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豪强
时间:2023-05-25 来源: 作者:女侠独孤雯
明初第一豪强 第104章 万斤炮弹
距离应天府城头大概三四里距离之外的后阵相对隐蔽的一片丘陵之下,工匠们正小心谨慎的用小型吊车吊起一个个坩埚铜鼎一样模样的东西,用烧成液状的铅水灌入直径三尺有余的大铁球内。这种铁瓮一般的空壳大铁球在这个时代的技术环境下也是花费了不小的成本才铸造链接而成的。当然办法也并不复杂,类似两口半圆球大锅一般的东西扣合起来浇焊,再用铁皮紧紧的将上下两半链接起来,然后在有所准备的地方扩大开口,形成一个如同炮弹圆球一般的铁瓮。
按照张小磊大致的估计,灌满了铅的铁球重量应该在九千到一万斤左右,大概五六吨重左右的样子。比乌尔班大炮的炮弹还要重数倍。在这个时代,超过四千斤重量的单件重物就很难直接用车马方便的拉运了,因此也只能采用这种办法先制造出外壳然后再灌铅。最后一道工序,则是在铁壳外面继续浇筑铅液。铁壳是为了让炮弹相比铅弹拥有足够的坚固度,外面继续补上铅皮则是为了飞出炮膛的时候不至于摩擦力过大或不合口径带来一系列问题。毕竟在这个时代,毫米级的精度都是很难做到的。
这么重的炮弹张小磊当然没有像乌尔班那样为其制造数吨甚至十几吨巨炮的打算,不过考虑到最大限度的利用火药威力,同时增加单次爆破攻击的威力还是要求北明军队为这些炮弹制作了三十门左右“发射筒”。北明方面的人也丝毫不吝啬的准备了四千斤左右重约两三吨重的发射筒。这种比“特制炮弹”还要轻的发射筒当然不能够直接用做火炮身管来使用。因此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在城头上一个预定的位置上完全布置好了。为了掩人耳目,应天府四周至少有十多处方向上进行这种佯动。
“已经制造好的万斤炮弹都已经仔细的用吊杆填平大致称量过重量了?”张小磊向一名前来协助的工匠头目询问道。
“完全按照岛主的意思称量过了,如果要重新查验现在也还可以,这已经是最后一批要灌铅的炮弹,想来应该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这本来是句场面话,但张小磊并不希望到时候出什么问题,依旧一丝不苟的进行全面检查,直到每一颗万斤炮弹的份量误差都不算太大的时候才终究把心放了下来。
农业时代的人们往往没有工业时代的思维,即便是21世纪初时候的中国有些地方也往往如此。认真严格的要求有时候会被认为是故意找麻烦,甚至不少人都抱着能凑合就凑合的思维。为了不让这样的行为被误认为“苏联老大哥标尺卡苹果”。张小磊也并不吝啬给了一些工匠们以“小费”,不少还是通过地财的方法,这才在很大程度上平息了不少人的不满。
负责进攻和佯动的多个地方不少的人群忙碌了整整一天之后,夜色渐渐降了下来。北明军队在城头各个方向上的例行公事一般的炮击再次展开了。趁夜间的攻城也继续展开,在张小磊很早之前就开始的提点之下,也就比热气球小一号,超大规格版的“孔明灯”通过在上风处放风筝的方法吊到了距离地面大概百丈左右的高度,虽然城头上一些大号的床弩还有轻炮在理论上也能够勉强的将作战斜距延伸到这么高的高度上,可是因为黑夜间低劣的炮术,命中率却低到了连北明军队都完全可以接受的地步。
这些超大号的“孔明灯”当然起不到照明弹的作用,火焰被风筝线连通的扳机引燃并在空中燃烧其熊熊大火的时候还是能够勉强的照亮城头并让城头上不再一片黑暗。弩手和炮手们也趁机接连不断针对进攻处的城头上展开压制,疯狂的攻城便进一步施展开来。
城内的守军也开始试探的制作出一些类似的照明装置,可问题在于进攻的选择权在于攻击一方,在对手拥有风向优势的情况下,城内的“大号孔明灯”根本无法释放到对面的头上。加上城外的北明军队制作了不少能够在十多米高的楼车上把比较聪明勇敢的一些幼儿孩童组成的瞭望少采用投石机原理的钓杆在黑夜中抬到十几丈高度上的高空中去直接观察城内的情况,直接用画图并用风筝线传下来的办法引导城下的守军进行攻击。这种单方面的打击一下就让攻城的北明军队占了不少的便宜。原本以为不过是例行公事般的袭扰带来的压力也不得不让守城的一方认真对待。
