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比如上海的泖塔,始建于唐代,塔高二十九米,周围还有院落、凉亭、水井,以供来往船员喝茶休息。浙江温州的江心岛,有两座佛塔并立,同样具备灯塔的功能。
明代福建惠安,有座专业灯塔,并非佛塔兼用,建在卫所的东南角,塔高三十三米。
王渊开海之后,中国沿海港口,陆陆续续修建灯塔,多为陆商与海商集资修建。
杭州这座灯塔建在赭山之上,几百年后,这里属于萧山南阳街附近小山,但此时却归海宁县管辖。明代中期,观潮最佳地点为杭州,整个海宁只有赭山可以观潮。
至于后世的萧山机场,在明代还是杭州湾的海面。
高度六十多米的灯塔,已经成为地标建筑,名叫“海宁塔”,又称“赭山塔”!
赭山与龛山(后世航坞山),分别位于钱塘江南北岸边,两山竦峙如门,在明代被称作“海门”。
随着杭州港的吞吐量不断增大,如今港口泊位已经延伸到海门,就位于赭山灯塔的下方。仅以行政区划而论,已经不能叫杭州港,应该叫海宁港更为贴切。
唐顺之在港口登岸,一起下船的还有金罍。
金罍已经升为刑部右侍郎,这次带着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官员,还带了十多个锦衣卫一起来杭州。
一行人风风火火杀入杭州城,唐顺之继续南下前往绍兴。
而金罍则稍作休息,第二天来到浙江按察司府邸,把浙江按察使强行扣押,接着又抓捕浙江都司官员。
浙江右布政使丁聪大惊,跑去找左布政使蒋瑶:“粹卿兄,三法司与锦衣卫齐至,抓走按察司、都指挥司同僚十余人。你怎还坐得住?”
蒋瑶来一句:“是我上疏弹劾的。”
“你弹劾的?”丁聪震惊莫名。
蒋瑶说道:“去年钱塘水患,我便已经提醒过,他们依旧我行我素。如今招来朝廷三法司,也怨不得谁了。”
丁聪问道:“越塘造田之事?”
蒋瑶点头,不再多言。
在钱塘江入海口,两岸都修筑有堤坝,谓之“海塘”。一来防止江水泛滥,二来防止钱塘潮倒灌。
自从王渊在杭州开海,便下令不得围江造田,并让布政司每年清理江中泥沙,以此来保证入海口和杭州湾的水深。
但是,浙江三司官员,竟勾结地方士绅,打着利国利民的旗号,不断进行越塘造田活动。
王渊得知消息之后,不但命令清除这些圩田,还要把西湖、湘湖周边的新圩之田一起清理。
正是不断的围湖造田、围江造田,导致钱塘江下游河道变窄、河沙淤积愈多。每天早晚的潮汐,每年的钱塘潮,又会带来大量海沙,如果钱塘江变窄变浅,杭州湾淤塞的速度将大大加快!
历史上,正是持续不断的造田活动,配合潮汐带回的海沙,导致钱塘江在明末清初改道。
清代继续造田不止,导致钱塘江继续北移,明中期的入海口变成陆地。
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变本加厉疯狂造田,所造之田比明清两代加起来还多,钱塘江下游从直筒喇叭状,迅速弯成了“s”形状。
而杭州,也从一个海边城市,缩回去变成内陆城市。
浙江左布政使蒋瑶,是靠整治河道、修建堤坝起家的,刚到杭州赴任就已经发现问题。他据理力争两年,实在无法说服同僚和士绅,只能给王渊打小报告,请求中央处理这种危险行为。
每年持续造田,不仅仅威胁港口,还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明清两次改道淹死了数十万人。海宁古县城,直接被淹没了,再次改道之后变成一个小镇。
金罍以刑部右侍郎兼浙江巡抚的身份,联合三法司和锦衣卫,抓走一大堆官员。还逼着参与圩田的士绅豪族,掏银子交给浙江布政司,由左布政使蒋瑶安排河道整治工作。
蒋瑶又召集商贾开会,跟他们说明利害。
