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墟
时间:2023-05-22 来源: 作者:盛京沧海
宋伯符重金礼聘来的江湖高手,多数都留在了杭州。原因很简单,宋帮主出手着实阔绰,帮这些高手再杭州安了家,置办了良田美宅,妙龄姬妾,谁会拂逆宋帮主的一片拳拳之心呢
除了柳云通。
柳云通伤势稍有好转,便来向宋伯符辞行。宋伯符也自知留不住柳云通,客气了一番,也就任他去了。他早已找机会暗示过柳云通,害他丢了一只手的那小子,也许不是淮南杨隆演,至于究竟是谁,他相信以柳家的势力,不难查出来。
第三百八十七章 纠结
李存勖和肖俞离开杭州,马不停蹄,一路北上,不消两三日,便回到了金陵。
此时北漕援兵早已赶到,虽然骆希夷有些按捺不住,但肖俞再离开金陵时早有交待,不许他们轻举妄动,骆希夷只得老老实实等着。这么一来,金陵城里便有不下二百名北漕的精锐。好在接收了原来南漕金陵分舵的产业,养活这二百多人倒也不费力。只是这帮兄弟每日闲来无事,除了喝酒便是赌钱打架,骆希夷不得不花上许多精力约束手下。
吴越那边的动静,骆希夷也派人暗中打探了,知道南漕在内撤。他不难猜出,这是“徐客卿”在杭州开始活动了。只是宋伯符始终活蹦乱跳,不知道“徐客卿”究竟打算怎么处置。
另一方面,骆希夷还要分出神提防那些神出鬼没的刺客。说来也巧,自从那日北漕援兵声势浩大的“入城式”之后,此刻就没有再现身。骆希夷一开始不敢放松,过了十几日之后,也难免松懈下来。看来自己小露了一手,震慑住了那些宵小之辈。北漕这块牌子,到底还是管用。
见“徐客卿”终于赶回来,骆希夷喜不自胜。肖俞简短地说了一下杭州之行,骆希夷满以为这回徐客卿会带着大队人马一路杀到杭州,谁知徐客卿轻描淡写便将此次北漕南下的大业画上了休止符。骆希夷虽然有些遗憾,但人家徐客卿说了,这是吴越王府的意思。要是再不依不饶继续与南漕作对,那就是不给吴越王府面子了。骆希夷自问还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只好悻悻然作罢。
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骆希夷有条不紊地分派人手,接收淮南境内各城的南漕分舵,向其他江湖门派、帮会投帖子,昭告天下,江淮漕运,从此也归了北漕了。
北漕后派来的一帮生力军,本来是憋着一股劲儿来立功的,谁知等来等去,等到的是仗已经打完了的消息。不由得一个个跺着脚唉声叹气。
北漕的事安顿停当,肖俞从外面买回来一坛子秦淮春酿,躲到房中自斟自饮。
喝完半坛子酒,李存勖推门进来了。
“你有心事”李存勖开门见山地问道。
肖俞一笑:“就知道瞒不过你。”
李存勖道:“那是。在杭州的时候就看出来了。钱元瓘既然将你错认成徐知诰,想必你们俩的长相相近得很,否则钱元瓘不会认错。你要是不亲自见见徐知诰,只怕不会安心回河东。”
肖俞道:“其实我更纠结的是,真的见到了徐知诰,我该说什么,做什么”
李存勖笑道:“那有什么好纠结的你们俩就坐下来细细地聊,各自是几岁与家人分开,家里都有什么人,你们曾经流落到哪些地方,若是都对的上,那么你俩就一定是亲兄弟无疑了。”
肖俞犹豫着道:“可他现在是徐温的义子,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
李存勖打断了肖俞:“你怕他不愿意与你相认他要真是顾及眼下的身份,拒你于千里之外,那我就全力扶持他那个废物大哥,把他赶出徐家大门。”
肖俞忙道:“万万不可。”
李存勖咧嘴一笑:“慌什么,现在八字还没一撇,你就先护上短了。我也就随口那么一说,就算他是你亲弟弟,就算他狼心狗肺不肯认你,那也是你的家事,我一个外人,怎好越俎代庖岂不是平白无故讨人嫌”
第三百八十八章 江都府
