉广,辩论时有“马仔”呐喊助威。
所以,李笠和萧嗣达成共识,今日由萧嗣当“正方主辩”。
旁听的李笠,却没有闲着,琢磨起事情来。
皇帝常驻何处,何处就是权力中心,没了权力加持的国都,生活其中的人,就像离了水、落在浅水坑里的鱼,跳不起来了。
他仔细摸过底,建康城如今有大小寺庙七百余座,僧尼十万人左右,导致至于寺庙名下田产,以及各类依附民,则无法查证,只能靠估算。
不管怎么样,大量寺院以及庄园的存在? 让建康周边土地“板结”,朝廷这棵大树,无法从这肥沃的土地获取营养。
彻底解决的办法就是杀人? 用暴力进行土地改革? 将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然后朝廷就能收上税,并控制劳动力。
杀人分地,很简单? 谁都会? 可为什么这几百年来没人做,大多不约而同选择妥协?
南朝是这样,北朝也是如此。
无非是“众怒难犯”? 李笠想了个办法? 先把“权力”调离建康? 才好行事。
而不是试图开霸府。
这年头? 外姓权臣把持朝政都有既定套路? 即以武力夺权? 心腹在国都控制皇帝,自己在别处要地开霸府,遥控朝政。
然后还会嫁女儿给傀儡皇帝当皇后,一系列举措下来,变相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以霸府班底逐渐替代朝廷中枢? 控制国家的权力体系? 待得时机成熟? 受禅称帝。
旧朝廷的中枢被霸府元从取代? 蜕变为新朝廷的中枢。
此即为霸府政治,也是权力受禅的标准做法。
仅以霸府制度而言,李笠觉得没有新意? 变了个花样。
引导皇帝自己跑出去开个“行在”,中枢还是那个中枢,跟着过去。
国都依旧是国都,富贵之家的家底依旧在,但国都和行在之间的物资输送成本,会明显增加这些人的生活成本。
对此,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加重对自家庄园依附民的剥削,把增加的成本补回来。
另一个,想各种办法将本该增加的成本减下来。
这个“各种办法”,李笠已经提前准备好了。
然而,士族们可不会坐以待毙,因为事实上的迁都,以及在两淮试行府兵制,已经触动了士族们的底线。
这帮人明面上无法阻止,暗地里肯定要搞鬼搞怪。
换做他面对这局面,绝不会坐以待毙,而是要奋力一搏。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刺杀。
李笠在想事情,时间过得飞快,群臣对于皇帝驻跸淮阴、在淮阴设行在的争论,也到了尾声。
明面上能说的反对理由,无非是:开支巨大,以及安全问题。
鄱阳王的一番介绍,让钱的问题不是问题,至于安全问题,既然不缺钱,自然也不是问题。
问题在于连带实行的一个新政:在两淮实行府兵制,实际上触及了士族们的利益,肯定有强烈反对。
但在皇帝御驾亲征、发动北伐这一大义面前,没法放到台面上说。
建康朝廷既然自诩延续魏晋正统,那么就必须把收复中原当做最大、最耀眼的牌位,做不做得到是一回事,口号喊不喊,是另一回事。
现在,皇帝在不大幅增加财政负担、百姓负担的情况下,为北伐收复中原做准备,并大张旗鼓喊出来。
谁能在明面上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阻止?
关键时刻到了,鄱阳王萧嗣作为宗室,按照事前和李笠的约定,为皇帝发问:
“陛下有意北伐,收复中原,还都洛阳,以二十年为期,进行各项准备,而非急于求成,穷兵黩武。”
“二十年后,陛下步入而立之年,当扫六合,于洛阳皇宫,太极殿内,接受周、齐国主叩拜,受海外诸番邦使节朝贺!”
