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突厥如今是草原上的霸主,他们若要袭击中原,西边可以进攻关中,中部可以进攻并、朔,东面,就是进攻幽州。”
“他们若要进攻幽州,必然要裹挟草原东部、辽西地区的契丹等部落,作为帮凶一起南下。”
“那么,只要中原朝廷在辽西有据点,能够拉拢住各部落,不配合突厥人行凶,对方要攻打燕山长城,就会受到掣肘。”
“所以,我们不能一味的死守长城防线,要主动在防线外围设置几个据点,搅动草原形势,让突厥人无法短时间内聚集力量南犯。”
李旸想了想,问:“可那些草原部落,生活习俗和中原截然不同,对于他们来说,同样是草原部落的突厥人,相互间才更加容易成为自己人。”
李笠问:“你想说的是墙头草,对吧,那些一盘散沙的小部落们,面对突厥人的威胁,即便内心向着中原朝廷,却也不得不给突厥人当鹰犬...”
“甚至,他们可以两头占便宜,对中原称臣纳贡,对突厥也称臣纳贡。”
“平日太平无事,就和中原朝廷做朋友,与边地州郡做买卖,若突厥大军压境,他们就给突厥人做帮凶,变成烧杀抢掠的强盗。”
这话说得没错,李时、李旸点头称是。
李笠又说:“这就是弱肉强食世界的生存法则,我们不能因为那些小部落是墙头草,就不和他们往来,相反,要想办法拉拢对方。”
“辽西那块地方,必然繁衍大量游牧部落,中原朝廷不去争取,草原上的霸主自然会去占据。”
“在长城防线之外、交通不便的地方维持一个据点,成本很高,但是,比起连年提防突厥入侵所产生的巨大国防成本,那就不算什么。”
“更何况,如今有低成本维持营州据点的办法。”李笠说到这里,指了指舆图上的渤海湾地区。
然后向东,沿着“沿海地区”,过了莱州东边的成山角,折向南。
一直南下,过长江入海口,抵达三吴会稽地区。
“三吴地区的物资,在春夏季节,装上海船,沿着海岸线走海路北上,绕过莱州成山角,前往辽西,若一路顺利,时间不会太长。”
“如此一来,青莱、两淮甚至江南的大量粮食以及产出,可以轻松运抵辽西或者幽州,而辽西营州自各部落收购的皮毛等特产,能够以极低的运输成本,运到江南。”
“目光再放远一些,南方,海贸兴盛的广州番禺,交州龙编,同样可以通过海路实现和江南的低成本物资流通。”
“一艘大海船,载货量动辄数万斛,只要能平安抵达目的地卸货,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及消耗,远低于陆地运输。”
“要知道,陆路长距离运输的成本很高,一千里的路程,出发时的十斛粮食,到了目的地,一般就只剩下一到二斛。”
“少了的粮食,是被运粮的青壮和牲口吃掉了。”
“但海运就不存在这个问题,船只移动靠得是风力,若顺风,一昼夜就能走上百里路程。”
“这就是海运的优势,比起大宗货物的陆地运输,成本极低,当然,海运受到季节风向的限制,且夏秋时节沿海多风暴,这也是风险之一。”
李笠描述的海运规划,让两名皇子大开眼界:若这条沿海航线真的成熟起来,南北物资的大规模流通就不是梦想。
或者,朝廷要经营营州这个孤悬在外的辽西据点,通过海运,就能以较低的成本,维持更多的驻军。
用较大规模的边贸来笼络周围契丹、库莫奚、靺鞨部落的人心,确保突厥对草原东部、辽西地区的“经营”变得艰难。
只要营州这个据点牢牢钉在辽西,那么燕山长城防线的“压力”就会减轻,于是幽州地区稳定,河北北境安全,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李时看着舆图,看着看着,看到一个地方:“父亲,辽...辽东呢?辽东郡故地,怎么办?”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那里,已经被高句丽占了。”李笠看着那熟悉的名字,缓缓说着,“若中原依旧战乱不休,恐怕高句丽还要染指辽西。”
“这怎么能行!辽东郡是汉时故地,三国时也还是,他们怎么就占了去!”李时激动起来,李笠看着儿子:
“是啊,收复辽东,是中原王朝必须做的事情,但不是现在。”
“结束将近三百年的乱世,给天下百姓休养生息,这才是最重要的,只要中原不乱,国泰民安,那么,周围邻居趁火打劫抢去的地盘,迟早要吐出来。”
超级败家子隋炀帝杨广的事迹,李笠清楚,所以,他明白饭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
他这一代人,能够结束乱世,让中原百姓安居乐业,已经很不错了,往后的事,那就要由下一代来解决。
若好大喜功,不恤民力搞各种“超级工程”,还四处征伐,后果,大概就会像隋朝那样,结束了南北朝乱世,却很快败亡。
但是,这个教训,他无法向儿子们讲述,只能想办法循循善诱。
中原分裂了将近三百年,好不容易统一了,需要时间来抚平创伤,需要时间融合各地之间的文化、习俗差异。
一如汉朝初期,历经文景之治,国家才有了对外扩张的底气,在那之前,若不注意与民生息,不注意消除隐患,后果不堪设想。
李笠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你们不要忘了,统一不代表高枕无忧,晋国结束了三国乱世,可随后开启的,是更大的乱世。”
乱世栋梁 第九十二章 勾心斗角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本书由公众号整理制作。关注vx【书友大本营】,看书领现金红包!
