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其他

奋斗1981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步枪
白雪坐在沙发那里,不时的抬眼去看李路的卧室。
易谋坐在另一边,不时的端起茶杯喝茶,有些坐立不安的样子,也有些焦急的情绪。
逐渐进入状态了的黄光辉一个人站在靠近楼梯口那里,面无表情。他本来就是沉默寡言的人,正式负责起组建上海这边商务情报网络的任务后,就更显得人沉闷了。
没有人冷落他,事实上,他希望自己尽可能的不引人注意。
那边,张卫伟笑着对韦德说,“韦德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到陆港去?”
韦德微微叹口气,说,“就这几天了,唉,麦道公司对我们是够不友好的,在上海继续逗留,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终究,克莱斯勒防务公司还是没能进麦道公司主导的-82客机项目中来。韦德当然不知道,这是好事。除了李路,又有谁能知道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呢。
张卫伟说道,“看样子,咱们终究是要继续合作的。”
“当然,我们是好朋友。”韦德笑道。
克莱斯勒防务公司代表整个外方团队进行的亚洲虎坦克项目已经进入了成熟的期,说起来,韦德实在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不管是他自己还是公司上层给他的指示,都是努力扩展在华业务。
人才培训合作也是合作,当然,如果能购买一些产品,就再好不过——反正李路手里有得是外汇。
看了看时间,张卫伟眼神示意了一下,韦德和毕晓龙点头表示明白,随即,张卫伟走过去,敲了敲李路卧室的门,“头儿,时间差不多了。”
“嗯,你进来。”李路在里面说话。
张卫伟进去之后,没两分钟又出来,看向易谋,道,“易经理,老板让你进去。”
易谋连忙起身走过来,张卫伟就站在门口那里,等易谋进去后,顺手关上门。
要回家了,李路要安排好上海这边的事情。这里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相互没有联系,接下来该做什么,全都听李路的安排,互不干扰互不影响。
卧室非常大,甚至有个小客厅,李路就坐在那里翻看着一些材料文件,抬头看了眼易谋,指了指椅子,说,“别站着,坐下。”
易谋这才连忙过去拉了一把椅子坐下,很紧张。
应当说,他面对李路是没有太大心理压力的,从之前他敢对李路提出疑义就能看出来。但是,慰问演出之后,他心里就没底了——演出当晚上飞公司大院居然失火了!
他就算是猜到些什么也不敢问更不敢说,但是他知道,这条船,是再也没有机会下去了,下去就只有一个结果——淹死掉。
“老板,失火的事情……”易谋吞吞吐吐地说,他不敢问,他只想要吃一颗定心丸。
李路放下手里的资料文件,说,“上飞公司大院失火,和你们没有关系,你们该拍电影拍电影。”
“明白。”易谋那颗心这才放了下去,才感觉到后脊梁上有冷汗。
思索了一下子,李路道,“我想拍一部西南战事题材的电影,你做一个初期的研究,剧本我来负责。”
“战争片?”易谋一愣。
李路摇头,“确切地说,是战争片里的一个细分类,战争动作片更准确。主要讲特战小队进行小规模突袭作战故事的片子。”
“特战?这个是什么,我没明白。”易谋摇头。
这会儿连部队都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老百姓又怎么能理解特种作战的含义。
李路倒是忽略了这个问题,于是说,“就是奇袭,差不多这个意思。你先别管这个,先搞前期的研究,后面的我会详细跟你说。”
“明白。”易谋对这个倒是不陌生,拍什么题材的片子需要协调哪些部门单位的关系,他是滚瓜烂熟的。演员就更不是问题了,不提春风电影公司的强大演员力量,易谋的母校就能提供大量优秀演员。
这个年代的演员,那是真演员。
最关键的在于,易谋从来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李路算什么人,他凭什么安排春风电影公司的工作。
