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第一百三十章 军中夜议
    张昭的名字在官场上很出名,在京中的商人们看来,自然就值得投资。

    京师中的商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

    第一种就是权贵披着马甲的商号。皇亲国戚、勋贵们一样要吃饭,赚钱的生意他们肯定会插上一手。只是商号多半挂在族人或者仆人名下。

    第二种是读书人和商业的结合。

    这有两种方式。其一,是商人发达之后,开始培养自己家族的读书人。以此来保证家族长盛不衰。譬如明朝万历朝的首辅张四维。他家就是山-西的大盐商。

    别奇怪,山-西产盐。大明朝的盐池有两淮、两浙地区的海盐,直隶长芦也产盐。山-西的盐场是湖盐。

    其二,读书人发达之后开始经商。这在明朝很常见。譬如嘉靖朝的首辅徐阶就是大地主,家里深度参与海上贸易。

    第三种,科举这种模式,它确实有不好的东西,但又确确实实很公平。所以,读书人不是那么好培养的。特别是进士这个级别的读书人!那么,豪商们会选择有价值的读书人或者朝堂重臣们进行投资。

    譬如,两淮的盐商们就是这么干的。但是,这种模式其实根基最不稳。但对于快速崛起的商人们而言,这又是一条可行之路。

    卢员外属于第二种。

    但是,他家族的生意只是中等规模。毕竟朝堂上的坑位只有那么多,不是每个进士都能走到尚书、侍郎这个位置的!他想投资官场新贵张昭,以期将来的回报。

    然而,他并不知道张昭今日下午时又进宫面圣,如果知道只怕就要跳起来,哪里会老神在在的等着周都督搭线

    而且,他也不知道张昭即将解决“缺钱”的问题。

    …

    …

    北城外,新军千户所的驻地。

    晚间时,军营中依旧是灯火点点。识字、思想的塑造不是一日之功,必须要持续进行。

    深夜九点许,林文宁和陈康两人顶着寒风从后勤区的营地里往千户府中而去。

    张昭接收了内廷调拨来的二十名工匠。包括其家人。家属肯定是不能住到军营中。而且,工匠们亦不需要参与军事训练。

    所以,借助着水泥在建筑上的便利,张昭令林文宁主持,在新军千户所驻地的后门,也就是北面的空地处再建造一个后勤区。同时火器作坊也建在其中。

    明代的京师不像现代时,明朝时城外繁华的地带只在南城崇文门外那片,其余地方和农村、乡镇没区别。而且,京师人口只有两三百万,不是一两千万。

    所以,郊外地区,特别是北城这里其实空地很多。张昭要建新的营区并不存在什么扰民的阻碍。

    两人就着月色往千户府里走,一边聊着近日的话题。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燧发枪的打造,那帮工匠不肯尽心啊。不教徒弟,我们如何量产靠他们二十个人吗肯定不行的!所以,少爷一直没把燧发枪的图纸给他们。”

    “嗨。你操心这个,还不如想想去哪里给他们找学徒吧没有适龄的学徒也是见鬼。另外,后勤的压力很大。最多还能顶十天。幸好兵部明日会将这个月的给养发下来。”

    “唉,所以说做事难啊!草创更是难上加难!”

    两人聊着,到军营里的千户府中。此时,王武、庞大郎、吴臣、冯无忌、孙启栋等人都已经到了。

    张昭得张泰平通知,停止手头的工作,从后院里出来,到前院大堂中和诸将议事。

    张昭在大堂的主位上坐下,环视众人,说道:“下午时老吴来了一趟,我让他烧制的玻璃已经成功。”说着,让张泰平将分割成小块的镜子拿出来给众人看。最大的那块玻璃镜已经抬进宫中去。

    孙启栋拿着玻璃镜子把玩着,砸吧着嘴,啧啧称奇:“大人,这可是稀罕物件呐。”

    其余几人也没好到哪里去。玻璃镜子此时在明间还是很少见的。诸将的出身都不高。没见过很正常。

    倒是副千户冯无忌见过,思索着道:“大人,你是想将镜子卖出去,充作军饷恕属下直言,以私产充作军饷很犯忌讳。”

    张昭笑一笑,老冯骨头软点,这段时间表现确实不错,道:“我已经面见天子陈述过此事。



第一百三十一章 接下来的三件事
    林文宁心潮起伏之时,点燃着油灯的大堂中,新军千户所的将领们兴致高涨的讨论着,商行赚到钱之后要怎么用。

    冯无忌笑呵呵的道:“照平安这个说法,我估计两三个月就能有几千两银子进账。那大镜子好啊!一个一千两!等商行开始赚钱,我别的不要,只要去国子监重金招几个监生过来,我老冯这段时间念信、写信嘴巴都说干,手都写酸了。”

    “哈哈。”

    孙启栋鄙视道:“老冯,你这也太没出息。手底下招两个监生就满足叫我说,让大人赶紧安排王营长去京中招募青壮,把千户所里的兵额补齐。”

    他喜欢练兵、带兵。以前没有机会,只能在卫所中当个小旗。在战阵中卖力气。现在,他是总旗排长,更想看着新军千户所打出威名!