在这种单方面的压制掩护之下,重新开始有不少的北明精锐攻上了城头,并且直接由这些精锐负责指引城外的弓弩手火器手乃至投石车压制内城一侧的守军,当下就让给城头上的大周守军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原本充裕的兵力在这种独特的夜袭压力下也变得不那么充裕了。
几乎与此同时,在应天府东南面看似最为坚固而高达的城头不远处,无数士兵趁着黑夜在宽阔的坑道内将一个个沉重的炮弹推进了早就挖好的炮口内并做着填装炮弹的最后准备。张小磊并没有亲自差人攻城,仅仅是在亲自侦查万城头之后提供一些要求上的指导,并派遣一些人在黎明来临前夕的时候亲自检查炮口的斜度是否合适。
为了防止炮弹打偏,第一次测试的十门四千斤埋在土里的发射筒高度各有不同,仅仅是为了测试这种在二十丈左右距离上开炮攻击的攻城炮的精度罢了。
太阳的光芒刚刚从东方辉映过来,还没有完全升出山头的时候,为了以防万一,发射万斤炮弹的“超级没良心炮”的士兵们就点燃了开火的导火索。
足足四百斤左右约二三百公斤重量的发射药爆炸的时候还是发出了惊天动地一般的动静。上万斤的铁壳灌铅炮弹在猛烈爆炸力的推动之下横着飞出了埋在土中仅仅剩下炮口露在外面的发射筒。不过两三吨重量的铁皮桶似乎根本无法承受这么巨大的威力,几乎在炮弹飞出发射筒筒筒口的同时就被炸裂开来。好在这种发射筒在制造的时候就知道肯定无法承受火药的威力,因此很大程度上是卷制而成,连接处有特定比较薄弱的地方,才算没有被彻底炸碎经过修复的话还能够重新投入使用几次。
明初第一豪强 第105章 未有之威
按照张小磊依据这些日子以来不少火器测试的大致的推测,在这个时代用火炮攻城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粗略推测即便是针对包砖土层,如果用寻常的九斤弹野战炮最强标准装药来轰击,像应天府东南那样高大而坚固的地方没有三四千次有效开火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打开一个有意义的缺口。中国的传统城池城墙一直到民国军阀内战时代还是防守一方可以凭借的巨大障碍,也就抗战时期做为工业国而有充足野炮弹供应的日本人可以对付一些砖包土的城墙,遇到一些石头城同样头破血流。
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累积十亿焦耳以上的累计投射能量才有可能彻底摧毁一段高大的传统城墙。按照自己对一些臼炮的测试,自己制造的那些黑火药的水平应该有拿战时期欧洲黑火药大概六七成左右的水平。只是考虑到对那些四千斤发射筒完全没有什么信心。在这些发射筒有可能破裂炸膛的情况下,为了保证必要的威力,张小磊才选择按照四百斤的标准来装药。
可让张小磊不知道也根本无法测量的事情是,这些“发射筒”多少还是朱元璋专门叮嘱并且用了不少心思的,虽然被猛烈的黑火药炸的裂了开来,可还是并没有在埋在土里的情况下因此损失多少能量。同时,此时的应天府城头也不是传说中沈万三所修建的明代南京城头。
上万斤的重量以近百米每秒的速度猛烈的撞击到城墙上的时候,似然动量仅仅相当于几十发高标准装药的九斤弹炮弹,可是动量却几百倍于寻常野炮发射的九斤弹炮弹、上百倍后世野炮炮弹。几千万焦耳的巨大能量还有巨大的动量轰击之下,整个城头都如同被彻底掀翻一般,几百吨的石头和土块连同城头之上几十名守军的身体血肉在这种巨大的威力之下四散而飞,有的甚至飞到了城内上百米的距离上。范围百米之内的几百守军都被着巨大的冲击带来的震动短时间内丧失了战斗力甚至是反映。甚至还有数十米外的壕沟内的数名北明士兵因为没有注意好隐蔽被那飞溅的石屑砸死砸伤。
当碰撞带来的爆炸烟尘散尽时候,整个城头像是被近在咫尺的天狗啃了一块,足足被轰开一个范围十米上下,直透整个城墙的缺口。
很显然:张小磊明显高估了这个时代城墙的坚固度,同时也低估了火药在那哪怕会炸膛的金属铜内发射装置内的威力。
“开火!”明显还是已经做好了准备的北明军队率先反应过来,负责掩护并且早已填装好弹药的几十门轻炮迅速开火,很短时间内就摧毁了两部在城墙缺口后面刚刚暴露出来的应天府守军投石机。
