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梦回大明春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王梓钧
“走动走动,”王渊说得模棱两可,抱拳道,“听说公爷前阵子抱恙,不知身体是否安好。”
张仑作揖道:“托王相的福,已然痊愈。”
门内突然又传来声音:“老爷,夫人说了,让你别浪费时间,快快回家找新纳的如夫人。”
“咳咳!”
王渊连忙咳嗽,又笑着转移注意力:“听说小公爷的球队,去年冬季赛拿了第二名?”
张仑愣了愣,朝驸马第看看,随即说道:“嗨,那倒霉孩子,干啥啥不会,也就踢球挺利索的。这个……那个……在下似乎还有要事,就不打扰王相跟驸马父子相见了。”
“不送。”王渊若无其事道别。
这家伙迅速钻回轿中,低声对轿夫说:“去镇远侯第。”
王渊做首辅是真的吓人,京中权贵宅第,且不说宅内如何,至少表面不敢再逾制,“镇远侯府”变成了“镇远侯第”。
镇远侯顾寰很年轻,王渊考中进士那会儿,他还只是小屁孩儿,曾经帮着朱厚照推销望远镜。
英国公张仑的年龄也不是很大,刚满四十岁而已,少年时经常跟顾寰一起玩。对了,这货就是印加首次进献羊驼,在奉天殿被当众喷一脸那位。
“嘿,你这家伙,挑得好时候,再晚我就要出门了。”顾寰笑着说。
张仑问道:“出门作甚?”
顾寰说道:“今日轮休,约了跟陈大(泰宁侯)和郑大(武安侯)吃酒。”
“且一道去。”张仑说道。
京中公侯们,老家伙这几年都死了,居然是四十岁的张仑最年长。其他公爵,都是十多二十几岁的小年轻,英国公张仑只能跟一群侯爵玩耍。
今天是在武安侯郑纲家聚会,小酒小菜摆出来,自然不缺下酒必备的花生米,这玩意儿已经风靡大半个中国。
张仑是后军右都督,负责训练一部分京兵。
顾寰是红盔将军头领,统率皇帝御驾仪仗侍卫。
至于另外两位侯爷,都在腾骧四卫任职。
几杯酒下肚,张仑实在憋不住了,神秘兮兮道:“刚才我在驸马第外,正巧碰见了王相。你们猜,王相在做甚?”
泰宁侯陈儒说:“去寻驸马呗。”
“再猜。”张仑故意卖关子,吃着花生米摇头。
顾寰没好气道:“有话直说。”
张仑低声憋笑道:“王相新纳了一房小妾,夫人吃醋去驸马第,关死大门不让王相进去。这两口子,正隔着驸马第大门,让仆人传话一直吵架呢。”
“哈哈哈哈!”
三位侯爵,闻言大笑不止。
随后几天时间,此事传遍腾骧四卫和京中各营,接着又往全城扩散,就连皇帝和太后都略有耳闻。
但不论如何,王渊每天下班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去驸马第,隔着大门请求黄峨息怒回家。
又是一日,王渊站在驸马第门口,还没开口就发现附近有人。
这些没事儿干的京城市民,居然跑来看首辅向老婆讨饶,果然不能让他们吃得太饱!
“咿呀!”
大门突然打开,一顶轿子出来。
王渊高兴道:“夫人,你终于肯露面了。”
黄峨掀开轿帘,板着脸说:“此事闹得全城皆知,你不要脸,我还要脸呢!”
