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这话通俗易懂。弘治皇帝在修建西苑时就尝到甜头。这里面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修缮西苑和修建万寿宫时用的是他自己的内帑。御史们虽然上奏章劝谏,但内阁和户部其实并没有管。
第二,建设用的人力、物资都是有偿的。
封建主义就是这么流氓。通常会用征发徭役等名目免费使用劳力。给皇帝干活更是需要免费。当然,这有生产力不发达、货币匮乏等因素在里面。
明王朝发展到中期时早就出现精细的社会分工。一个人靠出卖力气赚工钱,不从事农业一样可以养活一家老小。这就是典型的社会分工的结果。
张昭这两年大力推行银元、纸钞(银票),已经在京师、北直隶等地区顺利的实行货币统一。
什么意思呢?
譬如,一个工人从数百里之外的保定府在来京师做工,他的月薪支付方式可能是米、布、绢、宝钞、白银。除白银外,其余物品的价值会变动。
比如:京师一石米的价格肯定是要高于保定府的。而京师一匹布的价格又要低于保定府。
这会造成他的薪水价值不稳定,甚至是贬值。那么,这样哪里还会有人来京师做工?
或者需要他二次交换才能满足需求。比如,缴纳朝廷的各种赋税、徭役折色银。这需要用银子。他必须得卖掉一部分物品才够。
所以,诸如此类种种,这其实就是阻碍了经济活动、发展。
而货币统一的好处就在这里。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交换、流通,从而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弘治皇帝修建宫殿、修缮园林,支付银元,这则是标准的拉动内需的工程。
这里其实有一个反面例子:隋朝的大运河!功在千秋,弊在当代。但是如果把这当做一个大的基建工程来运作呢?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条就是基建投资!
张昭现在要干同样的事。当然,他这个基建最终的目标是给皇帝修园林。
在古代但凡是搞大工程都会划归到“劳民伤财”的范畴内。但是如果伤的是皇帝的财,给百姓提供大量的就业呢?
注意一点,皇帝的财产要和国库区分开。否则还是从国家财政抽血。那就成了某老太婆挪用北洋水师的军费造园子。
…
弘治皇帝听的顿时兴致更高,心中颇有憧憬,道:“如此最好。今年国泰商行给朕的分红可以少一些。”
“谢陛下恩准。”张昭再道:“陛下,臣欲会同裴大师等能工巧匠一起设计。园林修建可能需要两至三年的时间。”
弘治皇帝笑道:“慢工出细活。这些道理朕还是懂的。就是朕这身体啊…不知道能不能看到那一天?”
他有点悲观。
六楼之中都是心腹人,约有七八人。但大太监萧敬一听到弘治皇帝如此感叹,轻轻的挥一挥手。驸马都尉崔元、裴贯中、王武等人全部都退下去。
张昭一愣。
他请弘治皇帝来游玩,吃吃喝喝,准备搞事的。但真没想到弘治皇帝会在他面前说健康的事。要知道,任何时候皇帝的健康状况都是机密中的机密。
弘治皇帝看到张昭愣神的表情,扶着萧敬的手臂,坐在他搬来的木椅中,洒脱的道:“怎么?朕难道连你都信不过吗?”
张昭心中有些感动,躬身行礼道:“臣谢陛下信赖。臣自去岁起见陛下圣颜每况日下。臣于健康之道略有心得,臣敢为陛下试言之。”
弘治皇帝有点诧异,打趣道:“你这还真是能者无所不能。你年纪轻轻研究这些干什么?哦,朕懂了。子尚,少之时戒之在色啊。行,你说说看。”
很显然,弘治皇帝知道张昭研究这个干什么。这小子艳福不浅,家里妻妾众多,还赎了一个花魁回府。
张昭无力吐槽,收敛心神,劝道:“陛下,生命在于运动。本朝太祖、太宗皇帝高寿。根本原因还是在年少时打熬的好身体。以臣观之,陛下每日的运动量不够。应当适当的增加运动量。
其次,臣还有三条建议。第一,宫中饮食多油腻,不适合养生。臣建议陛下粗茶淡饭,以清淡为主。食疗详情,陛下可召御医问之。光禄寺的御膳还请陛下少用。
第二,作息当合自然之道。人体的肝脏每晚都在排毒。陛下宜早睡早起。国朝的早朝时间真是熬人身体。陛下真不宜长期早朝,保养龙体为重。
第三,臣请陛下独居调养。靡费过甚,于圣体不佳。”
萧敬给张昭这番话给雷的微微张嘴。以萧太监历经数朝的养气功夫都撑不住。张昭这话有太多的雷区,真以皇帝不会翻脸的啊?