负责攻城掩护的上千名弓弩手与数百名火器手也开始以猛烈的弓弩和臼铳发射的弹矢也接连不断的打了过去。云梯队在这个时候也露出了战壕摆开了准备攻击的架势。很显然:这些都是将要组织进攻的征兆。
充足的兵力让守军的反应还算是并不缓慢,虽然有很多临近缺口地点的守军官兵被震的七荤八素。更远距离上的守军看到这种架势还是源源不断的增援过来。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几百斤黑火药爆炸产生的白烟再一次向着城头的方向从另一个角度上喷吐出来。一个灰色的球状物体以守军根本来不及反应的速度就轰到到了城头之上。几千万焦耳和巨大的动量再一次掀起了方圆范围几十米左右的巨大烟尘,吞没了整个缺口。几十丈范围内的数百守军再一次在巨大的震动之下非死即伤。
烟雾渐渐散去的时候,当进攻的一方做好准备再一次摆出进攻的架势之后,再也没有多少守军敢于逼近缺口五十步左右的范围内了。
负责指导的张小磊一名手下这时候也不再犹豫,同时也庆幸埋设发射筒的时候考虑过一些特殊的情况。就命令坑道内的人们通过似乎如同拔河用途一般绳索来调整沉重的发射筒口的横向指向后以最快的速度下达了开火的命令。经过张小磊的不少教育,这些人当然也都知道一些战争的基本常识。能够再对手有效反应过来尽快的造成更大的破坏才是这种情况下的当务之急。如果遇到问题,明天准备好一些接着轰就是了。至少决不能让其他方向上的精锐集结过来,导致发射筒内的万斤炮弹还没有发射出去,就被守军集中精锐的反击所夺取。
伴随着从逼近应天东南城墙内的坑道内连绵不断的巨响。一次接着一次的巨大爆炸开始向两侧延伸看来,再很短的时间内就覆盖了大概二百米范围内的城头。上千名原本以为安全的城头守军就再这种猛烈的轰击之下被彻底吞没了。
几乎与此同时,还有几千名聚集在城头之后准备发动反击的守军也再十次万斤炮弹的轰击带来的碎石土块之下被砸死砸伤,不少早就准备好的投石机也遭到了破坏。
虽然因为这种超常规的万斤炮弹发射筒的精度问题,并没有集中起来在城墙上打开一个比较完成的缺口,是却也让连绵二百米上下的城头都变得残缺不全起来,大部分地方的高度从十五米到二十米左右下降到了七八米到十米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由精锐构成的攻城队很快就在弓弩手和炮手们的掩护下攻上了城墙上的缺口,并向着两侧的方向展开了猛烈的突击。
几个月的较量让守城的一方应对城头可能被突破的局面也有了很多的准备,但是却从没有人想到回遇到声势这么巨大的炮击。
在不少城墙内侧的投石机手和炮手还有城头上的墙垒防御人员非死即伤的情况下,登上城头的北明军队精锐很快就控制了至少半里左右范围内的城头,并不断的顶住了从城内到城头两侧各个方向上的反击。
一些攻坚轻炮也被调运到了城头之上的时候,负责攻城的李文忠才终于看到了突破应天府城防体系打破僵局的希望。
明初第一豪强 第106章 破城
几个月以来的应天府城交战中也并不是没有出现过城头被攻破甚至被北明军队攻占某处城头的事情,但这种规模层次的应天攻防战已经不同于历史上的很多守城战了。在双方都有充足兵力物力,而且守军并不是绝对劣势的情况下。东南大周皇帝还有李伯升等人也仅仅是感觉到一丝压力而已,并没有觉得战败仅在眼前。不到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整个城东和城南不少精锐力量首先就从城头方向展开了反攻。
比较精锐的士兵在利用杠杆开弩器或特制的绞盘装置的情况,轻易的就能将十五石到二十石左右的强弩拉开,这还是两宋时代“石”力标准。这种强弩射出的上千焦耳初动能的强弩大箭已经是任何能够方便徒步携带的此时代盾甲都难以抵御的了。即便是抛射出去的也一样。接连不断如同轻标枪一般规格大箭密集的从天而落,标枪一般的大箭上超过一尺如同钢刺一般的穿甲箭头在落入城头举着铁盾的人群的时候,尽管穿透铁盾的钢刃已经不再锋利,还是能够仅仅凭借钝伤就重创被射中的人。
无坚不摧而且如雨一般的强弩大箭之下,整个城头上接连不断开始有人死伤,原本北明军队控制的一里左右的城头也开始岌岌可危。
