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塾师被吓了一跳,连忙劝导:“打便打,别摔死了。”
尹纶说:“这等不孝子,摔死了才好!”
尹秉衡晕乎乎爬起来,见父亲又过来了,连忙喊道:“父亲,儿子以后是要拜大将军的。今日若把大将军打死了,父亲不想受那封侯之贵吗?”
尹纶本来已经举起棍子,听到这话哭笑不得。
桂萼在旁边看了半天,忍不住赞道:“少年好志气!”
尹纶没好气道:“他算什么少年,这兔崽子才八岁。”
桂萼惊讶道:“八岁便生得如此高大,竟似十二三岁的少年,言语也跟那少年无异。此子今后必为将才!”
尹秉衡听得昂首挺胸,骄傲地说:“我以后定拜大将军。”
“哈哈哈哈!”桂萼大笑不止。
历史上,尹秉衡是翁万达的门生,就是前文负琴背剑,要去徽州问一问不平事那位。
不是文举,而是武举,全国武进士第四名。
尹秉衡他爹是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这货却硬要投笔从戎。并跟随翁万达北击蒙古,打了自永乐北伐以来,大明跟蒙古之间最惨烈的一仗。
当时,蒙古十万大军南下,翁万达派遣新科武进士们,带一千士卒,兵分两路驰援前线关口。
第一战,尹秉衡百发百中,一个人就射死二十七个蒙古骑兵。
蒙古人不敢再强攻此关,绕去攻打隔壁一处关口。当时的武进士第一名,相当于武状元的王邦直,害怕蒙古人走小路绕过关口断粮道,竟率领几百人主动出关厮杀。
在遭遇数万骑兵埋伏的情况下,王邦直接连射死七人,又射死一个蒙古将领,竟然将数万蒙古骑兵杀退。
几万蒙古骑兵逃出不远,一个蒙古将领越想越怒,大吼道:“明军不过数百,我们几万人还败退,有什么脸面回草原?”于是带着部众杀回去,跟追击当中的明军再度交锋。
参将张风很快阵亡,王邦直誓死不退。
数百明军对阵数万蒙古骑兵,依靠地形优势,从下午杀到晚上,被团团包围之后,又足足杀了一宿。天亮之后,蒙古人已经杀怕了,将战马连在一起驱赶,蒙古士卒下马跟在后面冲锋。
王邦直挥舞着沉重的铁锏,亲手毙敌数十人,被马腹下钻出的敌人偷袭。他双腿被死死抱住,久战力竭已拿不动铁锏,抽出腰刀自刎而死。随后,王邦直被蒙古人分尸,为了泄愤还往他肚子里塞石块。
得知此关失手,翁万达命令尹秉衡前去拖住,亲领精骑设伏于白登山,又命令总兵周尚文率大部前后夹击。
尹秉衡手里只有五百士卒,接到命令之后,主动跑去山里进攻数万蒙古骑兵,为大明各路援军争取宝贵时间。此人一路杀穿蒙古人在山里的临时防线,找到王邦直被砍成几截的尸体,脱衣裹住碎尸又杀回去,竟成功把王邦直的尸体带回明军大营。
都说古代军队,伤亡率多少就要崩溃,可这前后两拨1000士卒,在几个新科武进士的带领下,伤亡率超过99%还死战不退,最后几乎是在战场上死绝了。
更可贵的是,这年尹秉衡才21岁!
浑身带伤的尹秉衡,被论功第一却不要,坚持说王邦直的功劳第一。伤好之后,被调去南方打倭寇,跟戚继光成为铁杆好兄弟。
如此名将,很快获得嘉靖皇帝赏识,被派去督修紫禁城的城门。好不容易把紫禁城修好,又被派去保定当总兵,这个地方根本就没仗可打。尹秉衡在保定整顿军队,把本可私吞的养廉银子,全拿出来购置了2700匹战马。
直至万历朝,张居正都已经死了,尹秉衡却还活着。南方倭寇再起,当年的抗倭名将,只剩尹秉衡一人而已,被万历皇帝启用为平倭总兵官。
这样勇猛清廉忠诚的名将,因为牵连进政治斗争,到死还是一个保定总兵。
此时此刻,尹秉衡只有八岁,整天逃课梦想当大将军。
桂萼爱才,问道:“大将军者,当有勇有谋。你可知兵法?”
尹秉衡摇头:“不知。”
桂萼笑道:“我知一人精通兵法,可荐你做他的学生。”
尹纶忍不住问道:“不知阁下尊姓大名?”
