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玄幻灵异

七零娇甜小保姆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金谷飘香
赵建国正在书房里,看到小纪同志的脸上笑成了一朵花。他不知道她为何这么开心?可这一刻看着那抹笑容,只觉得心里暖暖的。





七零娇甜小保姆 40.第 40 章
*
送走了廖同志, 纪小萱笑眯眯地回到屋里。
看看盆里的面醒得差不多了, 就系上围裙准备包饺子。听到厨房里的动静,赵建国也过来帮忙。
“调馅子哪?”他随口问道
“嗯”纪小萱应了一声。
这猪肉馅是赵建国亲手剁的,肥瘦相间的很不错。她往里面加了盐、酱油、花椒粉等调味,又打了两个生jī蛋、加了两勺子菜籽油,搅匀后便调好了肉馅。接着,又把焯好的萝卜片切成碎沫, 跟肉馅拌在了一起。
为了试试盐味, 她把鼻子凑在馅子跟前使劲地闻了闻,还跟赵建国说:“哎, 你也闻闻,看看香不香?”
“香,真香”
赵建国也使劲闻了闻,觉得挺香的。小纪说, 这是她娘教给她的诀窍, 说调馅子时如果闻着喷香喷香的说明盐味刚刚好,如果闻不到香气说明淡了点。
“是嘛”赵建国有些好奇。
这小窍门还是第一次听说, 以后就能用上了。看小纪调馅的方法跟连队伙房里差不多, 只是比那更讲究一些,就虚心请教了一番。
纪小萱说:“哎, 这个萝卜肉馅很好吃嗳,冻起来后可顶放了, 不过萝卜一定要先煮一下出出水, 不然会有点苦味儿”
还说:“这个比白菜好, 白菜馅的现包现吃还行,可只要冻过都会发出一种酸味影响口感,还会出水儿”
听着小纪的美食经,赵建国心里一阵柔软,眼里也透出了点点笑意。见厨房里不顺手,就跟她说:“小纪,咱们挪到饭厅里包吧?一会儿建华和建军都下来帮忙”
“好咧!”
纪小萱爽快地答应了一声,就开始往外搬东西。赵建国身强力壮,把那张大案板摆在了饭桌上,又把擀面杖、锅拍、小笤帚等运了过来。
摆好了之后,纪小萱从盆里拧下一团面来,三下两下就搓成了一个长条子,用刀交替着切成了一个一个小丁子,再撒上一把干面粉省得粘住了。赵建国把那些小丁子都按成了小圆饼,就拿着擀面杖擀起了皮子。
他动作很快,不一会儿案板上就摞了一沓子。
纪小萱拿起筷子掂着饺子皮包了起来,一个一个地摆在了锅拍上。赵建国看着那白白胖胖的饺子,朝楼上大声喊着:“建华,建军下来洗手,准备包饺子喽!”
听到喊声,建华和建军都乐呵呵地奔下楼来。
包饺子是个热闹活儿,甭管会不会只要动手参与进来就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况且,今天是大年三十,除了那些上班的家家户户都在准备吃的吧?
当然,建华是为了锻炼一下手艺,建军纯粹是想瞅着机会玩一把面团。打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哪能随随便便地摆弄这个?
“哎,先下锅煮几个,尝尝咸淡”
即便再老练,纪小萱对味道还是要求很高。赵建国答应了一声,就去厨房里煮饺子。一锅下来每人尝了两个,不咸不淡味道刚刚好。
一个下午,在嘻嘻哈哈哈、忙忙碌碌中过去了。
苏阿姨下班回来时,见三锅拍饺子在廊下冻着,说是留到明天吃。饭厅里的案板上也摆满了饺子,准备人到齐了就下到汤锅里。
北方人对饺子的喜爱,就像刻在了骨子里。无论条件好坏,过年时一定要包一顿饺子吃吃。到了南方,这种习俗就变成了小馄饨或小汤圆,总之都是带馅的。
酸汤饺子煮好了,一家人热热乎乎地吃了一顿。
饭后,都聚在客厅里磕着瓜子,听着收音机。赵参谋长兴致一来,就讲起了战争年代的故事。这些往事,赵建国他们早就听腻了,可对纪小萱来说却很新鲜。
她撑着下巴,津津有味地听着。
这种感觉就像回到上河村,爹围着火炉跟他们讲一些稀奇古怪的趣闻。记得运动开始前,一到除夕老一辈的都讲究守夜,要小辈们在堂屋里陪着一直熬到天明jī叫好出去拜年。后来被上面批成了“陈规陋习”,就再也没人敢嚷嚷着守夜了。没有那些规矩约束着,小一辈的算是得了解放,除夕之夜都是一觉睡到大天亮,感觉可真痛快啊。
爹读过书,对这些习俗一向不在意,也从不守夜。倒是爷爷和大伯那边很讲究这个,明着不敢就关起门来偷偷守着,弄得堂哥堂姐们都很不情愿。
大年三十,就这么欢快地过去了。
临睡前,纪小萱又想起了妈妈。过年了,她在那边还好吗?
