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有句话说得好:天下武功,无坚不摧,唯快不破。
乱世栋梁 第一百二十三章 苟富贵,勿相忘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夏末的天气依旧酷热,午后,知了在树上扯着嗓子嚎,让人听了愈发烦躁。
此刻,郁久闾豆罗陵躺在寝室的床上,怀中搂着一个小娘子,两人一丝不挂,只有一张薄被盖着。
小娘子见他似乎在听知了的叫声,问是不是要让人把知了粘了去,豆罗陵摇摇头:“不用。”
对方见状,继续偎依在他怀中,闭上眼睛,一脸满足的模样。
豆罗陵看着怀中新纳的小妾,思绪却被知了的叫声带到别处。
他很喜欢听知了的叫声,因为这在草原上意味着己方找到了一片树林,其附近很可能有水源。
找到了树林,就能获取大量木材,可以修补损坏的大车,可以修补许多器具。
而树林里一般会有不少野果,还有许多小兽出没,如同一个小小的宝库。
所以,他很喜欢听知了的叫声。
也忘不了从前。
从前,他是柔然汗国的宗室,但当汗国灭亡后,他就是普普通通的平民,为了避祸,改改名更姓。
郁久闾豆罗陵改名于豆,被编入军户,给齐国当兵,住在军坊。
但手头拮据,娶不起亲,都快三十了,依旧独自生活。
平日里和狐朋狗友凑合着过,没想到能有今天。
之前,齐国国都邺城被南方的楚国攻破,河北为楚国占据,豆罗陵和许多齐兵一样,转给楚国卖命。
这一卖,卖出了天价:他因为击杀突厥叶护、可汗之弟阿史那库头,立下大功,封了侯爵。
还得楚国皇帝亲自接见,当着许多大官的面,夸奖了一番。
所以,豆罗陵有了爵位、食邑(虚封),瞬间就从一个破落军户,变成了人上人。
有了大宅子,有了钱粮和许多僮仆,日常起居有人伺候,饮食水准大幅提升。
有司安排了侯府佐吏,府里日常事务根本就不用他操心。
从前,因为囊中羞涩,就只能去最便宜的风月场找老女人泻火,现在...
现在,因为手里有钱,他一咬牙,买来了貌美如花的小娘子,日夜尽兴,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他是“侯”,所以出门有气派的四轮马车代步,前方有人开路,左右有人护卫,一切都不一样了。
又把当年的狐朋狗友(前提是没死,还在邺城)找来,在府里住,也过好日子。
这段时间以来,豆罗陵和伙伴们一起饮酒作乐,一起射箭、打猎,又去赛马场打发时间,好不快活。
又接济昔年曾经接济过他的好人们,以作报恩。
昔日的破落军户于豆,如今成了“侯”,登门说媒的媒婆络绎不绝,一个个新娘人选,让他挑花了眼。
本应为自己会死在大碛里的豆罗陵,这段时间尽情宣泄了一番,渐渐地,恢复冷静。
一如现在,他尽情的在美人身上倾泻之后,躁动的心,平静如静止的湖水,没有一点波澜。
大家好,我们公众.号每天都会发现金、点币红包,只要关注就可以领取。年末最后一次福利,请大家抓住机会。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他是郁久闾氏的子孙,就这么..就这么以于豆的名字,度过余生?
自己的子孙后代,不再记得“郁久闾”这荣耀姓氏,而是延续“于氏”香火?
然而想要复国,哪有那么容易。
豆罗陵躺在床上,愣愣的看着上方帷幕。
他立了大功,被封侯爵,从一个小卒,晋级为军官,接下来,就要去开封,入军校深造。
等军校毕业后,正式作为中军的军官,带兵打仗。
如果表现好,再立功,自然就能一步步爬上去。
这是如今楚国的规矩,立功的兵卒,即便晋升,也要入军校深造。
学习如何带兵,学习读书写字。
这条路很稳,是从前的他不敢想的安逸生活,但是,走上这条路,意味着他从此就以“于豆”的名字,作为楚国的军人,走完一生。
另一条路,是趁着楚国鼓励边地豪族、商贾以及南附部落经营边贸,对草原扩张,也拉起队伍,通过“授权经营”参与边贸,在草原上拼出自己的家业。
然后在经商过程中不断壮大队伍,增加据点,以此为复国的根本,待得时机成熟,然后....
