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乘龙佳婿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府天
“凡事要公私分明。”朱泾这才松开了手,脸色有些复杂地端详着从小娇宠到大的女儿,轻声说道,“张寿是没说要我们回避,皇上也没开这个口,但有些事情,自己该有数。如果张寿今天进宫禀报的事情真的很要紧,我留在那,皇上问我意见怎么办?”
“那爹你就直说啊!”朱莹本能地脱口而出,但随即就有些醒悟了过来,“爹,你的意思是,回头你要是向着阿寿,那会被当作是偏帮女婿,你要是不向着阿寿,那等于给他拆台。可皇上一向并不计较这些的,否则也不会这么看重咱们家,也不会这么器重阿寿……”
“为官大忌,便是恃宠生娇。”朱泾微微一笑,见朱莹满脸不赞同,他就笑道,“其实说到底,我就是为了避嫌。若是你相中的夫婿是个庸人也就罢了,偏偏他却胸中自有沟壑,总得为他着想一二。所以,我这个未来岳父还是谨慎一些的好。”
说这话时,朱泾哪有之前楚宽提起他时,那一路刺客杀到人头滚滚时的凌厉果断?
张寿并没有想到朱泾居然带着朱莹走那么快。眼见人一走,皇帝就乐不可支地打量着他,他只能轻咳一声,决口不提刚刚那有些尴尬的场面,直截了当地说道:“皇上,刚刚莹莹到我家之前,其实,张琛紧急从邢台赶回来了。”
刚刚还面带戏谑的皇帝立刻改换正容。而楚宽亦是知道张琛去向内情的人之一,闻言心里咯噔一下,心中大为庆幸刚刚听说朱莹和张寿到来的消息紧赶着出来时,把那些伺候的宫人全都屏退了。
这些天来,沧州那边消息不断,一面是大皇子频频报喜,今天说自己成果如何,明天说纺工们欢欣鼓舞齐谢天恩,而另一面,地方官则是各说各的。有称赞大皇子爱民如子的,也有指责大皇子扰民的,也有人暗中密报大皇子和地方豪族沆瀣一气……
所以,对于消息并不多的邢台,楚宽不禁很好奇那边到底是个情况。毕竟,司礼监没那么多人手,顶了天也就只能盯住京城。
然而,当张寿把张琛那番替张武和张陆求救的话一说,楚宽不禁心中大凛。他偷眼打量皇帝,就只见这位至尊一时面沉如水,显然对那些大户豪族之类的家伙已然动了怒。
皇帝动怒归动怒,心里却知道,堂堂天子亲自收拾那些奸商,那却绝不可能。
太祖重商,甚至任用商人子弟出仕,因此本朝从开国开始,就有士农工商,一概平等的宗旨,可这些年下来,随着商人有钱有势,很多事情越做越过头,如今这也只是其中一件而已。更何况,沧州也好,邢台也罢,比起江南,所谓地方大族,顶了天也就是乡霸而已。
但是,相比张寿说的这件事,邢台的地方官却始终没有半点声音,这却比沧州那边消息不断更加可虑。顺德知府和邢台县令到底是和豪族沆瀣一气,于是知情不报;还是被人遮掩耳目,于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或者有消息送来,消息却在路上出了什么岔子?
皇帝越想越觉得烦心,却没想到张寿突然词锋一转:“明修栈道的张武和张陆进展并不顺利,但暗渡陈仓的张琛,却做了一件更加胆大包天的事。”
尽管之前并没有把张琛招来当女婿又或者侄女婿,但皇帝对性子粗疏,为人仗义的张琛,倒是颇有几分好感,之前张琛用“坠马”作为借口也跑去邢台了,他还有些期待人到底能做出什么成绩来。此时,他不禁兴致勃勃地问道:“哦,那小子都做了什么?”
楚宽同样也很好奇,然而,当张寿苦笑说出了张琛胆大包天冒充二皇子心腹,而且竟然还真的拿到了刻有延庆二字的身份铜牌,他不禁心惊肉跳。
张寿的学生们怎么一个比一个贼大胆?陆三郎坑了大皇子一万贯,张琛就敢直接钻到二皇子门下去了!
就在他暗自替张寿捏着一把汗的时候,果然,皇帝竟是重重拍了扶手:“好一个狂妄大胆的小子!他这是以为朕之前责罚过二郎,所以就不把二郎这个皇子放在眼里?”
张寿预料到皇帝会是这样的反应——二皇子再烂,那也是皇帝自己的儿子,不是捡来的,总不能任由外人随便戏弄折腾。之前大皇子的事还能说是意外,毕竟,二皇子招惹在先,大皇子骗出陆三郎威逼利诱在后,所以他们师生的责任要轻很多。这次却不一样。
张琛那家伙是主动去坑二皇子,说严重一点,这种主观恶性就截然不同了!