*
初一早上,一家人照例吃了一顿热气腾腾的水饺。
刚放下碗筷,杨卫东就乐呵呵地跑了进来。他跟苏阿姨和赵叔叔打了声招呼,就拉着建国出了门。建华和建军也呆不住了,不知溜到哪里玩去了?
家里是人来人往的,格外热闹。苏阿姨跟纪小萱说:“小纪啊,今天你休息一下,什么活儿都不用干了,有我和首长呢”
纪小萱清闲下来,就戴上棉帽子、裹着棉大衣出了门。
外面很冷,冻得伸不出手来,她就把手揣在袖筒子里蹦蹦跳跳地小跑着,也顾不上讲究什么形象了。这时候的她又恢复了活泼的天性,就像那个被小秋妹妹追着乱跑的萱子了。
在外面东瞅瞅西逛逛,转了好大一圈。
过年了大院里格外热闹,即便天冷出来晃悠的还真不少。见篮球场那边围了好些人,就过去看了看。只见一群小伙子正在打篮球,个个生龙活虎的,冒着热气。
她认出了几个熟面孔,其中就有赵建国。他是打后卫的,控球技术很好。而杨卫东和陆红梅,还有杨卫萍他们在场外大呼小叫的,像是啦啦队员。
她站在一旁看了好一会儿,临到换人时见赵建国被替换下场,就转身走了。这种热闹看看就好,不是她能参与的。
*
一连几天,在吃吃喝喝中过去了。
赵建国还是喜欢进厨房帮忙,还跟小纪学会了包馄饨。棚子里种着芫荽,洗干净切碎了调进馄饨馅子里格外鲜美。小纪跟他说:“馄饨汤很有讲究,高汤馄饨最好吃了”可惜,节前猪都给宰杀完了,想吃鲜肉得再等一段时间。
到了初六,赵建国要返校了。
他心有不舍,出去多年好像从未萌生过这种情感?他不清楚是因为什么?直到临行前,看到小纪站在廊下目送着他远去,才觉得心里一疼。
回来时的欣喜,离别时的惆怅都是因为她么?这抹柔情一再出现,是因为内心深处起了变化?他望着她没有言语,甚至还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就那么提着旅行包上了车。
可刚放下包,又返身下来,冲着爸爸妈妈还有建华他们挥了挥手。见她站在那里,还朝他微微一笑。他想回个笑容,却怎么也笑不出来。
他坐进车里,看着卫东发动车子却不敢回头。
对这种感觉,有点欢喜又有点惶恐。这不同于以往的接触,就像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她,等到察觉时心里已经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即便想抹也抹不掉了。
他克制着自己,想着只要分开一段时间就好了。他是一名军校学员,更是未来的指挥官,岂能被儿女私情所困扰?
*
赵建国一走,家里冷清了不少。
纪小萱的生活又恢复了平静。偶尔,也会想起那些忙碌的日子,可随即便抹去了那些印记。
到了月底,大棚里的菠菜长势良好,小食堂的黑板上又出现了“清炒菠菜”。瓜菜班的菇棚里,新鲜的蘑菇也冒了出来,一簇一簇的,格外诱人。
后勤处通知院里的各家各户去领半斤蘑菇尝尝鲜儿,纪小萱便提着篮子去了供应点。在那边又碰到了廖同志,就站着说了几句话。
最近一段日子,不知道怎的总能碰见他?见了面就说几句。也不聊别的,总是谈谈大棚蔬菜,讲讲蘑菇的培育进度,总之都跟工作有关。
对廖同志她并不了解,只知道他对后勤工作充满了热情,人也很质朴。他中等身材,看上去不过二十七八岁,却给人一种老成持重的感觉。她想,这恐怕跟做后勤工作有关吧?
