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四娘家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璇源
“咱们村和附近的几个村子里都没有豆腐坊,要买豆腐还得去镇上。要是咱们在铺子里放上两板豆腐,干活的人路过咱家铺子,总有人会愿意买上两块带回家的。”姜老爷子也觉得顺带卖豆腐是个好主意。
“就为了两板豆腐,少说得磨十斤豆子,……”赵四娘撇撇嘴,表示不赞同。
“你这孩子,不就是十斤豆子,我虽老了,这点儿活儿还干得动的!磨豆子这事儿,就包在我身上了!”杨氏坚持道。
“娘,哪能劳累您呢?反正咱们几个要去磨番薯,顺便就把豆子给磨了呗!”姜氏忙道。
说罢,姜氏瞪了赵四娘一眼,赵四娘只得乖乖闭嘴。
吃完早饭,杨氏留在家里料理家务,照顾姜华和孩子们。姜氏、姜月娥和赵三娘要去切番薯,然后再把切碎的番薯磨成番薯浆。姜老爷子则带着赵三郎,去找同村的人帮忙搭草棚和砌灶台。至于赵四娘嘛,就跟着赵永忠一起去镇上采购。
众人商量好了,要尽量在今天之内,把准备工作做完,争取在明天就让铺子开张。
当赵永忠和赵四娘爷儿俩推着一辆装得满满的手推车回到姜家滩时,又快到了申时。
今儿赵四娘一下子买了五副猪下水。因为大家商量了,铺子刚开始,不懂行情如何,东西不敢多做,每天就烧两副试试看。又想着明天是开张第一天,恐怕会很忙,就把后天的量也一起买了回来。反正把猪下水处理好后,腌在罐子里,不但不会坏,反而会更加入味。至于多出来的第五副,那是买回来今晚烧菜请客的。
这不赵四娘刚回姜家,屁股还没捂热,就被抓到灶间帮忙了。自从赵四娘露了一手后,大家都觉得下厨这种活计缺她不可。
不过最悲催的还是赵三娘,虽然她已经做了心理准备,可当五副猪下水摆在她面前时,她的嘴角还是忍不住抽搐起来。
在听完赵四娘讲解好处理猪下水的方法后,姜氏和姜月娥终于明白赵三娘为啥会露出这副欲哭无泪的表情了。
没想到呀,一向彪悍的侄女居然会被几副猪下水给弄得没辙,姜月娥很不厚道地在心里暗笑。
“三娘啊,你别担心,咱们一起洗!”姜月娥好不容易憋住笑,一本正经地安慰道。
“今儿买得有点多,以后一天就只有两副,娘和小姨全包了,就不用你动手了。”姜氏也忙哄道。
赵三娘轻哼一声,噘嘴道:“反正这猪肺我是受够了,剩下的我全洗了也成!”
姜氏见自小就主意大的二女儿,居然撒起了娇,不由得也乐了,忙连声答应她。
一旁的赵四娘听了,神色复杂地看向赵三娘,暗道:姐,你确定吗?今天的猪下水里可有猪大肠呀!
原本赵四娘是只想买肚肺的,一副猪下水肉铺老板开价四文钱,赵四娘砍到三文钱,又问能不能不要猪大肠,两副给五文钱,结果老板死活不肯。要知道肉铺里的猪下水是用来做添头的,很少有人会掏钱买,这中间最难送出去的就是猪大肠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人愿意掏钱买,还不赶紧把猪大肠给卖出去。无奈的赵四娘只得把猪大肠也拿了回来。
赵四娘心里在不停地天人交战,到底要不要劝家里人把猪大肠扔掉呢?不劝吧,让她洗的话自己固然是下不了手的,让别人洗的话她会觉得很抱歉,毕竟这里面的东西实在是让人受不了;劝了吧,她又要被家里人炮轰,说她败家了。这一文不值二文的猪大肠,实在是让她纠结万分呀!