这个问题是确切的,不存疑的,李路和春风电影公司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作为春风电影公司的总经理,易谋听他的指令,这就够了。
然而,李路早有全盘计划——收购也好改制也罢,或者是新组建,他都是要在文化宣传领域搞搞动作的。全美文化基金会这件事情,让他意识到宣传引导的重要性。他做不了很大的事情,但是通过影视作品等,能引导一些人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那也是功在千秋的事情。
又交代了几句,易谋离开,不一会儿,毕晓龙进来。
李路对毕晓龙说,“晓龙,我跟卢董事长那边打好招呼了,你的主要精力放在红星上海分公司这边,抓紧时间把汽车市场搞起来,计划半年后,开始建设红星上海汽车分厂,你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任务很重要。”
“三哥,我感到压力很大,但动力也很足,我一定全力而为。”毕晓龙表态道。
李路说道,“嗯,我手边合适的人不多,上海这边就你一个熟悉企业管理的,你要搞一个典范出来,探索出一套经验,能推广的建设经验。总而言之,红星上海分公司的事情,我全权交给你,你大胆去做,不要有什么顾虑。”
“黄光辉已经联系通信部门专门给咱们建了一个通信站,电话电报直接联络不是问题,我一定按时汇报这边的情况。”毕晓龙道。
李路微微点头,拍了拍毕晓龙的肩膀,说,“我信任你,你更要有信心。上海是热土,大有可为,你的成就,未来不会输于卢惠冠。”
“那可不敢想,呵呵。”毕晓龙连连摇头。
卢惠冠那是家族企业,经过了往上两代人的积累,到他这一代,已经是东南亚颇有名气的主营橡胶涉及多行业的集团企业了。要超过卢惠冠的成就,现在的毕晓龙是如何都不敢想的。
李路也不多说,道,“行了,走吧。”
他和毕晓龙一起走出来,大家都围过来,随即,他对众人说道,“诸位,我一会儿就回陆港去了,这些天,感谢大家的努力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工作,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很官方的道别话语。
韦德知道过几天去了陆港还要和李路好好的详细谈一谈,因此也不矫情了,说了几句,就和毕晓龙一道走了。易谋站在那里犹豫着,不知道是否应该等白雪一起,白雪是坐他的车过来的。
易谋恐怕是最清楚白雪对李路的感情的了。
“老板,那,那我先走了。”易谋说。
李路本想让白雪跟易谋一道离开,一对上白雪的目光,心又软了下来,点了点头,说,“嗯,你先走,回头我顺道送白小姐回去。”
张卫伟说,“易经理,我送送你。”
借口和易谋一起下楼。





奋斗1981 第352章 智者远虑
凉风有信冬日无边,晚冬的凉风从阳台那边吹进来,有些凉意。
“过了年就是春天了,我是真不喜欢冬天。”李路笑着说,指了指沙发那边,走过去坐下。
白雪走过去,在他对面坐下,正对着。
李路说,“白雪,易谋那边,你替我盯紧点,和我保持联系。易谋这个人,值得信任,但不值得百分之百信任。”
“你还没征求我意见呢。”白雪说。
“征求什么意见?”李路不解问。
白雪说,“你要聘请我,是不是应该先征求我的意见。”
“你说这个。”李路顿时笑了,“你肯定会答应的,我知道。”
“你怎么知道我肯定会答应。”白雪问道。
李路笑着指了指天花板,“它告诉我的。”
白雪微微一愣,随即脸色慢慢红了起来。
气氛有些尴尬了,白雪不知道如何说起。她的心是乱着的,不上不下的,始终找不到那个落脚点,但她清楚地看到了出发点。她实在是搞不清楚到底是个什么情况了。
“方淑珍这个人,本质不坏,但行事作风这一方面,是有些欠缺的,价值观也不太端正,你以后得防着她点。”李路很直白地说。
白雪心里暖暖的,这是关心,同样也说明了李路没有把她当外人,因此才会这么直白的说这样的话。
“嗯,我知道了。”白雪说。
李路道,“抽时间多去部队看看,学习一下怎样当一个兵。我打算拍一个战争题材的电影,希望你担纲女主角。”
“好,我记下了。”白雪说。
李路微微点头,“回去吧,我让老张送你。”
“我……”白雪想说什么,但是不知从何说起,“你不是要去机场吗?”
