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所以,李笠是从哪里弄来的鱼种?
彭均决定哪天跟武祥套一套口风。
为何要跟武祥套口风呢?
因为武家女郎就要成为皇太子妃,武祥就要成为李昉的丈人了。
当然,梁森和彭均的女儿,过两年到了适婚年纪,也要嫁李笠的儿子。
“等我儿子成亲,你得来喝酒,不许找借口不来!”李笠说到儿子的婚事,高兴得连自称都忘了用“朕”。
“哎呀,万一西边不老实..”彭均先给李笠提个醒,李笠不以为然:“他们敢在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搞事,我马上弄死他们!!”
又说了一会,彭均告退,李笠忽然想起一件事。
我儿子姓李,将来是皇帝,媳妇姓武,将来就是皇后...
还好还好,未来儿媳,不叫武媚娘...





乱世栋梁 第九十四章 开端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多云,建康,秦淮河畔,崭新的朱雀大桥上,便服出宫的李笠,看着这座灰白色的石拱桥,不由得想起赵州桥的雄姿。
赵州的行政区已经有了,在河北,但目前没有十分闻名的“赵州桥”,李笠记忆中的赵州桥,是后世所知的古桥。
他看向秦淮河上游,那边也有一座跨河大桥,不过桥的风格十分特别,为桁架式铁桥,即二十世纪早期那种“网箱结构”桥梁。
再看向下游,远处也有一座跨河桥,为一座石拱桥。
陪同出巡的张铤介绍起来:“如今建康共有十八座横跨秦淮河的桥,南北两岸居民往来十分便利。”
“桥梁设计时,就考虑过丰水期船只通行的需求,所以,这十八座桥,并未对秦淮河航运造成不便。”
李笠看着一艘吃水很深的货船从桥下经过,往下游而去,发问:“各桥的设计通行量,现在最高达到几成?”
“最繁忙的朱雀大桥,也就达到六成通行量。”张铤回答,“其他各桥,目前很难突破五成的通行量。”
李笠很满意这结果,看着朱雀大桥中间摆放的栏杆,说:“市政建设,要考虑未来一定时期之内的人口发展,所以要有余量。”
“等海贸大兴,建康作为江、海贸易的中转枢纽,人口不可能少。”
“哪怕将来迁都,建康不再是京城,但繁荣的工商业,一样会让建康成为一流大都会,所以市政建设一定要有前瞻性。”
他一边说一边向南走,张铤紧随其后,不远处又有几个便衣侍卫跟着。
朱雀桥,又称朱雀航、朱雀桁,是一座浮桥,一直是建康的知名“地标”。
而现在落成的朱雀大桥,不仅变成“永固桥梁”,而且桥面宽了不少。
即便桥面中间设了栏杆,分为南下、北上两个通道,但桥面上单一通道的宽度,就大过原来的浮桥桥面。
前不久,楚国朝廷在建康举办了献俘之礼,当时队伍就从撤掉了中间栏杆的朱雀桥上经过,沿途聚集了大量百姓观看,好不热闹。
之后不久,皇太子娶亲,迎亲队伍载着新娘从朱雀桥过,也引来建康百姓沿途围观,热闹至极。
李笠在建康办完了两件大事,让齐国降官感受了建康的气势,等过了重阳节,就会返回淮阴,所以抓紧时间在城中走走看看。
虽然中枢已经搬到淮阴,许多富贵人家也常住淮阴,建康城内常住人口略有下降,却依旧是户数十余万的大都会。
趁着中枢转移到淮阴、大量既得利益群体离开建康的好机会,建康官府开展“旧城改造”工程,把大量贫民聚居的各大棚户区一一拆除。
官府新建大量“廉租坊”,清理现有排污水渠,又扩建、新建“市政污水管网”,让贫民有干净的房屋居住,并有养家糊口的工作。
而棚户区的消失,使得火灾、瘟疫爆发的隐患得以解决。
如此一来,建康城面貌焕然一新,各处平民(贫民)聚居的“街区”,不再是污水横流、腥臭冲天的污秽之地。
治安也得到极大改善,如今的建康,虽然没了常驻的中枢,少了许多富贵气息,却愈发“亲民”。
寻常百姓安居乐业,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李笠看着秦淮河边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喧嚣的日常生活噪音,体会着不一样的成就感。
改变建康的不止是我,还有千千万万的人。
但变化还会继续,即便将来,建康不再是国都,也一样会热热闹闹的。
李笠的感慨,并不是临时起意,他决心推进海贸发展,让本就存在的沿海航线以及海贸,正大光明发展起来。
