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乱世栋梁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米糕羊
“恐怕后面的靠山是权贵,心狠手辣的那种。”
“那你要小心,他们若一开始就居心叵测,那么必然做了许多安排,你莫要大意。”
“放心,我知道的。”武祥说完,透露一个消息:“最近,有个来鄱阳游学的沈郎君,据说是什么吴兴沈氏子弟,成日里和郡里大户子弟交游,称兄道弟的。”
“连黄档主的幺子黄四郎,也跟他走得很近,我听到风声,这沈郎君在鄱阳,似乎不光是游学,还琢磨起新平白瓷的买卖。”
李笠不以为意:“有肥肉摆上食案,当然会引得各地饕餮纷至沓来,这没什么。”
武祥继续说:“我又听人传,似乎有人在对湖里一些寨主、当家施恩,似乎想要收买人心,不过只是听到风声。”
“想要浑水摸鱼的人,当然不止我们,这种事,拦不住。”李笠挠挠头,看向窗外,“恐怕来的还不止一拨人,我们只要按计划行事即可。”
“不过,你得多个心眼,莫要被外来饕餮把我们自己碗里的肉叼了去。”
武祥点点头,想了想,问:“寸鲩,那乱世真的快要到了么?”
“是,也许明年,也许后年,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李笠坐下,有些落寞:“也不知,到时我们能拉起多少队伍,能不能保卫家乡。”
“一定能招募许多人的!”武祥激动起来,“寸鲩,如今你的名声可响亮了,真有那么一天,只要竖起大旗,必然八方来投。”
“无粮不聚兵。”李笠知道什么是重点,名声要有,但能稳住人心的还是粮食:“打仗打的是钱粮,没有粮食,军队人数再多,数日之内就会溃散。”
“可我们没地种粮食,所幸,彭蠡湖周边产粮,我们可以花钱买,然后屯起来。”
“之前已经屯了不少,但还不够,我们不能懈怠,要趁着粮价不高,多赚钱买粮食。”
“但囤粮会引来注意,我们已经借着护渔、养鱼的名义招募青壮,若再让官府注意到我们在大量囤积粮食,恐怕会判断我们是图谋造反。”
“所以,粮食要分散存储,既要不引人注意,又要确保粮食的安全。”
李笠越说越精神,武祥听着听着觉得不对头:“寸鲩...你成日里忙来忙去的,到处喝酒拉关系,关系是拉起来了,可是不是忘了什么事?”
“什么事?”李笠觉得莫名其妙。
“采珠啊,你可是珠官,如今都没见什么动静,年底可是要上缴上万粒珍珠的,如今都要入秋了...”
李笠笑着摆摆手:“不要慌,我已有准备,完全没问题。”
武祥见李笠如此淡定,很好奇:“寸鲩,莫非、莫非你已经买了许多珍珠,要拿来顶数?”





乱世栋梁 第四十八章 效率
湖面,数艘帆船排着横队,乘风行驶,船尾舱门大开,起重横梁上拖曳着粗硕的麻绳,麻绳的一头浸入湖水之中,在水面划出一道道痕迹。
李笠看了一眼数十步外的岸边,只见岸上遍布林木,郁郁葱葱,不时有惊鸟飞起,直冲天际。
从下网之后,船的航行速度渐渐变慢,李笠抬头看看船帆,却见麻布所制船帆已经鼓囊囊,都满了风。
这是软帆船,顺风时航行速度极快,现在却无法带动船只快速前进,看来,释放的大网,在湖底网中了许多东西。
“收网!收网!!”
