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而陕西那边,商品经济脆弱,无地农民找不到出路,还得供应边镇军粮。这些穷地方,连田皮都没有发展出来,佃户和农户朝不保夕。一遇天灾,就会造成大量流民,于是李自成、张献忠就出现了!
王渊对常伦说:“赋役定额之后,永世不变,一切赋役税项全部取消!”
常伦瞠目结舌。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每年由州县测算并制定赋役总额,再来摊派给辖内百姓。该交多少税,官员可以胡乱制定,虽然御史一查就露馅,但总有人贪钱不怕死。
而且,赋役税项虽然统归一条鞭,但税项名目还保留着。税项保留是方便御史核查,但却造成吏员工作繁重,官府必须扩招文吏,且文移工作变得非常复杂。时间越往后推,御史越不愿查账,张居正设立的门槛成了摆设,唯一的作用就是养活更多吏员。
这种搞法,别说一百年,就算三十年都撑不住,必定让情况更加恶劣。
王渊更加粗暴而直接,按照各州县的情况,制定一个赋役额度,取消全部杂项名目,地方官员就按此定额收取。相当于农业税、人头税、杂税,永世不变,王渊定下的目标是维持一百年。
至于百年之后,自有君臣去想办法,关他王渊屁事!
张居正倒是没这样粗暴,制定无数条条框框。结果呢?条条框框越多,漏洞就越多,大明赋役越来越少,征收越来越困难,老百姓的负担还越来越重,最后只能靠增加盐税和疯狂摊派维持统治。
梦回大明春 627【乡绅帮着搞人口普查】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一条鞭法,首先在山东全省试行。
桂萼拿到那本改革册子,顿时惊讶无比,王渊把他的一条鞭法给改了!
“为何要定额不变?时间越久,便越僵化!”桂萼皱眉道。
史道仔细思考:“见山公(桂萼),你制定这一条鞭法,有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虽然能绕开里甲长、粮长对小民的盘剥,却将征管权集中于州县,且州县官还能自行制定税额。这会带来什么结果?”
桂萼说道:“州县官每年制定额度,是根据田亩、人口和灾异情况测算出来,又不是能够随意加征。”
史道摇头:“见山公此举,只可防君子,不能防小人。赋役征管大权,集中于州县长官,且能每年自定额度。这样一来,督抚和御史稍微监管不力,州县官就可做两套账。一套低税额给朝廷看,一套高税额给自己看。实际税额定得越高,州县官就捞得越多!”
桂萼目瞪口呆。
这是张居正变法的致命伤,都不需要政敌来反攻倒算,所有州县官员都是破坏改革的急先锋。
如此施政,等于全国的州县官员,明面上是一条鞭法的疯狂拥护者,暗地里是一条鞭法的疯狂破坏者。他们必须拥护一条鞭法,这样才能捞得更多;他们想要捞得更多,又必须暗中破坏一条鞭法。
王渊一眼就看出其中漏洞,直接搞出定额征收,不给州县官加征的权利。这样一来,州县官虽然不会拥戴变法,却也不会故意破坏变法。
桂萼继续往下看,表情越来越凝重,最终叹息道:“王相果然有气魄,吾难望其项背矣。”
史道也唏嘘道:“此法更难推行了。”
桂萼、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难以针对大地主,只靠增加纳税人来平摊。越往后面,小民愈发艰难,真的只是个救时之法,顶多能起到三五十年的作用。
王渊自称只定“百年之法”,却尽量保持更长久的有效性,他在“一条鞭法”当中加入了弱化版的“摊丁入亩”。
即在分摊赋役时,不按人头来平摊,田产拥有更高权重。用实际丈量出的田亩,乘以一定系数,再结合黄册人口进行分摊赋役。
这等于保留人头税的同时,又摊了一部分人头税在田产里面。地主拥有的田产越多,每年分摊的人头税就越多,但也没有完全取消小民的人头税。
桂萼仔细思索道:“如此做法,恐怕地主会转嫁赋役到佃户头上。”
“肯定会的,”史道点头说,“但世上没有万全之法。”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地主肯定不会甘心分摊人头税,但又无法违抗官府政令。那就转嫁给佃户呗,提高田租即可,反正能推就推。就像征收房租税,转嫁给租客便可,羊毛出在羊身上。
你当清朝的摊丁入亩,就没有转嫁给佃户?