豆罗陵认为这个机会很难得,一旦错过就真的错过了。
因为“授权经营”的名额有限,而现在边地事务繁杂,对于经营资格的限制,门槛不是很高。
而他刚立下大功,正得皇帝高兴,提出“拉队伍做边贸”这个请求,肯定没问题。
甚至还可能会给他加派人手,行更多方便,多给货源。
摆在豆罗陵面前的路为两条,一条是安安心心给楚国当鹰犬,只要立功,就能往上爬,衣食无忧,子孙也有保障。
另一条路,就是复国,但难度很大,而且带着队伍在草原上拼搏,说不定一不留神,人就没了。
他经历过风雨,知道草原上的生活其实很凶险,既要防外人,也要防内部,不然很容易被人干掉。
一个部落出事,寻常部众大不了认新主,反正给谁放羊不是放,可是部落的头领,一般都会死全家(男丁)。
他若要拉起一支队伍在草原上拼搏,就得承担各种风险,但即便坚持下来,也未必能如愿。
所以,该怎么办?
他的真正姓氏和身份,可以等儿子成年后,偷偷告诉儿子,儿子将来,再偷偷告诉孙子。
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让子孙后代都知道,自己是柔然汗国的苗裔。
这办法也不错,比起去玩命,稳妥多了。
可当初他若不是抱着同归于尽的念头,入大碛追击阿史那库头,能有今天?
他现在的富贵,来自于敢玩命,以及老天保佑,最后得友军救下。
如果为了保命,随军作战时应付了事,现在,必然还是破落军户。
而且,即便走第一条路,也要带兵打仗,也要冒风险,说不定哪天在战场上,被一支流矢射中,就此结束人生。
既然都是冒风险拼富贵...
豆罗陵觉得,走第二条路也不是不行。
若将来没有机会复国,但自己拉起一支队伍,在边地有了自己的家业,难道不比缩在中原做个富家翁好?
怀中佳人已经睡着,豆罗陵悄悄起床,用薄被把对方身子盖好,自己穿好衣物,出了寝室,转到前院箭堂。
箭堂里,许多男子正在比赛射箭,见他来了,纷纷聚过来。
于豆发达了,没有忘记他们这些昔日的穷朋友,叫到侯府里住,一起吃喝玩乐,对此,他们都很感激。
见着人来了,当然要过来问候。
豆罗陵看这些昔日的伙伴,想着当初大伙一起凑钱喝酒、调戏酒肆小娘子、一起畅想未来的情景,很快下定决心。
“以前说过的,将来,我们当中,有哪个富贵了,可不能忘了朋友。”
他缓缓说着,看着自己的伙伴:“朝廷鼓励草原边贸,我想带着大伙组队伍,去草原拼一番事业,拼一场富贵,大伙,愿意一起去么?”
豆罗陵说的“朝廷鼓励草原边贸”,消息已经在邺城传开了,有豪商已经开始做准备,拿“经营许可”。
众人闻言,喜形于色:“同去,同去!!”
乱世栋梁 第一百二十四章 体系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开封,私第,段韶看着吃饭狼吞虎咽的儿子,觉得奇怪:“怎么,在学校吃不饱?”