伴随着呼喊声,船员们奋力转动绞盘,要把沉甸甸的耙网,连同网中的河蚌一起,拖上船来。
彭蠡湖里有大量河蚌(淡水蚌),这些河蚌之中,当然有一定几率存在珍珠(淡水珠)。
但几率较低,偶尔发现珍珠,成色好的更少。
所以,自古以来,彭蠡湖畔的渔民,偶尔会从捞上来的河蚌里发现珍珠,但只有品相好的珍珠,才能拿去换钱。
李笠和村里其他人一样,在湖里打渔时,也会时不时捞上河蚌,然后满怀期待的开蚌,祈求老天保佑,河蚌里有珍珠。
然而,珍珠偶尔会有,甚至一个河蚌里能有几粒、十几粒,却都是畸形的残次品,所以“意外捞到好珍珠发财”这样的愿望从没实现过。
有时可以在一枚河蚌里发现几粒珍珠,但成色都很差,根本就不值钱。
所以,要想靠采珠发家,是很困难的事情。
而珠役,毫无疑问会把许多人逼到绝路,想到这里,李笠看向即将收起的大网。
这是特制网具,名为“耙网”,是一个大铁耙加上网兜,可以如同耙子耙地一般,将河床、海床上的蚌“耙”到网中。
这就是专门用于捕捞河蚌、海蚌的网具,以前,他在博物馆见过小模型。
然后通过看展出,得知古代采珠人的血泪史。
珍珠,自古以来就深受富贵人家的喜爱,中原的主要珍珠产地都在沿海地区,比较有名的就是南海边合浦郡所产珍珠。
秦汉之际,采集海珠的方法极为原始,采珠人口衔尖刀,腰间系长绳,光着身子潜入海底,寻找珠贝。
憋气潜水的时间很短,但为了增加在海底的‘工作时间’,采珠人一般要到快憋不住了,才会扯动腰间绳索,让船上同伴将自己扯上去。
海里情况复杂,十分凶险,既有鲨鱼,也有暗流涌动,采珠人一不留神就会命丧海中,船上同伴拉上来的可能是残缺的遗体,甚至连遗体都没有。
遇到危险,即便侥幸逃生,也很容易断手断脚,变成残疾。
采珠需要身强力壮的人,而历代朝廷对珍珠的需求很大,于是地方官用尽一切手段,逼迫沿海居民下海采珠,无数家庭为此家破人亡。
一粒粒光彩夺目的珍珠,其实是无数人血泪凝固而成。
随着时代发展,采珠的技术有了更新,渐渐地,采珠人的装备丰富起来,到了明代,甚至出现了简易的通气设备。
但是下海采珠的风险依旧很大,采珠这个行业,依旧是高风险行业。
即便有了“耙采”、“筐采”等技术,采珠人的伤亡率依旧很高。
海珠采集是这样,河珠采集也好不到哪里去。
江河湖泊里的淡水蚌,也有几率产出珍珠——淡水珠(河珠),但河蚌的产珠率很低,在江河湖泊里采集河蚌,虽然不会遇到鲨鱼,但毒蛇、暗流依旧难免。
隆冬时节,频繁入水、出水很容易着凉,染上风寒,一旦患病,意味着一个壮劳动力命不久矣,而为了治病,还会花费大量钱财,拖垮家里。
这就是渔民的悲哀,无论是打渔捕捞各种水产,还是采集河珠,稍不留神,就会染病身亡。
李家就是万千不幸家庭中的一个,李二郎冬天捕鱼受寒生病去世,而李三郎也差点因此玩完。
如今,李三郎居然为虎作伥,当起珠官,祸害乡里,逼迫无数百姓捕捞河蚌、采集河珠。
这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李笠摸着下巴,口中喃喃:“现在,我带大伙一探究竟!”
“起网喽!!”
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打断了李笠的畅想,他看向船尾,只见硕大的耙网裹着无数河蚌露出水面,其间夹杂的淤泥顺着水流向四周扩散,把水面染黑。
船员们喊着口号,转动绞盘,把大网收入船尾滑道。
数百斤的重量靠上船尾,船尾明显下沉,不过李笠不担心这满满的河蚌会把船压沉,因为船只在设计的时候,就有所考虑。
船员跳下滑道,将耙网底部打开,其他人继续转动绞盘,把网收起,只听“哗啦啦”的声音响起,大量河蚌掉落出来。
“这一网,怕不是有五六百斤!”
“赶紧的,准备好,一会要靠岸卸货了!”