弘治皇帝算心胸宽广的皇帝,还是给张昭说的脸上挂不住。前面都还好,最后一条很有点刺耳。不爽的道:“别人都劝朕要勤政,倒是你劝朕要懒惰。合着御史不是骂你的!吃饭吧!朕看看你给朕准备的健康美食。”
…
…
张昭当即下去安排午饭。
弘治皇帝在阳台上眯着眼睛晒太阳,大太监萧敬在旁边安静的侍立着。
弘治皇帝突然道:“萧伴伴,你觉得张子尚这是什么鸿门宴?”
他跟着张昭来其府中微服游玩,这其实也算是一种“恩宠”。张昭每年给他带来大笔的银子啊!不然他今年这个年能过的这么舒服?少不得又要滥赏盐引。
为盐引的事,户部尚书侣钟都在闹辞职。好不容易安抚下来。他实在不想碰这“霉头”。
而他来张昭这里,就做好张昭要“告状”的准备。结果张昭明显放弃这个机会,转而劝说他保重身体。
萧敬和张昭关系有裂痕,盖因此公对皇帝忠心耿耿。这时公正道:“陛下,老奴以为张子尚是真心劝说陛下保重身体。”
弘治皇帝轻轻的点头。
他的身体现在都已经到了要祈求鬼神保佑的地步,张昭说的办法他愿意尝试一下。
第六百零八章 出乎意料(完)
从六层小楼下来,张昭在楼外的林荫大道前吩咐长随丁赞一声,让他通知婉儿带方晶等人送午餐过来。
他则是站在楼前的台阶下等候,背后有点冒汗。
张昭刚出“劝谏”弘治皇帝属于临时起意。一方面是因为对弘治皇帝的感激,想劝一劝。毕竟弘治皇帝对他不薄。就算保养之法能让其多活几个月都是好的。
另一方面,他在赌。他有点其他的想法。李幽曾经劝说他给弘治皇帝“选秀女”,离间帝后之间的感情。这种办法当然不可能成功。当年谢迁提议选秀都给张皇后逮着骂了一顿。
但可以用其他的办法来暂时的“隔离”一下张皇后的枕头风。从刚才弘治皇帝的反应看,他有很大的概率是赌成功了。正所谓,三十如狼四十如虎。弘治皇帝这身体大概只有吃药才能夫妻恩爱。而越是如此越损坏身体。
回报丰厚啊!
他对付张鹤龄的策略可以调整的更激进一点。
…
…
“二哥,你站在这里想什么啊?”
正思考间,婉儿穿着粉白色的绣花对襟褂子、绣花鞋过来。手里拿着食盒,姿容明丽、妩媚。漂亮的瓜子脸精致无瑕,大而明亮的杏眼中带着好奇。
方晶穿着浅绿色的长裙,凶挺腰细,婀娜多姿如杨柳一般娴雅的跟着过来,浅浅的笑着。
慕容雪、冯夕夕、宁瑶三个大美人捧着食盒跟着。还有一群仆妇、丫鬟跟着。
张昭从沉思中回过神,失笑道:“等你们过来。走吧。”
健康的饮食并不是说要让弘治皇帝吃素菜。而是每日摄入的油脂量要控制住,而且尽量不要吃重油、重盐、熏制之类的食品。
张昭准备的美食都是他这些年教给厨娘们的食谱。韩娘子嫁给方贯之后,现在是府里的内管家,不再下厨做饭。这顿饭两道的主菜是:烤鲜鱼、鱼羹。炖的稀烂的羊肉。
这羊肉用秘法调制汤头,炖的极其入味。闻着香气四溢,令人食欲大开。
再搭配着几碟青菜、瓜果、鸡蛋等素菜。另有一壶温热的黄酒。
主食是蒸的汤包,皮薄馅大。另外是麦面。做法是先用冷却的肉汤去调面,让汤汁入面中,再来揉搓,跺成一段一段,叫手艺上佳的厨师用刀削片,一片一片的薄如韭叶。
入汤蒸煮熟。再按个人的喜好加入各种浇头。有荤有素,有咸有辣,比如:肉酱、鸡汤、茄子、葱花、韭菜、冬葵、酱汁、大蒜、花椒等等。悉随个人爱好。
张昭先挑一碗麦面,浇上猪肉做的炸酱,拿筷子一拌,就着入味的热汤,呼啦啦的吃的头上冒汗。再加一筷子炖得稀烂的羊肉,肉滑筋软,舒爽的很。
弘治皇帝、张昭、萧敬三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微服私访,没有必要去讲究皇家规矩。
弘治皇帝见张昭挺放得开,吃的也香,也是食欲大开。小心的咬着热气腾腾的汤包,鲜美的汤汁流淌在嘴里带来口中生津的满足感,“嗯。不错。”
士大夫讲究的是“食不言、寝不语”。弘治皇帝一边用餐,一边和张昭简单的闲谈两句。都是聊得食物的话题。显出良好的礼仪水准。
饭毕后上消食茶,张昭邀请道:“陛下,俗语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正午阳光正好,臣请陛下往燕园里的智慧殿中走一走。”
弘治皇帝酒足饭饱,欣然的道:“行啊!”
