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皇甫冲虽是江南才子,脾气却暴躁得很。他喜欢写军事题材诗词,自己本身就善骑射,历史上留下《兵流》、《枕戈杂言》等军事著作。
“王相请继续言之。”皇甫冲似乎非常崇拜王渊,王渊一发话,他立即抱拳致敬。
王渊微笑道:“陛下贤明,边事又定,此盛世气象也。诸君意图复古,重现汉唐盛景,吾亦以此为志。来,且满饮一杯,为陛下贺,为大明贺!”
众人举杯共饮,气氛瞬间热烈。
是啊,皇帝不再大兴土木,边疆也安宁下来,甚至恢复了河套故地,今后可不就是重现盛世吗?
在场文人,哪个没有盛世梦想?想到今后天下太平、百姓富庶、文化昌明,一个个都乐得眉开眼笑。
“好酒!”
王渊猛地放下酒杯,笑道:“蒙元之时,腥臊遍地,汉家正统零落遗失,便是诗词经学也大不如前。太祖及开国诸公,振臂恢复中华河山,可文章教化难免受到胡人影响。如此,才有诸君之复古运动,于文学一道直追汉唐先秦。然否?”
王九思欲言又止,这次终于没再抢着奉承。
“是此道理。”资历最深的康海说道。
杨慎及其门生也表示认同。
武定侯郭勋纯属武将乱入,他诗词造诣不凡,听说王渊举办文会,自己主动跑来参加。此刻说道:“不如上疏陛下,拆了元世祖(忽必烈)庙,捣毁元世祖在帝王庙的牌位!”
忽必烈是受到朱元璋认可的,牌位供奉在历代帝王庙中,大明皇帝每年都要亲自祭祀。
历史上,姚镆的儿子姚涞,第一个建议废除对忽必烈的祭祀。随着蒙古边患日渐加重,嘉靖皇帝终于忍不住,违背祖制把忽必烈从历代帝王庙中剔除。
王渊微笑说:“不必如此,诸君既要重现盛世,自当有盛世的风度。吾赞成太祖之训,忽必烈有大功于社稷,蒙元亦为中华之王朝。”
忽必烈之前叫蒙古国,包括金帐汗国等等在内,都跟中国没啥关系。
忽必烈建立元朝,使用中华制度,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朝代。大明江山承自元朝,元朝的疆域,从法理上皆为明土。便是漠北,也属于大明失地,拥有天然的宣称权力,脑子正常的怎么可能否认?
把忽必烈从帝王庙剔除,对于大明而言,等于失去了对西藏、老挝、奴儿干都司等地的法统。今后若想吞并老挝,那就不叫收复故土,而叫做不义入侵。
你说大明恢复的是宋朝江山,那东北地区算怎么回事?
因此,成吉思汗的宫帐可烧,但忽必烈的牌位必须祭祀!
朱元璋对此门儿清,所有的蒙古君主,他只供奉祭祀忽必烈。
王渊继续说道:“不惟文学,便是经学,亦疏漏颇多,朱子之言被后人曲解矣。朱子当然是圣人,但不肖子孙,未能领悟圣人真义,这个必须慢慢加以纠正。因此,才有了新理学、新气学,我们完全可以追及秦汉,真正领会历代圣贤的微言大义!”
王廷相大赞:“当如此也。”
复古派文人,很多也是经学家。他们一边追求文学复古,一边修正程朱理学。
心学在最开始,其实也是理学分支,王阳明死后多年才渐渐独立。王渊刚刚说的新理学,其实就包括了心学在内。
王渊笑道:“我提议,经学复古,文学复古,诸君勠力同心,共创太平盛世!”
“可也!”杨慎欣然赞许,内心多少有点小激动。
王渊突然起身:“抬上来!”
十多个仆役,抬来几个大箱子,里面堆满了龟甲和兽骨。
杨慎问道:“这是何物?”
杨慎虽然对中医有所涉猎,但中药材的“龙骨”,还真不是甲骨文的甲骨,而是古代动物的化石。说古人把甲骨文当成中药,这纯属扯淡,也可能是动物化石难寻,庸医和奸商用甲骨充数。
“河南所掘,甲骨有字。吾请金石大家辨认,竟可依稀认出一些,”王渊拿起一块甲骨,指着上面的图案说,“用修且看这一划一竖,像不像兵戈?吾猜此为上古之‘戈’字。还有这处图案,比‘田’字多出一横,会不会就是上古的‘田’字?还有这里,像是门扉,会不会是上古的‘门’字?”
