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但袁达麾下士卒,可全都是精锐骑兵,要花好几年时间培养,整个大明也只三千多这种精骑。跟一群老弱妇孺打仗,居然就阵亡、重伤三十多个,另有轻伤近百人,袁达甚至有一种屠寨的冲动。
卜哈被吓得浑身直哆嗦,他本来想献寨立功,肯定能捞到建州右卫首领的位子。可没曾想,自己刚刚投降渡河,官兵居然就把寨子给攻下一部分。
这献寨之功,打了折扣啊!
卜哈哭诉道:“罪臣也想快点,都怨多勒的亲信不肯投降。大将军,罪臣这就带着手下,把多勒的兄弟和亲信全部杀光,为大将军出了这口恶气!”
“去吧!”袁达郁闷道。
卜哈立即带领自己的部众,冲进寨子里进行屠杀。多勒一系的核心成员,只要还留在寨中,都被卜哈杀得干干净净。
而可怜的多勒,带着两百残兵,在上夹河的上游渡河,渡了好几次都被杀回对岸,身边此刻只剩下不足百人。那消失的百多人,也不知是死了,还是精神崩溃直接逃跑了。
多勒只能又回到下游,在那两河交汇的地方,隔河遥望古勒寨的情况。
很快,多勒便看到旗帜变换,自己的寨子显然已被攻下。他留着泪对身边近百士卒说:“走吧,去投奔老营,总有一天要杀回来!”
建州老营,是建州女真的发祥地,成化朝曾经被整锅端掉一次。几十年过去,建州老营慢慢恢复人丁,但依旧穷困贫弱,甚至被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各种欺负。
就这样,努尔哈赤的外曾祖父多勒,穿着湿漉漉的衣服,带着残兵逃进山林当中,跑去投靠努尔哈赤的曾曾祖父。
只不过,努尔哈赤的外曾祖母,被叛徒卜哈杀死在古勒寨。
努尔哈赤的外公王杲,这个时空连出生的机会都没有。
多勒逃到建州老营时,已经是寒冷的冬天。他们沿途抢劫女真村落,裹挟女真青壮为兵,居然壮大到五百多人。但是,跟多勒一起逃走的近百士卒,在途中战死、病死近半,到了建州老营也只能伏低做小。
……
朱厚照、王渊率领的主力部队,离开界藩城仅三十里路,就接到前锋部队发回的捷报。
“恭喜陛下,旗开得胜!”王渊带着随军文官和将领道贺。
朱厚照的表情非常古怪,他兴冲冲跑来辽东打仗,走到半路就已经结束了。
朱厚照手里拿着捷报,欲言又止,闷闷不乐,好半天终于说:“这个赵达(袁达),不愧是二郎的师弟,打仗也有点太猛了。朕是让他做开路先锋,不是让他去攻城拔寨。真是,真是……岂有此理!”
王渊不知如何接话,只能说:“陛下洪福齐天,此乃幸事。”
朱厚照仔细想了想,突然来一句:“都已经出兵了,不如再去打建州左卫吧。”
王渊连忙劝谏:“陛下,此去建州左卫,更需翻山越岭,届时已是寒冬季节。请陛下尽早班师,便是不回京城,至少也该回辽阳过冬。”
随军御医吴杰也说:“陛下之旧疾,万万不能受寒。辽东比北京更冷,若在山中发病,恐怕更加难以痊愈。”
朱厚照心里很想骂娘,气得把鞭子一扔:“回辽阳!”
别人家的皇帝,都盼着将领无往不胜,朱厚照却因此而头疼。他想亲征宁王,刚出北京就赢了;他想亲征建州右卫,跑半夜也打完了。难道下次出兵,要让皇帝去做开路先锋,才能真刀真枪亲自打一仗?





梦回大明春 448【袁二做了世袭指挥使】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辽东总兵韩玺死了,是自然病死的。
这货去年就生病卧床数月,今年身体也不咋利索。深秋天气转凉,瞬间一病不起,朱厚照前脚刚收到前线捷报,后脚便得到辽东总兵的死讯。
虎皮营马驿。
大军围绕着驿站驻扎,皇帝与随军文官住在驿站之内。
朱厚照吃着烤肉,随口说道:“韩玺死了,副总兵崔贤不错,正好给他升总兵,也算赏赐其破寨之功。”
王渊立即劝阻:“陛下,让谁继任总兵都可以,唯独不能把位子留给辽阳马氏、崔氏和韩氏。而且,最好别用辽东武官,可调其他边镇武将到辽东当总兵。”
“吾知二郎的意思,”朱厚照并不糊涂,问道,“谁比较合适?郤永此人怎样?”
