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二子从周
“我的个去!看得我口水直流!这哪里是打野直播啊,特么简直就是出去享受的!”
“吃的倒是还好,我就不喜欢吃荔枝,一股烂红薯味道,不过这两边的风景真好啊!”
“你看那山上的花,哎哟一大片一大片的,这简直不科学啊!哪里像是野生的,简直像人工搞出来的花圃一样!”
……
蔡学均对李君阁说道:“大家都对山上的花感兴趣,二皮要不你介绍一下呗。”
李君阁一边掌舵,一边说道:“你们看那边红色的和粉红的一片,那是杜鹃花。我们这边的杜鹃开得比较晚,一般在五六月份开始开花,现在花期已经过了,你要是早两个月来,那景色更精彩。”
“岸边那从白色的花朵,那是野百合,它的球茎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美容养颜,防癌抗癌的功效,不过也不能多吃,这玩意儿有微毒,晚上营地旁边如果有百合的话,可以弄点来熬粥喝。”
“山上崖壁下面那丛粉红色的,那是刺梨花,刺梨是蔷薇科植物,所以不管是枝条还是花朵,都跟蔷薇很类似,不过花瓣是单层的。”
“刺梨果子维生素c含量极高,被称为维c之王。有健胃,消食,滋补,止泻的功效。刺梨味道酸涩,我们这里一般用它泡水喝,或者制作刺梨酒。”
“历史上利用刺梨酿制刺梨酒的记载,最早始见于清道光十三年吴嵩梁在《还任黔西》的诗句:‘新酿刺梨邀一醉,饱与香稻愧三年’。比此诗稍早或稍晚的贝青乔的《苗俗记》载:‘刺梨一名送香归……味甘微酸,酿酒极香。’”
“道光二十年的《思南府续志》:‘刺梨野生,实似榴而小,多刺,其房可酿酒。’同年《仁怀直录厅志》亦有刺梨酒的记载。道光三十年的《贵阳府志》,有‘以刺梨掺糯米造酒者,味甜而能消食’的记载。章永康《瑟庐计草》里,也有记录刺梨的诗句:‘葵笋家家饷,刺梨处处酤。’”
“我靠沟主这是文武双全啊!连这些东西都门清!”
“我的膝盖又肿了!”
“这个安利我服用了!我这就去淘宝看看去,是要米酒酿制的是吧!”
“刚刚那位真特么是个酒鬼。”
“吃着荔枝,吹着江风,欣赏着风景,听沟主讲古,我靠这小日子过得真滋润!”
……
蔡学均称赞道:“我靠二皮你对李家沟的了解真特么不是盖的,还有啥故事都给我们直播间的朋友讲讲呗。”
李君阁想了想说道:“那行,那我就讲讲这五溪河的来历吧。大家一边欣赏风景,我一边给大家絮叨。”
“话说东汉末年,武陵一带盘踞着一支苗蛮,其领地就在今天的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被称为‘五溪蛮’,其首领叫摩沙柯,不过《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之中误作‘沙摩柯’。后来在三国演义里也被称为‘沙摩柯’。”
“我靠这个我知道,说沙摩柯我就明白了!三国游戏里基本上都有他,宝物是铁蒺藜骨朵!”
“对对对,同好啊,朋友玩的啥三国游戏?”
“哈哈哈,我玩三国无双,兄台你呢?”
“俩小子别歪楼!认真听沟主讲故事!”
……
李君阁继续讲道:“当年吕蒙白衣渡江袭荆州,关羽被杀之后,刘备尽起国内精兵伐吴,想要为关羽报仇,派遣侍中马良安抚五溪蛮,将黄金锦帛,官职爵位赐予他们,邀请他们出兵相助。于是五溪蛮在沙摩柯的带领下响应蜀汉,一起讨伐东吴。”
“话说这沙摩柯也是一号猛人,在蜀汉伐吴期间表现突出,就连吴国猛将甘宁都被他一箭射死,而且是正中头部!”
“我靠,甘宁是著名的锦帆贼啊!居然是死在沙摩柯的手里!”
“那是甘宁当时正在生病吧,这沙摩柯估计也就是箭术精奇而已,后来不是连周泰都没有干过?”
“楼上也别小看周泰好不?那也是一个猛人啊!”
“我靠楼上别闹!沟主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呢,听他继续说!我怎么听得上瘾了呢?”