下楼来,坐马车几分钟就抵达燕园的“智慧殿”,实际上这是一间修建得极其恢弘、壮观的图书馆。
五层楼高,有东西两楼,中间以三层的大厅相连。外面镶嵌着玻璃,廊檐飞翘。将钢筋混泥土和古典风格融合。代表着大明朝如今最杰出的建筑工艺。
如今印刷技术发达,图书馆这里印有大量的书籍。一楼大厅中便有弘治皇帝治下的辉煌著作《大明会典》。
弘治皇帝和张昭走在前面,身后一帮人隔着两三米远跟着。
弘治皇帝很满意,背着手笑道:“子尚,你这智慧殿的名字实在是太平实。早知道朕帮你取一个。”
“臣请陛下赐名!”
“还是算了。”弘治皇帝微微一笑,仰头看着大厅壁,其高度比他的奉天殿还要高,毕竟有三楼高,意态闲适的道:“朕吃你一顿饭,有什么要求赶紧给提。朕一会就要回宫中了。”
张昭也没和弘治皇帝客气,道:“臣内心里一直有一个想法,恳请陛下定夺。臣请陛下在五军都督府之上设枢密院统领全**事,以扩充军方实力。
同时,国朝定鼎百年,开国之初的武勋世家已经堕落、腐化。留五军都督府以公侯伯充任。另以枢密使、枢密副使统辖大明的军队。将兵部所握有的兵将升迁之权划归给枢密院。
臣请陛下任大明枢密使,设两名副使,各自具备御前议事会议资格。”
弘治皇帝奇怪的看着张昭,微微发呆。
他是真等着张昭提寿龄侯的事。他会给这个他一手提拔起来、忠心耿耿的大将一个交代:不允许张鹤龄继续到美食镇捣乱。相信皇后会支持的。
但张昭还是不提此事,转而提了一个很大的“改革”意见。
“子尚,你怎么会突然有如此想法?”
张昭当然不肯说他内心里最真实的想法,而是诚恳的道:“陛下,军队务必要掌握在天子、朝廷手中。但战争是一项很专业的工作,不能再让非专业的人士指手画脚下去。”
弘治皇帝沉默着。
他坐在皇帝这个位置上,当然知道大明朝的文官们力量有多么的强大!张昭提出这个建议,只怕也是年前给那帮人搞怕了。
张昭有很多话没有说透。但是他是明白的。
张昭的建议是:扶持军方对抗文官集团,用以保证权力平衡。目前朝堂上的权力架构其实是失衡的。自宣宗皇帝起,就不得不引入宦官们帮忙。
这个建议对他这个皇帝是有益的。
当然,他执政十几年,真有什么想法也无须通过平衡的手段去实现。但他不得不为子孙考虑一二。
弘治皇帝想了一会,转身往外走,“朕有些倦了。改日再来看。”
张昭赶紧跟着送弘治皇帝出去。
…
…
张昭和弘治皇帝说话时,萧敬把众人都拦在后面,他略微靠近一些,把这番对话从头到尾都听到。禁不住眯着眼睛去看张昭。
他对政治可是非常熟悉的。
如果扶持军方集团对抗文官。那其实宦官集团就要逐步的退出大明的政治舞台。而当今天子其实是不喜欢用宦官的。
换言之,天子其实内心里是有倾向的。
那么,两个枢密副使的名额会花落谁家?答案不问自明。
也就是说,成国公朱辅,武安侯郑英两人在不声不响之间要被张昭夺权了。
第六百零九章 设立枢密院
张昭进宫拜见弘治皇帝时京中不知道多少人在关注着。而他领了一个“督造上清观”的差事,却并没有提张鹤龄之事。这出乎京中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而张皇后自然是知道皇帝微服去张昭府中吃了顿饭,游玩半日。弘治皇帝皇帝回来后还给她说起张昭府邸中园林之精美。张皇后一边应承皇帝,一边却是奇怪。
狐疑之下,她也没在皇帝面前提弟弟的事。但私下里还是派人去寿龄侯府叫大弟弟最近老实一点,不要和张昭硬顶。至于结果如何她就没管。
就在京中诸多看戏之人以为张昭是暂时隐忍,这场冲突激烈的大戏暂时看不成之时,局势即将平息之际,一件另外吸引京师舆论的事情发生!
以张昭过往的“黑历史”,没有人会觉得他会对张国舅忍让。这位张伯爷都在报纸上开骂,岂会轻易罢休?最多就是暂时隐忍而已,肯定会报复回来的。
…
…
李东阳给弘治皇帝单独叫到西苑含元殿中谈及设立枢密院时心里颇为诧异。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