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朱厚照直接打断说:“谁敢再劝一句,立即夺去统兵权,留在大同府等我凯旋消息!”
众将瞬间无语,心里只是骂娘。
朱厚照又说:“传令王勋、张輗,他们若不能把鞑靼主力拖住,不管杀敌多少我都将他们撤职查办!”
王渊完全不知如何评价,明知敌人围城打援,非但不谨慎行事,反而还让前方大将主动出击。
只能补救了。
王渊说:“陛下,请传令宣府各军,让他们麾下的骑兵,扔下步卒全速赶来会师。就算陛下要决战,也得有一种成规模的骑兵队伍,否则鞑靼要逃,根本就拦不住!”
“也可,让还未赶至的宣府军队,麾下骑兵立即加速赶路,”朱厚照说道,“就这么定了,今日全军准备,明日一大早开拔!”
王渊、江彬、张永,一个文官,一个武将,一个太监,平时互相看不顺眼,却在军事会议结束后聚在一起。
“王总督,朱将军(江彬),”张永揉着额头说,“咱家总觉得事情不妙,你们两位都是会打仗的,可一定要维护陛下周全啊。”
江彬郁闷道:“陛下一意孤行,谁还劝得住?再等几天他都不愿意!”
王渊笑道:“宣府大军,这几天也来了两三批,咱们的兵力已接近四万。就算陛下执意提前南下,只要小心为上,也不怕有丧师之危。”
江彬欲言又止,懒得再说话。
其实皇帝若不在,这仗要好打得多。可皇帝杵在那儿,好多军事部署都用不上,王渊等人甚至不敢再分兵。
……
正在慢悠悠行军的王勋、张輗,接到军令面若死灰,觉得皇帝就是让他们去送死。
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可这次君也在外啊!
不拖住鞑靼主力就下狱论罪,王勋和张輗还能有什么选择?加速去送死呗。
越靠近应州城,蒙古哨骑就越多,张钰的哨骑已经撒不出去了,整个战场信息都被蒙古哨骑给遮蔽。
王勋、张輗二人,只知道前方有鞑靼主力,却不知道到底有多少敌人。
好在他们都是宿将,虽然进攻无力,自保却绰绰有余。
即便在行军途中,他们都非常谨慎,蒙古骑兵只能绕来绕去,根本没有机会下令进攻。
应州城北,五里寨。
这个村寨已被鞑靼攻下,达延汗亲自坐镇,从各地召回部队,身边骑兵足有万余人马。
“报,大同明军已至寨北十里!他们行军队形严整,我方骑兵好几次佯攻骚扰,他们都没出现什么慌乱,暂时找不到进攻良机。”
达延汗翻身上马:“草原儿郎们,都跟我去会会明军。”
达延汗率一万蒙古主力,主动出寨跟王勋接战。
而在应州的西北方,大同右卫参将麻升、平虏卫参将高时,也远远跟着一股蒙古骑兵过来。他们本该是第一批接敌的官军,可遇到敌人便死守卫城,敌人走了才慢悠悠跟上。
居然从长城边境,一直跟到应州城外,中途没有打过一次仗!
特别是大同右卫,那地方就在玉林,蒙古人越过长城便撞上了,到现在还一兵未损实属牛逼。
达延汗接到军情,说西北方出现明军,本来还担心被合围。
谁知片刻之后,又有哨骑过来报信,说西北方的明军,直接跑去应州守城去了。
达延汗哈哈大笑:“汉人便是如此懦弱,友军在这里打仗,他们却吓得躲到城里。”
万余蒙古骑兵展开,将大同府军队团团包围。
王勋、张輗瞬间心里凉透了,他们加上辎重队的民夫,兵力也才勉强过万,哪能跟同样数量的蒙古骑兵野战?
好在二人行军谨慎,在发现大股骑兵之后,立即用辎重车结成车阵。
但车阵还是不够遮掩全军,露出巨大空挡面对蒙古骑兵。
很快,三千蒙古轻骑发动试探性进攻,他们直冲明军大阵。又有左右翼各两千骑兵,冲出去放箭袭扰,此举若能造成骚乱,蒙古全军就会一拥而上。
王勋和张輗的亲军担任执法队,砍死十几个惊慌失措的民夫,部队很快就稳定下来。
双方互相射箭,都没占到啥便宜。
蒙古人在奔跑齐射,而且阵型松散,明军的弓箭很难射中目标。但骑射的射程更近,蒙古骑兵不敢太过接近,同样没射死几个敌人。
车阵空档处,三千蒙古骑兵冲来。
明军用盾牌手顶住一轮骑射,突然亮出火铳兵。足足两千人的火铳兵,配合着十门小将军炮,一起轰向冲来的敌人。
正德六年,山西巡抚王璟,足足制造了一万多支火铳。十一年过去,那些火铳还剩两三千支可用,全都装备在大同府官兵手中!