这其中,建康和广陵要承担贸易中转港的责任,依靠海路,加强与南方交广以及北方青、幽的联系。
如此一来,建康会作为海运与内河航运的中转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中转贸易,会让建康维持繁华,城里的大量手工业作场,其产品也可以依靠海贸,销往更远的地区,拓展更大的市场。
有了这些手工业的巨大用工需求,加上商业发展,建康的人气不会衰落。
李笠走到桥南,上了马车,沿着秦淮河南岸宽阔的大道西行,很快便来到秦淮河入江口处“工坊区”。
这里,比起数年前繁华许多,曾经的“廉租坊”,规模也已经扩大了不少。
很快,他来到“工坊区”南面江边。
此处,有新落成的造船场,内有五个大型“干船坞”,不仅建造江船,还建造大型海船。
从上游各地运来的大型木料,在船场里阴干、烘干,然后制作成各类船材,慢慢制成大船。
之后,作为官方贸易船队的船只,由长江驶入大海,往返于建康、广州番禺之间。
将本就存在的民间航海、贸易活动,渐渐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李笠看着正在建造的大海船,想起《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
后汉(东汉)时,桓帝延熹九年(大概是四百多年前),有大秦王安敦派出的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原,献象牙、犀角、玳瑁。
当时的“大秦”,指的应该是欧洲的罗马帝国。
“大秦”的使者,到底是真的还是海商假冒的?真假暂且不论,但由此可见,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线,汉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魏晋以来,从没有哪个朝廷组织大规模的官方海贸船队,利用现有航线开展海贸为国库增收。
原因有不少,主要一点,“重农轻商”的历代朝廷,不可能重视海贸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行为。
而海贸会造成沿海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官府掌握不了这种人口流动,也担心劳动力流失造成土地无人耕种,所以,重农的朝廷,不可能重视海贸。
对于南方朝廷来说,晋时的孙恩、卢循之乱,导致朝廷对发展海贸顾虑重重。
孙恩卢循作乱,聚众数万,浮海攻破会稽郡,杀官吏,又时不时躲到海岛,逃避官军追击。
这“海贼作乱”几乎要改朝换代的事实,使得南方朝廷对大海不是很放心。
北方的朝廷,自马上得天下,在河里乘船都受不了,又哪里会关心大海呢?
且朝廷无法控制以海为生的“船民”,从事海贸的人,基本上不太可能是“良民”,必然聚众、拥有武装力量,并不听官府号令。
所以,从统治者角度来看,大量不受控船队在海上“神出鬼没”,对于沿海地区的州郡县是极大地威胁。
稍有不慎,就会有孙恩、卢循之乱这种“海贼作乱”事件再次发生。
不过,这种问题对于李笠来说,不是问题。
作为“现代人”,他明白发展海贸的重要性。
即便他没有能力拉开“大航海时代”的帷幕,也可以先从鼓励海贸做起,让海贸成为朝廷财政收入的一个新来源。
只要官府出头,将现有航线“合法化”,并建设沿线港口、灯塔,保障后勤,既有的民间航海力量,就能立刻让海贸活跃起来。
然后用官方船队带头进行海贸,鼓励沿海居民合法的参与其中,人们逐利的本能,就能打开海贸的新局面,有一个好的开端。
如此,既能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立新的“物流通道”,也能让朝廷的收入大幅增加。
当天下太平之后,和平时期的人口剧增,会导致人地矛盾愈发突出,那么,用海贸“分流”一部分劳动力,也是不错的选择。
李笠指着面前这艘正在建设的大海船,对张铤说:“商业大兴后的建康城,不适合做一国之都,但作为海贸中转枢纽,是很合适的。”
“我们这代人开个好头,让航海事业蓬勃发展,或许过了三四代人,近百年后,大航海的时代就会降临。”
“那时,中原的远航船队,一定能在遥远的大海彼岸,发现一片新天地!”