他看向玉阶上端坐的皇帝和太后,见皇帝激动地点点头,随后转身,再次面对文武官员,按李笠建议的“台词”,朗声说道:
“此为陛下之意志,只问,谁赞成,谁反对!!”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长眼的才跳出来说“反对”,皇帝要以二十年为期,为北伐做准备,谁也挑不出刺。
江夏王萧大款心中叹息,作为辅政藩王,率先出列表态:
“微臣愿为陛下马前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相王带头表态,群臣之中纵然有再多不满,也只能跟进,纷纷出列,向皇帝行礼:“微臣愿为陛下马前卒,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御座上,萧询见鄱阳王顺利排除非议,让驻跸淮阴一事顺利定下,激动不已,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毕竟是少年,沉不住气,身形晃动,如坐针毡,太后赶紧握着儿子的手,让儿子冷静下来。
看着群臣之中,李笠的身影,太后不知该高兴还是担心。
毫无疑问,彭城公和鄱阳王的关系不错,所以,今日不用李笠出面,鄱阳王就力排众议,把事情定下来。
那么,去年三月宫变时,但凡鄱阳王起了心思,得彭城公相助,恐怕....
。。。。。。
皇宫,走廊下,入宫探望女儿的黄姈,正和张铤交谈。
张铤作为中书舍人,常伴皇帝身边,所以经常在宫中值守,正好碰到彭城公夫人,便交谈起来。
因为话题有些敏感,所以随从都在远处候着。
“君侯到底在想什么?想做忠臣么?”黄姈觉得李笠最近的表现,越来越奇怪了。
一副要给皇帝女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现。
所以黄姈有些自责,觉得是不是自己之前埋怨李笠没能阻止女儿入宫,导致李笠心有愧疚,要一辈子给女儿、女婿遮风挡雨。
这不是自寻死路么?
“夫人说笑了,这年头,没人做得了活忠臣。”张铤笑起来,“最好的忠臣,是死了的忠臣,死后极尽哀荣,追赠王爵都可以。”
黄姈沉吟着:“那...”
张铤低声回答:“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好,说是奉天子以令不臣也罢,反正有皇帝这块招牌,行事真的很方便。”
黄姈看着张铤:“君侯莫不是把你也骗了?”
“夫人,君侯必要的时候,连自己都能骗,骗在下,又有何难?”
这话说得有些微妙,黄姈都不知道张铤是说真话还是假话。
“夫人,对于皇帝而言,君侯再怎么忠心,也是外姓,皇后再怎么好,又不是不能换,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需要。”
“少帝临朝,岌岌可危,需要漆黑的木炭燃烧自己,温暖别人。”
“待得大权在握,局势稳定,就需要鲜花来装点锦缎,至于黑乎乎的木炭,没烧完的话,就收入库房,免得丢人现眼。”
张铤缓缓说着,黄姈越听越觉得无奈:所以李笠到底在想什么?
“夫人可知,府兵制在两淮试行,意味着什么?”
黄姈当然想得明白:“这是坏了规矩,士族把持着入仕、升迁的途径,而府兵制,等于另辟蹊径,让寒人有些许机会绕过士族把持的道路,直奔流内官而去。”
“而且,以淮阴为行在,等同于变相迁都,那么,建康周边,士族们经营了许多代的家业,怎么办?”
“夫人说的是,断人财路,如同杀人父母,如今,皇帝得君侯提议,要驻跸淮阴,以淮阴为行在,在两淮行府兵制,这激怒了多少人?”
“他们,在明面上无法以正当理由劝阻,毕竟皇帝要亲自北伐,为此花许多年做准备,谁也劝不住。”
“但这些人不会就此罢休,正经的阻挠办不到,必然出阴招。”
“你是说...”黄姈瞪大眼睛,“刺杀皇后?”
张铤耸耸肩:“刺杀皇后,君侯还有女儿不是?而且与皇后同龄...太后为了皇帝,也会厚着脸皮让君侯送女入宫,再立为皇后....”
黄姈眼睛随后一眯:“莫非,刺杀君侯?”
“很有可能,甚至,一了百了。”张铤一脸平静,“只要没有子嗣的皇帝一死,届时,什么烦恼都没有了。”
“可平安已经有了身孕!”黄姈喃喃着,喜讯是不久前传来,所以她才入宫和女儿说说话。
张铤笑起来:“皇帝若出意外,皇后或许会诞下皇子,可..可汉惠帝也有子嗣,却都被认作是宫外抱回来凑数的。”
黄姈看过史书,知道张铤所说指的是什么,心中不安:“那?”