这些商贾都靠做出口贸易发财,一听圩田侵害港口,而且有王渊支持,纷纷掏银子帮着官府治理河道。同时,也团结起来,利用自身影响力,去压制那帮不断圩田的传统士绅。
如此一来,就变成资本家与地主的利益之争。
左布政使蒋瑶,招募役工二十万,如火如荼的开展钱塘江治理工程。
……
绍兴府。
“徒孙顺之,拜见阳明先生!”唐顺之一揖到底。
王阳明颔首微笑道:“你的老师,在信中对你夸赞有加,说你今后必定入阁拜相。”
唐顺之连忙说:“是老师过誉了。”
王阳明开门见山道:“你的来意,我已知晓,依法去办便是。”
“多谢阳明公!”唐顺之颇为欣喜。
王阳明也不愿耽误唐顺之的时间,没有亲自考教学问,只挥手说:“去吧。”
唐顺之说道:“阳明公,老师有言,瓜子上火,不可多吃。”
“哈哈。”王阳明开心一笑。
这趟唐顺之南下,王渊托他带来的礼物,有炒瓜子八十斤,平分给王阳明和沈复璁。另有向日葵种子数斤,附有种植之法,也送给两位老师。
等唐顺之拜别离开,王阳明立即招来王祥,令其把瓜子拿出来品尝。
剥开一粒,王阳明咀嚼道:“果然好味,比松子更妙,阿祥你也吃。”
王祥竟无师自通,用牙齿把瓜子嗑开,边吃边说:“渊哥儿孝顺,有新鲜物事都想着老爷。”
王阳明微笑道:“拿些瓜子给夫人。”
王阳明第一任妻子,是其表妹诸夫人。为了求子嗣,晚年纳一房小妾张氏。诸夫人去世,王阳明守丧一年,便把小妾抬为续弦夫人。
张氏得到瓜子,自己吃了几颗,便留下给儿女备着。
王阳明已经病得不轻,好在比朱厚照更懂养生,估计还能再活几年。他看了王渊送来的向日葵种植之法,发现夏天也可以种,便让家仆在院子里翻土播种,亲自提壶去浇水施肥。
而唐顺之从王宅拜别之后,便往绍兴府衙而去,突有一骑闹市奔驰。
唐顺之问路人:“此人鲜衣怒马,是何来头?”
路人回答:“沈家三公子。”
“哪个沈家?”唐顺之问。
路人说道:“还能有哪个沈家?当朝首辅的老师家!”
唐顺之问:“为害一方吗?”
路人说道:“经常仗势欺人,留恋花街柳巷,为害一方倒还算不上。”
翌日。
唐顺之跑去见沈复璁:“长龙先生,在下欲立威绍兴,可借三公子之身乎?”
沈复璁愣了愣,没好气说:“别打死了。”
唐顺之作揖道:“先生宽宏,今后必有报答。”
又过数日,听闻沈家三公子在赌场,唐顺之立即带着差役去抓赌。
事先也不说明情况,那些差役稀里糊涂跟着出门。直至来到赌场外,唐顺之大呼:“聚众赌博,给我查封此地!”
差役们愣了愣,居然不听号令,无人愿意动手。
“锵!”
唐顺之拔剑出鞘,抵着差役头子的脖颈:“吾剑不利乎?”
差役头子被吓得一头冷汗,连忙招呼:“快快动手,查抄了这家赌场!”
一群差役冲进赌场,把里面搞得鸡飞狗跳。
一个壮汉带着帮闲过来,呵斥道:“你们吃了熊心豹子胆,敢来这里打秋风,快快给我滚出去!”
差役们又不敢动了,下意识望向唐顺之。
唐顺之持剑上前:“绍兴府同知在此,尔等还敢抗法?”
那壮汉冷笑:“一个同知算什么,回去打听打听这是谁的场子。”
唐顺之突然说:“可敢把手伸出来?”
那壮汉伸出右手道:“伸出来又如何?”
刷!
唐顺之一剑斩下,又快又准,壮汉的右手竟齐腕而断,手掌飞到赌客之中造成一阵惊叫。
那壮汉都没立即反应过来,愣了一下才抱着断腕痛呼。
唐顺之朗声高呼:“太祖旧制,赌徒可解腕!”
解腕就是砍手,朱元璋喜欢砍掉赌徒双手。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建了一座逍遥楼,将抓获的赌徒关在楼中,“使之逍遥,皆尽饿死”。
沈复璁的三儿子站出来,藏着双手,色厉内荏道:“你可知我父亲是谁?”
唐顺之冷笑:“依《大明律》,凡赌博财物者,杖八十,摊场钱物入官。来人,把他给我抓了,先打八十大板!”