桂萼抱拳:“饶州桂萼。”
尹纶大惊:“竟是桂薇垣当面,齐河举子尹纶,拜见布政使!”
桂萼笑道:“你这儿子,怕是不读书的,不如跟着王相学习兵法韬略,王相喜欢这样有志气的武勇少年。”
“若真如此,便是祖宗荫福。”尹纶非常开明。历史上,他虽然自己做了进士,却也不拦着儿子学武,还请名师教导儿子武艺兵法。
桂萼让孩童继续留在村里,他要先写信给王渊,等王渊同意之后,明年春天再把学生送过去。
当晚,桂萼住在尹纶家中,谈及一条鞭法之事。
尹纶说道:“一条鞭税,不可按照赋役黄册征收。家父已经过世十余年,却还得按官府黄册纳税,许多隐匿人口反而得以逃脱。”
桂萼问道:“以君思之,该如何解决?”
尹纶摇头:“无法解决。”
“是啊,无法解决。”桂萼叹息。
次日,桂萼返回省城,提笔给王渊写信。内容只有一个:加大田亩分摊税役的比重,尽量减少人口所承担的丁役钱。
什么意思?
即努力趋近于“摊丁入亩”,让地主们交得更多。
摊丁入亩,本就属于一条鞭法的深入改革,是一条鞭法的最终进化版本。
在古代,人头税和杂税没法取消。仅以征收目的而论,近似新中国1990年代的三提五统,这玩意儿直至21世纪才渐渐消失。
王渊在京城读到桂萼的来信,很快回复说:“绍丰三年的夏粮,提高田亩丁役权重一成,以试探地方士绅豪右的反应。勒令各州府县,尽快更改完善户籍黄册。”
这就是王渊不敢盲目在全国变法的原因,必须先在其中一省进行试验。
就算山东省试验成功,推广到全国之后,还得根据各省不同情况,而做出适应地方条件的微调。
历史上,张璁因为自身年龄太大,改革的时候非常急躁,还没推行全国就自己下台了。
张居正因为地方阻力太大,一方面选择向大地主妥协,一方面又在实施过程中矫枉过正。虽然使得中央财政大大改善,却在改革过程中扭曲走样,而且还无视了全国的个体差异性。
王渊的改革也不完美,但他尽量做到整体靠谱。
其实,山东的州县官员们,也被离谱的黄册搞得焦头烂额。
许多农民不愿给家中鬼魂纳税,干脆活人的税也拖着不交,里甲长和粮长又只看热闹,地方差役腾不出足够人手去催收。
都快春节了,省里定下的总税额,干得好的只收到三分之二。
如此大的赋税缺额,政绩考核必然是劣等!
于是,地方自动修正改革漏洞,州县官员向里甲长许诺好处。由里甲长出面,对那些不交税的百姓,以及隐瞒人口的百姓催收,收到的赋役给里甲长抽成。
里甲长趁机多多催要,鱼肉乡里搞得乌烟瘴气。
然后,这事儿就搞定了。
因为不管再怎么胡来,老百姓要交的税,都比以前变少了,能过得下去就行。
山东再次提高土地纳税权重之后,大地主无法反抗强硬的布政司,只能逼着州县官完善户籍黄册。州县官不想再收不上税,也在大地主的配合下,尽量更改黄册的错误,尽量清查隐瞒的人口。
绍丰三年的山东夏粮,征收状况非常喜人。
大部分州县的总税额,百姓自动缴纳就完成四分之三。剩下四分之一,让里甲长去催收。里甲长失去了大部分权力,也不敢像以前那么横,鱼肉乡里也得有个限度。除了个别太过凶恶的里甲长,其余都还比较“和谐”,整个山东宛若进入“盛世”。
只要政策大方向合理,只要地方官府不乱来,改革漏洞居然被民间势力自动纠错了。
梦回大明春 630【物理学派自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绍丰二年冬,王渊被授予“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散阶),加授“太子少师”(正二品加官)。
毛纪被授予“荣禄大夫”(从一品散阶),加授“太子少保”(正二品加官)。
内阁和六部的主官们,皆有升赏。
若论上朝时候的班次,毛纪升得最快,早朝能够站在第三位,仅次于王琼和王渊。
对于杨党和保守派来说,毛纪彻底叛变了!
