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末当帝王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星星草
洪承畴心里想着追悔莫及,悔不该屈膝变节,那么多将士都死了,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焉有今日之辱?但是现在说什么都晚了……
这时朱由崧语调一变,“洪承畴,你究竟想死想活,朕在最后问你一次。”
洪承畴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如此罪大恶极还能活?这位大明帝王不是在开玩笑吧,但是他身为一国之君,君无戏言。要是能活谁愿意去死呀?蝼蚁尚且贪生,何况人乎?
“说句实话,朕在见到你之前,恨不得食尔肉喝尔血,但是现在,朕的恨意已经消了大半。你洪承畴跟鞑子毕竟不同,你是汉人,除非万不得已朕是不杀汉人的,归根结底,皆是朕爱才所致。谁让你洪承畴有经天纬地之才呢?只要你能痛改前非,对大明朝,对朕忠心耿耿,永不背叛,朕可以不杀你。”
朱由崧突然冒出这几句话,在场的文武众将包括太监在内皆感到意外,特别是张献忠瞪大了不可思议的眼睛,陛下难道真打算赦免他,重用户他?有没有搞错,如此恶贯满盈之人也能赦免,那还有什么样的罪人不能赦免呢。
一时目光都投向了朱由崧,但是众皆不敢言语。
此时觉得最不可思议的要数洪承畴了。朱由崧难道真的打算赦免自己,重新启用自己?这怎么可能!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71章 洪承畴的忠心(下)(一更)
但是洪承畴又一想,这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可能!
我洪承畴的罪要说大,真的是砍头灭门之罪,但是,比起李自成张献忠之流如何?
这两个大贼头,跟朝廷作对了这么多年,今天跑到这里,明天又出现在那里,今天投降,明天又造反,这些年大明政府的官员和兵将他们杀了多少?曹变蛟,孙传庭,等等不可胜数。他们把朱家皇室的祖坟都刨了,火焚了凤阳皇陵,把崇祯帝逼的活活活上吊,最大的罪恶就是,他们攻下洛阳之后,竟然把老福王朱常洵给煮吃了。
老福王朱常洵是谁?那是大明弘光帝朱由崧的亲爹!
这两个人的罪恶有多大?罪大恶极,恶贯满盈,十恶不赦,死有余辜,恐怕用什么词来形容都不为过,真的是罄竹难书了。
然而朱由崧竟然赦免他们全都无罪,还封侯封王。相比之下,我洪承畴这点罪算什么呢?不就是误判了形势,为了保全自己,屈膝变节,投降了鞑子。这几年为他们献计献策,让他们顺利入关,仅此而已。
这简直是毛毛雨!
朱由崧此人,自己也算了解。老福王和小福王,那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皆是酒色之王,昏聩之君。但是眼前的小福王怎么如此消瘦了?玉树临风的一个翩翩公子,可能是他登基之后,这几年励精图治,他身上的臃肿肥肉全都消去了,当上君王之后,这几年他的确有作为,再也不能用酒色和昏聩来形容了,明显有太祖和成祖的遗风,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帝王风采。
他最大的长处就是知人善任,不计前嫌,胸怀如天地,一切的私人恩怨,他都可以束之高阁,只要能够拿来为我所用,中兴大明,像什么黄得功,张献忠,李自成,李定国,郑芝龙,钱谦益,等等,再大的罪恶,他都能够包容。这大概就是他的爱才之道吧。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马士英,刘良佐,高杰,刘泽清,孙可望,侯家父子,还有朱聿健,朱以海,等等都掉了脑袋,这只能是他们不识时务,对抗朝廷的必然下场。
正如弘光大帝所言,自己今后只要忠于大明,忠于他朱由崧,永不背叛,不但能够保住项上的人头,还能迎来自己的第二次春天。因为自己这身本事,论文论武,既不在李自成和张献忠之流之下,只在他们之上。
洪承畴这么一想,灰暗的心灵又射进了一缕阳光!
洪承畴赶紧往上叩头,“陛下呀,都是罪臣一时糊涂,走错了路,给鞑子当了奴才。早已是追悔莫及,痛心疾首。承蒙陛下不弃,若能再给臣一条生路,臣一定鞠躬尽瘁,忠心报国,纵肝脑涂地,亦万死不辞。”
朱由崧微微一笑,冲他点了点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你愿意痛改前非,回头是岸,朕可以赦免你无罪,但是也不能加封的官职,因此暂时你还不能够称臣。另外,朕怀疑你的忠心,你怎么样才能让朕相信你呢?”