儿子梁襄闻言放下碗筷,把嘴里的饭吞下肚子,然后才开口回答:“学校食堂的饭菜太油腻了,没家里的好吃。”
“年轻人要长身子,少不得油腻。”段韶示意儿子继续吃,听就行了。
“许多学生因为家境原因,平日里难得吃油腻,学校的伙食,就是特意弄得油腻些。”
梁襄一边吃,一边听,不时点头。
他已经入军校深造,如今放假回家,因为家里伙食很合胃口,所以吃相有些难看。
段韶见儿子一切安好,放了心,不过,那个秘密还是不打算说出来。
自从被俘之后,他就化名梁孝言,给李笠卖命,并有了妾,有了子女,有了个小家。
一眨眼,十几年过去,他在南方的儿子(庶子),已经渐渐长大了,但段韶一直没有向家人亮明身份,所以儿子一直以为自己是梁家子孙。
段韶的妾和庶出子女,只知道他是齐国降卒,家在晋阳,而留在晋阳的家人,十几年没有联系。
但段韶很清楚自己家人的现状。
他的弟弟段孝言、段孝深,以及他的长子段懿、次子段深,在楚军攻邺时,于外地任职,逃过一劫,如今和各自家人在晋阳。
至于他的妻妾,还有其他几个儿子,要么陷在邺城,要么被俘,如今和许多齐国被俘官员、将领的家属一样,在建康定居。
段韶得李笠特许,暗中到建康见了家人,当他出现在妻妾和儿子们面前时,家人还以为白日见鬼。
他的正室元氏,当时先是吓瘫了,然后抱着他嚎啕大哭,儿子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毕竟段韶已经在十几年前“兵败身亡”了,谁曾想到竟然还活着?
李笠考虑到他的处境,迄今一直对外隐瞒他的身份,之前没让段韶去邺城露脸,省得他弟弟和儿子们在晋阳倒霉。
所以,楚军攻河北时,段韶依旧在军校任职、授课,现在人在开封,时不时和暂居建康的家人通信,却不知该怎么和现在的家人开口。
告诉儿子,其实你父亲是齐国勋贵、齐国几位皇帝的表兄?
告诉儿子,你父亲作为全军主帅,兵败被俘后更名改姓,苟活至今?
梁襄(段襄)毕竟还年轻,口风不严,一旦走漏风声,让齐国那边知道了,那可不好。
想到这里,段韶有些惆怅。
现在的局势,对齐国很不利,李笠这头猛虎,当了皇帝后是如虎添翼,麾下大军势不可挡,齐国国祚已经没有多少年了。
等到齐国灭亡,他就没必要隐瞒身份,可一想到齐国没几年国祚,段韶百感交集。
他的姨母娄昭君,是齐国神武皇帝(追封)高欢的正室,齐国的前几代皇帝,都是他的表弟,而齐国的建立,他家也出力不少。
眼见着齐国就要灭亡,段韶心里不是滋味。
但又能如何呢?碰到李笠这种奇人,几个表弟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高洋输得灰头土脸,而他自己都兵败被俘,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眼见儿子接连添了好几碗饭,总算是吃饱了,段韶问:“你在军校里,也是这般饭量?”
“父亲,学校食堂的菜油腻,所以饭倒是吃不得这么多。”梁襄(段襄)回答,然后主动说起在军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军校分几类,生源各有不同,像他去读的军校,其实是“军事预科学校”,为军校提前准备生源。
“军事预科学校”生源很广泛,可以是宗室、官宦子弟,也可以是军属子弟。
其教学目的,是让预备入正式军校深造的人,具备基本的文化和军事素质。
入学年龄要求至少满十五岁,入学后第一年,读书期间可以携带仆人,在“单间宿舍”居住,日常起居可以由仆人照料。
学的是文化课,又有体育课,目的是“开蒙”,以及锻炼身体,学规矩。
一年之后,所有学生都要换宿舍,住在八人间的宿舍里,不许带仆人,日常起居自己照顾自己。
除了文化课外,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兵击。
第三年,增加骑、射、兵击的学习强度,并学习基本的兵法(军事理论及知识)。
毕业时,学生的文化水平,要达到蒙学的水准,而武艺,要达到军中新兵营结束时新兵考核的水准。
这个时候,毕业生年满十八岁,已经成年,便可进入正式军校学习,学习各类军事知识,然后学如何打仗,如何带兵。
毕业后,毕业生就是尉官,进入军中,在基层带兵,积累经验。
历练一定年限后,根据平日表现,以及参战后立功表现,入下一级军校学习,毕业后升为校官。
这就是楚国给官宦、将门子弟,乃至寻常军人和百姓,定下的一条升迁道路。
没有任何军事经历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入军校读书,开始军旅生活。
而军中的立功兵卒,或者服役一定年限后的兵卒、军士,无论最初是募兵、征召兵或者降卒,都可以通过读军校、毕业后成为尉官,进入“军官序列”。
按新体制的规则晋升。