    吴臣补充道:“不仅要招募新兵,老弱的士卒也要裁撤掉。咱们要足足拥有1000名战兵。届时拉上战场,也能有足够的自保能力。”

    王武抹着脸上的络腮短须,说道:“光有火铳兵不行。还得要配骑兵。不然只能击溃,没法追击啊。得想法子去找兵部买些战马来。”

    庞大郎道:“少爷的亲卫队也要建起来。等去了战场上,不能光靠火铳兵保护。还得要精骑精甲。”他现在是副千户,但同样肩负着保护张昭的责任。

    张泰平见众人聊得兴起,插话道:“要我说,有银子后先在军中建立讲武堂。没有知识就没有传承啊!”

    众人讨论的热闹,张昭并不阻拦。

    实在是这段时间绷的太紧。自腊月十二日他进入军营中,到今日二月初四,将近两个月的时间,只有春节的当天晚上放假,其余时间都在训练。雨雪天气就改为学习。

    按照火器时代的说法,一个农民进行两个月的队列训练,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燧发枪兵。现在,距离这个时间节点不远。

    其实,新军千户所的士卒都是卫所兵,纪律性、服从性都比种地的农民要好。从张昭的角度来说,如果只训练火铳兵,他麾下的士卒已经达标。

    那么,让大家放松放松也好啊!

    …

    …

    众人热火朝天的扯了近一个小时才停下来。实在是新军千户所草创,千头万绪,什么都缺的。各个地方都需要补强。需要讨论、用银子的地方太多。

    虽然国泰商行有玻璃镜子这个大杀器,但毕竟烧制玻璃的工厂还没看到影子,张昭不至于现在就摆酒庆功。等众人议论的差不多后,开始分派任务。

    “烧制玻璃的事情由伯宁负责。尽快招募人手,将生产开动起来。我们的军需大概还能顶个二十几天。争取半个月来完成任务。镜子的销路问题,我来解决。”

    陈康站起来道:“少爷,我保证完成任务。”烧制玻璃,重点在选址,建造烧制的土窑。

    张昭点点头,再道:“现在有银子,小二恢复在京中的募兵。新兵的年龄限制在十八岁至二十五岁。新军千户所里大于30岁的乙等兵全部退伍。

    都是一个千户所里的兄弟,他们叫我一声‘大人’,我不能不管他们。全部都派在国泰商行中做事。当然,伯宁,我们不要偷懒、不遵守规矩的人。违令者解雇,发一笔路费回乡。”

    王武慨然的站起来,道:“是,相公。”心中热血激荡。他本来就是个讲义气的人。他知道刚才吴臣说的是对的,军队里需要优胜劣汰才能保持战斗力。

    但在一起训练两个月的兄弟,



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
    南口村中,吴春时在和护卫队队长姜承业商量怎么用玻璃配方为诱饵钓鱼时,香山脚下寿龄候府的田庄中,新酿造的二锅头已经出锅,装坛运往西城的咸宜坊寿龄候府中。

    二锅头的秘方说白了,真的是一文钱都不值。最终无非就是酒窑的年份,原料的产地,酿酒过程中的方法,导致出“二锅头”的风味有些许的差异。

    整个“二锅头”的酿造过程,从高粱开始发酵开始,一个周期大约为二十天。寿龄候府的田庄中之所以五六天就酿制成功,是因为他们原本就在酿酒。

    明朝时的习俗不像现代社会。现代社会物资供应充足,人们基本都是去买服务。而明代的权贵们都习惯于自己动手。譬如,自己酿酒喝。自己养个戏曲班子听戏,自己养个书坊出书。诸如此类。

    寿龄候张鹤龄的酒坊通常酿造的是黄酒。明中期时,黄酒才是权贵们的最爱。但张鹤龄一直垂涎着“二锅头”生意,本来是想将张昭下狱问罪再强夺的,只是没有成功。他的酒坊一直在试验“二锅头”的酿造。

    张氏兄弟确实草包。但张府的仆人们中总有两个机灵的。若能试制成功,必定会被侯爷奖赏的。毕竟弘治皇帝都登基十三年,张皇后独宠宫中十三年。张府早就是明代的顶级权贵。这种做事的人才还是能招揽到的。

    二月初十的晚上,张鹤龄撒帖子遍请亲戚好友,商户们来府中品酒,聚宴。

    夜风中,春寒阵阵。咸宜坊中的张府中喧闹声不断。

    张鹤龄虽然为京中的顶级权贵,但是明朝的外戚和汉朝的外戚差距太大。明朝外戚永远不能掌握实权。只能混混银子,当个横行京中的米虫而已。汉朝的外戚那可是能执政的。特别是后汉时,外戚都成为权力三角之一。