于是赵四娘一边思量着,一边拿着做豆腐剩下的豆渣,开始无意识地搓洗起了猪肚。
原本洗猪肚和猪肠要用白面和盐醋的,可白面的价格太高,赵四娘实在是舍不得再用它,也怕被家里人知道了后遭到批判,于是想找一个廉价的替代品。这不早上去磨豆浆的时候,赵四娘忽然想起来,前世听人说起过猪肚和猪肠可以用豆渣搓洗,就把豆渣留了下来,实践证明效果确实不错。
一旁的赵三娘见小妹不停地忙碌着,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也想帮着做点啥。她见猪肺被姜氏和姜月娥拿出去洗了,猪肚正被赵四娘搓洗着,便默默拿了一个盆装起猪大肠,按照赵四娘刚刚说的,带着豆渣去了河边清洗。
等到赵四娘回过神来,赵三娘已经走了好久了。
又过了好久好久,久到姜氏和姜月娥把猪肺都洗好回来了,赵三娘才端着盆洗得干干净净的猪大肠回来了,依旧是黑着一张不能再黑的脸,把盆子丢给了赵四娘,只不过这回连话都懒得说了。
“啥?三娘,你居然去洗猪大肠了?”刚从外面进灶间的杨氏看到赵三娘丢给赵四娘的盆里放着的居然是猪大肠,不由得大吃一惊。这东西前年过年买肉的时候,作为添头她家也拿回来过,可她怎么洗也洗不干净,最后只能扔掉了。之所以前年的事儿,她都能记得这么清楚,实在是因为它的味道让她印象深刻,至今难忘。可是赵三娘一下子去洗了五根……五根……杨氏都替她难受。
赵四娘好生歉疚,一脸真诚地说道:“二姐,对不住,我应该说清楚这猪大肠有多难洗的!”
看到赵四娘一脸歉疚,赵三娘反而感到很不好意思,心想,是我主动要去洗猪大肠的,又不是小妹逼我去的,自己不该迁怒小妹的。
“没事儿,开始有点难洗,洗着洗着就习惯了。”赵三娘边说边朝赵四娘笑了笑,只是这笑要多勉强有多勉强。
赵四娘见到赵三娘这比哭难看的笑容,不禁一怔,随即一脸正色道:“二姐,今天我会把你洗的大肠,做得很好很好吃的。”
赵三娘见小妹板着一张小脸,这么严肃地向她保证,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好了啦,二姐真没有啥事儿!要是这东西真能赚钱,二姐愿意天天洗!”
赵四娘家 第二十一章 事前宣传
到了晚饭的时候,姜老爷子把姜家滩的里正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村老,以及今天来帮忙的人都请了过来。
虽说姜家不像老赵家那样,连平日里吃饭都要分男女两桌坐,可按照乡里的规矩,请客吃饭时女人和小孩是不能上桌的,于是桌上只有姜老爷子和赵永忠作陪。
乡亲们围坐在桌边,只见桌上摆了蒜苗肉片、干煸肥肠、肉末豆腐和鱼头豆腐四大盆菜。虽说只有四道菜,但每道菜都分量十足,里面还有难得一见的肉菜。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可谁也没有好意思先下筷子。
“穷乡僻壤出刁民”这句话或许有一定的道理,可是在姜家滩并不怎么适用。这儿虽然是个贫寒的小渔村,可是民风淳朴。
大伙儿听说姜老爷子家的顶梁柱姜华受伤在家,姜老爷子无奈之下想要在码头旁搭个草棚卖吃食时,都仗义地伸手帮忙,根本没想过要啥回报。当时姜老爷子一再邀请大伙儿去他家吃晚饭,大伙儿都清楚他家的境况,知道他家不可能有啥好东西招待自个儿,可是为了不下姜老爷子的面子,还是过来了。可看到这么一桌好菜……
“多亏了大家,咱家才能这么快就把棚子搭好!大家不要千万客气,赶紧趁热吃吧!”姜老爷子见大家都不肯动筷子,忙招呼起来。