差役慑其威势,只能抓住沈三公子,当场就要脱裤子杖罚。
沈三公子大呼:“当朝首辅,是我父亲的学生!”
唐顺之呵道:“当朝首辅,正是我的老师,今日便代师公惩戒不孝之子。给我打!”
众人一听,尽皆色变。
差役们哪还敢抗命,把沈三公子按下去,噼里啪啦就是一顿打。当然,手上都留着劲儿呢,不敢真的用力,否则别说八十杖,八杖下去不死也残。
唐顺之又喝令其他赌徒:“还愣着作甚?老实趴伏于地,等着官府处置吧!”
一个掌柜模样的中年走来,讨好道:“这位老爷……”
“别给我套近乎,”唐顺之直接打断,“依《大明律》,开张赌坊之人,同样杖八十,赌坊屋产抄没充公!”
唐顺之来到绍兴,没有立即清田,而是查抄赌场立威,先把一帮差役镇住再说,顺便给绍兴大户们释放信号。
梦回大明春 625【一条鞭法的问题】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由于王阳明的暗中帮助,有余姚知县顾存仁冲锋陷阵,唐顺之的绍兴府清田行动,首先在余姚打开局面。
清田,是赋役改革的基础,田册都没搞清楚,还怎么改革田赋?
清田是为扩大田税的征收面,并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为实现快速清田,减小清田阻碍,王渊甚至通令全国,只要能拿出合法田契,老老实实清田入册,正德年间所欠田赋一笔勾销,以前偷逃的税款都不予以追究。
江南地区,比较头疼的是官田,这玩意儿名义上属于国家,地主根本拿不出合法田契。
陈雍当时在江西清田,最大的阻碍就是官田,干脆非常暴力的全部充公。事实证明,这种做法低效且无用,只几年时间而已,江西官田再次被富户侵占。
经过内阁、六部与都察院的长期反复讨论,绍丰二年夏天,内阁再次颁发清田指使。
拥有官田的田皮十年以上者,只需缴纳少量购地款,即可合法拥有官田的田契(田骨),这相当于对地方士绅大族的妥协,也是在处理朱元璋搞出的历史遗留问题。
田皮田骨,就是明代中期搞出的玩意儿,并在清朝中期迅速流行蔓延。
田骨,即土地所有权。
田皮,即土地佃租权。
据史料记载,张居正清田的时候,地方士绅所占土地,最多一家就有700多万亩。而到了明末,江南有田者仅剩一成,无田百姓多达九成。
土地大量集中,人口大量繁衍,导致你想做佃户都没门儿。
于是,田皮就开始变得普遍。即你想当佃户,先出钱买田皮,获得某块土地多少年的佃耕权力。一般而言,田皮属于永久性质,但也有五年、十年、二十年等短期合约。
田皮还能转***如我是佃户,手里有一张田皮,但我缺钱想卖掉。可以请来公证人立约,将这块土地的佃租权转让,土地真正的主人(田骨拥有者)不得干预交易。
也即是说,如果一块土地,田骨与田皮分开,地主无法选择自己的佃户,且无法随意更改田租(交多少租子都写进了田皮合约之中)。
很有可能,田皮的出现就是因为官田。
江南有大量官田存在,无法获得合法田契,但又确实在市面流通交易。那么就只能订立私约,出售官田的耕种权,这种交易形式被私田采用,渐渐演化出田骨与田皮之分。
最新法令一出,江南清田速度快速提升,大量地主拿出少许购地款,购买本就属于自己的官田,把以前的灰色田产转为合法田产。
也有少数地主,连一点点购地款都舍不得,还想继续非法持有官田,隐瞒田亩并阻挠官府清田。对于这种人,王渊指示地方官不要留情,查出多少非法田亩,不但全部没收充公,还要罚没两倍规模的合法田产,拒不执行者举族流放!
余姚谢家,就差点被唐顺之举族流放!