几乎每一次攻上并占领一段城头的时候,在杠杆与滑轮机械下脱胎换骨的大周精锐强弩手都给攻上城头的明军精锐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威胁。白天的时候,天空中的大箭往往相对容易躲避,好歹还能够对付一些。可是到了夜晚的时候,就往往守不住刚刚攻占的城头了。
然而就在这时候,刚刚攻占的东南城头城墙外侧,接连不断的砰砰声突然响了起来。
对于这种情况,守城的大周军队也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激烈的争夺战中,北明军队依靠集中起来的火器优势也会带来不小的威胁。不过破甲能力对于此时的火器来说却是很大的硬伤。稍微有一点儿威胁力的炮火虽然能够威胁身披双层重甲还背着盾牌的精锐重步兵,可是却形不成足够的杀伤效率。因此只要避免近战交锋,大周方面的精锐依靠强弓硬弩往往能占到很大的便宜。
可是这一次响起来的炮声却似乎多少有些不同,不是响一阵之后相隔不少时间内才能展开第二轮炮击,而是没完没了的以似乎比鞭炮还要密集的声音响了起来。
原来,张小磊在了解应天之战的不少传闻和情况之后担心仅仅凭借万斤重弹的爆破战术并不足以帮助北明军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因此还是搞了一些“技战术输出”
不论是火绳发射机构还是新式的正确比配粒化黑火药,都被张小磊认为是在自己实力还不是非常巩固,没有获取碾压性的先进技术的时候贸然对北明军队指点会带来一些风险和麻烦的东西。不过哪怕在火门早期武器的范围之内,很多火器思想也给此时的明军以巨大的启发了。
在观看过此时明军中的不少火器之后,张小磊就毫不客气的讽刺道:“我看你们哪儿的工匠中没有一个了解战场的,又或者你们的军官将领都把治军的重点放在人际关系上,没有几个真正按照实际需求爱好和钻研火器的人,否则不可能设计出这么糊弄的东西。”
张小磊给北明军队的思路指点是:舍得花钱,铁模青铜炮。如果按照几十贯钱的强弩标准来制造火器,那么效能也一定不会比强弩差,集中运用的条件会更好。故意在指点之下让北明的不少负责火器的官员和工匠们猜谜。才终于有人想到了比较低的成本威胁重装目标的办法:重量在二十斤左右的短炮、口径一寸半左右,发射一斤重左右的炮弹。这样威力的炮弹在不保证炸膛的开火之下以北明火器制造水平似乎在测试中可以把一斤重左右的弹丸发射到三百步左右的最大距离。虽然在距离方向上的误差不小,可是横向误差却勉强在抛射的时候可以忍受。这样的火器没有把握破盾甲,可却是这个西方的板甲也没有诞生的时代,那些披甲持盾的重装目标往往也承受不住的。
最终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在制造万斤重弹及其发射筒的同时,北明军队也制造了五六千件重量在二十斤左右带有支架,似乎如同轻迫击炮模样的短炮。
这五六千件火器由上万个人来运用,大部分都是填装手和擦拭降温手。只有不到一千个比较勇敢的士兵组成大概三百个发射组轮流使用后面不断填装好的火器。这也是张小磊在左思右想、权衡再三的情况下才打算透露给北明军队的一个技巧:多人发射组、勇气和意志方面精选优选的人来轮流运用填装好的火器能够带来出人意料的效果。
就这样,一千人左右的火器手三百件火器在已经占据的一里城头之下组成发射纵队,轮流以这种二十斤短炮展开猛烈的轰击。虽然因为张小磊并不打算教授给这些人一些看家绝密技巧,比如什么自由落体公式、依据最大射程推测速度、射表经验等等导致运用这种曲射臼炮的时候,即便是横向的误差都能差出范围左右十丈左右的距离。可是每分钟多达上万发一斤弹丸的猛烈轰击之下还是给守军的强弩精兵以巨大的压制。至少让拥有源源不断增援的城外北明军队变得势不可当起来。当这火器手也有很多人登上城头的时候,也开始向范围一里以内的正在集结状态下的应天府守军援兵展开猛烈的轰击。虽然因为这种新方式的短炮军兵力和火器数还有限,无法做到让张小磊所率领的队伍面对敌军时那种压倒性的战果,可也让对应天府东南城头的进攻变的远比预想中的要顺利起来。