王渊的脸皮很厚,笑道:“夫人请下轿,为夫带你策马回家。”
“懒得理你。”黄峨关上轿帘,不再说一句话。
王渊只得自己翻身上马,他现在骑的马儿,已经是阿黑的孙辈。至于阿黑,在辽南草场住了两年,专门作为配种的宝马,可谓妻子儿孙无数。
直至八年前,年满二十一岁的阿黑,胯下宝刀实在有些老了,才被运回京城安享晚年。
如今,阿黑已经二十九岁,身体依旧健康,但体力和速度都降下来,王渊都不敢载骑了,只偶尔牵出去遛弯。
至于土木三杰,它们的子辈都快死完了,皇宫里有好几只它们的孙辈、曾孙辈。
王渊骑着马儿在前面开道,小心翼翼护送老婆回家,完全无视看热闹的群众。
过了一阵,王渊没再说话,黄峨不由掀开轿帘,伸出脑袋朝前面看去。见丈夫老实走在前头,黄峨这才稍微息怒,关上帘子继续佯装生气。
唉,只怪拉丁少女太漂亮,不怪咱王学士是老色坯。
被太后赐名孔芙的少女,是王渊穿越大明以来,所见过的长得最漂亮的女人。脸蛋、身材、皮肤……完美到挑不出任何瑕疵,那天他在家喝了点小酒,一时没忍住就拉进房里了。
耗了将近半月,总算把妻子哄回家,王渊当夜大展神威,公粮交得颗粒不剩。
可叹那老虔婆,就如恶虎般的皂吏,农民都已经家中无粮了,她还仗势欺人催征无度。
翌日清晨,黄峨红光满面,王二扶着老腰出门。
“老爷。”张慕把马儿牵来。
王渊好歹挺直腰杆,说道:“今日坐轿,就不骑马了。”
丫鬟又提着食盒跑来:“夫人让厨子煮了几个鸡蛋,老爷且拿去阁里吃了。”
王渊朝门里的黄峨翻白眼:“我用不得着补这个?”
黄峨说:“怕你今晚没力气。”
“晚上还来?”王渊突然感觉双腿有些发软。
今日不早朝,王渊直接去文渊阁办公,下午还要参加小皇帝的经筵。
中书舍人们,早已经忙活起来。除了王琼之外,其他阁臣也陆续到来,只有王琼年纪大了上半天班。
孔天胤、林春和林大钦,三位在内阁实习的进士,忙里忙外甚是勤快。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帮中书舍人整理、校对政务文件,并在此过程中熟悉朝政事务。
色是刮骨钢刀啊,估计孔天胤不会写那本书了。
在原有的历史上,孔天胤晚年主动辞职,还写了一首诗自比郑刚中。郑刚中是宋代探花,清廉刚正,被秦桧陷害罢职。孔天胤则是榜眼(如今是状元),也被人陷害得主动辞职。
郑刚中有首诗,其中一句为“自笑自笑笑我愚”,孔天胤那首诗也有“嗒然吾笑我”。
兰陵在山东,西门庆和潘金莲的爱情故事也在山东,笔名顺理成章就是“兰陵笑笑生”。
但故事的原形却在山西,明代山东根本没有清河县。
小说第一回讲:“我这清河县……专一河东水西。”
河东,在山西汾州一代。水西,即汾水之西。
小说第四十九回讲:“西门庆与夏提刑出郊五十里迎接,到新河口,地名百家村。”
汾州以北五十里,正是孔天胤的老家百金堡。
小说里还有“清河县城西河边”,暗指山西西河县,庆成王府就在西和县。庆成王府挨着西河县的西门,正好就是“西门庆”,且小说中关于西门庆家的描述,跟现实中的庆成王府完全吻合。
另外,后世在山西,陆续发现三处碑文,记载孔天胤写了那本巨著,并且此书最早的刻本也在山西发现。
几乎可以确定,王渊选出的今科状元,就是那位兰陵笑笑生!
可惜啊,庆成王被王渊削藩了,就算孔天胤辞官回乡,也失去了西门庆的创作原型。
此时此刻,孔天胤在文渊阁忙得很,似乎也没有搞文学创作的打算。





梦回大明春 640【舆论监督力量】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绍丰三年五月,宋灵儿回京。
她是绍丰元年去吕宋的,在那边待了将近两年,皮肤都晒黑了许多。
王渊下班回家,硬着头皮去黄峨那边,非常惊喜的看到宋灵儿。顿时笑道:“你怎不提前说一声,我派人去天津港接你。”
宋灵儿带着些许怨气,讥讽道:“王学士,许久不见,你的风流韵事都传遍京城了。”
“咳!”
王渊尴尬的咳嗽一声,问道:“你跟策儿在吕宋还好吧?”
宋灵儿冷哼道:“儿媳怀有身孕,你就让策儿去南洋,我这次回来是专门看孙子的!”