即便如此,也有其进步性。
粮食亩产就那么多,再如何转嫁人头税,也总有一个限度。把佃户全饿死了,地主找谁来耕种?
桂萼和史道在吃透“王渊版一条鞭法”之后,立即招来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让他们跟山东各府官员接洽,再由各府朝全省州县推行。
没有立即征税,而是让各州县,上报田亩数量、人口数量和近十年的徭役花销。
桂萼和史道,亲自带着一群文吏,敲打算盘制定各州县税役定额和纳税系数,今后一直按照这个额度收取。山东每户百姓,今后交税数额为:田产亩数乘以固定系数(1),再加,家中人口乘以固定系数(2)。
固定系数各地不同,是通过总税额、人口、田亩计算的,这个计算由各省布政司进行。
按理每年都要计算,虽然总税额不变,但人口却在变化。真实情况是,人口也基本不变,因为瞒报太多,州县官员难以统计、也懒得统计。
但是,因为王渊增加土地纳税权重,瞒报人口越多,大地主分摊的人头税就越多。因此,大地主会逼着州县官员,尽量把隐匿人口统计在册。
同时王渊更改政绩审查标准,因为农业赋税额度不变,不再把增加田赋作为衡量政绩的内容。将人口增加提到前面,在册人口增长越多,官员的政绩考评就越优秀。
如此,地主为了少摊人头税,官员为了提高政绩,都愿意多多统计人口。
而统计出来的人口越多,总税额又不变,分摊到每人身上的人头税就越少。这样宣传开来,邻居可能主动举报,某家隐瞒了人口云云。
若不出什么差错,一条鞭法推广开来,大明的注册人口会越来越多,百姓平摊的税金会越来越少,实际达到摊丁入亩的部分效果。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大地主肯定通过各种手段,隐瞒自己新获得的土地。差吏也会瞒着州县官员,悄悄隐报人口数量,却按实际人口收取,多出来的那些揣到自己腰包。
只能靠大明君臣,定期清查田亩,定期清查人口。
国家是靠人来管理的,即便是现代社会,看似完美的法律制度,也会因为执行者而走样。
王渊只能变当世法,尽量做得靠谱一些,管不了百年之后的吏治问题。
至少,王渊给了地方官清查人口的动力,不像以前,地方官主动瞒报人口。
今年山东的秋粮(秋季赋役)收得很晚,而且刚开始征收,就出现非常戏剧性的情况。
桂萼和史道面面相觑,随即哈哈大笑。
史道说:“此为意外收获,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桂萼摇头苦笑:“如此场面,不知王相有没有料到。”
啥情况?
一条鞭法公布之后,山东各州县的大地主,竟然集体跑去找父母官申诉,说本州县的人口数量不对。请求暂缓交税,先清查人口再说,而且士绅豪强们帮着清查人口。
大地主的这个做法,纯粹是想少摊赋役银子。
桂萼说道:“给他们一个月时间清查人口,重新报上来计算。”
一个月后,山东各地报上新的人口数量,全省加起来竟有800多万人,比之前的统计数量翻倍,比朱元璋时期增加200多万人!
明代的人口瞒报有多严重?
拿朱元璋和朱厚照两朝相比,全国只有贵州、广西等省,因为改土归流而增加人口。大明开国上百年,南直隶人口锐减200多万,浙江人口竟然锐减500多万,朱元璋泉下有知估计想跳出棺材杀人。
而山东,元末明初战乱不休,洪武二十六年都有525万人,前几年居然只剩400多万。糊弄鬼呢?
桂萼和史道也没刁难,仍按之前的定额测算系数,每人或每亩需要缴纳的丁役钱下降一半。
地方士绅豪族还想少摊,联名请求布政司:“再给我等两月时间,定然帮助父母官,查出更多的瞒报人口!”
桂萼回复道:“人口可以继续清查,今年就按第二次审定的结果交税。明年清理出的人口越多,你们需要交的丁役钱就越少。若敢虚假增添百姓人口,一旦查实,经手皂吏流放殷州、经手文吏流放天竺、经手佐官流放南洋、经手主官流放边镇!”