他在心里深深叹了一口气,随即便长揖行礼道:“皇上,张琛是臣的学生,他为人仗义,但冲动莽撞,很多事情他觉得对就会去做,却不会考虑到背后的影响。臣知道他这番举动是大错特错,但恳请皇上看在他年少无知的份上,宽宥他这次罪过。”
“教不严,师之惰,归根结底是臣没有教导他凡事三思,以至于他做事不加考虑,剑走偏锋,铸成大错。所以,千错万错都是臣的错。”
见张寿一躬到地,再也看不清他脸上到底是什么表情,而皇帝则是脸色阴沉地坐在那不言语,楚宽不禁大为心焦。然而,纵使他是司礼监掌印,一心想着请张寿去古今通集库看看那些积存多年的各种太祖手稿,可在这种事情上,他却也不敢轻易开口。
毕竟,那是天子家务!
这样难言的寂静维持了一段时间,最终,皇帝淡淡地说道:“你起来吧,先把张琛下去到底做了些什么,原原本本给朕说清楚。”
张寿刚刚并没有避重就轻,先说张琛做出的成果,再说他胆大妄为,为的就是眼下这个机会。因为他觉得皇帝的性子,应该不喜欢那样倒啃甘蔗的小花招。
他当下直起腰来,言简意赅地把张琛先骗到了二皇子延庆别府的铜牌,一路下邢台的过程中,冒充二皇子心腹,利用大户借款收棉花,而后又打跑了大皇子的人一五一十讲了,随即再将其招收织工,在当地靠着收来的棉纱开始织布的事也说了出来。
皇帝听到张琛打跑大皇子的人时,嘴角就忍不住微微抽动了一下,等听到当地大户因此而不得不屈从张琛,把钱借给其收储棉花,张琛还假装和张武张陆做对,他已然无话可说了。
以他对张琛的了解,那小子绝对是认为冒充二皇子的心腹做事能够肆无忌惮,方便快捷,这才去做的!指望其想到什么后果,什么影响,那简直是高看那个冒失家伙了!否则,当初那小子也不会在人人避讳临海大营之事时,因为路见不平就突然揭开了那个盖子!
可听着听着,皇帝就不禁轻咦了一声,随即瞪着张寿质问道:“你还让张琛沿途招募了一批织工,又在当地开设了织坊?难不成,除却那效率大增的新式纺机之外,你连新式织机也已经做出来了?”
花七可不曾提及此事!阿六那小子之前他还召见过,却也没说过!
张寿仿佛没看到楚宽对自己连连使眼色,低头说道:“皇上恕罪,臣只是觉得,新式纺机之前已经闹出了那么大的风波,这新式织机就算差不多完成了,还不如先捂一段时间,等到时机成熟,再拿出来。”
皇帝语气不善地哼了一声:“哦,那现在你觉得时机成熟了?”
“现在原本时机不成熟,但张琛这一闹,张武和张陆又几乎快被逼到了绝境,时机不成熟也只能成熟了。”张寿说着就叹了一口气,随即抬起头道,“还请皇上赐臣纸笔,臣现在就可以把相应图纸画出来上呈御览。”
听到张寿这旗帜鲜明的表态,楚宽这才微微松了一口气。然而,他正要去张罗纸笔,却不想皇帝突然扬手阻止了他,随即就似笑非笑地说:“张卿是想用这新式织机的图纸,来抵消张琛之前犯下的罪过?你该知道,如若织机和新式纺机一样高效,那么朕应该重赏你。”
张寿不慌不忙地反问了一句,随即却摇摇头道,“皇上言重了,臣已经说了,张琛的错其实是臣这个当老师的没有提前叮嘱吩咐,是臣的罪过。所以真要按照皇上那么说的话,这图纸也是为了抵偿臣的罪过,他却有功无罪。而且,所谓绝高的收益,其实并不准确。”
他知道这样的陈述也许并不符合皇帝的预期,但还是不慌不忙继续往下说。
“纺纱也好,织布也罢,纵使效率再高,但源头的棉田若是产出有限,那么大批的纺工很快就会发现,没有棉花可以用来纺纱,开工天数不足。而织工也会很快发现这一点。所以,如果说是开工坊的机主,还只是蒙受少量损失的话,纺工和织工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受骗了。”
原本心情已经轻松下来的皇帝顿时坐直了身子,随即就点点头道:“朕记得你在之前上呈给朕的那份文书里,就这么说过。要开源只有两个办法,一则是开垦荒地种植棉花,二则是……改稻田麦地为棉田。”
“没错!”张寿重重点了点头,“在江南丰腴之地,因为逐利,这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皇帝脸色顿时微微发沉。哪怕是重商的太祖,当年也同样是重农,或者说,重农还要更胜过重商,毕竟,只有农田里有足够的产出,天下人才能吃得饱肚子,天下人吃得饱肚子,那么就不会造反。除却外族入侵,各种水灾旱灾造成的饥馁,往往是亡国的第一原因。
而张寿的话,却还没有说完。
“当然,如果棉花真的能够供应充足,纺出的纱也充足,那么最终织成的棉布,产量也会相当夸张。虽然因为棉布太多,布价必定会应声而跌,但纺工和织工所得,因为产量至少是四五倍增长,所得也许会稍多一点,具体数目虽说不能确定,但多一半总该会有。”