“君侯要脸面,所以经常自寻烦恼,可有的人,行事未必要脸面,狗急尚且跳墙,人急起来,什么事做不出?”




乱世栋梁 第一百零八章 办法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尚书省,官署里,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与回京述职的北荆州刺史王僧辩商议事务。
近十年前,邵陵王、河东王、岳阳王作乱,萧大款挂帅出征,王僧辩辅佐,不仅平定叛乱,后来还收复沔北失地,所以相互间比较熟悉。
而当年同样参战的李笠,此时也在座。
皇帝要以淮阴为行在,厉兵秣马,筹划北伐,为此,两淮地区要实施一些新政。
为了“特事特办”,尚书省要在两淮设行台:北道行台。
行台,即尚书行台,为尚书省(尚书台)设在地方的派驻官署,一般管辖数州或十余州,履行尚书省的部分职权,与都督区不同,很少设立。
新设的北道行台,实际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包括人事任免。
两淮地区的官员,除了刺史、州长史和州司马的任免以及处置需要先经过尚书省核准,刺史以下官员的任免,由北道行台直接决定。
事后上报即可。
北道行台的主官——行台尚书,由王僧辩担任。
承担着尚书令职责的江夏王萧大款,就北道行台的设立,有一些关键事宜要和王僧辩商议。
而李笠之所以列席,是因为北道行台要负责府兵的组建,并要和尚书省做好“对接”,他作为这一制度的倡导者,要参加会谈。
府兵制的具体建设,由淮北屯田都督彭均负责。
彭均有数年的“兵转农”屯田经验,如今办起“兵农结合”的府兵制,再合适不过。
说到府兵制,萧大款有些好奇,虽说两淮要实行的府兵制,参考了西魏/周国的府兵制,但他看过细则,发现有所不同。
王僧辩对西魏/周国的府兵制有所耳闻,但李笠拟定的府兵制? 另有不同,兼具开荒、屯田、兵转农的职能。
现在,李笠大进行大概讲解。
府兵? 就是军府的兵? 军府? 梁国就有,即各州的州军府、郡军府。
但府兵的府,是脱离州、郡行政区划的军府? 为了有所区别? 定名为卫府。
卫府兵,以农为兵,农忙种田? 农闲操练? 必要时自备兵仗随军出征? 所以官府会免其租调、劳役? 是世兵制的一种改进。
这种兵农结合的兵制? 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朝廷财政负担的前提下? 有效增加军队数量。
而淮北徐州,实行了屯田的卫所兵制度,即组织军队屯田,然后一个个屯田聚落会转变为村落,兵卒解甲归田? 由兵转农。
李笠拟定的府兵制? 和周国的府兵制有区别? 区别就在于多了“卫所兵”? 多了“兵转农”。
卫府加卫所,农转兵、兵转农,既可以在现有土地上组织起府兵队伍? 也可以组织将士开荒,作为卫所兵卸甲归田。
将屯田的军事堡垒变成新的民间聚落,并承担维持当地治安的职责。
卫所兵制度,在徐州实行数年,逐渐完善,效果很不错,能够给府兵制带来额外的活力。
将来朝廷发兵北伐,对于各收复地区的管理,需要靠卫所屯田这个办法,来给将士们变相的分田地。
而卫所屯田聚落还会作为地方治安力量的支点,协助新任地方官管理收复的州郡,压制地方上的豪强和贼寇。
并且吸纳各地流民,协助地方官将其另行安置,譬如编入厢兵。
厢兵制是徐州实行的又一种制度,厢兵虽然有个“兵”字,但不是军事编制。
厢兵由流民或者百姓构成,官府将其以军队的形式组织起来,作为直接掌握的劳动力,承担各类劳役,缓解寻常百信的劳役负担。
因为厢兵制在徐州实行数年,制度较为完善,且锻炼出不少管理队伍,所以北道行台在两淮实行厢兵制,可以有现成的“骨架”可用。
因为厢兵不是兵,所以归民政管理,北道行台有了厢兵,只要有钱维持,就有了能直接调动的大量劳动力(相对而言)。
李笠大概介绍了一番,萧大款有些期盼:一系列新政在两淮实施,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怀疑李笠鼓动皇帝驻跸淮阴施别有所图,但针对的不是李笠这个人,而是针对某件事。
平心而论,他认为李笠确实有栋梁之才。