段韶亲自参与了楚国军校体系的建设,并任“骑兵科”的“教授”,以及战术司的司长,虽然长期居于二线,却培养了不少骑兵将领。
眼见着儿子梁襄(段襄)进入自己参与建设的军官培养体系,开始逐步成长为新式军官,段韶忽然有一种“前人种树、后人纳凉”的感慨。
梁襄(段襄)只要运气别太差,不死于流矢、坠马等意外事故,那就能稳稳的走“武”这条路。
要么在军中效命、熬资历,要么给某位宗室同学做带兵的府佐官,为仕途积累人脉和履历。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到了一定级别,还能文武互相转换,出任地方官,转为文官。
而不需要他这个身份尴尬的父亲,特意到处托关系、送礼,求妹妹吹枕边风,以此给儿子谋个好前程。
这就是李笠构建的军事人才培养机制,读不得书但又想建功立业的人,无论是权贵、官宦子弟,还是平民,都有机会走这条路。
按照规则,进入体制为国效命,按照规则晋升,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此同时,这套军事人才培养体系,也改变了军队的结构。
许多本来要靠在战场上玩命才能学会的“兵法”(军事知识和经验),或者将门内部传授的“兵法”,如今以成体系的学校教学方式进行传授。
使得楚国的基础军事人才快速增多。
这样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得军队在战损后的恢复速度很快,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合格军事人才补充到军队中,能够让重建的军队尽快恢复一定的作战能力。
若军队没有遭到严重损失,那么在一次次战斗中活下来的基层将领,就能不断成长,成为名将种子。
让段韶最有感触的一件事,就是他的学生们,在楚军攻突厥之役表现出色。
此次楚军和突厥作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众多的基层骑兵军官(尉官),虽然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入草原作战,但总体表现十分出色。
只要继续磨练,在这些人中,就会渐渐涌现出优秀的将领,擅长骑兵作战。
届时,不缺马的楚军,战斗能力会持续增强。
而军校不断有毕业生进入军中服役,楚军的人才积累会渐渐成规模,随着时间流逝,开国时的强军后继有人,很大概率能一直保持作战能力。
李笠所构建的这种奇特体制,用不同以往的方法,培养基层的军事人才,如今看来,效果是不错的。
但这套体系,也有另外一层用意。
段韶想起一件事,问儿子:“几位殿下在军校里读书,跟你是同学,他们表现如何?”
乱世栋梁 第一百二十五章 体制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乱世栋梁最新章节!
午后,李笠和皇太子李昉闲谈,谈起一个历史人物——刁雍。
刁雍,为晋(东晋)尚书刁协的曾孙,刁氏于中原战乱之际南迁京口,号为“京口之蠹”。
而京口,为北府兵的驻扎地。
某年,刁雍那家财万贯、良田无数的伯父刁逵,因为一个大头兵欠债还不起,便将其绑在树上当众鞭挞,以儆效尤。
那个大头兵,名叫刘裕。
后来,刘裕发达了,成了执掌朝政的权臣,当然忘不了那次羞辱,于是,刁氏迎来了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晋国也即将走到末路,晋国宗室司马休之对抗权臣刘裕失败,逃入秦国,刁雍便跟着入秦。
之后逃入魏国,成了魏国的官员。
刁雍主动请缨,到黄河南岸(魏、晋边境)驻防,专门和刘裕对着干。
刘裕代晋建宋,即刘氏宋国,那年,刁雍大概是三十岁。
时光流逝,当刁雍快九十岁的时候,刘宋灭亡。
他看着那个大头兵发迹、掌权、建国,又看着仇人建立的国家,陷入太子弑父、宗室相残、最后被人取而代之。
亲眼看着仇人的家业灰飞烟灭,可谓一大快事,五年后去世的刁雍,想来是死而无憾。
此外,还有一个人,见证了刘宋从建国到灭亡的过程——琅琊王琨。
刘裕代晋建宋时,王琨大概二十岁,作为高门子弟,当时已经当官,为郎中,亲历晋帝禅让、刘裕受禅。
当他快八十岁时,又亲历宋、齐更替,见证了群臣劝进、宋帝禅让、权臣勉为其难受禅称帝的全过程。
所以,刁雍和王琨,是经历或见证晋、宋、齐三代更迭的人。
其实,有这种经历的人不在少数,无非是不出名而已。
而萧氏齐国的国祚只是二十来年,所以经历宋、齐、梁三代的人更多,譬如梁武帝萧衍。
宋、齐换代时,萧衍十五六岁,作为兰陵萧氏子孙,算是齐国的远支宗室,后来取而代之,建立梁国,自然是“历经三代”。
南朝的朝代更替很快,但与此同时,北边的魏国,经历了晋、宋、齐、梁,国祚明显比南边几个朝代长的多,这是为什么?
