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这简直属于扯淡,大明规定,十年一次人口普查,而地方怎么可能真的去查?报上的户口人数,跟百年前没啥差别,地方盐税也是按百年前的人口规模收取。
王渊想要按斤纳税,等于盐政改革中的“摊丁入亩”,直接从地方官手里划走一块大蛋糕。
清朝中前期,也是按人口纳盐税,直至乾隆四十七年才改成按斤。单拿梅县举例,乾隆改革之前,全县盐税几百两,改革之后猛增至七千四百量,中间的差额全被地方官吃了!
杨廷和被“盐政版摊丁入亩”吓到了,连连摆手道:“此事再议,此事再议。”





梦回大明春 514【老杨好难啊】
??有人要问了,盐引掌握在朝廷手中,直接把税算在盐引里,不就可以完美规避偷税漏税吗?
??呵呵,太年轻了。
??大明的盐引,本来就是含税的。购买盐引收一次税,用盐引购买食盐,又要再收一次税。何止收税,还收了两次呢!
??但每年六亿斤的盐产量,按这两道税1300多万两白银,确实又只能收上来100万两。
??奇了怪了,这税款是怎么凭空消失的?
??当然是因为开中制啊,两淮灶户所产正盐,99%都得开中输边,很多都折算成军粮了。而且,朝廷还有开中补贴,只因运粮路途遥远,必须用优惠政策鼓励边商开中。
??更尴尬的事情在于,开中制度日渐败坏,而且是皇帝带头败坏。弘治朝改革之后,开中制更是彻底抓瞎,盐税很难变现为军粮。
??那些消失的军粮去哪儿了?
??皇帝、太监、勋贵,这三股势力占大头,吃掉的军粮最多!接着就是文官和武将,同样从中渔利,导致盐税收不上来,军粮也运不到边镇。
??王渊很想取消开中制,但暂时还不到时候,必须等到朱厚照死后才行,因为如此改革第一个要搞的就是皇帝!
??既然无法取消开中制,无法给正盐收税,那就只能从余盐下手,从各地官府的盐课下手。
??王渊和阁臣的谈话内容,很快就传到外朝,大家猜猜是谁传出去的?
??严嵩第一个找上门,执弟子礼道:“若余盐商卖,既有小票制约,又如何防止囤户官商勾结?”
??王渊笑道:“灶户又不傻,官商勾结压价,直接贩卖私盐就是。灶户如今不是这样做的吗?若灶户不偷卖私盐,恐怕已经饿死大半了。更何况,内商也会闻风而动。”
??“内商?”
??严嵩略一思索,顿时拍手大赞:“此计之精妙处,竟是内商,学生拜服!”
??任何改革,必然损伤既得利益者。
??若想顺利推行新政,就必须出现新的利益相关团体。
??就拿弘治朝盐政改革来说,开中制同样牵扯无数,为啥能另起炉灶推行纳银制?就是让两淮盐商吃饱了!准确的说,是让两淮盐商吃撑了,催生出更可恶的“囤户”集团。
??王渊提议余盐私卖,同样要扶持新兴利益团体,这个团体还是两淮盐商。
??只不过,纳银制喂饱的囤户,是两淮盐商中的资本巨鳄。而王渊扶持的,却是数量更多的两淮盐商散户!
??囤户能够控制市场,全靠食盐官卖,勾结官府,有盐却不出货。边商和散户内商,由于买不到货,就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只能被迫向那些囤户屈服,从而被囤户拿捏得死死的。
??说得直白一些,盐引只能证明你有购买和贩运权,但拿着盐引却无法从官府买盐也是白瞎。举个例子,有些盐商,永乐年间获得盐引,到正德年间还无法买盐,盐引代代相传都已经变成传家宝了!
??官府说,不是咱不卖盐,是产盐量不够,你回家慢慢等着吧。
??而一旦放开余盐私卖,内商散户就能第一时间,冲到盐场直接跟灶户交易,还等得了你囤户官商勾结压价?