杨慎蹲在那里一阵探究,仿佛被大锤砸中脑门,脑子晕乎道:“这怕是仓颉所造古字!”
众人大惊。
特别是那些对金石有研究的,纷纷扑过来查看。
古人虽然不研究甲骨文,却在宋代就开始研究钟鼎文。有一部分钟鼎文,跟甲骨文非常接近,甚至是一模一样。
文征明这次抱病没有进京,却让长子文彭代其赴会。
文彭虽然年轻,但从小受父亲熏陶,对金石之道颇有研究。他拿起甲骨随便一扫,瞬间认出好几个字,激动得双手颤抖:“这便是仓颉古字,这便是仓颉古字!”
王渊哈哈大笑:“既然要复古,那就复古得彻底一些。翰林院当新设一馆,专门研究仓颉古字,咱们复古到三皇五帝之时!”
杨慎问道:“我做馆长如何?”
“可也。”王渊笑道。
复古,就是托古创新,就是思想和文学改革。
思想和文学可以改革,朝廷制度为何不可?复古运动,将为变法改革提供正统性,遇到反对的就说我在复古,我不是自己在瞎胡来。
今天到场的许多文人,也可以帮着变法做宣传,特别是那些趋炎附势之辈!
统一思想,再行改革,事半功倍。
王渊欲创一本刊物,名字就叫《复古》,第一期征文主题为“战国变法”,让大家以此为内容写诗赋散文。
别提到变法就是商鞅,战国七雄当中,只有楚国没搞郡县制,其余六国全都变法成了郡县制度。
你说战国时礼乐崩坏,此后历代皆沿袭郡县制,包括大明也是如此。难道说,大明也礼乐崩坏吗?既然大明没有礼乐崩坏,那战国时期的变法就是正当的!
王渊打算请礼学大家张璁,写一篇关于“礼”的文章,其核心便是礼乐因时而异,万世不变的只有礼乐之精神。
你看,变法改革,也能扯到复古吧。
不变法改革,哪来秦汉以来的大一统?
不变法改革,哪来如今的郡县制?
因此,变法是必须的,改革是正当的。一切阻拦改革之辈,都是奸诈宵小,都是只顾自己利益,不顾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
另外,复古派的文学作品当中,有大量现实主义题材,都在描述老百姓生活有多么困苦。把这些诗词散文刊印传播,让脱离底层的官员看看,这国家还没有海晏河清呢,还有无数底层百姓等着救助呢!
(求个月票,这几天双倍月票。)





梦回大明春 589【漂亮的老虔婆】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不论王渊知不知晓,又或者承不承认,他围绕改革所做的事情,跟历史上的张居正越来越相似。
张居正改革之前,也得统一思想,即:恢复祖制!
名正则言顺嘛,思想都不统一,改革连口号都没有,这如何增加凝聚力?如何让地方官知道中央精神?
只不过,张居正的改革条件更成熟,因为当时大明已经烂到极点,再不改革就要走到王朝末路!所以从隆庆朝开始,徐阶、高拱等历任首辅,不管人品如何,不管是忠是奸,全都在高举改革大旗,改革已经成了政治正确。
王渊面临的情况却不同,虽然朱厚照一通胡闹,却有海外金银输入、海关税收支撑、盐税改革成效、边疆形势稳定、杨廷和裁冗节流。
这一通事情搞下来,许多官员发现不改也行,维持现状就能开创一代盛世。
还有到了张居正时代,复古派的两拨运动高潮,以及心学的广泛传播,早已让思想文化摆脱束缚。甚至心学已发展为玄学,不但摆脱束缚,而且放飞自我,导致实学渐渐兴起。而王渊这时的复古派,只玩了一拨还失败了,心学也只是刚刚崛起,士大夫都还被套在理学枷锁当中。
因此,王渊遭到的改革阻力,来自文化、思想、现实诸多领域,必然比张居正那时更难处理!