谢迁是弘治朝内阁三重臣之一,一直活到朱载堻登基才去世。他的兄弟和儿子们,大部分是知府以上级别的官员,有两个甚至为当朝正三品大员。
唐顺之在余姚清理王氏田产之后,立即着手清理谢氏田产。
谢迁的儿子谢正,仗着朝中有人做官,仗着自身在余姚的影响力,三番五次阻挠唐顺之的清丈工作。虽然没有暴力抗法,却勾结贿赂差役,一边隐瞒自身田亩,一边趁机侵占百姓土地。
唐顺之查明情况之后,将违法差役全部送进大牢,又亲自带人抓捕谢正,同时上疏弹劾谢氏官员。
最终处理结果:余姚谢氏出身的官员,全部贬官三级,族长谢正流放殷州!谢氏所隐瞒的田亩,全部予以充公,并没收双倍数额的合法田产。若再不配合,谢氏官员集体罢官,谢氏主宗集体流放。
朝廷对余姚谢氏的处罚,让整个浙江都风声鹤唳。家里有人在做官的,甚至主动写信回来,劝诫族人一定要好生配合。
王渊已经很宽容了,不再胡乱罚没土地,甚至配合地主侵吞官田,只希望他们今后老老实实交税。如果这都还不满足,那纯属贪得无厌,即便被举族流放,也不能怪王渊为政暴虐。
你看余姚王氏,在王阳明的劝导之下,就主动完成清丈工作。不但把非法官田变为合法私田,还免除了正德年间所欠的田赋,而且获得朝廷和百姓赞誉,简直算得上名利双收啊。
……
京城。
文渊阁。
常伦回京述职,并献上“一条鞭法”,内阁正在讨论修改,商量着是否推行全国。
一条鞭法,是桂萼总结发明的,常伦也有参与制定。
“此法甚好,可解小民之苦。”王琼对此非常赞赏。
毛纪却说:“可利一时,为害深远。可利一地,为祸天下!”
王渊只听说过一条鞭法,但不知道具体内容,更不知道这玩意儿出于桂萼。
此时详细思考,不得不承认,毛纪虽有私心,却一语中的也。
中国历代实行“两税法”,分别以田亩和人口进行征收,包括田赋、丁役、杂税等等。一条鞭法,将工商税以外的税种,全部合而为一,无疑是中国税制的巨大进步。
但是,一条鞭法的具体施行,太依靠中央管束了,换个皇帝或者首辅,很可能变成残民政策。
历史上的一条鞭法,主要弊端有两个,一个是催生出火耗,另一个是被官员破坏。
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虽然还在实行,但地方官员又开始加派杂税。啥意思?本来苛捐杂税,就已经摊在一条鞭中,地方继续加派的话,等于杂税被重复收了两次,老百姓的日子变得更加困难。
毛纪说“可利一时,为害深远”,便是猜到今后可能出现的状况。一旦朝廷监督不力,地方官员肯定加派杂税,到时候反而害了天下百姓。
而“可利一地,为祸天下”,却是在说地方差异。
一条鞭法,适合在江南、湖广、四川等地推行,却不适合山东这样广种经济作物(棉花)的省份。
绍丰二年秋,山东清田已经完成得差不多。
一条鞭法的创立者、山东左布政使桂萼,以揭帖形式给首辅王渊发函,请求提高经济作物的赋税,把棉田也归为主田进行田赋征收。否则,一条鞭法在山东施行,必然变成残民暴政!
此举不利资本家,特别不利于王渊这个资本家头子。
但必须改!
在王渊的主导之下,内阁再度颁发政令,从今往后,棉田也算主田,提高田赋比重。
国内棉花价格因此提升,从而导致另一结果,资本家们加大力度往印度移民,印度的棉花种植规模迅速扩大。
梦回大明春 626【百年之法】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这年秋天,老丈人黄珂病逝,黄峨连忙回乡吊唁。顺便代表丈夫,看望年迈多病的恩师席书。
黄珂和席书,都是四川遂宁人。
小皇帝朱载堻特别恩遇,派一位行人(正八品)、十二名锦衣卫护送,往返花费全部由国库开销。
这位行人,还有一个任务,帮皇帝把墓志铭带去。黄珂的墓志铭,是理学大宗师罗钦顺所写,由皇帝朱载堻亲自誊抄。
此举,让反对改革派瑟瑟发抖。
王渊的老丈人死了,皇帝都亲自誊抄墓志铭,可见皇恩浩荡到什么地步!