只因毛纪的老家在山东掖县,隶属于莱州管辖。而莱州港,又是整个山东,货物吞吐量排第二的港口。
毛家不仅大量种植棉花,还通过王渊弄到蒸汽机,在莱州办起了纺纱厂,专门给王渊的天津工厂提供棉纱。以前,毛纪是官僚地主阶级代表,现在却跟新兴资本家利益相关。
桂萼在山东清田时,毛家被清出大量隐田,又因一条鞭法而交更多税银。可那点利益损失,跟棉纱厂的收入相比算什么?
一直明里暗里反对王渊的梁材,求仁得仁,被扔去南京当礼部尚书。
兵部尚书李承勋,因病多次辞职,加太子少保而归乡养老。
中枢重臣格局再次变动:
翰林学士兼掌制敕房:王廷相
吏部尚书:何瑭;左侍郎:宋沧
兵部尚书:张璁;左侍郎:方献夫
户部尚书:严嵩;左侍郎:湛若水;仓场尚书:聂贤
礼部尚书:罗钦顺;左侍郎:温仁和
刑部尚书:颜颐寿;左侍郎:金罍
工部尚书:凌相;左侍郎:田秋
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雍。
……
冬至已过,黄峨还没回来,估计要等开春之后才出川。
铜炉火锅,干辣椒碟。
吏部尚书何瑭大快朵颐,这货曾在经筵臭骂朱厚照,如今当了天官还是缺少礼数,胸口衣服一大块陈年油渍也不换新的。
“今年冬天,弹劾我的奏疏不计其数,”何瑭涮着一片羊肉,蘸干辣椒面吞下,表情陶醉道,“舒坦,暖和,辣椒真乃天赐之物也。要我说,探海侯最大的功绩,便是从殷州带回了辣椒。”
王渊笑道:“你上次是说带回了花生。”
“对,花生也算,炒酥了下酒,便给神仙也不做。”何瑭摇头晃脑。
王渊突然正色道:“莫管那些弹劾,便让他们在南京蹦跶,以后收尾的时候一锅端掉!”
何瑭喝着小酒,笑嘻嘻说:“先帝那么荒唐之人,我都敢当面唾骂,会怕一群宵小之辈?说实话,我这种放荡不羁的性子,也就你做首辅能容忍,居然让我一直当吏部尚书。”
何瑭的吊儿郎当做派,是被朱厚照气出来的,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久而久之竟然没法改正,即便做了吏部尚书还这模样。
反对派不敢直接弹劾王渊,于是转而从何瑭下手。
大部分奏章,都是弹劾何瑭不知礼数,经常衣衫不洁去吏部上班。甚至发髻都不梳好,就跑去参加经筵,给皇帝讲课必须脱帽,帽子一摘就露出满头烂鸡窝。
除此之外,何瑭也没啥可弹劾的,做人做事做官都堪称完美。
一堆被排挤到南京的官员,只能风闻奏事,说何瑭以前在南直隶时,贪污多少银子、流连花街柳巷等等。
何瑭又涮了一块羊杂,语气正经道:“朝堂内外,暗流涌动啊!”
王渊冷笑:“些许妖氛,不值一提。”
何瑭说道:“你该劝一劝汪阁老。除了我以外,就弹劾他的奏章最多。”
守旧派想扳倒何瑭,因为何瑭是吏部尚书,提拔了许多改革派官员,也挡住了许多官员的晋升之路。
守旧派疯狂攻击汪鋐,是因为汪鋐心胸狭窄,疯狂打击报复以前得罪过他的人。当然,汪鋐也有分寸,从不招惹地方改革派。
历史上,张璁秉政之时,有三人被疯狂攻击,并给他们作出评语:张璁“刚恶凶险,媢嫉反侧”,方献夫“外饰谨厚,内实诈奸”,汪鋐“如鬼如蜮,不可方物”。
“如鬼如蜮,不可方物”是什么情况?