很扯淡,以前苦恼于人口不涨,现在害怕人口增长过快。
历史上,终明一朝,巅峰人口也就7000万。
恐怕王渊版的一条鞭法推行全国,绍丰朝的人口就会直接破亿。
梦回大明春 628【下有对策】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大半年过去,孟殊还是没能加入济世派。他的《数学》勉强达到初中水平,毕竟加减乘除以前学过,并非从零开始的稚龄孩童。
可惜,济世派已经离开山东,临走前扔给他一本《物理》。
孟殊按捺不住内心躁动,带着祖父遗留的文士剑,穿着一身棉夹袄就启程游历。
北走数日,便遇到一群农户,数十人结伴而行。
此时已经入冬,孟殊秉承济世派精神,去打听此县之民生状况。他趁着这些农户,集体停下吃干粮的间隙,上前抱拳说:“吾乃曲阜童生孟殊,叨扰各位父老了。”
这些农户大都沉默不语,只木讷的看着孟殊傻笑。
一个中年农民抱拳道:“草民崔友光,见过孟相公。”
孟殊连忙摆手:“童生而已,不敢称相公。冬季已至,数十农户结伴,这是要去应役吗?”
崔友光笑道:“今后不必应役,官府拿银子雇人做工。”
“此政小民也知?”孟殊惊讶道。
崔友光立即打开话匣子,颇为兴奋地说:“官府告示,贴到了俺们村的村塾,这事早就在村里传遍了。告示里还说,今后谁敢乱征丁役,就去县衙告状。县官不管,就去府衙。知府不管,就去布政司。都传俺们山东百姓运气好,遇到好几个青天大老爷,以后的日子可有奔头了。”
古代的农民,有可能一辈子不进县城,地方信息传递掌握在士绅手中。
桂萼为了顺利推行一条鞭法,在公布每人或每亩纳税系数的时候,不但把公文下发给各地知府,还以告示的形式公之于众。
布政司的差役快马四出,将告示张贴于衙门、庙观、市镇、仓场、钞关、驿站、港口等处。又让按察司(学政官往往是按察副使),把告示发往各级学校,再由学校里的学生,誊抄回各自里甲、乡村学校公布。
尽量杜绝偏僻地区的小民被蒙蔽。
一条鞭法包含田赋、丁役、杂税,虽然计算方法非常复杂,但计算出每年系数之后,农民交税却又非常简单。便是村塾老师,都能根据纳税系数,轻松计算出大家该交多少税。
孟殊问道:“那你们这是结伴去做甚?”
崔友光笑道:“纳秋粮。”
孟殊惊讶道:“都自己主动送去县里?”
以前交税,田税交给粮长,丁役和杂项交给里甲长,县里只需找粮长、里甲长讨要。每逢交税季节,催税跟催命一样,哪有百姓踊跃交税的事情?
崔友光说道:“今年粮税丁钱并在一起收,听说杂项也不交了,摊下来少得很。俺们去县里看看,是不是真这么搞,要真这么搞可享福得很。”
别看一条鞭法计算复杂,以前的赋税更复杂。
田赋还有个标准不变,丁役和杂项简直五花八门。就连州县官员,都有可能搞不清楚,老百姓就更不知道自己该交多少税。如此,就给文吏、皂吏、里甲长、粮长们可乘之机,欺上瞒下胡乱给百姓摊派苛捐杂税。
老百姓或许不识字,算不清楚交税细节,但绝对不是一个个傻子。
一条鞭的征税告示贴出去,他们请人用算盘一敲,就知道今年要交的赋役大大降低。唯一担心的,只剩官府出尔反尔,今后还要胡乱摊派杂项。
今后各地御史,只要是实行了一条鞭法的地方,御史主要工作即看地方是否有加派。
一旦加派,便是违法,知县考核评最劣等,情况严重者由按察司来法办。
孟殊又问:“赋役全折为制钱,小民一下子能拿出这许多?”