城西,王宅,大学士第。
王渊与旧友常伦宴饮,一边喝酒,一边讨论“一条鞭法”。
王渊说道:“将所有赋役,都统归一鞭,今后地方恐会再行加派。”
常伦笑道:“何为一条鞭?便是把杂项加派都算进去。既然已经算进去了,如何还能再加杂项?勿须担心,朝廷发文不得再加即可。”
王渊摇头:“百年之后,你我身故,而一条鞭还流行于世。届时,天下百姓只知一条鞭,而不知一条鞭包含杂税。官员和士绅必然联手渔利,凭空再加一些杂项摊派,如此等于小民被加派了两次杂税。”
常伦笑容顿失,点头说:“很有可能。”
王渊说道:“没有什么是万世之法,我等变法改革,能定百年江山已属不易。但还是应该留一手,我会上疏陛下,请在全国清丈完毕之后,以大明皇帝的名义昭告天下:盛世之土,永不加赋;盛世之民,永不加役。”
“此法可也,”常伦高兴道,“今后谁若私自加派,便是违反了绍丰皇帝祖制!”
一条鞭法虽没有摊丁入亩,但本意也是减轻小民负担。
即赋役总额不变,以清查田亩的方式,增加赋税来源再平摊,以县为单位分摊下去,如此就能减轻个人负担。同时,将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通过非常复杂的计算方式,揉到一起来平摊给全民。
这种做法肯定问题无数,但比大户躲避丁役,全让小民承担更进步,至少能让贫苦百姓喘口气。
今后老百姓不用倾家荡产服徭役,全民只交“一条鞭税”。地方徭役,就包含在税款当中,官员要做什么事情,官府直接拿银子雇人完成。
如此还有两个好处:
第一,解放劳动力。放松土地对人口的束缚,更能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能为资本家提供更多工人。
第二,减少层层盘剥。以前征收赋役,是州县长官派遣差吏,再由差吏跟里甲长、粮长接洽,由里甲长、粮长负责直接征收。
粮长因为要包赔,征不齐粮食自己补,许多粮长已经家破人亡,还能生存的粮长全是地方恶霸。里甲长同样变质,心善的根本干不长,“优胜劣汰”下来的全是虎狼之辈。
一条鞭法实行之后,州县差吏直接跟百姓对接,绕过里甲长和粮长,等于减少一层盘剥。
都说古代皇权不下县,朱元璋那会儿则不然,皇帝可以直接管到村里。靠的就是里甲长和粮长,这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到了明中期则变成恶政,原因是地主官僚阶层大兴、土地兼并严重和商品经济繁荣。
里甲长和粮长制度,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反而成为阻碍社会公平和进步的老玩意儿。
王渊那个“盛世之土,永不加赋;盛世之民,永不加役”,是要等到全国清田完成,以新量田亩为基准、以固定人口为基准,结合各州县最近十年的赋役平均数,来制定一条鞭法的地方赋役额度。
即一个州县,定下所需征收赋役的总额,再平摊给地主和小民。地方田亩越多、人口越多,平摊到每个人头上就越少,今后世世代代都不许增加!
听起来似乎是胡来,会导致国家繁荣之后,朝廷税收却没法增加。
但必须弄清楚几个事实:
第一,这些税银,大部分是地方税,中央国税只占很小一部分;
第二,以官僚地主的尿性,就算国家持续繁荣,今后上交国库的税收也不会增加,甚至还会持续不断减少。
就拿朱元璋时期,跟正德末年相比较,全国在册田亩数量减少一半,即需要缴税的农田有一半凭空消失。而全国在册人口,增加非常缓慢,一遇灾荒战乱反而还减少。这就导致,大明发展一百多年,中央和地方收税越来越困难。
王渊喊出永不加赋,是不准官员巧立名目摊派,跟财政收入没有半毛钱关系。
若有一天,大明真的行将就木,估计也不会坚守什么祖制,该加派还是得加派。就像历史上,崇祯疯狂加派“辽饷”一样,朝廷才不管老百姓的死活。
还是那句话,没有什么万世之法。
王渊这次改革,能维持繁荣五十年,已算得上功德无量。能巩固江山一百年,改革可称非常成功。能延续统治一百五十年,王渊绝对是名垂史册的一代贤相。
土地兼并,无法遏制。
对于当权者来说,可怕的不是土地兼并,而是拥有土地的大地主逃税!
明末江南地区,10%的富人占据90%土地,也没见闹出什么乱子。即便有“江南奴变”,也是奴仆抗击雇主,并非起义反抗朝廷。这是因为,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可以吸纳大量无地农民,田皮田骨也维持了佃户的稳定。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