……
“可惜后来刘备被火烧连营八百里,大军溃退,沙摩柯被吴将周泰杀死于乱军之中。这便是著名的夷陵之战。”
“五溪蛮失了首领,也不敢再继续呆在武陵,于是跟随蜀军退入蜀州,在路过夹川的时候,见这里有一片地势与老家相似,于是便扎下根来,将这里的一条大河命名为五溪河。”
李君阁继续说道:“这是发生在蜀汉章武元年,也就是公元221年的事情。后来刘备死在白帝城,诸葛亮受命托孤。直到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闿趁蜀汉皇帝刘备因夷陵之战中大败,在永安病逝之际,杀死太守正昂,绑架新任太守张裔到东吴,举兵号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汉。同时,越巂酋长高定杀死太守龚禄,自封为王,与牂柯太守朱褒响应雍闿的叛变。只有永昌郡在功曹吕凯、府丞王伉顽强坚守下没有被雍闿叛军攻陷。”
“这时一个著名人物孟获出场了。孟获是当时南中地区的大姓豪强,深为当地土著和汉人所信服。雍闿反叛后希望得到南中的少数民族的支持,但各部族酋长皆不服从雍闿。雍闿便招揽孟获,让他游说各部族酋长。”
“孟获也是一个有野心的家伙,于是骗酋长们说:‘朝廷想要征收黑狗三百头,而且胸前都要是黑毛,还要螨脑三斗、三丈长的斲木三千根,你们可以拿出来吗?’由于黑狗、螨脑本来便难找,而斲木因十分坚硬、委曲,根本不可能高到二丈长,所以当地土著都相信孟获,认为蜀汉政权故意为难压迫他们,因此大感不满,便加入叛军。”
“为什么要扯这些呢?那是因为五溪蛮也在那个时候加入了叛军,成为孟获手下的一支精锐部队,这就是著名的‘藤甲兵’。”
“我靠!沟主这故事越听越玄,刚开始还觉得合理,现在有点难以相信了,七擒孟获不是发生在云南吗?”
“楼上的,李家沟地处西南三省交界,这么说起来似乎也有道理啊!”
“我也觉得难以置信,沟主能拿出什么证据吗”
……
李君阁说道:“其实证据早先大家都已经见过了,只不过没有注意到它而已。”
说完将盛放荔枝的竹框子拿起来,将荔枝都倒出来,只把竹筐立在船头,将背子抽出来,对着竹筐一刀横劈过去,竹筐应声被剖成两半。
“沟主v587!”
“操!好猛的一刀!真是干净利落啊!”
“主播,我们真的要乖乖听话啊!这沟主太猛了!你千万别和他闹啊!哈哈哈!”
“靠!本腐姐看到了满满的雄性荷尔蒙!好兴奋!”
“别闹,看看楼主这么把这个跟‘藤甲兵’联系起来。”
……
李君阁再将箭筒里的竹箭取出,将箭筒横放在船头,又是一刀猛劈下去!
这一刀发出“噗”的一声,非金非革,但是力道比刚才那一刀还猛,刀子和箭筒都弹得猛地跳了起来。
“我靠!”蔡学均一个健步冲上去,凌空接着跳起的箭筒,就在哪里仔细的观看起来。
“我靠!主播不带这样的!赶紧将箭筒拿到镜头前面来!”
“就是就是!我靠,难道这箭筒就是藤甲?”
……
蔡学均激动地将箭筒拿到镜头前面细细展示:“各位,都看看啊!这里,看清楚了吗?刚刚二皮那一刀,就只够在这筒子上留下一个白印子!”
满屏的“666”的弹幕,几乎将直播画面都淹没了!
李君阁继续说道:“这付箭筒,还有我的这把弩,都是村里苗娃送我的礼物。他们寨子里至今还保留着制作藤编的手艺,这付箭筒就是用野地瓜藤编制而成的。这样做出的藤编要浸油,再取出晾干,如此多次,工艺流程跟书中的藤甲制作工艺完全一样。”
“这样的藤编经久耐用,刀枪不入,也符合历史上关于藤甲的记载。而且在李家沟苗族的民歌里,也有关于自己祖先起兵反抗汉人大军,最后被烧死在烈火中的记录。因此我大胆的推测,孟获手下的藤甲兵,就是出自李家沟。”
“厉害了我的沟主哥!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我靠不信也得信啊,这真是刀枪不入啊!”
“可惜啊可惜,这要是烧不着的话,那藤甲兵就真的威武了!”