崔友光说:“种棉花的肯定能拿出来,棉花有人抢着收,而且还不压价。种粮食的就不好说,新粮总是被压价,收成越好压得越厉害。”
孟殊说道:“谷贱伤农。”
崔友光道:“对,就是这道理。不过还算好,只要家里不出状况,还是能凑出税钱的。”
这玩意儿真没办法,朝廷改征收实物为征收银元和铜钱,目的是减少实物税收的运输成本,减轻老百姓的纳税压力。但老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全靠商贾来收粮,商贾必然趁机压价。
在新中国,粮站普及到乡镇一级,农民直接把粮食交给国家。可明代很难实施,每个乡镇都有粮站的话,不知会滋生出多少蛀虫。
幸好,王渊提前十多年,用蒸汽机铸造银元和铜钱,又有海外白银、铜料供应,民间有足够的制钱在流通。不像张居正改革,铜钱混乱无法定价,只能收取银子。银子又不成定制,地方还得把散碎银子融为银锭,结果诞生出“火耗”这怪胎。
王渊的一条鞭法,没有火耗,要么交银元,要么交铜钱。
随着大量的海外黄金、白银、铜料流入,户部和工部凭借蒸汽机铸币,印钱越多就赚得越多,相关机构简直已经疯了,恨不得机器全天候运转。
不怕通货膨胀,地主老财喜欢把钱藏起来,他们是增发货币的天然蓄水池。
如今,储藏银元的富户还很多,储藏铜钱的却已经没了,官钱再精美都毫无收藏价值。于是,良币终于驱逐劣币,因为劣币不能拿来交税,正德朝以前的各类铜钱被拒收。
反正在州县城市,民间只收正德通宝,劣钱都往偏远山村流通。渐渐农民也学精了,劣钱只能骗深山之民。
肯定是有底层百姓买单的,许多农民手里的劣钱花不出去,破口大骂的同时,干脆拿去给孩童制作鸡毛毽子。
国家回收?
别扯淡了,那得生出多少乱子,奸商们恐怕睡着了都能笑醒。
如今,民间小额交易全是正德通宝,没人会收什么碎银子。数额稍大的,则用正德元宝,银元成了天下人的最爱。
假钱暂时失去生存空间,因为真钱质量太好了,一眼就能认出来。
靠传统手艺铸币,造多少亏多少,只能用蒸汽机才有赚。
但就算有人能仿制蒸汽机,也很难弄出全套的蒸汽铸币设备。就算能弄出全套铸币设备,也造价非常高昂,必须靠大规模铸币才能收回成本,这样原材料又是一个头疼问题。
孟殊跟随这些农民,前往长清县衙。
只见县衙门口,密密麻麻全是纳税百姓,甚至诞生了黄牛党,公开出售排队号数。
户科文吏摆桌子在前厅,农户报上自己的户籍,吏员立即翻阅黄册和鱼鳞图册,通过两本新制定的册子计算税金。
农户拿出官钱交税,吏员填写两张税票,在农户按手印之后,一张税票官府留底,一张税票农民拿走。交税的银钱,则哗啦啦扔进旁边的箩筐,由本县的县丞或典薄监督。
至于知县老爷,则是愁眉苦脸,因为一条鞭法还有个致命漏洞。
拖欠税收的农户咋办?
以前官府不直接跟百姓对接,全靠里甲长和粮长。税没收齐,也只找里甲长和粮长,至于这些基层怎么催税,州县官员是不会去管的。
就算里甲长、粮长胡乱摊派,把老百姓搞得家破人亡,知县为了收税也懒得干涉。
可现在绕过基层,里甲长、粮长不用包赔了,知县没法催逼他们。只能自己派差役下乡,挨家挨户催收赋税,工作量大大增加,而且还不一定催得上来。
真遇到没钱的,倾家荡产也没钱,把人逼死了也催不齐啊!
州县官员若想尽量收齐税额,必须尽量让纳税的田亩变多、让纳税的人口变多,防止隐匿田亩和人口。纳税基数上去了,分摊下来,每人、每亩的税金就变少了,有一些人拖欠赋税也无伤大雅。
唉,王渊做首辅,地方官是真的很难。
但是老百姓高兴,因为苛捐杂税被抹平了,粮长和里甲长不能胡乱摊派了。
孟殊看见小民皆喜的场面,也忍不住露出笑容,但很快笑容消失,因为县衙前厅闹将起来。
一个小民哭喊道:“各位老爷,俺爹死了六年,俺娘死了两年,怎他们两个做鬼还要交税?这是不讲道理啊!”
县主簿面无表情说:“黄册上没有勾画,你爹娘便没死。”
那小民说:“真死了,就埋在村东头,不信俺带你去看。”
县主簿冷笑:“谁知他们是不是藏起来,你胡乱指认两座坟墓便是爹娘?”