??囤户看似屯的是盐引,但核心手段是控制官府的食盐出货量,利用时间差造成边商和内商的资金链紧张。只要开放余盐私卖,囤户无法控制出货量,边商和散户内商就瞬间解放出来了。
??王渊的这个改革方案,灶户、边商、散户内商,全都是获益者,而且他们的数量最庞大。至于利益受损者,则是少数囤户内商、盐运司官员,以及背后的权贵。
??甚至不需要朝廷监督,只要颁布新政,无数散户内商就自发冲锋陷阵了。
??囤户再是资本大鳄,也不可能无限期囤积居奇,被无数散户内商那么一冲击,他们也得慢慢回归市场本身。
??这个道理,很多官员仔细琢磨,也慢慢给搞懂了。
??正在翰林院任职的张璁,拍着桌子大笑:“王尚书真奇人也,看似解不开的盐政死结,只这余盐私卖,便如抽丝剥茧般给理顺。”
??历史上,整个大明就没人想到此法吗?
??有人!
??隆庆朝的李学诗就曾提出过,但他提出这个建议时,只是一方小小的御史,谁听他的啊?(注:此李学诗,并非嘉靖朝那个,而是隆庆、万历朝那个。)
??……
??杨宅。
??给事中蔡经、御史高世魁,带着一大帮科道言官,堵在杨廷和家的大门口。
??王渊的《请改盐法疏》呈上之后,内阁一直不批复,甚至不拿到朝堂讨论。大量科道言官,在得知其中利弊以后,也纷纷上疏请改盐法。
??言官可不止喷人获得政绩,他们也有议事之权。只要他们有上疏举动,又能成功改革盐政,那他们就可以获得奏事政绩。
??既有政绩,又能得名,何乐而不为呢?
??可惜皇帝不上朝,御史的奏疏被内阁拦下,给事中的奏疏被司礼监拦下,言官们纯粹抛媚眼给瞎子看。
??言官们急了,私下埋怨杨廷和、张永联手阻隔言路。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内阁还在那里装死,杨廷和根本就不敢改革。那么,言官们就只能堵门了,聚集二三十个给事中、御史堵在杨家大门口。
??他们来得还很早,半夜宵禁解除便至,杨廷和出门上班正好撞个正着。
??“杨阁老,请以朝廷社稷为重!”蔡经拱手拜倒。
??“杨阁老,请以朝廷社稷为重!”二三十个言官齐呼。
??杨廷和被气得脑袋冒烟,以为这些言官,都是王渊派来的。他按下怒火,和颜悦色道:“诸位请回,盐法改制大事,不容有丝毫疏漏,内阁正在详细商讨之中。”
??一个字,拖!
??内阁不是不改革,是正在讨论改革细节,至于讨论到猴年马月就不知道了。
??御史高世魁问:“那我等奏疏为何不批复?”
??杨廷和推脱道:“内阁都批了,全部送去司礼监,但司礼监那边没有音讯。”
??两个字,甩锅!
??把锅甩给司礼监,难道言官还能跑去内廷跟太监争论?
??言官们面面相觑,对此没有丝毫办法。杨廷和都说了内阁在讨论改革,奏疏被拦下也是太监在搞鬼,他们还能把杨廷和打一顿不成?
??杨廷和坐上轿子,大摇大摆去办公,留下一堆言官风中凌乱。
??“哼,以前还觉得他是能臣,没想到却是个庸碌之辈。王尚书的新盐法如此精妙,就该早日颁行天下,他杨廷和就是拖着不办!”
??“杨廷和把持内阁,张永把持司礼监,陛下病重之后又数月不上朝,这二人已经隔绝中外矣!”
??“奸********相倒不至于,庸相绝对不假。”
??“看他提拔的都是什么人?彭泽脾气暴躁,统兵打仗还算凑合,又如何能胜任户部尚书?彭泽掌户部大半年,各清吏司一塌糊涂。在下弹劾了好几个户部主事,到现在都没有下文,甚至都不拿到朝堂来讨论!”
??“就是,孙尚书(孙交)、石尚书(石玠)、黄尚书(黄珂),这三位执掌户部的时候,哪个不做得井井有条?户部一到彭泽手里就乱,杨廷和简直推荐了一个混账出来!”
??“我看杨廷和早该致仕,换王尚书当首辅,天下肯定大治!”
??“……”
??这些科道言官,都想着往上爬,他们把自身的仕途不顺,全都归结到杨廷和的头上换成王渊当首辅,他们多半也会喷王渊。
??打算出门的杨慎、杨惇兄弟俩,听到门外嘈杂的议论声,吓得连忙缩回去。
??兄弟二人面面相觑,偷偷溜向侧门,他们已经没脸走大门,害怕被那些言官嘲讽一番。
??别说杨廷和还没权倾朝野,就算历史上的嘉靖初年,杨廷和已经独霸朝纲,也是一拨又一拨的言官跳出来,把杨廷和喷得好几次做样子辞官。
??主要是杨廷和拉帮结派,虽然拉拢一大批朝臣,却不得中下级官员和科道言官的人心。
??没被杨廷和收买拉拢的官员,全是他的反对者,说白了就是眼红不服气。都是同科进士,为啥某某升官那么快,老子还在枯坐冷板凳?某某凭本事升迁自然没二话,但他本事也不比我强,政绩也不比我多啊!