首先要解放思想,强行推动复古派和新理学的发展。
历史上,张居正在统一思想之后,改革第一步便是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督查六部,以六部督导地方,都察院全程辅助,这样才能保证政令通畅。
王渊虽然是个历史小白,只知道张居正搞过“一条鞭法”。但他真正想推行改革时,同样面临吏治问题,不自觉的采取跟张居正一模一样的手段。
这不是什么惊人巧合,而是困在大明体制之内,除非你另起炉灶,否则就只能这样来做。
文会结束之后,王渊就回到家里写奏章——《请更官吏考成之法疏》,内容与张居正的《考成法》大同小异。
唯一的区别,是王渊没有像张居正那样,让内阁彻底控制六科。六科依旧保持相对独立,可以依靠通政司,经由司礼监,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于是,六科就有意思了,归内阁和司礼监双重领导。
这等于给皇帝留下足够权力空间,但又不会影响内阁政令,更没想过要直接架空皇帝。
“老爷,吃些宵夜吧。”夏婵盈盈走入。
王渊笑道:“怎是你来?阿眉还没消气?”
夏婵笑着回答:“夫人说要做老虔婆呢,刚才故意跟妾身板着脸。”
“宵夜放下吧。”王渊忍俊不禁。
夏婵轻轻搁置托盘,绕到王渊身后给他捶背按肩,这按摩技术是越来越好,瞬间就让王渊消解大半乏意。
王渊伏案继续写奏章。
张居正那会儿,虽然思想已经解放,可解放得有些过头,乱七八糟啥学说都冒出来。加之又有心学大佬,反对部分改革内容,张居正一怒之下就把心学禁了,导致所有心学传人都站在改革对立面。张居正一死,心学门徒立即反扑,加速了人亡政息的过程。
至于说张居正一天换一件新衣,收受黄金对联,对联内容还是跟皇帝平起平坐,这些都是反对派胡编乱造的。从他生前的私信当中,就可以知道张居正不收贿赂,还说收礼是“以肉驱蝇,蝇愈至。”
说张居正坐32抬大轿回乡葬父,那简直就更是扯淡。
葬父期间,张居正一天收到三封诏书,地方官要给他建“三诏亭”纪念。张居正连忙予以拒绝,而且忧惧惶恐,说如今已成“骑虎之势”,知道自己肯定没好下场,改革收到成效之后立即请辞。如此警觉明白之人,会傻到坐32抬大轿回家?
无非是那些在改革中的利益受损者,无法从公事上扳倒张居正,只能从私德下手编各种小段子。万历皇帝本就因为无法亲政,心里对张居正愈发不满,听多了这些段子会怎么想?
但是,张居正绝不清白,因为清白之人不能主导改革。
万历时期的太监冯宝,跟正德时期的张永没啥两样。张居正为了获得司礼监支持,不但不阻止冯宝贪赃枉法,还在冯宝营建生圹(预建坟墓)时,亲自执笔给冯宝写墓志铭,把冯宝夸赞成清廉守法的有为太监。
不要相信太监的人品,也不要相信皇室的人品。
李太后那么贤明,还是因崇佛修一堆寺庙,几乎一年修一座庙,建造费用都在十万两以上(有时一座庙几十万两银子),而且还要占用大量役夫和土地。修到最后简直没完没了,逼得张居正只能出面阻拦,太后跟首辅的关系就这么有了裂痕。
幸好,顾太后不信佛,王渊不怕有人修庙。
写完奏章,王渊来到黄峨房里,却见妻子正在一边看书一边嗑瓜子。
向日葵,是前两年传入中国的,皇室种在花园当观赏物,也只有王渊家里用来炒瓜子。估计再过一年半载,瓜子就能风靡京城,毕竟王二郎家的新鲜物,一直都被京中权贵刻意模仿。
黄峨依旧在看书嗑瓜子,都不抬头看一眼丈夫。
王渊趴过去望着她,表情惊讶道:“哪来的老虔婆,竟生得如此美貌?”
黄峨嘴角一翘,强忍着没笑出来,继续在那儿嗑瓜子读书。
王渊坐在妻子旁边,一言不发剥瓜子,足足剥了几十颗瓜子仁,摊在手心问:“要吃不?”
黄峨终究没忍住诱惑,凑过脑袋,张嘴往王渊手心一咬,把大堆瓜子仁吃进去,吧嗒吧嗒嚼得那个香啊。
王渊惊道:“老虔婆一把年纪,牙口还好呢!”
黄峨大怒,双掌挤着王渊的腮帮子:“不许再说我是老虔婆!”
王渊打趣道:“那又是谁写的散曲,‘难当,小贱才假莺莺的娇模样;休忙,老虔婆恶狠狠地做一场!’”