各船收起耙网,满载着无数河蚌,向前方一处临时码头靠近,那里有珠署的临时采珠场,将捕捞上来的河蚌剖开,看看有无珍珠。
采珠场管理很严,有种种手段,确保员工无法私藏珍珠,同时,珍珠采集的数量,也是个秘密。
河蚌的产珠率很低,所以即便捕捞量大,但这些河蚌之中,到底能取出多少珍珠,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
作为主官的李笠,当然知道。
获取珍珠最好的办法是人工培育,但培育时间要数年,他等不起,也不清楚人工植珠的技术,所以,不如用“简单粗暴”的手段获取。
大规模捕捞河蚌的新技术“耙采”,其捕捞河蚌效率是传统人力采集的几十倍,在河蚌产珠率不变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增加捕捞量,所得珍珠当然十分可观。
珠署成立到现在,早已做好准备的李笠,专门采珠帆船在各河蚌聚集水域连续不断的“耙采”,捞起无数河蚌,并不需要各村村民累死累活去采珠。
持续数月的‘耙采’,已经累计采集珍珠近三万粒,而且是筛选过后的珍珠。
从今年开始,每年,珠署要上缴少府寺河珠一万粒,然后,李笠个人要孝敬徐驎珍珠一千粒。
也就是说,他现在就已经把两年的珍珠份额都采集完毕,靠的是先进的捕捞技术,只需动用些许船只,低调采集即可。
在外人看来,他好像不务正业,其实,是因为捕捞技术改进,不需要如传统采珠那样,动用大量劳动力下湖捞河蚌。
获取大量珍珠的代价,是无数河蚌而不是百姓丧命,河蚌若有鲜血,那就是‘河蚌血染彭蠡湖’。
这样的做法,简单粗暴又有效,却近似于竭泽而渔,反复耙采的水域,大小河蚌被捕捞殆尽,数量锐减。
所以,彭蠡湖的淡水珠出产数量,会在这两三年达到一个巅峰,随后呈断崖式下跌,许多年都恢复不过来。
对于李笠而言,无所谓,因为要不了几年,侯景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烽烟四起,谁还顾得上捕捞珍珠?
等侯景之乱平定,无论是哪个朝廷,都要与民生息,也顾不上什么“珠役”。
累加起来,恐怕就有十来年过去,这期间新一批河蚌生长起来,届时有没有‘珠役’,已经不关李笠的事了。
听着船员们的欢声笑语,李笠忽然冒出一个念头:
我祸害了这么多河蚌,会不会有河蚌娘子前来寻仇?
他收回发散的思绪,琢磨正事:自己在鄱阳就地任职少府寺尚方署监作,第一年的‘业绩’,可得亲自去建康,向上级以及上级的上级汇报才行。
也就是所谓的“述职”,以及送“孝敬”。




乱世栋梁 第四十九章 想法
上午,李笠睁开眼,发现自己还活着,伸手往旁边一摸,发现空空如也。
转过头,看向床边,发现搭着的衣物,少了一半。
赵孟娘既然已经起来了,李笠忽然冒出来的想法,自然就无法实现,收回手,枕着头,看着上方帷幕回神。
昨夜,李笠和潜入作场行刺的河蚌娘子发生激战,战况十分激烈,以至于一夜无眠,直到天色微亮才决出胜负。
当然,这是比喻。
李笠任珠官以来,在彭蠡湖区对河蚌展开“大屠杀”,无数河蚌因他而死,那么,若真有河蚌娘子,自然是要来复仇的。
“古”有河蚌娘子报恩,“今”有河蚌娘子报仇。
李笠心中笑道:又能如何报仇呢?你的族人,都被我挫骨扬灰、吃得什么都不剩了。
在湖边长大的人,对河蚌并不陌生,捞上来的河蚌,即便没有珍珠,蚌肉还可以煮来吃。
不过这玩意腥味重,没有姜等去腥的调料,吃多以后,光闻味道都会想吐。
但对于许多家境贫寒的人来说,只要能填肚子,腥不腥都不重要了,只是捞河蚌还不如钓鱼,鱼肉总比蚌肉好。
所以,对于珠署来说,耙采上来的无数河蚌,剖开探珠、取珠后,剩下的蚌肉和蚌壳就是无用之物。
但李笠不想浪费,所以,把蚌肉和蚌壳收集起来,二次利用。
他在养乌鳢,而乌鳢吃肉,所以耙采所得巨量蚌肉就是很好的饲料;与此同时,蚌壳拿来焙烧,可以烧成灰,作为生石灰的替代品,拌做灰浆,用来砌墙。
于是,白石村旁的灰窑终日冒着浓烟,无数蚌壳在窑中被烧为灰烬,然后化作灰浆夹在石块的缝隙中,变成白石村的屏障石墙。
以另外一种形式,护卫着“珍珠”——白石村。
无数蚌肉落入鱼塘,被凶猛的乌鳢吞食、消化,营养被吸收变成鱼肉,残渣变成鱼粪,落在塘底,被水流冲到另一个鱼塘。
在那里,鱼粪繁殖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被张着大嘴吸食的鲢鱼吸入,继续消化吸收,进入新的循环。
河蚌,一身都是宝,可不能浪费,“大屠杀”过后,不会有触目惊心的尸体,而是一尾尾肥硕的乌鳢和鲢鱼。
这就是李笠的计划,把能利用的资源都利用起来,珠署不仅仅负责珠役,还为他的行动,提供着各种便利。
“吱呀”一声,房门被人轻轻推开,赵孟娘出现在李笠的视野里,其后还跟着个婢女,手中提着食盒,应该是朝食。
李笠的起床时间比较固定,无论头一天晚上怎么折腾,第二天都会在差不多时间起来,所以,厨房才好准备朝食。
已经梳洗完毕的赵孟娘,见良人起来,赶紧上前服侍,然后陪着李笠用餐。
李笠见食盒里就只有自己份的早餐,问赵孟娘:“吃过了?”