进入三月之后,天气渐暖。
这天上午,纪小萱收到了一个包裹和一封来信。包裹里装的是娘亲手给她做的花褂子,是那种带着盘扣的传统样式,她爱不释手很是喜欢。
信是大哥写的,说家里一切安好让她不要挂念。还说年底分红了,比上年要好一些,让她把工资都存起来不要再往家里寄钱了。
说完了家事,大哥还提到了一件事。
他在信里说:“春节刚过,秀娥领回来了一个人,是个知青,长得白白净净的很文雅,说是在公社里认识的”
纪小萱这才明白,对秀娥大哥也不是没有感觉,只是彼此之间的差距太大而从未表达过。现在看到那个知青在追求秀娥,心里很苦恼却又无可奈何。
看到这里,她不禁叹了口气。
如果秀娥姐姐不去公社,大哥跟她或许还有点希望。可她去了公社穿上了制服,俩人之间的差距就一下子拉大了。这种变化虽然早在意料之中,可真发生了还是觉得很突然。
环境能改变一个人,果然不假。
想当初秀娥姐姐是那么喜欢大哥,可到头来还是会变的。她想宽慰大哥几句,想告诉他一个农家子弟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再过两年机会就要来了,到时候一定要牢牢抓住啊。
而对秀娥姐姐,她却有点担心。
日后,那个知青是要回城的,到时候秀娥姐姐咋办?她想写信给秀娥姐姐,说过几年会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变化,chā队落户的知青会陆陆续续的返城,得有个思想准备。如果有机会,还是想办法变成吃商品粮的公家人吧。




七零娇甜小保姆 41.第 41 章
*
当天晚上, 纪小萱给大哥写了一封信。
还给秀娥姐姐单独写了一页, 委婉地提示了一下。她知道秀娥姐姐是个聪明人,可一旦陷入了恋情难免会头脑发昏,作为好姐妹得帮她一把。
到了月底,她收到了秀娥姐姐的回信。
在信里,秀娥姐姐说自己心里也很矛盾。她并未忘了晓光大哥,可去了公社之后晓光大哥就在躲着她, 让她摸不清头脑, 甚至连面都很少见到。那个顾建伟是个知青,一直在追她, 还跟着上家里来了。爹和娘对他还算满意,说他是工人家庭出生政治面貌清白,劳动积极肯干才被选拔到了公社做了宣传员。外加上他是个高中文化,能写会画的, 在十里八乡可出名了, 将来也是个有出息的。
对顾建伟,她的确抱有好感。可并未答应他什么?只是在工作上接触得多了点。昨天晓光大哥跑到公社里找到她, 把信塞给了她, 啥都没说就跑了。
看完了信,她去找顾建伟, 问他:“如果将来有机会回城,你打算咋办?”顾建伟拍着xiōng脯发誓说:“秀娥, 我要响应国家号召一辈子扎根农村, 即便有机会了也不回去”
这誓言掷地有声, 听起来很令人感动。看得出秀娥姐姐的确很矛盾,那个顾建伟也确实喜欢她,可纪小萱却看到了问题所在。
时代使然,当前的政策就是号召广大知青扎根农村做贡献。一时冲动下,会有一部分知青跟当地的农村姑娘或小伙子喜结良缘,报纸上和广播里也会广泛宣传树立为典型。可一旦政策变了,知青返城cháo开始了就会出现一系列悲剧。
为了回城,男知青踹了农村老婆的数不胜数,女知青被拖累在农村吃苦受累的也大有人在。无论男女都被捆上了一道枷锁,只想着奋力挣脱。
这里面最苦的莫过于女性了。
嫁给男知青的多是一些容貌出众的农村姑娘,怀着倾慕和爱恋走进了婚姻殿堂,可到头来却不得不接受另一种结局。在七八十年代,离婚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儿,被人指指点点的不说日子也很不好过。特别是在农村,主要靠下地劳动养家糊口,一个壮劳力就是家里的顶梁柱。到时候,男知青们拍拍pì股回城了,那农村老婆咋办?拖儿带女的想改嫁也没什么好人家了,就这么被活生生地耽误了。
那些女知青,离得掉婚的还好,回到城里就能开始一段新生活。而那些离不掉的就被硬生生拖在了农村,几年下来不死也得掉层皮。
从客观上来说,那一股离婚cháo不仅仅是道德问题,也跟时代背景有关。七八十年代城乡差别巨大,城里人和农村人无论是个人生活习惯还是知识结构都存在一定偏差,“没有共同语言”就成了离婚的最好借口。当然,这话说起来很轻巧,可没有共同语言那当初是怎么结婚的?孩子又是咋生出来的?