……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七十四章 露营
李君阁继续说道:“公元225年,诸葛亮做下火烧藤甲兵那漫天杀孽的一战后,自己也曾叹息太伤天和,会使自己短寿,于是后来在江边告慰亡灵,封下土司,对夹川地区采取羁縻制度。其实就是让苗人自己管理自己。”
“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夹川都属于三不管地带,城里由清水袍哥放话主事,乡里浑水袍哥作奸犯科,乡民们合族立约自保,山上土匪棒老二盘踞。偏偏这里又是重要的码头,是茶马古道入滇入黔的必经之地。因此千多年来发生在这里的故事,那是多得三天三夜说不完。”
“导游我就服沟主哥!”
“沟主哥你知道得太多了!”
“我靠,听了这个故事,我咋感觉刘备跟诸葛亮都成反面人物了呢?人家苗蛮在武陵过得好好的,被他们这一通弄,差点都灭族了!”
“这就是屁股决定脑袋了!看你站在谁的立场看问题了。”
……
故事结束了,大家却还在意犹未尽的讨论。
李君阁介绍到:“五溪河一共五条支流,分别是盘鳌溪,葫芦溪,独水溪,玉龙溪和洗脚溪。盘鳌溪以前产甲鱼,不过由于地处李家沟下游,已经被糟蹋得不行了。其余四条溪流李家沟人保护得很好,也各有特色,我们这次就找一条溪流和河流交界处扎营。”
然后又说道:“找这样的地方露营是因为视野开阔,野兽一般不会在这样的主要入水口喝水,相对来说安全。但是野外溪边露营有个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强盗水’,也就是山洪。要避开强盗水其实也简单……”
蔡学均接口道:“敲黑板划重点了啊!直播间的同学们注意了啊!沟主接下来要给我们传授经验了啊!所谓‘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山民们对如何预知上游会出现山洪肯定有一套自己的方法,皮娃,来,你接着给大家介绍介绍。”
李君阁像看白痴一样看着蔡学均,摸出手机说道:“其实我就是临出发前看了看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知道周边这几天都是晴天,所以不会有强盗水。”
“噗!哈哈哈哈!主播太逗逼了!”
“哇哈哈哈哈!我就知道接下来还会有段子!”
“哎哟不行了笑得肚子痛!”
“完了完了,被主管发现我偷偷看手机了,哈哈哈哈,实在忍不住啊!”
……
蔡学均一脸的黑线:“二皮,我们还能好好相处不?你这样我很受伤的好不好?”
船行不久,前方出现了右侧出现了一条溪流,李君阁将小船开到了溪流出水口出,在铧尖位置上岸。
李君阁说道:“这是玉龙溪和五溪河交汇处,这次我们就在这里野营了。接下来菜头就负责整理营地,我跟猪儿虫负责寻找晚上的食材。”
蔡学均说道:“大家是愿意看我扎营呢?还是看沟主跟猪儿虫寻找食材呢?这个没法同时直播了。”
“本腐姐只要牛排,不要黄油!”
“搭帐篷不好看,我要看沟主找食物!”
“看沟主看沟主,菜头都看出审美疲劳了!”