    而且,张氏两兄弟是草包,这是京中人所共知的事情。握有实权的勋贵们和张府都是表面上的往来。

    所以,张鹤龄虽然发了很多请帖出去,但是真正来张府中赴宴的大佬一个都没有。像英国公、定国公,成国公这些勋贵,根本不可能来。都只是派了个嫡子过来应付下。

    来的都是些没门路,想要走走张皇后路线的没落勋贵。比如,去年被夺禄闲住的平江伯陈锐将其嫡次子,在宫中当勋卫散骑舍人的陈泰派来。

    显然是想抱寿龄候的大腿,重新起复。平江伯陈豫在英宗时是名将,得以封爵,还曾守备南京。这是个很显赫的职位。一般都是魏国公一系担任。

    父亲在战场上挣来爵位,结果传到陈锐这一代就家世倾颓,他能不急么

    除此辈之外,还有一些京中有实力的商户都被邀请来。譬如,在京中经营钱庄的卢员外。他们都是潜在的经销商和客户人选!

    张鹤龄自然没兴趣在前面应付这些人,将弟弟张延龄留在前院中喝酒,回到他的小轩,招待着悄悄来访的徐智徐公公。

    小轩中烧着炭盆,温暖如春。

    徐智四十多岁的年纪,喝着入口甘润、爽洌的“二锅头”,连日来脸上的阴霾不见,笑着道:“侯爷果然厉害啊!这才几天的功夫就把酒都酿出来”

    张鹤龄二十七八岁的年纪,穿着精美的丝绸长衫,得意的笑道:“这多亏徐公公提点啊!哈哈!”他一分钱都没花就拿到酒方。这事令他颇为得意。

    徐智笑笑,劝道:“侯爷这里卖酒得加把劲儿啊。张昭进献水泥配方给皇爷,英国公那里又多调拨了两个月的给养给他。而且皇爷允许他组建商行经商来补贴军中用度。那个国泰商



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帮忙吗?
    长宁伯府上的管家周俊领命,于二月十六日的上午到城北的新军千户所驻地见张昭。

    张昭这里正忙碌。招募合格的新兵和年龄超过三十岁的乙等兵退伍的事情正如火如荼的开展。新军千户所的校场中分批展开新的训练,以老带新。

    新军千户所满员的情况为1120人。但因吃空饷是军中普通现象,所以实际只有800人。十二天的时间,因王武在金吾卫中的口碑,招募到350人。

    明成祖朱棣定都北-京,在京中增设至72个卫所,这几十万军队到弘治年间早就糜烂。但这么庞大的人口数量,不可能都转行。譬如李东阳混的好,直接就是阁臣。

    总有些人还是吃军中这碗饭。王武出面招募士卒,在十天时间内就遴选出350人。再加上退伍的50名士卒,新军千户所已经满员,拥有战兵1100人。

    这个人数在冷兵器时代投到战场中,几乎翻不起浪花,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在火器时代可不算少啊。

    弘治十四年,西元纪年是1501年,即十六世纪初。接下来的地理大发现之后,随后数十年,崛起的是西班牙日不落帝国。其一个步兵团也不过800人。

    按照张昭的编制,一个排40人,一个连队约120人。他拥有将近十个连队的兵力,这已经足够打一场中等烈度的战斗了。

    “向右看…”

    “一二三四…”

    张昭在校场边上看着正在训练的士卒们,新兵们训练队列,老兵们进度快的已经在端着木枪练习排枪战术。

    周俊给张泰平带进来,看着校场上热闹的士卒们,笑呵呵的恭维道:“张千户练的好兵啊!”

    今时不同往日。张昭现在是一个实权千户,而且得到弘治皇帝的看重。注意,这个时候就不是太子朱厚照了。弘治皇帝短时间内连续召见张昭两次,傻子都知道皇帝看重他啊!何况京中这些人精们

    张昭微笑一笑,拱手道:“周管家,可是长宁伯有吩咐”他和长宁伯府的来往不算密切,但也不算生疏。去年可是合作一把把寿龄候给坑了。

    周俊笑着道:“张千户莫非还没收到消息京中已经出现新酿制的二锅头。经过我们府里的查探,发现是寿龄候府的田庄出产的新酒。”

    张昭眼睛眯了眯。寿龄候府南口村那边确实还没有给他来信。

    这时,小黑胖子张泰平过来汇报道:“少爷,钱总旗来了。”

    “叫他过来。”

    …

    …

    钱宁二十七岁,身姿修长,容貌英俊。他没有穿锦衣卫的飞鱼服,而是换了件青衫,快步从军营外进来,躬身行礼道:“小的见过张相公。”

    周俊心里倒有些诧异。锦衣卫的总旗钱宁和张昭关系密切,他当然知道。当日张昭能顺利的当上生员,钱宁出来作证,出力不小。但没想到钱宁对张昭这么恭敬。

    这不应该啊!锦衣卫的总旗需要尊敬一个千户吗八竿子打不着啊!不过,仔细想想,心中释然。这钱宁也是个精明人物,怕是听到京中的风声吧:张昭受天子看重。

    张昭微笑着点点头,问道:“你今天怎么有空来我这里”

1...3435363738...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