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简单形容,郑一鹏就是个愤青,或许从政之后会慢慢改变。变好或变坏,暂时不清楚,至少此刻他是非常单纯的。
二人没走多远,就有一个帮闲过来,拱手赔笑:“两位老爷,可愿换钱?”
“换钱是何意?”汤训不解道。
那帮闲解释说:“就是用旧钱,换两位手里的新钱。黄钱(京城铸钱)换新钱,两文换一文;皮钱(地方铸钱)换新钱,视铜钱好坏而定,两文到五文换一文。”
郑一鹏惊讶道:“王侍郎所铸新钱,居然这么值价吗?”
帮闲笑着说:“我家老爷爱收藏钱币,两位无须多虑,只是为了收藏而已。”
郑一鹏犹豫片刻,拿出刚领的工资说:“那我全部换黄钱。”
双方当场进行交易,郑一鹏手里的铜钱,数量直接原地翻倍。
郑一鹏又问:“这银元换吗?”
帮闲摇头说:“不换。”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首批发放的新式铜钱,大部分都被京城的钱庄和富户吃进。他们雇人到处换新钱,然后拿去储存起来不用,因为新钱制作精美、用料十足,不但可以保值,运到外地还能赚差价。
如此便是劣币驱逐良币,好钱被藏起来,劣钱在市面流通。
反而是王渊制造的银元,因为含有部分杂质,富户和钱庄都懒得储藏。但因为制作精美,且定价合理,大受市场欢迎,商贾做生意时特别方便,不必先验银子成色再称重量。
小型交易也很便利,不需要把银子剪下一角,直接给一元、五角或一角的制式银元便是。
此次制造新钱,可谓超级成功,官员和百姓都非常满意。
(注:大明计重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分,并非全都是十六进制。)
梦回大明春 420【又是政治】
北京宝泉局制造新钱,铜料是走海运在天津登陆。
自从杭州开海以后,天津跟着走私大兴。主要是日本、朝鲜两国商船,悄悄跑去天津买棉布,天津卫官员被买通之后,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不闻不问。
北京造钱大获成功,王渊让物理学院搞了个机械制造厂。专门为朝廷制造制币机,一来扩大北京宝泉局规模,二来推广到南京宝泉局,之后便是昆明和西安,打算搞中国四大铸币基地。
就在此时,朱厚照紧急召见,让王渊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身份,前往内阁商议国家大事。
赈灾!
这两年的气候非常诡异,太湖居然都结冰了,广东那边天降大雪,汉水直接被整条冰封。
咱们说过,正德年间的气候,远比嘉靖、万历糟糕,平均气温已经接近明朝末年。
不但如此,旱灾也经常降临,正德年间的旱灾记录,远远大于水灾发生次数。
冬天寒冷,夏天干旱,百姓苦不堪言。
去年冬天南方大面积降雪,今年多个省份旱灾严重,江淮流域又有洪灾出现。江淮地方主官的奏疏,已经出现“人相食”字眼,内阁和六部官员被搞得头大如斗。
朱厚照北征的打算,再度被拖延,别说出兵打仗了,赈灾都粮食不够!
今天的内阁会议,不但内阁众臣到齐,就连六部尚书都来了。
灾情太过严重,内阁根本扛不住,需要六部尚书来分担一下压力。
礼部尚书毛澄率先发言:“自陛下登基以来,天下灾异频降,乃是上天示警也。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大雪,积雪竟厚尺许。正德八年冬,太湖、洞庭湖起坚冰,迎春乡自古竹渡至蒲溪港十余里,尽皆冰封。有人行走被冻成冰雕,至翌年七月始解……”
朱厚照听得不耐烦,打断道:“你到底想说什么?”
毛澄跪地拜倒:“请陛下发罪己诏,祭祀山川社稷,祈求苍天饶恕!”
朱厚照居然没当场发火,语气平静道:“如果你只想说这些,那今天可以滚了,朕今天是招你们商讨赈灾的。”
梁储跟着跪下:“毛尚书所言有理,今年春季,陛下南巡未归,亦未主持祭祀大礼。恐触怒上天,才会水旱灾一起降临大江南北,就算陛下不发罪己诏,也应该祭祀山川社稷,反思己身,勤修政务。”
王琼突然来一句:“这数十年来,最冷的应该是弘治六年,当时长江口的海水都被冻成坚冰。如果天气转冷是皇帝过错,难道先皇也犯了什么大错吗?”