那小民嘶嚎:“俺怎会咒爹娘去死?大老爷做主,大老爷做主啊!”
县主簿喝令:“来人,将这刁民轰出去!”
再好的政策都有漏洞可钻,一条鞭法刚开始推行,这就已经开始乱来了。
恐怕,今后大明人口不但疯狂增长,还会出现无数僵尸户口。就算你家里死得只剩一口,官府也不予勾销黄册,在大明做鬼也是要纳税的。
朝廷查起来也无所谓,把县衙户科的文吏,推出来当替罪羊便可。
孟殊愤怒之余,伸手按住剑柄,想要站出来打抱不平。但是,他很快又将手放开,骑马直奔济南而去,他要把这个情况告诉布政使。
若不能想出应对之策,一条鞭法很可能因此失败。
梦回大明春 629【社会纠错功能】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山东,齐河县。
桂萼把政事交给史道处理,自己带着两个随从,前往省城周边乡村微服私访。
他一路仔细打听询问,验证一条鞭法的具体利弊,很快就跟孟殊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朱元璋规定,十年搞一次人口普查,可到了朱棣那会儿,各地户籍黄册就已经随便乱填,人头税也是里甲长在胡乱征收。州县官只管人头税收没收齐,不管下面是怎么收的,导致少部分百姓承担全体丁役钱!
而山东这次征收一条鞭税,总人口或许没隐瞒多少,具体户口却是一塌糊涂!
甚至有些农户,祖爷爷辈儿已死上百年,居然还被官府勒令交税,因为他们是按户籍黄册在征收。只认册子不认人,也懒得去查验真实情况,就算查也很难查得清楚。
桂萼一路眉头紧皱,并非埋怨王渊乱改一条鞭法,而是思考着该如何尽量完善。
即便王渊不改,实际操作起来,原有的一条鞭也问题多多。
信步穿过村落,来到村口的村塾,郎朗读书声把桂萼拉回现实。他突然露出微笑,就站在村塾外边,看着里面的孩童读书识字,似乎这样能够忘却一切做官的烦恼。
却听塾师对孩童们说:“尔等且苦读背诵,我去寻那混世魔王。”
孩童们表现得很乖,摇头晃脑诵读文章,可没等老师离开多久,就纷纷扔掉打闹起来。
桂萼站在外面,见状不禁莞尔,似乎想起什么幼时趣事。
远远缀着塾师,桂萼跟到一片小树林。
却见一个稚童手持木棍,正在指挥几个孩童排兵布阵,随即分成两队在那儿捉对厮杀。
“先生来了!”
一孩童大呼,顿时童子们四散而逃。
塾师分身乏术,只能去揪“首恶”,厉声大呼:“尹秉衡,你给我站住!”
那个叫尹秉衡的孩童也不跑了,提着棍子回报,抱拳作揖道:“拜见先生。”
塾师质问:“你为何又带着同学逃课?”
尹秉衡说:“学生欲效仿王相,苦练武艺兵法,今后出塞扫荡蒙古!”
“胡闹,”塾师说道,“好男儿,当晓圣人言,苦学五车书,整天舞刀弄棒像什么样子?”
尹秉衡道:“男儿在世,自有一身豪气,五车书算得了什么?”
“你……你……”
塾师气得浑身发抖,冲过去揪住孩童的耳朵,将这小兔崽子拖回去见家长。
其父尹纶,刚考取山东举人,开春就要赴京参加会试,如今正在家里辛苦复习四书五经。
见儿子被老师拖来,当面一通教训,尹纶连忙说:“先生请息怒,今日我定要教他老实听话!”
这塾师年龄很大,父子俩都是他的学生。
“啊!”
一棍子抽过去,尹秉衡被打得跳起来,却又乖乖站好不敢逃。
尹纶逮着儿子一阵暴打之后,喝问道:“你可知错?”
尹秉衡咬牙不语。
“还不认错!”
尹家勉强算是小地主,日子虽然过得去,但平时也很少见到肉食。尹纶这个长期吃素的举人,竟是臂力惊人之辈,他愤怒之下单手提起儿子,狠狠砸出门去,把儿子摔得七荤八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