纪小萱不想看到秀娥姐姐也陷入这种悲剧。
那个顾建伟看着是不错,可正因为不错这其间的风险才更大。他跟秀娥之间的差距是无形的,却是难以逾越的。现在为了追求进步想娶一个农村姑娘,将来为了城市户口就极有可能踹了农村老婆。凭秀娥姐姐的条件,找一个什么样的小伙子不成?何必把自己陷入某种危险境地?说起来,即便是大哥也只是备选之一,将来他若考上大学了没准也会变成陈世美,到了那时秀娥姐姐可咋办?
一时间,纪小萱想了许多。
这些都是她在年代文和年代剧里看来的,虽然是知青故事的缩影却跟这个时代息息相关。她想最好的办法还是再等等,不要轻易答应什么。秀娥姐姐才比她大一岁,正处在青春大好年华可选择的余地还很大,一定要擦亮眼睛才行。
她给林秀娥回了一封信,把里面的厉害关系说了一通。最后劝她再等两年,她有一份工作继续追求进步才是首要的事儿。
信寄出去了。秀娥姐姐却没再回信,也不知听进去了没有?至于大哥,她希望他把主要jīng力放在复习考试上,这是对他自己负责也是对他喜欢的人负责。
*
日子就这么过去了。
到了七月底,赵建国写信回来说军校里搞了暑期实践活动,他们这批学员将被派往基层连队参加演练,暑假里就不能回家了。苏阿姨和赵参谋长虽然不舍,也只好忍下了。既然当初选择了部队,那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给了国家,家庭亲情什么的都得往后放放。
听到这个消息,纪小萱也松了口气。
她想,还是不见面比较好,每一次接触心都会靠近一分。她不希望这样可又舍不得远离,分隔两地怕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了。
转眼进入了九月,大院里也有了一些变化。
三年期满的老服务员们离开了,新一批服务员又来到了。像纪小萱她们都变成了熟手,也会用挑剔的目光打量着那批刚刚上岗的小姑娘了。管理处的李大姐把她们召集起来开了一个短会,除了再次强调了劳动纪律,还提到了市里的某个服务员让大家都吸取教训。
原来,跟纪小萱同一批过来的某个小姑娘出事了。她被分在了市里,却跟那家的男孩子发生了关系,结果怀孕了,打了胎之后就被送回去了。
散会之后,纪小萱久久无法平静。
这个年代发生这种事情的概率虽然不高,可还是存在的。出事了很少对外张扬,一个是怕影响不好,另一个也是为了姑娘们的声誉考虑。管理处把劳务期设成三年,也是想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可情感上的诱惑和年少时的冲动却是无法避免的,由于生理条件等因素最后承担后果的往往是女性,这也是每一个做母亲的不断告诫女儿的原因之一。即便放在后世,这种小心谨慎也不为过。
相对来说,七八十年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家庭地位还是很高的。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工厂商店,各行各业都活跃着劳动妇女的身影,她们跟男子一样参加劳动,为建设我们的国家发挥着光和热。
这一切都跟制度有关,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最佳体现。“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伟人最早提出来的,这句口号激励着广大女性走出家门投身到社会中来。经济独立,人格独立,女人们才能活得扬眉吐气,这也是对封建残余思想的一种挑战。
这个时代,无论男女都以劳动为荣。二流子懒汉人人喊打,社会治安空前良好,唯一欠缺的就是物资生活的匮乏,这也是被后世所诟病的。她之所以联想到的这些,都是基于后世经济上虽然进步了,但妇女权益上却出现了倒退。
在二十一世纪,不知从何时开始一股莫名的思cháo泛滥开来。他们名义上打着“男女平等”的旗号实际上却在保护着男权利益,无论是从制度上还是从舆论上,明里暗里对广大妇女进行盘剥和压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由此可见,失去了话语权就会处于被动地位,多少年来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公平原则被一点一点的侵蚀掉了。
经过这番论证,纪小萱感觉自己成熟了许多。
能开开心心的生活固然很好,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经济独立的基础之上。就像她现在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才能免去一堆麻烦。以前在村里,不就是因为做不好农活才被崔二婶子瞧不起嘛?所以自我奋斗是半辈子的事,趁着年轻一刻也不能松懈了。
*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进入了一九七六年。
这是一个多事之秋,“元旦”过后就发生了很多事情。远在西郊的大院相对平静,就像一个封闭的世界与外界隔离开来。
这时候纪小萱已过了十七岁生日,按虚岁算是十八了。在大院里呆了一年多,过去觉得新鲜的事物都变得习以为常,就连进城的都没那么吸引人了。她想自己还真变成老服务员了?就像读大学时从新生一下变成了学姐,说不出是啥滋味。
家里依然是平平静静的。
建华读高二了,现在采取的是两年制到了夏天就要毕业了。听苏阿姨说,准备让建华去当兵。这是避免去农村“chā队落户”的最好办法,也是大院子弟所享有的特权之一。建华学习成绩不错,还跟她说等参军入伍之后要去医学院深造,毕业后要像妈妈那样当一名医生。
她觉得建华是个有主见的姑娘,很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因为这个,她给家里写了封信,要爹和大哥监督着晓晖和晓光的学习,这样也能给小秋做个好榜样。
转眼到了腊月二十八。
一大早,天yīn沉沉的。到了下午,天上飘起了雪花。
纪小萱趴在窗户上朝外看着。雪花飘飘扬扬地从空中洒落下来,就像一片一片的棉絮,院里白茫茫的一片,蔬菜大棚也被积雪盖得严严实实的,不知会不会压塌了?