李存勖派人外出打听,得知徐知诰此时并不在金陵城内,而是去了庐州,襄助徐温办理迁都事宜去了。李存勖唯恐天下不乱,一力撺掇肖俞去一趟庐州,和徐知诰好好见上一面,实在不行来个滴血认亲。
肖俞思量再三,决定还是先不去找徐知诰。
毕竟眼下淮南的局势十分微妙,徐知诰可以说处在风口浪尖上。一个来自河东的兄弟,可以引以为强援,也可能成为别有用心者攻击他的口实。一个弄不好,徐温都很难和那些淮南老将解释。
故而肖俞再度露面时,又重新带上了人皮面具。
对于“徐客卿”这种藏头露尾的行径,骆希夷早已经见怪不怪。自洛阳初见,他已经见过“徐客卿”不下三副面孔。哪个是真,哪个是假,他已经不太在乎了。只要这还是那位英明神武、武艺非凡的少年客卿,长什么模样都无所谓了。
骆希夷将北漕接下来的部署大而化之地讲了一下。他知道,虽然孙趋庭帮主说南下之行一切以徐客卿马首是瞻,但这些事务部署,想来徐客卿没有闲心去理会,只要知晓便好了。
肖俞果然不太在意,在他看来,南漕既然全面让出了淮南的码头,北漕揣着手过去坐等生意上门就是了。哪怕孙趋庭派来一帮傻子,都不会将事情办砸。
在金陵盘桓了两日,李存勖决定出发前往扬州。
前些日子徐温借小吴王之手颁下谕旨,将扬州改回故名,曰江都府,正式有了王都的气象。李存勖要去江都,自然是要探望一下徐温的长子徐知训。
李存勖自问这些日子没少帮徐家父子的忙,先是给徐知训出主意,让他上书迁都,赢得了乃父青眼;而后又帮徐温对付张颢,捎带手还将天行苑揪到了明面上。就冲这几桩买卖,徐家父子怎么着也得给点利息。
李存勖也知道,直接去找徐温兑现利息,有些不明智。那老家伙一准儿会打哈哈,说什么来日方长的鬼话。李存勖觉着,徐知训虽然是个混蛋,但混蛋有混蛋的好处,那就是办事脆爽。加之这位混蛋大公子似乎脑子还缺根弦,不坑他坑谁
——————————————————
此时的江都府,一拍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运送迁都物资的数千民夫已经在城里忙活了多日,旧日宫室也工匠的连夜赶工修缮之下,也逐渐面目一新。赶上这么百年难遇的盛事,城里的宵禁自然也不能照常了,广陵将军徐知训手下新到任的大将朱瑾,这些日子着实地忙了起来。一边部署城内外防务,一边重新规划各处官衙府邸,闹腾得原驻守扬州的一应官儿鸡飞狗跳。
那些人心中自然是有怨言的,但迁都事大,朱将军可是带着王名旗牌来的,谁敢阻挠朱将军的公务,那就是和徐大都督、小吴王过不去。再说了,迁都之后,将都城必然人满为患。若不提前规划好官署,到时候难道让那些尚书、将军露天处理公务
更有一众明眼人看得出来,朱将军来江都,那是摆明要接任广陵将军的。等迁都大事尘埃落定,徐大都督必然会让已经兼任刺史的徐知训让出广陵将军的位子。毕竟镇守王畿,要的得是真正的百战宿将,而不是徐知训这种纨绔子弟。
徐知训似乎毫不在乎自己的官位。反正自己事徐温的长子,这个身份比任何官职都硬实。索性不但军务不理会了,就连刺史该管的政务都一股脑儿推给了朱瑾。
第三百八十九章 不是故人
淮南将门私下里流传着一句话,说是“教子莫学徐知训”。只是徐温精明一世,在这件事上偏偏灯下黑,只以为自己的长子不过是才具平庸些,性子急燥些,却不知在背地里做下那许多天怒人怨的勾当。为了历练他,前些年老吴王还在世的时候,就为徐知训求来了广陵将军的要职,驻扎在扬州城内。
扬州算是杨吴境内数一数二的富庶之地,当年老吴王为了争夺扬州,两进两出,也不知折损了多少人马才打下来。本来有意将王府迁往扬州,只是多年征战之后,老吴王与民休息,一时也不好大兴土木。但谁都看得出里,老吴王是想着以后民力恢复了些,便要将治所从庐州迁到扬州的。谁知后来天不假年,老吴王忽然暴毙,算是留下了个不大不小的遗憾。能将这么个地方封给徐知训,足见老吴王生前也是对徐温给足了面子的。