李路道,“我还有点事要交代,你先回去吧。”
白雪站起来,走到那边去拎过来几个大袋子,说,“这里是一些衣服什么的,给你家里人买的。”
“好,谢谢了。”李路站起来送白雪下楼。
白雪很清楚,这个男人让她走,她就必须得离开,她实在生不起抗拒的心,更不知道怎样把心里话说起。
目送白雪离去,李路刚刚返身回来坐下,黄光辉就从楼下上来了。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早已经下了楼,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就知道这个时候应该上来,越来越像是幽灵。
黄光辉在李路侧面直接坐下。
要对他交代的事情属于绝密,甚至连张卫伟都不能知晓,因此黄光辉显然会是最后一个离开。
李路问道,“这两个星期,感觉怎么样?”
黄光辉轻叹了口气,面无表情的神情终于有了一些松动,他说,“首长,我只有一个感觉——自己懂的太少。”
“有这个认识就很好。”李路递过去烟,给他点上,自己点了一根抽了两口,说,“这个世界很大,大到只能往小了说。所谓隔行如隔山,相信你现在的感觉最明显。”
“是的,到了七十二号后,我才发现原来还有这样一个行当。我总会有一种感觉,如果把这个世界分成两个部分,那么这个行当是独立的一个部分,其他所有行当是一个部分,而我们这个行当做的,是站在黑暗处注视着一切动静的工作。有刺激,更有压力。”黄光辉思索着说道。
李路满意地点了点头,“看样子安排你负责情报方面是对的,你很有天赋。这么短的时间,你就有了这么深的感悟。光辉,我对你非常有信心。”
“首长,我就一句话,拼尽全力去做。”黄光辉挺了挺胸脯表态道。
李路摆摆手,说道,“现在不是开政治会议,不要整那些虚的,做事做事,把事做好比什么都强。有几个事情,你要特别留意一下。”
“首长,请指示!”黄光辉道。
李路沉吟着说,“首要的,你要尽快把情报网络建起来,一年之内,七十二号那边会尽力提供帮助,但一年之后,就什么都要靠自己了。因此这一年非常的关键。”
“首长,我立军令状!”黄光辉说。
李路道,“第二件事,找人,到处找人,以上海为中心,向周边扩展,这边集中了华东大部分的人才,你的主要任务就是给我找人才,不管是哪个领域哪些方面的,不仅限于科研,哪怕是饭量拔尖的,都给我找过来,说服他们接受聘请。拉大网,能捞着多少算多少。尤其不能忽略的是工人,尤其是技术工人,大量的技术工人。”
他说着,从拉出茶几抽屉取出一份有好几十页纸的文件,递给黄光辉,说,“这里面有最详细的材料,既是你挖掘人才的指导手册,也是待遇标准手册。我已经尽可能的进行了细分,你按照这上面的来操作。”
黄光辉连忙打开一看,目录非常的清晰,每一个领域算一节,机械工业在第一,内容最多,正文内容从最高等级开始往下,详细规定了对应的待遇标准。
比如一名机械厂的技术工人,普通技术工人,只要愿意到陆港去,加入红星厂,首先就能得到一笔五千元的安家费,然后是两居一室以及安置家属工作。
这是普通技术工人的标准。
黄光辉只是扫了一眼,就明白这项庞大的人才计划是多么的重要,甚至需要投入的资金是他无法想象的。
他知道自己肩膀上担着的担子的重量了。
李路继续说道,“第三件事,内部保卫监督,这方面我不多说,你也是老兵了,明白是该怎么做。借鉴七十二号的做法,学习他们的经验。明白我的意思吗?”