王渊非常直白的回答:“郤永如果总兵辽东,则辽东局势必将糜烂不堪!”
郤永也是靠镇压刘六刘七起家,虽然一度依附于江彬,但跟各方面的关系都不错。皇帝对他印象很好,文官对他也非常赏识,只因这家伙非常听话,而且打仗还比较勇猛。
但是,贪贪贪贪贪!
对郤永而言,什么杀良冒功,什么纵兵劫掠,简直犹如家常便饭。
历史上,这家伙当了五年辽东总兵,离任不久便出现“辽东大饥”。朝廷在赈灾的同时,顺便派大臣清查兵额,足额十五万的辽东军士,居然只剩下六万多。
不是说能打仗的还有六万,而是拉出来给御史检查的,拢共就只有这么多正兵了。
辽东武官肯定还想吃兵饷,不可能老老实实配合检查,多半会把军余也弄来充数,因此辽东剩下的实际正兵,很可能在嘉靖初年只剩下四五万!
虽说不完全是郤永造成的,但他绝对难辞其咎,不知逼得多少辽东士卒逃亡。后来,这家伙被调去镇压大同兵变,结果还没打进大同城,就纵兵在城郊大肆劫掠,一定程度上导致已经投降的军士复叛——城郊百姓,多为叛军家属,因为那里本身就是卫所驻地。
朱厚照说:“王琼肯定推荐郤永。”
王渊笑道:“王尚书看人,也不是次次都准。”
江彬倒台之后,郤永便投靠了王琼。
这货很会当墙头草,历史上王琼倒台,他又投靠杨廷和,杨廷和倒台之后,他又跳回去投靠王宪。文官倒下好几拨,郤永竟然不断升迁,只因他确实会打仗,又懂得如何巴结当权文臣。文臣也不把一个武官放在心上,不管他跳槽多少次,只要能做合格的工具人便可。
王渊既然否定了王琼的一个心腹,那就得重新推荐一个,毕竟还得跟兵部尚书搞好关系。
“陛下可还记得王勋?”王渊问道。
“自然记得,此人着实不错。”朱厚照当然记忆深刻。
王勋以前是甘肃副总兵,被调任大同总兵之后,跟着皇帝一起打仗。做诱饵拖住蒙古小王子的,正是王勋亲自统率的部队,此人已升为都督佥事,目前正在宁夏当总兵。
王渊对王勋的印象,非常非常好,此人不但会打仗,而且比一般武将更“清廉”。
贪,肯定还是会贪,但至少得有个底线,王渊对武官的要求并不高。
这个人选朱厚照很满意,毕竟一起打过仗嘛。朱厚照当时强令王勋发兵,差点把王勋给坑死,于情于理也该特别提拔一下。
……
朱厚照凯旋回到辽阳,辽东都司王孝忠,率领大小官员出城迎接。
仗虽然是袁达打的,但朱厚照作为主帅,依旧享有最大的战功。特别是对文官来说,他们懒得关注武将,只记得一场战争的主帅。
东北这破地方,入冬之后实在太冷,朱厚照不等袁达回来,便非常自觉的回京去了。
但是,王渊留下!
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总督辽东,主要任务是督理辽东马政。
袁达因立破寨大功,升任盖州指挥使(正三品),官拜昭勇将军(正三品)。他麾下的五百骑兵,也整体提升一级,连小兵都做了旗官。
同时,袁达以及五百精骑,全部留在辽东,配合王渊督理马政。顺便以这五百骑为基础,扩编为满额三千的“神骁营”,为将来收复朵颜三卫做准备。
“神骁营”的编制已经有了,将领和军官也有了,暂时只缺战马和士兵。
“那崔贤就是个窝囊废,居然还他娘的有封赏,老子差点气得一刀把他砍了!”袁达见到王渊,就忍不住吐槽自己的友军将领。
王渊笑道:“人家帮你守住河岸,防着几千女真杀你后背,最后还带着女真贵族献城,怎么说都是立有大功的。”
“倒也是,算他运气好。”袁达郁闷道。
若没有崔贤带兵在对岸压阵,卜哈还真不敢直接跳反。几千女真如果渡河,袁达将被前后夹击,如果多勒也率部渡河,袁达甚至会被三面夹击。
崔贤虽然很怂,但绝对有功,而且功劳仅次于袁达。
袁达问道:“陛下让我做盖州指挥使,是不是就要在盖州住下了?”