“吃过了。”赵孟娘点点头,将食盒里的虾粥拿出来,又有煮好的鸡蛋和鱼丸。
“唉,你起来时怎么不叫我呢?”
“妾想让三郎多睡一会。”
李笠看看小妾,笑道:“你是不想吃虾粥吧,躲着我。”
“没有,都吃的...”赵孟娘轻轻笑起来,脸蛋红扑扑,脖子上戴着的珍珠项链散发着白光,李笠也不多说,自己吃起粥。
“虾粥要吃的,虾皮补钙,补钙效果比喝骨头汤好多了。”
“还要多晒太阳,你怕晒黑的话,那就清早晒,这时候光照不强,刚好合适。”
“嗯。”
赵孟娘应承着,李笠的吩咐,她都照做,譬如多吃鱼虾、豆制品补钙,多吃鱼肉、鸡蛋补充蛋白质(蛋黄不能多吃)。
然后多晒太阳帮助补钙,一直都在坚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长得高,而且身子骨硬朗。
也不知是李笠的说法真有效,还是运气好,赵孟娘这大半年来,明显长高了。
但比起李笠,相形见绌。
李笠的个子,比去年明显高了许多,若不是定期量身高,赵孟娘真不敢相信李笠的个子窜得这么快。
一年时间,李笠长高了一个头还多,而肤色也黝黑了许多,毕竟经常晒太阳,避免不了。
然后因为一直坚持锻炼,也强壮了不少。
对于赵孟娘来说,李笠的强壮有两种含义,能让她欲仙欲死,而她现在一直心心念念的,就是为李笠延续香火。
“你要坚持补钙,真的,将来怀孕了,对孩子好,对自己也好。”李笠吃完早餐,认真看着赵孟娘。
“孕妇容易缺钙,若底子好倒不要紧,若底子不好,怀孕了更加缺钙,容易骨折,身子乏力...”
赵孟娘忽然眼眶一红,李笠见状赶紧安慰:“哎哟,好好的哭什么。”
“妾、妾一直没有...呜呜呜呜..”赵孟娘是真的着急,因为大半年来,肚子没动静。
“急什么,早着呢。”李笠握着小妾的手,轻声安慰:“这种事,急不来。”
“再说,晚几年又如何?你我先过过二人世界,不好么?”
二人世界,对于赵孟娘来说是一个陌生而又温馨的词,和李笠在一起,她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想着李笠就要前往建康,自己每晚要独守空房,赵孟娘眼眶又红起来。
“好了好了,哭多了就不好看了,我去建康的事,不要和任何人说,我娘知道,她不会问的,别人问就说我在湖里公干。”
“嗯,三郎,为何如此安排?”
“行踪神秘些,总是有好处的,听话,不哭了。”
李笠安慰着小妾,不忘吩咐:“往后饮食还是要注意补钙,做好准备,将来有了,就没那么辛苦。”
婢女进来收走餐具,房中剩下他二人,李笠不打算“再努力一下”,而是安排起工作。
赵孟娘是他的妾,也是他的“赵主任”,所以,在他离开鄱阳的这段时间,赵孟娘得继续履行工作职责。
“礼物都准备好了么?”
“都准备好了,按着三郎的要求,一项项备好,妾还检查过,没有问题,也没对外声张。”
“不能有问题,我是要拿去送给少府丞的,礼物不能有差错,还有,备一些好铜钱,我要多带些,到了建康,花钱的地方多了去。”
赵孟娘看着清单,有些担心的问:“三郎,此去建康,真的能在年前赶回来么?”
“按计划,应该能,毕竟我只是去露个脸,送送孝敬,没什么大事。”李笠思索着,一脸轻松。
“但是,未雨绸缪,我已经做好安排,这里各项事务,都有他们分管,若有大事,武郎和梁郎会商量着办,你莫要担心。”
“作场的运营,贾郎管得很好,你只需管好女工就行。”
赵孟娘见李笠安排得井井有条,不再纠结,有些好奇的问:“建康城,真的很大么?”