“我说阿华他爹,搭个草棚只要一会儿工夫。咱不过帮了个小忙,你给整了这么多好菜,咱心里过意不去呀!”里正姜武说道。
姜武为人厚道,处事公正,他做里正大家都心服口服。而且他还乐于助人,前几日姜华的医药费就是他掏的,姜老爷子对他甚是感激。
“小五他爹,这肉是咱女婿送的,豆腐是咱家自个做的,都没费啥钱,你只管吃着!”姜老爷子劝道。
“啥?这豆腐是你们家做的?”姜武不禁大吃一惊。
“是呀,俺闺女拜了个很会做吃食的师父,这做豆腐的方子就是她师父教的。还有今儿这一桌菜,都是她烧的。来来来,大家快来尝尝俺闺女的手艺咋样!”赵永忠一脸骄傲道。
众人听说这桌菜竟然是个小姑娘烧的,都惊奇不已,纷纷伸出筷子夹菜,一时间称赞声不绝于耳。
出乎意料的是,相比起其他三道菜,最不值钱的干煸肥肠竟然最受追捧。
在幽州,辣椒和番薯一样,是刚刚传进来不久的新鲜事物。虽然有不少农家都或多或少种植着些辣椒,但也只是做菜的时候放少许调个味儿。所以刚开始看到这盆加了不少辣椒的干煸肥肠时,谁都没敢下筷子,都主攻其他三盆。不过由于其他的菜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也就有人大胆尝试了一把。
哇,好辣!不过等那股辣劲儿过去了,萦绕在舌尖的是厚重的香气,这让极少能吃到荤菜的人特别解馋,于是再也停不下口。众人看到他的馋样都很好奇,纷纷下手,结果一盆干煸肥肠很快就见了底。
“阿华他爹,这菜真是用猪大肠做的吗?咋一点儿味儿都没有?小五他娘以前也给我做过,味儿实在太大,下不了口啊!”姜武在听说这菜竟然是用人人嫌弃的猪大肠做的,怎么也不敢相信。
“是真的,这是用俺外孙女她师父教的法子做的。”这时见到杨氏她们把肚肺汤面端了上来,接着说道:“你看,这肚肺汤面也是用猪下水做的,味道可好了!来来来,乡亲们赶紧趁热吃呀!”
果然刚刚端上来的肚肺汤面,汤汁浓厚味醇,面条爽滑可口。
“咦?你家外孙女真有能耐呀!能把粗粮做的面条都煮的这么劲道。”姜武觉得这面条有一股豆香,仔细一看微微发黄,才发现爽滑可口的面条竟然是用粗粮做的。
“这是三和面面条,是用白面、黄豆面和玉米面拌在一起做的。”姜老爷子解释道,接着又笑吟吟问道:“大伙儿吃着可还成?明儿呀,咱们家做的就是这肚肺汤面生意。”
“这么好吃的面,得多少钱一碗哪?”一个乡亲问道。
“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也可以单买面汤,一文钱一碗。”姜老爷子笑道。
原本大家商量好的,白面面条卖三文钱一碗的。可今天赵永忠爷儿俩去镇上时,找了一个路边生意颇好的面摊儿吃晌午饭。这面摊儿卖两种面:纯白面面条和掺着玉米面的白面面条,分别卖四文钱和三文钱一碗。赵四娘尝了尝他们家的面汤,虽说也是用的骨头汤,但是味道已经很淡很淡,口感也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家还是生意火爆。
赵四娘寻思,自家铺子并不打算把白面面条当做主打商品,以后是要隆重推出番薯面条的,何不把白面面条的售价定得高一点,从而凸显出番薯面条的实惠。至于这三和面则是受到那个面铺的启发,回想起前世吃过的三和牛肉面,觉得三和面好吃又耐饥很适合在码头附近卖,不如自家铺子也增加这一款好了。回家一说,家里人都表示赞同。当然了,赵四娘是绝对不会承认,她要求抬高面条售价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自个儿心里不服气,凭什么她的面条比别人好吃得多,却卖不上价!
