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张昭返回军营后,接收五军都督府的给养,继续练兵。而生意上的事情,他写了一封信给婉儿,同时安排和婉儿的婚事。大约再过一个月训练就会走上正轨。他会轻松点,到时候请几天假回南口村和婉儿成亲。

    张昭父母早逝,婉儿的父母还建在。就在卢沟镇中。婉儿虽然是童养媳,已经是张家的人,但是成婚这样的大事,还是通知下她的娘家为好。

    再者,他现在为正五品的千户,这个官职在京城中不值当什么。但是放在一个小小的芦沟镇中,足以给婉儿撑起脸面!

    在张昭专心练兵时,他得到弘治皇帝召见的消息,迅速的传遍皇城内外。

    什么叫做皇帝天下至尊。他的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着,同时解读出各种不同的信息。

    张昭一个小小的千户被召见,怎么可能不引起注意呢而且,英国公在场,很多消息都不是秘密。都知道张昭因进献“水泥”被弘治皇帝看重,还给了个可以进宫求见的腰牌。

    这个待遇可是羡慕死不少官员。要知道,正常的召见流程可比这复杂得多。

    弘治皇帝并不仅仅是处理国家大事才召见官员。明朝的官场中有个制度叫做“陛辞”,去上任的官员会被皇帝召见,代天子牧民嘛!

    而张昭将要开设国泰




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
    西山脚下南口村。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整个京师地区都开始慢慢的恢复生产、工作。明太祖朱元璋是个工作狂,给官员们全年三天的假期。但是,人的惰性是不可阻挡的。

    数百年后,明代官场的习俗已经是冬至日开始就开始变得懒散,朝堂上口水战都不打,各衙门搞年终各项总结。这种休假状态会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后。

    南口村这里到正月底还残留着喜庆的气息。这个年过的肥啊!

    管家吴春时大早起来,穿戴整齐:崭新的蓝布棉袄,头戴皮帽,穿着八成新的棉靴,沿着张府新宅遛弯。

    张府的新住宅现已经建造好,占地1.5亩,限于张昭的财力并未修建的富丽堂皇,也担不起美轮美奂的称呼,就是平常的明代建筑,青砖黑瓦粉墙。

    但是,这栋住宅修建的宽敞、明亮啊!在青龙乡而言非常的气派,首屈一指!是远近闻名的标志性建筑。

    不是标志性建筑也不可能!不说张府旁边的白酒厂,整日里来提货的车流不断,人人知道张府。

    就说张昭囊括南口村、东刘村、蒋家庄三地,其影响力直至方圆二十里地。青龙乡中的人口、各种资源基本都是以这里为中心来调配。这样一来,谁会不知道张府呢

    老吴并没有住在新住宅中,而是和周大娘,并大儿子吴言一家住在老屋的前院中。正房里的卫生、陈设,他每日都打扫一遍。这是做人的本分。

    清晨时,春寒料峭。枯黄的草木上有着白霜。

    吴春时沿着新宅外的大道遛弯,时不时的有人向他行礼、打招呼,“吴管家,早啊!”

    “吴叔,又来锻炼身体啊!”

    吴春时很享受此时的时光,笑呵呵的应着。背着手,转悠一圈才从河边的角门进张府中。隔壁酒厂那里的酒香味还时不时的飘过来。他检查一遍张家奴仆的住处、卫生情况,这才去库房。

    张府女主人婉儿的日常办公地点在府里东南角的“管事处”,在此统筹全局。而管事处跨过一个院子就是库房。吴春时等外管事都在此办事。

    吴春时刚进来,庞大郎留下来的护卫队长姜承业急冲冲的来汇报,压低声音焦虑的道:“吴管家,蒋五不见了。”

    当日,庞大郎带着二十个蒋家庄的青壮奉丁管事的命令来支援张昭这里的建设。张昭安排他们酿酒。

    等二锅头酿造成功后,庞大郎有投靠张昭为儿子博一个前程的想法,因而主动拦揽下去运河上开拓销路的任务。当时,这二十人中有七八人愿意跟着庞大郎外出。伤亡三人。

    其余的十二人选择在南口村中安心的酿酒,配合新来的酿酒师傅,成为酿酒的主力军。

    姜承业便是当日外出的一人,庞大郎教授他武艺。因其性格稳重、细心被庞大郎委以留守的重任。

    蒋五则是留下来酿酒中的十二人,在蒋家庄中有老爹、老娘。

    吴春时管理着上百人,哪里知道这个蒋五是谁,招呼着姜承业坐下来慢慢说,奇怪的问道:“这事很严重蒋五是谁”摆摆手,将门口要进来的小厮拦着。

    姜承业急躁的道:“吴管家,这蒋五掌握着二锅头的酿造方法。”

    吴春时这时才意识到问题很严重,猛的站起来,说道:“查。快去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我马上派人去通知老丁,让蒋家庄那边也查起来。”