邺城,刚出宫不久的周国使者杜杲,坐在牛车里看随从新买来的报纸。
看着看着,他被报纸上的消息弄得心惊肉跳:邺城内外近七百座佛寺,经过一轮整顿后,目前只剩二十座。
大量寺庙的寺产被官府没收,财物一部分入国库,一部分用于救济贫苦百姓。
寺庙名下的田地,分配给立功将士以及贫苦百姓。
至少有八成的僧尼因为无法获取“度牒”而还俗,官府已经对这些还俗僧尼做了安置。
毫无疑问,楚国借助席卷河北的大势,直接在河北地区实行检寺、检籍、检地的政策,而敢反抗的人,全都已经“没于兵荒马乱之中”。
他放下报纸,抹了抹额头上冒出来的汗。
现在是五月,不到半年时间,楚国就稳稳吃下了齐国的河北地区,连续歼灭齐军主力,很快就控制了各地州郡县。
并在博陵郡、清河郡、赵郡、范阳郡故地开展了“清扫”,整治了大量士族和豪强,获取大量土地,分给立功将士,以及当地贫苦百姓。
大量的屯田卫所聚落,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在河北各地,楚国的动作很迅速,以之前在河南。淮北实行的这种制度,对新占领的河北地区进行控制。
其朝廷,用各级屯田卫所聚落,取代当地原本的强宗著姓,对当地百姓进行直接管理,并直接掌握土地、资源以及户籍。
可想而知,只要过得两三年,河北就会成为楚国的“熟田”,楚国皇帝李笠,有了天下最富庶的河北地区,不缺兵源、不缺粮食物资。
其吞食天下的野心,就再也无人可制。
而事实证明,对方真的有这个能力,若现在就集结重兵对周国发动进攻....
杜杲只觉后背凉飕飕。
此次楚军北伐,李笠御驾亲征,但出征的将领当中,并没有其元从诸将。
其儿时伙伴、创业勋臣,梁森、武祥、彭均,以及妻兄黄?,就留守国内,一动不动。
所以李笠其实未尽全力,北伐楚军之中,并没有最能打的队伍——徐州军。
李笠的元从之中,彭均作为河南道行台尚书令,坐镇汴州开封,明摆着是防备洛州地区周军。
也正是因为楚国一直有军队盯着洛州地区,加上楚军快速攻破邺城、席卷河北各地,所以,周国这边积极请战的舆论,才未能最终获得大冢宰宇文护的认可。
现在,齐国已经丢了河北,收缩在河东苟延残喘,大冢宰决定与齐国和谈,然后,共同抵御势大的楚国。
为此,还要借助突厥的力量。
杜杲得了宇文护的交代,特地来邺城面见楚帝李笠,就是要来探探虚实,并收集情报。
他看着手中的报纸,只觉百味杂陈。
楚国似乎不忌讳报纸上刊载的消息“泄密”,所以他想知道的事情,大多能从报纸上获得,而不需要煞费苦心去套话。
周国在楚国的细作,定期收集报纸,由此整理出大量有用的消息,这些消息传到长安,愈发让人坐立不安。
他们所见的楚国,强大而自信,不在乎那些“无关紧要的消息”登在报纸上,不在乎这些消息被别国轻易弄了去。
仿佛漫步山林的猛虎,不在乎百兽们知道自己的踪迹。
现在,杜杲觉得天下局势逆转的唯一指望,就是李笠早死。
李笠若早亡,其子镇不住国内各势力,楚国陷入内讧,周国才有机会。
想到这里,杜杲不由得回想起方才自己入宫觐见李笠时的情景。
见面过程没什么特别,但杜杲注意到几个细节:李笠时不时打哈欠,过于频繁,仿佛睡眠不足的样子。
其次,李笠以粉敷面,尤其眼圈附近,看样子,是要遮掩酒色过度导致的眼圈发暗,肤色发灰。
第三,李笠经常走神,目光呆滞,或许是因为酒色过度。
杜杲对自己的发现颇为振奋,认为李笠若真的酒色过度,搞不好...