乱世栋梁 第九十五章 金鲫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建康北,乐游苑上空,一个巨型蜈蚣风筝正在飞舞。
其形体硕大,远远看去仿佛一条龙在乐游苑上空盘旋。
李笠看着儿女们兴奋地牵着风筝线奔跑,再看看头顶上“悬浮”的大风筝,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龙珠凑齐,神龙出现,该许愿了!!!
那么,我该许什么愿意呢?
当然是长生不老,作为皇帝,什么都不缺,就缺长生不老。
这是所有帝王最想实现的一个愿望,手握无上权力的感觉,让人尝过之后就无法忘怀,所以,若能永远享受权力,那该多好?
李笠的思绪发散:对生命终结感到害怕,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弱点,也是人的弱点。
后世,为何做老年人保健品的生意这么赚钱?
无他,老人的身体机能已经衰退,死亡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但又不想死,所以为了活得久一些,愿意花钱保命。
他见过了太多的例子,许多老人平日里买个菜都要为了便宜个一毛钱,和摊主讨价还价。
结果被保健品推销员一番忽悠后,毫不犹豫花几千乃至上万元,买各种保健品。
这就是人性——怕死,当然,这个“怕死”不是贬义词,而是中性词。
平民百姓,即便生活艰辛,也会为了活久一些而花掉毕生积蓄,遑论皇帝?
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皇帝,比任何人都想要长命百岁,一旦品尝到权力的滋味,想要放权,那可是比登天还难。
所以,我老了以后,也会走上炼丹求长生的不归路么?
这条路不科学啊!
李笠心中感慨,见儿女们已经能熟练驾驭那蜈蚣风筝,便交代几句,往北面玄武湖畔走去。
湖边水榭,皇后黄姈以及几位妃子带着年幼的儿女们喂鱼,但投料的水域,却是单独的鱼池。
鱼池里,聚集在栏杆附近水域的鱼有很多,却都是通体淡黄色的鱼。
黄姈见李笠来了,如同看着干枯禾苗欲哭无泪的老农盼到了降雨,赶紧对小家伙们说:“你们有何不明白,问阿耶!”
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家伙们,见父亲来了,立刻围上来问问题,如同一群麻雀般叽叽喳喳。
他们心中的疑问一直都很多,但此刻疑惑聚集在水中那些淡黄色的鱼身上:
“这鱼池里的鱼儿为何是黄色的,不是红色的?不是绿色的?”
给懵懂无知的幼儿做科普,那是自寻烦恼的做法,不过李笠一直对儿女有耐心,便尽可能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回答小家伙们那听起来及其无聊的问题。
问题一:鱼为什么是淡黄色的?
回答:因为这是在野外无意中捕捞起来的黄色鲫鱼,又称金鲫,所以专门放在鱼池里养,至于蓝色、红色的鱼为何没有,是因为没捞到。
问题二:黄鱼的小宝宝,也会是黄色的么?
回答:不一定,小鱼会在专门的池子里孵化出来,身体不是黄色的小鱼,就会放到大湖里,只有身体是黄色的小鱼,才会在特定的鱼池生活。
问题三,专门养这些黄色的鱼,是用来做什么的?好吃么?
回答:黄色的鱼很漂亮,当然是养来观赏的,吃的话,其实和正常颜色的鱼没有区别。
李笠讲解了一番,最后,对为何专门养这种黄色的鲫鱼给出解释:“专门养黄色的鲫鱼,许多年后,它们就会形成新的观赏鱼品种。”
“一般的鲫鱼,背上黑不溜秋的,在鱼池里游动,看不清楚,可黄色的鱼却不一样,看上去很漂亮,如同水中移动的风景。”
“江河湖泊里的鲫鱼,偶尔会出现颜色特异的个体,那么,我们把它们定向饲养,筛选后代,一代代选下来,其个体就会稳定的呈现黄色。”
李笠给妻妾以及子女讲解从“金鲫”到“金鱼”的演化道路。
当然,这是那一世他听金鱼爱好者说的知识:
金鱼,是后世很常见的观赏鱼,但最初,并不是自然界里自然存在的鱼类。
最初,野外发现黄色鲫鱼(或称金鲫),然后,慢慢经历家化、人工选种和人工育种。
这样的人工饲养、筛选,使得黄色鲫鱼的形态和颜色起了剧变,才有了后世那种类繁多的金鱼品种。
那么,为何家养金鱼的形态会起变化呢?