洪承畴老脸一红,当时没有明白朱由崧什么意思?不相信自己,那为什么还要赦免自己?怀疑自己的忠心,忠于大明,忠于朝廷,永远不当汉奸,这颗心也没法挖出来让陛下看看呢!
那只有表忠心吧!
一时间洪承畴把自己表忠心的解数,全都使出来了。磕头带响,痛哭流涕,对天发誓,海枯石烂,沧海桑田,永远不变的是自己那一颗心。如果口不应心,天打雷劈,刀砍斧剁,车轧马踩,短子绝孙……
在场的人不少,除了大明帝王朱由崧之外,有美妃贺宣娇和慧梅,有宫女有太监。有锦衣卫的头子李全,朱由崧的一等侍卫柳春红,以及禁卫军的统领高桂英,还有远征军的高级将领张献忠,李过,袁宗第,高一功等等。
这些人有了解洪承畴的,有跟他仇深似海的,还有不太认识洪承畴是何许人的,一时间全都瞪大了眼睛,瞅着这位大名鼎鼎的洪承畴表演。特别是小柳是,从人前跑到人后,像是看戏一样转着圈儿瞅。
朱由崧也不敢乐,“洪承畴,朕暂时可以相信你有这份忠心,但是,仍然不能够加封你的官职,大概你也听说,朕虽然爱财,但也不是什么才都用的。朕之用人,首推其德,然后才是唯财是举。朕实在没办法做到,像当年朕的皇兄崇祯帝一样信任你,你在盛京那边都已经顶戴花翎了,他还在北京,为你这位忠臣颂祷,你的这份忠心,暂时先放到这里,让时间来检验吧。直到朕把多尔衮,孝庄和顺治解往北京之后,再来廷议你的忠心。这期间朕会留心,看看多尔衮,顺治和孝庄会不会为你亲自举行追悼仪式,你就先委屈几天吧。”
听朱由崧说出这番话,洪承畴懵逼了:这个奇葩皇帝究竟要怎么样啊!
不单是洪承畴懵了,在场的文武大员,靓女俊男也全都不解的看着朱聪那张难以捉摸的脸。陛下究竟是什么意思?杀又不杀,放又不放,既让他投降表忠心,又不相信他的忠心。
不过很快就想明白了,他们的陛下是在耍弄人。
等洪承畴想明白之后,已经无地自容了。看来自己想的真是太简单了,朱由崧真的不是崇祯,想把自己的顶戴花翎,换成走兽飞鱼服,看来是不大可能啊。
自己太浅薄了,人前出丑。如果就此掉了脑袋,泉下有知的时候又多了一条罪证,既背叛了大明,又背叛了大清,自己这究竟算个什么人啊!
容不得他多想,大明武士过来,已经把他拖下去了。
小柳是道:“陛下,您这样做就对了,对洪承畴这样的人,决不能让他受一刀之苦。就得这样作弄他,折磨他,让他生不如死,看他下辈子还当汉奸?”
张献忠捋着胡子,哈哈大笑。高桂英,李过,袁宗第,高一功等也都有些啼笑皆非了。
把洪承畴押下去之后,朱由崧又问了宁远之战的详细情况。
张献忠据实奏报,宁远一战,歼灭清军六万,俘虏一万六千人,其中俘虏鞑子6000多,汉人清军9000多。所得器械粮草,马匹,甲仗等等战利品无算。
“传旨,除了洪承畴之外,不管是俘虏的鞑子,还是汉人清军,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72章 日杀万人(二更)
朱由崧不杀俘虏,但是鞑子和汉奸例外。
而且,朱由崧对待鞑子和汉奸,向来不心慈手软,绝不会存妇人之仁,就算他们弃械求饶,朱由崧也会拒绝他们投降,这几年朱由崧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这次也不例外。
朱由崧到达宁远的第二天,明军将士就开始上街宣传了,宣传的内容是两日后要公开处决1万多名鞑子的战俘,包括9000名投降鞑子的汉奸兵。
这绝对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
只半天时间,宁远的大街小巷就贴满了告示,围观的老百姓越来越多,另外每天还有多股明军敲锣打鼓在大街上巡回吆喝,这场有大明军方主办的堪称旷世奇闻的特大型活动,刑场就定在了最热闹最宽绰最接人气的菜市口。
宁远本来就是汉人的居住区,自古以来就是大明的固有领土,只是近几年来,被大清奴役。按说屡经战乱,当地的老百姓(大都是辽人)为躲避战乱,应该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其实则不然。