一直垂拱不语的杨廷和,突然死瞪着王琼,他最恨的是陆完,最想弄死的却是王琼。因为陆完只是坏,王琼既有能力又唱反调,多次搅乱杨廷和的各种谋划。
清流们的目标,明显不是赈灾,而是借着各地灾祸,逼迫皇帝不要再乱跑,老老实实坐在紫禁城里听话!
朱厚照对王琼的表现很满意,又问黄珂、李鐩:“黄尚书,李尚书,户部和工部能拿出多少钱粮赈灾?”
黄珂说道:“太仓的钱粮不太够,请拨内承运库、天财库新铸之钱。”
王渊制造的新钱,名义上给了户部,其实都进了皇帝内府,分别由内承运库和天财库进行掌管。
李鐩说:“工部库房,工部无法做主,而且最近两年不让臣查账。臣,实在不知道工部有多少银子。”
工部是有自己的小金库的,但内府侵吞日益严重,工部已经实际丢失查账权力,就更别提使用小金库里的银子了。比如太监张永,就曾把工部的银两,直接往自己家里搬。
朱厚照挠挠头,又问王渊:“二郎有何提议?”
王渊突然说:“臣请设立新库,隶属于工部,库房银两专用于修筑各种工程,包括洪灾时修复河道堤坝。今后工部之收入,可只缴纳一部分进戊字库、广积库、广盈库。”
戊字库、广积库、广盈库这三座仓库,名义上都隶属于工部,工部进项必须上交给三库保管。实际都是太监在操作,户部负责记账,工部负责查验而已,到现在连查都不让查了。
王渊此言一出,李鐩顿时投来感激的眼神,其余众臣则吃惊地看着王渊。
杨廷和率先支持,拱手说:“臣认为王侍郎所言有理!”
“臣附议!”
“臣附议!”
内阁和六部全员赞同,都想从太监手中,夺回一部分财政大权。
不管彼此闹得再凶,文官依旧是文官,在这种时候是非常团结的。嗯,这是因为正德年间,还未出现真正的党争,不至于搞得你赞成的我便反对。
朱厚照用古怪的眼神,盯着王渊看了一阵,突然笑道:“准了!”
张永若是知道真相,恐怕要被气炸。他多番结交王渊,多次主动示好,居然得到这样的回报。估计吧,今后张永会打王渊的小报告,反正必须出一口恶气才行。
至于朱厚照是什么心思?
张永和王渊联手坑死许泰,你当皇帝不知道吗?朱厚照心里其实很清楚,以为张永和王渊已经勾结起来。
现在王渊主动跟张永划清界限,朱厚照在惊讶之余,又感到一丝欣慰,他要的就是王渊做孤臣!
王渊一句话,就让文官们团结起来。
可这种团结的气氛,瞬间被梁储打破。这老家伙说道:“陛下,自杭州开海以来,两淮与江南之地,逐利风气大盛。良田不种粮食,纷纷改种棉花,导致膏腴之地却缺粮。此次江淮大灾,本不至于‘人相食’,皆因数省缺粮所致。臣请再倡海禁,毁棉田而种稻米!”
王渊都听傻了,老子刚抛出橄榄枝,你这厮居然反手就是一刀!
杨廷和也有些无语,他跟梁储商议好了。趁着这次多省大灾,一要拴住皇帝不乱跑,二把王渊开海给搅黄,任何一个目标达成都是胜利。
但也要稍微灵活一些啊,人家王渊刚刚给工部夺回财权,现在搞事简直太不要脸了。
杨廷和做官喜欢和气,不配合的就排挤,能合作的就接纳。他正准备接纳王渊,甚至想把王渊拉进清流当中,被梁储这么一搞彻底坏事!
王渊也懒得辩解与反驳,谁敢再谈海禁,暴跳如雷的应该是户部尚书黄珂。
黄珂果然出声了:“梁阁老,户部本就缺钱,海禁之后你给太仓补银子?”
梁储反问:“银子重要还是百姓重要?”
黄珂冷笑:“那这次赈灾,你别找户部要太仓银!”
王渊突然说:“陛下,臣在杭州开海之时,便料到棉花会侵占良田。因此有规定,各国商船更换海引文书时,必须运来足够的粮食,此举可称‘海上开中制’。如今,杭州建有常平仓,储粮众多,可就近调去江淮赈灾。另外,大明水师刚刚来报,已在海外获得三座大岛。三岛皆土地肥沃,可运送受灾流民去海外垦荒,赐予他们粮食和种子。一来能解决流民问题,二来可在海外大种粮食,以弥补江淮、江南被棉花侵占的良田。”
朱厚照笑道:“此议甚好,二郎再说。”
王渊说道:“请扩大开海之策,再开广州、福州、漳州、泉州、天津之海!”
