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穿越重生

明帝国的崛起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九悟

    二月二十六日试枪时,马文升不在场。因而,专门派人到新军千户所拿数支燧发枪重新测试射程等技术参数。等结果出来后,发现其有效射程确实可以和弓箭相当,这才悉数将定好的300名工匠并其家属调拨过来。

    这就是一代名臣做事的风范。这事搁在别人身上,不怕皇帝心里不舒服么但是他确实不怕。

    兵部下辖约两千余名工匠,供应着朝廷所有军队的武备,特别是京营和边军。所打造的武器,并非仅仅只有火铳、火炮。还有各种火器,以及冷兵器。

    凭白的调拨给张昭,若每月上缴的一百支燧发枪不合格怎么办

    张昭对马文升的做事风格只能说一声“服”。但耽搁这五六天,他的玻璃都烧制出来了,再加上安置工匠们的时间,十天的时间就过去。他的时间很紧迫啊。

    在张昭忙着接收兵部调拨来的火器工匠和其家属时,寿龄侯张鹤龄的玻璃也烧制成功。

    玻璃的制造技巧,中国自古就有。相传是由古埃及人发明,由古罗马人从印度传入中国。中国的秦汉时代有典籍记载,还有玻璃实物。而玻璃的制造技艺:吹制法,在明中期时已经颇为成熟。

    此时,京城宣武门外就设有琉璃厂。这是专门为皇室烧制建造宫殿的琉璃瓦、玻璃。

    自元朝定都北京后,在宣武门外琉璃厂一带建造许多琉璃作坊,为修建皇宫提供材料。至明朝时扩大其规模。直到嘉靖二十




第一百四十三章 看他起高楼(中)
    张二到包厢中,两名各具风情的名妓正侍奉着张鹤龄、张延龄兄弟吃酒、说笑。

    张鹤龄心情大好,并不避讳两个美人,关心的道:“张二,销售的情况如何”

    张二管家四十多岁的人,青衣小帽,满脸笑容的道:“老爷,京中的商号都买了不少玻璃走。合起来有五千两银子的货。这几日烧制的玻璃都卖光。小的恭贺老爷!”

    烧制玻璃的事情一直都是他在负责。

    即便张二管家没有从南口村那里得到确切的信息,但只看烧制玻璃所产生的灰尘,也知道不能将烧制玻璃的工厂和酿酒的酒窖放在一起。

    卢沟镇京城西面离城三十里地。这里大片的土地都被京中的权贵占领着。其中便有数百亩地归寿龄侯府所有。其烧制玻璃的工厂设在那里。

    张鹤龄再次哈哈大笑,满脸红光的道:“张二,事情办的不错。你派人去把工匠头叫上来,本侯要当场给他赏赐。听说前几日英国公张懋派人去旁边国泰商行的店铺里买了三块大镜子,花费三千两。张二,你烧出了几块这样的镜子”

    张二被口头嘉奖,顿时感觉有点飘,笑的满脸皱褶,派人出去通知黄匠头上来,说道:“回老爷,暂时烧制出五块大镜子。这玩意儿是奢侈品。只有京中的豪门才会消费。所以,小的都是让师傅们都是烧制半尺见方的小镜子。”

    张鹤龄略有些不爽,但接受这个理由。大镜子的消费人群不足。张二的选择并没有错。吩咐道:“国泰商行的小镜子卖800文一面,咱们就卖便宜点。我就是少赚钱,也要出这心中一口恶气!”

