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那么,这个设计会导致什么呢排枪战术的出现!火绳枪因为需要使用火绳点火,而士卒们身上又都带着瓶瓶罐罐的火药,明火是非常危险的。所以,火绳枪的队列有间距。

    因而,在早期的战术中,火绳枪需要配备其他兵种来一起作战。

    但是燧发枪没有这个限制啊。一排排的燧发枪兵并列在一起,就算燧发枪的精度不高,扇形面的火力覆盖对敌人可以造成强有力的打击,进而统治战场。

    排枪战术,现在弘治君臣肯定是不知道的。这需要在军事实践中才会认识到。

    所以,张昭为确保成功在燧发枪上做了改动。他的燧发枪并非是滑膛枪。而是直膛枪。

    决定燧发枪的射程的因素,并非是点火方式。而是两个因素,第一是密封性。当然,点火方式的改进,令密封性有改进的可能。第二,膛线。而其中螺旋的膛线比直膛线的射程更远。

    张昭的这些燧发枪并非制造的非常精密,而是普通铁器锻造出的大路货色。所以射程和弓箭相当。否则的话,直膛枪的射程是要优于弓箭的。

    当然,这是他要求的。要大量生产燧发枪,就必须要求“通用性”。太精密的锻造会降低产量的。当然,后续在炼钢技术提升后,可以进一步提升燧发枪的各种性能。

    一种可以和弓箭射程相当的轻便火器,自然会引起皇帝和大臣们的重视。这显然是可以增强明军的战斗力。

    张昭躬身行礼,道:“臣的新军千户所只有二十名工匠,想要装备整个队伍需要大量的时间。臣希望陛下能将兵部和工部制作火器的工匠全部交由臣来管理。臣有办法提高工匠们的生产效率。

    届时会定期向兵部的武库司上缴一定数量的燧发枪、火炮等火器。若臣逾期未上缴,臣甘愿受罚。”

    想要什么,张昭早就想好。他要工匠啊!否则,新军千户所何时才能装备的上燧发枪

    再者,明朝的工匠管理水平是出了名的烂。为什么明朝的火器在军中应用发展的缓慢。就是因为工匠们在制造时偷工减料,不肯用心,良品率太低!

    所以,前方的将士拿到火器之后,并不肯用。士兵们是靠武器吃饭的,生死都寄托在这上面,谁想拿一个不可靠的武器作战

    任何穿越者到明朝,废除掉工匠的“匠籍”是必定要做的。没有这一条措施,很难提升整个社会的制造水平,特别是兵器装备上的制造水平。

    &




第一百三十九章 露台上
    刷刷。

    春日的下午,暖风拂面。万岁山上树林茂密,禁卫们岗哨严整。露台上的文武大臣们全部都看向长宁伯周彧。

    寿龄侯张鹤龄按捺不住,喝道:“周彧,你别血口喷人。什么叫我谋夺他的家产。去年陛下口谕授张昭为勋卫散骑舍人之后,本侯何时再动过他的家产本侯酿造的二锅头,乃是自制的!”

    大臣们中,有几人脸上已经带着微微的笑意。仔细一看,全是讽刺的意味。张鹤龄这个草包啊!长宁伯还没说是谁他就直接认领下来,还一顿猛吹。

    自制的怎么京中那么多商号都没有研制出来,就你家会还要不要点脸

    弘治皇帝本来心情正好,猛的给长宁伯周彧当面告状,而且事涉张鹤龄,顿时微微皱眉,开口问道:“怎么回事”

    事情涉及到国朝两家顶级的外戚,露台上的大臣们自然是都谨慎的闭口不言。但皇帝开口,得有人回答。宫里的公公们不愿意出声,锦衣卫指挥使牟斌只得硬着头皮上前道:“

    皇爷,张昭家里酿造的白酒名叫二锅头,行销北直隶以及周边的几省。生意红火。近来京中又多了一种“二锅头”的白酒,在京中各处卖的很好。”

    说着,偷偷的看弘治皇帝一眼,闭口不言。

    弘治皇帝大感头疼,他焉能不知道怎么回事张鹤龄自己都说出来了。

    长宁伯周彧看嚣张的张鹤龄一眼,心里冷笑,再次高声道:“陛下,不可令忠臣寒心呐!张子尚忠心耿耿的为陛下练兵。但他的白酒配方却被人用卑劣的手段盗走,转而冠以自制的名头。这要是不处理,何以服众”

    这话其实有逼迫皇帝的嫌疑。谁都看得出来,弘治皇帝有点不悦。但长宁伯周彧仗着姐姐是太皇太后,仗着弘治皇帝此人性情宽厚,就敢这么干。

    要说,周彧是张昭出头那是扯淡!他和张昭哪有这份交情周家在成化、弘治两朝名声一样不好听。周老太太一样很护短的。他就是要借着张昭立功的机会,把事情抖出来,打击老对头张鹤龄。

    张鹤龄瞪着长宁伯周彧,臭骂道:“姓周的,你什么意思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吧你吃饱了撑得慌!怎么,相互揭老底是吧你的家奴在山东布政司那边犯的事,你不在陛下面前说道说道。几条人命呢!”