“噗,楼上,菜头美过吗?你口味好奇特……”
……
蔡学均将手机交给朱朝安,说道:“行!你们这是有了新欢就忘了旧爱啊!那好,现在我把直播权交给猪儿虫,看看今晚能弄到啥吃的。”
蔡学均整理营地去了,李君阁领着朱朝安向溪流上方走去。
离开溪流岸边,李君阁来到灌木从中一棵朽烂的树桩旁,抽出插子开始挖掘。
树桩旁都是丰厚的腐殖土,不一会李君阁就挖出了一堆蚯蚓。
李君阁解释道:“这些都是用来捕鱼和捕虾的诱饵,玉龙溪里的虾很多,待会我们用虾笼子捕虾,虾不光是好食材,而且也是钓夜鱼最好的饵料。”
采了一张良姜叶子,卷成一个漏斗,将蚯蚓都放了进去。
带着蚯蚓来到水边,李君阁从包里取出一个网状的东西,撑开来有一平方米左右,是一个半球型的笼子。
李君阁介绍道:“这个就是虾笼子,村里小朋友常常用来抓小鱼小虾用的,你看这四面有一个进口,外大里小,这样小鱼小虾进去就出不来了。”
“这种笼子不光能抓小鱼,有时运气好也能捕到大鱼,如果笼子里小鱼小虾聚集多了,偶尔也会吸引到大鱼入笼。”
将虾笼子放入水中,将笼子顶端的绳子系在溪边的一棵灌木上,李君阁说道:“玉龙溪里放虾笼不用等太久,我们一个小时后就可以来取,现在我们再往林子里走走,看看有什么可以做晚饭的。”
来到林子里的一片小湿地边上,李君阁说道:“这样的湿地,食物是最丰富的,野外只要能找到这样的林间小湿地,那就不愁没吃的了。”
沿着湿地外围走了几步,脚下出现了一片植物,叶子是心形,上面是绿色,背面是红色,底部是粗壮的杆子。
李君阁说道:“这个植物大家应该都很熟悉吧?这是摘耳根,又叫鱼腥草,可以凉拌,做烤鱼,黔州地区还喜欢用它炒腊肉。湿地边上的摘耳根比旱地里种的鲜嫩很多,非常好吃,根部肥嫩。
摘耳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是我们这里老乡们非常喜欢的一道食材。”
抽出插子,李君阁开始挖了起来,挖出了很多长长的根部,上面带着嫩芽和叶子。
从背包里拿出一个钓鱼是用的抄网头,将采集的到的摘耳根扎成一捆,放在里面,交给朱朝安,两人继续在湿地搜寻。
不一会,又发现一丛植物,叶子是细细的管状,李君阁将这丛植物拔起来,底部是一个个白色的小圆头。
“这是野葱,山坡上和水边都有生长,坡上的我们叫‘沙葱’,水边的我们叫‘水葱’,能够消肿,健脾,作为调味料是非常不错的。”
将野葱采集下来丢到网兜里,李君阁说道:“今晚的第一道菜有了,摘耳根拌野葱,如果能找到蘑菇的话,那就更好了,野葱炒蘑菇,那滋味可是一绝啊!”
又往前面走了一段,来到一个小水洼的前面,李君阁让朱朝安往水洼里拍了一个特写,说道:“哈哈哈,找蘑菇的行动可以取消了,这里有两个好菜,今晚的食材已经够了。”
“我靠,沟主真的v587,这么快就把食材都搞到了!”
“这是啥?水中的我看着像睡莲,开着小黄花怪好看的!底下有藕吗?”
“边上还有一圈的茅草,叶子看着挺粗糙的,能吃吗?”
……
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七十五章 史诗上的食材
李君阁解说道:“水中的植物大家都知道名字,不过可能没有见过实物,诗经开篇里就有它,大家猜猜是啥?”
“《诗经》的开篇是《关雎》吧?”
“对对对,就是《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后面什么来着?妈蛋,中学学的东西都还给老师了,就记得这四句了!”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哈哈哈哈,我知道了,这就是荇菜!”
“哎哟我去!这首诗背了多少年了,直到现在才知道荇菜原来跟睡莲差不多的样子!”
“我服了沟主了,这一不留神就被灌知识啊!”
……
李君阁将鞋子脱掉趟进水洼里边,一边采集荇菜一边说道:“荇菜的嫩叶,嫩杆都能吃,味道很清淡,可以比照空心菜的做法做。荇菜花可以熬粥,今晚我们可以清炒荇菜,然后用荇菜花,百合,草虾熬一道荇菜百合河鲜粥。”
“靠,为什么我光听着名字就在流口水……”
“我也是……”
……
采集完荇菜,李君阁又转向了水洼边上的的那圈茅草一样的植物:“大家再来看这个,这个可不是茅草哟,大家看上面的花像不像一根根小火腿肠,或者说象一支支蜡烛?”
“这种植物在我们这里叫水蜡烛,学名叫香蒲,它的花粉被称为‘蒲黄’,可以入药,做枕芯;叶子可以用于编制草垫,草席;幼叶基部和根状茎可以做菜,被称为‘蒲菜’。”
说完将手伸到水底下,掐出一段假茎,剥去外面的十几层叶壳,露出里面韭黄一样的部分,对着镜头说道:“能入菜的部分就是这个了。”
接下来一边采集蒲菜,一边说道:“关于蒲菜还有一个传说。南宋时,梁红玉领兵镇守淮安,被金国十万精兵攻打并长期围困,在内无粮草、外无军援的情况下,梁红玉偶然发现战马在取食蒲茎,因而取蒲菜代食,解决了粮食尽绝的困境,最后军民同心协力,终于打败了金兵,所以淮安民间又称蒲菜为‘抗金菜’。”
“我靠,这个冷知识来得猝不及防!”