    张二管家心里欲言又止,想一想,还是没去扫自己老爷的兴头。

    因玻璃运输比白酒的运输更加的困难。而且玻璃镜子的售价更高。所以,侯府这边定的售价是750文一面镜子。但是,他们的成本貌似比国泰商行高啊。

    根据烧制玻璃的黄匠头的消息,国泰商行那边也在琉璃厂招了不少人。其中很多人和黄匠头是世交。根据他的估算,国泰商行那边的成本可能在四五十文左右。

    而侯府的成本是一块半尺见方的小镜子要一百文。这是他管理水平的差距。听说国泰商行那边都是“流水线”作业。怎么流水线法,他只能听个一鳞半爪,不知其所以然。

    他这里还是采取琉璃厂那边的管理办法,用的一个或者几个工匠师傅带着他们徒弟负责一口烧制玻璃的窑的模式。

    所以算下来,寿龄侯府的利润还真比不过张昭那边。但是,这么个情况叫张二管家怎么说呢

    张鹤龄并没有留意到自己管家的神情,心情极佳的品着酒,对身边竖着耳朵听的名妓笑道:“如云,你们知道为何本侯这么讨厌张昭吗”

    张侯爷对张昭的印象非常非常差。他娘的,劳资要你的二锅头生意是看得起你。偏偏你小子还不肯交出来。害得劳资杀了一个心腹管事,后面又被皇后娘娘痛骂了一顿。

    如云穿着长裙,肌肤微丰,笑吟吟的给张鹤龄倒酒,故作好奇的道:“为什么呢”

    要知道,十天前张昭被李东阳的长子李兆先送出来,这一幕早传遍京师!

    注意李东阳的身份,他不仅仅是阁老、辅臣,还是文坛宗师。所以,文坛宗师看中的读书人,她们这些名妓吃的是“文化饭”,怎么能不留意呢

    张鹤龄冷哼道:“此人不识抬举!”

    正要再说时,黄匠头进来。他年龄约五十来岁。穿着短衫。神情有点怯怯的。张鹤龄哈哈一笑,招手叫他过来,道:



第一百四十四章 看他起高楼(中一)
    笔趣阁 ,最快更新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

    京城是明王朝的心脏,核心,各地的人才、物资在此汇聚。因而,城内外都建有各地方的会馆。

    弘治十四年,三月初十的午后,位于南城的浙江会馆中,几名来自江浙的商人在大堂中争论起来。

    这几日京中最火爆的话题便是:玻璃。大半的商人都被国泰商行和“张记”邀请参与洽谈,销售玻璃。

    江浙位于南方,毗邻南直隶,经济发达。虽然如今国朝禁海,但海上贸易络绎不绝,吞吐货物、金银。这里来的商人自然看中商机,参与玻璃的销售中。

    玻璃自古以来就有。隋唐时更是有大量的玻璃制品从丝绸之路上输送而来。至明朝时,中国烧制玻璃的工艺已经在民间传开,将玻璃从奢侈品变成工艺品。

    但是,在此时的海贸中仍旧有大量精美的玻璃制品作为工艺品从海外输进来。其价格不菲。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写道:“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现在京城中有两家商号能烧制出不亚于海贸中进来的透明玻璃。这对于从事海(走)贸(私)的商人们来说,不吝于是一场财富的盛宴。他们怎能不参与

    只是,选择和哪家商号合作各自的选择不同。国泰商行那边采取的是预缴保证金制度,卖不完可以退货。而且玻璃镜子的底座、镶边都制作精良。但是价格略高。

    张记这里采取的是现金提货的制度,出售的风险全部在经销商身上。当然,以目前玻璃镜子的普及程度,不愁卖不出去。同时,张记的价格便宜五十文。很有竞争力。

    此时大堂一楼的酒桌处,被数落的是一名年轻人,“赵安,你真是傻的!有七百五十文的货物为何要去买国泰商行八百文的你带到京中有多少银子,这样挥霍”

    赵安来自宁波府,那里是海贸的港口之一,二十四五岁,浓眉大眼,和数落他的中年人争辩道:“忠叔,国泰商行的东西虽然贵点,但是他们只需要预缴三成的保证金就行。我同样的银子,买来的货物可比诸位同乡多。”

    站在中年男子身边的一名商人嗤笑道:“所以说你傻。你买来这么多货物,打算卖多少银子玻璃镜子运回杭州去卖900文吗你怎么和我们竞争”

    还有一人道:“国泰商行也是个傻子。这年头只收三成的保证金,我回头做点假账,他能知道我卖没卖出去届时他怕是成本都收不回来。”

    “哈哈!”