躲在暖气屋里看雪景,这种浪漫唯有北方才有吧?正感慨着,就听到外面传来了“哔哔”的喇叭声。
一辆吉普车停在了院门外。从车上下来了一个人,他穿着军用棉大衣,提着帆布旅行包,冲着司机摆了摆手,就大步进了屋。
赵建国回来了。她心跳加速,可表面上却装着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你回来了”她打了声招呼。
“嗯,我回来了”
赵建国淡淡地应了一声。跟一年前相比,他有了很大变化,神色严峻不苟言笑,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冰冷的气息。
纪小萱见他脱掉棉大衣,进了书房。心里有点释然,又有点遗憾。昔日的那一抹柔情早已经淡去了,他俩之间已是天壤之别。




七零娇甜小保姆 42.第 42 章
*
纪小萱扶着楼梯平复了一下心绪, 就上楼喊了建华和建军下来。
听到书房里建华尖着嗓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声, 还有赵建国简短的应答声,她扭身进了厨房。一年未见,再见时的茫然和陌生令她很不习惯,得做点什么分散一下注意力才好。她想,下雪天就吃砂锅吧?热乎乎的暖心暖肺,还带着昔日那种温暖的记忆。
她系上围裙, 泡上了粉条和木耳, 剥着白菜叶子,切着土豆片, 还拿出了两盒午餐肉。她瞅了瞅窗外,想着要不要冒着风雪跑一趟副食品店,看看有没有卖豆腐的?这砂锅缺了豆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正想着, 厨房门开了。
建华探头进来, 笑嘻嘻地问道:“小纪,在准备晚饭呢?”
“嗯, 晚上吃砂锅”纪小萱抬起头来笑道, 看着跟平日里没什么两样。她知道建华很敏感,不能让她察觉到了。
赵建华只顾着高兴, 倒不觉得。
这一阵子,父亲让她和建军都老老实实地在家呆着, 不准串门子也不准打电话联系同学, 更不准去市里, 说外面风声紧不要乱说乱动,谁若不听话就关“禁闭”。她和建军很怕父亲,自然不敢违抗。母亲也叮嘱他们在家里好好学习,闲了就跟小纪学学做菜、帮着干点家务。
一连闷了十多天,对她和建军来说这恐怕是最郁闷的寒假了。
院里的其他同学也像接到了命令似的,全都安分了下来,没人打电话也没人出去溜达。即便今天下大雪也没人出门打雪仗,安静得就像一个童话世界。
大哥突然回来却打破了这种沉闷。她心情好了,看着天也没那么yīn沉了。这会儿爸妈还不知道大哥回来了呢,他事先未跟家里打招呼就这么突然赶了回来。
赵建国听到厨房里的说话声,就想过去看看。可走到门口,到底还是忍住了。
一年未见,本以为早就淡忘了。可一看到她,听到她说话却发现藏在心里的影像还是那么清晰。他克制着内心的激动,故意装出一副冷漠的样子,甚至不敢跟她多说两句就进了书房。听到她上楼喊建华他们下来,看到她在厨房里忙乎就想过去帮忙。这份柔情搅乱了他的平静,令他感到不安。他努力克制着,周身冒着冷气就像独自行走在风雪之中。
1...1415161718...27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