至于那些小将军炮,竟然安装在独轮车里,这种炮车是杨一清发明的。
三千冲锋在前的蒙古轻骑,瞬间就有近百伤亡。他们本就属于试探性进攻,根本不可能轻骑冲阵,只要明军不自乱阵脚就行,更何况还用火器进行有效还击。
达延汗只能重新组织进攻,派轻骑绕弯子卡距离射箭,试图给明军造成心理压力,这样就能消耗明军的火药。
王勋大喊:“鞑子未进射程,不得随意发火铳射箭,违者军法处置!”
从中午打到傍晚,双方互有杀伤,但也仅此而已。
蒙古人打不进来,明军也冲不出去。
与此同时,负责支援前线的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时春,也一路跟随敌人来到应州附近。他们同样很牛逼,跟踪敌人十天左右,也是一箭未发、一兵未损。
由于达延汗传令大军集结,他们“追击”的敌人也往应州靠拢,于是二人稀里糊涂也来了应州。
王勋、张輗、萧滓、时春,四人的部队全被包围,只要达延汗继续袭扰进攻,就能实现经典的围城打援战术。
为啥说朱厚照能获胜,是因为气运爆棚呢?
因为在历史上,每当达延汗准备第二天发起总攻,便莫名其妙遇到大雾,而且一连好几天早晨全是大雾!
否则王勋哪能拖住蒙古主力?早被吃个干净了。
但如果了解山西情况,便知在这个时节,大同镇确实经常起大雾。
天色渐黑,王勋和张輗愁眉苦脸,他们现在的情况非常尴尬。
蒙古大军虽然退了,却留下两千哨骑在附近。一旦他们半夜撤军,必然就有蒙古大军跟随,到时候撤退就很可能变成溃败。可一直守在这里,蒙古骑兵每天慢慢磨,只需两三天时间,他麾下部队就会士气崩溃。
王渊和边将们最担心的情况出现了,这都源于皇帝胡乱下达军令。
半夜,老将张輗巡查军营,突然他弯腰抚摸地上野草,顿时开心的笑起来:“今晚的露水很重啊。”
回去跟王勋一说,王勋立即传令:“全军解下腰带,两两牵引,明早撤回城中!”
翌日清晨,大雾弥漫。
达延汗只能暂缓进攻,而熟知地形的王勋、张輗,却借着不足两米远的雾中视野,全军朝着应州城而去,就连炮车和辎重都没有落下。
另一边的萧滓和时春,同样被敌骑监视不敢乱动,感觉自己这次肯定没命了。谁知一觉醒来,四野大雾弥漫,二人立即整军出发。他们对地形不熟,只能朝着大致方向前进,等大雾散去,居然跑到应州城以南。
王勋、张輗、萧滓、时春,以及之前躲入城中的麻升、高时,三方部队就这样在应州城安全会师。
所以,古代打仗,知晓天文很重要。
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排在第一位。





梦回大明春 357【老手与菜鸟】
达延汗此时非常郁闷,他若不引诱大同府官兵,早就跑去别的地方劫掠了。
里里外外耽误好几日,眼看着已将敌人包围。只需再轮番骚扰佯攻,以大明官军的士气,顶多三五天就必然自行崩溃。
可关键时候,居然起了大雾!
此时,达延汗已经聚集近两万骑兵,相较昨天的兵力提升一倍。他引军来到应州城下,生不出丝毫攻城欲望,全骑兵阵容拿头去撞墙啊?
达延汗下令道:“兵分两路,往北去大同府周边劫掠。”
按照以往的经验,整个大同镇的机动兵力,基本上就全在应州了。只要蒙古大军挥师往北,就不会遭遇任何抵抗,顺便还可以边抢边撤军,一路抢到长城就能回家过冬。
“鞑子退了!”
王勋、张輗、萧滓、时春、麻升、高时六位边将,趴在城头用千里镜观察。除了王勋和张輗,其余将领全都松了口气。
“不能让鞑子离开!”王勋突然说。
张輗郁闷道:“对,不能让鞑子离开,陛下的军令是拖住鞑子主力。”
“怎么拖住?”萧滓问道。
麻升嘀咕说:“反正我没那么大本事,谁爱去谁去。”
张輗老奸巨猾,分析道:“鞑子从西北抢过来,总不可能把抢过的地方再抢一遍。他们会往哪里进军?”