乡亲们听了姜老爷子的介绍,心想,白面面条他们是舍不得吃的,这三和面面条倒是可以考虑,这么大一碗面条抵得上两个窝窝头,外面窝窝头也要卖一文钱一个,再配上一碗可以尝到肉味的汤,三文钱不贵。不过最令他们心动的是可以单买面汤,只要一文钱呀!可以买回去当肉菜,给吃不上肉的孩子们解解馋呀!
“这面汤真的只要一文钱?”一个乡亲有些不敢相信。
“没错!刚刚给大伙儿尝的干煸肥肠也是一文钱一小碟!”姜老爷子朗声道。
乡亲们登时眼前一亮,这肥肠不但好吃,而且油水十足,一文钱一小碟太值了!
“对了,咱们家还带着卖豆腐。原先一斤豆腐卖两文钱,明儿开张大吉,只收半价,一文钱一斤!乡亲们可一定得来捧个场啊!”姜老爷子拜托道。
乡亲们都知道豆腐卖两文钱一斤,而且还得到镇上去才能买得到。他们中有好几个,家里已经好久没吃上豆腐了。既然明天豆腐能在村里就买到,而且只要一文钱一斤,那就买一斤回去,他们都是渔民,家里有的是鱼,像姜老爷子家一样烧成鱼头豆腐吃得了!乡亲们中有不少人打定主意,明儿一大早就去姜老爷子家的铺子抢购豆腐。
送走乡亲们之后,两家人又坐在一起合计了一遍明天要注意的事项,这才洗洗睡了。
赵四娘家 第二十二章 开张大吉
第二天天刚亮,除了姜华和姜梨花外,包括姜小虎在内所有人都起身了。大家把昨晚剩下的饭菜当做早饭草草吃完,就开始干活儿了。
姜老爷子、姜小虎和赵永忠父子三人,负责把桌椅板凳和锅碗瓢盆这些家伙事儿分别搬上两辆手推车,运到铺子里去布置。
原本姜家只有一辆运鱼的小手推车,这车运些锅碗瓢盆这种小物件还成,运桌椅板凳这些大家伙就不行了。虽然姜老爷子和赵永忠都说实在不行,哪怕自个儿辛苦些扛过去也成,就不用买新车了。可赵四娘考虑再三,还是坚持让姜老爷子在订购桌椅板凳的时候,把大手推车也给买了回来。开吃食铺子本就辛苦,可不能为了省几个钱就把人给累坏了不是?
姜氏、姜月娥和赵三娘仨人则带着前一天泡好的黄豆去公用石磨那儿磨豆浆。
赵四娘就开始和杨氏一起和面。她打算把面和好后带去铺子,客人要是点面,就可以直接开始拉面或是擀面。
她俩刚把面和好,姜氏就提着一桶豆浆进来了。于是她们便开始做豆腐脑和豆腐。
为了吸引客人上门,她们家铺子在第一天推出了半价豆腐,估计会有不少人上门来买,所以决定今天多做点。因此赵四娘把在锅里炖了一晚上的肚肺汤盛进木桶里,把两个灶台全都空出来做豆腐。
可即使是两个灶台火力全开,由于做豆腐比较费工夫,等到全都做好了,赵永忠和赵三郎已经从铺子里回来,站在一旁等候多时了。
接着大家就把足足装了两桶的肚肺汤和一桶豆腐脑,以及三板豆腐一起搬上手推车,让赵永忠父子拉去了铺子里。赵四娘和姜月娥也随车同去。
到了面铺的时候,赵四娘看到官道上已经有不少人在走动,发现这儿新搭了一个草棚,时不时有人停下来往里张望。
和姜家一样,面铺里也安着两个灶台。于是赵四娘立即让赵永忠把肚肺汤倒进一个锅里继续炖,让赵三郎把另一个锅也烧热,将昨晚就已经卤好的肥肠倒进锅里干煸。
一时间面铺附近飘满了让人垂涎欲滴的干香,引来不少路人驻足观望。