“是孙女。”黄峨提醒道。
“都一样。”宋灵儿说。
“是我考虑欠妥。”王渊不敢争辩,今天明摆着两位正妻,联合起来一起耍小脾气。
挨打要立正,王渊老老实实被奚落一通,宋灵儿总算说回正事。
“吕宋岛沿海地区,除了东边都占完了,”宋灵儿说道,“东部和中部到处是猎头族,只能一步步缓慢扩张。吕宋岛东南边,延伸出去几个岛屿(半岛),有三个小国结成同盟,策儿打算今年就出兵占下来,因为那里有金沙和银矿。西部离海不远的大山,被我们灭了几个猎头族,占下了一处金矿,还发现一个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土话喊起来谐音有点像‘碧瑶’。整座吕宋岛都热得很,唯独碧瑶那边冬暖夏凉。以后真要搬去吕宋,你给我在碧瑶建座城,我要去那里养老。”
王渊笑道:“好,专门给你建碧瑶城,今后你就是城主老爷。”
宋灵儿问黄峨:“阿眉,要不要跟我一起去?以后咱们姐妹俩过日子,不要这个没心没肺的混蛋。”
“好啊。”黄峨抿嘴笑道。
王渊问道:“吕宋有多少汉人了?”
宋灵儿说:“加上世代定居吕宋的汉人,以及这些年的新移民,吕宋汉人的总数应该有十多万。对了,我还让人做了一件好事。”
“什么事?”王渊好奇道。
宋灵儿说:“江南数省,喜欢溺毙女婴,咱家的珲儿就是在浙江收养的弃婴嘛。正好吕宋缺少女子,我就让人去福建、浙江和南直隶的各大港口,让人在妈祖庙旁设济幼院,传消息说愿意收养女婴。等把这些女婴养到十四五岁,再送去吕宋那边做工,给她们挑选夫婿安家落户。”
黄峨赞道:“此事有大功德,姐姐做得好。”
王渊问道:“我走之后,浙江溺毙女婴现象又恢复如初了?”
宋灵儿道:“我听手下的浙江人说,你搞那些还是挺管用的,富庶之家溺毙女婴的越来越少,都怕一不小心溺死了妈祖转世。但是贫苦之家,溺毙女婴的情况却越来越严重。浙江商业大兴,这几年棉花又不够,导致浙江种棉的越来越多,粮食价格也越来越高。贫苦之家,养不活太多子女,有些甚至连男婴都溺!”
王渊默然,这是他在作孽啊。
江南商业大兴,又加之白银大量流入,市民、农民和工人的收入也在增长。但却跟不上物价上涨速度,特别是农民,日子反而比以前更苦,或许一条鞭法推行之后能稍微喘口气。
工人是最滋润的,尤其是那些熟练工,月薪都快赶上正七品官员了,而且是被王渊涨工资之后的正七品。
在工厂打工很累,而且摧残身体,长久以往会得一身职业病。
但是,江南百姓抢着进工厂,哪家的姑娘、小伙若为熟练工,家里的门槛都要被媒婆踩烂。
宋灵儿说:“刚开始的时候,济幼院收养的女婴还不多。但消息渐渐传开,有些舍不得溺婴的父母,走几天几夜把孩子送来。如今,三省收养的女婴已有两千多,连男婴估计都上百了。”
王渊点头道:“这事做得好,不要心疼金银。”
宋灵儿得意道:“我最不缺的就是金银。”
吕宋本就盛产金银,消息甚至传到中国,历史上把万历皇帝勾得派去矿监税使。
琰州城(马尼拉)的东南方,那里的河流中有金沙。王策和宋灵儿母子俩,甚至都懒得自己去淘,鼓励民间移民淘金,以此来迅速增加汉人数量。母子俩只是把金银矿占了,抓捕土著去挖矿,又能得到金银,又能发配消耗土著。
“对了,你看这个,我在杭州休息时见到的。”宋灵儿拿出一份《士林月报》。
王渊接过来一看,发现不是南京的《士林月报》,而是杭州出版的《士林月报》。估计,是杭州士子在模仿南京,连名字都不换就办了一份。
王渊当浙江总督的时候,可是把杭州士绅祸害得不轻,又加上最近浙江在全省清田,士林报纸怎么可能有好话?