但他转念一想:或许是装的?
因为听说齐国后宫妃嫔,似乎都被李笠当做战利品,发放给立功将士。
而李笠入邺后,好一阵子都住在外面,没有入住皇宫,看上去不像急色之人。
更别说有传言,说这位已经十几年没纳妾,好像惧内...
所以,也许李笠是在演戏,试图迷惑周国,让周国这边以为他命不久矣,便耐着性子等几年?
杜杲陷入了沉思。
。。。。。。
殿内,正在“卸妆”的李笠,看着铜镜里自己的脸,陷入了沉思。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他觉得自己的演技应该没有破绽,频繁的打哈欠,故意装出来的目光呆滞,应该很逼真。
而那“酒色过度妆”,以及在此之上的“掩盖酒色过度妆”,应该也没问题。
所以,杜杲应该上当了?
他不太确定。
用沾水的手帕抹了抹脸,李笠的面容恢复正常,正要看资料,却瞥见端着水盆的张丽华一脸好奇的样子。
他看着对方:“,丽华何事疑惑?”
“呃....”张丽华微微低头,纠结了一下,说:“陛下恕罪...”
“有疑问只管说。”李笠示意张丽华把水盆放下,一旁,为李笠整理书架段玉英也好奇起来。
张丽华随后怯怯的问:“陛下何苦在外臣面前,折辱自己?”
“这是演戏,只有朕亲自演戏,效果才好。”
李笠一脸轻松的说,“若朕折辱些许脸面,能让将士们多休息几年,那也值得了。”
“奴婢明白了,谢陛下提点...”张丽华轻声回答,段玉英不由得看了看这个小美人。
腹诽:简单的道理还要装不懂,没话找话,这是想多让皇帝注意呀...
不过,她不打算拆穿,因为没必要。
再漂亮的女人,也会有年老色衰的那一天,而李笠作为皇帝,身边少不了年轻貌美的绝色,所以争宠没意思。
其次,李笠不是一个会被美色迷惑的人,毕竟薛氏姊妹花了十几年都做不到,李笠也不会有了新宠就冷落旧人。
所以,她就不瞎掺和了。
反正真要急起来,冲在前面的也是薛氏姊妹。
张丽华端着水盆告退,段玉英坐在李笠身边:“三郎,如今打算在邺城过年么?”