对于徐知训的品行,旁人虽然看在眼里,但一来碍于多年老兄弟的情面,二来也畏惧徐温的权势,三来更怕徐知训的二杆子脾气,谁敢在老大人面前乱嚼舌根,日后必然会招来徐大公子的报复。是以这么多年来,没人敢站出来指摘徐大公子的劣性,徐大公子也真就把自己当成了扬州这一亩三分地上的土皇帝。肖俞忧心忡忡:“不会轻易翻脸,不代表一定不会翻脸。若是徐温本人在此,还有得谈。至于徐知训嘛,实在不好掂量。再者,南漕的武鸣修想必没少给徐知训好处,这才有今日的全城大索。咱们两手空空来扬州,能给这位广陵将军开出什么拒绝不了的条件啊”
李存勖笑了:“其实,在洛阳决定插手漕帮事务的时候,我已经想到今日的局面了。虽然没有精心推演,但大体的路子已经是有了的。如今杨家虽然已经大权旁落,但老吴王的遗泽还在,徐氏一门的处境,其实是有些尴尬的。徐温这位都督大人,别出心裁给自己封了这么个官职,傻子都看得出这是要学朱温——嘿嘿,你还别说,看这二人的名字,就知道是一路人——但一时之间,还没有朱温那样的班底,还没有说一不二的权势。徐温这几个儿子,想要争宠的话也只能从这上面入手。这几年只听说他家收养的小公子如何贤德,徐知训这位嫡长子反倒退了一箭之地。若是他能引我晋国为强援,你说,他老子会不会对他刮目相看”
肖俞沉吟着点点头:“若是经由他的手,徐家与晋王府搭上了关系,那他在淮南的地位会无人可以撼动。只是,您真的决定要站在徐知训这一边吗从小处说,他在徐家的地位并不稳固;从大处说,徐家在淮南也不是全然高枕无忧。这笔生意,可不太牢靠。”
李存勖口中啧啧有声:“二郎到淮南几日,也学会做买卖了。只是这世上啊,从来也没有十拿九稳的生意,有时候想要发大财,还真就得冒点险。若是等淮南尘埃落定,徐知训成了淮南世子,我再来找他,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好说话了。”
第三百九十章 各怀心思
到了后宅花厅,徐知训屏退左右,连端茶倒水的活儿都自己包揽了。小心翼翼地问道:“世子殿下这趟回来,有什么关照”
李存勖对徐知训的态度很满意,道:“大公子言重了,眼下的淮南,已经事徐家的天下了,我哪里还关照得了你反倒是我在淮南还要仰仗大公子关照啊。”
徐知训嘿嘿笑道:“虽说家父眼下执掌中枢,可殿下你也知道,我那几位弟弟,都不是省油的灯。老爷子的心思,难猜得很啊。”
李存勖斜乜了徐知训一眼。他知道徐知训口中的“那几位弟弟”,其实所指的也只有徐知诰一人而已。其余几人,都是难成大器的。徐知诰年纪虽小,但立身处世都远胜于几位兄长,这自然是徐知训不愿意看到的。当年徐知诰进徐家门时,一来徐知训年纪也不大,二来徐家的基业也没有今日这般庞大。要不然,徐知训也会向杨家那几位公子一样拒绝这个来路不明的兄弟进门。谁知道当年那个不起眼的小乞丐,今日竟成了徐知训的最大心病。
若是在太平年间,一个义子自然掀不起大浪来。他再怎么精明能干,将来也顶多是徐家的一个外臣,有朝一日徐温归了天,徐知训这个做大哥的,还不是想怎么安置他就怎么安置他。可如今不同了,乱世之中,谁拳头硬、手下多,谁才能坐稳家主的位子。君不见,多少藩帅身故之后,义子与亲子打得不可开交莫说义子得宠胜过亲子,就算义子继承家业,也早已不是新鲜事了。
李存勖决定继续吊一吊徐知训:“您是大都督的嫡长子,多年来为大都督镇守一方,有功无过,怎么会觉得大都督心思难猜呢”
徐知训道:“哎呦我的好世子殿下啊,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什么叫有功无过我自己是什么材料,难道我会不知道您要是真觉得我这个嫡长子位子稳固,上回您还会来找我谈那笔生意吗”
李存勖微微一怔。上次他给徐知训出主意,让徐知训上书迁都,换来徐知训对北漕的支持。那时他就算定徐知训必然不会拒绝自己的“好意”。只是没想到徐知训的自知之明比自己想象中还要高上几分。而且还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看来这家伙倒也不是一坨完全糊不上墙的烂泥。