夜晚渐渐降临的时候,在这一轮攻势中死伤万余精锐的城内守军组织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夜袭,北明军队却早已从城头前的坑道内撤出,严守城下的营垒还有刚刚攻占的应天府东南城头。至此,才让东南大周皇帝下定了展开大规模突围的决心。当自己一方的比较优势彻底丧失之后,本就不擅近战肉搏的大周军队再也无能力哪怕凭借应天府这座经营许久的大城来顽抗了。
明初第一豪强 第107章 追歼
同历史上很多绝境中的城内守军不同,虽然在城外集结的北明军队在力量上超过守军不止一倍。但是在几十里范围内围困筑垒在常理上却未必有多么坚固,这也是直到城破的时候,多数城内的守军并不认为守不住城等于突围不出去一样。尤其是之前不久通过飞鸽传书的办法得知了湖广一带的勤王大军,已经临近过来,也没有受到太大阻挠的情况下。
天佑六年阳春三月初的黄昏,太阳快要落山却还没有完全落山的时候。巨大的爆炸声忽然间从城内响了起来,不仅直接炸塌了几处城墙,同时还有大量弹丸如雨一般飞向应天府西南方向的围城大军阵地上。对于这种可能的袭击,城外的守军也是早有准备。筑垒到壕沟乃至有被覆的堡垒等掩蔽手段一样也不缺。只有一些一里以外的城内飞出的比较大的石块带来了数十人的死伤,哪怕对于百步范围内的城外守军来说也基本没有太大的震慑和动摇。
云集在南京城下的兵力已经达到四十万人上下的时候,对方圆二十里左右大城的围困虽然不可能十分严密,但也完全能够以几千人的战术集团为单位筑垒构成比较连贯的封锁线了。
如果是在长平之战的时代,依赖动员兵和弩箭的情况下哪怕是很简单的胸墙也有巨大的防御作用。可是在突如其来的三万大周军队精锐主力的进攻之下,即便是完善的胸墙也挡不住轻炮乃至抛射过来的弓箭。携带盾加甲的重装步兵更是能够有效抵御并不算精锐的普通明军投射过来的绝大多数火器与箭矢。冷兵器已经非常成熟时代以上马对中马,防御带来的优势也抵消不了巨大的差距。突击的守军精锐很快就突破了城防外围。
过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这种反击,四周增援的北明军队精锐也迅速以马匹调集精锐力量向危机的方向集中。却没有想到这一次蜂拥而出的守军规模从精锐到一般兵力的规模远非过去可比,并不仅仅是几万人左右的兵力,源源不断普通堪战兵力也如同逃亡死战一般的向其他方向的明军展开了进攻,以包括三万精锐在内的全部十六万上下的守军针对西南连绵十里不过七八万左右的明军守军,很快就达成了突破,仅仅只有几万人左右规模的伤亡损失。
当城北的朱元璋等人得知守军主力逃亡出城的时候,也并没有怎样的气愤与失望。因为之前的事实也很显然的说明了守军如果打算全力破围,现有的北明军队力量还真不一定能拦住。从训练和武装上讲,明初明军要逊色于两宋时代没有被禁武影响过的大周军队,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指挥和士气都有优势,才能够在野战中同等兵力抗衡,国力动员上拥有一定优势。当城内的守军觉得为了避免被俘或者家人在别的地方被害必须拼死一搏的时候,城外的军队就很难拦截的住集中突破出城的大周军队主力了。
“这正是我军阻击和全歼应天强敌的良机!诸将听令,朱文忠,你率领刚刚成立的火器骑军,配合朱文正、邓愈、冯胜率领的骑兵,务求在天黑之前彻底讲逃敌围困起来”朱元璋多少有些兴奋的下令道。
在以往的时候,并不十分擅长弓马的骑兵面对大周那些擅长弓弩的精锐主力恐怕就算有机动力和战术上的一些优势也根本讨不到什么便宜,可是这一次在张小磊的技战术输出指点之下则完全不同了。携带短炮的一万名火器手配备了至少每人两三匹马之后,不但有着很强火力战能力,还有了很强的机动力,至少能够给对手的弓弩投射部队以极大的压制。在此基础上配合大量骑兵所发挥出的战斗力潜力很显然将完全不同。当然,多少有过一些作战经历的朱元璋也不是张小磊那样很大程度上依靠“纸上谈兵”的人,并不能确保这种战术的实际效果。因此提出的最初任务目标仅仅是让朱文忠带领的火器队配合骑兵完成对敌军的迟滞乃至围困。火器队与冯胜率领的精锐骑兵负责对付突围之敌的骑兵马队,而朱文正和邓愈所率领的数万骑兵则牵制和围困突围守军的步兵与辎重兵集团。
相聚不算太远并且能够运用更优质马力资源的情况下,大周皇帝乃至李伯升等人所率领的突围出去的一万人左右的精锐骑兵还没有出城四十里就被完全不惜马力的追兵所逼近了。
猜你喜欢