黄峨这两句散曲,大概意思是:受不了啦,这些小贱人惯会勾搭我老公。都等着,本夫人要做一回恶婆娘,把这些小贱人给好生收拾了!
黄峨捂住王渊的嘴,羞红脸道:“不许再说。这种闺中之词,谁让你印出去给人看的?今后满京城都知道我是妒妇!”
“哈哈哈哈,”王渊大笑,“谁敢说你是妒妇?大家只会赞你真性情,羡慕咱们夫妻情真意切呢。”
黄峨刮了丈夫一眼,质问道:“那个侍女安娜又是怎么回事?”
王渊说道:“海商送的,送完就跑了。”
黄峨问道:“你什么时候收房?”
王渊叫冤:“我没想过收房啊,随手派去实验室端茶倒水,我都一个多月没见她了。”
“我不信!”黄峨冷笑,“生得那般美貌,跟仙女下凡似的,你就不会动心?”
王渊问道:“真那么漂亮?她当日蒙着面纱,我还没见过长什么样子呢。”
黄峨忙问:“真没见过?”
王渊说道:“听你一说,我还真想见见了。”
“不许!”黄峨化作猛兽,饿虎扑羊把男人压在身下。
一番蹂躏之后,黄峨终于充饥饱腹,放开猎物喘气说:“我才懒得管你,免得又被传作妒妇。素儿跟公主的婚事,你打算什么时候办?”
王渊爬起来说道:“至少要等天子大婚之后。”
朱载堻已经守孝三月,随时可以大婚,也必须尽快结婚。像朱厚照当年,也是在正德元年大婚,立皇后这事儿不能拖太久。
新皇的婚礼还没开办,杨廷和终于辞职成功,临走时皇帝还给他“太傅”衔。
【看书领红包】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看书抽最高888现金红包!
大明朝廷,终于正式进入王渊时代。




梦回大明春 590【掌控朝堂】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华贵的马车队伍,渐渐驶出城门。
皇帝行人带队,锦衣侍卫相从,护送杨廷和告老归乡。
杨慎、杨惇兄弟俩,骑马跟在旁边,他们要把父亲送到城外水驿码头,那里还有大量官员等着送别呢。
而在马车之内,除了杨廷和,还有王渊。
王渊给足面子,不但让复古派文人,写诗作词夸耀杨廷和政绩,今天更是亲自礼送杨廷和还乡。
杨廷和已经病得不轻,坐在马车里摇摇晃晃,问道:“令郎真的欲尚公主?”
王渊说道:“不是谣言。”
“何必呢?”杨廷和叹息道。
王渊微笑:“先帝遗命如此,谁还能反对不成?”
杨廷和说:“此事违制。”
王渊说道:“但没有违反太祖、太宗之制。”
杨廷和说:“若虚欲改革弊政,应当战战兢兢,怎能因此小事而坏大事?不但断送令郎前程,也给自身招来非议啊。”
王渊笑道:“我让长子赴海外,又让次子尚公主,还不能表明心迹吗?陛下聪慧,必然明白。”
“唉。”杨廷和一声叹息。
朱元璋、朱棣当皇帝的时候,驸马多为权贵之子,而且可以拥有实权。
文官集团渐渐壮大,驸马人选转向民间,不拘出身,长得帅就行。但实权却被剥夺,只能代天子祭祀,或者掌控宗人府之类。而且,还有一种潜规则,驸马的父亲若有官职,必须辞职以避嫌。
按照这种潜规则,王素娶了公主,王渊必须辞官!
朱厚照惯会破坏规矩,挑选驸马时自然懒得理会。而王渊也顺水推舟,让长子远赴海外,又让次子迎娶公主,明摆着不让儿子们当大官,以此来表明自己不会长期霸占朝堂,更不会让儿子也身居高位。
驸马之父必须辞官?
呵呵,老子要恢复祖制,太祖、太宗可没这种规定。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王渊直接说道:“老先生回乡,希望能主动清丈杨家田亩,改革之时我不会对任何人徇私。便是太后的兄弟,也逃不过清丈令,如此方可震慑士绅豪右。”
杨廷和笑道:“杨家世代书香,不至于隐瞒田亩。”
“但愿吧。”王渊也不争辩。
杨廷和的笑容有些尴尬,就在两年前,杨家被金罍狠狠参了一本。虽没有直接残害百姓,却借灾荒、兵事、徭役,不断低价兼并土地。杨家看上的良田,都不需要自己出面,自有地方官征召徭役,逼得田主卖地自保。而且,接受投献无数,瞒报巨额田赋!