    实话说,二锅头行销北直隶,这份日进斗金的独门生意谁不眼热很多和知行商行合作的“经销商”其实都在私下里琢磨、酿造,希望试验出酒方。



第一百二十七章 查无头绪
    酿酒师傅蒋五失踪的消息在张府中引起一阵慌乱。毕竟,谁都知道这是冲着二锅头配方去的。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来来往往的白酒经销商们就知道这个消息,人心略显浮动。

    张昭采取的是后世常见的钱货两讫的销售策略。即经销商需交付钱款才能提走“二锅头”,概不赊欠。对于厂商而言,少去很多商业纠纷。

    而劣势当然是因为将压力转移到经销商渠道中。不利于快速铺货,构建销售渠道。而且,在面临竞争时,特别是营销策略的竞争时,经销商未必抗得住。

    举例来说,像老干妈适合采用这种现金交易的模式,厂家强势。而是快消品行业,比如饮料行业,竞争激烈,采取这种模式的话,经销商未必卖帐。

    钱货两讫的销售策略,其劣势还在于一旦产品销售不利,经销商会大批大批的亏本,甚至于倒闭。这会经销商拒绝继续拿货。那厂商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最典型的例子是东阿阿胶。

    当然,在目前的销售情况下,二锅头正在是“市场”上的宠儿,知行商行属于强势方。这些经销商的利益和厂家的利益是捆绑在一起的。

    他们之所以人心浮动,是因为若北直隶出现第二家二锅头酒商,对他们这些卖酒的商人而言,意味着利润下降!

    吴春时查了五天没查到什么线索,带人到城北新军千户所的驻地,将情况报给张昭。

    此时已是二月初四。

    …

    …

    张昭这段时间忙的跳脚。

    自正月十四日面见弘治皇帝出来,他主要忙两件事。第一,制造火器的工匠陆续到位,拖家带口的来到新军千户所中。

    张昭让林文宁在新军千户所军营西边的空地上建造新的住处。工匠们极其家属将住在那里。有水泥在,修建住处自然速度飞快。但终究是一摊子事。

    他要解决燧发枪制造的问题。不知道这批内廷征召的工匠能否按照他的要求打造出来。

    第二,接收五军都督府的粮饷后,继续练兵。练兵一个月,队列基本成型。这帮士卒终究还是有些底子,并非都是大学生军训那种水平。接下来进入深水区。

    他需要继续给营中的军官们上课。他上课的内容主要有两部分:其一,解决军官们在训练中遇到实际问题,可以讨论解决。其二,灌输新式军队的思想。

    张昭并非职业军人,他只是个理科宅男。叫他将那些很精妙的战略战术他是不会的。但是,什么叫新式军队,它和旧式军队的区别是什么

    其核心无非是两个问题:第一,我们这支军队从哪里来即,我们的组成是谁要维护谁的利益第二,使命。我们的终极使命是什么

    这可讲的东西都多了去。张昭偶尔还要讲讲明朝周边的局势。当然,忠君爱国是必须要讲的。张昭当日给弘治皇帝承诺过的。

    除开讲课,张昭还要和庞大郎、王武等人制定新的训练计划。比如长途拉练、夜间紧急集合等等科目。

    张昭见吴春时,人都还在新营区中指导工匠们干活。铁块,他和萧公公沟通,将内廷的份额拨了一些过来。然后要工匠们锻造,打造火铳,事情非常繁琐。

    “老吴,怎么回事”张昭走出作坊,在刷着白灰的瓦屋前问道。

    吴春时将情况说一遍,惭愧的请罪道:“少爷,我办事不利,对不住你。”

    张昭拍拍吴春时的肩膀,沉吟着道:“你的意思是说,还没查出来是谁干的蒋五也不见踪迹”

    “是的,少爷!”

    张昭点点头,心里有数。安慰道:“二锅头的配方泄露就泄露吧。从长远来看,这无可避免。现在,无非是我们少赚点。我们的酒卖的价格也不高



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宫外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张昭身上有两块腰牌,可以在皇宫中畅通无阻。当然,皇帝的后宫区域依旧是去不得的。

    下午四时许,张昭在乾清宫外求见弘治皇帝。小太监将张昭的奏折收了,往里头去传递。张昭在乾清宫西侧的门房中等候着。这里已经坐着不好文官武将,都是等候弘治皇帝召见的。

    张昭的年纪太过于年轻,刚进去就引起众人的目光。

    明帝国的高级官员们自然不会如同市井之徒发出什么惊叹声,亦没有什么装逼打脸的剧情发生。

    开玩笑,这是在等候皇帝召见呢!要知道,伴君如伴虎!个人的前途,家族的命运都寄托在此,谁敢大意

    一名清廋的中年官员打量张昭几眼,道:“张千户,坐我这里吧!”