众将顿时惊骇不已,这些蒙古骑兵,必然直奔大同府方向而去,可皇帝也正率兵从那里过来!
如果应州官兵不出兵拖延,达延汗必然跟朱厚照撞个正着。万一再来个“土木堡”之变,他们这些家伙全都有罪,最轻处罚都是丢官下狱。
“快出城追击!”王勋下令。
其他四位边将虽不情愿,却只能硬着头皮跟随。这便是皇帝的作用,若非北方有个朱厚照,他们才不管友军死活呢。
达延汗在五里寨整兵北上,已然丧失骑兵的机动力。因为他抢了太多财货,还有不少掠来的人口,只能分散小股部队继续抢劫,自己亲率数千骑兵押着财货慢慢赶路。
刚刚启程不久,达延汗就得知应州明军追来,顿时惊讶万分:“这些明军有古怪,怎敢数次主动出城?”
“管他有甚古怪,这些汉人懦弱不堪,他们若敢出城,一并杀了就是!”一个蒙古少年突然接话。
此人名叫卜赤,年仅十多岁,是达延汗的长孙。
由于达延汗的长子已死,卜赤乃是蒙古汗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不过嘛,达延汗的十一个儿子当中,尤属第三子实力最强。如今统治着一半地盘,官职是济农(副汗),一旦达延汗猝然死去,他的第三子和长孙必然武力争夺汗位。
达延汗一直把长孙带在身边,就是为了教他如何打仗,如何协调和统治各部。当即训斥道:“你是未来的蒙古大汗,不是普通士兵,别只想着杀来杀去。明军以前都不敢出城,这次却不只一支部队,纷纷出城追击我们,你就不想想背后的原因?”
卜赤毕竟只是个少年,他说:“或许是前年被抢得太厉害,汉人的朝廷勒令他们必须出击。”
“也有这个可能,”达延汗思索道,“但可能性很小。从大同府过来的明军,昨天被我们团团围住,如果不是出现大雾,他们必然全军覆没。昨天遇到凶险,今天就主动出城,这不像明军该有的举动。”
“那会是什么原因?”卜赤问。
达延汗说:“可能大同来了一位文官当总督,他逼迫这些明军出战,想要在野外包围我们,最后再进行一次决战。”
卜赤高兴道:“那正好。以前明军都不敢出城,这次就陪他们决战,杀光明军之后,就能占领整个大同!”
达延汗摇头说:“我们为什么要南下劫掠?不仅是抢夺财货和人口那么简单。西边的商路,早已被瓦剌部落隔断,而明国也不跟我们交易,我们连茶叶都买不到。”
“那就不吃茶叶!”卜赤说。
达延汗道:“一直不吃茶叶,人就会容易生病,打仗也没有力气(缺乏维生素)。”
卜赤有些不信,他认为吃肉就有力气了。
达延汗继续说:“我们把明国抢得越狠,明国的皇帝和官员就越怕,他们就会允许边境互市,将茶叶、食盐、丝绸和铁器卖给我们。把大同占领了有什么用?大同一失,明国会彻底断绝贸易,那样反而对我们不利。记住,普通将士抢的是财货,我们是为了逼迫明国互市。你是未来的蒙古大汗,千万不要把事情搞混了。”
“额伯各(爷爷),我记住了。”卜赤点头道。
就在此时,又有哨骑来报,说西北方再次发现明军踪迹。
这次赶来的,是延绥副总兵朱銮,以及守备左卫都指挥徐辅。他们被朱厚照调去支援前线,赶到既定地点时,蒙古人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所以说朱厚照瞎指挥呢,这一道军令,导致朱銮、徐辅等人,从大同镇北方绕了一个圈子。若非蒙古骑兵渐渐朝达延汗集结,这两人的队伍,估计现在还不知道在那儿凉快。
听到又有明军赶至,达延汗心中一惊:“传令全军,立即就近集结,然后向应州至平虏卫方向靠拢。”
不愧是统一蒙古的老狐狸,不愧号称“成吉思汗第二”。
达延汗虽然搞不清楚具体状况,但已经猜到朱厚照的军事计划。他立即改变前进路线,往自己已经抢过的方向而去,试图跳出那个虚无的包围圈。
接着,达延汗亲率两万骑兵,直扑正在接近应州的朱銮和徐辅。
朱銮和徐辅早就谨慎起来,因为前方的蒙古哨骑太多,用脚后跟思考都知道有蒙古大军。这两个家伙立即结成乌龟阵型,不求杀敌,只求自保。
而王勋、张輗、萧滓、时春、麻升、高时六人,也跟着蒙古大军追去,颇有将达延汗前后夹击的味道。
达延汗立即两面同时进攻,不让西北和南方的官军合兵一处。
战局对双方而言,都非常尴尬。
明军各部全是乌龟阵型,以防守为主,但他们的作战目标,却是主动出击拖住达延汗。
而达延汗的作战意图是“突围”,突破他想象中的虚无包围圈。但达延汗有两个事情很头疼,第一是他抢来的东西太多,实在舍不得就那样丢掉。第二是五万多蒙古大军,还有三万多分散在各地,他必须找个地方集结部队。
战至傍晚,双方互有死伤,各自结营休整。
达延汗撇开众将,单独给孙子上课:“明军定然有一位总督,正在率大军赶过来。我们可以立即撤走,但为什么不走呢?”