此人同时担任吏部和兵部尚书,心胸狭窄得可怕,一不小心就把他得罪了。有时甚至因为说错几句话,汪鋐就突然从背后跳出来捅刀,轻则下狱贬官,重则罢官流放。
最开始,汪鋐还只是打击政敌,渐渐变成无差别攻击,估计是政斗太激烈搞得神经过敏了。
王渊说道:“翁万达在徽州清田,徽州汪氏主动配合,汪鋐是一心支持改革的。就算他不听劝,只要别太过分,就肯定不能动他。”
徽州八大姓,汪氏排第二,盐政改革时被杨廷和、王渊搞了一波。
如今,徽州汪氏依旧财大气粗,且徽州土地贫瘠,也不靠那点田产过日子。由汪鋐在内阁帮衬着,徽州汪氏合法拿盐引就能吃饱,更何况还能给海上贸易做供货商。
朝廷只是清查隐田,防止偷税漏税,汪氏自己就把隐田拿出来,花银子到官府注册报备,换来王渊的赏识简直太划算。
至于汪鋐,卫生纸还有用呢,何况是一个内阁大臣。
汪鋐就是一条狗,随时可以放出去咬人,激起天怒人怨之后再罢免便是。到时候,普通官员对王渊印象改观,改革派也认为王渊做得对,倒霉的只是汪鋐一人而已。谁让这货心胸狭窄呢,有时候干出的事情,就连改革派都看不惯。
何瑭叹息道:“唉,且不提汪阁老。如今满朝上下,皆为心学走狗,你那恩师为祸天下矣!”
“总比以前盲从程朱更好。”王渊也是无奈。
王渊现在做了首辅,总算能够深切体会,桂萼和张居正为啥禁止心学传播了。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王渊做首辅,天下士子便想学物理。可物理门槛太高,那就转向心学,毕竟王阳明是王渊的老师,物理学派也自称心学分支。
如今朝野内外,到处是妄谈心性之辈,开口闭口“致良知”、“知行合一”。
阳明心学,已经不是纯粹的学问,而是一股非常时髦的学术潮流,是官员和士子想要往上爬的敲门砖。
更可怕的是,这些所谓的心学传人,看不起传统的程朱理学,把这当成不好好读书的借口,如此下去必然产生大量的务虚之辈。
何瑭跟王阳明是朋友,跟湛若水也是朋友。但是,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湛若水创立甘泉心学,何瑭都斥之为佛教禅宗之流,他传承的是张载的气学,就是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那套。
何瑭突然放下酒杯,说道:“若虚,你的物理学派,应该分家自立,与那心学划清界限了。”
王渊笑问:“这算欺师灭祖吗?”
“不算。”何瑭摇头。
王渊默然,把玩着酒杯没再说话。
翌日,王渊叫来弟子王晹,交给他一篇文章,让他发表在《物理学报》上。
王渊的文章,也没明着跟心学划清界限,只说物理学传承自程朱理学,刻意不提老师的阳明心学。但是,王渊赞美了老师的学问和品德,斥责一些心学弟子只知妄谈心性,把“知行合一”的“行”给搞丢了。
士林反应很奇怪,并未斥责王渊背弃恩师,许多传统儒士反而拍手叫好。
物理学派弟子,对此漠不关心,因为没几个把自己当心学门徒。
反而是心学弟子开始内讧,不同派别互相攻击,务实派指责务虚派修的是假心学。
眼看就要过年了,内阁又收到两个重要消息。
一是蒙古大汗求救,说瓦剌蒙古卷土重来,已经占据了阴山以北之地,请求大明爸爸出兵相助。顺便哭着喊委屈,说大明边镇的火枪骑兵欺负人,隔三差五就去草原打秋风,请大明皇帝爸爸约束好那些边将。
这个时空的鞑靼蒙古,混得真他娘的造孽,被大明和瓦剌残部两面收拾。
第二个消息,河南的小郑王朱厚烷,突然上疏自请削藩,不当亲王,想考科举。
梦回大明春 631【西游记?】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小年夜,王渊被叫去宫里吃饭。
因为有宵禁,肯定是不能回家的,晚上直接睡在紫禁城便可。
这并非王渊的特殊待遇,紫禁城有专门的“客房”,随时备着给工作太晚的重臣休息。
“王相,告辞!”
“诸位请!”