既然徐知训话说到这份儿上了,李存勖便正经了些,道:“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我若不是看好你徐家嫡长子的身份,也不会上赶着找你做那笔生意。”
徐知训点头道:“那是,那是。不过您看中的徐家嫡长子,可不是我徐知训啊。”
李存勖眯起眼睛:“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徐大公子看中的,恐怕也不是我李存勖,而是河东晋王府的世子吧”
两人对视一下,各怀心思地哈哈大笑起来。
笑毕,李存勖轻轻一拍大腿,道:“说正事吧,本来呢,北漕的事情忙完了,我也不好再来叨扰大公子。只是眼下小吴王迁都在即,将来江都府的商路必然毕过去更要繁盛十倍不止。这可是一盘大生意,我有意与大公子联手,将广陵的丝绸、茶叶、药材这些大宗生意捏成一个盘子。要是将来有便利,铁器、马匹之类的也可以做一做。不知大公子意下如何”
第三百九十一章 冒充一个窝囊废
徐知训眼睛眨了眨,心里快速地盘算起来。
以往淮南将门中人都是徐知训不学无术,那只是指治政与军务。要是说起做买卖,徐知训还是有些天赋的。
江都是南北水陆大码头,商贾云集,辐辏千里,这里面的油水,没有谁比做过多年广陵将军的徐知训更清楚。
李存勖既然是北漕南下的幕后推手,那么不用问,将来北漕在淮南的生意,李存勖也是要占一份的。甚至很有可能,这位世子殿下会将北漕牢牢握在手中,使之成为晋王府染指江湖的一个跳板。
有这一层关系在,江都的水上商路,就要被李存勖占了大半了。
在这种情况之下,李存勖主动提出要和徐知训合作,似乎是有意给他分一杯羹。
徐知训也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所谓县官不如现管,他已经接了扬州刺史的大印,这里就是他的一亩三分地,将来以刺史身份管理商事,要比以将军身份横加干涉要名正言顺得多。无论北漕在江湖上有多大的影响力,也无法避免和官府打交道,更不能不看自己这位刺史大人的脸色。
这么一看,这笔买卖事两家互利的。
但徐知训也知道,李存勖来头实在太大,和这样的一位贵公子合作做买卖,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事与虎谋皮。
退一步说,即便李存勖是真心和自己合作,可淮南与河东之间,还隔着一个大梁。梁帝对此会不会有什么想法虽说杨吴如今也不卖梁帝面子,可万一自己此举触怒了梁帝,人家就算不大肆兴兵,只要在暗地里做点小动作,李存勖说的那些什么丝绸、茶叶等等等等,一文钱的买卖都出不了淮南。
徐知训咬着下唇,若有所思盯着天花板,良久未作声。
李存勖趁势说道:“淮南虽然没有奉朱温老贼的诏,但我知道,上至小吴王,下至淮南的文武百官,其实都对朱温很是忌惮。如无必要,其实不想和朱温再生枝节。大公子担心的是,和我合作的事情一旦传出去,大都督会为难”
徐知训嘿嘿一笑,静静地等李存勖往下说。
李存勖道:“实不相瞒,我在北漕那边,并没有公开自己的身份。其实,北漕那些兄弟,一直以为我是杨隆演。”
徐知训眼睛一瞪,叫道:“谁”
“杨隆演,”李存勖轻轻地重复了一下,“我用了点小手段,让他们相信我是吴王府的子弟,故而他们随我南下,很有底气。”
徐知训点点头:“的确,在这件事情上,杨隆演的身份比河东世子更可靠。只是”
李存勖笑道:“只是什么”
徐知训道:“冒充杨隆演那个窝囊废,实在是委屈世子殿下了。”
李存勖无所谓地一晃脑袋:“什么委不委屈,顶用就行呗。以后我会继续使用这个身份,到时候大公子你配合一下,北漕中人更会深信不疑。以后和你合作做买卖的,是杨隆演,如此一来,还有什么好顾忌的大公子需要做的,就是让真正的杨隆演老老实实待着,即便听到些风声,也别胡说八道。这点小事,想必难不住大公子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