黄光辉丝毫的不敢分神,严肃地点头,“首长,我明白。”
“经费按月算,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白雪会把钱放到这里,你月初前五天这个时间里来去,记住,其他时间不要到这里来。”李路着重交代道。
黄光辉深深记进脑子里,道,“是,我记下了。”
给了权,就不会给钱,这是李路另一世花了二十多年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个权钱分离不是简单的分开掌握那么简单,也不是相互制约那么简单,李路的操作,更加的复杂。
费这么多心思,目的只有一个,保证这个机构体系稳固长久地运转下去。
同样的,他把红星上海分公司交给毕晓龙搭理,那么负责管财务的人,用不了多久就会到上海这边上任。当然,他在企业里施行的,尚且是一个简单的约束机制,远远比不上在商务情报系统这方面的复杂设计。
说到底,李路不担心企业这些出问题,只要商务情报能够保持正常的运转,那么一切都还在他的掌控之中。他建设的商务情报系统,此时此刻,同时也是对内的内部保卫监督系统。




奋斗1981 第353章 留下火种
三叉戟滑跑,昂头起飞,持续爬升,花了三分多钟进入巡航状态。
相比二三十年后,这样的速度算是很快的了。未来的航班日益增多,起飞爬升经常要绕个几圈避开降落航班的航线,没个十分八分钟,空姐都不出来服务的。
张卫伟松了口气,说,“头儿,不知道怎么的,爬升的时候,我总感觉**酸酸的,有点心悸。”
“没有踏实感,这个正常。”李路说。
别说坐飞机,就算是打飞机,李路都是滚瓜烂熟不知道多少回了,因此什么感觉都没有。唯一的感觉就是,这个年代的客机,那舒适度是真心差。
“头儿,叶斌通那边怎么办?”张卫伟忧心忡忡地问道。
姚太航带着他花了一个多星期走遍了整个上海,几乎把y10项目组的主要技术专家都见了一遍,尽管愿意到陆港去的不多,但张卫伟是越来越了解情况的。他知道叶斌通的重要性,甚至感觉有点像建国前我党从广东往东北转移知名科学家艺术家的那件事情。
叶斌通最终还是没能和李路一起回陆港,尽管叶斌通答应了过去两三个月,如果李路能建起他理想中的实验室,他就留下,反之则离开。但是,李路和叶斌通见面第二天,叶斌通就接到了命令,到南京去协助完成一个项目。
这一下不但不知道叶斌通什么时候能到陆港,李路最担心的是这中间会出什么其他变故。
李路说,“顺其自然吧,该做的我们已经做了。”
“那,那实验室还搞不搞?”张卫伟问道。
“当然要搞,不管有没有叶斌通,雷达通讯实验室我们早晚要搞,这两件事情不冲突。”李路道。
张卫伟叹息着说,“我实在想不明白,这么好的条件,叶斌通为什么就不干脆一点呢?”
李路顿时笑了,问道,“如果让你去别的地方,条件比陆港的好,比我这里的好,你去不去?”
“当然不去。”张卫伟根本没有考虑,回答道。
李路笑着紧接着问,“为什么?”
“为什么……”张卫伟却是愣住了,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思索着说,“这个……怎么说,就像当兵一样,那肯定是不想退伍回家的。”
李路道,“没错,叶斌通一样。”
张卫伟若有所思,慢慢明白,这里面不是待遇条件的原因。
待遇条件一直以来都不是重要条件,对于军工人来说,现在如此,几十年后一样如此。李路非常的清楚,姚太航这样的航发领域的顶级专家愿意到陆港去,加入一家私营小工厂,是因为李路抢救了那些资料,是因为李路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继续研究的基础。自始自终,姚太航都没有问过个人的待遇。
包括其他所有愿意放弃体编制前往陆港的科研人员,他们的目的同样如此。因为他们内心里,是想为国家的航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想让自己制造的飞机能够翱翔天空而不再处处看人脸色受制于人。
这叫骨气,军工人的骨气,中华儿女的骨气!
叶斌通的犹豫,不正是因为这样的骨气吗!他想要为国防科研贡献力量,而不是为某个企业家谋利,这不是正是他即便吃着烂菜叶子也照样没有丝毫委屈的原因所在吗?
李路身边的这些人,包括张卫伟在内,他们所经历的变化实在巨大。短短一年的时间,从为了一块两块钱加班补贴争抢加班值班,到看到数百万现钞都没有什么情绪波动,他们受到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
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一种思维,那就是所有人首先看重的,那就是个人的待遇。这样的观点没有错,起码得吃饱饭,老婆孩子得生活。之前去洛阳挖一拖的工人,李路用的不就是这样的手段吗?