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清鞑子统治者采纳了对汉人的优抚政策,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等等汉奸二臣这方面都功不可没,尤其上是鞑子被被朱由崧赶出关外,不得不把刚刚迁到北京的京师再迁回盛京老家,孝庄太后和摄政王多尔衮大肆推行汉化政策,处处学习大明典章制度,减少了对汉文化的排挤,变为接受和学习,对汉人也改变了一味的奴役和打压,维护他们的一些利益,开科取士,让汉人也能做官。
这样宁远城的人口不减反增,这次宁远之战历时又很短,张献忠的人马只一天便攻破了城池,如果一天分为一昼夜的话,更准确的说不到半天便结束了战斗。
要把前两天的烟台河战也算上,前后也没经过几天。加上明军军纪严明,拿下城池后及时出榜安民,宣传大明政策,并没有多少老百姓流亡躲避战乱。
相反,明军完全占领宁远之后,老百姓竟然上街欢庆胜利,这表明他们对大明有很深的感情,对蛮夷的抵触和排斥情绪始终没有消除。
因此明军得下宁远之后,城中还有十多万老百姓,不愁没有观众。
每一处告示前都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他们看着告示,指指点点,议论纷纷。
围观的人多,识字的人少。但还是有念过几天书的,一字一句的开始大声念:“……后天……在菜市口……午时三刻……要公开处决1万多名大清俘虏……其中鞑子6000鞑子,还有9000汉奸兵……张敬轩将军亲自监……”
连念告示的人都惊愕了,听告示的人更是一片哗然,不可思议的唏嘘声此起彼伏。
“一次要对15000多人砍脑袋?真的假的?”
“肯定是真的,白纸黑字,还带着大明将军的印戳,年月日什么都有,一定不会错。”
“对对,我看也不会错,军兵在街里都吆喝几遍了。”
“鞑子汉奸都该杀,真过瘾,后天一定来看,张兄你怕不怕?”
“我怕什么?死人我见过的多了,人死如灯灭。管他是鞑子还是汉奸,别看他们以前多么凶,脑袋被砍掉,照样得死。”
“那好,后天咱们结伴同行,来的早一些,咱们站到最前面,能够看得更清楚。”
……
“张敬轩是谁?”
“张敬轩你都不知道,就是张献忠,大帝王,现在朝廷的大西王。”
“是吗?张献忠也要亲自来呀?”
……
“李兄怎么样?多亏没去当鞑子的兵,要不然被抓住你看看……”
“是啊王兄,还是你有先见之明,鞑子和汉奸子果然不会长久的,给多少钱也不能去,要当兵还是当大明的兵,当弘光大帝的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那多威风啊!”
……
人群之中说什么的都有,都觉得后天这个热闹不能不看,有的想看杀鞑子,有的想看,斩汉奸,还有的想看一看,曾经的大西帝王,现在的大西王张献忠的风采。
到了行刑这一天。一大早宁远城的菜市场,人山人海,万人空巷。大批的明军在这里维持秩序,设置刑场。
其实刑场的设置非常简单,就是拉一道警戒线,有明军在这里看着,看热闹的老百姓等无关人员不得越过此线。
跟斩杀犯人还不一样,那还要搭台,设置监斩棚,有的时候还有游行示众。这一切都没有,一律从简进行。
巳时过后,1万多名大清的俘虏分批次被压到了这里。
直到现在,有些人才敢相信,今天要在这里杀1万多名鞑子和汉奸,这件事是绝对千真万确的。
在万众瞩目之中,在老百姓指指戳戳的议论声中,首批的1000名鞑子俘虏五花大绑被押到了场子中间,此时他们的顶戴花翎大清军装全部被脱了,上半身光着膀子,只有那独特标志的长辫子,和前面半秃的脑袋,就是他们的标志。
每500人一排,沿着菜市街站成了长长的两大排,两排之间相隔五米宽,让他们脸对脸的跪着,两个明军按一个,负责砍脑袋的明军将士就站到了他们身后。
临近午时三刻的时候,有人驱赶行人得让道,全副武装的张献忠带着李过和高一功及一支亲兵卫队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当中。
立马就有人认出来了,大胡子的就是叱咤风云的张献忠,接着也认出了李过和高一功,这也是两个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跟明军打了多少年仗,然后又跟鞑子打,现在都归顺了朝廷,成了弘光大帝驾前的大官。
人群中议论纷纷,交头接耳,把目光从这些鞑子的身上又转向了张献忠,李过和高一功等人。
这个时候午时三刻就到了,彰显中把大拳头往下一落,“斩!”