这是因为池养、缸养、盆养的饲养环境变化,导致金鱼的形态发生变化:
狭窄、局促的活动空间,使得金鱼没必要长得狭长,运动量也变得很少。
于是一代代筛选下去,身体短而、鱼鳍和鱼尾“柔化”的金鱼就出现了。
李笠不能明说金鱼演化的各个历史时期,大致如下:
金鲫的出现并引起关注,大概是在晋朝,金鲫的家化,大概是在南宋。
这时,金鲫的饲养逐渐普及,颜色也开始丰富。
到了明代,金鲫的饲养从池养过渡到了盆养,这一转变,使得金鱼的体形发生巨变。
到了明清之际,“金鱼”一词,取代了金鲫,各种奇形怪状的金鱼品种纷纷出现。
所以,当渔民在彭蠡湖里意外捞起淡黄色的鲫鱼后,李笠便萌生了“繁殖金鱼”这个念头。
但是,这个过程很漫长,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
却不妨碍他完成第一步:普及金鲫的人工饲养。
于是,李笠重金收集颜色变异的鲫鱼,进行专门的人工饲养,慢慢让这些颜色异常的鲫鱼,其黄色稳定传给后代。
即获得“金鲫”这一品种,作为第一代观赏鱼,通过池养扩大数量。
这一步,李笠现在已经做到了。
然后,等金鲫的数量多起来后,作为“商品化”的观赏鱼对外出售,吸引更多的人来养金鲫。
民间对金鲫的饲养规模上来后,出现颜色特异个体的几率会大增,加快金鲫颜色的演化过程。
再摸索缸养技术,然后过渡到盆养,迫使身体正常的金鲫,向短胖体形演化,鱼鳍和鱼尾也出现“异化”。
于是,许多年之后,江河湖泊里不可能出现的金鱼,就这么被人为饲养出来。
李笠简要的解释,儿女们听懂了,兴趣大增,也要养金鲫。
小朋友养宠物,都是三分钟热度,得大人来善后,后世是这般,现在当然也不例外。
不过李笠没说破,同意让儿女们养金鲫,他设了不少“金鲫饲养基地”,所以现在金鲫的数量很多,耗得起。
而且,这是他给自己找的“养老项目”:组织人力物力养金鲫、加速金鲫向金鱼演化的过程,总好过炼丹求长生不是?
李笠陪着家人说了一会儿话,方才离席的黄姈转回来。
李笠见黄姈使了个眼神,便起身离去,黄姈随后入座,夫妇俩的小动作,妃子们都看见了。
赵孟娘和段玉英当做没看见,给儿女擦汗、递糕点,薛月嫦和薛月娥姊妹交换了一下眼神,随后也当做没看见。
李笠走在回廊里,左转右转,张丽华作为侍女跟着,不一会,来到一处阁楼,候在门旁的宫女见状,向里面禀报一声,然后推开门。
张丽华惊见自己的旧主萧娘子,在阁里就座。
她见萧娘子满脸通红,容貌愈发娇颜,不由得心跳加速:这是怎么的?
李笠入内,并未关门,坐在萧妙淽对面,阁内就他二人。
寒暄了几句后,李笠看着这位有些害羞的美人,问:“入宫吧,我来照顾你。”
萧妙淽闻言微微低头,绞着手,只觉面颊发烫。
去年年底,她听薛月娥透露:李笠说梦话提起她,于是心中惊慌,但很快就想明白了:
按李笠的人品,若真的对她起意,会直接说,不会搞什么下三滥的手段,如果她拒绝,李笠也不会有什么报复之举。
结果李笠很快就御驾亲征,在外大半年,她也纠结了大半年:这事情到底是真是假?
她不介意改嫁,毕竟独自抚养儿子很辛苦,却不知就这么默默等下去,会不会变成守寡一生。
万一别人以为皇帝对她有意,不敢派人说媒,而皇帝其实对她无意,那不就....