“大,很大,据说城里居民的在册户数,有二十万户呢。”
“二十万户?这么多?”赵孟娘惊讶不已。
“多,毕竟是京城嘛,以一户五口计,那就是一百万人。”
一百万常住人口的城,在后世不算什么,但在这个时代,就是世界一流的大都会,所以,李笠有一个想法。
四十多年的和平,使得建康城繁华异常,李笠想见识一下这个超级大都会的繁华景象,将其牢牢印在自己脑海里。
因为,可能再过几年就看不到了。




乱世栋梁 第五十章 想法(续)
建康一隅,徐府,少府丞徐驎召见恭候多时的李笠,李笠此前,已经在徐府侧厅等了将近三个时辰。
此来建康,专为送礼,所以李笠不仅带来了河珠三千枚,又有彭蠡鱼干一千斤。
鱼干到处都有,李笠送的鱼干,却是相对少见的银鱼干。
彭蠡湖里有一种小鱼,长不过一指,粗不过簪子,通体透明,死后体呈银白色,味道鲜美,是鱼干中的佳品。
三吴地区的大湖(应该是后世所称太湖),也有类似的小鱼,名为白小,所以对于权贵而言,这倒不是什么稀罕之物。
不过李笠送的银鱼干,还是让徐驎颇为满意,感慨起来:“这鱼,我家乡就有,只是当年不舍得吃,捞起来晒干,全都拿去换钱。”
“此鱼别处罕见,据说汉末天下三分,吴主孙权食鱼脍,残鱼落入水中,化作白色小鱼游走,说的就是这种鱼了。”
李笠赶紧表态:“上官若喜欢,卑职每年渔汛都捕捞送来。”
“不用,莫要大老远的送来,我若要吃,就近便有,不过,你有心了。”
该有的礼数,该送的“孝敬”,都已经走了一遍,现在,李笠向“上级的上级”汇报工作。
顺便听听上级有何吩咐,之后,才会去少府寺“述职”,走“对公流程”,在直属上级和同僚面前露露脸。
顺序不能反,否则就是不会做官(吏)。
徐驎对李笠任上的表现很满意:“能这么快把珍珠备好,不错,你的位置稳了。”
李笠回答:“卑职全靠上官提点。”
“范鄱阳没为难你吧?他这人倔脾气,认死理。”
“范府君政务繁忙,哪有空管珠役的事情,上官放心,明年珠役依旧不会有问题。”
“你把握好分寸即可。”
李笠今日一早就来徐府,等候徐驎召见,等了三个时辰,又困又饿,却不敢有半点表露,抖擞精神,陪对方说话。
他已经有了珠署监作这张虎皮,一切进展顺利,没必要再从徐驎这里获取什么,所以只要继续保持“孝敬”,态度谦卑,就能稳住现有的成果。
徐驎见李笠很会聊天,自己话也多了起来。
鄱阳乐安的胆铜法采铜,进展不错,虽然要过上几年,铜产量才会大幅提升,但从徐驎兴致勃勃的交谈中,李笠可以看出,这个政绩给对方带来了不少好处。
“陛下很关心乐安铜矿,不过,具体事务自有湘东王处置,官冶只需尽快提升产量,来年,必然大有可为。”
“你出的主意不错,只是管个小小珠役,屈才了。”
这是夸奖,也是试探,李笠赶紧表态:“卑职以总角年纪,得上官任用,监作珠役已经吃力不已,尚需历练多年,方敢再有重用。”
“不,以你的年纪,能短时间里组织起这么多人手,又是捕鱼,又是养鱼,还组织护渔、护珠,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徐驎缓缓说着,看着李笠,李笠知道这位必然有耳目在珠署,所以也不矫情:“小人憋着一股气,将来也要让人看得起,自然要努力做事。”
“对,就该有这口气。”
徐驎说着说着,感慨起来:“昔年,我也是贫苦出身,吃了不知多少苦,才有了今日。”
“你和我当年有几分相似,胆子很大,不认命。”
又在试探,李笠赶紧再次表态:“卑职胆子再大,也不过总角年纪,日后要走的路还很长,需上官多多鞭策。”
“你很有想法...”徐驎看着李笠,似笑非笑,“用胆铜法换区区监作,这买卖不划算呀。”
1...6263646566...38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