李过和高一功为他传声,咔嚓咔嚓,刀光闪烁,鲜血飞溅,人头滚滚。
这些罪大恶极的鞑子风脑袋全都落地,大快人心。胆小的闭上了眼睛,不敢再看,这主要是女人,孩童则被大人捂上了眼睛。
三批鞑子砍完之后,接下来是9000名汉奸,又分了九个批次。砍完之后处理尸体,老百姓唏嘘散去,心里暗暗告诫自己,下八辈被不当汉奸!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73章 顺治帝亲征(一更)
多尔衮近30万大军在山海关城外战败的消息,像雪片一样飞到了盛京城,大清上下,举国震动,大清筹备了5年的第二次入关之战失败。
大清京师盛京城勤政殿,孝庄太后和顺治帝居中而坐,弘文馆大学士议政大臣宁完我,大学士冯铨,辅政大臣巩阿岱,锡翰,科尔沁部卓礼克图亲王吴克善、郡王满朱习礼等跪倒见驾。
“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他们按照汉人拜见君王的礼节,山呼万岁。
13岁的小顺治忽然长大了,基本上已经具有了成人的体格,只是身材还显得稍微有点儿单薄,头戴圆顶的闹龙冠,一身威严的滚龙袍,端坐在那里,第一次接受百官的朝拜,这可以视为他正式亲政的开始。
“众卿免礼平身。”顺治帝站了起来,一脸的肃然。
“谢谢皇上。”众人平身之后,文东武西列两厢。
“各位爱卿,可能你们也都知道了,近年来,大明弘光朱由崧复国之后,屡屡向我大清挑衅和发难,是可忍孰不可忍。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亲统大军30万出兵山海关,然而出师不利,皇叔父负伤病倒退守宁远,朕与太后已经泣告列祖列宗,即日起朕临朝听政,希望各位爱卿与朕同心协力,扶大厦于将倾,力挽狂澜,壮我大清。”
顺治帝略带稚嫩的声音震撼着,大殿。
顺治帝话音刚一落,文武百官刷啦一声,又跪下了,齐声山呼:“陛下文成武德,臣等定然同心戮力,听任陛下驱使。力挽狂澜,壮我大清!”
顺治帝看了看身边的小庄皇太后,这个美丽如画的女人,忽然间好像也苍老了几岁,脸上好像微微现出了几道鱼尾纹,看到如此情景,满意的点了点头。
孝庄也站起来了,“哀家乃是一女流,按照祖训本不应该列殿听政,奈何我大清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列祖列宗在天上都看着我们呢,凡我八旗子弟,我大清四千万子民,都应当同心戮力,伏马引弓,辅佐少主,保佑祖宗基业。”
“臣等谨遵太后懿旨,定不负重托,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纵肝脑涂地,万死不辞!”
“哀家谢谢,谢谢你们了。”皇太后说着郑重的向文武百官深深万福。
皇太后向文武百官施礼,这在大清史上尚属首次。
下面的文武百官心里热乎乎的,感受着这一神圣庄严的时刻,心里都有一种为国捐躯的冲动。
接着顺治帝又说话了,“各位卿家,朕打算御驾亲征,倾我大清全国之力,与大明血战到底。朕现在已经得到奏报,半岛的李氏王朝与我大清貌合神离,早就与大明有所勾结,他们正在向白山集兵,朕决定给他们迎头痛击,兵部侍郎锡翰?”
辅政大臣之一现为大清兵部侍郎的锡翰赶紧出班跪倒:“奴才在。”
“朕命你率领镶白旗精锐,外加2万绿营,出兵鸭绿江拒敌。”
“奴才领旨。”
“巩阿岱?”