宋灵儿带回的这份报纸,就记载了去年冬天,发生在湖州府德清县的两件新闻。
德清知县响应中央号召,勒令全县不顾一切完成清田工作。这家伙并非真正的改革派,而是想巴结上官,提升自己的政绩,反正稀里糊涂一顿乱搞。他自己不亲自把关,将清田工作全部扔给下属,杂官佐吏趁机勾结豪强,打着清田的幌子残害百姓。
一个新闻,是德清县有个小地主家庭,莫名其妙被清走三分之二土地,全部划到了同乡豪强的名下。这家有人做秀才,于是去县衙告状,连知县都没见着,回家途中被歹人殴打致死。
秀才的朋友义愤填膺,但害怕自己也遭到毒手,于是前往杭州告诉同学。一群士子前往浙江按察司报案,按察司官员害怕破坏清田积极性,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另一个新闻,还是发生在德清县。
大概八百多亩的官田,闹出了大乱子。王渊规定了官田确权办法,在清田时必须由地主赎买,且只能由占有田皮十年以上的地主赎买。
涉事的八百多亩官田,竟然同时有两家拥有田皮。
双方都是豪强,争执不休之下,直接上演全武行,当场打死四人。
德清知县为了省事,竟然各打五十大板,不去查验谁的田皮文书是假的,反而将八百亩官田一家分一半。
于是流血事件升级,拥有真文书的那家豪强,带着族人三千多出动。两家上演族斗戏码,将近七千人大混战,打死两百多,重伤一百多,还有轻伤无数。
这事儿,也被按察司压下,只抓了双方参与械斗的几个替罪羊,却没有追查知县的罪责。多半是有人送了银子,同时也怕处置知县之后,本省的其他知县不敢全力清田。
王渊拿着报纸,若有所思。
虽然是反对改革的报纸,却在监督地方官的时候,比朝廷派出的巡按御史更有用。
南京和杭州这两份在野党报纸,不能也不必直接取缔,可以作为改革的一股监督力量。但是,必须严加约束,而且是立法约束。
否则的话,今后的报纸,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稍不注意就要整出东林党来!




梦回大明春 641【报刊管理临时条例】
www.telexh .com,最快更新梦回大明春最新章节!
浙江乡试很难考,自幼被誉为神童的徐渭,二十岁才当上秀才,然后八次乡试落榜,连个举人都考不上。
马三才同样如此,三十多岁还是秀才。
历史上,他跟叔父都在丁未年中进士,前后相差整整六十年!
马三才最近有点不想读书,已被浙江士子吹捧得飘飘然。他出身于德清大族,《士林月报》的两件大新闻,都是他妙笔生花写出来的,杭州人皆称其为“白衣御史”,颇有些后世记者无冕之王的意思。
儒衫是白色,皮肤也很白。
虽然马家已经不信绿教,而且混血了好几代,但依旧还有些白人特征,其先祖是元朝的江浙平章。
这日,马三才正在报馆写文章,突然有朋友跑过来说:“思参兄,朝廷来人了,你快回家避一避!”
马三才吓了一跳,强自镇定道:“我又没作奸犯科,为何要避朝廷中人?”
那朋友提醒说:“内阁相公们力图变法,你写文章反对变法,便是大大的有罪。虽然没有署本名,但杭州谁不知道你是‘白衣御史’?”
马三才喉咙干燥,下意识咽了咽口水:“我所写皆属实,又没胡编乱造,便是内阁相公也该讲道理!”
那朋友反问:“思参兄,你可忘了王相总督浙江的手段?”
马三才浑身一个激灵,勉强说:“王相一直讲道理的。”
“谁官大,谁就有道理。”那朋友还在苦劝。
突然,报馆里来了一群官差,冲进来就问:“谁是马三才?”
那朋友说:“糟糕,走不掉了!”
马三才被吓得双腿发软,说话哆嗦道:“我……我便是。”
一个青年官员过来:“在下是新任浙江巡按御史熊过,奉王相之命特来见白衣御史。”
完了,全完了。
马三才面如土色,口舌发干道:“不知王相……”
熊过拿出一副卷轴说:“离京之前,王相与吾言,变法并非乱法,借变法之名而残害百姓者,皆乱法之辈也。马兄文章写得好,王相希望马兄能够再接再厉。这是王相赠与马兄的礼物。”
马三才接过卷轴,却是一副墨宝。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赠浙江白衣御史马三才,王渊,绍丰三年六月初一。”
只那一瞬间,马三才就从地狱升到天堂,整个人就似飘浮在云里雾里。
马三才猛地挺直腰杆,拱手向着北方,感慨激昂道:“定不负王相之言,吾必以手中秃笔,为天下百姓伸张正义!”
熊过钦佩道:“马兄真义士也。”
马三才把卷轴收好,这玩意儿可做传家宝,忍不住打听道:“朝廷如何处置德清县之事?”