只是,哪怕是张卫伟,都需要时间沉淀和思考,洛阳之行和上海之行,情况完全的不一样。
姚太航这样的顶级专家,再怎么着也不会饿着,如同马金涛,他的工资比当光明厂公安保卫处副处长的李路都要高。
真正有家国理想的一代人,后人常常难以理解,但在那个时代,却是普遍的现象。我们常常能够在纪录片里看到许多相似的镜头——干瘦的科研人员们围着简陋的实验设备讨论。再看看二十一世纪的镜头,但凡出现在镜头前面发言的,除了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年迈的老人,一个个都肥头大耳的,肚子比怀胎七八月的都要大。
可以想象这一代科研人员的生活状态。
姚太航等十几位骨干科研专家已经与前一天乘坐联航的航班飞抵了陆港,另有三十多骨干技术人员更早的乘坐火车抵达了陆港。这里面大部分是直接或者间接参与了y10项目的技术人员。
李路的上海之行的最大收获不是与浦江区达成了投资协议打响了进军魔都的第一炮,而是这一批宝贵的专业人才。他们就是让y10项目得以延续下去的唯一班底。
全部加起来不足五十人的技术团队,距离撑起y10项目全速运转的规模,还有一段很大的距离。按照姚太航的估算,同水平的技术人员,至少还需要一百人,并且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才能够让y10项目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任重而道远。
实际上,李路更加清楚状况。未来的y10项目将由红星厂独立撑起运转,而以前的y10项目,则是背后有国家的支撑。区别在于,以前的y10项目背后有不计其数的研究机构、工厂提供支撑,行政命令下去,所有能够用上的资源都会倾斜过来。
比如一颗螺丝,在以前,一个行政命令下去,好几个工厂不计成本进行制造一直到拿出合格产品,然后在最短时间内送到项目组。而现在,红星厂要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地求着人家去制造,甚至都未必能顺利拿到产品。
红星厂,仅仅是一个挂着能造豪车却只能造手扶拖拉机的机械厂而已。
这里面的差距,不是一两百人的研发团队或者几千万研发经费能够解决的。
然而,李路非常的有信心,只要努力去做,就会有实现的那一天,不去做,时光不能倒流,一旦失去了,那么将需要用至少两代人作为代价,才有希望夯实最初的基础。
甚至在他心里,最坏的打算是,哪怕y10项目最终失败,至少能达到保留下珍贵火种的目的。
人定胜天,永不言败。




奋斗1981 第354章 截胡
和去程一样,三叉戟客机在惠州经停,然后才再次起飞前往陆港。
趁着客机经停着几十分钟,李路闭目养神。过道来来往往的有旅客上上下下,大多是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也有少数的华侨外商什么的。
两名精干的身着黑色中山装的男子走上来,其中一名约莫三十多岁的男子走在前面,后面更年轻一些的男子守在了舱门那里。
男子沿着过道朝里面走,鹰隼一般的目光打量着两侧的乘客,在寻找着什么人。
李路慢慢睁开眼睛,一会儿,张卫伟也慢慢的清醒过来。他们都是战场上下来的老兵,对危险的嗅觉异常的灵敏。尤其是李路,两名男子一进舱门,他实际上已经感觉到了客舱里的磁场发生了变化。
张卫伟的手摸到了肋下去,那里是快枪套。他和李路都是特别持枪证,随身携带手枪一点问题都没有,哪怕是坐飞机。
微微摇了摇头,李路说,“没事。”
有危险感,但不是针对任何人的,只是说明这个人具有极强的攻击能力,不是普通人。
那男子走了过来,目光落在李路脸上。
李路慢慢摆头看过去,淡淡一笑,却让那男子感受到了心悸的感觉。那种感觉他曾经遇到过,那就是在一次给一名曾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射杀了三百多名敌人的老战士当警卫工作的时候。
“请问你是李路同志吗?”男子很客气的问道。
张卫伟站起来,挡住了男子,问道,“你是谁?”
1...118119120121122...15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