一会儿工夫,肥肠就炒好了。赵四娘将它盛起后,把锅刷干净,再往里倒上大半锅清水,让赵三郎接着烧。
这时肚肺汤已经重新烧开,赵四娘掀开锅盖,一股浓郁的香气顿时从锅里飘了出去,伴着刚才的干香,更是诱人,已经有不少人围在面铺门口,询问他们家在做什么吃食这么香。
“咱们家开的是面铺,刚刚大家闻到的是咱家的面汤和现炒的干煸肥肠。大伙儿要不要进来尝一尝?”姜老爷子笑道。
虽然味道很香,可大家只是围观却没有人真正掏钱买,姜老爷子心里有些着急了。
“各位叔叔伯伯,虽说咱家的白面面条四文钱一碗,三和面面条三文钱一碗,可咱家的面汤能单卖的,和这干煸肥肠一样,都只卖一文钱一份儿,包您吃了一会还想吃第二回!”只见赵四娘一边笑吟吟说着,一边用托盘托起一碗肚肺汤和一碟干煸肥肠展示给众人看。
众人见碗里的汤色泽纯白,衬着翠绿的青蒜花,甚是诱人;碟子里的肥肠泛着油光,肉香扑鼻,更是令人食指大动。
“这些真的只要一文钱一份儿?”一个背上背着竹篓的中年汉子问道。
赵四娘见他手上还牵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那孩子像扭糖似的缠在那汉子身上,正嚷着要吃肉。
“当然了!叔叔,您带着孩子走了这么长的路也累了吧?赶紧进咱家铺子歇歇脚,喝口咱家的面汤解解乏!”赵四娘笑着招呼道。
“成!那就来一碗面汤和一碟子这个啥肥肠!”那汉子往赵四娘的托盘里放了两文钱,领着孩子进了铺子。
赵四娘直接就将托盘里的汤和菜,送到那汉子坐着的桌子上。
其他人见两文钱真的能吃到这样的好汤和好菜,也纷纷掏钱出来。他们中间,有两样都要的,也有只要一样的。
这时喝着面汤的人忽然惊喜地发现,汤里居然有肉,尝着不像猪肉,嚼着却比猪肉还要香,大呼好吃。
有了这样的活招牌,铺子里的生意自然更好了,不一会儿,面铺的座位就满了大半。
“咦?阿华他爹,你家生意这么好呀?那豆腐还有吗?”一个手上端着只碗的的老妇人问道。
正忙着收钱的姜老爷子转头一看,原来是同村张大贵的娘亲刘氏。她的儿子张大贵就是昨天帮着搭草棚的人之中的一个。
“有!有!”姜老爷子忙笑道,转过身打算喊赵四娘去给刘氏切豆腐,这才发现赵四娘正在给客人擀三和面面条。
再看赵永忠正忙着给客人打汤打菜,赵三郎和赵四郎兄弟俩一个负责跑堂,一个负责收拾桌子,也忙得不亦乐乎。就连最小的姜小虎也坐在灶台后面看着两个灶。
没法子,负责收钱的姜老爷子只得亲自出马。他从刘氏手中接过碗,飞快地跑到放豆腐的案边,这时他才惊喜地发现,未雨绸缪的赵四娘已经把一板豆腐切成了十六块,于是他拿起一块,装好之后又把碗递给了刘氏。
“大贵他娘,好吃下次再来!”赵老爷子笑道。
“平时吃可吃不起哟!听说今儿卖一文钱一块,才跑来买的。”刘氏叹道。说罢,递给姜老爷子一文钱,径自去了。
“啥?老人家,您家豆腐就只卖一文钱一块?”坐在姜老爷子旁边喝汤的一个客人,虽然看得分明,那老妇人确实是只给了一文钱就端走了一块豆腐,可还是不敢相信,太便宜了呀!