这事儿没有公开处理,却也传遍朝野上下,杨廷和被搞得灰头土脸,他很想把主持族务的杨廷仪亲手掐死。
杨廷和当初丁忧三年,花费银两修桥铺路,在家乡攒下的美名,全被自己的兄弟给毁了!
马车很快出城,数十位官员士子早已等候多时。
却见马车停下,居然是王渊先露面,跟杨慎一起搀扶着杨廷和下车。
人们纷纷赞叹,两代辅臣如此和谐,真乃社稷之幸也。
河畔柳树遭了秧,送别官员攀折柳枝,这是严重违法行为,因为运河两岸的柳枝属于战略物资。
好吧,就不要苛刻了,免得煞了风景,毕竟折柳送别乃风雅之事。
王渊遥望官船离去,也不禁有些感慨。
不论杨廷和有多少缺点,至少正德朝的政局,一直是他在支撑,功过是非很难评说。
杨廷和飘然远走,官员们纷纷转向王渊,态度热情的请他带头回城:“王相请!”
……
杨廷和离京了,蒋冕也离京了,朝堂局面再度大变。
王渊越过武英殿、文华殿,被皇帝升授谨身殿大学士,直接摇身变成了首辅。全部官职为:右柱国(正一品勋阶),光禄大夫(从一品散阶),太子少保(正二品),礼部尚书(正二品虚职),谨身殿大学士(正五品,首辅),翰林院学士(正五品虚职)。
内阁大臣:王渊、毛纪、王琼、汪俊、廖纪、王宪、汪鋐。
翰林学士兼掌制敕房:王廷相
吏部尚书:何瑭
兵部尚书:李承勋
户部尚书:严嵩
礼部尚书:罗钦顺
刑部尚书:颜颐寿
工部尚书:赵璜
左都御史:陈雍
王渊一口气拉了好几个入阁,除了刑部尚书颜颐寿,其他关键部门的主官全换成自己人。
就这权势,杨廷和一辈子都没做到。
因为杨廷和头上始终有朱厚照,皇帝一直在六部掺沙子,或者江彬等权臣在掺沙子。而王渊头上是个小皇帝,又得顾太后信任,他做首辅的就是一手遮天。
刑部尚书颜颐寿,是杨廷和留下的党羽,但这人做官还算不错,因此没有被王渊挪窝。
但是,如果颜颐寿今后不配合,或者在关键时候留一手,王渊不介意送他去南京那边养老。
陈雍算是熬出头了,他被王渊忽悠着在江西清田,得罪了一大堆清流中人。不但几次面临生命危险,还被贬职闲置数年,如今终于得掌都察院。
谁都有可能背叛王渊,陈雍绝对不会。他得罪的人太多,只能跟着王渊走到黑,由他掌控都察院再合适不过。
至于张璁,因为修筑铁路有功,这次晋升礼部右侍郎。
夏言巡按顺天府有功,擢升都察院经历(连升两级),他的仕途正往大喷子发展。
王渊掌控朝廷之后,还是没进行地方改革,一边让复古派文人造势,一边整顿朝廷吏治。
在朱载堻大婚前几天,朝廷颁布《考成法》。
从今往后,京官的工作内容,都会受到六科兼管。每过一段时间,各部门都要接受检查,哪个部门没按时完成工作,哪个部门工作做得很好,全都记录下来,作为该部门主官的政绩评判依据。部门主官也要记录下来,各自部门的下属官员工作情况。
官员考成薄分为三本,由六科统计编撰,一本转交内阁,一本转交司礼监,一本转交都察院。
今后,京官们别想再摸鱼,*****都将记录在册,官职升降以工作政绩为标准。
六科权力大涨的同时,批驳之权被取消。也即,六科老老实实做秘书、审计、监督工作,不得再干扰内阁和六部事务,免得许多政令因六科而陷入扯皮。
这也跟张居正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在张居正手里,六科变成“内阁锦衣卫”,借此收拢六部大权。
而王渊不需如此,因为他的太高,一做首辅立即掌控六部。
没了六科做锦衣卫,正常情况下,内阁无法一手遮天。即便王渊哪天远离朝堂,六部也不会被内阁彻底玩弄,就算继任首辅要反攻倒算,那也得看六部尚书同不同意。
1...250251252253254...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