熊过说:“除浙江提学之外,浙江按察使、按察副使皆贬官三级。浙北巡按御史罢官。德清知县罢官,下狱审问,视罪行而定刑责。”
就算宋灵儿不把报纸带去北京,王渊也会收到消息。
正在修筑海塘的浙江左布政使蒋瑶,再次写信打小报告,将德清县的事情说得很明白。
湖州知府,被王渊降为湖州同知。
在绍兴清田有功的唐顺之,立即转任湖州知府,负责湖州清田事宜。
同时,长兴知县黄光升,因在浙江率先完成清田,并且认真负责不出错漏,授予散阶“承事郎”,平调去隔壁的德清县清田。待湖州完成一条鞭法改革,黄光升立即回京述职,另有重用。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黄光升只是个普通进士,在京城观政三月,就被外放长兴当知县,结果成为浙江第一个完成清田的知县。
历史上,此人累升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还是一个水利专家,改进了自宋代以来的海堤修筑技术。他还救过海瑞,海瑞上疏引来嘉靖暴怒,当时包括徐阶在内,很多人都在救海瑞,但顶多能让海瑞不死,丢官或者流放是免不了的。
身为刑部尚书的黄光升,却硬要给海瑞定死罪,且是以“儿子骂父亲”的名义,出于孝道和伦理来定死罪。如此,就把海瑞的其他论死之罪撇清,嘉靖一旦杀了就是虎毒食子之昏君。贬官也不行,流放也不行,因为刑部定了死罪,坚决不肯更改结果,搞得嘉靖完全没法处理,只能把海瑞关在大牢里好吃好喝。
对了,黄光升统兵打仗也不错,北方和南方出现边患,他都调兵遣将轻松搞定。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今黄光升就因清田入了王渊法眼。
同样出彩的,还有右副都御使王以旗,此人以巡抚身份督理湖广清田。两年时间,跑遍湖广三分之一的州县,推着这些州县认真搞改革。
王以旗是王渊的同年,之前没啥交情,这次却突然冒出来当改革急先锋。
历史上,嘉靖有意出兵收复河套,此人立即支持三边总督收复河套。突然嘉靖又变卦,此人连忙反对收复河套,把自己说过的话全吞回去。然后三边总督被嘉靖砍了,此人接替担任三边总督,顺便把边防事务搞得井井有条。他病死在边疆,军民自发罢市悼念,百姓、士卒、蒙古人都念他的好。
王以旗这个家伙,有些类似王琼。
喜欢揣摩上意,道德底线很低,但只要让他做事,他就能超额完成任务。
这样的人,不能做首辅,只能做干臣。
王渊如今变法改革,就喜欢用这两种人。一种如黄光升,真心支持变法,而且实干能力强;一种如王以旗,纯粹想迎合首辅,同样实干能力强。
……
问明白朝廷的处理结果,马三才心里更加舒坦。
他只是一个秀才而已,两篇文章为民请命,居然撸掉一串官员,已然坐实“白衣御史”的美称。
熊过问道:“这报馆的馆主是谁?”
马三才连忙回答:“馆主为冯先生,以前在南京做侍郎,去年辞官归乡创建了报馆。此时此刻,冯先生估计在垂钓宴饮。”
熊过扔出一份公文:“把这交给馆主,让他赶紧去报备,你自己也好生看看。我还有要事,就先告辞了!”
马三才将熊过送出报馆,这才开始细读公文——《报刊管理暂行条例》。
定期公开发行的读物,皆为报刊。
想要发行报刊,就必须有报馆,馆主应提前到各州府县申请报备,且缴纳办报保证金一百块钱。
一旦报纸刊载的内容有问题,官府有权扣除保证金,甚至是直接取缔该刊物。保证金被扣完之后,必须补足一百块,否则不得允许办报。
报纸所载内容,不得违反大明法律,不得有伤公序良俗。
报纸所载内容,必须用大字标注题材,如小说、诗赋、词曲、广告、新闻等等。
新闻题材,作者必须署真名,不得用笔名代替。
新闻文章不得造谣,必须写明时间、地点和人物,必须写明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此六要素,缺一不可,否则就视为造谣生事,各州府县可扣报馆保证金。造谣后果严重者,不但报馆被取缔,馆主和作者也当送去有司法办。
“嘶!”
1...270271272273274...33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