“对,世袭盖州指挥使,以后你的儿子可以继任。”王渊笑道。
袁达挠头说:“那我得把妻儿也接来。”
袁达的妻子,便是寡妇杨氏送给王渊的厨娘。烧得一手淮扬名菜,生得也颇为耐看,只是曾经嫁过人而已。
袁达对此也不嫌弃,三年前就向王渊讨来,如今儿子都快一岁了。
至于盖州,就是那个连续三次大灾,指挥使都逃得没影儿的地方。朝廷正在考虑如何恢复,王渊便建议皇帝,把袁达扔去那里组建“神骁营”,顺便给袁达讨一个世袭指挥使的职务。
投降献寨的卜哈,继承建州右卫酋长职务,并被朝廷封为都督(异族都督,在边镇遍地都是)。
不可能攻下古勒寨,就把当地女真杀光。
就算把方便十里的女真杀完了,其他地方的女真也会慢慢迁徙过来。特别是浑河部和苏克素护部,他们必定向东南扩张,占据建州右卫原有的地盘,到时候实力将快速发展。因此,还不如留着那些老弱病残,让没本事的卜哈继续统治部族,跟周边女真部落互相制衡。
正德十六年冬,王渊、袁达、蔡天佑,带着四百多精锐骑兵,南下前往盖州卫。他们需要召集流民,编制屯田卫所,先恢复人口和生产再说,组建“神骁营”还没那么着急。
袁达和麾下骑兵,人人在盖州分得田产,明年冬天就能把家人接来定居。
盖州,差不多就是后世的营口,各种条件都极为便利,甚至还能搞海洋贸易。
更重要的是,盖州可以养马!
明代在辽南设有“永宁监”(养马机构),下辖复州、龙潭、清河、深河四苑。其中清河苑(全称“清河苑马寺”)就在盖州,清河沿岸都是养马牧场,王渊打算从这里着手恢复马政。




梦回大明春 449【充实人口】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相传天顺年间,有一黄花道人,居盖州城外半坡小寺。有道术,修炼数年,一旦鹤来,乘之而去,其地因名伴仙山。
伴仙山,便是后世的鹤羊山。
伴仙山的半坡,有一鹤羊寺,实为道观。伴仙山的西北方,又有一寺,名叫朝阳寺,这是个和尚庙。
一个道观,一个寺院,是盖州逃亡军户投奔的主要目标。
蒯老三便举家逃到鹤羊寺(观),他本是盖州卫军余,大哥、二哥皆死,便自动成为正军。正德十五年,盖州大雪灾,正德十六年又是大地震和旱灾,实在过不下去,数百军户和家属都逃到这里。
蒯老三逃得比较早,还能租佃鹤羊寺的庙田。那些跑得慢的,就只能走更远,前去投奔朝阳寺。
也有一些逃到山中,自己开荒耕地。但缺乏农具和种子,日子过得更艰难,这个冬天不知要冻死饿死多少人。
大雪普降,积雪三尺。
佃户们都窝在简易竹木棚里,这时节也没啥农活可干。虽然缺衣少食,但好在自己做了土炕,一家人不至于被活活冻死。
开春之后就好了,可以给道士们种地。听说鹤羊寺要扩建,说不定还能做工赚点钱,勉强支撑一下日常花销。
“三哥,柴禾快没了。今天放晴,娘让你出门打些柴回来。”小妹说道。
蒯老三只得从炕上爬起,将家里唯一的棉袄穿上。又在外面穿了两层葛布破衣,这样既能更保暖,也能在干活时防止棉袄被磨损。
家里本有七口人。
大哥、二哥、小弟,在盖州卫就死了。逃亡途中,父亲也饿死了,如今只剩蒯老三、母亲和妹妹。
将枯草垫在布靴里,蒯老三穿上之后,又用破布条把鞋缠了几圈。这样是为了更暖和,也是为了固定破靴子,防止被积雪扯落或扯坏。
山上不缺柴禾,但鹤羊寺周围不能随意砍伐,需再往前走两三里地才行。
雪中山道不好走,而且砍柴还要寻枯枝,否则砍回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用。刚刚砍了小半捆柴,蒯老三便累得揉腰,直其身子想要歇息一会儿。
突然,蒯老三看到远远来了一群人,而且还有骡马驮着什么货物。
“这大冷天,还有人进山做生意?吃饱了撑的。”蒯老三忍不住吐槽两句,便自砍柴去了。
总算砍完一担柴禾,蒯老三准备挑回家,却被眼前的情况吓了一跳。
之前被他吐槽的那些人,此时已来到十多丈外。哪是什么进山做买卖的商贾?分明是穿着棉甲的军官!