“不可!”梁储强烈反对。
杨廷和皱了皱眉头,既不反对,也不支持。
梁储强烈反对开海,是因为他梁家就在广州,禁海对梁家的走私有利。而这关四川人杨廷和屁事?禁海杨廷和得不到什么好处,开海反而能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杨廷和不表态,纯粹是给政治盟友梁储几分薄面。
开海的最大得力者是皇帝,海关税收要分给内库,还要分给工部,这些因子以前都进内库。朱厚照恨不得全面开海,顿时笑道:“便依二郎所言,再开几个港口。”
已经入阁做辅臣的毛纪,立即劝谏道:“陛下请三思,开海百害而无一利……”
“你闭嘴!”朱厚照厉声呵斥。
反对开海者顿时噤声,思考着如何破坏此事。一下次开海好几个港口,总能出现各种纰漏,到时候再跳出来阻止便是。
接下来便是推荐赈灾人选,好几个省份遭灾,得派几个得力大臣去主持。
江淮地区的赈灾人选,由杨廷和负责推荐。王渊没有去争,但推荐了陕西赈灾(旱灾)人选,举贤不避亲嘛,他直接推荐自己的半个老师席书。
席书在贵州因功升迁,此时已是右佥都御史,正在巡抚湖广。如果这次赈灾得力,再加上王渊运作,多半就能升任左佥都御史。
王渊根本不知道,对他有提携之恩的席书,在历史上也很有名呢。
若非王渊扇蝴蝶翅膀,席书再过四五年,就能飙升为礼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嘉靖还打算让席书做阁臣,都已经廷推通过了,结果席书接到任命之前突然病死。
席书若不早死,有夏言啥事儿?
在嘉靖心中,夏言就是席书的代替品。若夏言不能上位,历史上的严嵩又怎么上位?
可以说,席书的意外病逝,才造就了大奸臣严嵩。
不管如何,王渊借着各省大灾,直接达成三个目的。第一,跟张永划清界限,帮工部拿回财权,跟文官集团关系缓和;第二,扩大开海,转移流民到海外,加快海外殖民步伐;第三,趁机提拔自己的恩师席书,增强自身派系力量。
杨廷和也不吃亏,皇帝虽然没下罪己诏,可看样子近期不会再出京了。另外,灾情最严重的江淮地区,赈灾负责人是杨廷和的心腹,事成之后又能提拔一个亲信。
便是靳贵和杨一清,都各自派出心腹赈灾,大家分蛋糕而已。
让百姓深受苦难的灾祸,在朝堂变成了一笔政治交易。
梦回大明春 421【密议】
京西,王宅。
今天家里来了四位客人,分别是张璁、严嵩、王瓒和唐伯虎。
张璁在七次会试落榜之后,今年终于险而又险中试。殿试文章本来排在二甲,朱厚照遵守杭州约定,居然真给张璁点了一个榜眼。
如此做法,让张璁刚进翰林院,就被打上帝党标签。
如果说张璁是帝党,那么严嵩就是“贵妃党”。皇贵妃监国期间,极为仰仗严嵩,已经擢升其为正三品通政使。因为皇贵妃总是招严嵩问政,连带着通政司都水涨船高,不像以前那样完全属于摆设。
这两年的六部变动,王瓒也跟着升职了,目前是兵部左侍郎,接替黄珂以前的位置。
相比而言,唐伯虎官阶最低。他因为春宫图画得好,深受皇帝喜爱,不但被带回京城,还进翰林院做了正八品博士。时不时的,就被皇帝招进宫里作画,估计很快就能升为从七品检讨。
四人当中,张璁、王瓒属于改革派,严嵩已混成老油条,唐伯虎纯粹就是个幸臣。
更有意思的是,张璁虽然只是新科进士,区区的翰林院编修。但比他年龄更大,且身为兵部左侍郎的王瓒,却处处以张璁马首是瞻。
遇到有人说张璁的坏话,拿张璁的幸进榜眼嘲笑,王瓒就会义正辞严的反驳:“张秉用,浙江大儒也。吾虽也是榜眼出身,但跟张秉用的榜眼相比,自问才学见识都不足一提。张秉用,可为吾之师!”