卜赤说:“因为有抢来的财货和人口不能舍弃。”
达延汗摇头道:“财货和人口,就算留在大同,来年也随时可以抢走,我怎么可能舍不得?但是,作为蒙古大汗,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顾及各部首领的想法。我舍得丢掉财货,他们却舍不得。如果这次空手而回,各部会在冬天死很多人。”
“杀几个不听话的,便能将他们震慑住。”卜赤道。
达延汗告诫道:“杀人立威,也要有合适时机。现在位于敌境,各部首领都不愿意放弃财货,我杀人就是跟所有部众作对。一次两次可以,多来几次,蒙古大汗就会失去该有的威信,从长远考虑很不值得。”
卜赤问:“那该怎么办?”
达延汗笑道:“跟明军演一场戏。派出部分骑兵,占领撤退要道,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样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撤走。然后就跟明军每天打仗,不需要硬碰硬,强攻明军大阵是很危险的。明军在等援兵,难道我不是在等部队集结吗?”
卜赤笑道:“等五万多大军集结完毕,我们就能把明军杀得片甲不留!”
达延汗摇头说:“不要轻视任何敌人。我们的骑兵速度更快,很可能集结得也更快,到时候再看情况进行战斗。若战局对我们不利,那就舍弃财货,立即向西撤走。”
“各部首领不反对吗?”卜赤问。
达延汗说:“如果是作战不利而舍弃财货,那我们就有足够理由,杀掉那些不听话的首领。既能保全军队,还能铲除异己。舍弃财货之后,五万多蒙古骑兵,想走就走,想打就打。若明军敢追击,必然拖散阵型,到时候我们就杀回去!明军大败,我们可以拿回财货;明军不追,我们也可撤走,大不了回去的路上再抢一些。”
卜赤崇拜道:“这主意太厉害了!”
达延汗又说:“做出这种部署,是因为明军骑兵不多。你如果跟瓦剌打仗,就不能这样做,因为瓦剌也都是骑兵。”
相比而言,朱厚照显得太嫩。
战前部署,朱厚照做得有板有眼,便是军中宿将都挑不出毛病。可一旦打起仗来,朱厚照就昏招频出,完全不顾实际情况和战局变化。
历史上,如果不是达延汗撤军途中死了,从而造成蒙古内部纷争战乱,再无能力南下入侵大明边境,这一仗还真不能简单判断谁输谁赢——因为蒙古人兵力损失不大。
达延汗纯属倒霉,就像一个赌场老千,莫名其妙栽在一个刚学会打牌的菜鸟手里。




梦回大明春 358【乱拳迷惑老师傅】
从大同府到应州,只有两百里路,而且地处大同盆地,行军非常快速且便利。
朱厚照只挥师向南走了半天,宣府各部的骑兵就奉命追上。多的千余骑,少的数十骑,零零散散凑一起,再加上京城带来的骑兵,总共有五千多轻骑、五百重骑。
“所有骑兵,归王总督调遣!”朱厚照立即下令。
宣府边将都对此没有异议,毕竟王渊历来战绩摆在那里,不是那些只会坑人的寻常文官。
只有江彬、许泰等幸进边将,心中颇多不满。此战是跟蒙古骑兵对阵,无论胜败如何,骑兵必有大用,王渊居然把所有骑兵都抢走了。
王渊说道:“陛下,那五百重骑,臣拿来也无用,还是继续拱卫御驾吧。”
“可,”朱厚照下令,“加速行军!”