“而他们一旦有钱,自然会试图改善生活。平日买不起的各种肉蛋需求量也许会更大。”





乘龙佳婿 第二百七十章 使耕者饱腹,织者无寒
皇帝已经隐隐约约听出了一点深意,而楚宽也同样如此。这两人一个君临天下,却很好学……或者说好奇,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和放眼天下的意识;而另一个则是因为常常要和全天下才俊当中的佼佼者打交道,再加上微妙尴尬的身份,于是在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
因此,楚宽竟是不由自主地喃喃自语道:“这些有闲钱的人会去买他们不舍得买的肉蛋,于是市面上的肉蛋禽类也许会涨价……而养猪羊以及鸡鸭之类的人发现这些值钱了,自然又会多多饲养……”
他使劲揉了揉太阳穴,又继续说道:“而这些东西多了,也许价格会应声而落,但也有可能他们会赚到更多的钱,那么对于这些养猪羊鸡鸭的人来说,从前吃不起的白米白面,各种好看的衣裳,甚至于贵重一些的首饰,兴许也可以买了!”
皇帝顿时抚掌赞道:“不错,类似就是这个道理,还有,肉食菜蔬吃得多,米面主食就会吃得少,只要手头宽裕的人越来越多,那么,哪怕稻米和麦面产量有所减少,但其实也能够让天下人糊口!”
张寿笑着点点头道:“皇上和楚公公果然想得深远。但是,这仅仅是一个理想的状况,单单一样东西的增产,未必能够拉动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甚至可能因为市面上充斥着棉布乃至于衣裳这样一种制成品,而使得其价格贱如草。可至少,这一条路没有错。”
“我曾经在国子监中说过今人胜古,为什么?如今的农具胜过秦汉,胜过唐宋,当然更胜过三皇五帝,尧舜盛世,胜过无数文人追忆的,周礼盛行的西周。
而有了好农具,田地的出产自然而然也远远胜过当年。所以,就和改进纺机和织机一样,如果继续改进耕作的农具,改进耕作的技术,培育优良高产的种子,亩产岂不会更高?”
皇帝的最后一丝漫不经心也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无与伦比的郑重。他还记得当初读太祖实录时的那些记载,太祖做过很多事,很多当时不少人都无法理解的事,但也有很多事情广为人称道,这其中就包括亲耕,甚至曾经的外皇城北城中,就有多块稻田。
如今有人觉得太祖皇帝是为了表示重农,但他却从司礼监口耳相传的那些故事中得知,太祖皇帝是为了培育优良稻种。但因为开国之后百废待兴,后来太祖又倾力培养太宗,最后更因为避免夺嫡以及父子相疑扬帆出海,稻田却没能培育出优种,最终也就湮没在了历史中。
他轻轻点了点头,赞许地说:“你不愧是当年小小年纪就不辞辛苦奔波于田间地头,说服村人改种水稻,放养柞蚕,对于这些男耕女织的事情竟然看得这般深远。”
“臣只是觉得,乡亲父老的生活实在是太苦了一些。”
说起这话的时候,张寿完全是一片真心实意:“臣曾经看过春种缺粮的时候,村人在面粉中掺杂大量野菜,不舍得放油盐,然后在锅中烘烤出一个个色泽焦黑,干涩发苦的野菜饼,以此果腹。臣也曾经看到过年幼的孩子发烧没钱看病在床上挣扎,父母却只能向老天祈福。”
“臣看到过辛勤耕作的农人一天只吃两顿饭,汗滴禾下土却不敢休息片刻。臣看到过放养鸡鸭的孩童看着鸡鸭生出来的蛋馋涎欲滴,偷吃一个却会被父母打得死去活来,只因蛋要卖钱。虽然我家,或者说赵国公府收租很低,娘也帮过他们,但终究难解众渴。”
“所以,臣听到京城每年都需要大量粮食通过漕运和海运北上,米贵面贱,所以方才试着让村人把麦地改成稻田,又买来蚕种,大规模放养柞蚕,鼓励女子织绢。所以,当初跟着莹莹到村里的朱公权在田间放话鄙薄农家子时,臣想到的就是那些诗。”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绫罗者,不是养蚕人。”
“使耕者饱腹,使织者无寒,这是为官者最应该做的。臣一个从来没考取过功名的白身,却承蒙皇上恩宠而官居国子博士,心里只希望能够在教化出一批才俊之外,再为耕织者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而且,臣还想在四海之内征集棉种,还有其他各类海外的种子。”
张寿顿了一顿,一字一句地说道:“要知道,如今用来纺织的棉花,原本并不产于中原,而是从西边传来。而如今我们吃的西瓜也好,葡萄也罢,也同样并非中原所产。臣觉得,在我大明疆域之外,这些能使人温饱的种子,比香料,比宝石玉石等等各种货物更宝贵。”
“好,很好,非常好!张卿,朕果然没有看错你!”