“平时当然没有这么便宜,今儿是咱家铺子开张的日子,所以豆腐半价,只要一文钱一斤!小兄弟,你要不要也来一块?下次来就是两文钱一斤啦!”姜老爷子劝道。
“哎呀!不曾想今儿有这等好事。我是去镇上修农具的,一没带碗,二没带篮子,买了没地方放呀!”那客人叹息道。
那客人没带碗或篮子,可其他客人有带篮子的,甚至有原本就打算去镇上卖豆腐随身带着碗的,听说今儿半价,忙掏出钱来买豆腐。
路过的人听说了,也纷纷进来买上那么一两块。他们中有不少人,原本只是想进来买豆腐的,可见坐着的客人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也就叫上一碗面汤或是干煸肥肠解解馋。
不一会儿,三板豆腐四十八块就一售而空。
“婶子,豆腐虽然没有了,可咱家还有豆腐脑,大碗两文钱,小碗一文钱,可比豆腐好吃多了!豆腐脑很嫩的,小孩子也能吃!”终于给客人下好面条的赵四娘得了空,见一个年轻妇人怀里抱着个三四岁大的小男孩,当她听说一文钱一斤的豆腐已经卖完了时跌足长叹,赵四娘忙向她推销起豆腐脑。
其实赵四娘最开始是打算将豆腐脑统一定价为两文钱一碗,并没有大碗和小碗之分。只是后来考虑到豆腐脑算是一种新鲜事物,虽然两文钱一碗分量很足,可这个价钱客人未必能够接受,于是又推出了小碗,可以让客人花一文钱尝试一下。
“豆腐脑?那是啥玩意儿?”那妇人的娘家就在姜家滩附近的村子里,今儿她是带着丈夫和儿子从江对岸的村子那儿过来回娘家的。他们刚从码头上下来,听说这家铺子里有便宜豆腐卖,她就进来了,谁知没赶上。不过进都进来了,赶了半天路也乏了,索性坐下来歇歇好了。虽不知豆腐脑是什么,反正小碗就一文钱,不妨买上一碗。于是就招呼站在铺子外,提着大包小包的丈夫进来,让他掏钱买了一小碗。
那妇人的丈夫刚把拎着的东西放下坐稳,豆腐脑就端了上来。
只见半碗奶白的汤汁上,飘着好几片雪白的豆花,豆花上配着翠绿的葱花、碧绿的韭菜丁、浅红的虾皮和金黄的黄豆,煞是好看。
那妇人拿起汤匙舀了一口尝了尝,只觉汤汁咸鲜味美,豆腐香嫩滑爽,忙给怀里的孩子也喂了一匙。那孩子吃了直呼好吃,催着他娘亲再给他喂,不一会儿一碗豆腐脑就见了底。
她丈夫见孩子吃得香甜,而媳妇儿只吃上了一口,忙又掏钱买了一大碗给他媳妇儿。那妇人见丈夫体贴,心中快慰,又舍不得一个人吃一大碗,于是夫妻俩分食一碗。
旁边的人见他们一家人吃得其乐融融,都好奇这豆腐脑是啥滋味。于是有好几个人也叫上一小碗尝鲜,结果吃过的人都说好吃。一时间豆腐脑也大卖起来。
不一会儿,面铺里就坐满了人,来晚了的客人中,有耐心的站在桌子边上等人走,没耐心的直接端着碗站着就吃了。到了后来连站着吃都不行了,因为碗不够了。
蹲在后面洗碗的姜月娥无比后悔,她没有想到生意会这么好,坚持自个儿一个人拿下洗碗的活计,硬是让姜氏和赵三娘留在家中晒番薯粉,搞得自己现在累得满头大汗,还是跟不上脏碗撤下来的速度。
不过半个时辰后姜月娥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干煸肥肠、肚肺汤和豆腐脑都相继售空,终于没有人催着她要碗了。
前面铺子里的姜老爷子他们也是一脸兴奋,在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开始麻利地收拾起来。
赵四娘家 第二十三章 初次得利
呆在家里做番薯粉的姜氏她们,人还在家里,心却跟着姜老爷子他们一起飞走了,一个个都魂不守舍。
忽然院子里传来一阵响声,难道是姜老爷子他们回来啦?这才什么时辰呀,怎么就回来啦?难道是生意做得不顺利?
姜氏她们怀着忐忑的心情冲到院子里,见姜老爷子他们几乎个个喜笑颜开,提着的心放下了一大半。可又见赵四娘有些无精打采的,心里不由得有些犯嘀咕,这生意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