王渊给皇帝留下五百重骑、数百哨骑,自己率领五千轻骑,立即作为开路先锋南下。
跟原有历史相比,朱厚照的救援速度快了许多,因为王渊建议提前移师大同府,而不是在阳和傻等着宣府大军集结。
但是,二百里的驰援距离,足足走了五天还没到,不仅中途遇到蒙古骑兵袭扰,还因为五天当中有三天早晨都起大雾!
朱厚照就算再焦急,也不敢率领数万大军,在雾中搞什么快速行军。只能等雾散得差不多了,半上午才开拔前进,极大减缓了救援速度。
这种情况,让朱厚照很郁闷,达延汗就更郁闷。
王勋六将各部兵力众多,达延汗根本啃不下来。但之后赶到战场的朱銮和徐辅,接战当天便岌岌可危,近乎陷于死地的情况下,第二日居然趁着大雾跳出包围圈。
朱銮、徐辅选择靠山地形,坚持防守两日。眼见即将崩溃,又特么起大雾,二人再度转移。
达延汗原本的打算,是想吃掉兵少的朱銮、徐辅,再调兵包围王勋等边将,接着派出精锐部队去围点打援,寻找机会把赶来的“文官总督”弄死。
可那见鬼的大雾,完全打乱达延汗的作战计划!
交战第五日,朱銮、徐辅麾下的民夫,已经或死或跑一个不剩,正兵也只幸存两千余人。他们不开擅自撤离战场,一来跑不过骑兵,而且士气极度低下,很可能在撤军途中,被蒙古人一追就崩溃;二来接到军令,皇帝已经率兵救援,让他们死死拖住敌人,就算现在跑掉了,事后也会被问罪。
于是乎,朱銮、徐辅带着两千残兵,直接撤到一座小山上,居高临下顽强苟活下来。
……
“总督,前方发现数百鞑子,要下令追击吗?”魏天祥问道。
王渊说:“不必追赶,继续分兵打探,遇到大股敌军立即撤回。”
王渊把自己麾下全部步兵,交给宣府总兵朱振代管,亲领五千骑快速南下。主要目的是沿途打探敌情,免得皇帝大军落入敌人圈套当中。
五千轻骑,已是整个大同镇战场,包括应州那边在内,明军所有骑兵的八成以上了。
王渊是临时骑兵统率,副将为魏天祥。
这家伙的叔叔,乃“八虎”之一魏彬。
魏彬权势最盛的时候,曾代掌司礼监,操控御马监,手握神机营和三千营。那时的魏彬气焰嚣张,跟另一位“八虎”马永成闹起来,两人一直闹到朱厚照面前,双双被罢免职务。
乾清宫失火之后,弹劾奏章无数,朱厚照感觉控制不住文官,于是将张永、魏彬等撤职的太监再度启用。
王渊此时统领的五千骑兵,其中两千都归魏彬指挥。这老太监已经快六十岁,自然不可能跟着冲锋陷阵,于是把自己的亲侄子派来“监军”。
魏天祥靠着叔叔的关系,早已当上指挥同知,从三品武官,但至今没有真正打过仗。
一旦这家伙不听使唤,王渊就会将其砍掉,进而完全掌控五千轻骑。
越往南边,蒙古骑兵越多。
而且都是数百骑一队,轮番前来袭扰。你追,他就跑;你不追,他就悄悄跟着。
蒙古骑兵的这种策略,目的有三:第一,拖慢明军救援速度;第二,尽量遮蔽战场视野;第三,一旦明军露出破绽,那些分散的蒙古骑兵,就会迅速聚集起来进攻。
王渊自然而然联想到一种动物——狼!
非常恶心,打不着,甩不掉,还不能真的不管。
连续两天,这样的蒙古骑兵越来越多,王渊的五千轻骑再也不敢分散。他下令追击过几次,但收效甚微,杀死的敌骑仅有个位数。
甚至,王渊都不敢进军太快,只能尽量压着速度,始终跟皇帝大军保持十多里的距离。因为王渊担心,不知哪里藏着蒙古大部,突然杀出来袭击朱厚照的本阵。
倒是魏天祥表现不错,这家伙虽然打仗不行,但总算知道好歹。背后就是皇帝,魏天祥不敢胡来,认真执行王渊的每一个命令。
1...160161162163164...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