    英国公张懋摇头。这真是不打自招啊!寿龄侯是嚣张惯了。当然,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天子大概不会惩罚他。就看要给张昭什么补偿吧。说不得,他等会要帮天子开口,向张昭采购几块大玻璃镜子回府中。

    眼看着两名勋戚要开始相互揭发各自的黑材料,弘治皇帝黑着脸,怒道:“够了。”问询道:“张昭,你知不知道此事”这就是要问张昭什么态度。

    这事如何处理当然要看当事者的态度。

    张昭怎么可能允许长宁伯周彧借着他立功时搞事这纯粹是在“消耗”弘治皇帝对他的信任。而且,萧公公在一开始就提醒过他。当即,干脆利落的道:

    “臣不知道配方是否泄漏。市面上出现别的二锅头品种,这是很迟早的事情。臣早在酿酒之初就有应对之策。臣并不担心家里的生意受到影响。”

    弘治皇帝心里松口气。看张昭越发的顺眼。这事真的要闹腾起来,他还真不知道怎么处罚张鹤龄。处罚轻了不合适。处罚重了,金夫人肯定会进宫来哭。

    “长宁伯,你听到了此事就此做罢,不许再提。”

    长宁伯周彧哪里想到张昭竟然会给他唱反调,应了皇帝一声,不爽的退下去。

    &



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
    寿龄侯张鹤龄在张昭面前志得意满的“秀”了一波,这才离开万岁山半山腰的露台。露台上宫中禁卫里的几名中低级军官看向张昭的眼神有点可怜。

    是啊,明明被寿龄侯张鹤龄用手段偷盗了家中的白酒配方,还得在御前遮掩过去。真是惨啊!

    此时校场中的军队都已经离开。宫中禁卫都在陆续的撤走,颇有些曲终人散的味道。

    张昭脸色平静的走下山。他是在场众人官职最小的,所以必定是最后一个离开。

    其实,这些中低军官的眼神他如何没看到呢但这些人明显没看明白,属于政治智商不够的!

    他不可能在御前帮着长宁伯去攻讦寿龄侯。那才叫脑子进水!长宁伯有太皇太后照着,可以“逼迫”弘治皇帝。他凭什么就凭“简在帝心”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弘治皇帝根本不想去追究张鹤龄所犯的“小错”。他退一步,收获的是弘治天子的好感。孰轻孰重,很好选择!

    但是,此时的退让归退让,张昭从来就没想过和寿龄侯善了。没见刚才寿龄侯那嚣张的样子吗大有一种“你的就是我的”的牛逼哄哄,碉炸天的派头!

    呵呵!

    寿龄侯在最后强行“抢戏”很恶心人啊!张昭心里很不痛快。

    等两天教他做人。

    …

    …

    张昭汇合吴臣几人,带着他们出万岁山的校场,沿着护城河往南走,出东安门。正要骑马离开,李东阳的一名亲随老仆上前道:“张千户,我家老爷吩咐在下在此等候。请你今晚过府一叙。”

    张昭统共没去过李东阳府中几次,和他的亲随老仆并不熟悉,问明白后,“好的。晚生一定过去。”

    因有李东阳的邀约,看着天色已经快下午五点,张昭让吴臣带着士卒们回营,“今天在御前表现的都很不错。各自记功。回头评比时,论功行赏。”

    “大人英明!”

    “谢大人。”

    士卒们士气高涨,举着燧发枪高声叫道。引得东安门等候着的宰辅家的奴仆,还有进宫重臣的长随们纷纷看过来。少不得有人骂几句,“哪里来的土包子!”

    张昭骑在马上,听在耳朵里,并不以为意。每个人都是活给自己看的。痛快就好!但是,总有一天他会让麾下的士卒在欢呼时得到别人的尊重!

    “吴臣,你将兄弟们都带回去。我在京中要办点事。晚上回营。”

    吴臣在马上行礼,“是,大人!”新军千户所军规的第一条,就是废除军中的跪拜礼仪。全部改为军礼。吴臣留下张泰平和刘二狗跟着张昭,带着十名士卒,将燧发枪背在背上,穿着红胖袄,带着瓜皮帽离开。

    “得把军装改一改啊!”张昭目送下属们远去,脑子里再冒出一个念头。扭头道:“走吧,我们先去灯市口买点礼物,到老师家里去蹭顿饭。”