    几名商人都是会意的哄笑起来。无商不奸!这不是什么好话。但是商人若不奸诈点如何赚到银子如何能生存下来

    赵安沉默着,袖子里的手用力握拳。因为国泰商行的洽谈会比张记要早三天。他早早的把保证金缴纳,且签订销售合同。他是国泰商行在浙江布政司的省代。

    价格问题是他这两天所担忧的。但是,他更看重国泰商行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性。在他购买两千银子的玻璃货物成为省代后,他和国泰商行的大掌柜陈康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

    谈到了双方的合作、市场开发、铺货、运输、价格管控等等问题。都有一系列的前瞻性规划。而张记后来的洽谈会他去看过,完全就个草台班子。银货两讫就完事。

    他家并不是宁波府最大的商号、家族。但是搭上国泰商行这趟车,就有可能成为第一!这帮同省的商人没和陈掌柜当面谈过,完全就是凭着自己臆想。帐根本不



第一百四十五章 看他其高楼(下)
    千千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陈泰在三月初七的当天寿龄候府的洽谈会上给晋商卢奉卢员外点拨过,回来后和妹妹陈夕凤谈了一回。他才知道自己的妹妹已经和国泰商行达成协议。

    一共花费了五千两白银购买国泰商行的玻璃制品,同时拿到国泰商行的玻璃产品在北直隶的销售权。

    要知道平江伯府虽然是世袭的伯爵,但是才只是世袭到第二代,底蕴不足。而且他父亲去年因消极避战北虏被当今天子厌弃,眼看着就要家世衰退,他到处找门路。

    这笔银子可以说是府内所有的流动资金。若是失败,就只能去卖府里的土地。那就是大厦将倾!一家子人都要去喝西北风!

    他问妹妹,“二妹,你这不是押注在国泰商行身上吗可是寿龄候府的商号的玻璃品质不比它差,售价却更便宜。你怎么办这样的糊涂事”

    “国泰商行过几天就会降价。”

    这是妹妹的答复,所以他心中稳下来,但是如今五天的时间过去。今天是三月十二日,寿龄侯府的商号张记的玻璃都卖到近1.5万两白银的额度。所以,当兄长听到镇远侯的嫡子顾新提起来,回来询问此事时,他也无法说服父兄。

    因而,才有现在这一幕!当然,长兄对庶出的弟妹一向很冷淡,并无多少手足之请。但他得护着妹妹一些。

    陈夕凤冰肌雪肤,聪慧细腻,感激二哥对她的回护,对二哥陈泰点点头,方才对长兄陈熊道:“兄长,寿龄侯府卖得越多,回头就会亏的越多。国泰商行那边有降价的计划。”

    陈熊不以为然,神情依旧冷冷的,说道:“那又如何寿龄侯府是收实银。到手的银子难道还会飞了不成夕凤,我知道你在商业上很有天分,但是如今府里很困难。你把银子都抽调走,你若是失败,我们全家都去喝西北风吗”

    &n



第一百四十六章 眼看他起高楼(完)
    和忠叔等人一样,一打听到张记的玻璃镜子出厂排到他们可能要半个月之后,几十家商号的掌柜都急的如同热窝上的蚂蚁,纷纷寻找出路、解决办法。

    胆小的人、知道底细的商号、或者是背景不强的掌柜不大敢逼迫寿龄候府退钱。

    但是亦有些人态度强硬,“张管家,若是两日之内,不将我商号的玻璃镜子交货,这生意咱们就不做了。把我的那两千两银子退给我。”

    最近春风得意的张二管家不断的收到此类警告,令他焦头烂额,不得不上报给寿龄侯张鹤龄。

    下午时分,张鹤龄和弟弟张延龄刚从宫中回来,心情很好,笑着邀请弟弟进府,道“兄弟,今晚就在为兄这里吃酒。有黄河里捞出来的鲜鱼,送到京中还是活的。味道极好。”