众人碰了一杯,张璁问道:“王侍郎,今年各省大灾,朝廷的赈灾钱粮够吗?”
“肯定不够,”王渊摇头说,“赈灾之举,不过是少死点人。江淮已经‘人相食’,仅靠赈济哪里救得过来,说起来我也有一些责任。”
王瓒说道:“若虚就别为自己揽责了,此天灾也。”
“亦有人祸,我便是罪魁祸首,”王渊感慨道,“物理学派多次改进纺织机器,我又率先在杭州开海。世人逐利,必然弃粮食而改种棉花,如今南直隶和浙江的粮食产量大为减少。丰年还能从外省购买,可今年各省皆有灾害,江淮遭灾之下,粮食哪里足够?若再被商贾囤积居奇,饿死人也在预料当中。”
王瓒斩钉截铁道:“但必须开海,否则江南必乱,长痛不如短痛罢了。”
史书对王瓒的评价,只说他胸怀坦荡、刚正不可、气量宽宏、不计私怨。但王瓒却是个激进改革派,他不但主张开海,还建议将漕运改为海运!
张璁说道:“话虽如此,但还是要尽量缓和,否则可能引发民变。”
严嵩突然插话:“江西今年夏粮赋大涨,诸位不会想把江西清田之策,往全国范围内推广吧?”
王瓒点头道:“正有此意。”
“万万不可,”严嵩劝道,“我并非为一己私利,反正我家也没多少田地。但江西之田政改革,已经闹得物议汹汹,朝中大臣正喊着‘请斩陈雍’。一省已如此,多来几省,恐会引发党争,便如王安石变法那般!”
王渊笑道:“确实该缓缓。”
王渊想再熬几年资历,等条件更成熟的时候,再领导大明进行全面改革。
但手下的激进派已经等不及,桂萼、常伦皆转升州同知,正在新地盘里继续改革,各自跟当地知州闹得很不愉快。杭州知府留志淑,想要在整个杭州府推行改革,遇到各县士绅的疯狂反扑,若非王渊帮忙扛住压力,留志淑肯定被吏部调去其他地方。
陈雍在江西的改革更加困难,若非以清查宁王余党、防止匪患再生为借口清田,江西三司根本不会理睬他这个总督。
江西,已经闹出“民乱”!
失去大量田产的士绅,暗中指使一帮佃户,直接杀死二十多个清田官吏。有些皂吏死得不冤,因为他们借着清田牟利,更加激起士绅和百姓的怒火。
于是[ www.biqugexx.info]“请斩陈雍”的口号就出现了,不是调走或贬官的问题,而是士绅想要把陈雍给肉体毁灭。
拥有这种从政经历,陈雍即便政绩超卓,这辈子都别想入阁,也别想在六部任职。他唯一的升迁途径就是都察院,要么在各地当督抚,要么进中央做一个大喷子。
王瓒和张璁也不咋省心,他们听说扩大开海规模,立即想要把漕运改为海运。当然,是逐步改革,每年分出多少漕粮,从海上运输至天津,相当于漕运的一个补充选项。
还有钱塘水师那边,刚开始官兵们战战兢兢,在南洋得到好处之后,瞬间就“士气高昂”起来。官兵们叫嚣着打仗,把附近小国全部扫平,无非是抢更多财货和土地。
特别是淡马锡(新加坡)的对岸,马六甲国王流亡时居住的地方。那附近有一条河流发现金矿,满正写信给王渊,想找机会跟马六甲打一仗,把柔佛(后世马来西亚的首都新山)给占下来用于淘金。
而那些被运到新加坡的移民,本来是让他们去种地的。金矿消息一传出,纷纷渡过海峡去淘金,气得满正向移民追讨种子和农具借款。
最初反对开海的浙江都司李隆,如今派心腹搞海贸大赚其财。他发现新的开海城市没有宁波,立即写信苦劝王渊,宁波几大家族也纷纷写信,希望王侍郎不计前嫌放宁波一马。
王渊顺势答应,算是狠狠敲打那些家伙一次。
以上种种,让王渊深刻体会到,改革没有回头箭,甚至想稳住都难。改革中的既得利益者,以及那些改革急先锋们,一旦出手就想加速改革进程。而利益受损者则要反扑,双方你死我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
这次全国性大灾,就给了清流反扑的理由。
杨廷和虽然没有出面,梁储、毛纪、毛澄、蒋冕等人,却跳得异常兴奋。科道言官们,天天上疏弹劾,无非是与民争利、天怒人怨那一套,换个耳根子软的皇帝早就被说动了。
对王渊的攻击也日益频繁,有说王渊借开海牟利的,有说王渊借清田占地的,还有说王渊在天津搞走私的。