“我们确定是在看打野直播吗?我一个下午从三国听到春秋,现在又从春秋听到了宋朝!”
“楼上的听课不认真,开始介绍刺梨的时候还提到了清朝……”
“沟主这一肚皮的学问撂山沟里可惜了,这特么一言不合就讲故事啊……”
“这个直播我服!大写的!”
……
收集了一捆蒲菜,李君阁又转向旁边的一丛茅草。
摘下一张叶子,递给朱朝安,说道:“猪儿虫,闻一下,告诉朋友们是什么味道。”
猪儿虫搓了搓叶子,放到鼻子前,说道:“嗯,有一股清香,有点像柠檬的味道。”
李君阁解释道道:“这种草叫菁茅,又叫香茅,有和胃通气、醒脑催情的功效。它在古代有个名字叫包茅。”
“前方高能,预感沟主又要讲故事……”
“同感……沟主又说到了古代两个字……”
李君阁哈哈大笑,说道:“哎哟!看来大家都听烦了啊!”
“不烦不烦,可喜欢听了,赶紧的!”
“为什么我的中学老师不是沟主!不然我的语文妥妥的高分啊!”
“哎嘛我都听得入神了,待会还得去看看视频回放!”
……
李君阁说道:“那我接着讲了啊,包茅古代用于缩酒。也就是制作祭酒时,先将包茅、酒曲和米饭搅拌在一起,使米饭发酵成酒。然后主持用包茅过滤掉酒糟,把酒浆装进大瓦缸。这种沾过灵茅的酒成为神酒,可以用来祭祀祖先了。”
“等等,这个故事我似乎听过,打死想不起来了!好像有个什么历史事件!”
“想不起来就认真听讲!别打岔这位同学!”
……
“当年周朝时,祭祀用的包茅一直由楚国提供,其实到了春秋时期,周王的地位早已经大大下降了,谁都不把他当回事了,因此楚国也就很久没有进贡包茅了。”
“随着楚国日益强大,不断北侵中原各国。这就触犯到了当时另一个强国齐国的利益。”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国进攻楚国,陈兵楚国边界。楚王派大臣屈完到齐军中责问齐桓公为什么无故兴兵。”
“管仲代表齐桓公回答说:‘过去齐国曾经接受过周王的命令,可以讨伐不服从周王的诸侯国。你们楚国已多年不向周王进贡祭祀用的包茅了,这是其一;之前周昭王南巡,到了你楚国汉水一带就没有在回来,这是其二。现在我们责问的就是这两件事,你们楚国必须给出一个交代!’”
“屈完说:‘没有进贡包茅是我们不对,以后照样进贡就是了;至于昭王淹死的事,你们应该到汉水边去打听,与我们无关!’”
“不过最后在齐国的军事压力下,楚王还是派屈完带了包茅去朝见周王,表示对王室的尊重,也是对齐国变相的服软。齐楚两国这才罢兵言和。”
“这个事件是齐国当时‘尊王攘夷’国策的经典表现,通过这个外交威胁,齐国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扩大了在诸侯中的影响,巩固了‘春秋五霸’的地位。这就是著名的‘包茅之贡’事件。”
“沟主这逼装得螺旋稳!历史小白表示螺旋服!”
“我靠,这就又扯回春秋去了!”
“沟主故事多,一个接一个……”
“这个野打得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
采集了一些香茅,李君阁和朱朝安回到了最先安放虾笼的地方。
半路上发现了几棵百合,李君阁又将百合的球茎给挖了出来。
起出虾笼,里面不少草虾哗啦啦直跳。
还有几条巴掌大的鲫鱼。
两人回到营地,李君阁将虾笼底部的拉链打开,蔡学均见状连忙翻出一套野营锅,一个套一个的,一共有三个。
三人将渔获都装到一个小锅子里,蔡学均说道:“哟,不老少啊,这就有两斤虾了!”
李君阁让蔡学均垒灶生火,让朱朝安去淘米熬粥,自己去溪边打理菜蔬鱼虾。
将鲫鱼从背上对剖摊开,用抹上盐,用香茅缠上,再用竹片夹好。
将摘耳根,野葱,百合,蒲菜都淘洗干净,切碎。
将虾也淘洗干净,回到了营地边。
那边粥已经熬上了,李君阁在熬粥的火塘里边埋上几个土豆,然后另生了一堆火,开始烤鲫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