李笠谈起几个“超长待机”历史人物,以及北魏国祚比南方朝代明显长很多之目的,就是要让儿子思考。
让儿子想想,李氏楚国的国祚,能有几年?
对此,李昉针对南方王朝短命这一事实,给出分析,认为南方朝代国祚短的原因主要是两点:
一,宗室内讧,互相残杀,皇帝和宗室之间势同水火,导致外人有机可乘。
二,地方势力尾大不掉,要么地域军政集团造反,要么地方豪族撺掇出镇宗室参与权力斗争,这就加剧了国家的内讧。
于是,每一次内战,都会导致国力下降,导致失败方的部分官员投敌。
而这些官员每一次投敌、跑到北边,都一些地盘拿当见面礼。
譬如刘宋时投魏的徐州刺史薛安都,导致徐州乃至淮北地区从此沦为北方国土。
萧齐末年,南兖州刺史裴叔业,因为忧惧少帝萧宝卷对自己赶尽杀绝,举州投魏,导致寿阳这一淮南重地落入魏国之手。
而梁国为了拿回寿阳,花了三十多年时间,期间还搞出个大事件。
梁国在寿阳下游淮水河段筑浮山堰,蓄水灌寿阳,结果浮山堰垮,大水席卷下游两岸梁国州郡地区,造成巨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所以,正是因为南朝历代的不断内讧,导致国力日衰,北境国土不断丢失,国境线不断南移。
说到这里,李昉主动引申出另一个问题:梁武帝建国后,为何宽纵宗室、权贵、高门子弟?
因为梁武帝看出南方朝廷存在的弊病:宗室内讧,地方和中枢内讧,导致北方不断占便宜。
梁武帝看到了病因,开出的药方就是宽纵宗室、权贵、高门子弟,尽可能避免内讧。
朝廷给他们舒舒服服过日子的特权、待遇,甚至违法乱纪都不会受到实质性的处罚,以此换得一团和气。
这一办法,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加上梁武帝寿命长,所以在其治下,南方迎来了近五十年的和平,国力大幅上升。
但是,一片繁花似锦的表象下,是日益尖锐的国内矛盾,富贵人家的生活穷奢极欲,寻常百姓被压榨得痛不欲生。
与此同时,人才选拔体制虽然有所改进,但九品中正制还在起作用,许多寒族和地方豪族,根本就没有入仕、升迁途径。
即便入仕,也是流外官,想做流内官而不得,可那些高门士族子弟,凭着出身、门第,出仕就是流内官。
武人在战场上拼死拼活立军功,也不过得个低班秩的杂号将军,而世家子弟,骑不得马,射不得箭,一出仕,起家就是高班秩的将军号。
如此不公,导致地方豪族以及寒族产生不满情绪。
当地方豪族、大量寒族发现在体制内,无法争取自己的利益和前途时,当大量百姓被沉重的赋税、劳役压得喘不过气时。
当宗室欲壑难平,不满足于各种特权待遇时,梁国的国内矛盾,已经积累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人心思乱。
宗室希望乱,自己才好更进一步,坐上那个位置;
地方豪族、寒族希望乱,自己才有机会接近权力中枢,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
百姓希望乱,希望那些骑在他们头上吸血吃肉、作威作福的人上人,全家都死在战乱中。
人心思乱,国内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很容易被某个突发事件引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