萧妙淽是公主们的女师,时常入宫,因为心中纠结,难免体现在脸上。
皇后似乎看出了什么,直接问她:如今可有佳偶人选,若没有,是否愿意入宫为妃。
如果她愿意,皇后可以向皇帝提。
面对皇后的提问,萧妙淽沉默良久,算是默认了。
于是,有了今日的见面。
现在,李笠发问,萧妙淽不好意思回答。
李笠看着这位愈发漂亮的前朝公主,只叹“金鲫”难得,也不追问,拿来琵琶:
“我这次去河北,学了一些琵琶的弹奏技艺,以及一首新歌,你帮忙鉴赏一下。”
萧妙淽稳住心绪,抬头看着李笠。
却见李笠横抱琵琶,报歌名:“歌名《在水一方》。”
然后弹唱起来:“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这一下,萧妙淽听出弦外之意,心如鹿撞,呼吸急促起来,面颊再次发烫。
门口,张丽华听着皇帝弹唱,再看看抬手捂嘴的萧娘子,只觉有些恍惚:你亲自上阵了,那我是为何入宫的呀?




乱世栋梁 第九十六章 金鲫(续)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清晨,阳光明媚,庭院一角,轮值的宫女们开始忙碌,张丽华和“同班”的宫女来到一排鱼缸旁,小心翼翼地给鱼缸换水。
宫里养着观赏鱼--金鲫,既用池养,又有缸养。
不过平日里贵人们不在建康,所以这些观赏鱼集中在玄武湖畔饲养。
现在贵人们在台城暂住,便有部分缸养金鲫“搬”到宫里“暂住”。
这些鱼缸为敞口大陶缸,半人高,一个人用双手抱缸,手合不拢,容量很大,所以换水耗时较长。
不过,整个过程有“操作规则”,又有相应工具,一步步来,倒也不难。
换水宫女之中有刚轮岗者,见鱼缸里水面有浮萍,缸壁有大量青苔,金黄色的鱼儿在内游来游去,仿佛一个小小的池塘,觉得颇为有趣:
“这鱼儿真好看,是鲫鱼吧?”
今日负责换水的张丽华点点头:“对,不过是金鲫。”
宫女年纪比张丽华大不了多少,饶有趣味的说:“金鲫呀,宿豫那边的河里,偶尔能见朱衣鲋,长得好像呢。”
张丽华听对方说话带着的口音,知道对方大概就是淮北宿豫一代的人,笑道:“鲋,就是鲫鱼的古称,朱衣鲋,《述异志》里有提过呢。”
“而且,金鲫在许多地方都偶有出现,江州寻阳匡庐山那边,有赤鳞鱼,晋时就发现了。”
宫女们一边忙着换水,一边听张丽华讲“金鲫”的由来,听着听着,不由得入神。
常见的鲫鱼,身为白鳞,鱼背颜色较暗,而诸如赤鳞鱼、朱衣鲋这样的金鲫,其实就是鲫鱼之中的异类,周身呈现黄红色,被视为祥瑞。
但张丽华说,其实这不是祥瑞,而是颜色发生突变的鱼,这种鱼之所以少见,原因是颜色过于鲜艳,容易被水禽、大鱼看见,然后捕食,能长大的少之又少。
金鲫的后代,有一定几率也会是红黄色,但在野外很难长大。
那么,尽可能收集金鲫、人工饲养,这些金鲫在鱼池里不会被水禽、大鱼捕食,就能长大,然后繁殖后代。
将其后代中颜色正常的鱼剔除,那么,过得数代后,这些鱼就都是红黄色的金鲫。
而缸养的金鲫,因为相比池养,活动空间小,不需要奋力游动以捕获水中虫儿进食,于是鱼鳍、鱼尾会变得柔弱、宽大,身形也会由修长变得短肥。
若适当控制鱼缸每日接受的光照,就会对金鲫身上颜色的明暗有影响。
久而久之,缸养的金鲫繁衍数代之后,样子和池养的金鲫就会有所不同。
几个鱼缸的水都逐一更换完毕,宫女们听张丽华讲解金鲫,听得津津有味:“丽华,你知道的真多呀!”
“听说许多富贵人家养金鲫,都是池养,缸养的金鲫,观赏起来是方便,却不容易养好。”
1...303304305306307...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