皇帝丝毫不吝于表示自己对张寿的赞赏,一连用了三个好字。一旁的楚宽如梦初醒,再看张寿时,他的眼神中也同样满是不可思议。
就张琛坑二皇子这件事,换一个人来,绝对不死也要脱层皮,可张寿却不但轻轻巧巧一跃而过这道天堑,竟然还用这么一番道理博得了皇帝的赞叹!
虽然谈不上出了一口气,但皇帝此时已经完全把二皇子被张琛坑了这种事丢到了九霄云外。他招手示意张寿上前来,又问了张寿几句之后,听张寿说完了对张琛的那番安排,他就渐渐放松了下来。
“如果那些正憋着劲头和张武张陆硬扛的家伙,知道你布设了这么一个圈套等他们,不知道会是何等憋屈?”
张寿微微一笑,若无其事地说:“乐善好施,家有余庆。为富不仁,天诛地灭!”
皇帝顿时听着一乐,用手指着张寿笑骂道:“人家都是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到你这里却变成为富不仁,天诛地灭了?你这话要是传扬出去,不知道多少大富之家会对你咬牙切齿!就连那些号称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山大王,都做不到像你这般!”
“人都有私心,臣也是一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能在自己锦衣玉食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也能丰衣足食,那岂不是两全其美?”
张寿说着顿了一顿,随即若无其事地说:“另外,臣刚刚请皇上允准在四海之内征集种子,并不是想让朝廷下诏。因为一道政令传达下去,经过各级官府的时候,往往会不断歪曲,到最后传到百姓耳中,也许求良种就会变成求祥瑞,曲解了皇上的好意,御史也会群起而攻。”
皇帝顿时轻咦了一声,随即就赞许地说:“此言不差。历朝历代,各种很好的政令传达到民间时,却早已不成样子,此事想必亦然。既如此,那你准备如何征集?用你的名义吗?”
嘿然一笑,张寿就不紧不慢地说:“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人爱细腰,有人爱丰腴,有人好文,有人嗜武。既然如此,有人突发奇想,好农不倦,那就很正常了。比方说,臣的未来二舅哥文不成武不就,另辟蹊径想着好农邀名,这应该很正常吧?”
张寿竟然打朱二的主意!
醒悟到这一点的楚宽暗自吸了一口气,忍不住替朱二默哀,可紧跟着就只听皇帝哈哈大笑:“朱二郎之前趁着父兄不在上窜下跳,他大哥回来,他已经挨了一顿,如今朱泾回来,他只怕又要挨一顿好打!”
“别说你如今让他好农,你就是让他亲自下田,他也会心甘情愿!”
张寿正在乾清宫和皇帝深入长谈,而后皇帝还让楚宽去御膳房传了点心,一副你继续说,时间不够就留下来和朕用晚餐的时候,赵国公府却因为赵国公朱泾的归来而好一阵鸡飞狗跳。其中,最绝望的无疑是朱二。
尽管他一直都在计算父亲的归期,可他万万没想到,大哥会突然杀回来,而明明还带着几百号亲兵的父亲,竟然也会突然杀回来!哪怕父亲过家门而不入,直接进宫面圣去了,可他甚至来不及去搬救兵——而且等想到去求张寿的时候,他却得知了一个噩耗。
张寿被朱莹也拖着进宫去了!