李笠摇摇头:“不,胜利者要有胜利者的立场,齐国文武官员,要到建康去走一圈。”
“我要让所有人意识到一个事实,现在是南方的建康朝廷,击败了北方的邺城朝廷,按规矩,胜利者可是要献俘太庙的,而楚国的国都在建康。”
“至于之后,国都是否还在建康,之后再说,但现在,就要表明一个态度。”
“南北合二为一,一如男女成亲,若男子在女子家中拜堂成亲,那就成了上门女婿,即赘婿,主次必须分清楚。”
说着说着,李笠笑起来:“而且,我若一直待在邺城,周国那边,怕是夜不能寐了。”
“三郎是想缓个两三年吧?先在河北站稳脚跟。”段玉英问。
本来这种国家大事她不该掺和,但是她发现有时候陪着李笠聊国事,反倒能让李笠放松心情。
段玉英的发问,李笠没有否认,但是,接下来会不会爆发楚、周之战,可不完全是他说了算。
若周国那边不想坐以待毙,想要趁着楚国刚拿下河北,来个“大决战”,那么,他倒也乐意奉陪。
毕竟,自己的“小伙伴”们此次没有出征,目的之一就是防着周国突然发难。
当然,李笠认为时间在自己这边,所以不急,不然也不会化妆、演戏给周国使者看。
如今河北局势稳定,该做的安排已经做了,那些北伐军中的立功将士,他已经“当场”兑现了奖励,分田、分钱粮、分女人。
所以,也该回去了。
只不过,树欲静而风不止,河北想安宁,可不容易。
乱世栋梁 第九十三章 位置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汴州,开封,沿汴水南归的御驾及军队在此停留,河南道行台尚书令彭均,登上御舟,觐见皇帝李笠。
场面话不多说,李笠直接切入正题:“今年秋天,河北肯定不得安宁,搞不好突厥人要来。”
彭均回答:“王公坐镇幽州,想来是有惊无险。”
“但有备方能无患。”李笠补充。
王琳拿下幽州,李笠便任命王琳为幽燕道行台尚书令、幽州刺史,都督幽燕诸军事,坐镇北境,扛起长城防线。
该有的布置已经有了,李笠之所以现在提起,是要让彭均明白一个事情:河南既要对河北进行粮食上的支持,又要注意地提防西面的周国(洛州地区)。
虽然河北战事并未“扩大化”,但是今年河北各地的粮食收成难免受到影响,加上外部威胁一直存在,所以各地驻军不能少,便需要外地调粮进行支援。
而周国那边,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或许会铤而走险,由洛阳向东进攻,攻入河南地区,将河北“隔离”。
虽然这可能性不高,但该防还是要防。
尤其河南道行台驻地在汴州开封,这里和楚、周两国边境的虎牢只有两百里距离,一旦周军施展骑兵奔袭,理论上一昼夜就能冲到开封城外。
“虎牢虽然有关隘,又有长墙,不至于瞬间被周军骑兵突破,但该小心还是要小心。”李笠再次强调。
“我们可以偷袭别人,别人,同样可以偷袭我们。”
彭均明白事情的严重性:“放心,既然把行台治所放在开封,那就是要就近防御,该做的布置都做了,不怕他们搞奇袭。”
说了一会,彭均打听起来:“行在还设在淮阴么?如今北伐河北成功,行在是不是要适当北移?”
李笠点点头:“这是个问题,毕竟淮阴行在,是为了北伐而设立的。”
“现在河北已经纳入朝廷治下,要考虑到河北那边的心理,淮阴太偏南了...”
“不要说河北,就是荆、襄地区,也会觉得淮阴好远,虽然从上游顺流而下倒是方便...”
“行在是该动一动,但是...”李笠话锋一转,“能省则省,行在要挪位置,挪去哪里呢?”
“建康台城有完整的宫殿群,每年都要花许多钱维护,而邺城,皇宫富丽堂皇,每年的维护开支,也不是小数目。”
“一想到每年要多花钱维持体面,朕就觉得心疼,这钱,拿来练兵、养兵,不好么?”
彭均听李笠话里的意思,好像是要拆掉邺城皇宫,便直接问了,李笠不否认:
“拆掉邺城皇宫,首先是省钱,朕不打算把行在放在邺城,也不打算迁都到邺城,毕竟将来,天下一统,国都最好是在洛阳。”
“那么留着邺城皇宫就是浪费钱。”
“其二,拆掉皇宫,就是从心理上打击河北地方势力,让邺城这个河北权力中心,去权力化。”
“但是,为了体现朝廷对南北一视同仁,都同等对待,行在是该往北挪,朕打算把行在设于开封。”
彭均下意识表示反对:“开封?这..这太近了,距离虎牢太近了!”