    张延龄也是满脸笑容,拱手道“正要叨扰大哥。最好是将教坊司里的名妓请两个来陪酒。上次那个如云的琴技就很不错。”

    张鹤龄道“哈哈,那可得费不少银子。”带着弟弟往府里走,扭头吩咐长随道“去给二爷请来。”

    教坊司的名妓并非只在胡同里营业,也会被达官贵人们传唤到府中作陪。银钱自然是要给的。而且,价格不菲。像如云这种级别的名妓,只是见面手谈一局,都得100两银子的茶钱。

    以张鹤龄贪婪的性格,愿意出这银子消费,自然是因为最近他大赚特赚。从张昭那里弄来的玻璃配方,给他带来了一万六千两银子的收入。

    区区一百两银子算什么

    张侯爷难得阔气一回。

    张延龄笑呵呵的跟着兄长往幽深的庭院中走去。时值暮春,草长莺飞。寿龄候府中的园林景色极美。淡淡的阳光从树林间斜射而来。刚在庭院东的小轩中落座,美酒佳肴还未上,就见管家张二脚步匆匆的而来。

    张鹤龄心情放松的笑道“张二,什么事情这么急看你头上都带着汗。说,天塌不下来。”

    张二心里苦笑,弯腰道“老爷,国泰商行那边开始大量的出货,咱们这边合作的不少商号要求尽快提货,否则就要我们退还银子。我们的作坊里产量不够。”

    一提到退银子,张鹤龄顿时脸就拉下来,拿着筷子敲桌子,“张二,你干什么吃的老爷我将烧制玻璃这么好的差事交给你,你就是这样办事的啊…!”

    说到最后一句,拉高音量,狠狠的一巴掌拍在桌子上,再大骂道“作坊产量不够,你他娘的不会扩大产量吗吃到嘴里的肉,你要劳资吐出去吗”

    在人前威风八面的张二管家给吓的跪在地上,战战兢兢的道“老爷,招人要银子。”张记的银子基本都被自家老爷抽走,只留一千两银子。他接的不是小生意单,而是16万两银子的生产任务,仅凭这点银子哪里够

    张鹤龄的怒骂声戛然而止。这一口气憋的啊!感情问题在他这里。半响之后,拉着脸道“要多少银子”

    张二管家小心翼翼的道“老爷,最少还得两千两。小人需要尽快的招聘足够多的工匠,扩大产量。但即便这样也无法在两天内满足那些商号提货的要求…”

    张延龄看大哥正在气头上,帮着问道“都有哪些人要退银子他们知不知道我张家的权势张二,这你要和他们讲清楚嘛。另外,国泰商行怎么突然间开始铺货”

    张二喉咙有点干,硬着头皮道“国泰商行那边什么情况,不大清楚。要退银子的商号,背后都有文官。”

    张延龄一听“文官”两个字,刚才还很牛逼的伯爷架势顿时消失,干笑两声,“哈哈!”

    开玩笑,你敢黑文官的银子,还想不想混就算他姐姐是皇后,当今天子独宠的皇后都不压不住的。当年李梦阳上书骂他们哥俩,他们闹起来,最后结果如何

    李梦阳现在还不是在当官!而他们得罪一大批人。宫中有内侍都对他们不满。比如,那个萧敬。

    张鹤龄板着脸,强撑着道“退银子是不可能的。张二,你先把闹的凶的人货给发出去。增产的银子我给你。”

    &



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
    崇文门是位于京城南墙东边的城门,这里的水路和京杭大运河相通。因而这一带形成一个繁华的市场区。具体而言,就是沿着崇文门外的街道分布的上万间商铺。

    崇文门外是整个京师地区的物资集散地。这里因商业而兴盛,在初期时一样一片混乱。后来,朝廷为了方便管理同时也为收税,规划修建了上万间屋舍并租赁给商户。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租赁基本都变成永久性租赁。租金都以门摊银形式上缴给官府。渐渐的演变成今日崇文门外商业区的大格局。
1...3738394041...25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