    别看张昭这段时间虽然忙着练兵,基本都是泡在新军千户所的驻地。但他在京城中的名气可不低!

    且不说腊月时,他在武英殿中“亮相”,左腾右挪摆脱困境,当时有御史弹劾张昭,其奏章上了邸报,张昭这个名字在天下官员眼中绝不陌生。

    而谢阁老入阁多年,在他的“弹劾”之下,张昭还能顺利脱身,仅凭这一点,张昭在京中官员们中就是名声大振。这远比他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北虏”的策略的名声要大得多!

    官场上就是如此现实!尊重实力!张昭能抗住谢阁老就是实力。之前,那都只能算嘴炮,忽悠下东宫太子罢。

    除此之外,张昭不久前被弘治皇帝召见,其进献的水泥,令中外瞩目。兵部、工部两个衙门正在扯皮,要将水泥的制造产业放在本部门中。

    这事都有理。兵部管着军事,水泥有军事用途。而工部管着修路,水泥用来铺设道路,大、小时雍坊的权贵们目前已经享受到其中的便利:地面整洁。

    导致两个部门争吵的就是张昭。所以,在这样的“曝光率”下,再结合张昭的年龄,姿容,很容易就认出他来。

    李东阳说张昭是宛平县的人样子,直白点说就是,很帅!正所谓:风采玉立,温秀俊逸。这样的容貌很容易被认出来。

    张昭拱拱手,“谢老大人!”

    这句“老大人”并非说这中年官员有多老,而是明代官场的规矩。“大人”这个称呼只适用于平辈,或者官职较小的官员。“老大人”是尊称。

    吏部侍郎王鏊点点头,继续闭目养神。

    张昭并不知道招呼他的是一位未来的大佬。当日武英殿议事,吏部侍郎王鏊并不在列。

    王鏊,南直隶吴县人,24岁,在南直隶乡试中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解元。众所周知,南直隶是科举强区,只要中解元,进士肯定能中。而且会大概率是很高的名次!

    这意味着什么储相啊!

    唐伯虎就是南直隶的解元,然后进京赶考,名满天下。说实话,这真的并非是唐伯虎的文采有多么好。唐伯虎本人的画技比诗文强得多。其画作流传千古。

    不说别的,唐伯虎最出名的《桃花庵歌》,其中名句有: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但这比同时代的明代三大才子杨慎的诗文“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如何差太远!意境、格局,真不是一个档次的!杨慎这是传世之作!

    (诗词鉴赏的标准,请参考文心雕龙、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著作。以及千百年来的流传度。)

    唐伯虎擅长的是书画。吴中地区,向来是画作、书法见长,而诗文要逊色。江南四大才子都是这样的。

    所以,唐伯虎在进京赶考后名满天下,并非是他的诗文才气有多么牛逼,能够压住同时代的文人墨客。



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见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张昭带着几个太监出去将玻璃镜子自东安门外抬进来。因耽搁时间,回到乾清宫时弘治皇帝已经在东暖阁中吃晚饭。

    张昭只得再等半个时辰,晚饭结束后,弘治皇帝在御座中喝着消食茶,看着张昭让小太监们抬进来的等人身高的镜子,从椅中下来,在镜子前看了看,满意的道:“不错。”

    作为皇帝,奇珍异宝他见得多了。等人高、会发光的珊瑚宝树他都见过。张昭这副镜子算不的珍品,但可堪一用。玻璃中的人影看的很清晰。

    张昭心里松口气,玻璃这东西在民间来说或许算稀奇物件,但对皇室而言还真不算什么。唐朝时,皇室就在用玻璃镜。

    但是,他烧制玻璃的技术,比明代的烧制技术,其先进性在于能够量产,生产成本低。这是能赚钱的关键所在!

    “臣恳请陛下调拨一千两银子给臣用于制造、销售玻璃制品。”

    弘治皇帝明显愣了愣,随即失笑,“哈哈。”挥手让人将玻璃镜抬走,回身道:“张昭,你胆子不小啊!朕给了你皇商的名头,你还找朕来要银子”

    这话令东暖阁中其他太监们的手脚都轻了几分。弘治皇帝刚刚吃完晚餐,几个太监正在收拾餐桌、碗碟,还有的在将菜肴放进食盒中,准备按照惯例赐膳。

    弘治皇帝这话要看怎么理解了。其意思可以是:你是不是觉得朕好说话,所以蹭鼻子上脸

    当然,这话的意思也可以是在调侃张昭:你张子尚名满京师,经商的大才啊,连一千两银子都解决不了,还要来找朕帮忙

    但是,这帮太监们谁敢去赌啊!都是老老实实的,生怕引起弘治皇帝的注意。

    张昭倒是淡然的多。这不是傻大胆。而是出于对弘治皇帝的了解。换做十几年后的嘉靖皇帝


1...3334353637...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