蒯老三作为逃亡军户,第一反应是逃跑,连刚打的柴禾都不想要了。但他刚跑了两步,突然又停下来,心想:我现在是寺里的佃户,只要打死不承认,这些官爷还能把我抓回去不成?
于是,蒯老三假装镇定下来,挑着担子慢悠悠回家。
“前面那汉子,且等一等!”一个军官大喊。
蒯老三权当没听到,继续赶路。
那军官在雪中艰难追赶,跑近时已累得气喘吁吁:“让你等……呼呼……等一等!”
蒯老三只能放下担子,转身问:“军爷喊我?”
那军官说:“鹤羊寺在前面吧?”
“就在前面。”蒯老三总算舒了口气。
眼前这些官军,肯定是哪位大官的扈从,估计家中老人得病什么的,寒冬腊月带着财货来寺里祈福。
军官出手非常大方,掏出几枚正德通宝:“带我们去鹤羊寺。”
“好嘞!”蒯老三大喜。
他站在原地等待其他军士,顺便打量手中的铜钱。这些铜钱通体黝黑发亮,比一般的制钱更大更重,一看就知道是上等的好钱。
不多时,这些军士已经全部过来,蒯老三偷偷数了数。军士一共有三四十人,牵来好几十头骡马,每个牲口的背上都驮着沉甸甸货物。
蒯老三忍不住打听:“军爷们打哪儿来?”
“盖州卫。”一个军士回答。
蒯老三就是从盖州卫逃来的,惊道:“听说盖州卫的军户全跑了,军爷们是新来的?”
“可不是?”那军士叫苦不得,“他娘的,咱们被调到盖州卫,田产倒是有了,可人却没剩几个。山里这么厚的雪,还要亲自进山拉人回去。对了,你也是盖州卫的逃户吧?”
“不是,小的是鹤羊寺佃户。”蒯老三慌忙摇头,矢口否认。
那军士笑道:“不管你是不是,这次都得跟爷回去。你若有家人,也一并带上,保证不会亏待。”
蒯老三听得头皮发麻,猛地扔下担子跪地:“各位军爷,小的真不是军户,世世代代给寺里做佃农。求各位爷,放小的一条活路吧。”
那军士被逗乐了:“这辽东哪有什么佃农?就算你不是逃亡军户,你爹、你爷也肯定是。别想着跑,跑不掉的。咱们这趟进山,见到活人都要带回去,便是鹤羊寺的道士们也跑不了!”
蒯老三只觉天塌了,也不管积雪刺骨,直接就瘫坐在地上。
“别吓他了,”已经升任副千户的牛震,走到蒯老三身边说,“你们运气好,有王侍郎坐镇盖州。但凡回去编为军户,每人可分十亩田,十年之内都不用交屯田子粒。而且,王侍郎自己掏钱,赏赐每人三尺棉布。看到这些骡马没有?驮的全是棉布,人人都有份!”
蒯老三可不相信这些军官,太祖朱元璋确实有规定,辽东新垦农田,十年不用交税。但军官们怎么可能听朝廷的话,估计明年就会让他们缴纳屯田子粒。
蒯老三带着军士,慢吞吞往前走。突然,他脚下一滑,直接从山坡滚下去。
“抓回来!”牛震喝道。
不片刻,蒯老三就被灰头土脸的带回,硬着头皮带这些军士前往鹤羊寺。
“住持何在?”牛震大喝。
寺里的道士飞快跑出,一个老道士上前作揖:“贫道松风,有失远迎,请诸位军爷莫怪。”
牛震笑道:“不怪,不怪。带上你的徒子徒孙,还有寺里的佃户、仆役,全都跟我回盖州卫去吧。”
老道士愣了愣,立即跪地求饶:“军爷,本观可献上粮食三百石,请求军爷放我鹤羊寺一马!”
“我做不了主,”牛震摇头说,“既然不愿走,那我就放火烧寺,看你们寒冬腊月的能住哪儿。谁敢阻拦本千户放火,便一刀砍了!”