李笠这十来年的表现十分出色,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地方,都做得很好。
地方官任上推出的各项措施,在饶州鄱阳和徐州都已经过考验,证明确实有效,才开始进一步推广。
譬如专营许可、新税制(商税)、卫所屯田、厢兵,以及各种产业经营、管理制度。
现在,这些经过李笠精心培育培育的“幼苗”,即将移植到两淮地区的大片土地,一旦真的长起来,就可以进一步移植到各地。
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增强国力。
萧大款也有远大志向,希望国富民强,也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统一天下,还都洛阳。
所以即便不赞成皇帝驻跸淮阴,他还是理智的面对现实,没有蓄意阻拦。
既然李笠策划得妥妥当当,乐安的铜矿正式开采后,可以解决皇帝驻跸淮阴产生的巨大开支,萧大款就拭目以待,看看数年之后,两淮会是何等样的景象。
但对于王僧辩来说,两淮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却有更多的含义。
毫无疑问,这是以军事优先为前提,构建起来的新“建筑”。
正如李笠所说,一切都是为了北伐成功,而不是喊喊口号而已。
徐州的成功经验,去年北伐青州地区的大获成功,以及皇帝驻跸淮阴的决定,让许多人都看到了希望。
那就是天下一统,结束数百年的乱世。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死而无憾。
年近花甲的王僧辩,上一次错失了机会,北伐河南,却败于长社。
这一次,他得任北道行台尚书,又是一次机会,无论如何,都要把住。
然而,雄心壮志的背后,得看钱粮到不到位,北道行台要在两淮尽快实行各项新政,其开支十分巨大。
光靠乐安铜矿目前的开采量,没法完全应付巨大的开支。
毕竟行宫及各类官署、建筑的修建,以及安置大量人员所产生的开支,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数字。
王僧辩知道缺钱是事实,那该怎么办?
反正他变不出来。
萧大款也想知道答案,李笠则是一脸淡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钱,我来想办法。”
“莫非还是靠总税司?”萧大款问,李笠点点头,又摇摇头:“仅靠收税还不行,商税的增长幅度总归有限,不过...”
“急公好义的商贾们,会想出办法的。”
萧大款和王僧辩才不信奸商们会急公好义,不过,比奸商还“奸”的彭城公,或许真会有办法,让奸商们把家里的金山银山抬出来。
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若说李笠常用的“许可经营”办法,好像解决不了这么大的开支问题。
他们不懂经营,更不懂经商,想不明白。
反正钱得问题,李笠负责解决。
毕竟,这事情还是李笠带头挑的。
李笠不打算多说,因为这种事情看结果即可,说多没用。
他不亲自抓权而是去赚钱,不是脑子有问题,是因为做了取舍。
政治博弈,一定要尽可能拉拢更多的盟友,这就得用利益来证明自己的“诚意”。
所以在“皇帝驻跸淮阴”这件大事上,他把好处分出去,以拉拢更多的人。
王僧辩为北道行台尚书,一是因为资历够,二是因为其亲朋故旧众多,又代表着荆、襄地区许多士族、寒人的利益,所以必须拉拢。
要拉拢,官职可不能低。
李笠要尽可能拉拢更多的政治势力来“利益均沾”,才能做到“得道多助”。
毕竟他侵犯了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若不尽快拉拢强有力的盟友来分担怒火,麻烦事会越来越多。




乱世栋梁 第一零九章 国泰民安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馆舍,周国使节杜杲正与负责接待的梁国黄门侍郎徐陵交谈,说着说着,说到梁国改的年号。
1...240241242243244...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