而最让他五雷轰顶的是,当朱泾和朱莹回到家之后,他却得知,张寿有要紧事对皇帝说,于是还留在了乾清宫,他家老爹和妹妹就先回来了。意识到最后的救星也完全帮不上忙,心灰意冷的朱二干脆也不去庆安堂了,呆在自己的紫烟阁里犹如困兽一般等着最后的宣判。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听到门外传来了李妈妈那熟悉的声音:“二少爷,老爷正在庆安堂太夫人那儿,叫您过去。”
“哦。”
原本父亲回来,当儿子的应该第一时间过去,可朱二实在是怕了父亲的雷霆大怒,所以只想着拖延一刻是一刻。此时,答应一声的他无精打采地上前开了门,见李妈妈侍立门外,他本待打听一下父亲心情到底如何,可转念一想,却又打消了这念头。
就算父亲心情再好,看到他肯定也就不好了!
高一脚低一脚地来到了庆安堂外,朱二看见穿堂门前婢仆罗列,却是鸦雀无声。等到过了穿堂,来到正堂前的院子里,他就听到了屋子里朱莹那清脆的笑声,间或还有大哥朱廷芳说话的声音。想到长兄优秀,妹妹漂亮,只有他这个排行居中的无能,他越发心情低落。
耷拉脑袋来到门前,他就听到李妈妈开口说道:“太夫人,老爷,夫人,二少爷来了。”
“我还以为他眼里没我这个父亲,不派人去请就不知道来见我!”
朱二登时心里咯噔一下。当旁边的李妈妈伸手挑起门帘时,他硬着头皮迈开僵硬的腿跨过门槛,可另一只脚还没跟着进来,他就又听到了那个许久没听到,仿佛越发威严到让人头皮发麻的声音。
“怎么,不敢进来见我?原来你朱廷杰心里,还知道一个怕字吗?”
膝盖都吓软了的朱二哪里敢辩驳,扑通跪在了地上,哭丧着脸说:“爹,我知错了。”
“知错?你闹出这么大的事情,险些把我朱家的脸都丢尽了,现在居然就迸出来这么知错两个字?”当初刚刚听说家里这一大堆事情的时候,朱泾就已经气得想插翅飞回京城,一刀砍了这逆子,现如今看到人时,他终于忍不住怒发冲冠。
“你大哥不顾性命安危,这才端掉了北虏视作为性命的火器营。你爹我豁出去不要半生英名,也要把大同那烂摊子收拾成好歹能看。你祖母一大把年纪,却还要在风雨飘摇中支撑这个家。你娘也能放下当初那点事回家来帮忙,就连你妹妹也比你懂事!”
听到父亲说着其他人的好处,朱二根本连头都不敢抬。他已经不是第一次觉得,自己就好像不是爹娘亲生的,好像就不是朱家子弟——不只是因为他在家里的地位,还是因为他觉得自己压根没继承到父母又或者祖母的任何优点。
就连朱莹……那也不像他从前认为的那么没脑子,她一见钟情,也能挑中张寿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君!
见朱泾已经是气得浑身发抖,朱莹看看父亲头上那已经白了一小半的头发,不知不觉就心软了。她本来就只是想让父亲口头教训二哥几句就算了——毕竟,祖母用家法打了二哥一顿,大哥回来又揍了二哥一顿,如果父亲此时再发火传家法,她真怀疑二哥会被打死!
因此,朱莹连忙抱住了朱泾的胳膊,撒娇似的说:“爹,什么叫做就连我也比二哥懂事,好像我从前就不懂事似的!祖母和大哥都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他了,再说二哥现在已经知道改了,你就原谅他这一回吧!”
朱泾顿时有些愕然地看向女儿,偏偏这时候,他就听到耳畔传来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声音:“养不教,父之过,你若要怪二郎,也该反省反省你自己。就是我,为母而失职,却也不是没有责任。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二郎知错能改,能够上进就好。”




乘龙佳婿 第二百七十一章 儿女亲家
他的继母和妹妹竟然都为他求情!
朱二只觉得峰回路转,整个脑袋都有些晕乎乎的。妹妹也就算了,虽说之前恨得他牙痒痒的,恨不得咬他两块肉泄愤,但从前他手头紧去求她借钱的时候,却几乎没有一次落空。她素来嘴硬心软,对他这个二哥很不错,所以气消了也就原谅他了,这不足为奇。
然而,继母一气之下离家在昭明寺呆了十六年,回来之后待他虽不能说不好,但也不过是淡淡的,如今却愿意为他说话,还归责自身,这份情就很可贵了!毕竟,他当初可是想把继母唯一的女儿许配给陆筑那个死胖子!感动之下,朱二忍不住热泪盈眶。
1...112113114115116...44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