王二郎的官场声誉,突然就变得极为恶劣,而且新科进士当中有很多都相信王渊是坏蛋。
一顿酒喝下来,虽然没有明说,但众人心里都有了谱。
严嵩继续执掌通政司,知悉内外政治信息,相当于这个小团体的耳目——朝廷公文收发,文武官员任免,卫所征兵屯田,内外奏章和小报告,内阁打回来的奏章,这些全都要拿到通政司走流程。
严嵩看似没有任何决策权,但知情权却极为恐怖。
大家对严嵩的未来期许,是担任吏部尚书。今后可以找机会,推荐严嵩为吏部右侍郎,渐渐让他爬到天官的位置。
王瓒的短期目标,是等待王琼入阁,然后自动升迁为兵部尚书。
张璁只要熬过三年进士期,升侍读或侍讲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因为他年龄大、学问好,又有皇帝赏识,今后可以为小团体执掌翰林院。
至于王渊嘛,功绩早就漫出来了,再熬几年才可能实质性升迁,除非他莫名其妙又立下泼天功劳。
唐伯虎继续当幸臣,似乎微不足道,其实也非常重要。
刚刚回京的湛若水,已经升为侍讲学士。此人也偏向于改革,在张璁执掌翰林院之前,湛若水可以在翰林院先顶着。
远在南京的王阳明,也得慢慢熬下去。在严嵩当吏部尚书之前,看能不能把王阳明送到吏部尚书的位置,反正王阳明的仕途必须保住。
王渊的小团体成员,要么追求改革,要么追求做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被清流所接纳,于是自发抱团起来发展自身。兵部尚书王琼,完全可以拉拢过来,但暂时还没那个必要,因为王琼是皇帝的心腹。
梦回大明春 422【太子师】
“什么,太子这就出阁读书了?”
各地灾患尚未平息,南京宝泉局还没开始铸钱,王渊就突然接到一项新的任务。
刚满四岁的太子朱载堻,即将出阁读书,王渊主讲《尚书》。不但如此,皇帝还命令七岁半的王策、三岁半的王素,一起到文华殿做太子伴读。
明代太子出阁读书,一般在八岁到十五岁期间,具体读书年龄全看皇帝的心意。
比如朱标,六岁出阁;又如朱祁镇,两岁出阁。
朱厚照的出阁年龄最标准,这是因为弘治皇帝恪守礼制,儿子年满八岁即安排读书事宜。
嘉靖皇帝就比较迷信,认为二龙不可相见,于是迟迟不立太子。他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送儿子出阁读书,按太子的待遇来进行培养。从此之后,大明便有了皇子出阁读书,即承认太子身份的潜规则。
万历想要废长立幼,文官们就依靠这个规则,提议让皇长子出阁读书,从而变相的把太子给立了。但这么一耽搁,导致朱常洛十三岁才出阁,就学年龄非常非常晚。
朱常洛的儿子更惨,因为后宫之争,导致朱由校十七岁出阁读书。
明朝皇子读书时间越来越晚,追根溯源应该让嘉靖背锅。正是嘉靖的迷信思想,把立太子和皇子出阁联系在一起,导致太子人选未定的时候,皇帝和官员就不让皇子正式读书。
而只有出阁读书的皇子,才会由大臣进行教育,出阁之前则由后妃和太监教育。
明朝中后期的一堆皇帝,大部分是后妃和太监教大的,大臣接手时早就错过了最佳入学年龄。
朱厚照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教育后代的心情非常急迫,于是四岁就让太子出阁了,成为大明出阁年龄排第二的皇子。
十月八日。
王渊带着两个儿子,一起前往文华殿。
从朱元璋晚期到正德年间,太子的读书场所,都在文华殿的后殿。因此,阁臣当中的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极其敏感,常常带有托孤辅臣的味道,一般不会随意给阁臣这个封号。
前两年,朱厚照想让王渊当文华殿大学士,刚说出口就把众臣的心态给搞炸了。
什么是文华殿?
讲得通俗一些,便是大明皇家图书馆,文华殿大学士的字面含义是皇家图书馆馆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