    张昭说的老师是顺天府府学的李教谕。他的人事关系还挂在府学里面。只是办理了暂时休学的手续。

    …

    …

    夜色中,小时雍坊的李府中灯火通明,宾客盈门。李阁老是宰辅,又是文坛领袖,他府中来访的宾客众多是常态。

    张昭并没有走李府的前门,在门厅中等候,而是直接从侧面的角门进入。李家的奴仆将张昭带到前院某处雅致的花厅中。上茶后退出去。

    张昭并没有欣赏花厅的陈设、布局。在中式古典风格的小厅中,看着窗栏外的月光,微微沉思着。

    他刚从李教谕那里吃饭过来。席间,李教谕问过他的近况后,给他说起李幽的去向。李幽到九边游历去了。

    这让张



第一百四十一章 李东阳的支持
    提起燧发枪,张昭略微整理下语言,开始陈述。

    明弘治朝一说名臣,首先得说弘治三君子:王恕、马文升、刘大夏。《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便是如此的。这并没什么不对,因为他们是具体干事的人。

    但是,弘治朝文官集团的权力绝非是掌握在这三人手中的。而是在“三贤相”手中。正所谓:“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

    阁臣是没有名份的宰相啊!

    没看今天李东阳一开口,英国公张懋就让步

    所以,张昭想要在军中推行燧发枪,一定要取得李东阳的支持。

    “燧发枪的射程有两组数据,第一是有效射程,即多少步能破甲,破几层铁甲第二,最远射程。学生让工匠们所打造的直膛燧发枪有效射程和步弓手相当。

    阁老,步弓手的射程远超弓骑兵。所以,燧发枪的有效射程只要和步弓手相当,便足以覆盖弓骑兵(其射程约三十步左右),不惧怕蒙古人的骑射。”

    李东阳虽然读书很多,这些年在内阁中处理国政,没少接触军事方面的事务。

    像不久前吏部侍郎王鏊,被认为很有希望入阁的翰林学士不就上书进御边之策军事知识,明朝的高级文官们自然能接触到。而且,还能提出比较中肯的意见。

    当然,仅限于提意见。要他们真正的去御边,那就抓瞎。当日在乾清宫外,王鏊对张昭比较客气,正是因为他正在研究边策,而他缺少执行者。

    额外说一句,明朝的官场自成化朝的首辅李贤之后,便开始有一些潜规则。比如:非翰林不得入阁。之后能打破这一潜规则的只有一人:嘉靖朝的首辅夏言。其余全部出身翰林。

    还有:翰林院的学士们,要在吏部占一个侍郎的坑位,要在礼部占一个侍郎的坑位!

    言归正传。

    李东阳拥有这个时代的军事常识。但是,张昭这样当面讲到战术层面,还是令他提起精神。李东阳喝一口浓茶提升,道:“子尚,你继续说。”

    张昭点头,道:“而步弓手的射击都是采取抛射的模式。抛射的命中率,和燧发枪兵以排枪方式打出的扇形命中率要低一些。

    更重要的是,训练一个合格的弓箭手要优中选优。中原王朝之所以屡屡被游牧民族所压制,除开骑兵的因素,还有弓箭手的原因。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他们有骑射的本事。

    (草原上打猎,不可能下马去射击吧都得在马上完成。这就是军事训练。)

    训练弓箭手的成本很高,但是训练一个合格燧发枪兵只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即可。

    这是其一。

    第二,弓箭的制造非常繁琐。弓,弓弦,箭杆,箭头等等。但是燧发枪的打造,弹头的制造其时间成本远胜于弓箭。

    所以,燧发枪取代弓箭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而我朝对北虏的作战,在取得科技优势后,也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李东阳缓缓的捻须。他毕竟不同于常人,追问道:“那燧发枪兵的劣势呢或者说想要将朝廷的军队装备上燧发枪有哪些限制”

    张昭坦然的道:“阁老目光如此!燧发枪威力虽然大,但是必须要使用排枪战术。而排枪战术就意味着战斗往往是击溃战,而非歼灭战。

    换言之,必须要配备足够的骑兵,才能扩大战果。

    另外,燧发枪的排枪战术固然厉害,但这是建立在完美的情况下。在战场中士兵会害怕,会紧张。以至于不听号令,在射程外就开枪。或者,装填弹药过量,致使燧发枪炸膛。

    所以,燧发枪的阵型是可以被骑兵所突破的。因而,燧发枪需要继续改良。增加射程,缩减弹药填装的时间。同时,还需要配备火炮,作为远程打击火力。”

    李东阳沉吟着。半响后,赞叹道:“子尚真是国之良材啊!”

    张昭只是发明制造出燧发枪还算不的什么。这是工匠的范畴。但是听张昭这一番话,显然他明白燧发枪的优点和缺点。这将改变战争的形势啊。

    这样的人才不是良材是什么张昭现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去战场上验证他的燧发枪排枪战术。届时,国朝将会升起一颗将星!

    张昭谦逊的道:“阁老过誉!”

    李东阳微微一笑,道:“不



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从兵部调拨三百名火器工匠到张昭的新军千户所的事拖延了数天才得以完成。

    弘治皇帝有口谕,李东阳李阁老、英国公张懋都赞成。按理说这事应该是一路绿灯。但兵部尚书马文升这位老大人与众不同,做事情一板一眼。
1...3637383940...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