阁臣们谦让着走出文渊阁,在两侧办公的中书舍人也喜气洋洋。
自新皇登基以来,虽然时有灾害发生,但没有波及数省的大灾。即便不算海外收入,中央财政也在不断充盈,仅铸造官钱一项就财源滚滚。
因此,逢年过节的赏赐,也变得越来越丰厚。
今天只是小年夜,品级不高的中书舍人们,也能领到两角到五角银子不等。
角和分,都是银子的计量单位。
没有制式银币之前,银子得剪开称重支付,因此有“一角碎银”之说。
另外,一两,等于十钱,等于一百分,也是全靠给银子称重。
为了方便民间支付,如今的大明钱币,银元就分为三种。
一种是币值一两的,绰号“大银”,呼为“一块钱”。
一种是币值五钱的,绰号“小银”,呼为“五角钱”。
一种是币值一钱的,绰号“幺银”,呼为“一角钱”。此银元杂质较多,体积只比五角钱略小,这是为了方便铸造,同时防止不小心弄丢了。
铜钱的币值为0.002两银子,即1两银子等于500文钱。
正德朝刚铸币的时候,1两银子还在600文到700文之间浮动。如今白银输入不断增多,铜料却显得日趋紧张,白银价格因此下跌。
为了方便收税,统一银币和铜币的换算,朝廷下令1两银子固定等于500文。
即:1块=10角=500文。
买油条时拿出一角钱的幺银,老板就得找补几十枚铜钱。
这样一来,日常交易就非常方便,平民不用再观察铜钱质量,商人们也不用请老伙计研究银子的纯度。
除了造假币的,各个阶层都对币制改革拍手叫好。
甚至在发达地区,有商贾请求造大银元,这样更方便清点结算,朝廷只当没听见。
杭州、广州、苏州、天津等城市,已经开始出现票号,“汇票”作为商业信用代币,再次参与到商品流通当中。不过,大明宝钞被废止不久,商贾百姓对纸票子心有余悸,商贾们使用汇票也是战战兢兢。
民间邮局也诞生了,只做局部省份业务,且只负责送信,主要客户是商贾和士子。
沿海地区的邮政极为发达,搭乘来往海船送信,寄信时付钱一半,再由收信人结清尾款。
王渊带来的社会变化还有很多,比如足球联赛,已经蔓延到大江南北,发达城市的球赛观者如潮。又如报纸,商业报纸在沿海兴起,报纸上刊载大量商业相关信息。
普通报纸也越来越流行,刊载小说、诗歌、戏曲,王渊正在利用报纸宣传改革,复古派文人是宣传的主力军。
南京那边,最近出现一份《士林月报》,阴阳怪气的反对改革。没有明着反对,只说某地官员借口清田,其实是在残害百姓,把田产悄悄弄进自己腰包。又写文章赞美孔闻韶,说这位前代衍圣公多么仁厚,却因得罪权贵而被夺爵为民。
这种半真半假的文章,哄骗了许多年轻士子,王渊渐渐变成一代奸相。
没办法,谁让南京是反对派大本营,无数失意官员被排挤到那里。甚至有一半以上,都是杨廷和排挤过去的,现在仇恨值转到王渊身上,谁让王渊不把他们召回北京呢?
说得形象一点,那边全是些在野党,中央无论干啥他们都喷!
“王阁老请入辇!”
王渊走出文渊阁不远,就有太监守在御辇旁边招呼。
王渊微笑婉拒:“臣子不便坐御辇。”
太监也不勉强,跟着王渊一起步行入宫。
如果还是朱厚照当皇帝,王渊直接就坐上去了。可小皇帝朱载堻是规矩人,王渊不能带头破坏规矩,否则必然被传为嚣张跋扈。
阔步走入皇宫,沿途侍卫、太监、宫女,纷纷停下来朝王渊行礼。
乾清宫中,皇帝已经备好酒食,顾太后、张皇后一起等待,等着王渊来吃小年夜饭。
等着等着,朱载堻感觉有点不对,怎像儿子带着老婆、母亲,一起等爸爸回家过节呢?
“皇爷,太后娘娘,皇后娘娘,王阁老来了。”随侍太监说道。
朱载堻高兴道:“快请!”
王渊走进去,恭敬行礼,赐座于南。
朱载堻让太监倒上黄酒,指着桌上说:“老师,这是御制的金陵烤鸭,听说味道跟南京正宗的一样。你快尝尝。”
“多谢陛下。”王渊说道。
顾太后问:“小年夜请先生进宫宴饮,不会耽误先生过节吧?”
王渊说道:“太后多虑了。”
不但黄峨回四川给父亲奔丧,驸马和公主也受优待,一起去四川吊唁外公。宋灵儿又带着王策,跑去吕宋岛打江山,家里只剩几个妾室和一群儿女。
朱载堻和顾太后都非常高兴,只聊一些报纸上看来的趣事。
如今,京城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由一位商贾创办的市井小报,名曰《燕京旬报》。请落第秀才编写小说、戏曲,再刊载些鸡毛蒜皮的趣事,再夹杂专版的商业信息,小民和商贾对此非常喜爱,就连宫女太监都会花钱订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