“奴才在。”
“朕加封为太子太保,与弘文馆大学士礼部尚书冯铨,在朕亲征期间共同坐镇京师。”
“谢主隆恩,奴才领旨。”两个人赶紧跪倒。
巩阿岱与锡翰一样,也是辅政大臣之一。顺治皇帝亲政的第一天,就加封他们官职,委以他们重任,他们都是多尔衮的亲信,觉得要换新主子了,这两个人受宠若惊。
冯铨是汉人,他跟洪承畴一样,曾经也是崇祯驾前的重臣,只不过中间因为贪污受贿被罢了官。多尔衮带着顺治帝第一次入主中原之后,重新启用了他,现在的他跟洪承畴一样,也成了二臣,是大清弘文馆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把这一切安排好之后,又调集了10万大军,几天之后他们母子率军离开了盛京开赴宁远。
随行护驾的文武大臣主要有宁完我,刚林、巴哈纳、冷僧机、拜尹图等。
在孝庄皇太后的运作下,科尔沁、阿霸垓、扎鲁特、鄂尔多斯、郭尔罗斯、土默特、苏尼特、翁牛特、喀喇沁、敖汉、奈汉等等蒙古诸部此次协助清军作战。
大军离开盛京,不到一百里的时候,顺治帝忽然接到报告,宁远城已经被张献忠攻破,多尔衮逃亡,洪承畴被抓。而且还有一路明军在李自成的率领下,绕过宁远奔锦州方向扑来。
顺治皇帝和太后孝庄得到这样的消息,无异于雪上加霜。母子二人立即决定开往锦州,要在锦州与明军决一死战。锦州乃是京师的门户,绝不能失。
他们日夜兼程催动兵马,加速前进,第二天,顺治帝便驾临锦州城。锦州城原有2万守军,守城的主将是汉臣李天胜。
现在的李天胜如坐针毡,多尔衮一拜在败,宁远城闪电般的被明军拿下,这员主将也是人心惶惶,赶紧连夜向京师写求援奏折,奏折写好了还没等发出去,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带着10万兵马就到了。锦州的兵将一下子有了主心骨。
主将李天胜把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等文武迎接进了城中,详细奏报了锦州的防守情况,现在李自成的兵锋已经到了小凌河附近。过了小凌河,就是女儿河,过了女儿河就是锦州了,形势万分危急。
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商议之后,立即决定增兵小凌河和女儿河,同时对黑山,杏山,塔山,松山,大凌河等几个战略据点连夜加固强修筑防御工事,坚壁高垒,挖深沟巨壕,把这些战略据点连成防线,多布大炮和弓箭,滚木,石块防守之物。
顺治帝和孝庄皇太后,带着宁完我等人,在这几个据点一一视察兵力的部署情况和防守情况。
从宁远逃回来散兵游勇已经跑到了锦州,孝庄太后让顺治帝下令全部赦免他们死罪,给他们一个将功补过的机会。
这些人感念皇上和太后的恩德,跑回来的兵将在增加,短的两三天,宁远跑回来的清兵将士多达数万。
孝庄皇太后还建议顺治皇帝,你所有的参战士兵,不分蒙古人,满人和汉人,一律加发一个月粮饷,以鼓舞士气。
锦州包括城外的各个据点,清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七万,士气也空前高涨。
回到明末当帝王 第874章 小凌河之战(二更)
小凌河是辽西的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建昌东北的娄子山麓,全长400余里,在朝阳境内流长一百多里,到了凌源境内几条河交汇,形成大凌河,向东注入渤海。
清军在朝阳县境内小凌河畔修筑防御工事,当时的朝阳称为锦西,多山地丘陵,明朝在此设营州卫,后入泰州卫。
经过这几场战斗,现在清军已经不敢与明军野外开战了,他们能凭借险峻的防御工事和火力坚守,这一点跟明末崇祯时期,大清对大明的战斗正好翻过来了。崇祯时期面对,关外鞑子的屡屡骚扰,明军只有修城筑堡垒,凭险而守,除非迫不得已,绝不会与鞑子展开野战。
现在清军成了缩头乌龟,无论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兵,驰骋荒野,来无影去无踪已经成为历史了,现在他们只有呆在城堡里防守明军。
锦西小凌河畔的清风岭,就是清兵筑起的防御工事之一,1万多名清兵凭借着山势修建了一座防御工事,以此来牵制明军。
这座小城堡背靠清风岭,面临小凌河。现在春夏之交,小凌河河水已经有清变浊,河面宽达数丈,虽然没有浊浪排空的气势,但足以为这座小城小城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
在这做小城堡的南面,大概30里处,是清军的另一个小城,因为这一带多山地和丘陵,这座小城也是依山傍水,这座小城堡的天然屏障主要是女儿河。
女儿河比小凌河的水势大的多,尽管现在还没有到汛期,但是女儿河的河水已经涨了不少,平均深度已经超过了三米,河面的平均宽度在50米左右。水流也不算急,但是足以保护这座小城堡的半边天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