??“兄长,还是劝劝父亲吧。”杨惇叹息道。
??杨慎无奈摇头:“没法劝。”
??杨惇憋屈说:“自家的宅子,只能从侧门出入,这算什么事儿?”
??杨廷和太难了,他一旦答应改革盐法,就是对自己派系的许多官员下手。他怎么可能下得去手?
??别看杨一清是改革派,在文渊阁也赞赏王渊的改革主张。
??可真的实施新法,杨一清多半不会出力支持,能不暗中阻挠已经算相忍为国了。因为杨一清的籍贯在镇江,那里是囤户大本营之一,指不定就有哪个囤户是杨一清在罩着。
??不管如何,杨廷和再次大失人心,京城中下层官员都暗中讥讽他是庸相。
??言官们自然不满足于背后说坏话,笔锋一转,也不上疏改革盐法了,呼朋引伴逮着杨廷和死命弹劾。
??王渊脸皮厚,从不理会弹劾。
??杨廷和却是要脸的,因为他是清流领袖。成堆的弹劾奏章,把杨廷和看得头皮发麻,只能上疏自劾请辞,真假且不说,至少得做一个辞职的样子。




梦回大明春 515【关联交易】
文渊阁。
蒋冕默默起身,把一封奏疏,递交到杨廷和手中。
杨廷和接过来一看,顿时头大如斗,竟是王渊写的《请改棉法疏》。
毛纪被气得吹胡子瞪眼:“众臣议加棉课,他说改革盐法;众臣议改棉法,他说请加棉课。好说歹说,都是他在说,里里外外就他是好人,此贼竟奸诈至斯也!”
王琼强忍着笑意,已经有点憋不住。
杨一清也是无语,包括他在内,满朝上下都被王渊给涮了。
这事儿本就因欧阳重的《抑棉疏》而起,导致群臣闹着要加棉税。还有心怀叵测者,把矛头直指王渊,甚至打算趁势攻击物理学派,更意图纠集反对所有心学派系。
许多在朝为官的心学弟子,都有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
谁知,王渊突然神来一笔,把关注焦点引导改革盐法上。
盐法可比棉法重要无数倍,杨廷和顿时被将了一军,舆论旋涡也因此转移,王渊和心学各派瞬间跳出困局。
跳出来还不算完事儿,又顺势一脚给踢回去。
杨廷和本想继续拖延时间,拖到无人关注改革盐政。可王渊却不给机会,竟然主动提起加棉税的事情。
谁都知道,王渊的工厂产量最高,一旦大幅增加棉税,王渊受到的损失最大。这等于为了朝廷社稷,王渊狠心砍自己一刀。
反观杨廷和,竟然还在为是否改革盐法而犹豫。
两相比较,高下立判!
王琼说道:“满朝非议,若再不改,我等阁臣皆为尸位素餐之辈。”
杨一清不吭声,他只是次辅,有首辅顶着怕个毛?
杨廷和枯坐良久,意兴阑珊道:“这个王若虚,是要把我架在火上烤啊。”
翻阅史书,杨廷和真不是啥政斗高手,也就正德刚死、嘉靖未至之时,突然发力干翻主要政敌,嘉靖登基之后便昏招迭出。
杨廷和总是考虑太多,又要权力,又要好处,还要名声,世上哪有这样的好事儿?他当权臣却没有魄力,他当奸臣又爱惜羽毛,他当社稷之臣必受派系掣肘,这就导致他在嘉靖朝的操作让人看不懂。
归根结底,杨廷和的政治目标不清晰。
刘瑾在时,杨廷和的政治目标是斗倒刘瑾;江彬在时,杨廷和的政治目标是斗倒江彬。有两个大反派在那儿立着,文官们自然跟着他混,文官的内部矛盾也能压下去。
江彬死后,杨廷和的政敌变成王渊,可王渊很多时候主动退让,根本就不愿搞什么正面冲突。
于是,杨廷和就不知道自己该干嘛了,团结在他身边的文官也自动分化。
“要革新盐法吗?”蒋冕问。
杨廷和苦涩道:“不改,也得改了。”
杨廷和是一个很要脸的人,他必须保持自己完美无缺的清流形象。可压着不改盐法,已经大失人望,现在王渊主动要求加棉税,更是从品德层面把杨廷和踩下去。
杨廷和怎么还敢装死?