道士遇到兵,也有理说不清。
不多时,鹤羊寺便多处起火,寺中道士根本没法躲。他们也不敢乱逃,这时节逃进大山,不被饿死冻死,也会被野兽给咬死。
鹤羊寺周边的佃户同样如此,只有少数选择逃跑,大部分都乖乖跟着军士们回去。
蒯老三家里有三口人,当场领到九尺棉布。
只听牛震说:“人太多,棉布不够,回了盖州再给你们补上。老子不骗人,只要回去就有十亩地,十年之内都不用纳粮!老子若说假话,全家不得好死!”
这都赌咒发誓了,可被抓下山的人们,还是不愿相信他说的话。
鹤羊寺,被烧了。
西北边的朝阳寺,也没坚持多久,半个月后被烧得精光。
和尚道士们,一个个被迫还俗,老老实实到盖州卫当军户。也并非全是军户,比如鹤羊寺的住持松风道人,因为有着一手高超医术,被王渊任命为盖州卫的医官。
整个冬天,盖州卫都忙着进山,看到活人便带回来,零零散散居然带回好几千人。
重新充实盖州卫,属于百官认可的正事儿。
兵部尚书首先支持,户部尚书又是王渊的岳父,仓场尚书还是王渊的座师。粮食、种子、耕牛、农具……这些物资都没被克扣多少,再加上王渊自己掏腰包,运来不少棉布给军户御寒,整个盖州卫今年冬天过得还算不错。
至少军户们感觉很幸福,只求能够这样过一辈子。




梦回大明春 450【望海屯】
屯,字面意思,屯田的“屯”。
屯的全称,叫做“屯田百户所”,最高长官为百户。
如果附近有外敌,若干“屯”合为一“堡”,可以组织起来共同抵御敌人进攻。
后世的地名“某某屯”、“某某堡”,便是这样演化而来,它最初只是明朝的屯田单位。
蒯老三被安排在望海屯,距离海边很近,往东北走六七里才能到盖州卫城。
本地军官兑现承诺,蒯老三家里有三口人,竟然实分到三十亩地。而且都是熟地,以前不知属于军官还是军户,反正跑得没影儿成了无主之地。
望海屯有二十九户人家,共计男女老幼七十四人。
前两天,军官过来发放耕牛和种子,全屯父老共用一头耕牛。而且是送给他们的,不像以前那样,公家的耕牛养死了还要赔偿。
谁会故意养死啊?
靠种地为生的庄稼汉,恨不得把耕牛当祖宗供着。
卫里还派了一个读书人过来,听说是什么王侍郎的学生。带领他们成立劳什子农业互助小组,屁的互助小组,不就是你帮我、我帮你,自家有土地的以前都这么干。
那读书人还带来玉米和大豆种子,说要教他们怎么种玉米。
蒯老三只听过说豆子,还头一回见到玉米,也不知那玩意儿好不好使。
不过那读书人挺和蔼的,化雪之后还带他们挖水渠。那是永乐年间开凿的水渠,许多地段已经不堪用,在读书人的带领下,老少爷们儿一起使力,只用了半个月就全然恢复。
“龙先生,你那么有学问,以后是不是要做大官啊?”蒯小妹带着一脸仰慕表情,借着送水的机会主动攀谈。
龙大年笑道:“我不是什么先生,就一个顺天府秀才。等教你们种下玉米,就要赶回京城,温习备考去参加乡试。”
蒯小妹又问:“那会不会耽误你考试啊?”
龙大年说:“不会。先生常言,万物皆是学问,道就蕴藏在万物之中。我来教导你们种地,也是在恪行大道,比留在京城死读书有意思多了。”
蒯小妹虽然听不懂什么大道,但愈发崇拜这个读书人,恨不得整天都跟对方说话。
蒯老三知道妹妹的心思,但他又能说什么?只盼小妹被龙先生看上,便是纳回京城做妾,也比留在辽东更有盼头。
就在此时,本屯百户谢让,带着三四十个新人过来。
那些新人,多为男性,有的是流犯,有的是流民,前几天从海上运来的。运了很多人过来,但分到望海屯,只剩下眼前这些。
“走快点,磨磨蹭蹭,没吃饭啊!”一个旗官骂骂咧咧,偶尔还用脚踢。
但大家对此司空见惯,甚至觉得这里的军官真善良。
换成其他卫所试试,流民倒还罢了,流犯那叫一个惨。初到流放地点,必须给军官“见面钱”,拿不出钱就是一顿杀威榜,有些流犯直接就被活活打死。
百户谢让本来凶神恶煞,见到龙大年立即作揖:“龙先生,这些日子有劳了。”
1...195196197198199...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