“太靠近边境,且开封四周无险可守,只要西边有风吹草动,行在很容易一日数惊。”
李笠笑起来:“行在是军事行动的前线指挥所在,本就有不少军队,怕什么?再说开封周边有火炮堡垒群,谁敢来呢?哈哈。”
说的也是,彭均是担心行在过于靠近前线容易出问题,而不是担心河南道行台因此取消。
不过,开封周围的防御堡垒群今年刚好完善,这些堡垒可是装备有火炮的,所以军事上来说,开封的安全并不是什么问题。
但政治上可能受到的影响,是要考虑的。
毕竟中枢也位于行在,一旦行在出状况,和各地暂时失去联系,会导致举国恐慌,如同人的头脑发昏,整个人如同废人。
李笠当然考虑过开封的安全问题,一如历史上的北宋,开封无险可守,很容易被骑兵威胁。
但有了火炮作为防御手段,这就不是问题,而且,开封只是作为行在,不是正式的国都。
天下统一之后,洛阳才是国都的第一选择,其位置,也是传统意义上统一王朝的中心位置。
他详细讲解:“从开封去邺城,不过三百里路,去沔北穰城,七百里,去汉水南岸的襄阳,不到千里,这距离,和从开封去广陵差不多。”
“所以,从地理位置而言,开封,算是楚国目前主要国土的中心位置,兼顾河北、河南、青齐、两淮、沔北、荆襄。”
“把行在挪到这里,算是体现朝廷对各地一视同仁的态度。”
“反正开封周围本来就要驻扎大量军队,也是下一次进攻的前线据点,且开封城如今焕然一新,住户急剧增加,行在设在这里,正合适。”
“河南各地的农业生产已经恢复,而屯田效果也不错,行在的日常生活物物资,由河南、淮北供应绰绰有余,加上汴水航运便利,物质基础是不错的。”
李笠说着说着,眯起眼睛:“拆了邺城皇宫,把名贵建材、物资拍卖,换来的钱,用来在开封扩建新城,简单修个行宫,以及各部的官署,也够了。”
彭均好奇的问:“那邺城皇宫拆了,空出来的地...”
李笠回答:“宫墙不拆,旧址上建学校,做州学,这会是河北地区规模最大的州学。”
“还会有河北最大的图书馆,以及科举考试考场,然后,留一块小地方做行宫即可。”
彭均又问:“御苑呢?邺城西边的华林苑,我家那小子写信说,华林苑大得离谱,里面还有用土堆出来的三山五岳,还有许多大海...”
彭均的次子作为御前侍卫,随皇帝去了邺城,有不少见识,尤其惊叹齐国御苑——华林苑的庞大规模和优美的人造山川、河流以及“大海”。
李笠笑起来:“养鱼呗,那么多池子,面积大,水又深,鱼过冬也不怕,养出来的鲩鱼供应城中,能赚一大笔钱。”
“呃....”彭均觉得这个回答过于奇特,他都不知该怎么接着说。
都当皇帝好几年了,还念念不忘养鱼么?
“你一定想说,北方人不吃鱼,或者少吃鱼,对吧?”李笠依旧笑眯眯,“那是之前做鱼的花样太少,烹饪技术不行!”
“现在,有几道菜,在邺城反响不错,其一,酸菜鱼,其二,爆炒脆鲩,其三,用脆鲩做火锅的鱼片。”
“脆鲩?”彭均眼睛一亮,“这..这鱼在北方也能养活?”
李笠有些小得意:“能,脆鲩也是鲩鱼,北方能养鲩鱼,那就能养脆鲩,大冷天的吃火锅,烫羊肉片,烫脆鲩鱼片,啧啧。”
“朕用华林苑的大池子养脆鲩,养特色水产,独霸邺城水产市场没问题!”
他有理由得意,因为“脆鲩”这种鱼正常情况下是根本养不出来的,但饲养原理却很简单。
彭均愈发好奇,又不好问。
脆鲩,是只有李笠才能养出来的一种鲩鱼,这种鲩鱼的肉很脆,却不容易煮烂,所以无论是蒸煮、爆炒还是“下火锅”,都很合适。
正是因为这种特质,所以脆鲩能比寻常鲩鱼卖出更好的价钱,在市面上广受人们欢迎,在鄱阳供不应求,在寒山、淮阴也是如此。
而无论别人怎么想办法,就是养不出这种鲩鱼。
从徐州寒山运来的鲜活脆鲩,在开封也很抢手,彭均也很喜欢吃,一如李笠所说,无论是爆炒、蒸煮还是“下火锅”,都不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