但他现在支持改革盐政,却又等于哑巴吃黄连,因为该丢的声望已经丢了。即便盐法改革成功,杨廷和作为首辅累加政绩,百官心里也会把功劳算在王渊头上。
杨廷和感觉好累,自己要脸,王渊却不要脸,这政斗还怎么玩得下去?
正常的文官,随便遭受几次弹劾,都会吓得隔三差五请辞。而那王二郎,从做官到现在,弹劾奏章恐怕有上千封了吧,这货还没皮没脸的蹦跶得欢呢。
被弹劾上千次,还没有遭到罢官,换成常人铁定是奸臣、佞臣,杨廷和根本不怕这种敌人。偏偏王渊毁誉参半,怨恨的人多,吹捧的人也多,而且还有无数实打实的功绩傍身。
更可恶的是,心学异军突起,心学思想迅速传播,心学门徒都在支持王渊,靠舆论“蛊惑”了许多中低层官员和年轻士子!
杨廷和很想指着王渊的鼻子大骂:“年轻人不讲武德,欺负我七十多岁的老人家。传统文官必须守规矩,守规矩你就输了,如果我这次发力,一封弹劾奏章就让你滚蛋!”
不要笑话,真是这个道理。
王渊的工厂搞那么大,直接加剧山东和江南的粮荒,只这一件事情就能让王渊丢官。因为官员不许经商,就算是让家仆经营,做大之后也会成为致命弱点。
只可惜王渊不讲武德,对弹劾奏章视而不见,连辞职的样子都懒得做,皇帝还始终罩着予以纵容。
这次,王渊甚至拿自己的政治弱点,主动对着自己开刀。于情于理,王渊早就该这样做了,但真做出来反而获得赞誉,反而从道德上把杨廷和压下去。
就好像恶棍改过自新,反而获得社会赞赏,反而把不敢做好事的普通人比下去。
哪有这样的混账道理?
在文渊阁枯坐一上午,杨廷和突然对次辅杨一清说:“盐政积弊已深,必须改革新法。在改革之前,需派部院官巡视盐政,免得奸商趁机闹出乱子。”
杨一清点头道:“正该如此。”
杨廷和询问道:“令左副都御史杨旦,提督两淮盐务如何?”
“可……”杨一清突然停顿,用异样的眼光,重重看了杨廷和一眼,随即笑道,“可也。两淮盐务提督,职责重大,不经过廷议吗?”
杨廷和说:“不用,我认为杨晋叔(杨旦)能够胜任。”
杨一清又问王琼:“德华有何意见?”
王琼冷笑:“二位已经议定,我又何须多嘴?”
首辅和次辅,就这样达成交易,政敌王琼选择隔岸观火。
……
王宅。
严嵩摇头感慨道:“这位杨阁老,又想要名,又想得利,他真把天下人当傻子吗?”
“除此之外,他还能怎么做?”王渊笑着说。
左副都御史杨旦,就是王渊高中状元时,带着王渊骑马簪花游街那位,当时杨旦还只是顺天府尹。
杨廷和、杨一清两人,刚刚达成的幕后交易,执行者便是被任命为两淮盐务提督的杨旦。
各地盐政贪腐成风,朝廷必须不定期派人巡查。官太小了查不动,只有都御使、侍郎级别的,才能在巡查当中收到效果。因此,“提督盐务”又俗称“巡盐部院”,部特指六部侍郎,院特指都察院都御史。
杨旦表面被派去巡查两淮盐务,其实是给囤户们兜底的。
即在正式改革盐法之前,让那些炒“盐引期货”的囤户,赶紧再官商勾结捞一笔,别被新盐法给突然套牢。
而且,只帮杨党罩着的囤户,不管其他囤户的死活。
就像王渊不怕泄露新盐法消息,杨廷和也不怕泄露消息。其他囤户想要解套,必须有盐运司官员配合,而被派出去的杨旦,正好可以压住盐运司。除了杨党罩着的囤户,其他囤户根本别想从盐运司支盐,支不了盐就没法解套!
次辅杨一清,之所以答应帮忙,是因为他也有利益牵扯其中。
杨一清成长于广东,并且在广东考科举,部分族人参与海贸;同时他还祖籍云南,儿子回老家占了不少良田。但他的主要家业却在镇江,靠支持囤户也捞了不少。
杨旦巡查盐务的时候,自然会把杨一清支持的囤户也照顾了。
杨党及其罩着的囤户,还有杨一清罩着的囤户,因为这次官商操作,又可狠狠大捞一笔。
而依附其他权贵的囤户,只能傻乎乎看着,把杨廷和恨到了骨子里。
其实他们更应该仇恨王渊才对,可内部叛徒总是比外部敌人更可恶的。
这新盐法还没实施呢,囤户内部就自行分裂了,不可能再抱团抵制新盐法。
杨廷和这个操作虽然徇私,却实际有利于推行新盐法,可以减轻很多改革阻力。
其实,即便新盐法实施,囤户依旧有得赚,而且比散户赚得更多。但他们无法再控制市场,无法再坐收渔利,无法再买空卖空,必须参与到实物交易当中。
这等于把一帮玩金融的,生生逼成搞贸易的!
杨廷和这种玩法,会得罪很多权贵,但可团结自己的派系官员。他终于战略收缩了,不再强求更多人支持,只顾维系自己的基本盘。




梦回大明春 516【收买官心】
京城,西北郊,好山园。
这里大概是清代颐和园的位置,朱厚照当初打造豹房的同时,也在城外打造了一个“好山园”。
什么盐法、棉法,朝堂闹得不可开交,朱厚照却连豹房都不住了,直接搬去西北郊的好山园散心。那里有山有水,环境舒适宜人,便是起沙尘暴,也比城内更小得多——历史上,万历皇帝也喜欢躲在这里,而嘉靖更喜欢住豹房。
“陛下,可试炮否?”王渊的小舅子黄峰问。
朱厚照笑道:“便试炮。”
黄峰高兴道:“陛下命令试炮!”
本该今年病逝的林俊,此时还活得好好的,而且住进了皇帝的好山园。
延寿这事儿很正常,历史上的林俊喜滋滋复官,莫名其妙卷进大礼议朝争。他本来两不相帮,只想认认真真做事,可争斗起来谁顾得上做事啊?一连上了八封奏疏,都得不到嘉靖皇帝采纳,心灰意冷只能辞官。而且还无法坐海船回去,只能一路舟车返回福建老家,半路受冷生病,回去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如今林俊可省心得很,不再关心朝政,每天蹲在皇家园林里改造火炮。
眼前这门火炮,已经不是佛郎机炮。它的内炮管由钢材铸成,外部却包了一层熟铁套,同时兼顾炮身强度和韧性。而且在承受相同膛压的情况下,还有效减轻了炮身重量,两个士兵就能轻松抬起。
“轰!”
一炮射出,弹丸飞得老远。
侍卫们拉着绳索丈量,然后跑回来报告:“启禀陛下,弹丸落地处,足有一里半(840米左右)。”
朱厚照非常高兴:“好,很好。炮身未增大,药子没加多,此炮的射程却提高将近半里!林先生,你居功至伟。”
林俊也很兴奋,拱手道:“陛下谬赞,都是物理门人多方协作而成。”
朱厚照跑过去,近距离观察一番火炮? 好奇道:“你们是如何做到的?”
林俊解释说:“如今火炮有两种? 一种是大明的前装炮,一种是佛郎机的后装炮。前装炮虽然威力大? 但射速实在太慢? 因此臣就一心改进佛郎机炮。佛郎机炮最大的弊端,便是气密性不足? 而且非常难以改进。臣与物理门人潜心研究一年多,完全重新设计了炮尾? 采用竖直闭气的尾闩? 再用螺旋丝口铁栓将其顶紧。”
真就只是对佛郎机炮的改进,但采用的气密技术,却是“阿姆斯特朗回旋炮”尾闩。这种设计的出现,本该在1855年? 如今直接提前三百多年问世。
欧洲人走了很多弯路? 他们先学会东方的前装炮,又自己发明了后装炮,接着再跑去发展前装炮。在此期间,前装炮发展了三百年,已经很难再改进了? 于是又回来研究后装炮。
佛郎机炮本来就是立式炮闩,但因为设计缺陷? 始终都要漏气。林俊修改了整个炮尾,又在立式炮闩的基础上? 增添了螺栓设计,这属于近代后膛炮的过渡性。
1...221222223224225...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